<s id="c2f0n"><noscript id="c2f0n"><i id="c2f0n"></i></noscript></s>

  • <s id="c2f0n"></s>
    <u id="c2f0n"><meter id="c2f0n"></meter></u>
  • <span id="c2f0n"></span>
  • 基于網絡分析方法的手機社交 媒體使用需求分析:個體人際和心理因素的作用

    推薦人:寫作督導機構 來源: 寫作輔導機構 時間: 2021-11-01 21:14 閱讀:
    論文,畢業論文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在線社交網站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探究用戶為什么使用社交媒體軟件,以及如何開發出更好地滿足用戶使用需求的社交軟件成為了用戶需求分析領域內的熱點話題?,F有研究多采用大數據分析來總結用戶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的規律,但人的行為是心理的外在表現,更應從心理學角度探究個體對社交媒體軟件的使用需求。以往的與心理學相關的用戶需求調查存在幾點不足:第一,多為橫斷面研究,而橫斷面研究不能揭示社交媒體使用需求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情況;第二,前人研究證明了社交媒體使用與人際關系和諸多心理因素都存在密切關系,但是受傳統的數據分析方法的限制,這一領域的研究大多只集中在對少數變量關系的分析上。因此,本研究從網絡視角,采用追蹤設計探究社交媒體使用與人際問題和心理因素之間的關系。研究一采用問卷法調查了 422名在校大學生的社交媒體使用時長、人際問題、孤獨、錯失恐懼、抑郁、焦慮和壓力狀況。利用相關網絡分析、貝葉斯網絡分析方法探究這 7 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并檢驗孤獨和錯失恐懼在人際問題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需求與錯失恐懼、孤獨和焦慮存在正相關關系;錯失恐懼可能直接影響社交媒體使用需求;孤獨和錯失恐懼在人際問題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起到鏈式中介作用。
    研究二采用追蹤研究設計(3次調查,間隔時間為 2 周)對 286 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首先利用相關網絡分析方法探究 7 個變量間跨時間維度的聯系,結果表明壓力、抑郁和人際問題的減少可能與社交媒體使用有關。然后用交叉滯后分析方法探究社交媒體使用與人際問題和心理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結果表明社交媒體使用與人際問題和心理健康因素均不存在顯著的相互影響關系。最后采用潛增長曲線模型探索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的變化趨勢,結果表明學期初男大學生的社交媒體使用需求低于女大學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男大學生的需求逐漸上升,女大學生的需求逐漸降低,最終男大學生超過了女大學生,并且總的來看,人際問題和錯失恐懼可以正向預測大學生的社交媒體使用需求。本研究結果提示人際問題、孤獨、錯失恐懼和焦慮水平越高的大學生對手機社交媒體的需求越大。雖然研究數據表明社交媒體使用可能會緩解壓力、抑郁和人際問題,但是仍需要更嚴格的因果檢驗進行證明。
    關鍵詞:社交媒體使用 用戶需求分析 人際問題 網絡分析 縱向研究
    目錄
    摘要I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媒體與社交媒體
     媒體的定義
     社交媒體的定義和分類
     用戶需求分析
     用戶需求的定義
     用戶需求的分析方法
     社交媒體使用的用戶需求研究
     社交媒體使用的個體人際因素
     社交媒體使用的心理因素
     網絡分析方法
     圖論
     相關網絡
     貝葉斯網絡
    第二部分 問題提出和研究思路
     問題提出
     研究思路
     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
     實踐意義
    第三部分 研究一 手機社交媒體的使用與人際問題、心理因素的關系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分析方法
     結果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描述性統計
     相關分析
     相關網絡分析
     貝葉斯網絡分析
     中介效應檢驗
     小結與討論
    第四部分 研究二 手機社交媒體使用及其影響因素的縱向分析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
     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分析方法
     結果
     描述性統計
     相關分析
     相關網絡分析
     交叉滯后分析
     潛增長曲線模型
     小結與討論
    第五部分 總討論
     手機社交媒體的使用與人際問題、心理因素的關系
     社交媒體使用、人際問題和心理因素之間的關系
     孤獨和錯失恐懼在人際問題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的中介作用
     手機社交媒體使用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社交媒體使用與人際問題和心理因素的跨時間關系
     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的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
     研究局限與展望
    第六部分 總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科研成果
    致謝
     
     
     
     
     
    研究背景
    據第 47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至 2020 年 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了 989 億,其中手機網民 986 億,占總體的 9970%(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遠遠高于其他設備上網的網民數量。手機逐漸取代電腦、數字電視等終端,成為第一大新媒體終端。在大學生群體中,手機已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于中小學生,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更加自由,不受父母的管制,因而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手機,然而這種“自由”有利也有弊。一項對我國在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近八成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手機依賴”(麥可思, 2018)。也因此,大學生手機使用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任世秀等, 2020; 劉拓等, 2020)。手機和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也使得在線社交網站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社交網站(SocialNetwork Sites, SNS)作為一種虛擬社區,允許人們通過制作個人資料、分享和上傳照片和
    更新狀態來與好友進行互動和聯系。目前,我國最流行的社交網站包括微信、QQ 和新浪微博等。據報告顯示,2019 年微信的活躍用戶已達 11 億,是中國目前用戶量最大的 APP。
    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類社交網站用戶的數量越來越多。探究用戶為什么使用社交媒體軟件,以及如何開發出更好地滿足用戶使用需求的社交軟件成為了用戶需求分析領域內的熱點話題。但是,現有研究多采用大數據分析來總結用戶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的規律,比如有研究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大一新生的 Twitter 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他們在每天晚上 9 點到凌晨 1 到 2 點之間發送的推文最多(Garett et al, 2018)。但人的行為是心理的外在表現,更應從心理學角度探究個體對社交媒體軟件的使用需求。從而了解個體對社交媒體軟件使用需求的深層次原因,以提高用戶使用產品的滿意度。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
    11 媒體與社交媒體111 媒體的定義現代漢語詞典(第 5 版)將“媒體”定義為交流、傳播信息的工具,如報刊、廣播、廣告等。而“新媒體(New Media)”一詞最早是 1967 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
    研究所所長 Peter Carl Goldmark 提出的。隨后,新媒體一詞開始在世界范圍內流行。但是對新媒體的定義,學術界并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早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的定義是:新媒體就是網絡媒體。后來,逐漸有更多學者嘗試對其進行定義??镂牟ǎ?008)在梳理了已有的定義的基礎上,認為新媒體特點之一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他還認為新媒體的外延中包括各類搜索引擎、網站(新聞、視頻、社交等)、網絡報紙、網絡圖書等等??梢?,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122 社交媒體的定義和分類
    Kaplan 和 Haenlein(2010)將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定義為一組基于因特網的允許創建和交換用戶生成的內容的應用程序,并且他們認為廣義的社交媒體可以分成以下五類:第一類是協作項目(Collaborative Projects)。協作項目可以讓許多終端用戶共同同時創建內容,最為典型的代表是在線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和百度百科。第二類是博客(Blogs)。博客代表了社交媒體的最早形式,它是一種相當于個人網頁的社交媒體,通常以逆時間順序顯示帶有日期的條目,這些條目可以是描述作者生活的個人日記,也可以是某一特定內容領域相關信息的摘要。第三類是內容社區(Content Communities)。內容社區的主要用途是在用戶之間共享媒體內容,例如抖音、You Tube、Tik Tok 等。第四類是被定義為虛擬社區的社交網站,用戶可以通過給朋友或同事發送電子郵件和即時消息來進行聯系。在社交網站上人們可以就特定主題進行聯系和互動,或者只是在網上閑逛(Murray &Waller, 2007)。最后一類是虛擬世界(Virtual World)。虛擬世界是復制三維環境的平臺,用戶可以在其中以個性化化身的形式出現,并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相互互動。虛擬世界有兩種形式,一是虛擬游戲世界(Virtual Game World),如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等,二是虛擬社交世界(Virtual Social World),如第二人生(Second Life)。目前大部分研究者將社交媒體狹義地等同于社交網站(Groth et al, 2017),本研究也主要研究狹義的社交媒體,即研究大學生社交網站的使用。
    12 用戶需求分析
    121 用戶需求的定義
    在心理學中,需要是指人腦對生理需求和社會要求的反映,是機體內部的一種缺乏或不平衡的狀態,體現了個體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對客觀事物與條件的依賴性(梁寧建, 2011;沈德立, 陰國恩, 2010)。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 Maslow(1943)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成 5 個等級,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當低層次的需求逐漸被滿足時,新的更高的需求將會出現。用戶在購買和使用產品的過程就是滿足需求的過程。用戶需求可以被分為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所謂顯性需求是用戶自己可以清晰感知和表達的需求,而隱性需求是指被試自己沒有察覺到和無法清晰表達的需求。
    在系統工程和軟件工程中,需求分析的任務是:在創建一個新的產品或對現存的產品進行改變時,確定新產品的目的、范圍、定位和功能。在這個過程中,相關人員(如產品經理、系統分析員和軟件工程師)只有明確了解用戶的需要,才能夠有效地完成這項任務(Kotonya & Sommerville, 1998)。
    122 用戶需求的分析方法
    用戶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為了讓產品開發者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Maguire & Bevan,2002; Vervaeke et al, 2018)。常用的調查用戶需求的方式有:問卷調查、用戶訪談、情境調查、A/B 測試、觀察法等。問卷調查方法一般是向用戶群體提出一些書面問題,問卷由固定回答的“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組成,答案沒有對錯之分,被試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隨意回答。這種方法有利于從大量用戶那里獲得有關當前產品問題的定量和定性數據。用戶訪談方法通過詢問用戶、利益相關者和領域專家來獲取他們對新產品的需求的信息。訪談通常是半結構化的,即基于一系列固定的問題,主試可以根據訪談時的實際情況
    對問題的順序、內容等方面靈活地做出相應的調整。情境調查方法指的是通過對用戶使用產品時的情境進行調查分析,從而提升產品可用性。A/B 測試指的是將同一產品的兩個或多個版本,讓兩個或多個同質的用戶群體同時使用,收集各組的用戶體驗數據和業務數據,最后通過數據分析采用最優版本。觀察法指的是招募一群具有代表性的目標用戶群體在自然使用環境或實驗室中對產品進行典型操作,同時主試在一旁觀察并記錄觀察表。用戶需求分析對產品開發有諸多好處,例如提高用戶滿意度、提高生產率以及降低培訓和支持成本(Hay, 2003; Kotonya & Sommerville, 1998)。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大部分研4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因此本研究從量化分析角度,探尋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的需求。
    13 社交媒體使用的用戶需求研究
    隨著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在線社交媒體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根據使用和滿足理論(Uses-and-Gratifications Theory),人們在選擇和使用媒體時是有目的和動機的(Rubin,2002)。以往研究顯示,不同人群對社交媒體的需求各不相同,例如:有研究發現,在英國,年齡小于 35 歲的人更喜歡用 Instagram(Peat et al, 2019);還有研究發現罹患重病的人和孕期女性會更多地使用社交媒體來獲取有關疾病或者孕期的護理知識,以此來緩解焦慮或者緊張情緒(Oviatt & Reich, 2019; Peat et al, 2019)。但人的行為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因此從心理學角度探尋個體對社交媒體使用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131 社交媒體使用的個體人際因素
    (1)人際關系和人際問題的定義及測量
    馬克思曾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不僅有助于個體發起交往、建立依戀、以恰當的方式影響他人從而實現個人的目標,而且能夠提高個體行為的效率以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在心理學領域中,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通過交往而產生和發展的心理關系或情感聯系(梁寧建, 2011; 黃四林等, 2016)。在國內外研究中常用的量化個體人際關系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采用成型量表獲得的分數來代表被試某種人際關系水平。用量表分數表示人際關系水平的好處在于其可以全面考查個體某種親密關系的情況,如同伴關系、家庭關系等,但是缺點在于有時不能客觀反映個體在其人際關系網絡中的受歡迎程度,以及“人際關系”應屬于關系數據,僅用簡單的量表得分來代替有失偏頗。第二種是采用提名法獲得被試的友誼關系,然后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獲得被試的友誼網絡的中心度指標等,用這些指標代表被試的人際關系水平(Zhang et al, 2021; 侯珂等, 2014; 張舒等, 2020)。在利用SNA 對人際關系進行量化分析時,可以選擇從整體網角度和自我中心網角度進行調查分析。
    整體網的特點是選取的網絡具有明確的邊界,比如一個班級、公司的一個部門等等,然后對這個群體的所有成員進行調查。自我中心網是選擇一個核心行動者,然后通過提名法獲得與其有關系的行動者,構建社交網絡。由此可知,二者的區別在于:整體網研究可以準確得獲得某個個體與網絡中其他個體的“選擇”與“被選擇”的關系,即可以清晰、客觀地了解個體在該社交網絡中的活躍度和受歡迎程度;自我中心網則可以全面地了解個體的所有重要的人際關系,但因為在自我中心網中所有的關系是核心行動者報告的,所以與整體網相比,更為主觀。人際問題則被定義為個體覺得困難的人際行為和給個體造成困擾的人際行為(Horowitz et al, 1988)。目前在國內外被廣泛使用的測量個體人際問題的量表主要有Horowitz 等人(1988)編制的人際問題環狀量表(IIP)和 Soldz 等人(1995)修訂的簡版5量表(IIP-SC; Millstein et al, 2015; 孫啟武等, 2010)雖然使用SNA 量化個體人際關系有著諸多優點,但尚未發展出結合整體網和自我中心網優點的調查和分析方法,即不能十分全面并客觀地量化個體的人際關系和人際問題情況。此外,進行整體網和自我中心網調查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綜上,考慮到研究可行性和研究目的等方面,本研究選擇利用 Soldz 等人(1995)編制的簡版人際問題環狀量表(
    IIP-SC)測量個體的人際問題情況。
    (2)社交媒體使用與人際問題的關系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滿足之后,人們就會尋求愛與歸屬感的滿足,也就是渴望擁有和諧人際關系的社交需求(Maslow, 1943;Zhang et al, 2021; 張舒等, 2020)。社交需求需要通過與他人之間的互動來滿足。隨著數字和移動技術的普及,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人們首選的通信媒介,并被認為是一種新的發展親密關系的方式(Yang et al, 2014)。社交增強假說(Social Augmentation Hypothesis)認為網絡給個體和他人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的方式,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放大了個體的社交資源。根據這一假說,那些在線下感到孤獨的人可能會通過訪問互聯網來獲得另一種與他人交流的途徑,比如使用社交媒體進行在線互動,從而擴大他們的社交世界(Song et al, 2014)。以往研究發現人際關系與手機社交媒體的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廖慧云等, 2016; 王慧慧等, 2015)。Jenkins-Guarnieri 等人(2012)的研究發現在建立人際關系方面有困難的個體會對 Facebook 有更大的使用需求。還有研究者認為 Facebook 成癮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可能是個人因素和動機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這種動機很有可能是為了維持線上和線下的人際互動以及社會支持(Tang et al, 2016)。
    Liu 和 Kuo(2007)指出互聯網可以好地滿足那些在建立社會關系方面有特殊困難的人的社會需求,從而增加其社會聯系和歸屬感。先前的這些研究雖已證明人際關系和手機社交媒體的使用存在密切的關系,但是以往研究多為橫斷面研究,因此并不能得到“人際關系影響社交媒體使用”或者“人際關系狀況更差或更好的個體會有更多的使用社交媒體的需求”這樣的結論。故,需要更多的追蹤
    研究或者實驗研究來推斷二者間的因果關系。
    132 社交媒體使用的心理因素
    (1)社交媒體使用與孤獨的關系Peplau 等人(1979)將“孤獨(loneliness)”定義為在持續的關系方面感知到數量和質量上的缺陷。具體來說,這種“缺陷”是指個體所感知到的社會網絡小于他所期望的,或者對現存的關系網不滿意。國內外研究常用的測量個體孤獨情況的量表主要有 Russell 等人(1980)編制的 UCLA孤獨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Abella et al, 2017; 張雪鳳等, 2018; 閆志民等, 2014)、6Asher 等人(1984)編制的孤獨感量表(Loneliness Scale, LS; 田錄梅等, 2014; 趙景欣等,2008)和陳小莉等人(2012)編制的獨處行為量表( Solitude Behavior Scale, SBS; 戴曉陽, 劉佳培, 2012)等。社交補償假說(Social Compensation Hypothesis)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缺少社會支持的個體會在網絡中尋求慰藉(Bessière et al, 2008)。因此,在線下缺少人際互動的個體可能會選擇通過互聯網擴大自己的社交網絡。既然手機作為第一大上網終端,那么手機社交媒體自然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先前的諸多研究均證明了孤獨水平與社交媒體使用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Bian & Leung, 2014; Jin & Park, 2013; X Liu et al, 2014)。如,Kross 等人(2013)的研究發現高孤獨感的人會更多地使用社交媒體。再如,Aalbers 等人(2019)的研究也發現孤獨水平可以正向預測手機社交媒體的使用。由此可以推斷,當個體感到孤獨時,可能會通過使用社交媒體來緩解這種孤獨感,也就是孤獨會提高個體對社交媒體的使用需求。
    (2)社交媒體使用與錯失恐懼的關系
    社交媒體使得人們可以方便、快捷地與社交網絡中的他人進行實時對話,并且可以隨時瀏覽他們在個人主頁發布的動態。隨著科技的進步,社交媒體的流行使得研究者逐漸開始關注一種有趣的現象——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Fo MO)。錯失恐懼指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錯過別人正在享受的有益體驗而產生的焦慮情緒。錯失恐懼水平高的個體的最大的特點是渴望隨時與他人保持聯系,以了解他人正在做的事情(Przybylski et al, 2013),而這一愿望可以通過反復瀏覽社交媒體軟件來實現。目前在心理學界應用最廣泛的量化錯失恐懼的量表是 Przybylski 等人(2013)編制的錯失恐懼的量表(Fear of Missing Out Scale,Fo MOs; Franchina et al, 2018; Fumagalli et al, 2021; Hayran & Anik, 2021)。以往研究發現,錯失恐懼水平越高的個體使用社交媒體時間越多(Rozgonjuk et al,2020; Sindermann et al, 2021)。Franchina
    等人(2018)的研究發現錯失恐懼水平可以預測個體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并且研究結果發現與更加開放的社交軟件(如,Twitter 和Youtube)相比,錯失恐懼水平高的個體更傾向于使用較為私密的社交軟件(如,
    Facebook和 Snapchat 等)。綜上,有理由認為錯失恐懼可以正向預測社交媒體使用行為。
    (3)社交媒體使用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 個體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 能夠有效地發揮身心潛力與積極的社會功能(劉華山, 2001)。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測量心理健康量表有 Lovibond 和 Lovibond(1995)編制的抑郁-焦慮-壓力量表(DASS-21; Chao et al, 2020; 張雪晨等, 2020)、Derogatis 編制(1973)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 Hanafi et al, 2021; 辛自強等, 2012)、我國學者樊富珉教授從日本引進的大學生人格問卷(UPI; 鄭林科, 楊靜, 2005)以及 Zung(1965, 1967)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DS; Argyriou et al, 2021; 李歡歡等, 2013)等。諸多已發表的研究表明社交媒體使用與抑郁、焦慮和壓力水平相關(Aalbers et al, 2019;Barry et al, 2017; Hawes et al, 2020; Lin et al, 2016; Shensa et al, 2017, 2018; Woods & Scott,2016)。有研究指出兒童和成年人會通過看電視來調節情緒(Chen & Kennedy, 2005; Van DerGoot et al, 2012),因此可以推斷抑郁水平高的個體可能會通過使用社交媒體來緩解這種低落情緒(Woods & Scott, 2016)。Thorisdottirde 等人(2019)的研究發現焦慮水平越高的人的社交媒體使用需求也越大。Aalbers 等人(2019)從網絡視角利用多水平向量自回歸時間序列模型 (Multilevel Vector Autoregressive Time-series Models)對追蹤研究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壓力水平可以正向預測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綜上,研究個體的心理健康因素,如抑郁、焦慮和壓力,與社交媒體的使用需求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必要的。
    (4)孤獨和錯失恐懼在人際問題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的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以往研究的結果顯示社交媒體使用與人際關系、孤獨和錯失恐懼存在密切的聯系,但是鮮有研究探索這四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機制。前人研究指出了從人際關系到社交媒體使用的幾個途徑。首先,Tian 等人(2019)的研究發現人際關系可以預測個體的孤獨感,而孤獨感可以預測個體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Aalbers et al, 2019)。此外,先前研究發現錯失恐懼可以將心理需求的不足與社交媒體的使用聯系起來(柴喚友等, 2018),Przybylski 等人的研究(2013)表明錯失恐懼在心理變量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起到了中介作用。在此基礎上,Uram 和 Skalski(2020)的研究發現孤獨感可以通過錯失恐懼預測個體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因此,有理由假設孤獨和錯失恐懼在人際問題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14
    網絡分析方法
    網絡分析在社會學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研究人員利用網絡分析方法研究社會群體成員之間的關系,如對友誼網絡的研究(張舒等, 2020; Zhang et al, 2021)。這種經典的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是基于關系數據建立的,即行動者(如人、公司等)之間存在某種交互關系。對這種經典的社會網絡進行分析的方法稱為社會網絡分析。但是大多數心理學研究很少收集關系數據,因而除社交網絡外,有另外兩種網絡被廣泛應用到心理學研究中,即相關網絡(Correlation Networks)和貝葉斯網絡(Bayesian Networks; Mair, 2018)。因為網絡一般用圖來表示,所以在介紹相關網絡和貝葉斯網絡前,需要先了解一下圖論的基礎知識。
    141
    圖論圖論(Graph Theory)是對圖的研究,是數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圖是用來建立對象之間成對關系的數學結構。在網絡分析的背景下,圖指的就是網絡(network)或者網絡圖。網絡是由頂點(vertex/ vertices)和連接頂點的邊(edge)組成的,可分為有向圖和無向圖。無向圖的邊是對稱地連接兩個頂點的線段,而有向圖的邊是不對稱地連接兩個頂點的帶方8向的箭頭,在有向圖中邊又可以被稱為?。╝rc)。網絡圖已經在很多學科中得到了應用,因此“頂點”和“邊”也有著不同的名稱和含義。在社會科學中,頂點指行動者(actor),一般為一個人、一個公司等實體;邊指行動者之間的關系(tie),比如兩個人之間的友誼關系。在計算機科學中,頂點又可以被稱為節點(node),邊可以指鏈接(link),比如用有向圖表示網站的鏈接結構,其中頂點表示網頁,有向邊表示從一個網頁到另一個網頁的鏈接。
    142
    相關網絡
    相關網絡分析方法(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提供了一種以圖形和定量方式描述變量之間關系的途徑,近些年它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心理疾病的共病研究(Armour et al, 2017;Borsboom & Cramer, 2013; Epskamp, Borsboom, et al, 2018; Jones et al, 2018)。用圖形方式描述就是指用頂點和連接頂點的邊來表示變量和變量間的關系。在相關網絡分析中,頂點指變量,邊代表變量間的相關或偏相關關系。因為相關關系的特點,所以相關網絡圖是一種無向圖。相關網絡分析中一般采用中心度指標對特定變量和其它變量間的關系進行定量描述,常用的 3 個中心度指標分別為強度中心度(strength centrality)、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centrality)和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以下是參考Opsahl 等人(2010)的文獻所列出的計算公式。

    聯系我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最近高清影院免费观看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国产日韩综合不卡免费观看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国产综合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福利中文字幕最新永久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97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日韩精品无码视频免费专区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在线91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国产精品午夜福利精品国精品四产自在久国产无码一二三四区免费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偷窥日本一区欧美国产日韩精品国精品国产AV自在久国产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亚洲色一久久久综合网亚洲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区99久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日韩一级一欧美一级国产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99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一卡2卡三卡4卡激情短篇少妇系列小说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84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免费麻花豆传媒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