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c2f0n"><noscript id="c2f0n"><i id="c2f0n"></i></noscript></s>

  • <s id="c2f0n"></s>
    <u id="c2f0n"><meter id="c2f0n"></meter></u>
  • <span id="c2f0n"></span>
  • 當前位置

    主頁 > 教育論文 > 小學教育 >

    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個案研究

    推薦人:寫作督導機構 來源: 寫作輔導機構 時間: 2022-02-16 16:28 閱讀:
    摘要:民間童謠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記錄和反映兒童的生活及思想感情,獨特的生長環境使其具有地域代表性、民俗代表性和文化代表性,在幼兒園中多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樸實自然的內容,潛移默化中促進幼兒在語言、情感、認知、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合理將其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因子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從一定程度上能豐富當地教育資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并且學前教育和其他階段教育一樣,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具有弘揚傳統文化的功能,民間童謠是區域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研究旨在探討臨汾民間童謠融入當地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以個案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臨汾市 Q 幼兒園為研究案例,探究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情況和存在問題,并給出相關教育建議,為當地其他幼兒園提供參考。
    首先,以教育功能的不同為劃分依據,將收集到的臨汾民間童謠分為語言教育類童謠、認知教育類童謠、社會性教育類童謠、道德教育類童謠、審美教育類童謠、游戲娛樂類童謠六大類,結合臨汾民間童謠的具體特點,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分析,闡述各類童謠的教育價值與獨特的意義。
    其次,在分析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價值的基礎上,運用訪談法、觀察法等具體方法收集資料,探究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的基本情況,調查分析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態度、目標設計、內容與形式,發現在融入過程中出現了教師對臨汾民間童謠的認知有限、教育目標功利化、完整課程體系尚未建立、學習過程中割裂童謠與其他民間文化形式的聯系以及家園配合力度不夠等問題。針對具體情況在意識層面、目標設計、內容選擇、形式豐富以及區域優勢與學前教育協作共同體力發揮等方面提出教育建議,力求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實現最大教育價值。
     
    關鍵詞:臨汾民間童謠;幼兒園教育活動;教育價值
     
    目錄
     
    摘要 I
    緒論 1
    一、研究緣起 1
    (一)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必要性 1
    (二)臨汾民間童謠的獨特價值與傳承需要 1
    (三)本人的研究興趣 1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意義 2
    三、文獻綜述 2
    (一)民間童謠的相關研究 2
    (二)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相關研究 5
    四、相關概念界定 6
    (一)民間童謠 6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 7
    (三)童謠的教育價值 7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7
    (一)研究思路 7
    (二)研究個案的選擇 7
    (三)研究方法 8
    第 1 章 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理性探析 9
    一、 臨汾民間童謠的分類整理與特點分析 9
    (一)擁有獨特的詞匯系統 9
    (二)包含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 10
    (三)賡續紅色血脈的時代價值 10
    (四)具有濃厚的黃河韻味 11
    (五)蘊藏著原始的游戲精神 11
    (六)顯現出民族文化的交融 11
    二、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理論基礎 11
    (一)發展適應性教育理論 12
    (二)文化教育人類學理論 12
    (三)《綱要》和《指南》的精神 12
    三、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價值分析 12
    (一)語言教育傾向文學性 13
    (二)區域知識實際意義化 14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 18
    (四)優秀傳統道德的一脈相承 21
    (五)民間童謠藝術的升華 22
    (六)童謠游戲的豐富 23
    (七)民間童謠獨特魅力的散發 24
    第 2 章 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與評析 25
    一、Q 幼兒園概況 25
    (一)Q 幼兒園的基本情況 25
    (二)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歷程 25
    二、 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情況 26
    (一)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態度調查 26
    (二)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分析 28
    (三)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分析 33
    (四)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分析 36
    (五)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評價分析 40
    三、 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1
    (一)教師對臨汾民間童謠的認知有限 41
    (二)教育目標功利傾向明顯 42
    (三)尚未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42
    (四)童謠與其他民間文化形式的割裂 43
    (五)家園配合力度不夠 43
    (六)教育評價主體單一 43
    第 3 章 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建議與思考 44
    一、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優化建議 44
    (一)教育態度:交給孩子判斷 44
    (二)教育目標:指向未來 45
    (三)教育內容: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46
    (四)教育實施:因材施教 47
    (五)教育合力:攜手共進 49
    二、 研究反思 51
    注釋 54
    參考文獻 54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一)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必要性
    區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獨特個性。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相同的文化背景會讓人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學前教育同樣具備這樣的本質屬性,和其他階段教育一樣,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環。[1]
    民間童謠生長于各區域獨特的文化底蘊與日常生活之中,是特定區域人們心中的共同記憶。它篇幅小,理解起來難度不大,并且也來自真實生活,是適合幼兒學習的文本。相比于其他文學作品,它更適合日常的陶冶,潛移默化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并且,獨特的生長環境為其烙上地域的特色烙印,所描繪、講述的多是當地特有的人、事、物,選擇合適的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當中,在知識的學習、情感技能的提升和行動的糾正和轉變上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臨汾民間童謠的獨特價值與傳承需要
    臨汾民間童謠孕育于三晉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記載了不同歷史時期當地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與情感表達。對于后人了解當地歷史、特色事物等是優秀的教育資源。傳承臨汾民間童謠,對于晉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臨汾民間童謠的保護工作十分有限,由于保護不到位,很多民間童謠已經銷聲匿跡。將臨汾民間童謠作為教育資源融入教育活動之中,能促進地方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當地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的問題和承擔的責任。
    (三)本人的研究興趣
    臨汾文化歷史悠久,是三晉文化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所保留的眾多民間文學形式中,民間童謠是影響力較大的類型之一。筆者本著對保護家鄉文化的自覺意識和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熱愛,從感興趣的民間童謠為切入點,探究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厘清臨汾民間童謠特征的基礎上,從語言教育、認知教育、社會性教育、審美教育、道德教育、游戲娛樂六個角度著手,探究臨汾民間童謠的幼兒教育價值。通過了解臨汾 Q 幼兒園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際情況,分析出現的問題和可借鑒的經驗,提出相關教育建議,為當地其他幼兒園將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提供借鑒與參考。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探究臨汾民間童謠的幼兒教育價值,從一定程度上豐富當地幼兒教育資源。從微觀的視角反映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情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豐富、完善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理論和實踐路徑。
    2.實踐意義
    指導個案幼兒園更好地將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最大程度發揮教育價值,有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研水平的提升。針對具體問題提出教育建議,為當地其他幼兒園總結經驗,提供借鑒和參考。
    三、文獻綜述
     
    (一)民間童謠的相關研究
     
    1.國外民間童謠研究
    Nursery Rhymes 是西方童謠比較普遍的叫法,但除此之外,songs(歌曲)、ditties(歌謠)、Mother Goose’s Songs(鵝媽媽童謠)等也被譯為童謠,不同的表達方式對民間童謠的側重點不同。在漫長的研究歷史中,國外對民間童謠的研究角度越來越廣泛。
    民間童謠的產生背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民間童謠是宗教的產物,有人認為民間童謠的出現是為了傳遞歷史信息,并發現民間童謠的內容多與歷史人物和事件是有所聯系。Robert Graves(1981)就認為,童謠似乎在傳遞什么信息,只是由于政治壓力才隱藏在童謠的外衣之下。[2]
    《Mother Goose》是一本源自英國的民間童謠集,總數約有八百多首,是國外影響深遠的一本童謠集。在流傳他國的過程中,曾被多次修改。19 世紀后期,因其中一些民間童謠包含暴力色彩,美國兒童出版商對部分民間童謠作出一定的修改與刪減。在民間童謠的有關研究中,對鵝媽媽童謠征集的具體分析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探究方面,不少學者注重對童謠所塑造、提供的獨特的學習環境的研究,探究學習童謠與幼兒學習新的知識之間的關系。也有不少學者將研究聚焦至童謠的獨特韻律,尋找其獨特的審美價值。還有學者從兒童的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角度進行研究,關注民間童謠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作用。研究者通過各種方式證明民間童謠在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
    2.國內民間童謠研究
    中國民間童謠作為民間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嵌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不斷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童謠出自兒童之口,兒童和口頭語言兩種簡單的生成條件為民間童謠悠久的歷史創造了條件。以時間的縱線看民間童謠的文本研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發展脈絡。通過文獻資料的查詢與閱讀,發現我國民間童謠可以以明代、五四時期為界,分為變化較大的三個階段。
    我國戰國時期的童謠到今天依然能找到相關記載,但當時的童謠多被神化或妖魔化, 童謠產生的異說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熒惑說”。與此同時,受文化偏見與文化保守主義的影響,明代以前的民間童謠的數量少,且大多存于史書中用來考證相關歷史事件,多淪為政治工具。
    明清時期,學者們對舊的童謠觀進行了批判,童謠開始以兒童為中心,成為真正兒童的表達,民間童謠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明代楊慎批判了舊的童謠觀,讓真正的童謠逃出了別有用心之人的魔爪。清代鄭旭旦編寫《天籟集》,認為童謠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語言通俗易懂卻哲理。杜文瀾的《古謠諺》里面也有一部分童謠,該書對童謠的真實自然的特點大加贊賞。清末的范寅有《越諺》一書,他注意到了童謠的區域特征,收集整理民間童謠采取了照音直錄的方法。該階段民間童謠的數量有了明顯提升,出現了不少真正編輯成書的民間童謠集,還有外國人出童謠集,肯定中國民間童謠的價值。
    五四期間,在蔡元培的組織下北京大學廣納文人賢士,以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為代表的革命先士創辦報刊,希望通過整理、修正文學上的東西,警醒國民,以達到“開民智” 的作用?!陡柚{周刊》的創辦,引起了一股收集民間歌謠的熱潮。
    周作人(1922)作為歌謠運動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很多關于童謠研究的著作。周作人先生在紹興縣教育會月刊上刊登“紹興兒歌征集啟事”在收集效果不如人意的情況下開始獨立搜集,并寫了《兒歌之研究》,有“兒歌者,兒童歌謳之詞,古言童謠”的定論。認為童謠就是兒歌,民間童謠是兒歌大類的一個分支,其對立面是創作兒歌,是兒童文學的一種,與“nursery rhyme”理解維度相同。與創作兒歌相比,內容更自然質樸,符合兒童情趣,強調風格的游戲性。隨著研究的深入,關于童謠研究的書籍也就越來越多。[3]蔣風(1979)的《兒歌淺談》闡明童謠的歷史以及在文學、藝術、教育方面未來發展愿景, 還針對現代創作兒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睹耖g文學手冊》(1982)針對幼兒特點, 以內容為主要劃分依據,將童謠分類,認為童謠是勞動人民及其子弟創作的,適合兒童中間傳播的一種口頭短歌,是歌謠的一種,從屬于民間文學。[4]1996 年,為響應聯合國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的呼吁及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的號召,北京亞聯經濟研究所、北京大家書店聯合發起一項活動,在中國范圍內征集當前依然流行于幼兒和老人之口的傳統童謠,集成一書《中國童謠》,[5]民間童謠的研究逐漸增加與完善。
    21 世紀以來,隨著民間童謠領域研究時間、精力、財力、人力的投資,民俗學、文化學、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開始加入,童謠研究呈現出多視角、多角度,多元發展的趨勢。
    3.臨汾地區民間童謠研究
    聚焦目光于本文所研究的臨汾民間童謠,臨汾民間童謠孕育于三晉文化之中,多收納在民間歌謠集之中,能查閱的文獻十分有限。于是筆者將文獻研究擴至歌謠研究的大類, 將研究地區范圍擴大至山西,借鑒相似研究的經驗。
    蘇新星(2011)以晉城民間歌謠為研究對象,從語言學的研究角度分析其特點,對了解同樣生長在晉南地區的臨汾民間童謠有很大的借鑒意義。[6]王曉婷(2012)從語言學的角度解釋平遙弦子書唱體所展現出黃土高原上的民歌樸實、貼近生活的特點。[7]近些年來有關山西地區民間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少,都是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對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價值挖掘十分有限。
    臨汾地區研究其他民間文學形式的對本研究也有一定的規范指導作用,例如對于稷山地區民間音樂的研究與賞析、襄汾民歌說唱體的藝術探究、汾西地燈秧歌的探析等等,為本文提供研究范式的參考。李燕芳(2008)在研究臨汾民間歌謠的語言時,將兒童作為受眾對象,研究臨汾民間童謠中的方言教育對幼兒學習的意義。[8]趙?。?012)以語言學研究視角通過調查霍州書的發展概況,主要是對方言音色的研究。[9]程艷芳(2016)在研究近代山西反纏足運動中多次分析臨汾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所編《臨汾市歌謠集成》中的童謠,在《盤腳謠》、《踢頭腳》等當時幼兒嘴中流行的童謠中了解當時民眾的反應。更多在地方志中找到對于臨汾民間童謠的收集、整理、解釋與全貌分析。[10]多數研究依然將其作為歷史、民俗或文化資源,探究其作為獨特教育資源的價值,特別是關注幼兒教育的價值的文獻較少。
    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臨汾民間童謠的研究尚不充足,且多從文學藝術理論方面的不同角度出發,但從幼兒教育角度進行相應教育價值探究以及實踐的探索有待進一步挖掘。
     
    (二)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相關研究
     
    1.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研究
    童謠教育價值的相關研究中,高殿石(1990)的《中國歷代童謠輯注》對童謠的產生、發展、分類與功能進行了詳細敘述,對童謠研究的基本范式有所確立。[11]張夢倩(2012) 在研究中,通過梳理童謠的歷史發展軌跡與其中“兒童觀”的變化,理清思路,闡述童謠功能。[12]在厘清范式與童謠觀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秦艷瓊(2008)承襲周作人的觀點,在童謠的教育作用中,尤其強調生活方面的指導、規范作用,關注民間童謠的社會性教育價值;[13]趙靜(2014)陳亞平(2012)等則關注民間童謠的語言教育價值,分析童謠對兒童的詞匯擴展的意義,[14]論述民間童謠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重大作用。[15]馮麗軍(2017) 則關注民間童謠對于認知能力發展的促進以及審美能力提升的獨特作用,強調審美價值的挖掘。[16]李永婷(2014)認為在開發和利用童謠這一教育資源時,目標的設計,內容的實施,以及評價的開展過程中都要涉及當地的特色以及幼兒的需要。[17]陳駒(2010)所著《中華民間文學通論》闡述了童謠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游戲功能和教誨功能;[18]劉曉東(2004)認為童謠的游戲性和普遍精神是教育的關鍵所在,從個體發生和人類種族的兩個角度進行了分析;[19]這些學者強調回歸本真,釋放民間童謠的游戲娛樂力量。
    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探究中,由于學者們的關注角度與文化背景不同,所展示出的研究結果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但已經全面地涵蓋了民間童謠的各種教育價值,對于本研究的價值分析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在探究民間童謠作為獨特的教育資源可以從目標設計內容實施、過程評價等方面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
    2.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研究
    民間童謠在幼兒園中多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樸實自然的內容,用兒童可以感知的方式促進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幼兒在語言、情感、認知、社會性等方面素養的發展。多方面的價值引得研究者們將不同地區的民間童謠應用到實際幼兒教學中做研究。并且童謠能促進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發展,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方面不謀而合,是十分適合作為幼兒教育活動資源的。向麗芳(2015)提出合理運用童謠教育性、適應性、趣味性、多元性原則。[20]更多研究者針對具體實踐現狀的調查,分析出現的問題。景琳(2015)就通過調查分析,針對當地幼兒園中的童謠教育活動存在問題提出童謠教學中教材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語言生活環境,并切合幼兒的實際情況的建議。[21]
    這也是我們在融入民間童謠于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按區域來看,在上海,施能婧(2014)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法,從教師的角度的出發, 調查了上海地區童謠教學的滿意度以及童謠教材中對童謠的收集狀況,認為上海童謠在幼兒園的應用情況不容樂觀。[22]臺灣趙雪蓮(2016)在了解了幼兒園中對臺州童謠的利用情況后,認為教師要加強相關方面專業建設,有能力選擇、修改、完善、引用童謠。[23]蘇慧娟(2017)立足幼兒園音樂教學研究昆明童謠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情況,認為幼兒英語教育中昆明童謠還是缺乏系統的整理、分析和組織;他認為昆明童謠作為見證歷史陪伴幼兒成長的文學內容,對于學習傳承昆明地區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24]
    南方地區的研究表明,已經認識到民間童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其對于傳承區域文化、民間文化的重要意義,對審美價值不斷挖掘。
    汪昱雯(2010)在北京市征集新童謠活動的背景下,對童謠的德育價值進行明確,通過研究嘗試豐富德育教育活動資源。[25]山東王芳娟(2019)探究幼兒園童謠閱讀傳承地域文化的價值,認為童謠自身蘊含豐富的地域文化,包括民間童謠和方言文化。[26]格桑卓瑪
    (2016)以地方教育活動視野研究西藏民間童謠的當代傳承困境及出路,他認為對于區域文化的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知識層面,更應該加深區域認同,尤其是對于西藏這種少數民族邊遠地區。[27]山西地區白林、潘阿妮(2012)對民間童謠對學前兒童的教育價值進行了探究,還有對臨汾地區、霍州地區的民間童謠在方言保護、民俗文化傳承、地方文化熏陶等方面進行闡述,展示出民間童謠在區域文化傳承方面的特殊作用。[28]
    北方地區,重視民間童謠的社會教育價值,肯定了民間童謠在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影響道德發展的教育價值,重視民間童謠保護民俗、方言文化。
    整體來看,北京、浙江、福建等地的應用研究相較數量更多,這可能也與這些地區童謠申遺成功背景有關?,F有的研究雖有關注,但是對民間童謠的幼兒教育價值,需要繼續發掘。北方地區研究較少,山西地區從幼兒園教育方面探究童謠意義的研究尚不充足。四、相關概念界定
     
    (一)民間童謠
    《民間文學手冊》(1982)認為民間童謠是:“勞動人民及其子弟,在符合兒童理解能力、生活經驗、心理特點和欣賞趣味的前提下,以簡潔而生動的韻語創作的,并長期流傳于兒童中間的一種口頭短歌”。民間童謠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歌謠,從屬于民間文學。
    周作人先生的《兒歌之研究》中寫到:“兒歌者,兒童歌謳之詞,古言童謠”。民間童謠即民間兒歌,是兒歌的下位概念,與創作兒歌相對應,從屬兒童文學,與“nursery rhyme”理解維度相同。與創作兒歌相比,內容更自然質樸,符合兒童情趣,強調風格的游戲性。[29]
    綜上所述,民間童謠主要是通過民間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的,介于民間文學與兒童文學之間,是與兒童生活和地域特色有關的,且受兒童喜愛的短小無配樂的歌謠。本文所研究的臨汾民間童謠是對幼兒有意義的民間童謠。
    (二)幼兒園教育活動
     
    幼兒園教育活動是在幼兒園中幼兒與幼兒教師之間的互動活動。[30《] 幼兒園工作規程》
    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31]
    (三)童謠的教育價值
    “兒歌研究的效用,還有兒童教育的一面,但是它的益處也是藝術的而非教訓的,童謠的真正價值,不是它給了兒童什么,而是兒童從中體驗到什么。”所謂童謠的教育價值是指作為“教育影響”的民間童謠的客體屬性滿足對“受教育者”的主體——兒童的需要, 在童謠的學習中使兒童獲得最基本的生活經驗與生存能力的作用。本文對于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分析從文本內容出發,即民間童謠作為獨特的教育資源的價值。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搜集、分析相關文獻并進行初步的實地考察,確定要研究問題,探究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價值和實施情況。
    2.通過分析臨汾民間童謠的主要特征,結合相關教育理論,利用內容分析的方法探討所收集童謠的教育價值。
    3.通過訪談法、觀察法,了解幼兒園園長、教師、家長、幼兒對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態度,并對其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現實狀況從目標、內容、形式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總結其中的問題和可借鑒經驗。
    4.針對存在問題,提出臨汾民間童謠更好地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相關建議,并作反思與展望。
    (二)研究個案的選擇
    選取臨汾市 Q 幼兒園作為本研究個案的原因如下:
    1.Q 幼兒園位于石牌坊街道,民間文化氛圍濃厚、資源豐富,保留著黃土高原樸實的民風民俗,作為歷史街道復原水平較高,為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便利的條件。
    2.作為國學實驗幼兒園,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民間文化的學習,且有相關實踐經驗的扎實積累。
    3.該園在研究期間開展“童謠文化月”的活動,以童謠為媒介開展教育活動,為研究的進行創造條件。
     
    4.該幼兒園大多數是當地老師和幼兒,文化背景相同,對臨汾民間童謠以及當地特色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比較熟悉。
    5.該園在臨汾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與其他幼兒園差距小,可借鑒性較強。Q 幼兒園作為研究個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且愿意配合研究。
    (三)研究方法
     
    1.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也稱個案調查,研究對象是典型的事或者人,系統性、針對性、全面性是其研究特點。需要收集對研究主題有利的材料,分析研究對象的發展脈絡和影響因素,期待形成不偏激的認識。[32]
    具體使用訪談法和觀察法。觀察幼兒園環境創設、教育活動的開展與幼兒的自由活動, 結合幼兒園相關資料的翻閱和對園長、教師、家長的訪談,收集、分析 Q 幼兒園臨汾民間童謠融入教育活動的資料,并在過程中分析存在的不足。
    2.訪談法
    首先是到當地政府宣傳部門,文化系統等地進行訪談,收集整理民間童謠。其次訪談Q 幼兒園中的園長、教師、幼兒和家長,了解 Q 幼兒園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狀況,發現其中的不足。歸納整理相關訪談資料,豐富論據,方便對應教育建議的提出。
    3.觀察法
    運用前期制定好的觀察記錄表,進入幼兒園對教師、幼兒的一日生活進行非參與式觀察,對有關的內容進行記錄,主要包括:幼兒日常行為(特別是合作與沖突)、集體教學活動、游戲活動、戶外環境設備的更新以及班內環境的創設等,同時將對于具有代表性的行為進行重點觀察,例如:主題教學活動過程、教案、反思筆記的呈現、家園溝通過程、教師介入行為等。
    4.文獻法
    首先,通過查閱民間童謠研究的文獻,梳理相關研究現狀。通過翻閱已有的零散資料, 按照研究目的進行整合,并找尋其中隱藏的時間線和內容范圍,并進行意義描述。本文通過收集整理臨汾民間童謠文本,利用相關教育理論進行探究,對民間童謠的文本進行內容分析,論述臨汾民間童謠作為教育資源的獨特價值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的體現。
    第 1 章 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理性探析
    一、臨汾民間童謠的分類整理與特點分析
    臨汾地區的民間童謠是指臨汾地區勞動人民創作的,適合兒童吟唱的無樂曲歌謠。也就是民間兒歌,兒歌的下位概念,與創作兒歌相對應,是一種口頭文學形式。
    將收集到的民間童謠作為教育資源對文本內容進行教育價值分析,并基于兒童教育價值分析的目的,借鑒張夢倩在《在教育世界的邊緣》其中的童謠功能論以及劉曉東在《學前教育學》中對于兒童教育的分類,將童謠分為以下六類進行分類討論:
    1.語言教育,根據布魯納的“兒童敘事性智能理論”,將民間童謠作為適合的文學作品應用于教學活動之中,幫助兒童掌握語言形式與語言運用。
    2.認知教育,根據劉曉東對于認知的闡述,從智力、思維、知識三方面進行教育價值論述,分析民間童謠作為知識內容對于兒童認知的能力、過程和結果的影響。
    3.社會性教育,根據《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于社會領域的子領域劃分, 從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兩個方面闡述民間童謠在社會性教育中的教育價值。區域文化在認同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展示特色,有利于幼兒培養家鄉歸屬感與國家認同感,有利于鑄牢學前兒童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3]
    4.道德教育,結合科爾伯格的“角色承擔機會”理論與 2009 年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闡述,結合所收集到的民間童謠中所傳遞的傳統美德,對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5.審美教育,根據審美教育目標的劃分,從形態美、情態美、意態美三部分進行闡述。
    6.游戲娛樂,民間童謠有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它的游戲性,結合這一特性分析民間童謠的游戲娛樂價值。1996 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規定了游戲在我國幼兒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根據上述分類依據將童謠按照突出的幼兒教育價值進行分類,分為幼兒語言教育類、認知教育類、社會性教育類、道德教育類、審美教育類、游戲娛樂類 6 大類并根據相關理論依據分點闡述民間童謠融入幼兒教育中的價值。
    在幼兒教育價值分析之前,結合相關文獻對所收集到的臨汾民間童謠進行特點分析, 方便之后幼兒教育價值分析中對其特點的把握。
    (一)擁有獨特的詞匯系統
    方言是民間童謠被當地人民接受并傳承的重要原因。臨汾方言屬于北方方言,有其獨立的詞匯系統,且隸屬廣義上的現代漢語。在臨汾民間童謠中,會出現方言獨特詞匯,不乏古漢語詞,外來詞改編,和當地詞。
    一些古漢語詞匯在幼兒日常接觸的普通話交談或文本中極少出現,卻在臨汾民間童謠中增大接觸可能,是普通話教學的補充。例如“痯”“嘇”“墼”等。外來詞如“洋灰、洋火、洋柿子、洋堿”等用來區別中國本土的產品和外來引進的產品,對比中外同種東西的不同呈現形式,在找異同點中體會中華民族的包容胸懷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還有方言表達中的語氣詞等,通常是擬人化、說明性、描述性。由于家長的經常使用,幼兒在聽到后有熟悉感,又有新鮮感。幼兒在學習民間童謠時不僅能獲得比普通話更加豐富的詞匯儲備,更能在一些方言詞語的理解中了解一些字詞的產生背景和背后的情感,有利于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以及區域認同感的提升。
    另外臨汾方言在構詞語素、構詞方式以及詞源等方面與普通話相同,在主動的思維轉換的引導以及詞義的分辨下,并不會成為幼兒掌握規范的普通話用語的障礙,反而會增強現代漢語詞匯儲備。
    (二)包含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
    臨汾童謠內容涵蓋較廣,包含當地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經驗與精神,積淀了豐富的生活氣息與文化底蘊。童謠主要是依靠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開來,所描繪也都是當地的人、事、物。
    臨汾市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丁村一帶牙齒化石證實了早在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棗園稼穡的發現,說明了七千多年前這里就開始種植。臨汾民間童謠中也不乏對于農業生產經驗的傳承,學習民間童謠有利于幼兒增進知識,促進認知發展。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在國家建設中承擔著重大的責任。作為以農業為根基的部落,從古至今的生存、繁衍、發展,都離不開莊稼的種植。且人與自然的共生共贏是中華文明所倡導的,幼兒在臨汾民間童謠的學習中領會人與自然共生共贏的理念,掌握特定區域下的農耕等農業生產經驗,增進知識,提高認知水平,同時傳承中華文明。
    (三)賡續紅色血脈的時代價值
    紅色文化是臨汾童謠中蘊含的重要文化,臨汾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涌現出一大批英雄好漢?;羧ゲ∫簧卸啻螢楹葱l漢朝和平出兵攻打匈奴; 太行精神也展示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巨大的愛民救國力;在革命戰爭時期,更是英雄層出不窮。孕育于此的臨汾民間童謠中對于戰爭中的戰士、烈士以及以民為本的思想家和清官良吏的頌揚以及相關戰爭的描述和愛國主義情懷抒發的內容所占比例不少,學習民間童謠培養幼兒的愛國主義精神。
    同時忠、義是臨汾地區流傳至今的道德規范,勤以立志、儉以養德的晉商精神也在民間童謠中一脈相承,還有舜帝的德政思想在臨汾民間童謠中可見一斑,特別是在特殊戰斗時期,更沾染上紅色韻味。
    民間童謠作為民間口頭文學,主要是長輩說唱給幼兒聽的,在學前兒童啟蒙教育中發
    揮著引導幼兒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積極作用,民間童謠將愛國、忠義、勤儉、徳孝等高尚的民族氣節濃縮在富有童趣的童謠里,孩子們在簡單地童謠中體會到當地長輩人民所傳承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相吻合,賡續紅色血脈,并不斷賦予時代價值。
    (四)具有濃厚的黃河韻味
    臨汾民間童謠具有濃厚的黃河文化韻味,描繪出黃河流域的自然景觀和文化生活,給人們審美的愉快和情感的激活。還有勞苦大眾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和普通百姓對幸福生活的歌頌,這樣的童謠所展現的樸實民間生活場景給人以審美的享受與沖擊。幼兒在臨汾民間童謠的學習中感受黃河韻味,豐富審美體驗,同時了解祖國河山的壯麗與勞動人民的勇敢上進,激發幼兒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
    (五)蘊藏著原始的游戲精神
    游戲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人類的基因之中。童謠在游戲中誕生與發展,從臨汾民間童謠文本中,特別是各式各樣的游戲類童謠,我們都能感受到其中所蘊藏著的原始游戲精神。在走訪過程中,許多老人回想童年口中的童謠時依然掛著愉悅的笑容,幼兒喜歡童謠,
    就是因為好玩,在物質不富裕的年代,不需要特定的玩具做支持,麥場、地頭、小院內都是幼兒放飛天性的場地,嘴里的童謠配合肢體的動作就是兒童喜歡的游戲,所收集到的臨汾民間童謠有很多來自一種拍手游戲,以童謠為節奏拍手獲得游戲的快樂。臨汾民間童謠與其他童謠一樣和游戲相伴相生,在游戲娛樂方面展現出得天獨厚的天賦。
    (六)顯現出民族文化的交融
    臨汾地區位于山西南部,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交界地帶,是北方民族南下遷徙的必經之地,不乏民族矛盾與民族交流與融合的故事。臨汾區域文化的持續發展有賴于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交融和共生。
    民間童謠在創作過程中也有不少各民族和諧相處主題的內容,例如“回漢一家親”、描繪不同民族兒童友好交往場景等,對于幼兒社會性的提升具有獨特的作用。民族文化交融主題和臨汾民間主題的童謠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過程中的重要資源。
    臨汾民間童謠內容的這六個特點,顯示出民間童謠作為教育資源在內容方面對于幼兒語言教育、認知教育、社會性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以及游戲娛樂方面的教育價值。學習了解臨汾民間童謠不僅是對區域文化、民間文化的傳承,更是對相同文化基礎的中華文化的傳承,在文化認同的媒介幫助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幼兒的國家認同感。二、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理論基礎
     
    探討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價值需要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幫助我們思考和理解將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原因、可行性與必要性。
     
    (一)發展適應性教育理論
    20 世紀末美國的幼兒教育協會提出要求:學前教育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需要。幼兒發展具有階段性、順序性、差異性、不平衡性和整體性,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把握這些特點。民間文化是區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兒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符合發展適應性教育理論。
    (二)文化教育人類學理論
    文化教育人類學認為人與文化共生共存,而各階段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區域民間文化是幼兒出生必須接觸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加以利用,能夠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若人為地割裂區域文化與幼兒之間的聯系,是不尊重幼兒生長規律的表現。而民間童謠作為易理解、好利用且適應兒童感知方式的文化形式,積極地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因為幼兒的成長十分有利。
    (三)《綱要》和《指南》的精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34]《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提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讓幼兒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35]”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土教育資源,豐富幼兒的教育內容,十分必要。
    三、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價值分析
     
    兒童期是個體發展的“基礎”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幼兒園教育活動必須切入兒童現實的、當下的生活和文化。讓臨汾民間童謠走進幼兒園,走進當地兒童的生活, 不僅能夠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也能夠讓兒童感受不一樣的文化、傾聽不一樣的聲音, 引導他們熱愛本區域文化讓民族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他們的心靈。本研究所探討的教育價值是指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對兒童發展的教育價值。
    民間童謠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資源,也可以作為一種靈活的教育方式,同時是一種情境化的教育過程。本文對于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分析從文本內容出發,即民間童謠作為教育資源的價值,也可以說是知識在思想、能力、實踐、陶冶方面的價值,而知識有內容、形式與旨趣三個維度,這里重點是知識內容的學習,知識內容的教育價值為:滋養精神世界,指導生活實踐;提供經驗的闡釋框架,建構經驗的意義;作為思想資源,激發批判創新。[36]同時單單作為教育資源,它的價值具有系統性,在素質教育觀的指導下,我們將分析其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價值。
    《童謠大觀》“編輯概要”云:“童謠又是古時家庭教育的一種,或寓道德,或啟智慧,或養性情,或含滑稽皆足,以引起興味,增益樂趣。兒童唱了,自然深印于腦筋,永遠不忘。”指出了童謠在教育方面的功能。在此基礎之上,綜合考慮兒童的身心發展需要, 借鑒劉曉東教授對學前教育的分類將臨汾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的具體內容整理如下。
    (一)語言教育傾向文學性
    民間童謠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根據布魯納的“兒童敘事性智能理論”,認為兒童能將周圍的事物串聯起來編排成故事,借助于這種思路,語言教育可以選擇適當的文學作品開展文學活動來達到活動目的。[37]臨汾民間童謠作為文學作品在教育活動中具有以下作用:
    1.提高學習語言的愿望
    《指南》指出 3-6 歲兒童語言發展中,傾聽與表達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重要指標,表現為能認真聽且能聽懂常用語言、愿意講話并能清楚地表達以及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38] 相較其他年齡段,學前期是幼兒言語發展的關鍵期,民間童謠簡單明快,以人們的生活實踐為主要內容,貼近幼兒生活,能很好地影響幼兒的知識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此外民間童謠多通過兒童所熟悉的地方方言所傳播,難度適合,能夠吸引幼兒學習,提升語言學習的興趣。
    2.驗證經驗與記憶
    通過反復吟唱不斷驗證自己的經驗與記憶,得到心理、精神上的滿足。培養良好傾聽習慣,奠定語言發展基礎,再加上民間童謠內容貼近生活,與幼兒自己的經驗和記憶相似度高,配合優美的節奏與韻律,能帶給幼兒美的享受。
    例如《三月初八》這首童謠“三月初八,南梁澗峽。祭神打幡,八牛拉車。丟了一女, 名叫翠花。有人報信,賞銀百八。若是找著,攀個親家。”短短五句話,故事情節卻十分完整,文中出現時間、地點、事情起因、經過、結果等,重復出現的數字“八”三次意義都不相同,第一次八指日期,第二次指牛的數量,第三次指很多錢的泛指,沒有實際數字, 需要幼兒認真傾聽,甚至是反復傾聽,明白故事大意后,嘗試去讀,理解故事中的詞匯。再如“吃飯不要飽,遇事不要惱。病人不忌嘴,醫生跑斷腿。”這樣的生活勸誡式童謠, 可以先放在幼兒身邊“磨一磨耳朵”,簡單的道理不需要過度講解,幼兒可以在傾聽中獲取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日常生活習慣,并通過實踐活動驗證經驗與記憶。
    3.豐富詞匯
    形成語言符號系統,豐富詞匯,提供使用語言的良好范例。幼兒在親密感更強的民間童謠中汲取自己所需的詞匯,增加詞匯儲備,且不喪失興趣。
    例如童謠《紅葫蘆壓腰腰》中“紅葫蘆,壓腰腰,我是我媽的小佼佼,我是我爸的心肝肺,我是我哥的親妹妹。”“小佼佼”“心肝肺”其實就是“寶貝”的意思,但幼兒可以在這首童謠中感受到爸爸媽媽和哥哥對于自己的寵愛,同樣意義的近義詞系統地進入腦袋,在娛樂中完成有趣的詞匯積累。另外“過了清明痯(guan,三聲)死人”的“痯”,
    《爾雅》:“痯痯,病也。”在學習中豐富文言詞匯。還有外來詞和方言詞匯幫助幼兒形象記憶,展示出臨汾民間童謠在豐富幼兒詞匯方面的語言教育價值。
    4.訓練語言連貫性
    訓練語言連貫性,這就需要先對語言進行接受和理解,然后才會表達、敢表達,在表達中保證語言的連貫性是基本要求。民間童謠的學習對幼兒語言連貫性的提升有利。
    童謠《十八個駱駝馱衣裳》中“十八頭豬,十八頭羊,十八頭駱駝馱衣裳。一駝駝到珍珠河,珍珠河里好秧歌。秧歌秧歌等著我,等我小妮兒打扮上。紅裙裙,綠衫衫,琺瑯疙瘩金簪簪!放炮啦!起身啦!緊的我小妮兒腳痛啦!扎一針,流膿啦!流膿啦,滴血啦! 趕快喚人點藥啦!點上藥,不頂用,把人疼哩要送命。”“小妮兒”是方言,這里是小女孩對自己的稱呼,“疙瘩”這里指琺瑯塊,“起身”是出發的意思,“喚人”即叫喚人, “點藥”是涂藥,“頂用”就是管用。很生動的一個生活小片段,文中小女孩活靈活現, 幼兒在教育這首童謠時要注意文中多次出現的語氣助詞“啦”,每次它的出現所表達的情感都不相同前兩個是欣喜,第三個是埋怨,四五六情緒越來越崩潰,從驚訝到傷心再到痛苦,最后一個有些著急,在理解方言詞匯并接受后,理解文中大意,表達出童謠原有的情感張度。
    特定區域中人們對于方言的使用具有普遍性方便幼兒進行語言接受,在長期耳濡目染與教育契機中有而產生語言理解,并且臨汾方言隸屬于現代漢語體系,在詞源、構詞等方面與普通話如出一轍,方便幼兒進行語言理解,建立在這兩個過程之上的語言表達,在上述童謠的訓練下會增加幼兒語言的連貫性。
    童謠《砍鞭桿》是一首繞口令“長鞭桿比短鞭桿長半鞭桿,短鞭桿比長鞭桿短半鞭桿。” “鞭桿”其實就是樹枝一類的木棍,用方言詞匯訓練順口溜,體現臨汾特色。通過同樣詞匯形容詞的調整,引導幼兒好輔音,并在速度的調解下加大難度,幼兒在這樣的語言表達中獲得滿足感。另外,民間童謠包含方言特有的詞語,各地的童謠會體現出獨特的區域特色,將本地特有的詞語和發音保留下來傳承給幼兒,起到保護地方語言的作用。
    (二)區域知識實際意義化
     
    劉曉東在闡述認知時指出,它既指人的認識能力,也只認識的過程,還能指認識的結果。民間童謠作為知識內容,通過新圖示的不斷同化、順應,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在智力開發、思維提升以及知識增進的中影響幼兒認知發展。
    1.認知能力發展
    后天環境對兒童認知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認知能力即智力(intelligence)[39],依據心理學中能力的種類論述,對民間童謠能促進認知發展方面的教育價值進行分析。
    幫助幼兒提升想象力。臨汾民間童謠作為教育資源,符合直觀性教學原則,描繪、講述方式直觀形象,作為口頭文學也為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在吸引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引發幼兒想象。
    如童謠“拉鋸,推鋸,娃娃變成小神仙,養只豬,趕上牛,牛生馬,馬生珠:珍珠圓, 換金豬。”這首童謠里的想象則延伸得很遠:眼前的孩子仿佛成了小神仙,隨便養了只豬, 竟然大的趕上牛,后面的事情更是荒誕。童謠極盡想象、夸張之能事,使種種幻想似乎都呈現在了眼前。這種想象存在目的,屬創造性想象。
    訓練幼兒的抽象概括力。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需要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幼兒階段是發展抽象概括能力的最佳時期,通過質疑了解事物與事物的聯系。
    例如童謠《五更寒》“二更里月兒高,北風嗚嗚嚎,窮人身上無棉襖,寒夜實難熬。三更里月正南,夜半人正寒,窮人無錢買燒炭,淚水擦不干 ”以月亮在不同時間段
    的變化為線索,寒冷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文中窮人的生活越來越難過,時間變換與氣溫變化為外在條件,窮人生活狀況為內在條件愈演愈烈,需要幼兒對于童謠文本有所思考。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觀察是知覺的高級形態,我們通常說的“透過現象看本質”就離不開觀察力的參與。幼兒通過正確的培養,可以提高觀察力。童謠的學習需要多種感覺的參與與匹配和,調動聽覺、視覺、觸覺等以培養觀察力。
    “東方出個彌勒佛,南方出個觀音佛:稀稀碎碎花椒籽,圓咕隆咚小石子,毛炸毛炸小狗頭,頭尖尾尖酸棗核,滾來滾去全是核。”既要視覺、又要觸覺,還有可能調動味覺。教學中可以把這幾種特征明顯或相反、相近的意象找出來,放在一起觀察,讓幼兒真實的辨別、分析其異同,然后隱藏教具通過童謠感受。引導幼兒訓練觀察能力。
    發展幼兒的記憶力。幼兒初期以無意記憶為主,到晚期才開始發展有意記憶。學習策略上要重視注意的策略,結合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對知識進行認識、理解、遷移和應用, 在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實際需求以及生活需要的情況下,不拔苗助長,按照發展的系統性,進行記憶力的提升。
    “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個白胖子,白胖子香香哩,晚上米湯要放嘞,不敢隨意糟蹋它。”這首謎語童謠描述的是花生。描述了花生顏色、形狀、味道,以及烹飪方法,在教給幼兒知識的同時也教育他們不能浪費糧食?;ㄉ鞘秤玫膱怨?,臨汾地區喜歡熬粥、熬米湯的時候放一把,幼兒在日常觀察父母做晚餐時,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結合實際場景,根據先行經驗強化和發展記憶力。
    發展幼兒的創造力。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兒童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民間童謠為其提供資源。臨汾民間童謠的內容,豐富性與時代特色并存。幼兒在童謠學習過程中配合教師的教學方式,真聽真看真感受,同時,找尋時代發展的印記,從中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創造能力。
    2.思維提升
    思維是一種探索和發現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在民間童謠的應用過程中,民間童謠內容中對于不同物象、時間、情感、關系等方面的呈現對于幼兒來說多是新的特征與關系,需要幼兒對頭腦中的已有知識經驗不斷進行成組合改裝,在碰到童謠所描述的相似問題情境時,試圖解決出現的現實問題。
    3 歲以前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直觀性和行動性,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工具,幼兒在民間童謠的學習過程中,思維發展與語言能力的發展齊車并進。
    (1)為幼兒的思維發展提供資源
    民間童謠意向眾多、內容豐富,時代跨度大,且是兒童的生活。根據杜威的理論強調經驗的學習,和社會實踐的積累。
    如民間童謠《耍龍燈》:“輕輕又青青,二舅耍龍燈。跑得慢,甩得快,一回頭栽倒在門檻前。”元宵節期間正值初春,萬物復蘇。社火表演和焰火表演雙管齊下,耍龍燈當然是重頭戲,身邊的老人小孩、親朋好友都有參與其中,表演節奏一會兒快,一會兒慢, 直到走街串巷到自己家門口才停止表演。其中的龍燈、人物、以及植物樣貌、表演節奏栩栩如生,在元宵佳節來臨之際吟誦助興或在其他時間回憶,都是很好的思維發展資源。
    (2)促進幼兒思維的提升
    例如民間游戲“荷花、荷花幾時開”中的童謠:“老狼老狼幾點了?三點了......
    幾點了?開飯了。”配合游戲,以問答的方式開展游戲。同時也是游戲玩伴中的互相談話, 簡單的對話中包含著數字的增加,并用步數丈量數字的大小,給尚未有大小概念的幼兒以直觀的感受。
    幼兒是一個完整的人,獨特于成人,也獨特于幼兒,所以他們不會按照老師教的完全規矩的來,適當發揮想象對童謠記性續寫和改寫完全應該被鼓勵,這個過程也恰恰是幼兒思維發展的過程。
    3.知識增進
    民間童謠從身邊事物入手,闡述具有具象清晰的特征,利于幼兒認知,能幫助幼兒認知名物尤其是動物、植物等意象,形成數字概念、豐富色彩觀念等。且中國作為農業大國, 民間童謠在知識傳遞方面對生活知識、生產經驗的傳遞也很有成就。
    臨汾農業生產源遠流長,舜耕于歷山,叔虞封唐出現“異畝同穎”豐收景象,被歷代傳為佳話。在黃土高坡上通過勞動人民的智慧孕育出深厚的農耕文化,在童謠中也有體現。
    民間童謠作為口頭藝術,再加上受眾對象為幼兒,專業學科知識較少,多是勞動人民對于日常生活、生產經驗的歸納總結,故從生活知識和生產經驗兩方面進行教育價值闡述。
    (1)生活知識的增進
    感知覺是人類與外界聯系最直接的方式,而童謠內容豐富有趣,能很好承載兒童對日常知識的學習需要。
    例如在《該抓誰》童謠中“小白雞,尾巴長,抓我不勝抓小羊。小黑羊,連聲吼,抓我不勝抓小狗。小花狗,會看家,抓我不勝抓小馬。小紅馬,搖搖頭,抓我不勝抓小牛。小黃牛把犁拉,抓我不勝抓小鴨。小花鴨,聲聲哭,抓我不勝抓小豬。小肥豬,胖又胖, 過年桌上吃幾頓。”“不勝”是方言,意為“不如”,文中出現的七只小動物都很好地展現出各自的特點——小白雞的長尾巴、小黑羊的叫聲、小花狗的職責、小馬的靈活、小牛的勤勞、小鴨的膽小以及小豬的外部特征,幼兒在短短的童謠中,感受七種動物意象的特點。同樣還有童謠《小老鼠吃棗山》“大紅棗,又嫌膩,看見盤里大黃梨。吃著黃梨沙沙哩,吃著粉條滑滑哩。吃著刀頭黏黏哩,吃著點心甜甜哩。吃著烙麥又嫌皮,吃著卷能又嫌膩。”“棗山”是用紅棗點綴的糕點,是花型饅頭,寓意豐收吉祥,用于喜事或過年, 傳說棗山蒸得越高,說明收成越好。“刀頭”是大頭菜,一般腌制作咸菜吃,腌過的刀頭菜口感很糯。“烙麥”是烙大餅,中間包菜餡或肉餡,經典做法是兩邊面餅加蔥肉餡,雙面煎至金黃。“卷能”是指春卷,但比常規春卷大很多,大小與老北京雞肉卷差不多,用面糊攤成薄餅,包裹餡料,一般采用“襁褓包法”,餡料包含肉丁、海帶、豆芽、胡蘿卜、綠葉菜等。從偷吃的小老鼠視角闡述食物味道和口感,老鼠能有這么一頓豐盛的佳肴也可見收成不錯。豐富的意象大大增加了幼兒的日常知識,促進認知的發展。
    (2)生產知識的增進
    民間童謠以獨特的視角記錄著樸素的農耕生活。例如“九月下,十月上,麥顆(kuo) 兒滿地撒。鐮刀割,挑擔扛。挑上堆,磙兒軋。揉成面,鍋鍋煮,筷子扒。”童謠將麥子從播種、收割,到烹飪全過程展現在讀者面前,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農耕文化信息。當時現代化農業技術尚未發展,麥子成熟后,就要用鐮刀收割,再將麥秸稈捆扎,然后用楤擔挑到麥場上。“磙兒壓”指的是“打場”,真實地反映了小麥的整個農耕過程。
    “打著大象大象疼,打著小象小象疼,鞭子打在笸籮上,象拉犁耕深又勻。”相傳舜耕歷山時不忍心鞭笞耕地的象,而是后面別著籮,打籮提醒象不要偷懶。雖然現在不可能用象耕田,但現在人們依然將柳條或竹條編制的笸籮或其他盛器放在牛屁股后面,敲打提醒老牛耕作,不用傷害老牛,老牛的工作也更加賣力,延續舜帝的仁愛和智慧。
    這樣的童謠不僅傳授幼兒以農業知識和智慧,在情感上也有所增進,同時激發好奇心, 培養幼兒對自然的探究精神。
    (3)文化知識的增進
    臨汾童謠生長在堯舜禹的故鄉,在民間文化的滋養下,將群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學創作以及唐晉歷史文化和諧的串聯在一起,集中展示地理文物、民俗風情、宗教信仰以及方言、人物的魅力,是三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于中華文化的文化基礎上。
    首先是方言文化知識。方言這個文化元素是民間童謠不可能丟下的,俺現在的話來說, 很“接地氣”,真實描繪出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溫暖且有力量。學習民間童謠,可以把方言作為重要表現形式,不要懼怕幼兒的普通話發展,現在的社會形式更不利于方言的發展。
    如《蒸饃》“ 抖抖面,篩篩粉,和水揉個大饅頭。饅頭下鍋香氣溢,鄰居老妗就來拿。大盆兒端,小盆兒揣,一端就是一大堆。”這首童謠中有“老妗”是晚輩姥姥的兄弟媳婦的稱呼。講述了蒸饅頭的日常場景,并用最后的人物動作與關系強化饅頭的香氣。這首童謠反映了勞動人民勞作后,收獲勝利果實的愉悅心情。增進方言文化知識來保護方言文化,同時方言文化所蘊含的區域文化特性與中華文化共性,在“多元一體”的建構格局中反作用于幼兒的認知發展。
    民間童謠取材于生活,反映了生活中的許多民風民俗,以描寫吃、玩為主,充滿童趣符合幼兒的心智理解范圍。許多民間童謠中不乏民俗、習俗、風俗的描繪。民間童謠是反映民俗事物的載體,而中華民族自古即使重視儀式的民族,“禮”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東西。而中華大地幅員遼闊,民族、區域眾多,各群體在協作發展過程中,約定俗成了一些重要的節日訴求。例如清明節,臨汾地區需要返鄉掃墓,拿著酒和糕點探望親人,清明節的吃食以春卷為主,主要是素春卷,白面皮包裹絲狀時蔬,寓意對遠方親人的思緒眾多。還有重要的祭祀環節,有著嚴密的禮儀要求,且各縣、村落之間有所不同。學習清明節的童謠,并參與清明節的掃墓或其他風俗活動加強,對于童謠的記憶和內容的理解同時產生獨特的節日感受。
    例如童謠“今麻啦,明兒啦,后兒這會年下啦,棗山財籃蒸下啦,麻糖馓子炸下啦。炒花椒,搗胡椒,婆婆媳婦捏年糕,穿新鞋,戴新帽,等著接神放鞭炮。”是臨汾地區春節的傳統過法。“今麻”方言,指今天。“明兒”明天“后兒”后天。“年下啦”指過年了。蒸棗山、財籃都是一些有美好寓意的花樣蒸饃,麻糖馓子是一種臨汾小吃,用柿子或者紅糖和面,炸出小麻花一樣的小吃,還要炒花椒、搗胡椒,捏年糕,初一要穿新衣,祭祖祭神,還有小孩子放鞭炮。描述出臨汾地區人們年前的準備、期待和過年的喜悅。幼兒在民間童謠的學習過程中增進民俗知識,提升認知水平,感受到精彩的中華文化。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階段是人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結合幼兒模仿、同化、強化體驗這樣的社會學習特點,將社會領域分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兩個部分。民間童謠中有很多是對特定禮儀規范和社會規則的諄告和教導,幫助兒童學會人際交往并適應社會,從這兩個部分分開闡述,人際交往部分強調他人,社會適應部分強調群體, 這也是民間童謠在傳承區域文化上特殊作用的重要表現。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也不僅包括對于區域文化和國家文化的認同,在規范人際交往與促進社會適應方面,也有自己的獨特意義,做中國人應該做的事、遵循中國人該有的規矩,更好地適應中國當前的發展趨勢。
    1.規范人際交往
    從心理學上來看人際交往有交流信息、組織共同活動、形成和發展人際關系、增進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這些基本功能,《指南》也將愿意并能友好與人交往,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表現,關心尊重他人歸為這一子領域的目標。中國是禮儀之邦,民間童謠傳承社會倫理秩序,發揚民族優良傳統,幫助幼兒學習禮儀規范、人際關系以及社會規則等。
    禮儀類童謠多是長輩總結的禮儀規范,以這種不太嚴肅的方式規勸幼兒,在日常吟唱、游戲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為人一條路,惹人一堵墻。能吃過頭飯,不說過頭話。見人不施禮,多跑十來里。”短短三句話講了三條禮儀規范,第一句“為人”是方言,指對人友好,與人和睦相處、友好互助;“惹人”是指因為小事與人為惡、為敵,意為多個朋友多條路,少個敵人少道坎,勸誡與人為善。第二句意為不要說大話,要實事求是。第三句“施禮”及行見面的禮儀,禮多人不怪,要注意見面時和人打招呼,盡該盡的禮節。這樣既能展現個人魅力,又能收獲友好的同伴關系。
    再如“一個娃娃上樹揪楸子,跌著下來絆了個泥尻子,喊爺爺給楸子,喊奶奶擦尻子。” 尻子,方言,音同勾子,屁股的俗稱。展示童真的同時,也展示著和諧相愛的人際關系。
    2.促進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是個體逐步接受所在社會群體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的過程。區域文化視野下,民間童謠社會性教育價值尤為明顯,尤其是區域內不同民族之間、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生活習慣的不同,需要有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習童謠中凝聚各民族、各地區力量的精神。
    (1)群體生活與基本行為規范的引導
    “洗洗嗮嗮,嗮嗮洗洗 ”在節奏感強的童謠中自由組建群體游戲,這時就出現
    群體性的活動,例如五個人以上的跳大繩,跳繩唱的童謠很多,每首童謠對應的跳繩動作并不一樣。往往幼兒會在童謠韻律的協調下進行游戲,以群體性活動為主,甚至打破班級等界限,幼兒在民間童謠的吸引下喜歡并適應群體生活。
    (2)初步的歸屬感培養
    《指南》鼓勵培育幼兒的家鄉歸屬感與國家認同感。當今信息化浪潮將全球經濟融為一體,為不同類型文化交流、沖突搭建了很好的平臺,但危機并存,本土文化的沖擊越來越明顯,文化安全成為國家民族安全的一部分。中華民族文化在新的語境中,傳承發展十分必要,民間童謠作為區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傳承區域文化,鑄牢學前兒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意義重大。
    增強區域文化的認同。獨特的區域特性,有利于促進區域文化認同。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個體需要在群體中與其他群體成員保持各種形式的聯系,獲得友誼、關心和幫助獲得個人地位。固定區域的人民在長期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特征,對區域群體的認同。[40]
    區域文化對當地區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提供文化背景與區域約束。幼兒期是人生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民間童謠中的特色事物事件進行學習,了解其中包含的情感,并對相關行為進行糾正與規范。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區域文化的認同感與家鄉的歸屬感。[41]在聆聽和歌唱童謠的過程中,幼兒在所在區域的文化認同中產生自豪感和熱愛之情,自然而然地對中華民族形成強烈的認同,也對區域內獨特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生出強烈的向往之情。
    由此可見,民間童謠融入到幼兒教育之中,對于幼兒形成獨特的區域文化認同具有重要作用。反過來,對于區域文化認同與傳承也有重大作用。文化的載體是人,傳承和發揚文化才能使文化迸發生命力。
    例如童謠《馱煤歌》“雞兒叫,連忙起,搭上鍋,就下米。白粥叉得稀稀哩,白菜炒的油油哩,白粥和菜準備好,再給小驢兒添干草。小驢兒,吃得歡,備鞍駕馱上東山。西白駒過,東白駒跑,一下到了翟家橋。翟家橋上攤煎饃,赤擼擼一勺勺,個個像是黃饦饦, 又想吃,又想拿,布袋沒錢喚人爺(ya)。”“叉”方言詞,稀飯的做法,在熬粥時不停的攪拌。這首童謠描繪了當地農民的日常生活,下米煮粥,油炒白菜,然后下地干活。翟家橋也是臨汾比較有名的建筑物,還有煎饃、饦饦都是臨汾特色小吃,與當地幼兒生活關聯度極高,幼兒有經歷,有感受更容易對區域文化產生認同感。能夠讓文化傳統不與人們現實的生活相關聯且具有活力的存在。當然,我們也不能為了區域文化認同一再強調個性而忽視其與其他中華文化的共性,必須把國家認同放在高于區域認同的地位。
    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對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員身份的確認、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和尊重。區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要注意兩者共性即同一文化基礎的存在,“多元一體”的結構中, 一體是先決條件。另外,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一定區域內存在多種民族,關于對于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三者關系的處理上,我們必須在歷史進程之中,把國家認同置于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之上,用國家認同促進文化認同。[42]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成員中國認知體驗、中國價值信念和中國行為一員三個要素關聯共存而成的。對中國的認知體驗包括對區域、民族知識的認知和對國家身份的辨認識別。臨汾民間童謠依托于深厚的歷史和抗日戰爭時期的記憶,對于五星紅旗、天安門、長城等標志性意象的吟誦,以及相關史實的轉錄記載有助于幼兒增強中國認知體驗。例如“奶奶今年六十七,坐在燈下來學習。開口歌頌共產黨,落筆先寫毛主席”通過還原高齡奶奶的學習事件,展示人民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擁護,這樣強大的信仰是中國認知體驗的重要加分項。再如“摩托車,進了村,不了碰見八路軍。八路軍,真厲害,逮住日本大布鞋,有的喊,有的跑,有的得了稀屎癆”來源于抗日戰勝勝利之時全民的歡喜,“牛皮鞋”“摩托車”與“布鞋”形成鮮明的對比也道出抗日戰爭在戰爭物資懸殊的背景下的不易。文中對于八路軍的頌揚也有助于幼兒對于中國認知體驗的增加。這些同時是當時時代典型的中國行為,民間童謠在還原這些中國行為的同時,將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等價值觀念傳遞給幼兒,當然也包括前文中的小文化、禮儀規范和社會規則的勸戒與頌揚,都展示出童謠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臨汾地區共有 28 個少數民族,人數占總數的 0.2%,其中回族人數占較大比例。[43]各族人民在禮儀、規則上會有一些不同,在長期聚居中,磨合包容,創造和諧生活。宗教祭祀和禮儀規范是反映文明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窗口,臨汾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和睦相處,引導儒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童謠之中可見一斑。例如“沙棗子開花金錘錘,我是快樂的小回回。沙棗子開花一串串,我是開心的小漢漢。沙棗子開花花連花,回漢娃娃是一家。”這首童謠作為伊斯蘭教的回族童謠倡導回族兒童與漢族兒童友好交往,互相信任,建立穩定長久的伙伴關系。
    國家統一、民族、人民團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概括,臨汾 29 個民族在長期聚居過程中和睦相處、互相包容,“回漢娃娃是一家”就表現出少數民族與漢族的團結互助??偟膩碚f,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軟文化具有的歷史發展、文化傳統、社會規范、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的積極認知。在上文分析中,區域文化傳承視角下臨汾民間童謠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努力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啟蒙作用。
    (四)優秀傳統道德的一脈相承
    科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的發展需要接受社會性質刺激即“角色承擔機會”,指個體在與他人相互作用過程中意識到他人的思想、情感,學會移情。童謠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豐富多彩趣味性、教育性、思想性極強?!缎聲r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到的思想理念,與所收集到的臨汾民間童謠中所傳遞的傳統美德是吻合的。
    臨汾童謠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對于傳統美德、禮儀規范與社會規則的道德文化的概括與傳承成效卓越,引領更多的道德實踐,開拓了更加廣闊德育空間,通過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展示優秀的傳統美德,促進道德文化的傳承。[44]
     
    1.孝老愛親文化的傳承
    《史記》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自古以來,舜帝被尊稱為“德圣”“孝祖”,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精神遺產。根植于晉南大地的民間童謠吸納和傳承舜的教育思想,在“德政千秋、孝行天下”的孝老愛親文化在這一區域薪火相傳的過程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教育價值不言而喻。
    例如“鍋鍋不嫌柴扭,娃娃不嫌娘丑”這里的“鍋鍋”是指農村用石頭、泥土盤成的灶臺,燃料主要是木柴。與“兒不嫌母丑”意思相同,勸誡兒童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烏鴉反哺拳拳意,羊羔跪乳意意長;從小懂得孝父母,長大報國好兒郎。”引用烏鴉和羊羔,從小家到大家,展示家國情懷?!队菟葱⒏袆犹臁愤@篇童謠更是通過完整闡述《二十四孝》中開篇虞舜的孝道故事,來宣揚孝老愛親文化。但在作為幼兒園德育資源時,還要注意文本改編和教師引導,賦予童謠新的兒童觀和世界觀。
    2.誠信正義文化的傳承
    幼兒依然處于他律階段,自律水平較低,需要成人的監督與引導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從知、情、意、行等多方面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且道德教育離不開交往的大背景,民間童謠在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同時,對于其道德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誠實守信不僅是臨汾民間童謠中一再提及與宣傳的,也是社會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對幼兒進行誠信正義文化的陶冶十分必要。
    如童謠“汾河有道,汾河流,說話算話,娃娃牛。”就是教導幼兒要誠實守信,說話算話。
    (五)民間童謠藝術的升華
    學前兒童的審美與藝術具有其內在生命力的表現是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其整體發展的一部分,側重于情感的表達和感受,這是學前兒童審美及藝術特征。根據皮亞杰心理發展規律,一歲半到三歲的兒童依然處于自我中心環節,容易移情。民間童謠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包含豐富的情感,本就具備發展審美能力的功能。
    臨汾民間童謠具有語言淺顯易懂、旋律節奏明快和感情色彩濃厚且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臨汾民間童謠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審美價值在形態美、情態美和意態美三方面體現。
    1.形態美的感受
    童謠具有音樂性,民間童謠想擁有完整的體驗離不開聽和唱。在童謠的學習中,幼兒可以增強樂感,推動幼兒智力的發展。童謠語句押韻、節奏明快、適合反復詠唱,在獨特的節奏與韻律中感受童謠的形態美。
    例如童謠《古冬冬》“古冬冬,車來了。姑姑戴著花來了。啥花?桃花,姑姑改到姚家。”“古冬冬”是為了模仿車來的聲音,臨汾地區常用的擬聲詞,常常表現連續不斷的響聲;“改到”意為嫁到,姑娘出嫁。擬聲詞配合,語句押韻,描述了小姑姑出嫁時的熱鬧場景,讀起來朗朗上口,朗讀者在意境中常常掛著微笑,身臨其境歡樂的結婚現場。不只是聲音的美,在吟唱童謠的過程中,幼兒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隨著節奏與韻律進行身體上的搖擺,這樣就是最原始的舞蹈美。
    2.情態美的交流
    童謠的內容離不開情感的相互交流,相同的,傳唱童謠也通過一定的聲音和語言,表達出歌謠內涵的情感。
    “兔兒不吃窩邊草,虎兒不吃回頭食,瓶兒滿了不晃蕩,漢兒做了不怕放。”最后一個短句意為好漢做事好漢當,勸誡幼兒要勇于擔當。尤其是節日童謠,是地方風俗、人情百態最極致的體現,這首童謠更像是長輩對晚輩的告誡,長輩通過經歷總結教訓告誡,下一輩并將道理不斷傳承。童謠《灶王爺》“灶王爺,別告狀。糖瓜你給你嘴里擱。棗山早就蒸好了,回來咱就吃好的。”是臨汾地區過小年時的童謠,極有生活韻味,是日常人與人感情的寄托與交流。
    3.意態美的共鳴
    臨汾民間童謠展示的是群眾的日常生活,不僅有歡樂,有高尚,有感人故事,更有日常的磕磕絆絆、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市井之氣。用最形象的語言,直觀地不加遮掩地將光明與黑暗面全部展現出來。生活具有百般滋味,童謠相比其他文學作品恰恰把酸和辣毫無顧忌地展示出來。真實的故事情節也賦予了童謠極強的感染力。引導幼兒尊重生命,熱愛生活。
    例如童謠《真葫蘆真》“真葫蘆真,假葫蘆假,三匹騾子兩匹馬。馬不動,拿鞭打, 一鞭打到丈母家。”正常的生活場景,再接一個夸張化的滑稽,結尾是童謠比較經典的表現手法,既能描繪日常生活,又不枯燥無味。在這種童謠熏陶下成長的幼兒,在一片輕松歡愉的氛圍里繼承樂觀幽默,真摯直白的生活態度與審美情感。
    (六)童謠游戲的豐富
    幼兒的生活中主要是游戲在發揮各樣教育作用。而在民間文化的分類下,民間游戲與民間童謠是很好的拍檔。從某種意義來說,民間童謠是供幼兒游戲的文學樣式。相較其他文學作品,童謠具有較強趣味性、樂趣性[45]。
    例如童謠《反轉歌》“第一天我去河邊去洗澡,丟了我的布娃娃,我哭我哭我哇哇地哭。第二天我去河邊去洗菜,找到了我的布娃娃,我笑我笑我哈哈地笑 ”這些童謠
    都是兒童經典游戲“扳嬌嬌”(用毛線連成各種圖案)、拍手歌以及跳皮筋時的伴奏,既有數詞的變化,又有韻律的配合,是民間游戲很好的點綴。民間童謠與民間游戲二者相結合更有利于發揮其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
    此外,兒童傳唱某些童謠需要借助工具進行,而這恰恰符合兒童的好游戲、樂運動的心理特征,從而有利于兒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將區域文化傳承下去。
    (七)民間童謠獨特魅力的散發
    將民間童謠融入進幼兒園教育活動,最直觀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其中蘊含的豐富區域文化及民間文化知識。而且相比于其他民間文化的載體,民間童謠文本短小精悍其中所蘊含的民間知識多元系統且有所聯系,留給教師和兒童所發揮的余地也更大一些。這些在民間童謠價值分析中也有具體分析,把握其獨特魅力,有助于建立正確的童謠觀,在應用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例如童謠“妃子撫琴臺在旁,琴臺高大又方正。堯王賞給舜王用,娥皇女英共賞景。” 同樣是對于妃子撫琴臺的緣由描寫,神話傳說故事中,由于細節描述得較為詳盡,所留給幼兒想象的空間不大且封建,糟粕體現較為明顯。而童謠用短短四句詞就講述了整個完整的故事,對于細節的描述可以留給幼兒和教師很好的發揮空間。
     
    第 2 章 臨汾民間童謠融入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與評析一、Q 幼兒園概況
    (一)Q 幼兒園的基本情況
    Q 幼兒園成立于 1971 年,是一所街道辦集體幼兒園。近年來,以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國學教育為辦學特色。
    該園物質環境能保障兒童生活,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幼兒園位于石牌坊街道,園所基地選擇滿足有關衛生防護標準要求;大、小、中班各三個班級,不設有托幼班;占地 2431 平方米,略小于國家所規定的園所總面積;物質設備齊全,室外體育用具、區角玩教具以及園所公用的教具設備能滿足幼兒日常需要。精神環境和諧,與物質環境能做到互相融合促進,倡導文化育人。師資力量方面,該園所有教師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擁有教師資格證書,其中小學高級教師兩人,市教學能手三人,多名老師在市、縣級教師技能大賽上多次取得優異成績。保育員均配有保育員資格證,并有三級保育員兩人。
    由于幼兒園位于古城區內,2013 年以來作為國學實驗幼兒園以來,該園十分重視開展區域特色、民間特色教育活動以及國學經典等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幼兒在一日活動中堅持學習具有當地民間特色的傳統文學作品,在性格養成和習慣養成方面為幼兒保駕護航, 得到了家長與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從環境、課程、師幼互動等幼兒園辦園質量因素綜合考慮,在臨汾地區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加上擁有民間文化特別是臨汾民間童謠有關的教育活動經驗的積累,故選擇該園進行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個案研究。
    (二)臨汾民間童謠融入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歷程
    近年來,幼兒園教師將收集且篩選過的民間童謠進行配樂供園內幼兒日常吟誦,建設重視民間文化的人文環境,并嘗試編撰園本課程,將民間童謠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
    2017 年在開展本土實踐系列課程中創作出當地童謠集結歌曲《浪花》,之后大班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兒童劇與兒童舞蹈的排練,在園內“成童禮”上表演,獲得極大反響;還與當地小學花鼓隊配合在縣級春節聯歡晚會上進行了表演,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 為民間童謠在幼兒園更深入的融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Q 幼兒園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切入點舉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節系列活動,層次上以國家文化、晉文化、臨汾文化(市文化)、翼城文化(縣文化)為界限,國家文化中選取“國學經典”“四大發明”“甲骨文”三類為主要教育主題;晉文化主題以“晉商文
    化”、“山西文物”、“山西面食”三類為主要教育主題;臨汾文化選取“唐堯歷史”、
    “臨汾童謠”、“回漢一家親”三類為主要教育主題;翼城文化選取“抗戰歷史”、“澮河風景”、“道路建設”三類為主要教育主題。據此分別展開教育教學活動,希望幼兒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臨汾民間童謠描繪出黃土高原的社會生活面貌以及汾河兩岸的自然景觀、人文地理、風俗習慣;內容樸素、真實、豐富,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民族、區域文化,可以將其看作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資源,促進幼兒認知發展。作為口頭文學,在傳承過程中多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社會交往為活動背景也適宜幼兒階段社會化的要求。
    在“臨汾民間童謠”主題指導下舉辦“童謠文化月”,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規定小班幼兒每周圍繞至少一首童謠展開學習,中班每周兩首童謠,大班每周二至三首童謠, 每周教育教學活動圍繞所推薦的童謠內容開展,而推薦童謠多為臨汾民間童謠。為了豐富各個班級教師的選擇,各年級教研過程中應盡可能多的為教師提供合適主題的童謠,現有教案及教研資料中共計小班八首童謠,中班十六首,大班二十四首。各班教師根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結合幼兒的發展規律、實際生活需要為幼兒提供適合不同年齡特點的童謠, 并結合童謠中出現的地方特色事物、精神、情感等展開教學。
    二、臨汾民間童謠融入 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基本情況
     
    (一)臨汾民間童謠融入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態度調查
    本研究對臨汾市 Q 幼兒園的園長、教師、家長、幼兒進行訪談,探究其對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觀點和態度。
    1.園長、教師的態度
    總體來看,Q 園教師樂意在教育活動中融入民族民間童謠,認為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能促進文化傳承、促進兒童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首先,園長、教師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認為臨汾民間童謠應該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
    C 園長:“像我們這一輩兒小時候就是念著這些童謠長大的,現在回憶起來不得不說, 里面有很多關于我們臨汾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然后一些特色建筑特色產物的對于當地文化的一些學習是非常有用的,我想把同樣的東西也算是財產應該交給下一代。”
    T 老師:“文化要傳承,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每年到了各種,嗯,就是那種祭祀或者是一些特定需要的民俗活動的時候,我們這一輩甚至都已經不知道該怎么做了,就不要說更小的一代了,想想挺可怕的,有一些東西到我們這里,到了孩子這里就失傳。民間童謠里還是有很多關于當地習俗特色的一些傳承,我覺得孩子們是需要的。”
    F 老師:“本來就是臨汾當地的東西,如果不由我們當地的孩子們去傳承的話,這些東西就更難會被大家知道。”
    其次,園長、教師認為臨汾民間童謠具有一定的幼兒教育價值,將其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能夠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應積極將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
    C 園長:“一個很直觀的益處呀,起碼能豐富孩子們的活動類型,這是我們幼兒園在今年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教育資源不豐富,或者說對豐富的教育資源沒有很好地利用, 然后給孩子們的活動類型會比較少一些。”
    F 老師:“有一些童謠我到現在還會唱的,可能不是傳下來的唱法,童謠很少是有配樂的,但是我們在小時候玩的過程中啊,為了更好聽或者更好玩,還是對這些東西有一個自己的配樂,我甚至還記得當時的配樂是怎樣的,將這些童年的時候的一些音樂用現在更專業的知識去改進,然后教給自己的孩子,我覺得挺有成就感的。”
    X 老師;“食育活動的開展呀,這也是我們幼兒園這兩年開始興起的一些東西,就是讓孩子們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面點,培養孩子們的這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也是素質教育所要求的,我們在教研過程中就發現有一些童謠里不少童謠,都是關于我們當地一些面食的闡述。本來臨汾就在山西地區,然后面食也比較廣比較豐富,然后可以接觸這些童謠去讓孩子們做一些東西,這方面也是很有價值的。”
    可見,園長、教師對臨汾民間童謠的幼兒教育價值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了臨汾民間童謠在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價值,并認為“有沒有教育價值不是靠我們老師單純地去判斷, 這些民間童謠存在在這里,并且我們看到了她的一些教育價值,就應該把這些東西交給孩子們去判斷,他們需不需要這些,而不是由我們主觀地從源頭上就已經掐斷了,或者是硬生生地喂給他們,要相信孩子們的能力,他們能吸收也能判斷這些東西是不是他們想要 的。”也有園長從促進幼兒區域文化認同、家鄉歸屬感及幼兒實際生活的需要角度出發, 認為應該融入的。
    C 園長:“我們在園本教育活動的設計過程中,一直在找一些特色的東西,比如說特色的文物啊,特色的面食,特色的建筑,這民間童謠就放在這里,就是能夠從直觀的文本上就給予我們對于家鄉文化的認同,對于家鄉的歸屬感的增強,何樂而不為?”
    并且園長表明:“我們園在學習臨汾民間童謠這塊算是最早的領頭的,現在這一片的很多幼兒園也開始加入童謠,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我們就是希望能做到區域聯動教育力量最大化。”
    2.家長的態度
    家長是幼兒教師的合作伙伴,了解家長對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態度, 能夠對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滿意度及實際操作性有所了解。通過調查發 現:一方面,參與訪談的部分家長對臨汾民間童謠的傳承寄希望于學校教育,認為只有通過學校教育才能讓幼兒更好地了解。
    A 家長:“得學校教孩子們才能會呀,我們平常在家里念念童謠,我們也只能看見那短短的幾句不能很好地擴展,我們只能說配合老師們的工作。”
    另一方面,家長對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持贊成和支持的態度。
    B 家長:“我覺得挺好的,因為我現在你讓我跟你背兩首童謠,我都是背得出來的,因為跟我們家鄉的文化貼合得緊,然后記得也比較深,看到一些獨特的特殊的東西特定的東西的時候,我也能反映出來,就是想起那個時候背的童謠,孩子們學一學也挺好的。”家長們持贊成態度的較多,更多的只是想配合幼兒園教育教學,從贊成的訪談中來看,
    家長們多是基于知識啟蒙以及家鄉文化的認同這兩方面支持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
    3.幼兒的態度
    由于之前 Q 幼兒園對于民間童謠已經有融入教育教學活動的先例,并且有較為豐富的主題活動的展開,幼兒對于民間童謠有初步的認識,我們針對特定的童謠以及其他童謠文本的誦讀講解,詢問幼兒對于民間童謠的態度。
    問:“‘古冬冬,車來了,姑姑帶著花來了,啥花?桃花,春天的花。啥花?荷花, 夏天的花。啥花?菊花,秋天的花。啥花?梅花,冬天的花。’小朋友還記得這首童謠嗎?”
    Z1 幼兒:“我會背,因為我們當時老師帶我們用這個做游戲,就是跳皮筋,我給你展示一下。”
    D1:“我們昨天在表演區玩了小老鼠吃棗山的游戲。我扮演小老鼠,棗山就是一種用饅頭堆成的像山一樣的東西。然后小老鼠在過年的時候就登上人家的桌子,就想吃飽肚子, 結果被主人發現。老師有教我們,我們會放在錄音機里的那個音樂,超級超級好玩。”
    X2:“老師,我們才學了一個童謠,謎語你猜一下。‘麻屋子紅帳子,里面坐著白胖子。’是花生,哈哈哈哈哈。”
    通過訪談可以得出小朋友們知道什么是童謠,但是對于臨汾地區可能沒有很好的認
    知,知道所學童謠結合日常生活。比如在描述“棗山”的時候,小朋友會用“奶奶做的”、“姥姥做的”這樣的話去描述,而對于將童謠運用于游戲或其他教學活動中,有較深的印象和較大的興趣。
    總的來看,由于辦園特色的設定以及民間童謠活動的已有融入經驗的加持,Q 園對于臨汾民間童謠融入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態度較為積極。園長和教師能夠認識民間童謠的教育價值,以及學前教育機構對當地民間文化傳承應該承擔的責任。家長對于臨汾民間童謠比較熟悉,所以支持度是有的,但是很多家長尚未能真正參與到幼兒教育活動過程之中,單純地認為教育是幼兒園的任務。通過訪問了解到幼兒對于之前民間童謠相關的活動以及本身內容依然有記憶,并且表現出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二)臨汾民間童謠融入Q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目標分析
    教育活動目標的確立需要客觀依據的支撐。首先,幼兒園活動教育目標的確立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包括反映目前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念和取向,以及適應我國生
    產力發展水平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這就要求活動目標的確立,應以國家的教育方針及政策為基礎。其次,教育目標的確立必須時刻關注教育對象及幼兒的興趣,需要認知與情感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形成的充分了解,并尊重幼兒發展的客觀規律,教育活動目標要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發展的特點。第三,教育目標的確立還要考慮學科性質以及幼兒學習特點, 及功用的確立基礎。另外由于各地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特點,發展水平也不相同,且不同幼兒園的辦學特點和宗旨有所差異,因此在活動目標的設立上應該考慮幼兒所處環境及具體發展水平。[46]
    從縱向角度來看,教育活動的目標層次結構包括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和具體活動目標,而具體教育活動又包括以課堂為主的教育活動和區域活動,由于區域活動多為課堂教育活動的延伸和補充,所以這部分主要是對集體教學活動的目標分析。
    1.總目標
    教育的對象是人,而幼兒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新的教師觀,希望教師做好角色的轉變,做教育教學的建設者,學生學習與工作的促進者,從關注學科轉化為關注人。所以設計童謠主題活動的目標與其他活動目標相同,要在《3-6 歲兒童學習發展指南》的引導下, 積極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適合兒童的實際需要以及生活需求,更要與兒童的經驗和能力相匹配。
    在主題活動總目標上,幼兒園的設計是:
    1.認知目標:誦讀童謠,了解明白所學童謠的基本內容,了解童謠中所提及的地方特色事、物等。
    2.情感目標:感受家鄉事物特點,熱愛家鄉,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對家鄉文化萌生認同感。
    3.能遵從童謠中所提及的社會規范準則。
    總目標的設立能考慮到幼兒的情緒、行為標準、幼兒意愿以及能力發展需求,也與幼兒園辦學宗旨有所聯系,因為該園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目的在于對于幼兒日常行為的規范,所以會格外強調社會領域的行為目標。
    針對總的培養目標,結合每周主題和側重點設計周活動目標。民間童謠開展的教學活動涵蓋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一、二周重點以社會領域為主,第一周以愛祖國愛家鄉為切入點,第二周以道德影響類童謠中的慷慨主題展開活動,以社會領域活動設計為主線,在上述培養目標中也可以發現,在融入民間童謠的過程中,該園能認識到臨汾民間童謠較多方面的教育價值,更注重民間童謠社會性方面的教育價值,園方所推薦的童謠文本也多是一些行為規范、生活習慣的養成。由于之后主題活動涉及民族交往,在目標設計上也會考慮為之后的教育活動做鋪墊。Q 園圍繞臨汾民間童謠開展的一切教學活動都緊扣《指南》, 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都包含在內。在訪談過程中,園長也說明會特別重視活動目標設計的可操作性。周計劃在總目標的指導下,與具體時間、地點和事件的相聯系。希望幼兒能領悟臨汾民間童謠的具體內容,結合幼兒實際需要生成適宜性的活動目標。教學計劃也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進行順序的調整,并留有時間允許各班自行組織教學活動。

    聯系我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最近高清影院免费观看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国产日韩综合不卡免费观看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国产综合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福利中文字幕最新永久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97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日韩精品无码视频免费专区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在线91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国产精品午夜福利精品国精品四产自在久国产无码一二三四区免费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偷窥日本一区欧美国产日韩精品国精品国产AV自在久国产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亚洲色一久久久综合网亚洲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区99久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日韩一级一欧美一级国产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99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一卡2卡三卡4卡激情短篇少妇系列小说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84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免费麻花豆传媒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