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
摘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兩山”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價值意蘊,是習近平同志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兩山”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和發展,打破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沖突的傳統觀念約束。通過對“兩山”轉化路徑分析,提出五條路徑探索: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深刻理解綠水青山的重要性;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科學利用綠水青山;發展健康產業,以“生態+”引領產業化;完善“綠水青山”恢復保護機制;設立生態公益性創新崗位實現綠水青山為民造福。關鍵詞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1.引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深刻的思想,是習近平總書記經過長期實踐、深入思考所得出的重要科學論斷。這一理念提出了實現保護和發展相互協調的方法論,同時也找到了實現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方面,并且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難點,各地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敢于創新,深入挖掘提煉“兩山”轉化路徑、模式,尋找轉化突破口,才能真正推動“兩山”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相關研究綜述2005年8月15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縣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1]。經過了十數年的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斷被完善,逐步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和重要國策,同時,也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綠色發展的提出是源于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的深化,是環境問題、能源危機、生態危機的出現促使人們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反思[2]。國際上關于綠色發展的研究從起步到現在,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掀起了以環境主義(1952~1972年)、可持續發展(1972~1992年)、綠色經濟(1992~2012年)、生態文明(2012年以來)為主題的四次綠色發展浪潮[3][4][5]。2012年以來的第四波綠色發展浪潮以我國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2016年5月23日,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高度贊揚了中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并高度贊揚了該理念為世界生態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6]。近年來,我國理論界圍繞著“兩山”理念展開了相關研究,內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兩大領域。一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內涵、哲學意蘊、“兩山”關系辨析、理論實踐意義的闡釋研究[7][8][9][10]。黃承梁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同志提出有關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思想論斷之一,深刻表明了習近平同志對兼顧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高度關注,其經歷了歷史的、自然的孕育、誕生、發展和成熟過程,是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最形象最生動的完全原創性表達[7][8]。趙建軍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個關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很好比喻,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將人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錯誤思想得到了扭轉。發展經濟不可以忽視生態建設,人類的長期發展離不開生態建設[9]。劉海霞、王宗禮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發展觀,順應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要求。首先,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經濟發展,而為了發展經濟而犧牲生態環境則是不可取的;其次,環境保護本身就是維持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環境發展和經濟發展需要兩把抓,都不可廢[10]。二是對于“兩山”轉化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研究。杜艷春等認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需要兩手抓,不存在取舍關系,而是需要相互轉化。“兩山”論的中心在于“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而“金山銀山”又是“綠水青山”的重要保障[11]。胡詠君、谷樹忠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即是生態資產價值化與市場化,其中生態要素和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是關鍵[12]。然而,生態要素一旦成為了單一要素,無法兼容到生產經營當中時,就必然會讓經營者面臨經濟與環境的取舍抉擇[1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亦受限于諸多制度技術條件,只有在某種生態資源較為稀缺,并且產權明晰,能夠轉化為生產要素的前提下,才能夠發揮出相應的經濟效益作用[14]。Wunder認為,最佳狀態的生態系統服務付費(PES)是一種對市場的保護,需要有幾下幾個構成要素:一是自愿;二是定義明確;三是有消費群體;四是有服務提供者[15]。就目前來看,我國對于產品的認知度較高,對資源認知度較低,不認可環境價值和資源價值,森林、綠地等自然資源的價值難以得到有效體現,其極大的掣肘和桎梏了生態產品價值的市場實現。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誤區[16]:一是未能打破狹隘的資源觀,沒有認識到生態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優質資源;二是局限于國家和上級的生態保護補償,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簡單地等同為“等靠要”;三是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不力的理由;四是借經營生態產品開發利用搞過度生態產業化。因此,諸大建、胡鞍鋼等學者提出要對“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進行更為深入、系統的實證分析和比較研究,完善綠色發展規劃、強化綠色投入、突出綠色政績考核,進一步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17][18]。近年來,我國各級地方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兩山”理念,全面推進生態保護,扎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有了大幅提升[19]。但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環境治理影響經濟發展的聲音,在認識上和實踐中將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被動治理、被迫治理,不利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貫徹落實,也不利于進一步形成生態環境治理的共識與合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研究不夠、探索不深、運用不足,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效尚未充分轉化為切切實實的經濟效益。綜上所述,學界對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內涵、哲學意蘊、形成過程、關系辨析和理論實踐意義的闡釋研究較為充分和深入,而對“兩山”轉化路徑和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的研究還有待深化和細化,特別是針對“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研究較少,在“綠水青山”的范圍內容和生態價值、生態資源增值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還有較大研究空間。
2.提高思想認識,深刻理解“綠水青山”的重要性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資源枯竭、生態系統破壞嚴峻,生態環境問題關系到民生民情,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念對于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兩山”理念的提出對于解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有著重要指導作用。“兩山”理念很好的詮釋了為什么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相生相存,人類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夠持續穩步的發展下去。而人類社會發展也充分表明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只有維護自然環境,才能夠維持人類的長治久安,才能夠保證人類免遭自然災害的侵襲;只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并將其貫徹落實到實處,才能夠讓人們在和諧的自然環境中,長久的生存下去,走出一條經濟和環境同首先,“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是習近平同志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重要理論成果。新中國成立一直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實現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很多矛盾問題不斷涌現出來,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掣肘和桎梏。在我國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生態破壞問題也逐步凸顯出來,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其必定會對我國的社會、政治穩定造成極大的影響。而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沖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提升社會發展品質的過程。習近平的“兩山”思想,明確了社會主義未來的綠色發展方向。人類既要擁有物質文明,也要享受精神文明。除此之外,還要擁有優美的生態環境,供人類長久持續發展下去。踐行“兩山”理念,堅持綠色發展,是一場扭轉人類固有思想觀念的綠色革命。其次,“綠水青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好,則人丁興旺,生態環境惡化,則各種自然災害將接踵而來,人類也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棲息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將面臨巨大挑戰。再次,“綠水青山”中含有大量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如食物、水資源、氧氣資源等。很大程度上講,綠水青山就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并且,綠水青山中本來就貯藏有大量的礦產資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其本身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這些資源能夠給農民直接換來頗豐的經濟收入,對于實現低碳環保、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4.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科學利用“綠水青山”目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世界潮流。“綠水青山”的價值不在于殺雞取卵,而在于可持續的發揮其價值。只有通過科學的手段利用“綠水青山”,其價值才能夠發揮到最大。才能夠源源不斷的為人類提供經濟財富,而在人類活動經濟財富的同時,人類也必然反哺給“綠水青山”,這才是互利互惠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除此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地緣因素,結合不同地區的地緣特征,發揮“綠水青山”的地緣優勢和產業優勢,通過科學的規劃,將各種優勢最大化的展現出來。自覺遵循“保護優先、科學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加倍的呵護環境,保護“綠水青山”,只有這樣,才能夠讓“青山綠水”長存,源源不斷的為人類提供“金山銀山”。一方面,要嚴把開采關,杜絕過度開采;嚴把產業準入關,嚴格禁止高污染項目落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杜絕過度開采對生態造成的不可逆傷害。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完善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實行生態補償,讓資源有償使用。堅持誰利用,誰補償的基本原則,提倡綠水青山的多功能利用,盡可能的節能減排,保護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的同時,也要加大補充綠水青山,形成補充與開采的良好循環。另一方面,要提升科學創新力。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提升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杜絕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用最小的開采代價,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此外,完善相應的共建共享機制,加大維護和修復資本投入,采取合理的定價以及有償賠償策略,讓開采者有償的進行開采,讓保護者獲取相應的回報,激勵人們參與保護“綠水青山”的動力;健全相關保護體系,權責清晰,提升保護青山綠水的源動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大成果轉化效率,為“兩山”轉化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總結推廣先進典型,推動全社會為建設綠水青山凝聚更多力量。
5.以“生態+”引領,堅持生態產業化之路“兩山”理論的核心就在于“兩山”之間的轉將生態資本向著實際資本轉化,實現生態產業化。將生態保護的內生力由原來的責任意識,轉化為實際價值的源動力,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兩山”間相互轉化的內生動力。因此,要將健康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積極探索“生態+”發展模式,逐步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融合發展,以康養產業、休閑旅游、生態農業等為抓手,找準自身精準定位及優勢,抓住重點,集中突破,最終鑄就“金山銀山”。結合共享發展理念,狠抓健康產業。我國已經步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占比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挖掘人口老齡化市場,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而言至關重要。老年化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潛力,通過醫養結合路徑,探索“醫中有養”的新型模式,打造集醫養融合為一體的現代化基地。加快各種產業間的相互融合,開發能夠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各種老齡化服務,如老年公寓、適老小區等,積極打造養老類衍生服務,實現銀齡康養的整體布局,將健康與長壽進行有效融合,這也是把兩山進行相互轉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緊扣綠色發展理念,狠抓休閑旅游。要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兩者之間的相互轉化,首先要抓住自然及人文方面的優勢,缺少這兩方面的優勢,旅游發展將舉步維艱。比如,我國東北地區的平均氣溫較低,可以通過冰雕等特點來吸引南方游客。而南方的海景以及氣候優勢,則可以吸引北方游客駐足。而一些地緣特征較差的地區,其本身不具備天然的地緣優勢,如果要發展旅游業的話,就需要特別的謹慎。有很多人,通過不具有鮮明特色的地緣,開發自然景觀和鄉村旅游,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失敗的案例也很多。這主要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因素所導致的,一是該區位是否具備足夠的購買力,二是地緣優勢不足。因此一定要結合地域優勢、特點,重點打造品質旅游項目,通過各種鮮明的優勢特點,吸引更多的游客基礎。另外,在住宿、餐飲方面重點提升服務品質,農家樂、農家客棧、特色民宿有機結合,以便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緊扣協調發展理念,狠抓“特色小鎮”。“兩山”轉化,與城市發展息息相關,需要發揮地域比較優勢的帶動作用。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發達國家中,與城市相隔較遠的農村,其經濟一般都很難發展起來。那么,發展城市周邊的特色小鎮也是一條可探索的途徑之一。沿海地區之所以經濟發達,這除了其地緣優勢外,很大程度上還因為其環境保護和經濟實現了協調發展。因為諸多優勢集合,其更能夠吸引到資源集聚。城市之所以比農村發展的快,也主要是因為其政治地緣等優勢的集聚效應。所以,地區要實現有效轉型,首先就要將各種地緣、政治優勢有效的集聚,通過細化分工,實現產業的有效轉型。小城鎮的發展要靠非農產業支撐,建設各鎮圍繞各自特色元素,推動產業發展。另外,通過什么樣的招商手段,樹立什么樣的招商目標,就能夠得到什么樣的招商結果。這其中除了有政府方面的牽頭作用外,各種企業的發展愿景,企業產業規劃也起到了很大的導向性作用,特別是高尖端產業,其很大程度上也會將環境問題,人的居住條件等因素考慮其中。把握“兩山”理念的內生動力,緊緊抓住創新的這一核心要素,通過供給側改革,不斷推進產業轉型步伐,一方面通過打造企業自身的健康產業目標,一方面通過這種目標來吸引人才駐足,通過這種手段吸引人才加入,只有這樣才能在機會來臨時做大“金山銀山”。緊扣創新發展理念,狠抓“外生型產業”。該類型產業是由“綠水青山”衍生而來,但又跳出了完全依仗“綠水青山”的限制。譬如在綠色金融方面,中國銀行就推出了很多的關于綠色環保的相關金融服務產品,通過這些產品推動綠色產業鏈的發展,拓寬綠色產業市場。再比如某些地區的創業園區,通過與自貿區的積極合作,推動區域經濟發展,這些案例都能夠為該類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6.完善“綠水青山”的保護修復機制首先,政府方面要加大對“綠水青山”的修復和保護力度,通過各種補償性措施,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的績效考核力度。各級地方政府應根據各區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懲罰的約束手段,應用“綠色GDP”核算體系,探索“兩山”發展指數,代入到生態考核的具體范疇當中,進而提升地區領導干部推動保護生態的決心。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多元化的創新補償機制。其次,要完善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在做生態文明的宣傳方面,要加大力度和投入,加大政府干部、廣大市民等的生態文明教育,培育生態文明氛圍;在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硬約束方面,完善生態文明監管制度,通過法治建設,營造法治環境維護綠色發展,推動公檢法等關于環保的相關配套立法執行體系,對該類案件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加大管理和懲處力度。所以,要牢固樹立并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綠水青山,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7.設立生態公益性創新崗位,實現綠水青山為民造福在“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專項人才做支撐,勢必產生更多相關工作崗位,這無形中解決了剩余人口就業問題。在解決區位就業問題的基礎上,必定會刺激地區消費,帶動地區經濟的同步發展。例如貧困地區出現的“生態公益性崗位”,這些崗位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的扶貧問題,一方面解決了當地人口收入偏低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當地的消費,促進了經濟發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相互轉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更非一夕之功。就目前來看,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只有樹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理念,不斷探索和創新,才能夠強化人民群眾踐行“兩山”理念積極性,才能保持綠色發展戰略定力,真正實現“兩山”之間的相互轉化,讓“綠水青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金山銀山”。參考文獻[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2]胡鞍鋼.中國創新綠色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美)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李長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4]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盛馥來,諸大建.綠色經濟——聯合國視野中的理論、方法與案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6]中國環境保護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R].肯尼亞內羅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