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構建的不足與完善
摘 要: 在日益多變的市場環境與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增強,預期收益與財務收益逐漸偏離,導致財務風險系數提升。為提高企業盈利與償債能力,加強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對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進行闡述,分析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整改對策,希望對有效化解企業財務危機與降低損失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 財務危機; 預警體系; 風險管理;
一、企業建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的意義
企業財務危機是指受內外因素影響,導致企業財務狀況持續惡化,財務風險系數不斷提高,出現清償到期債務能力降低的信用危機,最終引起企業破產事件的總稱。財務風險貫穿企業經營活動全程,企業組織或管理等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將風險轉化為損失,從而引發無法估量的后果。財務危機預警體系是通過設置與觀察敏感性指標,利用數據化管理方式,全面分析了解企業內外部經營情況,利用財務指標數據,預先向利益主體與管理者告知企業經營風險;同時找出財務危機原因,明確財務管理問題隱患,最終提出針對性處理措施。建立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可以深入了解企業財務情況,預警經營各環節的問題,提出有效措施預防財務危機,最終實現企業資源優化與高效利用,推動企業利益持續改進。
二、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風險管理意識缺失
現代科技推動了企業現代化建設與發展進程,在多變市場環境下加強了對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視,并建立了財務危機預警體系。但在實踐中,普遍存在信息支持作用發揮受限問題,導致體系建立與應用形式化。首先企業風險意識缺失,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對財務危機認知片面,多以投機與僥幸等理念經營活動,導致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在系統性與實用性等方面相對不足,體系作用的多維度發揮受限。其次,雖然企業強化了風險管理意識,但對財務危機預警體系的了解與建立認識不到位,多采取照搬照用的建立方式,導致預警體系與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等實際情況的匹配度低;設立的預警指標未實現企業發展全覆蓋,導致預警體系的適用性與統一性等特征不強。最后,企業缺乏創新意識,未在全面分析企業發展內外部影響因素的情況下建立預警體系。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的建立是動態發展過程,應該根據企業與市場發展情況,及時更新指標體系與功用,實現持續性的體系優化,但由于思想觀念不到位,導致預警體系建立與應用及優化等工作形式化。
(二)預警指標單一
唯有完整、準確與科學地設立財務危機預警體系指標,明確指標類型與內容,才能確保財務危機預警體系的作用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但實際上,大部分企業的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建立與指標設立方面,都存在滯后性特征。首先財務數據的真實性與全面性不能保證,企業財務報表缺乏完整性,不能充分反映企業經營狀況與資金流動規律,從而無法為預警體系識別與判斷財務風險提供價值參照。財務數據質量與企業財務報表有著密切關系,兩者信息的準確性得不到保證,不僅反映了企業在工作人員業務能力與信息共享及數據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同時無法確保預警指標建設的科學性,更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企業財務風險情況。其次,指標內容范疇有待拓展,大部分企業的預警指標設置相對單一,僅設立了企業負債與利潤等基本指標,企業資金周轉與盈利等影響企業發展較大的非量化指標設立不足,因此無法及時通過預警指標評估了解企業與市場發展變化,降低了預警體系的能效。
(三)內部控制機制不完善
優化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是科學建立與應用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的重要前提。企業內部控制機制能夠動態監督企業財務與經營情況,提高財務問題分析效率;同時能夠強化部門間的溝通交流,強化全員參與財務危機預防與控制的積極性,推動預警體系建立,確保體系構建與運行質量。但實際上,大部分企業對內部控制機制作用認識片面,導致內部控制設立缺乏科學性,無法夯實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建立的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企業為滿足規?;l展需求,積極拓展賒賬業務,一旦在內部控制機制中忽視對應收賬款的管理,引發壞賬危機的可能性增大;企業庫存內部控制管理水平較低,出現庫存堆積或不足情況,將不利于企業資源優化與高效利用,將會降低市場競爭力與市場占有率,最終引發經營危機。
(四)財務管理人員業務能力不足
大部分企業仍受傳統管理思想禁錮,將創造實際利益的部門作為企業管理中心,導致管理工作向市場部與銷售等部門傾斜,對財務部門的管理相對忽視。由于企業對財務部門管理的不重視,導致相關人員的責任意識與風險意識及業務能力等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嚴重制約財務管理制度與流程等方面的優化。大部分企業的財務管理以事后處理模式為主,發生財務危機后才重視對財務部門的管理,但受注冊會計師、稅務師等高級財務人才缺乏影響,不利于企業資金等資源的高效配置與科學管理。
三、加強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建設的對策
(一)轉變思想觀念
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強化思想認識,轉變職責理念,更新管理觀念,是科學設立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的關鍵基礎,也是促使體系高質量運行與作用發揮的重要前提。尤其是企業管理層人員,應該積極樹立安全管理與財務風險等意識,加強對財務危機的管控,規避以往的投機僥幸心理。切實發揮管理崗位職責與領導作用,本著引進來與走出去等原則,積極借鑒其他企業建立預警體系的優秀經驗。根據企業實際發展情況,逐步形成科學構建財務風險管理體系與安全管理的價值觀,強化企業財務危機管控氛圍。以此讓更多員工重視風險防范,最終形成人人參與財務危機管控的良好文化氛圍,以此推動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建設進程。
在建立財務危機預警體系時,應該加強財務危機分析機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理,降低財務危險系數。強化財務管理預警功用,全面了解掌握行業發展與市場情況,綜合考慮國家政策與經濟宏觀調控。根據企業經營發展現狀,改善與重新設計企業財務管理預警機制,強化預警機制。
(二)完善內部控制機制
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是規范約束行為的重要根據,更是提升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建立成效的重要手段,對體系作用價值發揮有著積極意義。但建立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是系統性工程,涉及制度與部門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創新改革,不能照搬照用,更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在內部控制中貫徹落實責任制度,明確崗位與部門職責顯得尤為重要。配備適當的管理人員,合理安排內部控制監管工作。二是完善內部監管制度,強化會計與財務工作認識,確保企業對資本與成本等的管理成效,提高財務數據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嚴格執行內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大監督力度,尤其是對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操守與能力監督,確保財務管理工作高效進行。三是明確預警體系建立作用與目標及使用特征、應用流程等,要求工作人員嚴格執行崗位職責,強化法律意識,規范落實崗位任務。四是整合現代信息技術,盡快完善財務管理體系,強化各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性與應用時效性。企業財務預警信息可充分反映財務工作中的風險,結合財務管理信息與預警信息,深入分析各信息系統,有利于信息處理管理系統優化。利用計算機等先進技術,有利于實現數據共享與傳遞。結合數據參數構建預警系統模型,分析企業財務管理信息變化情況,可促使財務預警信息機制更加優化,充分反映企業真實情況。五是在財務信息系統支持下,整合企業管理與科學技術,推動管理模式與理念創新,并為企業在庫存與應收賬款等管理提供科學指導,實現企業資源高效配置,盡可能地避免資源浪費等情況出現。根據企業發展需求,加強對財務危機預警方法的優化,及時發現財務工作中的風險。定性分析法可全面分析企業經濟活動的影響因素,發現企業發展中的不良因素,提前制定有效處理措施,防范風險出現。定量分析法可根據財務指標,利用數據信息明確財務發展情況,分析財務數據變量,從而發揮預警作用?,F金流分析法可分析企業資金流動情況,評估判斷現金流入與流出,強化企業危機預警能力。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由于受到今年新冠疫情和前期國際油價暴跌影響,全公司大力開展提質增效專項行動,堅持將凈利潤為正、自由現金流為正作為兩條底線,加強財務風險預警分析,積極有效應對外部危機。六是完善投資決策程度,推動企業健康發展。財務管理風險預警涉及設置財務目標與評估財務風險及實施控制財務方案等方面。應該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與企業發展目標,合理制定財務管理目標,實現企業風險與收益平衡。強化企業管理人員的決策能力,確保決策程度更加規范與完善。
(三)完善指標體系
采取定性與定量結合方式,積極拓展預警指標范圍,是提高預警體系科學性與適用性的關鍵。確保財務危機預警體系能夠充分反映企業財務情況,準確識別與判斷財務風險,強化企業財務危機處理能力。財務危機預警指標評估,能夠準確判斷與預測企業存在或潛在的財務危機,與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的前瞻性管理理念契合,避免企業陷入財務危機。因此預警指標應該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夠及時預測財務危機征兆,而不是僅設置反映企業已經陷入危機的指標。其中償付能力與現金流量及債務狀況是最能夠反映企業財務風險程度的要素。首先從反映企業現金狀況的預警指標入手分析,先進狀況預警指標的敏感性相對較強,與企業財務危機狀況及風險程度有著密切關聯。其次從反映債務狀況的預警指標入手分析,債務是提高企業財務風險系數的根源,包括產權比率與負債率等指標。最后從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預警指標入手分析,企業持續處于劣勢經營狀態,也是引發企業財務危機的根源。企業經濟效益長期處于劣勢狀態,與市場競爭力減弱及規模過度擴張等原因有關。資源配置必須根據企業銷售能力確定,當生產資源配比出現問題,會導致庫存積壓與風險無法轉移等問題,影響企業資金正常周轉,最終導致經濟效益處于劣勢狀態,這是財務危機早期征兆。上述指標提供了參照標準,但在指標值的具體設計上,還需參照企業近年來的財務指標與行業水平及市場情況等內外部影響因素,合理調整財務危機預警指標范圍。要想深入了解企業發展情況,還需根據企業經營發展問題合理增設預警指標,包括企業成本與經營利潤率等盈利能力指標、流動資產與總資產周轉率等經營能力指標、盈利情況與資本增長情況及資源配置情況等發展能力指標等,確保各指標在預警體系中充分體現。
(四)提高員工業務能力
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的建立需要人才支持,尤其是財務管理隊伍建設,對體系建立與作用發揮意義重大。財務人員崗位職責包括財務運行中的資金監督調控與管理等,完善財務管理制度與體系,強化財務人員的業務能力與素質水平,更利于企業規避財務風險。作為企業管理人員,應該加強對財務管理作用的重視程度,提高財務決策準確性,營造良好的財會工作環境。聘用專業的財務人員,提高人才聘用標準,全面考察財務人員綜合素質。進一步完善獎懲機制,提高財務人員的責任意識與工作主觀能動性,及時發現存在與潛在的財務風險因素,確保財務工作有序展開。加大財務人員培訓教育力度,提供各種學習機會,更新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實現財務工作質量與效率持續改進。財務管理人員應加強實踐經驗總結,綜合各種影響因素,完善財務管理方案,降低資金流動風險。
四、結語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深入,企業在市場環境中穩定發展。要根據發展現狀與市場情況等,科學建立財務危機預警體系,深入分析財務工作情況,預測捕捉財務風險,盡早發現財務危機征兆,實現對企業發展的有效指導。但大部分企業的財務危機預警體系建設仍處于摸索階段,應該注重與現代信息技術及企業發展實際情況的結合,促進預警體系作用充分發揮,推動企業內部快速實現調整升級。
參考文獻
[1]程月妙.試論企業財務危機預警體系的建立及其防范措施[J].納稅,2019,13(11):92.
[2]唐平.企業內部控制與財務風險預警的耦合[J].財會學習,2018,(20):1-3.
[3]翁燕.論大數據與企業財務風險預警[J].納稅,2019,13(2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