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id="c2f0n"><noscript id="c2f0n"><i id="c2f0n"></i></noscript></s>

  • <s id="c2f0n"></s>
    <u id="c2f0n"><meter id="c2f0n"></meter></u>
  • <span id="c2f0n"></span>
  • 當前位置

    主頁 > 碩士論文 > 教育碩士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析出與利用研究

    推薦人:寫作督導機構 來源: 寫作輔導機構 時間: 2021-12-12 20:12 閱讀:
     
    摘要
     
    審美教育(即美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也是溫潤心靈的教育,能夠提升人的審美素
    養,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對涵養學生美好心靈具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是對小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陣地,而現行的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選文則是小學語文課程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師實施審美教育,首先應挖掘析出語文學科中本身的美。對語文教材里的審美內容資源進行靜態考察與分析,充分挖掘析出教材中本身的審美素材是實施語文閱讀、口語交際、寫作教學等審美動態教學實踐過程的前提準備和重要基礎。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和統計分析法進行研究。
    首先,筆者從文獻梳理入手,分別從國內外兩方面對前輩們關于審美教育、語文審美教育研究情況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明確語文審美教育的相關概念、特點、功能等基本問題。
    其次,以統編小學語文1-6年級共12冊教材為研究對象,系統分析、梳理、統計了教材選文中蘊藏著的豐富審美教育內容。筆者從文體的視角深入挖掘、分析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中的審美教育內容,通過文本分析法將不同文體的選文分類從審美內容的存在形態、呈現形式等方面詳細梳理,主要析出描述了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會美、語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等不同類型的審美教育內容。并總結分析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特點:一是審美內容承載于文體類別多樣的選文中各顯審美特質——詩歌文體主要呈現出富有韻律節奏美的語言美、各種意象組成的意境美等,散文文體則凸顯出優美生動的語言美、強烈的抒情美,小說文體以刻畫各種人物形象美為主,童話、神話文體則以夢幻唯美、神奇幻化的想象手法刻畫主人公的形象,記敘文則是通過描寫真人真事、表達真情實感凸顯出社會生活的美感內容,說明文內蘊著求真求實的科學真知美、精確簡明的語言美等;二是教材中的審美內容編排順序符合小學生審美心理特點;三是教材審美教育的內容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顯,凸顯出立德樹人的特點等。
    再次,通過對析出內容的系統分析找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審美教育內容本身存在的欠缺、不足之處,厘清析出與利用審美教育內容的問題所在。如教材選文中的審美教育內容較為隱晦,不易被感知;重點突出強調語文要素的達成,對審美教育的目標相對模糊;教材中蘊藏的審美教育因素分布零散又交融并存,缺乏一定的系統性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內容呈現形式的局限、語文本體性教學潮流的回歸導致審美等非本體性教學的淡化、審美教育內容類別本身的復雜、多元等。
    I最后,通過對統編小學1-6年級12冊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析出描述,結合其特點、
    存在的缺欠與原因等,從四個方面對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組織與運用提出相應的實施建議。一是要關注審美主體,提升師生自身的審美素養,包括提升教師的審美素質和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二是語文審美教育應立足語文的學科特性,深深根植于語文的土壤之上實施審美教育,明確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審美素養與《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審美教育的要求,加強語文審美教育的目標管理。三是要遵循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特點,根據不同文體的審美特質提取教材審美教育因素,同時把握小學生的審美心理特點,促進教學過程的審美化,在此過程中堅持立德樹人、以美化人。四是依托校本教學研究,構建系統化的語文審美教育實施保障機制。具體從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如何組織、計劃、評價等方面開展校本教學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來保障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資源得到充分析出與利用,實現語文審美教育的目的,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審美教育教育內容
    摘要....I
    目錄....VI
    緒論1
    (一)研究緣起...1
    1.國家出臺系列美育政策重視其重要作用..1
    2.當前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2
    3.審美教育與語文教育的融合是應然走向..2
    (二)文獻綜述...3
    1.國內研究現狀.3
    2.國外研究現狀.9
    3.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簡要評價.10
    (三)研究目的與意義....11
    1.研究目的..11
    2.研究意義..11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12
    1.研究思路..12
    2.研究方法..13
    (五)研究重點、難點及創新點...14
    1.研究重點..14
    2.研究難點..14
    3.研究創新點...14
    一、語文審美教育的理論概述....15
    (一)相關概念界定...15
    1.統編小學語文教材.15
    2.審美教育..15
    3.語文審美教育....16
    4.審美教育內容....16
    VI
     
    (二)語文審美教育的特征.17
    1.形象性.17
    2.情感性.18
    3.愉悅性.18
    (三)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19
    1.內在審美功能:提升學生審美能力...19
    2.外在工具功能:推動學生全面發展...19
    二、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析出與分析....20
    (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整體文體概況....21
    (二)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具體析出與描述22
    1.文學美的析出與描述..22
    2.文章美的析出與描述..38
    (三)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特點分析..41
    1.文體豐富多樣,不同文體凸顯出不同的審美特質....41
    2.順序編排合理,契合小學生審美心理的特點..41
    3.內容凸顯立德樹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43
    三、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析出利用存在的問題與辨析43
    (一)審美教育內容析出利用存在的問題..44
    1.審美教育內容較為隱晦,缺乏直接感知性.44
    2.突出強調語文要素,審美教育目標相對模糊..44
    3.審美教育內容分布雜糅零散,缺乏系統性.45
    (二)審美教育內容析出利用存在問題的原因辨析.45
    1.教材呈現方式的局限導致審美教育內容缺乏直接感知性..45
    2.本體性教學思潮聲起造成審美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淡化.46
    3.審美內容類別的復雜多元致使分布零散且交融并存46
    四、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組織與運用建議.47
    (一)關注審美主體,增強師生自身的審美素養47
    1.提升教師的審美素養,加強審美感受能力.48
    2.強化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動性48
    (二)立足語文學科特性,強化語文美育教學的目標管理....49
    VII
     
    1.基于核心素養,把握語文美育教學方向49
    2.研習課程標準,明確語文美育課程目標51
    (三)遵循教材審美內容特點,靈活運用教材美育資源...51
    1.根據不同文體審美特質,提取教材美育因子..52
    2.把握學生審美心理特點,促進教學過程審美化...53
    3.瞄準立德樹人主風向標,培育學生審美能力..53
    (四)依托校本教學研究,構建系統化實施保障機制..54
    1.擬定研究主題,開展理論學習.55
    2.觀摩名師課例,走向專業評課.55
    3.深鉆語文教材,實施協同備課.56
    4.借助集體智慧,完善評價體系.58
    五、結語59
    注釋...61
    參考文獻66
    (一)著作類66
    (二)期刊類67
    (三)學位論文類..70
    (四)標準類70
    (五)其他類71
     
    VIII緒論
     
    (一)研究緣起
     
    1.國家出臺系列美育政策重視其重要作用
    審美教育,簡言之即為“美育”(下文中“審美教育”與“美育”互相通用)。為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20年10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1],學校美育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初期,美育就已得到關注,之后一直得到國家重視。早在1951年3月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時就提出:“普通中學的宗旨和培養目標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面獲得全面發展,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2]隨后,1952年教育部頒布《小學暫行規程(草案)》,明確規定“小學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同時指出,在美育方面,“使兒童具有愛美的觀念和欣賞藝術的初步能力”。[3]
    到20世紀90年代,美育進一步得到國家重視。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4]
    進入21世紀,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美育得到了進一步強化。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特別是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了美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并對美育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等各方面都做了詳細要求。該《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6]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再次重申:“要增強美育熏陶”。[7]
    由上述國家相繼出臺的一系列美育政策文件中可以得知,審美教育一直都受到國家的重視,審美教育長期以來也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國家關于審美教育的一系列教育政策中,美育政策成為實現一定審美教育目標的行動準則,也指導、約束著教育管理行為。因此,從國家層面來講,審美教育一直受到關注,加強對審美教育問題的探討,是國家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
    12.當前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現狀并不樂觀
    雖然國家政策層面一直非常重審美教育的發展,新課程改革也一直呼喚當前基礎教育要從應試教育全面轉向素質教育綜合發展。但落實在具體的實踐操作層面,當前審美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本人有四年的小學語文一線教師的教學經歷,深刻感受到審美教育雖然早已經納入了語文課程標準當中并位于醒目的位置多次提到,但卻似乎并沒有發生多大實質性的變化。一方面,有些一線教師有語文審美教育的意識,但卻苦于總是找不到扶手。語文教學中究竟如何滲透審美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只給出了籠
    統的目標與要求,缺乏實踐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功利主義思想使得應試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導致很多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只追求“知識與技能”目標,極度忽視學生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感受力、審美力和創造力,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不予理睬。因而使本應是最富詩意、最具趣味、最有人文氣息的語文課堂成了知識灌輸的課堂,毫無
    美感而言。而對于語文教材中本身蘊藏的審美教育因子的相關內容也置之不理,只關心知識目標的達成。因此,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進行研究,充分析出并利用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資源實施審美教育,從而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審美教學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3.審美教育與語文教育的融合是應然走向
    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它們都是發展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一種教育,審美教育滲透融合在語文教育中是新時代教育的應然走勢。審美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密切關系首先表現在培養目標的一致性上,審美教育的核心和重點是培養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培育學生創新能力,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審美理想。而這一目標恰好也正是語文教育所要實現的。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同時,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8]其次,在教育內容上,審美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內容也有高度一致性。審美教育借助生活和藝術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教育,文學藝術自然也包括在內。而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審美教育內容素材,成為語文審美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來源,語文教學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陣地。
    因此,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結合對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審美教育,充分挖掘析出語文教材中本身的審美教育內容,讓語文教育成為美的教育,同時審美教育的目標又可在語文教學中得以實現。新課程改革中的語文課程以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核心,呼喚語文審美教育。
     
    2(二)文獻綜述
     
    1.國內研究現狀
     
    (1)語文審美教育研究總體概況
    為了對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相關研究作一個較為全面的梳理,筆者在中國知網以主題為“審美教育”為檢索字段條件,不限制檢索時段,共檢索到論文38433篇。在高級檢索中以主題為“語文”并含“審美教育”為檢索字段條件,不限制檢索時段,共檢索到論文8306篇。進一步縮小范圍,以主題為“小學語文”并含“審美教育”為檢索字段條件,不限制檢索時段,共檢索到論文1572篇。而精確到教材方面,以主題為“小學語文教材”并含“審美教育”為檢索字段條件,不限制檢索時段,只檢索到論文169篇。最后以主題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并含“審美教育”為檢索字段條件,不限制檢索時段,其結果為2篇。而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并含“審美教育內容”為檢索字段條件,不限制檢索時段,其結果顯示為0篇。由此可見,對審美教育的相關研究是比較豐富的,語文審美教育的相關研究也不少,而在涉及小學語文教材方面的審美教育研究則比較少。統編本教材在2017年投入使用,作為新出版的教材,怎么挖掘析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如何運用教材中的審美資源來實施審美教育是需要思考、值得研究的問題?;跈z索文獻,下面將根據中國知網文獻分析工具的分析結果以及本研究需求,筆者選擇總體發文趨勢、作者分析以及主題詞聚類分析等能夠說明中國審美教育研究現狀、語文審美教育研究現狀的關鍵信息進行描述。
    一是總體發文趨勢及研究學者集聚分析。由圖1可知,我國關于審美教育的研究總體發文情況呈上升趨勢。且從1996年開始至2005年呈平穩持續增長態勢,之后在2005—2007年,2018—2019年出現兩次研究高峰。這一方面緣于20世紀80年代后,伴隨“美學熱”的興起,學者們對審美教育的研究也隨之高漲。同時,在“文革”結束后的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育得到恢復,到90年代美育作為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一個重要組成
     
    圖1我國審美教育研究總體發文趨勢
    3部分得到國家重視并載入了國家有關文件,而到21世紀初(2000年以來),我國開始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美育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從發文學者分布來看,由圖2得知,排名在前20位的審美教育研究專家學者最低發文量為6篇以上,其中發文最高的是華中師范大學張玉能教授,高達28篇。通過進一步比較分析發現,20位研究者的成果起步最早的是北京師范大學樊美均教授和山東大學曾繁仁教授,均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由圖3可知,研究語文審美教育發表研究成果較多的學者是語文特級教師熊芳芳老師、華中師范大學楊道麟教授、遼寧師范大學薛猛教授、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楊云萍教授以及揚州大學徐林祥教授、鄭昀老師等。其中語文特級教師熊芳芳老師關于語文審美教育的研究成果高達16篇,是“生命語文”的全國首倡者。
     
    圖3我國語文審美教育研究的學者集聚圖
     
    二是主題詞聚類分析。由圖4所知,與審美教育密切相關的高頻詞為“審美”,以此為主體衍生出“素質教育”、“語文教學”、“音樂教育”、“審美能力”等次級高頻詞,進而關涉到諸如大學生、教育、教學、藝術教育等核心問題。此外,還可看出“語文”、
    4“小學語文”、“高中語文”“德育”“滲透”等關鍵詞匯都是“審美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詞匯。當然,這種分析未能全面具體體現審美教育在各個研究領域的共現高頻詞,例如我國審美教育的相關研究中,對席勒、王國維、蔡元培等美育先驅人物的美育思想研究是比較熱點且深入的,但是在聚類分析時,會將這部分的內容歸納到“審美”等高頻詞中。此外,關于審美教育與語文學科的關系、與美學的關系、與德育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也是較為豐富的,而在聚類分析圖中沒能找到合適的“共現詞匯”來表達,這實際上也一直是比較熱門的研究主題。
     
    圖4我國審美教育研究的關鍵詞共現網絡
     
    5而由圖5進一步可知,語文審美教育高度相關的高頻詞為“語文教學”,同時可看到“語文教學”與“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素質教育”、“滲透”等關鍵詞連接線較為粗壯,表明在語文審美教育的相關研究中,語文教學的研究與審美情趣、審美能力、滲透等節點詞匯共現次數較多,關系較為緊密。而語文教材沒有作為關鍵詞匯出現,未能全面具體體現語文審美教育在各個研究領域的共現高頻詞。在聚類分析時,這部分內容會歸類到“語文”等高頻詞中。
    (2)關于審美教育淵源與本質的探討
    筆者根據對資料的搜索與研讀,梳理出有關審美教育的淵源與本質的研究。國內關于審美教育的研究,最先是由清末學者王國維從西方語言中翻譯介紹過來的。王國維在1903年發表的《論教育之宗旨》一文,首次將“美育”這一術語引入中國,他指出教育的宗旨是“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9]并強調“必須在人生學習各階段施以美育。”[10]繼王國維之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將美育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開啟了“美育”的熱潮。他在《美育與人生》一文中指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是由于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厚,有待于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作美育。”[11]蔡元培認為審美教育實則就是一種情感教育,以陶冶情感為目的。此后,很多學者開始關注審美教育,并對審美教育的本質、目的等方面都做了相關研究。關于審美教育本質的探討,大多數學者認為審美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審美情感、溫潤人的心靈以達到全面發展的完滿人格的教育。如美育專家杜衛教授(1991)指出“美育的本體論意義在于:通過解放與提高審美表現、創造與悟理的能力,使人能直接深刻地感受到自我的生存狀態,從而使人情感生活需要得到實現與提升。這也是使人全面發展的一個方面。”[12]曾繁仁教授(2006)認為“審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審美理想的教育,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美育。”[13]北京大學葉朗教授(2009)認為“美育在本質上不是理論和知識的教育,不是概念的邏輯體系的教育,而是引導受教育者在感性的、情感的活動中體驗人生的意趣,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14]
    綜合來看,學者們關于審美教育的本質的看法雖各有側重,但總體上基本一致,都認為審美教育是一種偏向情感的教育,是培養審美素質、提高審美情操的教育。
    (3)關于審美教育內容的研究
    審美教育內容是審美對象中所包含的,具有美的美感形態和存在形態的內容。曾耀農教授(1998)在《論美育及其內容層次》一文中詳細論述了審美教育的內容,他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美育自身的內容層次構成(見表1)。同時認為審美教育的對象和目的決定了其內容有三個基本方面:一是關于美的知識和理論的普及性傳授;二是運用各種美的形態、范疇進行審美的實踐以進行審美教育;三是在各門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有力發揮美學因素以進行審美教學。[15]曾耀農的這一分類為后來研究審美教育內容的學者們奠定了基調。學者李天道[16](2006)后來又對美的存在形態進行了進一步劃分,將審美內容的審美對象
    6中所包含的美的存在形態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和科學美四種(見圖6),每個大類按照不同維度又可進一步細分。李天道對美的存在形態的劃分較為具體、細致,豐富了
    審美教育的內容。
    表1學者曾耀農的審美內容層次構成
     
    (4)對語文審美教育內涵、目的的研究
    語文審美教育正式起源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曾多次論及學校美育,認為自幼稚園、小學,到中學、大學,都有美育的任務。蔡元培在《美育實施的辦法》一文中明確提出文學(語文)與數學、理化學(物理和化學)、地理學等都是美育的素材,將語文與其他各學科一起納入了學科美育之中,認為“凡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17]隨后,語文審美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受到一線語文教師和專家學者們的關注。
    7語文審美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語文學科中實施的美育。學者華郭(1988)指出“語文美育探討的是語文學科將美學理論滲透進語文教學實踐的問題,運用審美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及其創造力,以此促進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18]吳克強(2000)認為“語文審美教育正是直接對人的生命存在本身進行塑造、規范和引導的一種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培養和發展人的感性能力,對人性進行塑造和改造。即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滿理想的人性,創造合理美好的人生”。[19]徐林祥、鄭昀(2018)在其著作《語文美育學》中指出:“語文美育的目的,從根本上說,也就是美育的目的,二者是一致的,只是通過語文美育的途徑來實現美育的目的”。因此認為“語文美育的目的就是通過語文教育活動進行審美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審美發展,并通過學生個體的審美發展,推動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進而達到學生個體自身、個體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的和諧完美的發展。”[20]“生命語文”全國首倡者熊芳芳(2018)在《語文審美教育12講》一書中認為“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終極目標指向構建審美心理,完善審美個性,提升創美能力”。[21]由此可見,學者們雖然對語文審美教育的目的表述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指向人的生命、情感,最終要以育人為根本目的。
    (5)對語文審美教育價值、功能的探討
    從已有研究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學者認為語文審美教育價值、功能的體現與審美教育的作用基本是一致的。王寶琴教授(2006)在《語文審美教育與中學生健全人格的建構》一文中從學生人格全面發展的角度對語文審美教育的作用進行了闡述。她認為“通過語文審美教育,可以直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使學生的審美人格得到充分發展”。[22]同時,王寶琴教授還指出語文審美教育在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等方面也有著重要意義,語文審美教育能夠促進實現真、善、美的統一。余虹教授則從生命本真意義的角度理解語文審美教育的價值。她在期刊論文《關懷生命的語文美育探尋》(2014)中深刻闡釋了語文審美教育塑造學生完美人性,建構生命意義、詩意人生的本質。認為“語文美育以其對學生生命意識的喚醒、情感生命的豐富與提升、生命意義的建構在語文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3]對語文審美教育功能的理解,鄧武蓉、周慶元教授也同樣認同語文審美教育是一種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站在這個角度,他們在論文《試論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過程的審美化》(2006)一文中從“語文審美教育有利于教學過程實現優化、有助于學生心理減壓并健康發展、有益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對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進行了解讀。[24]從整體上來看,學者們對語文審美教育價值的理解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語文審美教育本身具有的審美價值,即通過語文學科中的豐富的審美資源,培養具有審美修養、審美態度、審美情操的學生。第二類則是除了促進本身的審美發展價值,還有其工具價值。即語文審美教育通過促進學生審美發展進而推動德育、智育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8(6)對語文教材審美教育內容的研究
    語文審美教育內容,廣義上凡是與語文審美教育相關的內容,包括校內、校外的一切審美教育資源都屬于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容。狹義上則專指語文教科書中所包含的審美教育素材(本文研究的是后者)。國內對語文審美教育內容的研究主要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語文美育的內容進行劃分。按照美的不同形式進行劃分是我們耳熟能詳比較常見的分類。如張楚廷教授(2001)在其論文《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問題》中將美育的內容分為自然美、藝術美、科學美、心靈美和社會美五種表現形態。[25]并將前三者歸為大自然方面的,后面兩者屬于直接面對人和社會層面。吳家榮教授在其專著《美學與美育》(2012)中,按照多個劃分標準對美育內容進行了劃分。如根據美的形態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根據美的范疇有優美、崇高、悲劇、喜??;從中國傳統美學角度可分為典雅的美、樸素的美、含蓄的美等。[26]徐林祥、鄭昀(2018)從語文學科角度對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容做了比較詳細的研究。他們將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內容分為語言美、文字美、文章美、文學美四大類,其中語言美又包括音韻美和朗讀美;文字美則包含形體美、結構美、職用美、詞句美;文章美分為記敘文的美、說明文的美、議論文的美等;文學美則根據不同文學體裁分為詩歌美、散文美、小說美、劇本美等。[27]徐林祥、鄭昀對語文美育內容的研究比較有學科針對性,對一線語文教師具有較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2.國外研究現狀
     
    (1)關于審美教育思想的研究
    國外的審美教育起步較早。在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均有相關審美教育思想出現,但都沒有系統論述。德國古典美學以康德、歌德、席勒等人為代表,康德提出關于“美”的論述影響較大的是“審美無利害”這一學說。他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鑒賞是通過不帶任何利害的愉悅或不悅而對一個對象或一個表象方式作評判的能力。一個這樣的愉悅的對象叫美”。[28]
    康德關于美是無功利、超功利的思想對后面的學者影響較大。而真正第一次提出“審美教育”這一概念的則是德國詩人、美學家弗里德里希·馮·席勒(FriedrichvonSchiller)。席勒深受康德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影響。18世紀末,席勒(1795)發表了《審美教育書簡》一書,他在書中首次使用“審美教育”的概念并以書信的方式對其性質、特征、功能等作了系統論述,席勒認為審美教育具有彌合人性的分裂、建立完滿人性的作用,指出了審美教育的巨大社會性意義[29]。德國在哲學、美學、教育學等領域的思想一直比較厚重而活躍,這也成為德國美育理論的基礎。在隨后的19世紀,德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卡爾·馬克思(KarlHeinrichMarx)在其著作中也談及審美教育的相關問題,體現了審美教育的雛形。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強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及個性的解放,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觀點。[30]馬克思主義的美育觀認為美源自勞動,并在勞動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9(2)關于審美教育內容的研究
    19世紀末20世紀初,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Макаренко)非常重視美育、美學和美。馬卡連柯的審美教育理念區別于傳統的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和藝術教育相關的狹隘觀點,他認為審美教育的內容是極其廣泛的,美化生活、美化集體、美化行為、美化環境等都是審美教育的內容。[31]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Dewey)在著作《藝術即經驗》中專門論述了他的美學思想并觸及了深刻的美育問題。“藝術即經驗”是杜威美育思想的內核,這一觀點顛覆了中世紀以來的神秘主義藝術論,張揚了美國式的實用主義精神,這是杜威對20世紀美學及美育的一大貢獻。[32]杜威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美育化的教育,這種美育并不局限于藝術,而是一種貫穿所有教學科目的“大美育”。因此,在他看來,審美教育內容應該是來自日常生活的,要擺脫藝術教育的局限。
    (3)關于審美教育地位、方式的研究
    審美教育的地位近年來基本得到了各界的認可。各國都比較重視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20世紀末,美國學者埃文(EvanJ.kern)在《審美教育課程計劃和課程改革》中強調了審美教育的作用。他指出審美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在美國許多小學中作為審美教育實施主渠道的藝術課直接被看成是一種娛樂,這并不是真正的審美教育。[33]21世紀初,美國審美教育專家安德里亞(AndreaBamberger)也對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做了充分的肯定,認為審美教育對兒童個性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并且能夠提高他們的社會競爭力。[34]在對實施審美教育的方式方法的研究中,學者鄧肯(DuncanRoper)在《美學、藝術、和教育:有影響的課程》中認為,在實施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用灌輸的方式去教學,不能把學生視為刻板的被動學習對象,也不能夠毫無限度地去鼓勵兒童放任自己的好惡,而應控制好尺度。[35]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者瑪克辛·格林(MaxineGreene)在2001年出版的著作《藍吉他變奏:林肯中心學院審美教育講座》中從審美教育、審美、藝術教育、藝術教師等多個方面對審美教育相關問題做了論述。她指出,教師要用各種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審美,要對學生的審美創造和情境創設進行強化,強調創新及審美教育的個性化,引導學生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去自由地建構自己的審美觀、審美判斷。[36]瑪克辛的審美教育研究關注到了教師及學生的個性審美。
    國外的審美教育研究起步相對較早,其審美教育思想深厚。并關注到了人的個性、自由以及與全面發展的關系,同時可以看出,國外關于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越來越注重審美對創造能力的促進作用。
    3.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簡要評價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審美教育的相關研究頗為豐富,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表現
    為:第一,研究的對象比較廣泛全面,審美教育的本質、內容、目的、地位等各方面均有涉獵。第二,國內關于語文審美教育的研究也比較深入,特別是對語文動態教學實踐的研究較多,這為筆者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
    10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以下幾點:其一,關于小學階段語文審美教育的研究還比較少,對小學語文教材中本身的審美教育內容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尤其是新出版的統編本教材。其二,對語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的劃分維度到底怎么選擇更為合適,這是一個需要反思的問題。筆者認為除了依據審美教育內容的分類標準,更應考慮語文學科本身的性質。其三,對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挖掘浮于表層,不夠深入,在這個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指導當前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滲透。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此為切入點,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整合與析出,并詳細分析其特點,整體把握蘊藏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的特點、不足及原因,以幫助小學師生更好地利用其中的審美教育資源,提升審美能力、培養全面健康發展的學生。
    (三)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
     
    (1)加強對審美教育的認識以探討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基本理論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深入了解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本質、目的、價值等基本理論,加強對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認識。
    (2)把握審美教育的特征以充分析出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
     
    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挖掘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分析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資源的呈現方式,明確其特點。分析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析出利用存在的問題,指出對小學語文審美教育內容實施的影響。
    (3)提出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實施建議
     
    通過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析出與梳理,依據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呈現出來的特征以及找到析出利用存在的一些缺欠、不足,分析其原因,以期提出小學語文審美教育內容的利用與實施建議。其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實現語文課標中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的目標,實現學科育人的價值,最終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首先,統編本語文教材作為最新出版的教科書,學界對這套新教材的研究視角還比較單一。尤其是站在審美教育的角度,去析出語文教材中本身的審美教育內容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且研究比較零散。本文從本體論角度探討語文審美教育的本質,使語文教材中本身
    11的美清晰呈現出來,豐富了當前語文教育理論。其次,本論文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所蘊含的審美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通過對其量化統計及文本分析,為語文審美教育內容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對補充、豐富、完善現有的語文審美教育理論有一定意義。
    (2)實踐意義
    第一,本研究有利于改變當前小學語文課堂審美教育的教學現狀。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審美教育內容做深入分析,能夠有助于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加強對語文審美教育的認
    識。國家有關審美教育的文件及現行語文課程標準,都在理論上對如何實施審美教育、通過語文課程需要完成什么審美教育任務進行了指導和要求。但是在實踐層面具體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如何發揮語文學科的美育功能,還得一線語文教師們去認真研究語文學科的審美特性,將審美教育落實到語文課堂。
    第二,有利于幫助語文教師把握語文文本內容的特征與規律,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水
    平,促進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施。
    第三,本論文是對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回應。審美教育關注情感教育、生命意義,重視人文關懷,將審美教育與語文學科結合,是對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積極響應。
    (四)研究思路與方法
     
    1.研究思路
    首先,通過大量文獻資料的搜集與研讀,認真學習、理解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基本理
    論,了解當前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其次,在語文審美教育理論研究的指導下,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深入挖掘析出蘊含其中的審美教育內容,并對其進行詳細分析、總結特點。最后,利用析出的審美教育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審美心理特征,遵循審美教育的規律,針對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析出與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相對應的語文教材審美教育內容的組織與運用建議,以指導一線語文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語文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審美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詳見圖7)12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本文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筆者通過對國內外審美教育及語文審美教育相關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以及專著等文獻資料的查閱、研讀,掌握了語文審美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動態,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資料來源和理論基礎。
    (2)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是本文使用的另一項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從語文審美教育的角度,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藏的審美教育內容進行梳理,并對教材中不同文體所含的審美教育內容從不同維度進行分類、析出,同時歸納、總結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特點,并選取有代表性的選文進行文本的分析,從而為語文審美內容教學的實施建議提供一定的依據。
    (3)統計分析法
    本文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對1至6年級共12冊語文課本中的內容按照不同審美維度進行分類,并統計出選文中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文學類文本以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非文學類文本的數量和占比等,同時也統計出其在不同審美類別中的比例,用統計表、統計圖、對比圖等形式展現統計分析結果。通過統計數據來進一步分析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13(五)研究重點、難點及創新點
     
    1.研究重點
     
    (1)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梳理與特點、問題分析
    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對1至6年級共12冊語文課本中的選文從文體視角按照審美教育內容的存在形態及呈現形式進行分類、梳理、歸納,從教材中析出審美教育的內容,總結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特點并分析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析出與運用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2)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組織與運用建議
    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進行分析、梳理,歸納、總結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后,依據教材中析出的審美教育內容特點、不足與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審美教育內容的運用與實施建議,實現語文教材的審美教育功能。
    2.研究難點
    對教材中審美內容劃分標準的建立是本文面臨的一個研究難題,當前相關研究中對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劃分還比較繁雜,按照怎樣的標準去分類才更加科學合理?這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這個工作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去完成。另外,要對1至6年級共12冊語文教材做深入研究,析出蘊含其中的審美教育內容,工作量也是比較大的,這都是在研究中努力突破的難題。
    3.研究創新點
    國家教育部組織統一編寫的統編本教材在2017年9月投入使用后,引起了廣大研究者的興趣,對新出版的教材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也比較多。本文站在審美教育的角度去剖析新版教材內容,這也為研究新教材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14一、語文審美教育的理論概述(一)相關概念界定
     
    1.統編小學語文教材
    什么是教材?一般來說,所謂教材,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吳忠豪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中指出,教材是指實現課程與教學目標,承載、呈現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統,它包括教科書、練習冊、教學掛圖、拼音卡片、教師手冊、教學參考書,以及多媒體素材、教學軟件等,其中教科書是教材的主體。而語文教材,顧名思義,則是指實現語文課程與教學目標,承載、呈現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基本材料或媒介系統。[37]語文教材的概念一般有三個不同層面上的理解。劉永康在《語文教育學》中認為,語文教材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之分。就宏觀而言,語文教材指包括在家庭、社會、學校中一切對人們的語文生活、語文行為可以產生影響的言語材料,它既可以是口頭的,又可以是書面的;既可以是紙質文本的,又可以是電子媒介的。從中觀而言,語文教材指學校設置的語文課程中供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材料,除文字材料如教科書、習題集等以外,還有圖像材料、電化材料等。從微觀而言,語文教材主要指語文教科書(語文課本)。[38]王文彥等人也指出,對語文教材的概念有泛指、特指和專指三種不同理解,泛指是對人的語言文字修養產生影響的一切書面的、非書面的語言材料;特指是根據語文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寫的,供語文教學中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書、習題集、練習冊、教學掛圖、音像材料、教學軟件、選修教材、教學指導書、教學參考書等;專指則是上述語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別重要地位的語文教科書,即課本。[39]
    由此可知,語文教材的概念有不同層面上的理解。但學者們的劃分都是從不同限定范圍的維度進行,且都認為語文教科書是語文教材的主體,在語文教材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誠如張志公先生所言:“所謂‘教材’,不單指一本‘教科書’,而是應當包括教師所用的、教學用的教學指導書或教學參考書、音像材料以及學生用的各種輔助讀物、課外活動材料等等一個完整的系列。不過,在這完整的系列中,那本‘教科書’畢竟是核心。”[40]
    因此,本文研究的語文教材是微觀、專指意義上的語文教材,即語文教科書(語文課
    本)。而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則具體是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學1-6年級語文教科書,簡稱“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其中,一年級上下冊為2016年版,二年級上下冊為2017年版,三年級上下冊為2018年版,四至六年級上下冊均為2019年版。
    2.審美教育
    關于什么是審美教育這一問題,學術界一直沒有統一的表述。但從上述文獻綜述關于審美教育本質的探討中,可以得知:學者們雖對審美教育的內涵表述各不相同,但基本上
    15都認同審美教育是一種偏向情感的教育,是凈化人的心靈的教育,也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育”。如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育大辭書》中,蔡元培給“美育”的定義是:“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41]著名美育專家曾繁仁教授也指出:“所謂審美教育也簡稱美育,其任務是運用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的手段給人們以情感的熏陶,培養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的審美能力,按照美的規律塑造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美好心靈,培養學會審美生存的一代新人。”[42]]蔣海冰[43]、王守恒[44]等人均在其著作中論述過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簡稱美育。它是通過審美活動有意識、有目的地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培養崇高審美理想的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開篇即強調:“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并指出審美教育在提升人的審美素養、影響人的情感、趣味、精神、心靈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價值。[45]由此可以看出,無論如何表述審美教育的定義,其實質首先必須是指向人的教育,是提升人的審美發展、最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
    綜上所述,將審美教育看作是一種情感教育、美感教育,這種觀點看到了審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的特點,較為全面地揭示了審美教育的本質。但本研究認為,并不能說審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們并不能等同,這樣的說法過于籠統。審美教育確有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的作用,但是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地培養人、塑造人完滿的人格。因此,本研究將審美教育的概念界定為:審美教育,簡稱美育,是一種偏向情感的教育,是培養人的審美情感、溫潤人的心靈以達到全面發展的完滿人格的教育,是引導學生在情感的及感性的活動中體驗人生的意趣、提高審美情操、提升生命質量與人生境界的教育。
    3.語文審美教育
    語文審美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在語文學科中實施的審美教育。正如前文所說,我國語文審美教育正式起源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曾將語文與其他各學科一起納入了學科美育之中,并指出“凡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既然任何學科都要面對審美教育,而語文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門學科,當然也不例外?;谏鲜鰧徝澜逃齼群睦斫?,本研究將語文審美教育界定為:通過語文教育教學活動,借助語文教材、語文課堂以及一切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因素,語文教師憑借自身的審美修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學生感知美、鑒賞美、評價美,進行美的創造,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使之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崇高的審美理想,最終成為具有和諧心性、完善人格的人。本研究重點研究的是借助語文教材內容實施的語文審美教育。
    4.審美教育內容
    顧明遠編寫的《教育大辭典》中將教育內容定義為:教育內容是指“為實現教育目標,
    16經選擇而納入教育活動過程的知識、技能、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世界觀等文化總體”[46]。教育內容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內容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生活中所涉及的一切教育方面的內容。狹義的教育內容特指學校教育內容,是由體育、智育、德育、美育構成的,包括課程、教材、課堂教學內容、課外活動內容等[47]。而本研究主要研究的教育內容則是專指審美教育這一方面的內容。語文審美教育內容,廣義上凡是與語
    文審美教育相關的內容,包括校內、校外的一切審美教育資源都屬于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容。
    狹義上則專指語文教科書中所包含的審美教育素材。本研究中的審美教育內容是狹義上的專指,即語文教科書中所包含的審美教育素材資源。
    具體而言,本研究中的語文審美教育內容主要是指為了實現小學階段語文審美教育的目標,經選擇而納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中蘊含相關審美元素的審美教育資源與素材,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中審美對象所包含的、具有美的美感形態和存在形態的內容。因此,在本研究中,審美教育資源、審美教育素材、審美教育內容等相關概念可以互用。簡言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中內蘊的審美教育資源、審美教育素材即為可實施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容。
    (二)語文審美教育的特征
    語文審美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現為情感性、形象性、愉悅性。這既是由審美教育自身的本質特征所決定,也是由語文教育的本質特點所決定的。正確認識語文審美教育的特征,才能更好地挖掘、析出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審美教育內容,從而更好地組織、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資源開展審美教育活動。
    1.形象性
    形象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故此,審美教育也必然是一種形象性的教育。在審美教育活動中,必須借助鮮明可感的生動形象來熏陶、感染受教育者,而離開了鮮明可感的形象,審美教育就失去了作為媒介和工具存在的審美對象而無法進行審美活動。而語文審美
    教育,也同樣是通過展示課文中具體的、生動的、可感知的形象來吸引學生、感染學生,誘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不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對象主要還是通過對語言文字及插圖的感知來間接獲取形象的美感。例如,二年級上冊的寫景散文《黃山奇石》中介紹的“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等,作者對抓住這些怪石的特點進行生動形象地描寫,生動形象地展現出鮮明可感知的審美對象。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獲取對文本具體形象的感知,使其產生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崇高感情也就油然而生。不僅是自然美如此,即使是社會美、藝術美、科技美等同樣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審美對象來陶冶學生、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如反映人物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舍己為人等心靈美的文章,也都離不開對典型人物具體形象的刻畫。因此,語文審美教育是以審美對象的感性形象來施教的,形象性
     
    17是語文審美教育的一大基本特征。
    2.情感性
    審美教育以生動鮮明的形象來感染、熏陶學生,情感是其中介樞紐。情感性是語文審美教育的又一顯著特征。“生命語文”的全國首倡者熊芳芳老師指出:“情感特征是文學作品的生命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所在。人是感情的動物,通過情感的感染滲透來進行審美教育是合于人的生命本質的。”[48]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可以說篇篇都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感情,那些美的文字無不跳動著作者的脈搏,流淌著生命的氣息。語文審美教育以真善美的事物和形象,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以情動人,以美化人。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慈母情深》歌頌了偉大的父母之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母子之情;《月是故鄉明》以“月”為抒情線索,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與牽掛之情;《梅花魂》以“梅花”為寄托,貫穿著文中老人的三次流淚,贊頌了像梅花一樣有骨氣的中國人,寄托了老人身處異國他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火燒圓明園》講述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觀以及侵略者肆意毀壞的罪行,通過美與丑、善與惡的對比,表達了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以及對侵略者們的憤怒、仇恨之情……教材中隨手一篇文章,都蘊藏著深厚的情感,通過種種情絲,吸引著學生、感動著學生,折射出巨大的審美感染力。語文審美教育就是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化學生、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陶冶,最終收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3.愉悅性
    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49]凡是美的事物,都有一種令人喜歡、讓人愉悅的特性。愉悅性也是語文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語文審美教育的愉悅性主要是指在進行語文審美教育活動時,受教育者常常會獲得心理和精神上的喜悅與滿足,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暢,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在寓教于美的同時,還能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收到樂教樂學的教育效果。它與理論和知識的灌輸教育所帶來的壓抑感是相對的。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美文配合上語文教師的審美教學,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沉浸在美的畫面中。在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時,我們的心會跟隨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領略廬山瀑布的雄奇壯麗,感受李白夸張浪漫的手法;跟隨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感受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體會詩人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跟隨葉圣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游覽洞中有洞、臥船入洞的雙龍洞奇景,與作者一同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無論是欣賞自然美、社會美還是藝術美,學生都會被這些美的對象所吸引、陶醉,從而賞心、悅目、怡情。即使是審美對象在文學藝術中由于作品的表現形式不同,展現的是悲劇性的對象,調動的是悲傷、憤怒的情懷,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明明是洋人的汽車軋死了中國人,中國巡警反而卻幫外國肇事者說話,而圍觀者也是敢怒不敢言,學生體會到的是“中華不振”,難免使學生產生悲憤的情緒體驗,但學生正是從悲憤的情緒體驗中認識到崇高美,激發的是學生的愛國情懷、激勵著學生奮發圖強,從而能夠從心理上得到一種快慰和滿足??傊?,
    18認識語文審美教育愉悅性的特點,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地開展語文審美教育活動,語文審美教育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正在審美教育愉悅性的熏陶過程中逐步實現。
    (三)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
    語文審美教育是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相交叉的教育活動,是深深根植于語文學科土壤的審美教育。因此,在探討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時,既要考慮其審美教育的本質屬性功能,又要立足于語文學科特性。本研究從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在審美功能和外在工具功能兩方面討論語文審美教育的功能問題。
    1.內在審美功能: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語文審美教育是在語文學科中實施的審美教育,其本身就具有內在審美功能。即通過語文審美教育,利用語文學科中豐富的美育課程資源以及開展富有創造性的語文學習活動,可以直接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等審美能力的發展,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趣味,讓學生的審美人格得到充分發展。語文教育審美價值的實現,也正契合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無論是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還是最新修訂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或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將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語文教育天然地含有美的因子,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課文無不包含著美的元素、蘊含著大量的審美素材,語文教學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語文審美教育的內在審美功能是由審美教育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也是由語文教育所具有的人文性本質特點所決定。
    2.外在工具功能: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語文審美教育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內在審美功能(即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還具有外在的工具功能。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同時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50]由此可以看出,語文課程的工具性體現在語文課程具有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同時,語文教育除了包括自身的語文智育目標(即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能力的培養等),還應包括語文德育目標和語文美育目標,語文教育應追求真(智育)、善(德育)、美(美育)的統一。因此,語文審美教育通過教師與學生開發與利用語文審美課程資源,開展有效的審美教育活動,除了能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還能夠以美促德,即通過語文審美教育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修養,促使學生的心靈向善,達到以美揚善的效果;同時亦能在語文審美的教育活動中,使學生獲得真知,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發展思維,
     
    19發揮以美啟真的功能。從而語文審美教育的外在工具功能就表現為學生個體的審美發展能夠推動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二、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析出與分析
     
    根據上述理論部分的介紹,語文審美教育既要突出語文教育的特點,又要符合審美教育的規律。語文教師實施審美教育,首先應分析挖掘出語文學科中本身的美,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從整個教材內容中清晰地分離呈現出來。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講,在課程與教學管理中,課程教學內容的析出與選擇屬于一種重要的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安排工作,對課程內容的順利實施有著重要意義。而對語文審美教育中教材里的審美對象所進行的靜態考察,是進行口語交際、閱讀及寫作教學等審美動態教學實踐過程的必要準備和重要基礎。對教材內容進行整體協調、析出審美教育的相關內容,從課程管理的科學性與有效性的視角來看,將直接影響到語文審美教育活動的實施效果。
    漢語文是一座美的寶藏,從語文審美的靜態視角進行考察,語文教材中本身所內蘊的漢語語言、文字、文章、文學等都可以作為審美對象,且不同的文體所凸顯出來的審美特征是不一樣的,但都是豐富的審美資源。根據徐林祥教授的《語文美育學》,在語文審美教育中,語文學科本身的語文美可以分為語言美、文字美、文學美和文章美四個層面。其中文學美又包括詩歌美、散文美、小說美、劇本美,文章美則包括記敘文的美、說明文的美和議論文的美。[51]而根據語文特級名師薛法根老師對選文文體的劃分標準,語文教材中的選文文體則可以按文學體裁和文章體裁進行細分。其中一級分類按照文本的功能價值分為“文學作品”與“實用作品”。二級分類按照表達形式將“文學作品”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其中凡是成熟的文體,再從四類中分化出來,作為單獨的文體進行探討,如小說中的寓言、童話、神話等。將“實用作品”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四種。[52]另外,根據審美教育的內容在語文教材中的存在形態,通常將審美對象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四類。同時這些審美對象的具體內容根據其呈現的不同方式,在語文教材中最常見的呈現形式為語言、形象、情感、意境、插圖(本研究主要探討選文文本的審美內容,故對教材中插圖系統中的審美內容不作探討)等。
    因此,根據徐林祥教授、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及結合大多數學者的劃分標準,得到語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不同層面的類別(如圖2-1所示)。正是基于此,筆者將從靜態視角,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文的不同文體為維度,以1-6年級共12冊語文教材中具體的主體部分課文篇目為基本單位,對教材中文學美、文章美等不同文體所體現出來的不同審美內容形態以及呈現形式方面的情況進行詳細梳理、逐一析出描述,并對內容進行特點分析。
    圖2-1語文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內容不同層面的類別(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審美教育內容的整體文體概況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1-6年級全12冊,共選入432篇課文。其中課文《古詩二首》計兩篇數目、《寓言二則》計兩篇數目,以此類推。另外,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在語文園地的編排方面新設計了“和大人一起讀”(一年級)和“我愛閱讀(二年級)欄目,以及從3-6年級開始每冊選入了一個單元的“習作例文”欄目,因此,筆者將這三部分的選文納入篇目統計。如表2-1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的文體整體情況。

    聯系我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最近高清影院免费观看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国产日韩综合不卡免费观看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国产综合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福利中文字幕最新永久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97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日韩精品无码视频免费专区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在线91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国产精品午夜福利精品国精品四产自在久国产无码一二三四区免费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偷窥日本一区欧美国产日韩精品国精品国产AV自在久国产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亚洲色一久久久综合网亚洲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区99久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日韩一级一欧美一级国产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99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一卡2卡三卡4卡激情短篇少妇系列小说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84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免费麻花豆传媒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