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構建與驗證
摘要本研究采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心理學理論等為基礎,通過文獻分析、 BEI (行為 事件訪談) 、問卷調查法等手段,選擇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作為研究對 象,收取 134 份勝任特征詞開放式問卷,并根據績效標準選取普通組和優秀組被試各 15 名進行 BEI ,根據結果進行分析,構建初始模型;其次,根據得出的 11 個勝任特征 詞編制預測版自評問卷并發放,通過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對預測問卷的 題目進行修改得到《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正式版, 在遼寧地區 3 所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發放問卷并進行一系列的分析以驗證其信效度;最 后進行了被試在性別、年級和參加活動情況 3 個維度的差異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1)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勝任特征模型是多維度的,由思維方式、 人格品質、專業能力、自我管理、成就特征、人際交往 6 個維度組成;
(2)本研究編制的自評問卷信效度較好,在優秀的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 選拔中有良好的適用性;
(3)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勝任特征的總體水平較佳,在性別維度上不 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 6 個維度上均存在年級差異, 各維度得分隨年級增長而提高, 大 四學生優于其他 3 個年級;勝任特征水平隨著參加實踐活動次數的增加而提高。
關鍵詞: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勝任特征模型;BEI
摘要.........................................................................................................................................I
Abstract ..................................................................................................................................... II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1
1.3 研究意義...................................................................................................................... 2
1.3.1 理論意義............................................................................................................ 2
1.3.2 實踐意義............................................................................................................ 2
1.4 研究假設...................................................................................................................... 2
1.5 創新之處...................................................................................................................... 2
2 文獻綜述................................................................................................................................ 4
2.1 勝任特征概述.............................................................................................................. 4
2.1.1 勝任特征的起源................................................................................................ 4
2.1.2 勝任特征的概念................................................................................................ 4
2.2 勝任特征模型的相關研究.......................................................................................... 5
2.2.1 勝任特征模型的概念........................................................................................ 5
2.2.2 勝任特征模型的幾種理論................................................................................ 6
2.2.3 國內外關于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 8
2.2.4 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方法................................................................................ 9
2.3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相關研究........................................................................ 11
2.3.1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概念界定.......................... 11
2.3.2 國內外相關研究.............................................................................................. 11
3 研究一: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 13
3.1 研究目標.................................................................................................................... 13
3.2 研究假設.................................................................................................................... 13
3.3 研究設計.................................................................................................................... 13
3.3.1 研究被試.......................................................................................................... 13
3.3.2 研究過程.......................................................................................................... 14
3.4 研究結果.................................................................................................................... 16
3.4.1 工作說明書...................................................................................................... 16
3.4.2 勝任特征詞開放式問卷研究結果.................................................................. 17
3.4.3 BEI 訪談結果 ................................................................................................... 18
3.5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初始模型的構建................................................ 21
4 研究二: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的編制與驗證.......... 23
4.1 研究目標.................................................................................................................... 23
4.2 研究假設.................................................................................................................... 23
4.3 研究設計.................................................................................................................... 23
4.3.1 預測版問卷研究被試...................................................................................... 23
4.3.2 正式版問卷研究被試...................................................................................... 24
4.3.3 研究工具.......................................................................................................... 24
4.3.4 統計處理.......................................................................................................... 24
4.3.5 研究過程.......................................................................................................... 24
4.4 研究結果.................................................................................................................... 25
4.4.1 預測版自評問卷的項目分析.......................................................................... 25
4.4.2 預測版自評問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28
4.4.3 正式版自評問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29
4.4.4 正式版自評問卷驗證性因素分析.................................................................. 34
4.4.5 正式問卷的信度分析...................................................................................... 35
4.4.6 問卷及模型的效度分析.................................................................................. 36
4.5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特點............................................ 37
4.5.1 總體特點.......................................................................................................... 37
4.5.2 在性別上的特點.............................................................................................. 38
4.5.3 在不同年級之間的特點.................................................................................. 39
4.5.4 在學生活動上的特點...................................................................................... 40
5 分析與討論.......................................................................................................................... 41
5.1 勝任特征模型價值..................................................................................................... 41
5.2 勝任特征模型分析.................................................................................................... 41
5.2.1 思維方式........................................................................................................... 41
5.2.2 專業能力........................................................................................................... 42
5.2.3 人格品質........................................................................................................... 42
5.2.4 自我管理........................................................................................................... 43
5.2.5 人際交往........................................................................................................... 43
5.2.6 成就特征........................................................................................................... 44
5.3 與中學語文教師的勝任特質比較............................................................................ 44
5.4 行為事件訪談的應用分析........................................................................................ 45
5.5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自評問卷結構分析........................................ 46
5.6 關于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分析.................................... 46
5.6.1 總體特點分析.................................................................................................. 46
5.6.2 性別差異分析.................................................................................................. 46
5.6.3 年級與參與活動差異分析.............................................................................. 47
6 不足與展望.......................................................................................................................... 48
6.1 本研究的不足............................................................................................................ 48
6.1.1 研究方法的不足.............................................................................................. 48
6.1.2 研究被試選取的不足...................................................................................... 48
6.2 本研究的展望............................................................................................................ 48
6.2.1 改進研究方法.................................................................................................. 48
6.2.2 擴大取樣范圍.................................................................................................. 48
7 結論...................................................................................................................................... 49
參考文獻..................................................................................................................................5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校文科專業中歷史最悠久、也最普遍的一個傳統的基礎性
專業。自改革開放以來, 國際交流日益密切, 社會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才能的要
求日益提高, 不僅需要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才和扎根教育的教師, 也需要基于漢語言文學
綜合能力的全面復合型人才, 然而長期以來, 各類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都在培養具有
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扎實的基本素質才能, 未來專業從事中文、文學教育、研究
等社會工作的基礎型人才(耿合剛,2017)。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是中國傳統語言
文化的傳播者和教育者,更應該同時具備著學術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王倩,2020)。
21 世紀以來,大學不斷增加,入學人數日漸擴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激增。
隨著人才需求的社會轉換, 該專業的就業狀況越來越嚴峻。與各類名校相比, 普通師范
院校往往受到學校所在城市發展的限制, 加上相對缺少相關的政策扶持, 其畢業生的就
業形勢更為緊張(馮海英,2019)?,F在有數量龐大的非師范生介入教育行業, 就業的競爭
對手數量日益增加, 就業市場需求萎縮, 部分學生就業能力弱,就業期望過高(徐玉
枝,2017),以上這些原因都使得普通師范類大學生的就業之路日漸坎坷。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8 年全國教育會議上強調,我們必須注重培養人才的創新性、
復合性和應用性。當今社會, 不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專業都在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
力, 提倡培養應用型人才。如果現在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和從業者想獲得更好的前
景, 他們不僅需要學習相關課程, 還需要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和自我能力。在本研究中,
將利用相對成熟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論, 從幾個角度來嘗試性的解釋和回答優秀的漢
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到底需要什么能力。
勝任特征模型的相關技術在選拔和考核人才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 本研究將其應
用到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群體中, 創建勝任特征模型且編制了施測簡便,
結構合理, 信效度良好的自評問卷,對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的培育、日
常管理以及自我提升等提供有效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
目的一: 構建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
目的二: 驗證勝任特征模型結構,編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 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 在此基礎上討論該群體的勝任特征水平,為今后的 管理、培育提供根據。
1.3 研究意義
1.3.1 理論意義
(1)豐富了勝任特征的研究范圍
本研究進一步充實和擴展勝任特征模型的綜合研究,使研究對象更加詳細和準確, 從理論上支持后續的大學生的勝任特征模型研究。
(2)為選拔和培養出素質較高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提供理論基礎
大學生的選拔和培養問題一直一來是研究的熱點話題, 然而這些研究大部分局限于 理論水平, 且缺乏針對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具體研究。本文從勝任特征 角度出發, 采用了多種方法相結合構建了勝任特征模型, 分析了各個維度的詳細內容和 模型的內在結構,希望可以為甄選和培養高水平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提供指導。
1.3.2 實踐意義
(1)有助于優化現有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培養方案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隨著市場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研究者應該根據社會的需要調整人 才培養計劃。本研究總結了目前優秀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所應具備的特 征和能力, 為進一步優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培養和選拔過程向學校提出了一些建 議,并為大學生提供了提高學生自身品質和能力的參考方向。
(2)有助于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提高能力素質
許多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都把從事基礎教育行業作為自己唯一的求職目標, 這在 無形之中為自己的個人發展和就業方向設下了限制。因此, 本研究得出的內容勝任特征 有助于大學生明確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應該改進的內容, 對于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 大學生來說,為將來的就業提供更廣泛的就業前景。
1.4 研究假設
假設一: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勝任特征模型是多維的; 假設二:編制的自評問卷信度和效度良好,且內容結構清晰合理;
假設三: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水平在不同的人口學變量上 表現出顯著的差異。
1.5 創新之處
(1)本研究的對象選擇為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群體。近年 來國內關于勝任特征的研究中,在教育領域通常選擇大學生整體或者學生干部、學生 黨員等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將其細化,使研究總體更充實;
2
(2)在對相關研究資料進行梳理和分析后了解到, 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通 常聚焦于其培養方法,缺乏對該群體中優秀成員的個人能力特質的研究,在本科生培 育和高校日常管理等方面可以參考本研究所構建的模型。 對于普通師范院校的漢語言 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水平的探討,可以使教育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該群體及其未來 前景。
3
2 文獻綜述
2.1 勝任特征概述
2.1.1 勝任特征的起源
勝任特征(Competency)最早是一個拉丁語詞匯, 也有學者將其譯作勝任力,在古羅 馬時代這一概念開始出現, 當時人們為了選拔“一名好的羅馬戰士”,采用剖面解析圖來 進行說明。盡管古羅馬人并未意識到剖面圖與勝任特征的聯系, 也沒有將勝任特征作為 一個特定的概念進行研究,但是現代人普遍認為這是勝任特征的初步雛形。
直到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期,研究者開始采用科學的手段對勝任特征進行研究。, Taylor 采用“時間-動作研究”(Time and Motion Study)的方法,為了得出對不同性質的工 作人員的能力要求, 用簡單的步驟來拆分相對復雜的操作程序。在這項研究中, 勝任特 征通常指的是那些可以直接觀察的操作技能和體力因素。人力資源管理、人體工效學等 學科都受到了 Taylor 的影響。當今社會使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正是其進一步發展形成的。
在 20 世紀 70 年代, 著名的心理學家 McClelland 在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 深入分 析并定義了“勝任特征”的概念。他對美國新聞署(USIA)的 50 名高層官員進行了行為事
件訪談(Behavioral Events Interview, BEI)。從 BEI 結果中發現, 獲得較高績效所需的勝任
特征是“跨文化之間的人際感受性、政治判斷能力以及他人的積極期待”等被忽視的潛在
人格特性而不是熟悉的知識技能等表面特征。 因此, McClelland(1973)在《美國心理學家》 期刊上發表相關文章提出應測量勝任特征而不是測量智力的觀點。他認為, 企業的管理
者們通常采用智力測驗的結果作為選拔員工的標準, 這確實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同時存
在著許多弊端: 不僅不能有效地預測員工未來的績效水平, 更不能根據這一結果預測員
工的人生成敗,同時對社會底層人士等少數群體也相對不公平。
人們真正開始廣泛接受勝任特征這一概念, 是由于 Boyatzis(1982)出版的《勝任的 經理人》以及 Revan(1984)出版的《現代社會的勝任》, 這兩本著作將勝任特征從學術領 域引向實踐領域,逐漸被各類企業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從業人員所接納并運用。
1996 年, McBer 公司編制了囊括通用核心素質、補充及個性化通用素質、可能出現 的素質 3 個大類及各素質等級描述的勝任特征分級詞典。詞典的內容經不斷地研究和實 踐證實是非??煽坑行У?徐建平,2004)。
20 世紀后期, 我國研究者逐漸對勝任特征領域加以關注。起初, 主要是政府部門采 用勝任特征來選拔人才,后來逐漸應用到各類企業招聘過程中(王重鳴,2001)。
2.1.2 勝任特征的概念
自從勝任特征被提出之后, 國內外大量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 其中被廣泛認可
4
的幾個關于勝任特征的概念歸納如下:
1973 年, McClelland 認為, 勝任特征是一個比較抽象和復雜的概念, 融合了多種能 力要素, 主要指個體從事某工作, 處于某種環境下時, 將績效水平優秀者與普通者區分 開的個人特質, 包括知識、技術等。這些特質往往難以模仿, 會直接影響工作績效的高 低(McClelland,1973) 。1979 年, Guglielmino 以高層經營者的頂級管理技能為研究對象, 將勝任特征細化為 3 個維度: 獨立收集信息、進行精準分析并解決問題的概念性勝任特 征; 適應陌生環境, 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和卓越的領導能力以形成交際圈的人際勝任特 征;能進行合理規劃和高效率完成任務的技能執行力(Guglielmino,1979) 。1982 年, Boyatzis 認為勝任特征是個體特有的潛在特征,可以幫助滿足組織的工作要求,取得出 色業績, 包含個體的知識、特性、動機、技能等在內(Boyatzis,1982) 。1993 年, Spencer 夫婦研究認為在組織中, 能夠區別優秀個體與普通個體的深層次特征就是勝任特征。通 過科學有效的測量方法, 可以識別員工的個性、動機、技能水平和個人特性(Spencer,1993)。 1997 年, Mirable 認為,勝任特征主要指能夠有效區分工作績效高低的能力、知識等要 素(Mirable,1997)。從以上國外研究可以看出, 各學者都提到了勝任特征對高低績效個體 的區分作用,只是對勝任特征所包括要素的見解略有不同。
國內對勝任特征的研究出現于 21 世紀初。王重鳴(2002)認為, 能夠導致高管理績效 的知識、技能、能力以及價值觀、個性、動機等特征, 即管理勝任特征。安鴻章(2003) 認為勝任特征能夠將高低績效的個體區分開來, 能夠符合工作要求并且確保工作人員順 利完成任務,包括動機、特質等。
雖然各位研究者對勝任特征一詞的解釋不盡相同, 但是內容比較相似。研究者普遍 認為勝任特征具有深層次性、預測性和效標性 3 個基本特征, 即: 勝任特征是個體人格 方面的特征, 是比較穩定、難以改變的; 個體未來工作的績效可以根據其勝任特征進行 預測;勝任特征能夠有效地將高績效的個體與普通個體區分。
2.2 勝任特征模型的相關研究
2.2.1 勝任特征模型的概念
McClelland(1973)著眼與勝任特征內涵的研究, 提出了冰山模型以具體的展現表層 和深層的特征, 冰山模型包含自我概念、社會角色、動機、態度、價值觀和人格特質這 6 個內容。 Richard 和 Mansfield 認為個人能否成功完成一項工作是受自己的內部特性和很 多外界環境因素影響的, 外界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他人評價等。因此, 勝任特征模型不 僅要能描述個人的內部特性,也應該整合內部和外部的條件和因素綜合考慮(Richard, & Mansfield.,1996)。Williams(1998)在進行全面的研究后, 界定了勝任特征模型的內涵: 能 夠支撐員工勝任其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的綜合。朱博、張斌(2008)對勝任特征
5
模型進行研究, 將其定義為: 能夠順利完成工作任務、符合崗位需求的一套有層次的個 人特質的總和,是對理想員工應具備的能力的描述。孫遠剛(2013)提出,勝任特征模型 是某一崗位的員工能夠完美地完成崗位要求和職責所需要的所有勝任特征的有機結合。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的研究, 本研究認為, 勝任特征模型是能夠幫助員工完成組織 內的任務并將高績效的員工與普通員工區分開的特質的有機整合。
2.2.2 勝任特征模型的幾種理論
目前有 3 種勝任特征模型被國內外的研究者所廣泛接受:
(1)冰山模型(The Iceberg Model)
冰山模型是 McClelland 于 1973 年提出的。在冰山模型中,冰山的各部分表示各類 的勝任特征。冰山模型的示意圖形象地表現了個人能力分為表面和深層兩部分。肉眼可 見的、浮在海面上的部分, 是個體外顯的特征, 包括知識、技能、經驗等; 不可見的, 隱藏在海面下的部分, 是個體內隱的特征, 包括自我概念、社會角色、態度等。外顯的 表層部分的特征是容易被發展和改變的, 而內隱的深層部分則很難被發展和改變, 這些 特征能夠顯著地影響個體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區分開高績效個體與普通個體(安鴻 章,2014)。該模型由孫遠剛(2013)進行整合, 具體模型圖如下:
圖 2.1 冰山模型
Fig. 2.1 The iceberg model
(2)圓蔥模型
圓蔥模型根據Boyatzis 的個人研究提出, 他采用圓蔥這一形象來具體地說明勝任特
6
征的層次結構。他將勝任特征分為 4 個層次: 外層、表層、中層和深層。如同冰山模型 一樣, 知識、技能和經驗在最外層, 可以被直接地觀察和測量; 圓蔥的表層是自我概念 和社會角色, 比較容易被培養和改變; 態度和動機分布在圓蔥模型的中層, 這些特質相 對不容易被觀察到, 通過一些方法可以被培養和發展; 人格特質和價值觀是圓蔥模型的 深層特征, 個體的這兩種特質都是很難被后天的訓練和培養所改變的, 也不容易因為后 天因素而進一步發展(Boyatzis,1982)。圓蔥模型與冰山模型所包含的內容一致, 但在結構 上比冰山模型更具有層次性,見圖 2.2。
圖 2.2 圓蔥模型
Fig. 2.2 Onion model
(3)Spencer 的通用特征模型
Spencer 夫婦于 1993 提出了能夠預測大部分行業取得成功所需的 20 個勝任特征, 并將其分為 6 個大類,如圖 2.3。他認為大部分崗位的高績效人群都具有這幾種特征。 Spencer 的通用特征模型包括成就特征、助人特征等 6 個維度,每個維度下有 2~4 種特 質, 共 20 種。 Spencer 夫婦認為, 包括專業技術人員、營銷人員、服務人員在內的多種 企業員工和管理者都符合這個通用特征模型,在選拔和培養中可以將其作為依據。
7
圖 2.3 Spencer 的通用特征模型
Fig. 2.3 Spencer's general feature model
2.2.3 國內外關于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
在勝任特征模型被提出之后, 大批專家學者投身該領域探索研究, 國外也有諸如 Mc
8
Ber、Hay Group 的專業公司在實踐層面上持續推動, 勝任特征模型這一理念逐漸被管理 人員所接納,國內外相關研究也在日益增加和深入。
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對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起步比較晚,重視程度也相對較低。 在 20 世紀晚期,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進入了我國相關領域研究者的視野,與西方國家 相比,研究成果正在充實,研究范圍和深度正在擴大和成長。
國內對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和教育行業兩個領域:
柯翔,程德俊(2006)采用 BEI 的方法,以國企高層領導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國企高層 領導者勝任特征模型, 模型由 8 個因子組成,包含控制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白光 林, 李國昊(2012)聚焦于農民企業家研究, 采用工作分析、 BEI 等方法, 構建了中國農民 企業家的勝任特征模型, 包括個體性格和個人能力, 包括管理意識、思維和人際交往能 力。同時有一些研究發現, 勝任特征模型對結構化面試的信效度有顯著的提高作用, 勝 任特征水平也能通過結構化面試被測量出來(張瑋,2008)。
關于教育界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這兩類對象:
湯舒俊、劉亞、郭永玉(2010)以 430 名國內各大高校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采用 BEI 的方法進行研究得出了包含學生導向、人格魅力、教學水平和學術能力 4 個因子在內的 高校教師勝任特征模型。馬紅宇等人(2012)采用問卷調查法編制《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 問卷》并結合專家評價法探究績優組與普通組的差異, 得出包含個人修養、個性特征等 6 個因素在內的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模型。史俊(2016)對師范類教師進行 3 年的追蹤研 究發現, 關注學生、人際溝通、建立關系和專業素養勝任特征得分較高, 隨時間增長各 勝任特征水平逐漸提高并趨于為穩定。曲婉琳(2019)以中職語文教師為研究對象, 得出 由語文素養、基本技能、個人能力、關懷幫助、組織管理和成就特征 6 個因素所組成的 中職語文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王遠(2017)構建并驗證了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勝任特征模型, 構建了包含成就動機、主動性等 7 個維度在內的勝任特征模型。同樣有研究表明, 勝任 特征模型在高校班委、學生會干部選拔以及黨員考察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徐進,2018;杜 偉,劉曉英,張紅玉,2011)。
2.2.4 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方法
隨著近年來研究者對勝任特征模型領域的關注, 構建勝任特征模型的方法也在不斷 地更新和進步。在實際的勝任特征研究中往往不會只采用單一的方法。在本研究中將混 合采用以下幾種廣為認可的勝任特征模型構建方法:
(1)工作分析法
工作分析法主要指的是對所研究的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工作任務、任職資格等方 面信息進行觀察和詳細分析, 最終采用清晰直白的語言表達將信息整理集合為工作說明 書的過程(曹鵬飛,王堯,2012)。工作說明書應該采用精準凝練的語言展現出關于該職位的
9
關鍵內容。工作分析法通常運用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工作中, 通過直接或階段性 地觀察了解員工的工作內容, 工作環境, 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信息, 采訪所研 究崗位的工作人員, 獲取工作崗位的細節資料, 將其整合成為系統的, 有條理的工作說 明書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后續的勝任特征模型研究。
(2)行為事件訪談法
行為事件訪談法(BEI)在發展初期受到主題統覺測驗和關鍵事件技術兩種方法的影 響, 因此兼具二者特質, 現如今受到研究者和一些人力資源公司的青睞而被廣泛地應用 于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中(Brill, Bishop, Walker, 2006)。
BEI 是一種具有比較強的開放性特點的回溯式訪談技術。首先, 訪談人員應當選擇 合適的訪談環境, 為后續工作的進展和實施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 其次, 由訪談人員根 據事先制定好的訪談綱要進行訪談, 受訪者需要詳細地回憶并描述出成功和失敗各 3 段 經歷, 在此過程中訪談者要注意引導, 可以通過一些啟發式的問題來幫助受訪者來回憶 起相關細節; 最后, 訪談人員將錄音轉為文字材料并進行編碼等后續工作(賈建鋒,趙希 男,溫馨,2009)。
在訪談中,受訪者要詳細描述與自身有關的關鍵性事件以及事件的相關細節部分。 如果受采訪者提供的信息脫離了訪談的主要內容, 可以采用 STAR 技術將受訪者的思路 帶回正軌, STAR 一詞意味著情景(S)、任務(T)、行動(A)、結果(R)4 個方面,即訪談人 員可以從這 4 個角度提出問題來幫助受訪者進行回顧(張靚,王奮,2007)。
(3)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當下各類研究中都會用到的一種常見的方法。在勝任特征模型領域的 研究中,其一般步驟是:首先收集勝任特征模型的組成要素;其次為每個要素編制 3~4 道題目, 并由研究領域的相關專家進行評估, 確認題目表述的合理性; 再次, 發放問卷 并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分析比如因子分析等方法對題目進行適當的刪減和修正, 形成語言 清晰, 結構良好的正式問卷; 最終, 勝任特征模型要基于問卷的數據分析結果而建立(孫 琰,2011)。問卷調查法因其方便、結果可量化的特點被廣泛使用,它成本大大低于其他 勝任特征模型構建方法, 同時效率高, 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被試的隱私。但同時問卷 的結果也受到被試的情緒狀況和動機的影響, 如果問卷編制不能達到一定的科學性和嚴 謹性,其結果也將影響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
(4)專家評定法
專家評定法最重要的是要先組建一個專家團隊, 該團隊成員必須滿足經驗豐富、專 業素質過硬、綜合能力強等條件。由這個專業團隊的意見作為標準來對勝任特征模型的 內容、層次、結構進行不斷地修正, 直到該專家團隊評估認為模型可信度達到了一定程 度為止(杜坤,2007)。
該方法的具體實施步驟為: 首先根據問卷調查或者其它方式得出勝任特征詞匯結果,
10
第二, 慎重選擇該研究領域的專家和學者, 形成評價小組, 再次委托該專家小組討論各 個勝任特征的項目。最后, 根據專家小組所提出的建議, 進行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并進 一步驗證。
以上介紹的 4 種勝任特征模型構建方法均優缺點并存,其比較見表 2.1。在實際研 究中,這幾種方法往往不是單獨出現的,常常會根據不同的情況混合使用。
表 2.1 不同勝任特征模型構建方法優劣勢比較
Tab. 2.1 Comparison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competency model
building methods
方法 優點 缺點
BEI
問卷調查法
信效度和擬合度較高
結果可以進一步進行量化處理, 效 率高
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對參與人 員的專業性水平要求較高
難以保證問卷信效度
專家評定法
工作分析法
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
信息全面深入
易受主觀影響
要求具有較高的專業性
2.3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相關研究
2.3.1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設定為普通師范類學校的大學生。其中, 普通師范類指除了 2 所 雙一流師范院校(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 7 所開設雙一流師范學科的高校(東北 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 陜西師范大學)以外的, 辦學水平至少達到培養統招??粕囊蟮膸煼额愒盒?, 即各類 地方高等師范學院校(彭賢,陳禮灶,2014)。
在此基礎上, 本研究將普通高等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定義為 優秀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 能被測量的, 能將他們 與普通個體區分開來的個人潛在多項勝任特質有機整合。
2.3.2 國內外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外有一些研究聚焦于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Reilly(1976)以跨專業研
11
究生為研究對象, 采用關鍵事件技術調查了化學、英語、心理等專業的近千名教師, 得 出了 8 個跨專業的勝任特征。 Enright 和 Gitomer(1989)采用專家評定法得出了創造力和 動機等 7 個勝任特征, 這些勝任特征對研究生的學業和未來都有著重要影響。任會青 (2013)采取質性與量化相結合的方式研究得出個人品質、個人態度、工作能力和社會能 力在內的大學生通用勝任特征模型。
漢語言文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 近年來國內也有一部分研究聚焦于該領域: 部分學者研究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相關問題: 馮海英對地方高校漢語 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核心能力進行研究, 發現目前該專業學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就業核心 能力而導致在很難在職業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馮海英,2015)。趙新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 學生創新創業進行研究發現, 該專業學生存在動機不強、信心不足的情況(趙新,喬岳 罡,2020)。這些研究表明目前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各高校需要有 針對地開設相關課程以改善這一情況。
另有一部分研究聚焦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所應當具備的能力:丁曉原(2007)認為 應建構具有專業特點、崗位要求和學校層級類型三維關聯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核心 能力體系。阮暢(2009)對地方高校進行研究, 提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應該具備一定 的理論知識, 更應該具備各種崗位的適配能力, 在學習中要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文學鑒 賞能力和社會調查能力。張玉萍(2015)認為,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應具有口頭表達以 及書面寫作水平較高、現代人文修養較完善、工作素質優良 3 種素質。王彩萍(2007)認 為高素質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應具備完善的現代人文修養, 務實、深入事物實際 的工作素質, 出色的書面能力和溝通能力。莫山昀(2020)認為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分 為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專業實踐能力 3 種,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是善讀, 能寫, 會說。同時教學過程應該培養學生資助探索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要重基礎、重 素養、重能力, 學生應當具有基礎文化知識, 教師職業技能, 其他相關技能等方面的能 力, 即“一專多能”(高洪巖,2014)。黃高鋒(2019)認為, 要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五 子”能力, 即“腦瓜子 ”“嘴皮子 ”“筆桿子”“鍵盤子”“腳板子”,分別對應著思維能力、表 達能力、寫作能力、計算機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些研究都體現出了對于普通高等師范院 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來是,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12
3 研究一: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
3.1 研究目標
采用勝任特征詞開放問卷和 BEI ,收集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 因素的數據,采用數據分析進行研究并構建初始模型。
3.2 研究假設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勝任特征模型是一個包含多個維度的結構模 型,其每一個維度由數個不同的因子組成。
3.3 研究設計
3.3.1 研究被試
(1) 勝任特征詞匯開放式問卷被試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遼寧地區 3 所普通 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 150 人發放問卷, 其中獲取 134 份有效問卷, 問卷 回收率為 89.33%,被試基本情況見表 3.1.
表 3.1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詞匯問卷表》被試人口學變量表
Tab 3.1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the Open Questionnaire Testers
項目 類型 N %
性別
學校
年級
男
女
遼寧師范大學
鞍山師范大學
沈陽師范大學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41
93
52
42
40
21
50
45
18
30.60
69.40
38.81
31.34
29.85
15.67
37.31
33.58
13.43
13
(2)BEI 被試
根據績效標準選取優秀組和普通組被試各 15 人, 共 30 名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 業大學生參與 BEI 訪談。被試從遼寧師范大學、鞍山師范大學和沈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 學專業大學生中按性別和年級比例分層抽樣。
表 3.2 BEI 被試人口學變量表
Tab 3.2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BEI
項目 類型 N %
性別
學校
年級
男
女
遼寧師范大學
沈陽師范大學
鞍山師范大學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10
20
12
11
7
4
6
12
8
33.33
66.67
40.00
36.67
23.33
13.33
20.00
40.00
26.67
3.3.2 研究過程
(1)工作分析
通過深入了解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以及其他活動中的資格、技能 要求, 以及培養方案, 各科目授課內容和課程要求以及必要的基本要求和綜合素質等方 面, 綜合考慮專家團隊提出的意見, 得出 《普通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工作說 明》。
(2)確定績效標準
本研究在確定績效標準時, 專家團隊建議應采取軟硬指標相結合的方式確定, 使結 果更具有可靠性。具體績效標準見表 3.3。
14
表 3.3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績效標準
Tab 3.3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s of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inguistic Literature
工作職位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
本學期考試成績在年級內排名為前 10%
擔任學生干部或有社團活動經歷或受過院級以上獎勵
績效標準 黨員、預備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
積極參與學?;蛏鐣M織的各項活動
在輔導員、學院教師和班級同學中評價良好
(3)選擇效標組樣本
以上述績效標準在遼寧地區 3 所普通高等師范院校選取優秀組和普通組各 15 名被 試進行 BEI。
(4)獲取勝任特征因素
在本研究中, 選取了問卷調查、 BEI 二者結合運用建立勝任特征初始模型, 其中 BEI 是研究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其過程如下:
① 準備工作
第一,參照 BEI 技術的標準, 制定訪談流程, 編寫訪談綱要、電子錄音筆以及知情 同意書, 采訪和編碼小組由 4 名心理學研究生組成, 首先決定與受訪者約定的時間、地 點和相關注意事項。在采訪前先告知受訪者將對采訪內容進行錄音及相關的保密規定,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在得到受訪者同意后開始采訪。雙盲設計在采訪中被使用, 也就是 說, 采訪者和受訪者都不知道有分為優秀組和普通組的情況存在。在采訪的過程中, 必 須對采訪的關鍵內容進行嚴格的說明。對采訪的長度不做限定, 但為了詳細記述行為事 件,每次采訪的平均時長大約是 90 分鐘。
②實施訪談
按照約定的時間地點, 由經過 BEI 培訓的采訪者根據提前確定好的訪談綱要進行訪 談并錄音。
② 對 BEI 訪談資料進行勝任特征編碼
將 BEI 得到的訪談錄音文本化。訪談小組所有人員一同編碼一份訪談文本, 編碼過 程中討論并得出《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編碼詞典》的雛形。然后 繼續共同編碼下一份文本材料, 直到編碼完成 5 份為止。在編碼過程中小組成員要不斷 地對編碼標準進行討論并將結果補充到編碼詞典中, 是最終形成的正式版編碼詞典具有 較高的可靠性。接下來通過一致性分析的方式選擇兩名成員進行后續的正式編碼, 參照
15
正式編碼詞典完成所有訪談文本的編碼。
(5)對編碼結果進行分析
運用 IBM SPSS 26.0 數據處理軟件, 對 BEI 的編碼結果進行分析, 包括優秀組與普 通組訪談長度和字數的差異分析、不同計分方法的差異分析以及編碼一致性分析、以避 免編碼結果誤差影響研究結果。
(6)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 編制勝任特征詞開放式問卷并發放, 被試在問卷里提供的勝任 特征詞匯中進行選擇, 如有其他意見也可以補充在問卷中?;厥諉柧聿λ袉柧碇袆?任特征詞出現的頻次及其百分比進行統計處理。
(7)建立勝任特征初始模型及驗證
以國內外文獻為基礎, 以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為根據, 創建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 專業大學生的勝任特征初始模型,并采取一系列統計分析對其進行檢驗。
3.4 研究結果
3.4.1 工作說明書
通過觀察、訪談等方法, 了解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學習內容以及培 養計劃,學習以外的其他活動情況,分析整理得到表 3.4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 學生工作說明。
表 3.4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工作說明
Tab 3.4 Work Instruction for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inguistic Literature
內容 具體說明
工作描述
工作規范
職位說明
在普通師范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進行全日制學習的大學生
①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 包括文化素養, 責任感, 身
心健康水平和國家認同感等;
② 掌握漢語言文學學科的理論和知識,能夠進行教育教學實踐和
學術研究, 具有良好的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
③
④ 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調節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修滿規定學分, 無違紀現象。
① 完成培養計劃中規定的內容,包括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
公共必修課,綜合實踐和專業實習等;
② 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
16
③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④ 遵守法律法規, 遵守校規校紀。
職務說明
資格說明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參加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并獲得學業和品德上的公正評價,取得
畢業證書、學位證書;
按照國家規定獲得獎助貸學金;
享有法律法規規定的各項公民權利。
高考成績達到入學當年專業分數線且被錄??;
個人素質高,心理健康;
遵守學校和學院的管理規定,完成學習任務。
3.4.2 勝任特征詞開放式問卷研究結果
本階段發放了勝任特征詞匯開放式問卷, 對回收的 134 份調查問卷各詞匯被選擇的 頻次進行統計分析,統計結果如下表 3.5 所示。
表 3.5 開放式問卷結果統計
Tab 3.5 Open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atistics
排序 勝任特征 頻次 排序 勝任特征 頻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專業知識與 技能
自信心
語言表達
獨立思考
專注
自律
計劃性
認真負責
探索精神
學習能力
邏輯思維
態度積極
103
92
83
78
75
73
62
60
60
54
50
47
13 道德素養 39
14 職業興趣 34
15 熱愛集體 34
16 關愛他人 31
17 責任感 29
18 合作能力 25
19 適應能力 24
20 壓力管理 21
21 堅忍不拔 20
22 成就動機 17
23 領悟能力 16
24 反思內省 15
17
3.4.3 BEI 訪談結果
(1)訪談長度的分析
本階段在訪談人員的認真工作和受訪者的積極配合下,共得到 30 份有效的錄音文 本,錄音時長在 2986 秒(約為 50 分鐘)至 4343 秒(約為 70 分鐘)之間;將錄音轉化為文 本后,文本長度在 7989 字至 14789 字之間。為驗證訪談時間和文本長度是否造成了優 秀組和普通組之間的差異, 對兩組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 結果如下表 3.6。優秀組 和對照組的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無顯著差異,說明文本長度對二者的差異不構成影響。
表 3.6 優秀組與對照組文本長度獨立樣本 t 檢驗
Table 3.6 Text length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f excell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訪談長度
優秀組 對照組 t
M SD M SD
時長
字數
10725.47
3769.33
2045.08
356.98
10541.60
3841.13
1798.12
363.95
.262
-.547
(2)編碼者的一致性信度分析
在開展正式編碼工作之前, 需要對選定的兩位編碼人員進行歸類一致性系數(CA)和 評分者信度(R)檢驗, 通過這兩個指標判斷不同編碼對于相同訪談資料的編碼一致性程 度 (徐建平,2004)。歸類一致性信度公式為 CA=2S/(T1+T2),其中 T1 和 T2 為兩個編碼 人員各自的編碼數 , S 為二者相同的詞數;評分者信度 公式為 R=n*CA/[1+(n- 1)*CA ](Winter,1992),其中 n 為編碼人數。兩個指標的統計結果如下表 3.7。
結果表明, CA 在 0.553-0.711 之間,總的 CA 為 0.638 。R 在 0.712-0.831 之間,總 的 R 為 0.779。與以往的研究(戴雨霏,2020;孫慕,2017;施鏡,2013)比較,數值均在接受范 圍之內,說明這兩名編碼者的編碼結果可信。
表 3.7 編碼者一致性信度檢驗
Tab 3.7 Coder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test
文本編號 T1 T2 S CA R
1
2
3
25
30
23
28
27
26
18
19
15
0.679
0.667
0.612
0.809
0.800
0.759
18
4
5
6
7
8
9
10
總計
19
24
27
20
29
30
22
249
21
23
31
25
26
24
25
256
12
15
20
16
16
17
13
161
0.600
0.638
0.690
0.711
0.582
0.630
0.553
0.638
0.750
0.779
0.816
0.831
0.736
0.773
0.712
0.779
(3)不同記分方式與訪談長度的相關分析
在勝任特征的相關研究中可以采用頻次、平均等級或者最高等級三種計分方式來構 建勝任特征模型, 為研究到底是哪種計分方式更為穩定, 對訪談長度的影響更小, 對它 們進行了相關分析, 數據如下表 3.8。
表 3.8 不同記分方式與訪談長度的相關分析
Tab 3.8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different scoring methods and interview length
勝任特征
相關系數
頻次 平均等級 最高等級
專業知識與技能
自信心
語言表達
獨立思考
專注
自律
計劃性
認真負責
探索精神
學習能力
邏輯思維
0.167**
0.428
0.669*
0.519
0.353*
0.479
0.749*
0.492
0.375
0.777*
0.671
0.608
0.441**
0.336
0.339
0.488
0.333
0.646
0.135
0.258
0.739
0.224
0.101
0.247*
0.726
0.362
0.295
0.664
0.781**
0.216
0.484
0.305
0.631**
19
態度積極
道德素養
職業興趣
熱愛集體
關愛他人
責任感
合作能力
適應能力
壓力管理
堅忍不拔
成就動機
領悟能力
反思內省
0.261
0.713*
0.501**
0.605
0.552*
0.115
0.428
0.380
0.167*
0.447
0.588
0.470
0.565
0.484
0.520**
0.463
0.848
0.592
0.408
0.407
0.690
0.143
0.330
0.605
0.582
0.280
0.570
0.514
0.386**
0.633
0.376
0.553*
0.279
0.598
0.229
0.342
0.685
0.310
0.440
注: *p<.05 ,**p <.01
結果顯示, 文本長度與頻次的相關達到顯著水平的勝任特征詞匯有 9 項, 與平均等 級的相關有 2 項,與最高等級的相關有 5 項。在 Hay 、Mcber 公司的研究和國內時勘、 孫遠剛等人的研究中, 均顯示計分方法選擇勝任特征詞的平均等級有良好的效果。顯然 文本長度與編碼詞匯的平均等級之間的影響最小, 因此, 本研究的計分方式選擇為平均 等級。
(4) BEI 訪談詞匯差異性檢驗
對兩組被訪談對象的平均等級分數進行了獨立樣本 t 檢驗,得到的結果見下表 3.9。
表 3.9 優秀組與普通組平均等級的差異性檢驗
Table 3.9 Difference test of average grades between the excellent group and the ordinary group
勝任特征描 優秀組 普通組
述詞 M SD M SD
自律 認真負責
關愛他人
4.15
3.70
3.95
0.823
1.897
1.287
2.60
3.60
3.45
3.084
1.350
1.524
3.071*
0.272
1.586
20
學習能力
壓力管理
自信心
熱愛集體
邏輯思維
語言表達
適應能力
領導能力
責任感
計劃性
堅韌不拔
專業知識與
能力
探索精神
獨立思考
專注
態度積極
合作能力
職業興趣
道德素養
領悟能力
3.90
3.75
3.50
3.95
3.80
4.20
3.35
3.30
3.90
2.40
3.20
4.30
3.90
4.05
4.35
3.65
3.95
4.00
3.95
3.70
1.317
1.716
2,160
1.449
1.838
0.966
1.889
1.578
0.789
1.751
1.430
0.516
1.751
0.738
0.675
1.703
1.449
1.155
0.738
1.075
3.05
3.55
2.30
3.75
2.70
2.75
2.80
2.70
3.50
1.10
2.20
3.20
3.05
3.00
3.50
1.95
3.05
3.95
3.65
3.05
1.449
1.663
2.591
1.509
2.716
2.718
1.578
1.897
1.333
3.084
3.273
1.663
1.853
1.054
1.414
2.998
2.025
0.568
1.059
1.197
2.746*
0.529
2.250*
0.605
2.121*
3.179**
1.414
1.538
1.633
2.318*
1.771
4.539***
2.109*
5.161***
3.431**
3.118**
2.286*
0.246
1.470
2.555*
注: *p<.05 ,**p <.01 ,***p <.001
3.5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初始模型的構建
通過對優秀組和普通組訪談數據的差異性檢驗, 結合開放式問卷數據, 確定了 11 項 勝任特征詞匯,經過專家組討論歸納整理如下圖 3.1。
21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 學生勝任特征模型
圖 3.1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初始模型
Fig. 3.1 Initial competency mode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llege students
22
4 研究二: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的編
制與驗證
4.1 研究目標
以研究一得出的勝任特征初始模型為基礎, 編制《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 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 對其信效度進行驗證, 并對被試的性別、年級、參加活動情況進 行差異分析。
4.2 研究假設
(1) 《普通師范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 信效度好;
(2) 普通師范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具有合理的結構。
4.3 研究設計
4.3.1 預測版問卷研究被試
此次測試的被試選取遼寧地區 3 所普通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一至大四 的學生,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出問卷 150 份, 獲得 135 份有效問卷。 預測試被 試的基本信息如下表 4.1 所示。
表 4.1 預測版問卷研究被試人口學變量表
Tab 4.1 Demographic Change Scale of the Subjects in the Predictive Questionnaire
變量 類別 N %
性別
學校
年級
男
女
遼寧師范大學
沈陽師范大學
鞍山師范大學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28
107
59
40
36
33
42
30
30
20.7
79.3
43.7
29.6
26.7
24.4
31.1
22.2
22.2
23
4.3.2 正式版問卷研究被試
被試從遼寧地區 3 所普通高等師范類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中采用分層隨機取 樣的方法選取,共發放問卷 270 份, 獲得 248 份有效問卷, 基本信息如下表 4.2。
表 4.2 正式版問卷研究被試人口學變量表
Table 4.2 Demographic Change Scale of Subjects in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變量 類別 N %
性別
學校
年級
男
女
遼寧師范大學
鞍山師范大學
沈陽師范大學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68
180
108
78
62
60
54
68
66
27.4
72.6
43.5
31.5
25.0
24.2
21.8
27.4
26.6
4.3.3 研究工具
(1)《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預測版)》;
(2)《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正式版)》。
4.3.4 統計處理
使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6.0 與 IBM SPSS Amos 23.0 進行數據分析。
4.3.5 研究過程
(1)預測問卷的編制與驗證
根據研究一構建的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 11 項勝任特征,包括自律、學習 能力、自信心、邏輯思維、語言表達、計劃性、專業知識與能力、探索精神、獨立思考、 專注、態度積極, 針對每個勝任特征編制 4 個題目, 題目語言要清晰、無歧義、易于理 解, 經過漢語言文學和心理學領域專家對問卷進行審閱, 將不合適的題目刪減, 形成包 含 39 道題目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預測問卷。問卷采用 1~5
24
評分的 5 點計分方法, 數字越高代表問題描述越符合被試情況。選擇遼寧地區的 3 所普 通師范類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發放問卷并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根 據數據處理結果對預測版問卷題目進行調整。
(3)正式版問卷的編制與驗證
根據預測問卷的數據分析結果, 編制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問 卷正式版,正式問卷中共包含 27 道題目, 在遼寧地區的 3 所普通師范類高校的漢語言 文學專業大學生中發放, 對其結果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分 析, 以得出勝任特征模型。 根據正式問卷的結果探究研究對象在性別、年級和參加活動 的特點。
4.4 研究結果
4.4.1 預測版自評問卷的項目分析
問卷采用臨界比和相關系數兩個指標來檢驗是否能夠有效地區分優秀組被試和普 通組被試之間存在的差異。
(1)臨界比
回收問卷后, 降序排列量表總分, 分數在前 27%和后 27%的受試者分別命名為高分 組和低分組(吳明隆,2003),對高分組和低分組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 其結果見下表 4.3。
表 4.3 高分組和低分組的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 Tab 4.3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results of high and low grouping
高分組 低分組
編號
M SD M SD
t
Q1
Q2
Q3
Q4
Q5
Q6
Q7
Q8
Q9
Q10
4.38
4.85
4.30
4.85
4.38
4.85
4.38
4.88
4.23
4.35
.506
.376
.475
.376
.521
.376
.496
.302
.439
.631
3.08
2.85
3.58
2.92
2.85
2.77
2.62
3.03
2.78
2.54
.494 6.668**
1.068 8.369**
.486 3.381**
.455 8.180*
.987 5.000**
.599 10.590***
.870 6.339**
.832 7.667**
.494 7.141**
.660 14.433***
25
Q11
Q12
Q13
Q14
Q15
Q16
Q17
Q18
Q19
Q20
Q21
Q22
Q23
Q24
Q25
Q26
Q27
Q28
Q29
Q30
Q31
Q32
Q33
Q34
Q35
Q36
Q37
Q38
Q39
4.23
4.56
1.92
4.75
4.67
1.46
4.54
4.48
4.27
4.15
3.98
4.45
4.38
4.56
4.18
1.46
3.96
4.65
4.12
4.34
4.25
4.54
4.08
4.35
3.37
2.75
4.22
4.18
2.72
.434
.607
1.038
.376
.506
1.127
.519
.374
.507
.476
.602
.891
.428
.374
.780
1.127
.486
.376
.506
.304
.516
1.108
1.038
1.137
.588
.231
.208
.770
.408
3.12
2.65
2.46
2.32
2.77
3.15
2.32
2.38
2.92
2.69
2.79
2.54
3.32
3.00
2.23
3.00
3.15
2.77
3.05
2.58
2.45
3.54
3.46
3.05
3.16
3.00
1.98
2.30
2.10
.641 5.359**
.376 20.679*
.877 - 1.429
.555 10.765**
.816 5.980**
.585 - 4.859**
.725 10.288**
.498 9.078*
.494 7.452**
.751 9.248**
.689 5.191**
.360 10.954**
.751 4.287**
.694 10.286*
.499 9.899**
.577 - 4.382**
.801 4.684**
.832 8.203**
.408 7.675*
.843 8.151**
.445 7.385*
.519 2.907*
.967 1.564
,655 3.976**
.322 1.700
.203 - 1.238
.762 15.630**
.654 11.767**
.376 2.442*
注: *p<.05 ,**p <.01 ,***p <.001
26
由表可以看出, Q13 、Q33 、Q35 、Q3 這 4 題在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得分上差異不顯 著,因此將其刪除,還剩余 35 道題目。
(2)相關系數
各題目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D)可以說明該題目的鑒別水平高低。本研究中保留 D 值大于 0.4 的題目,將鑒別水平較低的題目刪除,結果見表 4.4。
表 4.4 各題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系數
Tab 4.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cores of each question and total scores
題目 D 題目 D
Q1
Q2
Q3
Q4
Q5
Q6
Q7
Q8
Q9
Q10
Q11
Q12
Q14
Q15
Q16
Q17
Q18
Q19
.617**
.681**
.646**
.706**
.683**
.777**
.689**
.692**
.616**
.814**
.640*
.794**
.768**
.666**
-.480**
.599**
.782**
.696**
Q20
Q21
Q22
Q23
Q24
Q25
Q26
Q27
Q28
Q29
Q30
Q31
Q32
Q34
Q37
Q38
Q39
.800**
.651**
.819**
.573**
.706**
.746**
-.496**
.661**
.772**
.722**
.740**
.711**
.283*
.504**
.264*
.164**
.211*
注: *p<.05 ,**p <.01
由表可知, Q32、Q37、Q38、Q39 這 4 題與總分的相關系數低, 說明它們的鑒別水
27
平低,故將其刪除,保留余下的 31 題。
4.4.2 預測版自評問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常采取降維的方法將預測問卷的題目進行整合得出幾個維度, 以便于進一步驗證 如何勝任特征模型以及后續對于勝任特征模型各個維度的分析與討論。 以上一步項目分 析結果為基礎,繼續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此之前首先要完成預測問卷數據的 KMO 值和 Bartlett 球形檢驗,結果見下表。
表 4.5 預測問卷 KMO 值和 Bartlett 球形檢驗結果
Tab 4.5 KMO values ofthe prediction questionnaire and Bartlett spherical test results
KMO .741
Approx.Chi-square
Bartlett 球形度檢驗 df
sig
2634.194
561
.000
預測問卷收集到的數據可求出 KMO 值是 0.741,滿足研究條件, 并對其完成了 Bartlett 球形檢驗,發現 p 值小于 0,05,這意味著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中, 本研究采用最大方差旋轉法, 將數據進行反復旋轉排列, 舍棄所有不
符合要求的題目, 例如, 舍棄在兩個因子上載荷非常相近的題目等。根據要求共刪減 Q23、 Q27 、Q28 、Q30 這 4 題,剩余 27 題形成正式問卷,因子載荷如下表 4.6。
表 4.6 預測問卷各因子載荷
Tab 4.6 Forecast the factor loads ofthe questionnaire
各因子載荷量
項目
因子 1 因子 2 因子 3 因子 4 因子 5 因子 6
Q8
Q12
Q18
Q24
Q20
Q6
.794
.786
.747
.709
.708
.706
28
Q14
Q4
Q10
Q22
Q31
Q11
Q9
Q29
Q25
Q19
Q7
Q3
Q1
Q21
Q17
Q26
Q34
Q16
Q5
Q2
Q15
.687
.675
.615
.536
.451
.748
.736
.645
.565
.541
.812
.699
.479
.823
.737
-.882
.878
-.830
.728 .624
.588
4.4.3 正式版自評問卷探索性因素分析
(1)可行性檢驗
對正式版自評問卷數據進行可行性分析。結果如下表 4.7。
29
表 4.7 正式問卷 KMO 值和 Bartlett 球形檢驗結果
Tab 4.7 KMO values of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and Bartlett spherical test results
KMO .770
Approx.Chi-square
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 df
sig
1815.060
351
.000
由表 4.7 可知, 正式問卷收集到的數據可求出 KMO 值是 0.770,滿足研究條件, 并 對其完成了 Bartlett 球形檢驗,發現 p 值小于 0,05,這意味著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因子分 析。
(2)探索性因素分析
完成了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勝任特征的 27 個項目的主成份因子分析, 得到如下圖所呈現的碎石圖,曲線在第七個成分之后趨于平緩, 最大拐點出現在第七個 成分上,因此保留前 6 個主成分。碎石圖如圖 4.1。
圖 4.1 碎石圖
Fig.4.1 Scree Plot
根據因子載荷表顯示, 前 6 個因子累計方差解釋率達到 77.433%,處于比較高的水 平。各因子載荷量如下表 4.8。
30
表 4.8 正式問卷各因子載荷量
Table 4.8 Load quantities of each factor in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各因子載荷量
項目
因子 1 因子 2 因子 3 因子 4 因子 5 因子 6
Q8
Q4
Q19
Q6
Q2
Q12
Q10
Q17
Q13
Q18
Q11
Q26
Q25
Q23
Q3
Q7
Q22
Q21
Q20
Q16
Q1
Q5
Q9
Q14
.848
.771
.661
.653
.582
.577
550
.521
.494
.
.761
.752
.720
.588
.521
.714
.687
.680
.473
.776
.717
.541
.799
.587
.515
31
Q24
Q27
Q15
特征根
方差解釋率
累計方差解釋率
4.659
17.257
17.257
3.991
14.781
32.037
3.457
12.804
44.841
3.024
11.198
56.039
2.923
10.827
66.866
.714
.670
.766
2.853
10.566
77.433
(3)確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并命名
結合對正式問卷進行因子分析所得出的結果, 在反復斟酌后本研究認為普通師范類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由 6 個因素組成, 對各因素解釋如下
因素 1:包含第 8 題、第 4 題、第 19 題、第 6 題、第 2 題、第 12 題、第 10 題、第 17 題、第 13 題 9 個項目。項目涉及是否能夠進行邏輯思維,更擅長抽象思維還是具象 思維, 是否能夠進行獨立思考, 對問題有沒有自己的判斷力, 是否過度依賴別人的看法 和建議,考察了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命名為思維方式。
因素 2:包括第 18 題、第 11 題、第 26 題、第 25 題、第 23 題 5 個項目。項目涉及 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 能否靈活地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是否能夠快速掌 握新知識, 能否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 考察了專業知識、專業實踐能力 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命名為專業能力。
因素 3:包括第 3 題、第 7 題、第 22 題、第 21 題 4 個項目,項目涉及在學習和生 活中能否保持積極心態, 是否能夠樂觀面對困難, 能夠相信自我肯定自我, 有充足的自 信心應對問題,考察了積極態度和自信心等方面,命名為人格品質。
因素 4:包括第 20 題、第 16 題、第 1 題 3 個項目,項目涉及是否對自我有一定的 要求, 能否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嚴格要求自己, 對待工作能否做到精神專注, 工作時有 沒有走神或半途而廢現象,考察了自律程度和專注度等方面,將其命名為自我管理。
因素 5:包括第 5 題、第 9 題、第 14 題 3 個項目,項目涉及能夠跟他人順暢溝通并 表達自己的看法, 是否有較好的溝通風格, 能夠跟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考察了人 際溝通和語言表達等方面,命名為人際交往。
因素 6:包括第 24 題、第 27 題、第 15 題 3 個項目, 項目涉及是否有探索精神、上 進心, 以及對未來是否有規劃, 考察了計劃性、探索精神已經是否有想要進步的想法, 命名為成就特征。
(4)構建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
本研究依照研究結果,參考 Boyatzis 的提出的圓蔥模型以及之前國內的相關研究, 構建了本次普通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水果模型, 如圖 4.2。
32
圖 4.2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
Fig4.2 A competency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在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水果模型中, 人際交往和專業能力位于 水果的表皮部分。這兩種能力很容易被他人察覺到, 是非常明顯的外在特征。人際交往 是與外界交往活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其水平高低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整體印象。師范 類漢語言文學的學生由于其專業特點, 對人際溝通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 這樣才能擁有 較好的授課能力等相關能力, 以適應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 專業能力是師范類漢 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必備的能力, 包括學習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是日后學習 工作的立身之本, 沒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 很難在復雜多變的 工作環境中立足。
思維方式和自我管理位于水果模型的果肉部分。這兩種能力在其他能力影響下形成, 可以被觀察到, 付出一定的努力后也可以改變。思維方式包括能否有很好的邏輯思維能 力和整合分析能力, 是否能夠進行獨立思考; 自我管理包括自律和專注, 能夠輔助個體 提高專業能力水平, 提升各項素養。這兩方面的能力在 BEI 中被多次提及, 有良好的自
33
我約束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合理的安排時間,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克服困難和挑戰, 從而勝任未來的工作。
該水果模型的果核部分由人格品質和成就特征組成。這兩方面的特質隱藏在最深處, 比較難培養, 同時難以被改變。良好的人格品質是每一位優秀大學生都應該具有的, 在 學習生活中, 只有具備積極的心態和充足的自信心, 才能夠應對和解決問題, 也有利于 未來進行語文教育等相關工作。成就特征包括是否有追求上進的心態和探索精神, 對未 來是否有合理的規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目標感和進取心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 大學生,才能在學習工作中不斷進步,超越別人。
4.4.4 正式版自評問卷驗證性因素分析
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對問卷的結果和模型之間的擬合程度進行驗證, 一般需要考慮 以下幾個擬合度指標(溫涵,梁韻斯,2015),本研究編制的正式版問卷各擬合度結果如下表 4.9。
表 4.9 勝任特征模型擬合度指標
Table 4.9 Fitness index of competency model
擬合度指標 χ2/df
AGFI CFI NFI RMSEA
結果 1.783 0.811 0.809 0.834 0.807 0.056
由上表可知, 根據溫忠麟等人(2004)提出的相關標準, 各個指標值均在可接受的范 圍內, 這意味著本研究得出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在 6 個維 度上與問卷調查得到的實際數據結果擬合度較好。分析路徑圖如下圖 4.3。
34
圖 4.3 驗證性因素分析路徑圖
Fig. 4.3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Path Diagram
4.4.5 正式問卷的信度分析
為驗證正式問卷的測量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查閱了國內外相關文 獻研究, 選擇使用同質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來對問卷的信度進行分析, 具體的結果如下表 4.10 所示。
35
表 4.10 正式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Tab 4.10 Reliability analysis results of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勝任特征 同質性信度 分半信度
思維方式
專業能力
人格品質
自我管理
人際交往
成就特征
總量表
.919
.894
.848
.790
.778
.762
.816
.901
.874
.830
.754
.721
.709
.808
對正式問卷完成信度分析,可求出總量表的分半信度和同質性信度都是 0.8 以上, 這意味著問卷內在一致性顯著,滿足研究條件。且除此之外, 6 個因子的分半信度在 0.794-0.901 之間,同質性信度在 0.762-0.919 之間,均在可接受范圍內。 綜合以上分析 得出,本研究得出的正式版自評問卷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可以在實踐中應用。
4.4.6 問卷及模型的效度分析
為了檢驗編制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正式問卷的有效程度, 本次研究選取了內容效度、結構效度、預測效度這 3 個指標,分析如下。
(1) 內容效度
本研究得出的正式問卷的題目是通過相關文獻分析, 開放式問卷調查和 BEI 結果分 析編制的, 在編制過程中參考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和心理學專家的意見, 最終形成了 一份比較科學嚴謹的問卷, 發放時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該問卷的內容效度較好。
(2)結構效度
有關研究表明, 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可以通過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明顯低于各 分量表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表明(徐建平,2004) 。為了考察問卷的結構效度,分別對問 卷總分與各個因素得分進行的相關系數計算,得到的結果見表 4.11。
36
表 4.11 正式問卷結構效度分析結果
Tab 4.11 Structural validity analysis results of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因子 思維方式 專業能力 人格品質 自我管理 人際交往 成就特征
思維方式
專業能力
人格品質
自我管理
人際交往
成就特征
總分
1
.342**
.379**
.361**
.326**
.521**
.710**
1
.469**
.280**
.464**
.528**
.740**
1
.248**
.379**
.432*
.617**
1
.208**
.362**
.756**
1
.431**.
.776**
1
.491**
注: *p<.05 ,**p <.01
由表 4.11 可知,各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呈中等程度的相關,數值在 0.191-0.578 之 間; 各因素與總分的相關系數明顯高于各因素之間的相關, 數值在 0.491-0.776 之間, 說 明各勝任特征因素均得到良好的反應, 即為勝任特征模型在不同維度的展現, 問卷結構 效度相對比較良好。
(3)預測校度
為驗證問卷的預測效度, 在編制完成后, 再次使用正式問卷施測, 并對受試者的情 況進行了一定時間的追蹤。本研究中選取得分排名前 10%的學生在一學期后進行反饋評 價, 發現其學習成績、實踐表現、綜合素質、輔導員及同學評價均較為優秀, 這意味著 問卷預測效度較佳。
4.5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特點
為了更深入地研究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勝任特征情況, 本研究在總 體特點、性別、年級、參加活動情況幾個方面相繼進行了差異檢驗。
4.5.1 總體特點
對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各勝任特征因子得分及總分進行描述性統計 分析,結果如下表 4.12。
37
表 4.12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總體情況
Tab 4.12 Overall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l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College Students
因子 M SD
思維方式
專業能力
人格品質
自我管理
人際交往
成就特征
3.626
4.029
3.974
4.020
4.015
2.775
.626
.654
.689
.661
.745
.462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專業能力、人格品質、自我管理、 人際交往的平均分均在 4 分左右, 達到了“比較符合”程度。成就特征相對較低, 接近“不 確定”程度。
4.5.2 在性別上的特點
以性別作為自變量對《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結果 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得到的結果如下表 4.13。
表 4.13 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性別差異檢驗
Tab 4.13 gender difference test of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college students in normal schools
因子 男 女
t
M SD M SD
思維方式 專業能力 人格品質 自我管理 人際交往 成就特征
3.511
3.830
3.900
3.817
3.733
2.850
.714
.656
.750
.587
.799
.425
3.679
4.115
4.011
4.113
4.128
2.738
.592
.648
.674
.682
.704
.481
.995
1.640
.595
1.696
2.015
.904
如上表 4.13 可知,雖然男性學生在思維方式、專業能力、人格品質、自我管理、 人際交往 5 個維度得分上均略低于女性學生, 在成就特征上略高于女性學生, 但其在各
38
因素間的檢驗結果顯示均無顯著性差異。
4.5.3 在不同年級之間的特點
以年級作為自變量對《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結果 進行方差檢驗,結果如下表 4.14。
表 4.14 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年級差異檢驗
Tab 4.14 Grade difference test of 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college students in normal schools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因子 F
M SD M SD M SD M SD
思維方式 專業能力 人格品質 自我管理 人際交往
成就特征
2.896 3.306 3.162
3.275
3.196
2.431
.467
.735
.701
.503
.913
.465
3.556 4.158 4.041
4.153
4.230
2.482
.390
.382
.402
.581
.496
.242
3.963 4.352 4.306
4.296
4.314
2.922
.110
.371
.208
.351
.200
.323
4.288 4.444 4.529
4.451
4.370
3.014
.050 43.456**
.427 16.541**
.374 26.042**
.407 18.620**
.399 14.615**
.486 9.726**
注: **p <.01
由表 4.14 的結果可見, 各因子水平在年級上顯示出了顯著差異, 并且每個因子的分 數都會隨著年級的提高而增加,進一步進行 LSD 事后檢驗得到的結果顯示,大四年級 學生各因子得分都顯著高于其他 3 個年級。這說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勝任特征水平會 隨年紀增長而提高, 大四年級學生的勝任特征水平在各因子上都顯著高于大一年級學生, 見表 4.15。
表 4.15 年級差異檢驗的事后比較結果
Tab 4.15 ex post comparison ofthe grade difference test
均值差
年級
Y1 Y2 Y3 Y4 Y5 Y6
大二
大一 大三
大四
-.660*
- 1.068*
- 1.392*
-.852* - 1.139*
- 1.047*
-.880*
- 1.144*
- 1.368*
-.878*
- 1.022*
- 1.176*
- 1.040*
- 1.174*
- 1.118*
-.092
-.220*
-.490*
39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大三
大四
大一
大二
大四
大一
大二
大三
.660*
-.407*
-.732*
1.068*
.407*
-.325*
1.392*
.732*
.325*
.852*
-.286
-.195
1.139*
.286
-.092
1.047*
.195
.092
.880*
-.264
-.488*
1.144*
.264
-.224
1.368*
.488*
.224
.878*
-.144
-.298
1.021*
.144
-.155
1.176*
.298
.155
1.040
-.134
-.078
1.174*
.134
-.057
1.118*
.078
.057
.092
-.532*
-.583*
.440*
.532*
- .050
.490*
.583
.050
注: *p<.05
4.5.4 在學生活動上的特點
以是否積極參加學生活動為自變量, 活動包括學生會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黨 團活動等,對其進行獨立樣本 t 檢驗,結果如下表 4.15。
表 4.15 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參與活動差異檢驗
Table 4.15 Test of differences in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normal schools
參與 不參與
因子
M SD M SD t
思維方式 專業能力 人格品質 自我管理 人際交往
成功導向
3.928
4.246
4.21
4.302
4.217
2.931
.517
.514
.580
.563
.595
.326
3.093
3.642
3.563
3.528
3.639
2.682
.429 6.723**
.720 3.631*
.696 4.071**
.538 5.488**
.862 2.920**
.509 2.154**
注: *p<.05 ,**p <.01
在正式版問卷施測的被試中, 參加過各類活動的學生人數超過半數,這些參與活動 的學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顯著高于沒參與過活動的學生, 說明各類實踐活動有利于大 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
40
5 分析與討論
5.1 勝任特征模型價值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廣泛開展的基礎學科。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不僅要 學習掌握基礎的語言文化知識, 還承擔著保護、傳承、發揚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重擔。 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 時代在漢語言文學的研究上打上了鮮明的烙印, 目前師 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多選擇從事基礎教育行業, 而當下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就 業機會少、門檻高, 這就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 由 于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 新媒體教學手段層出不窮, 社會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 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學生要適應時代的需求,掌握新興技術, 開展順應時代的學術研究, 培養探索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受到這兩方面的影響, 漢 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模式可能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更新和優化。本研究綜合 運用多種勝任特征模型構建方法包括問卷調查、 BEI ,總結得出了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 學專業大學生的 6 項勝任特征,對于該群體自身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能夠在 一定程度上為該專業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提供啟發和幫助。
5.2 勝任特征模型分析
本研究構建的勝任特征模型結合了孫遠剛教授(2013)整合的冰山模型和圓蔥模型, 以上述研究一得出的初始勝任特征詞為依據, 以 BEI 和開放式問卷為方法構建, 經過多 名應用心理學和人力資源方向專家深入細致分析, 得出新穎的、 適合漢語語言學生的水 果模型,該模型的主要特點是將冰山模型和 Spencer 通用模型進行了有機結合,這種結 合產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不僅將層次性和系統性展現的淋漓盡致, 還可以直觀地 解釋個位置間的影響。 本研究得出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水果勝任特征模 型包括 6 個勝任特征因素, 分別是: 思維方式、專業能力、 人格品質、自我管理、人際 交往、成就特征,對這 6 個因素的含義、行為表現的詳細分析如下:
5.2.1 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語言和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個體認識事物的角度、方式、 方法。思維方式通常分為線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兩種。通過分析信息的內涵和邏輯, 將 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內在和邏輯上的思維方式叫做線性思維。通過直觀、創造性或洞察 力來處理這些信息, 從而形成知識和理解的思維方式叫做非線性思維(劉冰,2012)。在本 研究中,主要討論思維方式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在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 其他類型的思維會受到邏輯思 維的加強、引導和規范, 因此該專業學生應有意識地強化自身的邏輯思維水平。同時,
41
語文學科擔負學生思維全面發展的任務, 所以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預備役, 漢語言文 學專業的大學生在邏輯思維這一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王卉,1998)。學生要有良好的思維 能力和思考能力, 要能夠對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提高自身就是提高未來的一線教育 教學能力。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研究中同樣需要邏輯思維能力對大量的文本信息進行分 析梳理和整合, 并總結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好的思維方式能夠影響工作能力、學術研究 能力等多方面的形成。
在關于物理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研究中所構建的汽車模型也包括思維方式這一 維度, 它在模型中處于“導向器裝置”的位置。該模型認為, 思維方式處于專業能力和 成就動機之間, 對這兩方面勝任特征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戴雨霏,2020),其看法與本 研究較為一致。
5.2.2 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兩個方面, 是學生通過學活動、學術研 究等方法獲得系統性的知識并獨立進行生產、創造等一系列實踐活動的能力。
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說, 應當掌握本專業基礎知識與具有專業特色的理 論知識兩方面內容(娜荷芽,2014)。普通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必修與選 修課程所教授的理論知識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所必備的, 是未來能夠順利工作的基 石, 也是進行實踐所必需的先決條件。其次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實踐能力, 對師范類漢 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 主要指授課能力, 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學好語文學科教學法, 還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 這樣才能在一線教學和其他相關工作中發揮出實 力(高山,2015)。理論知識支撐實踐活動,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專業知識與技能在勝任特征詞匯開放式問卷調查中出現的次數最多,有約 76.87% 的問卷都提到了這一項特征。專業能力的形成受到思維能力和自律水平, 計劃性高低的 影響, 專業能力可以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表現出來。它處于水果模型 的表層部分。專業能力屬于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基礎性勝任特征, 良好 的專業能力為未來的求職就業和個人發展奠定基石。
在大部分教育領域的勝任特征模型研究中, 專業能力都是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 且通常位于各模型的表層(王遠,2017;王臻,2020;李丹,2018)。這說明對于大學生、研究生 以及教育工作者來說,專業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
5.2.3 人格品質
人格品質是指個體所具備的穩定的內在人格品質, 包括自信心、積極態度等。自信 心是指個體在個人能力方面的一種評估, 意味著個體對自己能力水平的信任程度以及是 否持有能夠優秀地完成任務的信念(車麗萍,黃希庭,2006)。積極態度主要是指積極樂觀的 心理態度和狀態。積極心態是一種有助于處理問題,應對挑戰的正面態度。
42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 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阻礙, 比如學習內 容晦澀難懂, 生活上需要合理分配時間, 避免與高強度的學習相沖突, 目前嚴重的就業 形勢所帶來的壓力等等。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從容應對問題, 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 培養良好的自信心來實現。積極的態度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的適應遇到的狀況, 保持平 穩的心態。對于當代漢語言文學的大學生來說,擁有積極的態度相比于現在流行的“佛 系”心態更有益于自身的發展,能夠更好地抓住機遇,提升自我,從而走向成功。
在劉曼曼(2013)關于高校心理委員的勝任特征模型研究中, 自信心是該模型的組成 部分。由此可見, 不管是在高校中作為學生干部開展心理健康工作, 還是作為普通學生 面對日常學習生活,擁有良好的自信心都是非常重要的。
5.2.4 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可以被認為是與自我的關系管理, 是指個體自我約束的過程, 包括個體的 目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組織、管理等, 力圖實現預設的目標的一個過程。本研究中 主要討論自律等方面。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用人單位最需求的 5 種能力之一(邱曉 飛,楊蕾,2011)。
自律與他律相反, 是指個體主動地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 學專業大學生在擺脫了高中時期嚴格的校園管理措施后, 能否更好地自律會影響個人的 身心發展(孔慶磊,2017)。在受到高壓力的外界約束的條件下, 學生很難進步, 只有化被 動為主動, 由他律變自律, 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高。自律水平較高的學生能夠充 分運用空閑時間, 進行自我提升, 比如多參與校園活動, 主動進行學術研究, 或者考取 各項技能證書等, 這些都有助于能力的發展。專注是人進行一項活動的心理狀態, 是認 知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推動力。隨著電子產品的推廣和普及以及互聯網的飛速發展, 在 學子工作過程中的誘惑變多了, 尤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常有一些篇幅長邏輯復雜的學習 內容, 相比之下更容易走神。因此如果能夠專注地學習工作, 必定可以事半功倍, 學習 效率的提高,會帶動個人能力的發展與進步。
自我管理處于水果模型的果肉部分, 受到成就特征的影響, 越有上進心的學生, 越 能表現出良好的自律水平和專注程度。
孫曉敏、車宏生(2012)為了探究研究生復試考試維度,以國外研究生為被試進行了 勝任特征研究, 構建的勝任特征模型中同樣包含自律這一維度??佳惺窃S多普通師范類 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選擇的出路之一, 因此優秀的漢語言專業大學生同樣應該具有自 我約束管理能力,這樣才能合理安排時間,達到效率最大化,以便于完成各項任務。
5.2.5 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心理聯系。這是個體通過特定的語言、文字、 身體運動、表情和其他表達方式向其他個體傳達特定信息的過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
43
提高任務完成的效率, 也能鼓勵他人融入社會并做出貢獻。良好的人際交往需要溝通能 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 它與知識、技能和性格有著密切的聯系(孫遠剛, 2012)。
對于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說, 具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 往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小到與老師同學交流, 參與校園活動和學術研究, 以及未來作為 教師去和同事、家長以及學生溝通,處處都需要人際交往能力作為支撐。
在勝任特征次開放式問卷和 BEI 中, 人際交往以語言表達、合作等相關詞匯的形式 多次出現, 它處于水果模型中的表皮部分, 是容易被觀察到也容易被改變的特質, 受到 多種方面的影響,能夠使個體更好地融入集體和社會。
在查閱了相關文獻研究發現, 大部份教育工作者的勝任特征模型中都包括溝通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等與人際交往相關的維度(王沛,陳淑娟,2008;曲婉琳,2019;李艷麗,2020)。對 于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語文教師來說良好的表達能力不僅有助于課堂教學, 還有助于培 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師范類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加強這一方面的培養。
5.2.6 成就特征
成就特征是指想要更好地完成工作或者是達到更高的水平的績效標準。在本研究中 主要是指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想要更加優秀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涉及探索精神、計劃 性、上進心等方面。
對于當代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說, 不管是學術研究還是教育工作中, 都需要 探索精神。尤其是當下受到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 學生必須要探索出與傳統相結合同 時又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學模式, 熟練掌握和運用新的教學設施, 吸收順應時代潮流的最 新教學理念, 改革老舊僵化的教學方法, 才能夠在時代的浪潮中脫穎而出, 更好地進行 語文教育。能夠制定計劃并遵守也是具有上進心的一種表現。只有對未來有適合自己的 規劃,不盲目跟風,不半途而廢,才能夠按部就班地提升個人能力水平和各項素質。
成就特征在 BEI 中以探索精神、進取心等形式被多次提及, 它處于水果模型中核心 的、最難以被觀察到、難以改變的深層部分。成就特征可以幫助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大學 生找到目標與方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
楊文軍(2011)在關于小學班主任的勝任特征模型研究中提出, 成就特征處于內在 動機部分, 是教師是否愿意將任務完成得更好的一種表現。由此可見, 從大學生在校期 間的日常學習生活到畢業以后的工作,成就動機都是無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5.3 與中學語文教師的勝任特質比較
陳虹進行了中學語文教師的能力素質特征研究(陳虹,2016),中學語文教師是大部分 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就業首選崗位之一, 因此對二者的結構和內容的比較具
44
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該研究得出了 6 個勝任特征項目, 具體對比見表 5.1。
表 5.1 勝任特征模型比較
Tab 5.1 Competency model comparison
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 中學語文教師
自我管理
相同特征
人際交往
專業能力
專注
人際洞察力
專業素養
交叉特征
不同特征
教學能力
探索精神
科研能力
成就特征
創新能力
人格品質
從表 5.1 中可以看出,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和中學語文教師的勝任特征總 體上是相似的, 都涉及自我管理, 人際關系, 專業知識與技能, 探索能力等方面的內容, 這說明二者一脈相承, 都注重基礎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培養; 在成就特征、創新能力和人 格品質方面有所不同, 可能是因為實際工作中和本科學習階段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有所 不同: 教師更注重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能力: 中小學的語文課程標準中都指出, 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這就對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師的創新能力有著更高的 要求(雷國文,2020),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的教育形勢, 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創 造力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青少年; 學生則更需要培養良好的個人素質和進取精神, 近 年來國家大力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建設,著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 青年,作為師范生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全方位提高個人素質。
5.4 行為事件訪談的應用分析
在本研究中,勝任特征初始模型的構建主要采用了 BEI 的方法收集勝任特征數據, 在收集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在此進行分析.
首先, 訪談的過程應當更具有靈活性。在實際訪談中, 雖然有詳細的訪談綱要作為 流程依據, 但是有時候也需要訪談人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調整。比如受訪 者講述其成功或失敗事件時, 其程度可能不足以用成敗形容, 那么此時訪談人員可以靈 活地進行引導,例如使用“你認為在大學的學習過程中還有更加讓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的事情嗎”一類問題,使受訪者對事件的程度進行進一步的考慮,以保證受訪者提供的
45
信息是具有代表性的,為后續的編碼工作打下基礎。
其次, 訪談人員應當對受訪者提供信息的細節更加敏感, 部分受訪者對于事件的描 述語焉不詳, 有可能還出現了前后描述不一致的現象, 訪談人員在 BEI 過程中應當時刻 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如果出現前后相悖的現象必須立刻進行確認, 以便于幫助受訪者確 切地描述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保證訪談內容的真實性。
最后,應當盡量排除 BEI 當時的環境影響,每次訪談都盡量選擇相同的時間地點, 為訪談創設一個比較安靜, 私密的空間, 防止環境因素影響到訪談人員和受訪者, 從而 影響到訪談結果。
5.5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自評問卷結構分析
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編制的過程分為 3 步, 首先通 過使用工作分析、開放式問卷、 BEI 等方法得出了 11 個勝任特征詞和勝任特征初始模 型, 其次根據初始模型編制了獲得專家認可的勝任特征自評問卷并采用可靠的數據處理 方式對其題目進行了修改和刪減, 最后得出的正式問卷進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 檢驗等一系列的檢驗方法, 證實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由此可見, 本研究標志 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具有比較良好的結構。
5.6 關于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分析
5.6.1 總體特點分析
通過數據分析了本研究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總體勝任特征, 該群 體勝任特征的總平均分接進 4 分, 總體水平比較理想, 專業能力、人際交往和自我管理 3 個項目的得分較為突出,其原因經分析認為,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教育中,學校 較為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這促進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展; 同時加上漢語言文學 專業通常學生人數較多, 人際交流活動比較密切, 再加上實踐活動中該學科比其他學科 更注重語言表達能力, 因此人際溝通水平也比較高; 師范類院校通常管理較為嚴格, 促 進了良好的自律習慣的形成。成就特征相對較低, 有研究表明在目前的大學教育中上進 心的培養內容相對較少, 教育者對進取精神的重要性缺少正確的認識, 但總體來看大學 生的進取精神隨政策制度的完善和培育模式的豐富正在不斷提高(王磊,2016)。
5.6.2 性別差異分析
以性別為自變量差異進行檢驗, 從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差異并不顯著, 但在除了 成就特征之外的 5 個因素得分上, 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男女比例相差甚遠是師范類院 校的一個普遍特點, 這一情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師范類院校男生的社交活躍度有所限 制,其發展機會也受到一些影響,比如語言表達能力水平略低于女生(朱紅根等,2007)。
46
在成就特征方面, 男生受到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影響, 表現出來的進取、拼搏心態較強于 女生,但得分并沒有顯著性差異。
5.6.3 年級與參與活動差異分析
以年級為自變量進行差異檢驗,結果表明6個因素的得分都在隨年級的提高而增長, 表現出顯著性差異, 這說明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 4 年的本科學習經歷對其各方 面素質的提高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 大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長, 參與活動的機會也 在增加。大多學生在 BEI 訪談時談到了自己在參加學生會、社團或者其他社會活動的成 功經歷。有人分享了自己參與綜合素質競賽, 積極準備并取得好成績的經歷, 在這期間 他合理安排了學習和休息的時間, 精心準備比賽, 使自己的知識面進一步擴展, 最終達 成圓滿結局,各方面的素質均有所提升。
社團、學生會、公益組織、各類講座競賽等活動都是校園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都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張冬,2007),學校應當為學生積極創設合適的環境, 大力倡導 學生參與各項活動。
47
6 不足與展望
6.1 本研究的不足
6.1.1 研究方法的不足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 BEI 法, 來得出勝任特征模型。 在使用 BEI 訪談法的 時候, 訪談人員的個人經驗和主觀感受會影響訪談的結果, 本研究中的 BEI 部分可能有 訪談人員受培訓時間不充分、訪談經驗較少、訪談準備不完善等問題, 可能對結果造成 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在問卷調查法中也不排除部分被試受到社會贊許的影響, 未來的 研究中可以采用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來避免這一誤差。
6.1.2 研究被試選取的不足
由于研究條件和個人經歷的限制, 本實驗被試選取人數相對較少, 尤其是接受 BEI 的被試。同時由于專業現狀導致男被試遠遠少于女被試。另外, 由于地域條件所限, 各 階段研究被試全部來自遼寧地區師范類院校, 因此被試可能帶有地域特點或受到該地區 教育情況的影響, 在未來的相關研究中, 應當擴大樣本范圍, 增加樣本數量以避免此類 問題。
6.2 本研究的展望
6.2.1 改進研究方法
在今后的研究中, 應該探索適合時代特征的更新的勝任特征模型構建方法, 培養和 選擇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 在 BEI 過程中加強督導, 從而開發更為完備的勝任特征模型, 從而編制更具有可靠性的《普通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自評問卷》。
6.2.2 擴大取樣范圍
在研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應當擴大樣本數量, 性別比例盡量做到相當, 可以在全 國范圍內選取不同年齡層次的被試, 以避免地域差異, 建立更具有代表性和普適性的勝 任特征模型。
48
7 結論
結論一: 普通師范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是多維度的, 包括的 6 個維度因子分別為: 思維方式、人格品質、人際交往、自我管理、專業能力、成就特 征;
結論二: 根據一系列檢驗結果顯示, 本研究編制的自評問卷信效度較好, 在優秀的 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的選拔中有良好的適用性;
結論三: 普通師范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的總體水平良好, 男女生 水平接近, 各維度得分隨年級增長而提高, 大四學生顯著優于大一學生; 參加活動情況 也會使勝任特征水平提高。
參考文獻
安鴻章. (2015).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一級.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白光林, 李國昊. (2012). 農民企業家勝任特征模型構建——基于 43 位農民企業家案例的內容分析研
究. 中國農學通報(05), 191- 194.
曹鵬飛, 王堯. (2012). 勝任特征模型構建方法綜述. 社會心理科學, 27(9), 24-26.
車麗萍, 黃希庭. (2006). 青年大學生自信的理論建構研究. 心理科學, (03), 563-569.
陳虹. (2016). 中學語文教師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4(4), 99- 109.
陳民科. (2002). 基于勝任力的職務分析及其應用. 人類工效學, 8(l), 23-26.
陳萬思, 任瑋, 姚圣娟. (2006). 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勝任力模型實證研究. 華東經濟管理,
(12), 98- 102.
丁曉原, (2007). 論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1(6),
60-63.
杜坤. (2007). 勝任特征模型研究. 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 21(4), 41-42.
杜偉, 劉曉英, 張紅玉. (2011).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校學生黨員考察機制研究.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
學生工作研究會年會.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學生工作研究會.
馮海英. (2019). 困境與對策: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狀況分析.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 21(003),
98- 100.
馮海英.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核心能力的內涵及內容構建——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玉
林師范學院學報, (6), 141- 146.
高洪巖. (2014). 地方高等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究——以沈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師范)專
業為例.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07), 37-39.
高靈慧. (2015). 電商推廣專員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與應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高山. (2015). 淺談教育學理念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學周刊, (9), 86-86.
耿合剛. (2017). 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讀書文摘, (13), 37.
黃高鋒. (2019). 河南省高校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一體兩翼六輪驅動"人才培養模式建構研究. 河南
教育(高校版), 009, 68-71.
賈建鋒, 趙希男, 溫馨. (2011). 大學生就業勝任特征結構模型的實證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6), 92-97.
江艷麗. (2015). 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51-
53.
柯翔, 程德俊. (2006). 國有企業高層經營管理者勝任特征模型研究. 江海學刊, (002), 227-231.
孔慶磊. (2017). 論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 長江叢刊, (011), P.204-204.
雷國文. (2020).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讀天下(綜合), (3), 77.
李丹. (2018). 普通師范類大學生就業者勝任特征模型構建與驗證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
大學.
李文東, 時勘. (2006).工作分析研究的新趨勢. 心理科學進展, 14(003), 418-425.
李艷麗. (2020). 初中數學教師勝任特征模型構建及驗證(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李志, 李苑凌. (2007). 專業技術人才勝任特征模型的實證研究. 中國科技論壇, (001), 131- 134.
劉冰. (2012). 論寫作活動中的線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 安徽文學月刊, (11), 118- 119.
劉曼曼. (2013). 高校心理委員勝任特征模型的建構.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7(12), 924-929.
馬紅宇, 唐漢瑛, 汪熹, 周亮. (2012). 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模型構建及其績效預測力研究. 教育研究
與實驗, (03), 77-82.
莫山昀. (2020).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途徑分析. 大眾標準化, No.329(18), 92-93.
娜荷芽. (2014). 基于分型培養的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 考試周刊, (048), 169- 169.
彭賢, 陳禮灶. (2014). 從 985 和 211 大學的區域分布看我國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煤炭高等教育, (3),
22-25.
秦晶,王濤.(2011).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考察與建議——基于對非 211 高校畢業生就業
統計數據的分析. 長春大學學報,2011,21(09), 114- 116.
邱曉飛, 楊蕾. (2011). 大學生就業能力分析. 北京教育(高教)(4), 71-73.
曲婉琳. (2019). 中職語文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及驗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任會青.(2019). 大學生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及培養方向——從歐美外資企業的人才需求角度分析.
經營管理者, 2013(12), 133- 133.
阮暢. (2009). 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以提高綜合能力為視角. 黑龍江高教研究,
(011), 146- 148.
施鏡. (2013). 制造業國有企業中層管理者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與驗證研究(以DMTG 為例)(碩士學
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時勘, 王繼承, 李超平. (2002). 企業高層管理者勝任特征模型評價的研究. 心理學報, 34(3), 306-311.
時勘. (2006).基于勝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資源開發.心理科學進展, 14(4), 586-595.
時勘. (2007).勝任特征模型、領導行為研究及其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應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9(6), 13- 19.
史俊. (2016). 師范生教師勝任力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三年追蹤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陜西師范
大學.
孫慕. (2017). 小學語文教師勝任特征模型構建與驗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孫琰. (2011). 勝任特征研究綜述.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7(4), 122- 122.
孫遠剛, 楊文軍. (2009). 中小學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的創建構想.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s1), 47-48.
孫遠剛, 牛瑞. (2012). 刑事警察勝任特征模型的理論構建研究. 遼寧警察學院學報, 2012(6), 63-69.
孫遠剛. (2013). 殘疾人專職委員勝任特征模型構建、驗證及現狀研究. 大連大學學報, (006), 99- 104.
湯舒俊, 劉亞, 郭永玉. (2010). 高校教師勝任力模型研究. 教育研究與實驗(06), 78-81.
王彩萍. (2007). 高素質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三個問題.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3), 150- 152.
王重鳴,陳民科.(2002).管理勝任力特征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檢驗.心理科學, 25(5), 513-516.
王卉. (1998). 試論語文教師的邏輯思維素質. 榆林高專學報, (4),38-39,44.
王沛, 陳淑娟. (2008). 中小學教師工作勝任特征模型的初步建構. 心理科學(04), 65-69.
王倩. (2020). 現代教育思想引導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創新路徑. 科技資訊, (3), 160- 160.
王遠. (2017)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及驗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王臻. (2020)一般師范院校物理選專業大學生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及驗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溫涵, 梁韻斯. (2015). 結構方程模型常用擬合指數檢驗的實質. 心理科學, (4), 987-994.
溫忠麟, 侯杰泰, 馬什赫伯特. (2004).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擬合指數與卡方準則. 心理學報, 36(2),186- 194.
徐建平, 張厚粲. (2005). 質性研究中編碼者信度的多種方法考察. 心理科學, 28(006), 1430- 1432.
徐進. (2018).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校學生會干部選拔應用研究. 教育教學論壇, No.393(51), 282-283.
徐玉枝. (2017). 地方高師院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狀況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山西大學.
楊文軍. (2011). 小學班主任教師勝任特征模型的構建與驗證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遼寧師范大學.
張冬. (2007). 論高校學生社團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S1), 208-209.
張靚. (2007). 招聘中行為事件訪談法的應用. 中國集體經濟月刊, (02),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