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謎理解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
摘 要
漢語字謎是以單個漢字為謎底的謎語。字謎的謎面根據漢字音、形、義某一 方面的特征, 對謎底漢字的間架結構進行了生動多樣的描述。 針對字謎的語義理 解與建構有多種解讀,本文采用非字面語言視角來探討字謎的語義理解機制,將 字謎看作一種非字面語言形式, 并將謎面的常規語義定義為字謎的字面義, 解謎 所需的特殊語義定義為字謎的非字面義。
字謎既具有非字面語言形式的普遍特征, 又在以下兩點上顯著區別于其他非 字面語言類型。 第一,字謎的非字面義分別置于謎面與謎底之中, 謎面所蘊含的 非字面義呈中介作用, 點明了解謎的具體規則, 將謎面與謎底進行橋接; 謎底則 是非字面義的最終載體,依據“中介”所提供的規則而形成。謎面中的非字面義 “中介”是破解字謎最為關鍵的線索。 第二, 字謎的非字面義在本質上屬于元語 言意義, 解謎者需要從元語言范疇上將整字、 筆畫、部件看作二維平面事物進行 切分與重構,才能夠順利獲取謎底。 以上兩點充分體現了字謎作為非字面語言的 認知特殊性與復雜性。
當前語言學界對字謎的探索幾乎均是理論型研究, 很難科學直觀地表明字謎 的在線加工機制; 心理學界雖然有一些涉及字謎的實證研究, 但幾乎均是把字謎 當作工具來考察頓悟現象, 并未將其視為一種語言現象加以解讀。因此, 關于漢 語字謎理解的認知神經機制尚有許多亟待解決的疑問。
本研究主要關注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字形字謎需要猜謎者增損離合謎面漢 字的形態結構以得到謎底(如“又進村中——樹”), 意會字謎則是把謎面關鍵字 詞同義替換為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過比較兩者在構 造與理解上的異同,我們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謎的認知加工機制。
本博士論文共有兩個研究目標: 其一是厘清漢語字謎加工的動態進程中不同 階段的特點,其二是構建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
對研究目標一的探究基于實驗一至實驗四。前三個實驗均采用眼動追蹤技術, 其中實驗一無啟動條件, 目的是考察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并明確字謎認知加工 過程的不同階段; 實驗二提供了字面語境與非字面語境, 探討不同語境如何制約 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實驗三提供了兩種啟發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謎, 研究原型啟
III
發效應如何推進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實驗四運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 試圖發現 字謎加工中不同階段所涉及的神經活動。
結果發現, 字謎加工中必須首先提取謎面高凸顯的字面義, 隨后才能推理得 出解謎所需的低凸顯的非字面義。 具體來看有三個階段:( 1)字面義加工階段, 即謎面常規義解讀階段。在這一階段, 字謎類型、語境類型等因素不會對加工產 生影響, 所誘發的神經活動也比較相似, 原因在于字謎的謎面通常屬于生活中常 見的四字短語, 認知個體此時僅需展開簡單的直義語言加工。(2)字面義與非字 面義的競爭階段。在這一階段, 非字面語境及原型啟發條件能夠顯著推進非字面 義的通達, 但字面語境可能會阻礙非字面義的通達。(3)非字面義加工階段,即 謎底非常規義獲取階段。這一階段包括對謎面中非字面義“中介”的確認, 以及 作為非字面義“載體”的謎底的形成。結果還發現, 字謎難度越高, 或語境強度 越低, 從字面義到非字面義 “中介”的言語推理過程就越困難,反映語義可預測 性程度(N400 成分) 與語義整合難度(LPC 成分) 的腦電成分的波幅就越大; 而一旦確定了非字面義“中介”, 從“中介”到“載體”的空間推理則比較簡單, 認知個體往往能夠順利地從“中介”過渡到“載體”, 各種影響因素幾乎不會再 對解謎的結果產生影響。通過對兩種字謎的認知神經機制進行比較,本研究進一 步證明了意會字謎的加工難度高于字形字謎, 具體體現在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過 程難于字形字謎,前者的非字面義通達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啟發效應弱于后者。
研究目標二的實現以研究目標一為基礎。我們基于相關理論, 綜合了過往文 獻與本研究中的所有實驗結果, 在博士論文最后提出了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 闡釋了字謎認知加工的動態進程及相關影響因素的關聯與互動作用,不僅對漢語 字謎這種語言現象本身進行了更為透徹的解析, 而且為非字面語言認知研究與人 類語言的理解機制研究提供了更為深入、全面的視角。
關鍵詞:漢語字謎; 神經機制; 認知加工階段; 眼動;事件相關電位
IV
VII
目 錄
致 謝 .............................................................................................................................I
摘 要 ..........................................................................................................................III
插圖清單 ...................................................................................................................XV
表格清單 ................................................................................................................XVII
縮略詞表 .................................................................................................................XIX
1 緒論 ........................................................................................................................1
1.1 選題緣由..........................................................................................................1
1.2 字謎的界定與分類..........................................................................................5
1.3 研究目標與問題..............................................................................................9
1.4 研究方法與路線............................................................................................10
1.5 研究意義........................................................................................................13
1.6 論文框架........................................................................................................14
2 文獻綜述 ..............................................................................................................17
2.1 漢語字謎的語義理解與建構........................................................................17
2.1.1 語法修辭視角......................................................................................17
2.1.2 概念整合視角......................................................................................20
2.1.3 關聯理論視角......................................................................................21
2.1.4 認知拓撲視角......................................................................................23
2.1.5 非字面語言視角..................................................................................24
2.2 漢語字謎理解的實證研究............................................................................26
2.2.1 字謎認知加工的動態進程..................................................................27
2.2.2 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境效應..............................................................32
2.2.3 字謎認知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34
2.2.4 字謎認知加工中的神經活動與神經表征..........................................37
2.3 本章小結........................................................................................................42
3 理論基礎與研究手段 ..........................................................................................45
3.1 理論基礎........................................................................................................45
IX
3.1.1 基于“加工階段”的非字面語言理論與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46 3.1.2 基于“凸顯度”的非字面語言理論..................................................50
3.2 研究手段........................................................................................................57
3.2.1 眼動追蹤技術......................................................................................57
3.2.2 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 ..............................................................60
3.3 實驗材料評定及漢語字謎庫創建................................................................64
3.3.1 字謎初選..............................................................................................64
3.3.2 字謎謎面的規約度評定(預實驗 a)...............................................65
3.3.3 字謎的主客觀難度與合理性評定(預實驗 b)...............................65
3.3.4 字謎啟動語義的評定(預實驗 c)...................................................66
3.3.5 原型字謎與干擾字謎的主客觀啟發程度評定(預實驗 d)...........66
3.3.6 字謎匹配選項的評定(預實驗 e)...................................................67
3.4 本章小結........................................................................................................68
4 實驗一: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語義通達進程的眼動研究 ..............................69
4.1 實驗目的........................................................................................................69
4.2 實驗方法........................................................................................................69
4.2.1 實驗設計..............................................................................................69
4.2.2 實驗被試..............................................................................................71
4.2.3 實驗材料..............................................................................................71
4.2.4 實驗儀器..............................................................................................72
4.2.5 實驗流程..............................................................................................72
4.2.6 數據處理..............................................................................................73
4.3 結果與分析....................................................................................................73
4.3.1 行為數據..............................................................................................73
4.3.2 眼動數據..............................................................................................73
4.4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義通達................................................................79
4.4.1 字謎加工中語義通達的三個階段......................................................79
4.4.2 字謎類型對字謎語義通達的影響......................................................82
4.5 本章小結........................................................................................................84
X
5 實驗二: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語境效應的眼動研究 ......................................85
5.1 實驗目的........................................................................................................85
5.2 實驗方法........................................................................................................86
5.2.1 實驗設計..............................................................................................86
5.2.2 實驗被試..............................................................................................88
5.2.3 實驗材料..............................................................................................88
5.2.4 實驗儀器..............................................................................................88
5.2.5 實驗流程..............................................................................................88
5.2.6 數據處理..............................................................................................89
5.3 結果與分析....................................................................................................89
5.3.1 行為數據..............................................................................................89
5.3.2 眼動數據..............................................................................................90
5.4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境效應................................................................95
5.4.1 字面語境對字謎語義通達的阻礙作用..............................................96
5.4.2 非字面語境對字謎語義通達的促進作用..........................................96
5.4.3 字謎加工中語境效應的理論闡釋與反思..........................................97
5.5 本章小結........................................................................................................99
6 實驗三: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原型啟發效應的眼動研究 ............................101
6.1 實驗目的......................................................................................................101
6.2 實驗方法......................................................................................................102
6.2.1 實驗設計............................................................................................102
6.2.2 實驗被試............................................................................................102
6.2.3 實驗材料............................................................................................103
6.2.4 實驗儀器............................................................................................103
6.2.5 實驗流程............................................................................................103
6.2.6 數據處理............................................................................................104
6.3 結果與分析..................................................................................................104
6.3.1 行為數據............................................................................................104
6.3.2 眼動數據............................................................................................106
XI
6.4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 114
6.4.1 原型啟發效應對字謎語義通達的催化作用.................................... 114
6.4.2 不同原型類型的具體啟發效果........................................................ 115
6.4.3 字謎難度對原型啟發效應的影響.................................................... 119
6.4.4 對“低凸顯假說”理論的反思........................................................121
6.5 本章小結......................................................................................................124
7 實驗四: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神經活動的 ERP 研究 ..................................125
7.1 實驗目的......................................................................................................125
7.2 實驗方法......................................................................................................126
7.2.1 實驗設計............................................................................................126
7.2.2 實驗被試............................................................................................127
7.2.3 實驗材料............................................................................................128
7.2.4 實驗流程............................................................................................128
7.2.5 腦電記錄與分析................................................................................129
7.3 結果與分析..................................................................................................130
7.3.1 行為數據............................................................................................130
7.3.2 腦電數據............................................................................................132
7.4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神經活動..............................................................137
7.4.1 字謎加工中不同階段的神經活動及本質特征................................137
7.4.2 字謎類型與啟動類型對字謎神經加工的影響................................144
7.5 本章小結......................................................................................................146
8 漢語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特征 ........................................................................149
8.1 漢語字謎的一般認知特征..........................................................................149
8.1.1 非字面義的二重性特征....................................................................149
8.1.2 非字面義的元語言特征....................................................................152
8.1.3 語義通達的分步加工特征................................................................156
8.1.4 語境制約下的低凸顯性特征............................................................161
8.1.5 原型啟發下的快速解碼特征............................................................166
8.2 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比較..............................................170
XII
8.2.1 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過程難于字形字謎........................................170
8.2.2 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通達晚于字形字謎........................................172
8.2.3 意會字謎的原型啟發效應弱于字形字謎........................................174
8.3 字謎與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的認知神經加工異同..................................177
8.3.1 與其他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認知加工的異同................................179
8.3.2 與中規約度非字面語言認知加工的異同........................................182
8.3.3 與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認知加工的異同........................................184
8.3.4 在“漢語非字面語言規約層級遞進模型”的位置........................187
8.4 本章小結......................................................................................................191
9 結論 ....................................................................................................................193
9.1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193
9.1.1 厘清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不同階段的特點....................................193
9.1.2 構建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195
9.2 本研究的創新點..........................................................................................198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來展望..........................................................................199
參考文獻 ...................................................................................................................203
XIX
1 緒論
1.1 選題緣由
漢語字謎是以單個漢字為謎底的謎語, 具有獨特的文化與藝術價值。字謎構 思巧妙、形式靈活、內涵豐富, 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古代文人一直 喜歡制作字謎, 競猜娛樂; 而后猜燈謎這一傳統習俗使漢語字謎得以廣泛流傳, 時至今日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字謎不僅使人驚嘆于語言的博大精深, 更能培養 思維能力,充分展現人類的智慧。
漢字是一個復雜的分層系統, 可分為筆畫、部件和整字三個層次, 這些層次 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就會產生新的漢字。字謎的創作與解答主要基于對這三 個層次的增損離合。字謎的謎面依據漢字造字規律, 或漢字的象形會意特征,鮮 明生動地表現出謎底漢字的各個組成部分 (朱承平, 2005:1)。
謎面是字謎藝術的精華所在, 它通常由生動簡潔且通俗易懂的詞語或句子構
成,有時以成語、習語、詩詞歌謠等形式出現, 其中充滿暗示、別有所指, 表面 上極力傳達出與字謎真實意圖完全無關的語義, 誤導解謎者的思考方向, 但實際 上包括了許多線索, 從形態、語義或語音角度描繪出謎底漢字的特征, 與謎底漢 字緊密貼合 (朱承平, 2005:2),如:
(a)半真半假 (打一字) ——值
例(a)的謎面取材于成語,制謎者把成語“半真半假”的規約義“形容人不 是真心實意的態度”作為幌子, 以隱藏解謎所需的特殊語義 “一半‘真’字, 一 半‘假’字”。 猜謎者需要擺脫謎面規約義的誤導, 取謎面中“真”字的上半部 分與“假”字的左半部分,得到“直”與“亻”,并將二者合為謎底漢字“值”。 “值”字與“半真半假”這個短語雖然在常規語義范疇上沒有關聯, 但根據字謎 的解答過程,二者在解謎所使用的特殊語義上實現了完美的契合。
本例字謎的制作與解答主要基于對謎面漢字的字形拆合, 這種字謎被稱為字 形字謎。字謎中還有一種重要的類別為意會字謎,其制謎與解謎的原理主要基于 對謎面關鍵字詞的同義替換,如:
(b)所托非人——魏
例(b)的謎面“所托非人”依然取材于成語,但其規約義“托付的人不可
1
靠”對破解字謎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起到誤導作用。解謎者必須將謎面切分為 “所托”與“非人”兩部分, 將“所托”同義替換為“委”,“非人”則引申為“鬼”, 把 “委”與“鬼”降級為構字部件, 合并得到謎底漢字 “魏”。 “魏”字與“所托 非人”沒有常規語義上的相似性,但在解謎所需的特殊語義上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不論字謎的類型如何,其中均包含兩種語義,一種是謎面的常規 語義,該語義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為人們所熟悉,但對于獲得謎底沒有幫助; 另一種是破解字謎所需的解謎語義,它通常不具備人們所熟悉的規約意義, 但與 謎底有著緊密的聯系,對獲取謎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邢強等, 2013a,2013b)。 字謎的解答需要認知個體突破謎面本身的規約義, 并通過多種心理加工獲取解謎 所需的特殊語義線索,才能夠得到謎底, 這一過程充分體現了字謎在語言認知層 面的復雜性。
學界針對字謎的語義理解與建構有著多種闡釋,主要的研究視角包括語法修 辭(例: 馬慶株, 1989;朱承平, 1996;曹石珠,2020)、概念整合(張運橋, 2010;趙拓, 2013)、關聯理論(劉茁, 2012;趙拓, 2013)、認知拓撲(張雪梅、 劉宇紅,2018,2019b)與非字面語言(任婉, 2016;王小潞、王藝臻,2020)等 方面。本研究將采用非字面語言(non-literal languages)視角來探討字謎的語義 理解機制,把字謎看作一種非字面語言形式, 并將字謎中的兩種語義定義為“字 面義”與“非字面義”: 謎面的規約義即字謎的字面義,解謎所需的特殊語義為 字謎的非字面義;謎面中除了字面義之外也包含了非字面義, 而謎底則集中承載 了非字面義; 謎底在字面義范疇上通常與謎面沒有關聯, 但從非字面義范疇上扣 合于謎面。
非字面語言又被稱為比喻性語言(figurative languages),是詞匯、短語、句 子等各種語言形式的混合實體, 主要包括隱喻、幽默、雙關語、習語、反語、字 謎等類別(馬利軍、張積家,2010;王小潞、郭曉群,2016)。聽話人在理解各 類非字面語言形式時,均需超越常規語義與思維定勢, 運用話語字面義之外的加 工獲得說話人的正確意圖(王小潞、郭曉群,2016;王小潞、王藝臻,2020)。 非字面語言中充滿了句法與語義加工的矛盾,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競爭,詞素與 整詞的相悖以及不斷反復的抑制與激活機制(馬利軍、張積家,2010)。當前 , 學界越來越重視語言生成與理解的本質, 研究范圍也從字面語言擴展至非字面語
2
言,對非字面語言的探討有助于加深對語言規律與認知的了解。
在過去對非字面語言的研究中, 學者們通常選取隱喻、習語、反語、幽默等
日常語言交際中出現頻率較高、較容易選擇材料的非字面語言類型作為考察對象, 但幾乎沒有人將字謎作為非字面語言的一種形式來探索其認知過程(任婉, 2016; 王小潞、王藝臻,2020)。字謎由于具有較強的娛樂休閑功能,常被當作一種文 字游戲來看待, 容易使人忽略其獨特且極具研究價值的語言理解機制。字謎與新 穎隱喻、 幽默以及反語同屬低規約度、高新穎度的非字面語言類型, 這類表達往 往靈活多變, 并無儲存于民族文化或認知個體心理詞典的固定結構。若沒有非字 面語境線索的存在, 人們通常會按照其字面義進行解讀,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與 非字面語境相關聯, 受話人才能成功獲取其符合交際意圖的非字面義。
但字謎與前面提到的低規約度、高新穎度的三類非字面語言形式(新穎隱喻、 幽默、反語) 又有一定的區別: 第一, 字謎的非字面義具有元語言特征。 另外三 者的非字面義通常具有隱喻性、引申性, 與實時語境相關性,基本上以正常的語 法規則呈現; 而想要獲取字謎的非字面義卻需要退回造字之初的元語言形式, 拆 解規約的詞匯字面義, 將漢字本身看作平面二維事物進行切分與重組, 涉及到語 法的變異。第二, 字謎的非字面義具有極低的凸顯度。字謎理解的難度相對高于 另外三種類型, 因為字謎的非字面義幾乎完全不凸顯, 如果沒有較為有效的提示 或經過特定的訓練, 受眾通常很難激活其中的非字面義。第三, 字謎的字面義在 后期需要被抑制。字謎的字面義不像反語的字面義, 或雙關語的主要詞義那樣參 與后期的語境整合; 雖然謎面的字面義可能由于極高的凸顯度, 難以被認知個體 所抑制,在后期仍然會存留于解謎過程之中,但人們只有徹底擺脫這層高凸顯義, 獲取解謎所需的低凸顯義, 才能最終通達謎底。 第四, 字謎通常不用于言語交際 的目的。字謎如今主要用于益智娛樂 (徐盛桓, 2018b),但其他類型的非字面語 言基本仍發揮著達成交際目的、強化交際效果的作用——“人們往往傾向于采用 一些具體、生動、形象的非字面語言來描述一些復雜、枯燥、抽象的概念”(王 小潞、郭曉群,2016)。
以上四點充分體現了字謎作為非字面語言的認知獨特性與復雜性。如果從非 字面語言角度對字謎的認知理解機制展開研究, 不僅能夠對字謎這種語言現象本 身進行更為透徹的解讀, 而且可以進一步發掘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特征, 補充
3
并完善非字面語言理論框架, 為非字面語言認知研究與人類語言的理解機制研究 提供更為深入、全面的視角。
就語言學界研究漢語字謎的文獻資料來看, 國內學者多從語言修辭(例: 王 煒晨, 1983;朱承平,1996;李蘇, 2005;曹石珠, 2020)以及認知語言學角度 (例: 劉茁,2012;趙拓, 2013;肖艷麗、朱全國,2014;徐盛桓,2018b;張雪 梅、劉宇紅,2018 ,2019b)入手展開理論型研究,試圖發現字謎脫離時間與空 間所存在的語言模式與規律, 這類研究很難科學直觀地詮釋字謎的在線加工機制。
雖然心理學界進行過一些關于字謎的在線實證研究, 但均是將字謎當作工具 來研究頓悟現象(例: 邱江等,2006;Wang et al. ,2009;Qiu et al. ,2010;Tian et al.,2011;沈汪兵等, 2011,2012a,2012b;李文福等, 2013;邢強等, 2013a , 2013b,2017)或漢字識別的時間進程(羅俊龍等,2013),而并未將其視為一種 語言現象來討論其中的認知過程與神經加工機制,缺乏對字謎語義理解的闡釋。
在當前發表的研究中, 只有任婉(2016)的碩士論文是將字謎視為一種非字 面語言來考察的實證研究, 并把字謎分為字形字謎和意會字謎進行比較。但該論 文選取的語料相對較少, 而且只采用了離線的問卷法來收集數據, 僅獲得了正確 率一個指標, 無法考察字謎的在線加工機制。此外, 該文章對字謎語義理解過程 的討論也略顯籠統,并且更注重從頓悟視角來探討這一過程。
整體來看,在字謎研究領域,從語言修辭及認知語言學角度展開的理論與定 性分析較多, 從心理語言學和神經語言學角度進行的實證定量研究較少; 以字謎 為研究工具的實證研究較多, 將字謎看作語言現象來討論的實證研究較少; 使用 單一研究方法的文獻較多, 采用在線、離線一體化研究方法的文獻較少。 因此, 關于漢語字謎的語言認知機制尚有許多亟待解決的疑問,很有必要從這些方面入 手, 采用多學科(如語言學、心理學、神經科學) 交叉的方法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將語言層面上對字謎語言模式與規律的探索, 與心理認知范疇內對字謎在線加工 的考察有機地結合起來。
綜上, 從非字面語言角度研究漢語字謎理解的認知神經機制具有較強的創新 性與研究價值。字謎既呈現出非字面語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因其極低的規約性、 極高的新穎度與對元語言語境的依賴而區別于其他非字面語言類型。周作人 (1925)曾說過, 中國的文字適用于游戲, 這是有趣而值得嘗試的研究領域; 朱
4
承平(2005:305)認為, 字謎在漢字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 此中大有學問; 徐盛桓(2018b)也呼吁,學界不應該將謎語的建構看作簡單的娛樂活動或雕蟲 小技, 而應該對其有新的詮釋。因此, 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字謎獨特的語言理 解機制, 致力于構建字謎的認知加工模型, 并以此促進非字面語言認知加工理論 的發展。同時, 伴隨當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國人對字謎的關注 逐漸增多, 尤其是適逢中華傳統佳節之時, 字謎已經成為各種游藝、聯歡活動中 的常設項目。字謎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文學藝術屬性, 還呈現出較強的知 識性和趣味性, 能夠發揮娛樂與社交的功能, 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可以豐富大 眾文化生活, 所以非常值得學界進一步關注。
1.2 字謎的界定與分類
中國的字謎文化源遠流長。古代早期沒有“謎語”這個專門稱謂, 而是采用 “隱語”“廋語”等命名方式, 并且其主要的社會功能不在于娛樂, 而是更多用 于政治、軍事、外交等場合來傳達密言、進行警示。 真正意義的字謎出現于漢魏。 東漢末期,著名文學家蔡邕閱讀了曹娥碑上文采斐然的碑文之后,在碑陰書寫“黃 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 曹操隨后解出“黃絹, 色絲也, 于字為‘絕’; 幼 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兒之子也,于字為‘好’;齏臼,受辛也, 于字為‘辭’”, 即“絕妙好辭”(徐盛桓, 2018b)。曹娥碑陰的這八個字被譽為 中國字謎的開端。元宵節猜燈謎的歷史文化傳統則是字謎發展的重要環節, 使字 謎以及其他謎語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柳忠良,2014:4)。猜燈謎的習俗成熟于兩 宋時期, 如今依然是每年元宵節和其他一些節日的保留活動, 受到了人民群眾的 廣泛喜愛。
《現代漢語詞典》 對字謎的定義為“用字做謎底的謎語。如‘拿不出手’, 謎底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1519)。根據朱 承平的解釋(2005:1),字謎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字謎指以字作為謎底的 謎語, 可以不限定字的數量, 所以單字、 詞語、句子均能做謎底; 而狹義的字謎 指的是以單個漢字作為謎底的謎語, 這類字謎注重字形組合與部件搭配。本研究 所涉及的是狹義范疇的、以單個漢字為謎底的謎語,下文將不再特別標注。
字謎通常由三個元素構成: 謎面、謎目、謎底。謎面是字謎的主體, 為解謎
5
者提供基本的提示或線索, 通常是從謎底漢字的音、形、義等特征入手對謎底漢 字進行描述的話語(曹石珠, 2012:12); 謎目用于限制謎底的范圍,是與謎面 同時出現的提示語(例如“打一字”), 本研究中所有字謎的謎目均為“打一字”, 之后將不再特別說明; 謎底是字謎的答案,即制謎者創作謎面時所依據的那個漢 字(曹石珠, 2012:12)。
一些學者認為, 英語中也存在類似的、涉及書寫系統離合的字謎(汪榕培, 1996;Dienhart ,1999;劉茁, 2012;張雪梅、劉宇紅,2018),如“Whatmakes oil boil? (答案為字母‘b’)”。 英語字謎與漢語字謎雖然在離合現象上具有一些相 同之處,但英語字謎的制作與解答依據的是字母、音節的離合, 受限于字母這一 構詞單位(張雪梅、劉宇紅,2019), 而漢語字謎綜合利用了漢字的筆畫、部件 等元素與形、音、義等特征。另外, 英語字謎幾乎均是在詞語的層面上運作, 而 漢語字謎主要是在單字的層面上運作, 單個漢字有時并不等同于詞語(劉茁, 2012),所以兩類字謎的構成與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區別。為了使本研究的對象更 為明確, 本文接下來的部分將不再關注英語或其他外語中的字謎, 僅針對以單個 漢字為謎底的字謎展開討論。
就字謎的分類而言, 工具書或科普書籍通常按照謎面的字數或一些主要的猜 謎方法進行羅列(申江 ,2000;劉敬余, 2012)。在已有的研究文獻中, 有學者 根據析字①修辭格將字謎分為拆字謎、并字謎、減字謎、增筆謎與連用謎(曹石 珠, 2012:12),或按照“離合、拆解、損減、增加、 變形、錯位”的析字方法進 行分類(趙拓, 2013),但本文認為, 這些均屬于字形拆合的范疇, 不能詳盡地 包括所有種類的字謎。任婉(2016)將字謎分為涉及謎面漢字字形拆合的字形字 謎與涉及謎面漢字語義替換的意會字謎, 但這兩種分類仍然不夠全面, 未把利用 諧音、象形等構成的字謎包括進去。張杰等人(2014)基于 “別解”的構成方式 將字謎分為語音別解謎(通過多音字的音變來實現別解的字謎)、形式別解謎(通 過對字形進行增損離合, 對句型進行語法變換或對漢字進行象形比擬來實現別解 的字謎)與語義別解謎(通過擺脫字面義限制,采用新異語義來實現別解的字謎) , 但語義別解謎中同時包含了所謂字形字謎與所謂意會字謎, 該分類依然不夠細致。 洪東流( 1985:66)從字謎內部結構的特點出發,將字謎分為“合成”“包含”
① 根據漢字的形、音、義,進行化形、諧音、衍義等的修辭手法,主要方式有離合、增損、借形、借 音、切腳、雙反、代換、牽附等(陳望道,2001:145)。
6
“增損”“離合”“會意”“象形”“諧音”“順口溜詩”, 雖然該分類非常全面, 幾 乎包含了所有種類的字謎,但筆者認為,其中“合成”“包含”“增損”“離合” 均可以歸屬于字形拆合類別, 應該進行一些簡化。
結合以上研究與散見于互聯網上的一些資料① ,本文根據字謎的制作與解答 方法, 將漢語字謎分為字形字謎(通過增損離合謎面漢字結構得到謎底漢字,如 “半真半假——值”)、意會字謎(將謎面中的關鍵字詞同義替換為謎底漢字的構 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象形字謎(謎面通過擬人擬物手法, 將謎底漢 字的整字或部件加以形象化,如“一彎新月伴三星——心”) 與諧音字謎(通過 一字多音特點把謎面中的某些字或詞作他義解釋,如“聽其音,知其商——殷”)。
由于象形字謎與諧音字謎的數量非常少,或對猜謎者的中華文化知識儲備的 要求過高, 本文只聚焦于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 前一節已經提供了字形字謎與意 會字謎的例子,為了更好地闡明兩種字謎的理解機制,此處將再次舉例加以說明:
(c)又進村中——樹
(d)步調一致——躋
例(c)是一個字形字謎, 解謎者需要擺脫謎面的常規語義 “再一次進入村 子中”的干擾, 將謎面中的漢字看作平面二維事物進行拆解, 把“村”字拆為“木” 與“寸”兩部分, 再把“又”字放在“木”與“寸”之間, 最后形成謎底漢字“樹”。
例(d)是一個意會字謎,其理解機制與字形字謎有所不同。解謎者需要把 謎面“步調一致”切分為“步調”與“一致”兩部分, 將“步調”同義替換為“足”, 將“一致”替換為“齊”, 把“足”與“齊”降級為構字部件, 合并二者以得到謎 底“躋”。
由此可見, 解答意會字謎除了組合字形之外, 還需要展開更為深入的語義推 理與聯想。認知個體必須恰當地切分謎面, 將謎面中的關鍵字詞同義替換為謎底 漢字的筆畫或部件; 但切分與替換具有非常多的可能性,猜謎者必須反復推導與 嘗試。另外, 字形字謎的謎面中通常已經提供了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 而意會字 謎的謎面中往往沒有包含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 需要猜謎者自己進行思考, 所以 意會字謎比字形字謎的理解更為復雜而困難。
在本章 1.1 中已經提到, 本研究將從非字面語言視角看待字謎。 結合字謎的
①“四種典型的字謎類型”- 百度文庫 https://wenku.baidu.com/view/99ee921d7cd184254a353508.html
7
特征與非字面語言的相關理論, 我們將謎面的常規語義定義為字謎的字面義, 解 謎所需的特殊語義定義為字謎的非字面義。但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點是字謎的 非字面義不僅體現于謎底之中, 也包含于謎面之中,謎面中的非字面義線索必須 通過對謎面的字面義進行“別解”而獲??; 第二點是字謎的非字面義在本質上屬 于元語言意義,必須從元語言范疇展開加工才能得到該意義。
下面首先關注第一點。 本文假設, 謎面所包含的非字面義與謎底所具有的非 字面義共同構成了字謎的非字面義。謎面的非字面義呈“中介”性質,提供了解 謎的具體規則, 起到將謎面連接至謎底的作用; 而謎底的非字面義呈“載體”性 質,根據“中介”所提供的規則而形成, 集中承載了字謎的非字面義, 在非字面 義層面扣合于謎面 (見圖 1.1)。謎底漢字本身的字義不參與字謎的理解, 在解謎 中可以得到忽略,字謎的非字面義最終指向的是謎底漢字的字形, 而非字義。下 文將不再提及謎底漢字的常規字義。
具體來看, 對于字形字謎, 其非字面義“中介”的內容是從謎面中所提取的 字形拆合規則, 需要拆合的部件已經包含于謎面的漢字之中, 如字謎“又進村中 ——樹”的非字面義“中介”是“將‘又’字放入‘木’與‘寸’之中”; 而意會 字謎的非字面義“中介”提供了謎面的切分方法與同義替換的最終內容, 如字謎 “步調一致——躋”的非字面義 “中介”是“將‘步調’同義替換為‘足’,將
‘一致’同義替換為‘齊’”, 但是 “足”和“齊”不是謎面漢字已有的部件, 猜 謎者需要反復斟酌才能得出這兩個構字部件。因此, 相比字形字謎, 獲取意會字 謎的非字面義“中介”的步驟更多,難度更大。
圖 1.1 字謎中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關系
就第二點而言,字謎的非字面義具有元語言特征,與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的 非字面義有所區別。后者的非字面義通常是隱喻義,或由實時語境引申出的意義, 但字謎的非字面義不能按照詞匯形式來分析, 而是退回了造字之初的元語言形式,
8
需要從元語言層面將漢字、 筆畫、部件看作平面事物進行組合(劉茁, 2012), 所以字謎的非字面義在本質上是一種元語言意義(見圖 1.2)。謎面所包含的非字 面義“中介”可以看作元語言義“中介”,謎底可以被視為元語言義“載體”。
結合字謎類型來看, 字形字謎的破解主要是在元語言意義上對謎面漢字及其 部件、筆畫進行拆分與重組, 以得到謎底漢字; 而意會字謎則是將謎面詞語的同 義字置于元語言范疇, 將整字降級為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加以組合。
圖 1.2 不同類型非字面語言中非字面義的屬性差異
綜上,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以單個漢字為謎底的字謎。謎面通常是一個常規短 語,在字面義上看似與謎底漢字不相關,但其實充滿暗示線索。謎面根據漢字音、 形、義的特征, 對謎底漢字進行了生動多樣的描述, 在非字面義范疇上扣合于謎 底漢字。本文根據字謎制作與解答的原理, 選取了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兩種類型 進行研究。字形字謎聚焦于字形拆合, 意會字謎的重點在于語義替換, 這兩種字 謎的理解過程具有一定的區別, 能夠使我們更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字謎的認知機 制。 另外, 本研究主要將字謎看作非字面語言體系中的一種類型, 字謎謎面的規 約語義是其字面義, 解謎所需的特殊語義是其非字面義; 謎面同時包含了字面義 與非字面義, 謎底則集中承載了非字面義。字謎的非字面義在本質上屬于元語言 意義,需要在元語言層面展開加工。
1.3 研究目標與問題
本研究的主要目標有二: 其一是厘清漢語字謎加工的動態進程中不同階段的 特點,其二是構建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
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目標一, 本文將其轉化為如下四個研究問題, 并在四個 章節中分別進行探討:
(1)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是如何實現的?(第四章)
9
(2)語境如何制約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第五章)
(3)原型啟發效應如何推進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第六章)
(4)漢語字謎語義通達的各個階段涉及哪些神經活動?(第七章)
本文將首先探究漢語字謎加工的語義通達進程(實驗一), 試圖明確字謎認 知加工過程的不同階段。 過往研究雖然對此鮮有涉及, 但結合字謎的特征與低規 約度非字面語言的相關研究, 我們認為,這一動態過程包括“謎面字面義的優先 提取”、 “對謎面字面義的抑制”以及“非字面義的激活與通達”等階段。這些階 段可能順次到達, 也可能有所重疊。接下來, 本文將考察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 語境效應(實驗二)與原型啟發效應(實驗三), 實驗二中的非字面語境與實驗 三中的原型啟發效應可能會縮短“字面義整合”的階段, 并相應地催化“字面義 抑制”與“非字面義通達”階段的到來; 而實驗二中的字面語境可能會加強字面 義的干擾, 推遲非字面義的通達。另外, 本文還將探索字謎語義通達的各個階段 所涉及的神經活動(實驗四)。雖然心理學界有一些關于字謎的神經認知研究, 但字謎在其中往往被當作研究頓悟的工具(例: 邱江等, 2006;Luo etal.,2011; 邢強等,2017), 而非一種語言現象。 不同的神經活動可以反映不同的心理加工 機制, 因而實驗四能夠為字謎動態加工過程中的語言認知特征提供更多佐證。
完成目標一之后, 本研究將著眼于目標二, 試圖構建漢語字謎理解的神經心 理模型。 筆者在四個實驗以及過往文獻的基礎之上, 致力于提出一個較為完善的 字謎動態加工模型, 以期為字謎認知與非字面語言加工理論做出一定的貢獻, 并 為未來本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1.4 研究方法與路線
本研究采用在線與離線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語言理解的實驗中, 在線加工 研究指的是在語言活動進行之中采集數據, 離線加工研究指的是在語言活動結束 之后采集數據。非字面語言加工的在線研究主要采用自定步速閱讀(self-paced reading)、眼動追蹤(eye-tracking)、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與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等技術, 記錄 被試閱讀材料時的反應時、眼動軌跡、腦電波信號等, 用以觀察認知個體實時的 心理加工活動。離線研究包括問卷測試、語料庫提取分析等形式, 通常記錄的是
10
被試閱讀后所進行的判斷或事后回憶, 根據離線數據推斷出認知個體當時的心理 加工活動。
不同的研究手段有其各自的優勢與不足。離線的問卷法完成效率比較高, 發 放與回收較為方便, 但僅能呈現回答結果, 實驗者還需從結果推斷出相應的心理 加工過程, 且參與者的某些回答與研究者的評定標準可能相對主觀; 在線的眼動 追蹤技術通過記錄眼球在一段時間內的連續眼動, 較為真實地反映了被試在完成 任務過程中的眼動軌跡, 但對其的闡釋在實質上也是根據“眼腦假說(eye-mind hypothesis)”,即“所看即所想”(Just & Carpenter ,1980)推斷而來; ERP 技術 直接捕獲了針對特定任務刺激的腦電活動, 能夠達到毫秒級的精確度, 可以清晰 準確地記錄腦電的動態時程變化,但是由于嚴格的實驗條件限制,操作相對困難, 并且被試只能在實驗室條件下接觸經過特殊處理的語料,生態效度較低。
考慮到各類實驗技術的優缺點, 并試圖克服某一手段的局限性, 本文將依據 具體的實驗目的選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見圖 1.3),致力于獲得精確度更高的結果, 以合理地解答研究問題,完成實驗目標。
圖 1.3 實驗技術路線圖
首先, 在預實驗階段, 本文將利用問卷調查創建實驗字謎庫。筆者首先在互 聯網與書籍上搜集字謎作為預備的實驗語料, 接下來會展開五個子實驗, 運用多
種問卷, 試圖量化測試字謎的各項指標(謎面規約度; 字謎難度; 字謎合理性; 啟動條件的相關評定; 選項的相關評定),依據量化指標進一步篩選字謎,并建 立實驗字謎庫(見附錄 1 至 5),為后續眼動與腦電實驗提供科學的實驗材料。
11
第二階段包含三個眼動實驗, 每個實驗將招募不同的被試。三個實驗雖然具 有不同的啟動條件, 但測試字謎相同, 并且均會呈現測試字謎與四個選項(正確 選項; 與謎面字面義相關的語義干擾項; 與謎底漢字或謎面關鍵漢字形態相似的 字形干擾項;無關選項),四個選項被劃分為四個興趣區,考察被試在解答字謎 的過程中對這四個興趣區的注視比例變化情況。選項的添加既是為了加速理解過 程, 又是為了根據被試對備選答案的注視比例差異來研究其思路的發展。本文假 設, 由于謎面具有凸顯的常規語義, 猜謎者很可能首先被與謎面常規語義接近的 語義干擾項所吸引, 正確解謎的被試會逐漸增加對正確選項的注視,而回答錯誤 的被試可能被困于四個選項之間, 無法做出決定。三個眼動實驗會設置不同的啟 動條件, 分別為無啟動(實驗一)、常規語義啟動(實驗二)、解謎語義啟動(實 驗二)、形態相似原型字謎啟動 (實驗三) 與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啟動 (實驗三)。 實驗一由于無啟動條件, 能夠反映認知個體自發性的思路進展, 揭示字謎的語義 通達進程; 實驗二通過語義啟動范式, 致力于考察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境效應, 探討字面語境與非字面語境如何制約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實驗三通過原型字謎 的添加來研究字謎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 并討論原型啟發效應如何推進字謎的 語義通達進程。綜合三個實驗, 本文假定, 啟發程度越高的條件越能抑制字謎字 面義的干擾,并推進字謎非字面義的通達。
第三階段采用時間分辨率高且對特定認知事件敏感的 ERP 技術進行研究, 通過模擬創造性問題解決的過程(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驗證期),試圖發 現字謎加工中不同階段的神經活動。實驗四還將設置具有啟發性 (形態相似且解 謎原理相同的啟動字謎) 與干擾性 (形態相似但解謎原理不同的啟動字謎) 的兩 種啟動條件, 考察二者對字謎神經加工機制的影響。我們假定,啟發條件能夠促 進字謎非字面義的獲取, 而干擾條件會使被試受到極大的限制, 很難找到準確的 非字面義線索以完成解謎。兩種條件的差異可能會在表示語義可預測性、語義整 合難度等方面的腦電成分中有所反映。
綜上, 本研究將采用在線與離線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通過考察漢語字謎的認 知加工階段及特征, 試圖構建字謎理解的總體動態模型, 進一步促進并完善非字 面語言加工理論的發展。
12
1.5 研究意義
本研究首次采用非字面語言視角考察字謎的在線加工機制, 具體的研究意義 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層面。
第一, 理論架構層面: 促進字謎加工理論與非字面語言加工理論的發展。從 狹義上看, 本研究致力于闡明字謎理解的認知神經機制以及其中的影響因素與制 約, 較為全面、深入地界定字謎的認知特征, 對字謎在非字面語言加工系統中的 位置進行更為明確的界定,并提出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從廣義上看, 本研究能夠根據字謎認知加工中具有獨特性與規律性的語義整合機制, 進一步完 善非字面語言的相關研究, 為非字面語言加工提供更多證據, 以促進非字面語言 相關理論的發展以及學界對人類語言理解模式的認知。另外, 本研究對所基于的 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也能夠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與完善。
第二, 研究方法層面: 拓寬漢語字謎的刺激呈現方式、通道選擇等。本研究 將綜合采用離線問卷、在線眼動追蹤技術與 ERP 技術等多種研究方法立體化探 究漢語字謎的加工特征,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與實驗設計選取不同的研究手段, 從加工時程、神經活動等角度探討漢語字謎的認知機制。眼動追蹤技術將首次被 用于以單個漢字為謎底的字謎研究, 通過其記錄的眼球運動能夠較為準確地推測 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ERP 技術會高精度地記錄連續性的腦電活動,能夠較為清 晰地反映各個加工階段的認知特征; 問卷測量可以科學地評定實驗語料, 保證后 續研究的有效性。
第三,教學實踐層面:為漢字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在漢字教學中運用字謎, 首先可以強化學習者的漢字構型意識。由于字謎的生成與理解主要是通過增損離 合漢字的構字部件來實現, 學生可在這一過程中培養部件意識及正字法意識, 符 合如今的部件教學理念。其次, 字謎蘊含了大量的漢語文化知識, 學生在記憶漢 字音形義的同時, 也可增進對漢語文化的了解。再次, 字謎賦予教學幽默性, 學 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興趣與積極情感,能夠有效地促進教學效果。最后, 解答字謎可以從概念認知層面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掌握。猜謎者需要超越謎面的字 面義才能獲得正確的謎底, 而這種對語言的非字面加工會使學生從深層次理解并 習得漢語。
第四, 文化傳承層面: 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長久以來, 字謎都是
13
中國民間集體智慧創作的產物, 不僅具有益智性與趣味性, 還反映出漢語言與中 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作為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中華優秀傳 統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傳統, 越來越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創造 力的源泉, 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深厚基礎(中央黨校習近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19)。筆者希望借此契機對字謎展開 進一步探討與宣傳, 使大眾體會到其中的漢字魅力與文化之美, 為弘揚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彰顯中國形象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6 論文框架
本文以對漢語字謎認知加工機制的探索為主線貫穿全文, 一共分為九章, 具 體框架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 分為六個小節。 第一節闡釋本文的選題緣由; 第二節對字謎 進行界定與分類; 第三節提出研究目標及研究問題; 第四節引入文章的研究方法 與研究路線; 第五節說明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最后一節則交代全文的框架。
第二章為文獻綜述, 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基于字謎的理論研究, 從 五個角度對字謎的語義理解與建構進行闡釋; 第二部分著眼于字謎理解的實證研 究, 按照本文四個研究問題的順序對相關研究展開評述, 并探討已有研究對本研 究的啟示。
第三章的內容包括文章的理論基礎、研究手段以及對字謎的預實驗測評。本 文主要基于非字面語言相關理論與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重點運用眼動追蹤技 術與 ERP 技術展開研究。對字謎的預實驗測評包括五個子實驗, 通過多個問卷 對字謎的各項指標進行量化。
第四章就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義通達進程展開眼動研究,通過被試對字 形字謎與意會字謎所匹配的選項在注視比例上的差異與變化, 試圖確定字謎語義 通達的各個階段及基本特征,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礎。
第五章就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境效應進行眼動研究,在實驗一的基礎上 提供字面語境與非字面語境, 目的是討論兩種語境在字謎認知加工中發揮作用的 時間點,以及其對字謎語義通達進程的促進或限制作用。
第六章就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展開眼動研究,在實驗一、二
14
的基礎上設置形態相似原型字謎與結構相似原型字謎, 以驗證原型啟發效應對字 謎語義通達進程的推進作用及具體效果。
第七章就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神經活動進行 ERP 研究,依據創造性思維 四階段理論,模擬字謎加工的“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驗證期”, 目的是研 究字謎各個加工階段的神經活動,并嘗試探索各階段的本質。
第八章是文章的總體討論部分, 基于以上所有實驗的結果與過往研究展開, 首先從五個方面歸納漢語字謎的一般認知特征; 隨后從字謎類型入手, 比較字形 字謎與意會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特征; 最后依據規約度視角, 討論字謎與其他非 字面語言形式的認知神經加工異同。
第九章是結論, 全面回顧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以此構建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 模型; 隨后總結研究的創新點,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15
2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依據關于字謎理解的理論型研究, 從 五種視角對字謎的語義理解與建構進行闡釋, 并探討字謎中兩種語義的關系。第 二部分圍繞字謎理解的實證研究, 從四個方面對相關研究進行歸納與評述,找到 本研究四個問題的起點,并總結已有研究對本研究在理論與方法上的啟示。
2.1 漢語字謎的語義理解與建構
從字謎的謎面推理至謎底是一個復雜的語義整合過程。謎面通常委婉曲折, 別有所指, 表面看似與謎底漢字完全無關, 但卻為謎底提供了必要的線索。 字謎 通常具有兩種語義,一種是認知個體比較熟悉的常規語義, 通常是謎面短語的規 約義, 如字謎“半真半假”的規約義是“形容人不是真心實意的態度”,但該語 義對于獲取謎底沒有幫助; 另一種是認知個體不熟悉的解謎語義, 即破解字謎所 需的特殊語義, 如“半真半假”的解謎語義是“一半‘真’字, 一半‘假’字”, 該語義與謎底密切貼合, 對獲取謎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邢強等, 2013a)。在 字謎理解中, 猜謎者必須突破并抑制謎面本身的規約義,提取解謎所需的特殊語 義,才能夠順利通達謎底。
對于字謎的語義理解與建構, 以及字謎中兩種語義的關系, 學者們從不同角 度進行了界定與闡釋。
2.1.1 語法修辭視角
字謎的創作基于漢字的特殊構造, 并將漢語言的巧妙性發揮到了極致, 因此 學界從語法與修辭層面入手對字謎展開過一些研究。語法與修辭具有密切的關系,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鄧紅華, 2016);“語法讓修辭更扎實, 修辭讓語法更 精彩”(屈承熹, 2008)。下面將首先分別從語法與修辭層面探究字謎的語義構建, 隨后闡釋語法與修辭在其中的關聯。
從語法角度出發, 相關研究認為, 解謎所需的特殊語義是通過變換謎面常規 語義的語法單位、語法關系和語法層次而形成的(馬慶株, 1989;鄧紅華, 2016), 猜謎者必須發現其中的語法變異才能使潛義語法顯義化, 進而獲取謎底。下面首 先提供三個例子以方便討論:
17
(a)打消念頭——心
(b)一人一口——合
(c)主動一點——玉
首先, 就語法單位①而言, 字謎謎面中語法單位的升級與降級會打破原有語 法系統的平衡,形成新的語義。 在例(a) 中,“念頭”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名詞, 但在解字謎時需要將其升級為短語, 解讀為“‘念’的頭”, 即可獲取解謎的特殊 語義“去掉‘念’字的上層部件‘今’”, 從而得出‘心’字。其次, 從語法關系 來看,謎面中字詞的語法關系往往和人們所熟悉的不一致,通常是在主謂、介賓、 偏正、述補、述賓關系等非聯合關系與聯合關系之間進行轉化,比如將通常理解 的主謂關系理解為聯合關系: 例(b)的謎面一般被視為主謂關系(“一人”做主 語,“一口”做謂語), 而在解答字謎時則需要將其看作聯合關系,“一”和“口” 也要理解為聯合關系, 將“人、一、口”組合為“合”字(馬慶株, 1989)。再 次,在語法層次方面, 字謎語法結構的層次劃分也往往與人們所熟悉的不同, 例 (c)的謎面一般被劃分為“主動|一點”, 構成述賓關系, 而在字謎中的語法層 次則變為“主|動一點”, 形成主謂關系, 并進一步劃分為“動|一點”(動補關 系), 移動“主”字最上面的“ 丶”,形成“玉”字 (馬慶株, 1989)。字謎中語法 結構的轉化主要是因為謎面的關鍵字與通常情況下所使用的語義不同, 目的是隱 藏解謎所需的特殊語義,使破解字謎的過程曲折別致,趣味盎然。
基于修辭角度的研究認為, 字謎中所使用的修辭賦予了謎面短語除了自身規 約義之外的一種臨時意義, 使謎面語言變得別有所指。雖然其中暗含了謎底漢字 的相關信息,但有意為猜謎者設置了障礙。對字謎修辭的研究具有兩種不同的分 析視角, 一種是歸納并探討字謎中的修辭技巧或手法, 如析字、 別解、比喻、擬 人等(王煒晨, 1983;朱承平, 1996;周春林, 2006;楊亞妮, 2016),另一種則 基于漢字修辭理論,認為漢字具有較強的修辭可能性,能夠通過自身的音、形、 義特征來增強語言表達效果(張利瑩, 2006;曹樂夫, 2010;秦劍, 2010;曹石 珠, 2012:3;楊亞妮, 2016)。針對第一種視角, 從修辭手法層面上看, 字謎中
① 關于漢語的語法單位如何劃分, 學者們有多種觀點。 楊成凱(1994)認為, 由于漢語的詞基本沒有詞形
變化, 漢語的語法單位通常包括詞、短語、句子,但短語與句子的區別不明確。郭銳( 1996)則提出, 漢語 的語法單位分為語素、詞、小句和句子。沈陽( 1997)主張, 現代漢語的語言單位沒有嚴格的形式標記或 界限標記,他試圖建立標準來區分語素、詞和詞組。在字謎中,語法單位的變異主要是詞與短語或詞組之 間的變換,即將詞當作短語或詞組進行理解。
18
最常用的修辭格包括析字與別解兩種。 “析字”又稱“拆字”, 指的是根據漢字的 形、音、義, 通過離合、增損、借形等方式, 進行化形、諧音、衍義等的修辭手 法 (陳望道, 2001:145)。曹樂夫(2010)將析字分為直接析字和間接析字; 周 春林(2006)總結了六種析字類型: 組合析字、拆解析字、離合析字、增加析字、 錯位析字和變形析字;曹石珠(2020)還探討了借助比喻實現的析字辭格。“別 解”修辭指的是在語境中暫時賦予詞匯以新的意義, 或利用語言特點進行有意識 的“曲解”, 是增添字謎趣味, 完成字謎制作的主要手段(譚永祥, 1992:113; 朱承平, 1996;劉春紅, 2009)。朱承平(1996)認為, 別解雖然給予詞匯新的臨 時語義, 但沒有拋棄其規約義, 制謎者希望利用原有語義誤導猜謎者。 另外, 比 喻、擬人、雙關、夸張等修辭也會被用作字謎語義的構成手段, 并增強字謎的表 達效果(王煒晨, 1983;蔡象麗, 2008;楊亞妮,2016)。針對第二種視角,從漢 字修辭理論上看, 張利瑩(2006)關注了字形修辭范疇的拆字、減筆、增筆等; 蔡象麗(2008)、秦劍(2010)與曹石珠(2012)將討論范圍擴展至字形修辭①、 字音修辭②與字義修辭③;楊亞妮(2016)在此基礎之上又另外分析了字謎中的語 音修辭④和詞匯修辭⑤。
綜上,字謎中的語法與修辭關系緊密,語法變異往往是形成“別解”最重要 的原因, 引發了字謎含蓄委婉、簡潔有趣的修辭效果(鄧紅華, 2016)。語法以 及修辭在謎面語言中創設了“解字謎”的語境, 使謎面語言在特殊的語義范疇內 與謎底扣合。 學者們從語法與修辭角度闡釋字謎的語義構建, 能夠從本質上點出 字謎生成與理解的機制, 揭示字謎所包含的特殊語義的形成原理。但是, 這種角 度無法闡明字謎動態意義建構的在線過程,也難以描述和解讀字謎的理解過程。
圖 2.1 字謎語義構建的語法修辭視角(蔡象麗,2008;鄧紅華, 2016)
① 改變漢字形體結構或利用漢字象形特點的修辭。
② 利用同音或近音的不同漢字構成諧音的修辭。
③ 利用漢字的多義性,換義不換字的修辭。
④ 利用各種語音因素和語音手段進行修辭以提高言語的表達效果(高更生, 1992:55)。
⑤ 從聲音、意義、用法等方面使詞匯在特定的語境中產生積極的表達效果 (高更生, 1992:138)。
19
2.1.2 概念整合視角
有研究(張運橋, 2010;趙拓, 2013)基于認知語言學的概念整合理論(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闡釋字謎的語義理解與構建過程, 認為字謎的語義構 建是從謎面源域/顯性域到謎底目標域/潛性域的連通過程。謎面的常規語義信息 首先進入輸入空間(input space),在類屬空間(generic space)的約束下, 通過 域間連通與概念合成, 實現了對原有表征、映射與投射的重新整合,在整合空間 (blended space)推導出解謎所需的特殊語義,從而形成層創結構(emergent structure),即謎底。
概念整合理論基于心理空間理論(mental space theory),由 Fauconnier 和 Turner(1998,2002:76-79)提出。心理空間理論采用虛擬的心理空間來解釋言 語理解。心理空間是一種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依據人們在交際語用過 程中為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的目的構建而成, 作用是暫時存儲語言結構中的相關 信息。連接各個心理空間的連接器是跨空間映射的基礎。概念整合理論闡釋了實 時言語交際中各心理空間的映射與整合, 旨在揭示語義的在線建構過程。概念整 合模式包括四個心理空間: 兩個輸入空間、一個類屬空間和一個整合空間。兩個 輸入空間為源空間和目標空間, 其中的對應物之間存在跨空間映射, 這種映射使 二者相互聯系并產生了類屬空間; 類屬空間包含了兩個輸入空間所共有的抽象成 分; 整合空間也由兩個輸入空間有選擇性地映射并壓縮形成, 并不包含輸入空間 的全部結構。最終形成的整合空間中產生了單獨一個輸入空間所沒有的一些特征 ——層創結構。在對語義的概念整合中, 人們往往將語境與輸入空間中原有的元 素作為出發點, 以構建原輸入空間所沒有的層創結構, 該結構是在線語義理解的 關鍵所在(陳宏俊、雷秋玥,2014)。
概念整合理論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分析字謎在線意義構建所包含的心理過程, 對語義的描述與解釋能力較強, 可以比較好地詮釋字謎語義的建構與加工。 下面 以字謎“西拼東湊——揍”為例, 闡述概念整合理論視角下字謎的語義理解過程。 根據謎目 (打一字) 提示的信息可將類屬空間設置為“部首、組合、位置”三個 要素, 首先將謎面短語 “西拼東湊”放置于輸入空間 1,通過類屬空間的約束作 用將“拼”字拆分為“扌+ 并”,“湊”字拆為“冫+ 奏”, 放入輸入空間 2,利用 兩空間的相關性激活二者的映射連通, 將信息壓縮入整合空間加以完善,并提取
20
解謎所需的特殊語義, 即把“拼”字的左(西) 半部分“扌”與“湊”字的右(東) 半部分 “奏”按照左右結構組合,就能構建關鍵的層創結構“揍”,即謎底。
但是, 概念整合理論對字謎語義理解的闡釋也有一定缺陷, 其中所包含的心 理過程通常是基于理論推演, 難以經過實證研究的驗證,在線加工的步驟也難以 得到明確的界定與劃分。
圖 2.2 字謎語義構建的概念整合視角(Fauconnier & Turner ,2002:76;趙拓, 2013)
2.1.3 關聯理論視角
破解字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制謎者與猜謎者的交際活動, 所以一些研究 采用關聯理論(the relevance theory)闡釋了字謎的語義理解與建構(劉茁, 2012; 趙拓, 2013): 在解謎過程中, 制謎者作為說話人,通過謎面提供已經過特殊編 碼的明示信息(ostension),猜謎者依靠自身的認知能力在心里進行“協商”, 以 切換至解答字謎的特殊語境, 推導出制謎者真實的信息意圖(informative intention) 與交際意圖(communicative intention),進而獲取謎底。
關聯理論認為,言語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 推理 (ostensive-inferential)過程(Sperber & Wilson ,1986:25),其中“關聯”起著 決定性的作用。根據該理論, “明示”和“推理”是交際中兩個必不可少的方面: 對于說話人,交際是為了使信息意圖明示化; 而聽話人則需要通過推理, 結合說 話人的明示信息與自身的情境設定、 背景知識和邏輯,試圖了解說話人的交際意 圖。制謎和猜謎可以看作是一種明示—推理的過程(陳宏俊、雷秋玥,2014):
21
制謎者是關聯理論中的 “說話人”,而謎面和謎目是 “說話人”給出的、包含其 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明示信息; 作為 “聽話人”的猜謎者,需要根據所提供的 信息進行推斷, 獲取謎面、謎目和謎底的關聯,從而得到謎底, 完成明示推理行 為。
在字謎的交際認知過程中會發生“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由于某種原因, 認知個體可能會通過特殊的語境或模糊的表達來故意曲解對 方的意圖, 使推理偏離明示含義(Tzanne,2000:223;何自然、申智奇,2004; 劉茁, 2012)。在日常生活中, 會話雙方通常使用自然語言進行交際并做出相應 的推斷, 但漢語字謎的理解卻屬于元語言范疇,原因在于其設計基于漢字的造字 規律與音形義特征,在理解字謎時, 猜謎者需要將制謎者的意圖從自然語言語境 切換至描述字詞本身的元語言語境。如前文所提到的字謎“又進村中——樹” , 其謎面字面義為“再一次進入了村子中”, 解謎者很容易將其看作一個常規的四 字表達。但為了獲得謎底, 必須回歸以字為單位的元語言分析, 把“村”字拆為 “木”與“寸”兩部分, 再將“又”字放在“木”與“寸”之間, 使“又”進入 “木寸(村) ”中, 最后形成“樹”這個謎底漢字。 由此可見, 謎底和謎面的關 系不在自然語言范疇之中,而是隸屬于元語言處理機制,必須經過“刻意曲解” 才能領會其中的關聯。
總體而言, 依據關聯理論, 認知主體在理解字謎時,必須首先通過謎面提供 的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us)來預設可能的關聯, 接下來推理得出暗含的意義 (implicature)。如果“含意”與預設的關聯一致, 就可以確定信息意圖, 進而通 過謎面、謎目與謎底的最佳關聯推測出謎底, 完成制謎者與猜謎者的交際意圖。 雖然關聯理論能夠為字謎的語義構建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但是卻與字謎的實際作 用效果不同。字謎在如今的生活中通常不用于言語交際, 只有在針對字謎的學術 研究中, 學者們為了方便討論, 才會將其視為制謎者與猜謎者的言語交際過程來 加以闡釋。 另外, 與概念整合視角相似, 關聯理論視角下所描述的心理過程也往 往是根據理論推演得出,在實證研究中很難進行清晰的界定。
22
圖 2.3 字謎語義構建的關聯理論視角(Sperber & Wilson ,1986:25;劉茁, 2012)
2.1.4 認知拓撲視角
張雪梅與劉宇紅(2018 ,2019b)將拓撲學的思維和方法運用到認知語言學 研究之中,從認知拓撲角度來界定并探討謎語, 認為謎面的語言空間往往提供了 表層與深層兩種語義信息,破解字謎需要克服謎面表層信息的干擾, 回歸和探索 謎面的深層信息。字謎的謎底和謎面分別構成客觀空間和語言空間兩個拓撲空間, 認知個體在思維認知空間內通過提取謎面的語言空間和謎底的客觀空間之間的 拓撲性, 并形成謎面與謎底的間接拓撲關系, 從而實現由謎面到謎底的通達。
拓撲學將幾何空間連續變化中的不變性稱為“拓撲性”。 拓撲學已經被應用 于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領域,以探究認知與語言中的拓撲性(張雪梅、劉宇紅, 2019a)。在認知拓撲學視域下,“語義三角(semantic triangle)”可分別構成客觀 空間、思維認知空間和語言空間三個拓撲空間, 三個空間內部都具有拓撲性(張 雪梅、劉宇紅,2018,2019a)。將“三拓撲空間”應用于字謎, 字謎的謎底和謎 面分別構成客觀空間和語言空間,人類的認知則構成思維認知空間。 謎面的語言 空間中具有雙層信息: 表層信息通常呈干擾作用, 解謎真正所需的是謎面的深層 信息。深層信息在本質上是對謎底概念的不完全表述, 猜謎者需要根據謎面的深 層信息歸納并提取謎面和謎底之間的拓撲性,才能建立從謎面語言空間到謎底客
23
觀空間的間接拓撲關系??傮w而言, 認知拓撲視角下字謎的認知路徑處于 “三拓 撲空間”內, 從已知的謎面信息中提取拓撲性, 并據此推理出匹配的謎底, 構建 拓撲同胚。
以字謎“揮手告別——軍”為例,解謎者必須抑制謎面語言空間的表層信息, 即“揮手”表示動作, 而采用二維外形的拓撲視角提取謎底漢字所需的、具有拓 撲性質的構件(如部件、筆畫) 建構拓撲同胚, 以通達謎面的深層語義, 即“‘揮 手’表示‘揮’字的提手旁”, 根據“告別”的語義把“扌”去掉, 從而得到謎底 “軍”字。 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拓撲性的提取, 拓撲性是通達謎底必不可少的 要素。
圖 2.4 字謎語義構建的認知拓撲視角(張雪梅、劉宇紅,2019a ,2019b)
2.1.5 非字面語言視角
字謎可以被視為一種非字面語言形式, 本研究將從該視角出發對字謎展開討 論, 既可從語言本體層面對字謎的語義理解進行闡釋, 又可以較為明確地指導字 謎理解的在線實證研究。相關研究認為, 字謎包含字面義與非字面義, 理解字謎 時會首先提取謎面的字面義, 而后必須抑制字面義才能通達解謎所需的非字面義, 進而獲取謎底(任婉, 2016;王小潞、王藝臻,2020)。
非字面語言是詞匯、短語、句子等各種語言形式的一個混合語言實體, 超越 了詞的字面意義, 需要通過話語字面義之外的加工,以獲得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 所表達的意圖(王小潞、郭曉群,2016;王小潞、王藝臻,2020)。非字面語言形
24
式即通常承載并傳遞非字面義的表達類型, 主要包括隱喻、幽默、雙關語、習語、 反語、字謎等(王小潞、郭曉群,2016)。雖然不同的形式具有各自的特征,但 因為同屬一個體系, 其中存在著一個最為核心的共同點,即非字面語言的整詞意 義不能根據其組成成份的句法分析而獲得, 聽話人在理解各類非字面語言形式時 均需超越常規語義 (馬利軍、張積家,2010)。非字面語言的理解是語言與思維 更抽象層級的表現(王小潞、 郭曉群,2016)。對于字謎來說, 字謎謎面的整詞 意義或者說字面義對于破解字謎來說沒有幫助,猜謎者只有擺脫謎面的字面義, 獲取解謎所需的非字面義才有可能得到謎底。
字面義經常作為界定非字面義的標準, 但對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定義是一個 非常復雜、充滿爭議的話題(張輝, 2016:18)。鑒于許多研究可能沒有同時討 論字面義與非字面義, 或者不是針對非字面語言研究而展開, 此處將只討論與本 文最相關的一些觀點。張輝與楊波(2008)根據比喻性語言的特征, 認為字面義 主要是詞匯概念可及的基本認知模式,而非字面義則是詞匯概念通過基本認知模 式可及的次認知模式。徐盛桓(2017,2018a,2018b)提出, 字面義表示的是詞 語的概念或語句的命題,非字面義指的是想表達 Q,但不用以 Q 字面義表達的 概念,而是選用與 Q 內容呈同一性但文字相異的 P 來表達(程式表示為“P=>Q”); 非字面義可分為四大類:( 1)語義變異的修辭格,(2)一些詞義發生變異的熟語 和慣用語表達,(3)含義的運用和(4)一些字謎。 在字謎中, 通常 P 作為謎面, 命題 Q 充當謎底。 另外, 在心理語言學層面, Giora(1997)摒棄了字面義與非 字面義的二分, 采用凸顯度來區分不同層級的語義, 她發現凸顯的非字面義的激 活快于字面的組構意義。
綜合上述文獻,我們在本研究中將字面義定義為語言形式的組構性意義, 非 字面義定義為由組構性意義所衍生的、與特定語境或表達意圖相吻合的特殊語義, 這種語義可能是臨時性的,也可能因為使用頻率的增高而逐漸固化。
具體結合字謎來看, 本文將字謎的字面義定義為謎面短語的規約義, 即猜謎 者看到謎面就能立刻激活的含義; 非字面義定義為解謎所需的特殊語義, 該語義 形成于對謎面短語的“別解”,通過語法、字形、語音、語義的變異或修辭手段 而實現。我們在第一章 1.2 中提到, 字謎的非字面義具有區別于其他非字面語言 形式的特殊性。首先, 字謎的非字面義同時存在于謎面與謎底之中, 謎面的非字
25
面義呈“中介”性質, 是解謎的關鍵所在,具有將謎面與謎底建立聯系的作用; 謎底的非字面義呈“載體”性質, 集中承載了字謎的非字面義。其次, 字謎的非 字面義具有元語言特征, 即字謎的非字面義不是詞匯的概念意義, 而是屬于元語 言意義,需要從元語言層面將漢字看作平面二維事物進行拆分與重組(劉茁, 2012)。
由于字謎是一種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王小潞、王藝臻,2020),形式非常 靈活, 其字面義的凸顯度極高(任婉, 2016),非字面義的凸顯度極低, 所以字 謎的字面義一定會被優先提取, 隨后通過推理獲取非字面義信息, 進而得到謎底。 如果此處提供了非字面語境, 即能夠啟動解謎所需的非字面義的語境, 那么非字 面義的獲取就會更加容易。
以字謎“饑不得食——幾”為例, 其謎面的字面義為“餓了不能吃(沒東西 吃)”, 該意義較為凸顯, 一般會首先被猜謎者所提取。隨后, 如果認知個體能夠 切換至非字面或元語言語境, 就會發現“‘食’等同于‘饣’”, 從而激活謎面的 非字面義或元語言義, 即“‘饑’字去掉偏旁‘饣’”, 得到謎底“幾”, 該謎底集 中承載了謎面的非字面義。
圖 2.5 字謎語義構建的非字面語言視角(王小潞、王藝臻,2020)
2.2 漢語字謎理解的實證研究
從多個角度評述了學者們對字謎語義理解與建構的觀點之后,下面將專注于 探討關于字謎理解的實證研究。 當前, 就字謎實證研究的內容而言, 學者們通過
字謎深入探討了頓悟這一現象,對頓悟各個階段的神經認知特征均展開了考察, 但未從語言角度對字謎的理解機制進行闡釋; 就字謎實證研究的范式而言, 過往
26
研究幾乎均采用催化范式①與原型啟發范式②,有學者 (傅小蘭, 2004)認為, 催 化范式由于提供了答案, 反映的是字謎的領悟而非頓悟現象, 但也可能是反映了 頓悟的不同側面;就字謎實證研究的方法來看,大多數研究采用了 ERP 實驗, 也有一些采用了行為實驗與 fMRI 實驗。
本節分為四個部分對字謎理解的實證研究進行綜述, 首先歸納現有文獻對字 謎認知加工的動態進程的探究, 隨后試圖討論影響字謎加工進程的兩類因素: 語 境效應與原型啟發效應, 接下來觀察字謎加工的動態進程中涉及到哪些神經活動。 這四個部分將是本文四個研究問題的起點。每一部分將首先對相關研究展開總結, 隨后探討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
2.2.1 字謎認知加工的動態進程
(1)相關研究綜述
根據第一章 1.1 中所述, 語言學界有許多從語法、 修辭層面和認知語言學角 度研究字謎的成果, 然而這些均是理論研究。心理學界雖然有一些涉及字謎認知 的實證探索, 但字謎在其中往往被當作工具來研究頓悟(例: 邱江等, 2006;Luo etal.,2011;Cao etal.,2015;邢強等,2017)。盡管這類認知研究并未將字謎看 作一種語言現象來進行闡釋, 但通過分析其實驗過程與結果, 我們能夠以此為基 礎,深入探究漢語字謎認知加工的語義通達情況。
參考已有文獻, 字謎加工從開始到完成包括復雜的認知神經現象與過程。一 些研究(張忠爐等, 2012;Xing et al.,2012;邢強、張忠爐,2013)將字謎的認 知加工過程按照創造性思維四階段(Wallas ,1926)進行劃分, 包括: 準備期 (preparation)、醞釀期(incubation)、明朗期(illumination)與驗證期(verification)。 本文試圖參照該劃分依據, 基于過往研究的結果, 構建字謎認知加工的動態進程, 并分析其中可能體現出的語言現象與因素。
① 準備期
解謎者自看到字謎時便進入準備期,嘗試猜謎、思考答案,一旦搜尋到謎底, 整個解答過程即刻停止。被試此時會對字謎進行視覺加工, 從而誘發明顯的早期 腦電成分 N1 、P1 、P2。這幾種成分多與物理刺激(顏色、大小等)的早期視覺
① 先讓被試學習一個原型字謎,再讓被試憑借啟發信息去解答一個同類型的靶字謎,獲取頓悟。
② 在被試看到謎面后的一段時間內直接呈現答案,以此來加速被試的頓悟體驗。
27
加工有關(邱江等, 2006;Luo etal.,2011;邢強、張忠爐,2014;邢強等, 2017)。 因為字謎頓悟研究中的謎題基本控制了字數, 漢字形態也無較大區別, 所以此類 成分在各種對比條件下并無顯著差異, 反映出字謎早期的視覺加工程度基本一致。 這也說明字謎的頓悟不會發生在認知加工的最初階段。
但準備期不是僅有簡單的視覺加工, 后期是否發生頓悟可能在準備期即會呈 現一些高級的神經活動預兆。 Qiu 等人(2008a)發現,答對的字謎較答錯的字謎 在謎面呈現前 1000ms 至呈現后 800ms 時會誘發一個 ERP 正波, 起源于扣帶前 回,與 Kounios 等人(2006)的結果一致。他們認為, 準備階段扣帶前回活動的 增強可能與自上而下認知控制的增加有關, 為思維定勢的突破起到“早期預警” 作用(羅勁, 2004)。另外, 準備期的加工也會影響最終的字謎理解情況(邢強、 張忠爐,2014),“有準備”較“無準備”的條件下,準備期的知識加工首先對字 謎解決的初始階段產生了阻礙作用, 體現了字謎加工的固著或者抑制過程 (由 P200-900 成分反映),隨后在更晚的階段又對字謎解決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反 映出抑制已經解除, 并形成了弱而有效的新異聯結(由 P900- 1400 和 N900- 1400 成分反映)。
對于字謎這類頓悟問題, 只有少數情況下才會在準備期就順利解決; 一般來 說,認知個體會遇到障礙,陷入僵局,此時便進入了醞釀期。
② 醞釀期
醞釀期即首次(準備期) 解謎失敗后, 大腦將未解決的問題短暫轉移, 隨后 頓悟會不可預期地發生(Sio & Ormerod ,2009)。準備期的檢索失敗使認知個體 在醞釀期更容易對新信息進行整合,并增大解決問題的概率( Sio & Ormerod , 2009;邢強、張忠爐,2014)。思維僵局的早期察覺可能是醞釀期的一個表現。 沈汪兵等人(2012a)發現,“有僵局”字謎較“無僵局”字謎在額葉-中央腦區 誘發了 P170,但理論上思維僵局是反復嘗試無效后產生的,不會過早形成。因 此, 該研究發現的正成分可能是認知個體在解謎過程中對之后會遭遇思維僵局的 早期元認知覺察。
醞釀效應受許多因素影響, 如準備期及醞釀期的長度、嵌入醞釀期的任務類 型及其認知資源消耗程度、被試工作記憶容量大小等( Sio & Ormerod ,2009)。 張忠爐等人(2012)發現, 有效提示字謎比無效提示字謎的醞釀效應更大, 能更
28
好地促進靶字謎的解決,原因可能是猜謎者在醞釀期不再關注靶字謎, 將對靶字 謎的加工轉化為內隱知識, 又將該靶字謎的內隱知識與提示字謎的外顯知識進行 整合,因此在有效提示條件下更容易形成新的表征。
在字謎認知實驗中,原型啟發范式①較催化范式②更容易模擬與監控醞釀期。 在原型啟發范式下, 被試若沒有立即猜出靶字謎的謎底, 就會進入原型啟發階段, 相當于醞釀期(張忠爐等, 2012),而此時的原型啟發效應也可以幫助縮短醞釀 期,促成頓悟。
③ 明朗期
從醞釀到頓悟是一種無意識的激活, 明朗期可能會發生頓悟, 其中存在著許 多值得探討的高級認知過程。當前, 以字謎為語料的頓悟研究雖然存在結果上的 差異, 但也具有一些固定特征。明朗期主要包含突破定勢思維與形成新思路兩大 階段(羅勁, 2004),我們據此對字謎加工的明朗期進行探討。
第一階段, 思維定勢的突破。 通常認為, 只有思維定勢被突破時, 頓悟問題 才能夠解決, 此時會涉及舊思路向新思路的轉換, 引起新舊思路的沖突。大部分 ERP 實驗均觀察到頓悟條件下的字謎會在 300-500ms 間誘發一個更負的偏移(例 如, N380、N320、N350 等), 該成分通常被歸為 N2(邱江等, 2006;邱江、張 慶林,2007;Wang et al.,2009)或 N400(Luo et al.,2011;沈汪兵等, 2012b; 邢強等, 2013b)。無論將該負波看作 N2 還是 N400,都反映了字謎頓悟初期新舊 思路或新舊語義的沖突。 另外, 在突破思維定勢的過程中, 人們需要大量心理資 源的投入, 因此反映認知努力的腦電成分 P300(Donchin & Coles,1988)也頻繁 出現。困難字謎較容易字謎(羅俊龍等, 2013),解謎語義較常規語義(邢強等, 2013b)均誘發了波幅更大的 P300 成分, 說明更難的語義識別與整合需要付出更 多的認知努力。
第二階段, 新穎思路的形成。 突破思維定勢只是字謎頓悟的一部分, 想要成 功解謎必須依靠新思路的形成(羅勁, 2004;邢強、張忠爐,2013),該階段的 認知特征主要由 LPC 成分的出現與海馬腦區的激活來表現。首先, 就 LPC 成分 而言,許多研究發現,頓悟相對于非頓悟的字謎在加工晚期引發了更正的成分(邱 江、張慶林,2007;Luo et al.,2011;邢強、張忠爐,2013),學者們通常將其歸
① 先讓被試學習一個原型字謎,再讓被試憑借啟發信息去解答一個同類型的靶字謎,獲取頓悟。
② 在被試看到謎面后的一段時間內直接呈現答案,以此來加速被試的頓悟體驗。
29
屬于涉及語義的晚期 P300 成分。P300 反映了工作記憶中的信息更新(Donchin & Coles ,1988)或語義的重構和提?。⊿mith ,1993),可能表示被試理解并突破 了謎語的字面義,并通過重組漢字部件形成了新的漢字。其次,就海馬腦區來看, 邱江、張慶林(2007)與Wang 等人(2009)發現,這一階段激活了右側海馬旁 回。海馬旁回及海馬和人類記憶密切相關, 負責信息的編碼、回憶與保持(Cabeza et al. ,2002),也會被新異刺激所激活。 右側海馬旁回的激活還可以預測之后是 否能正確回憶與提取信息(邱江、張慶林,2007)。在破解字謎的過程中, 該區 域的激活主要基于謎底和謎面間的新穎聯系(羅勁, 2004;沈汪兵等, 2012c)。 被試從原型字謎中發現了新穎線索, 需要以非常規的方式理解字謎, 為謎面與謎 底建立新的聯系,并從工作記憶中嘗試提取謎底。
簡而言之, 在字謎的明朗期, 猜謎者首先要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 再形成新 穎有效的聯系,從而完成頓悟。
④ 驗證期
在催化范式下, 認知個體的頓悟被界定為看到謎底之后的反應, 因此難以準 確鎖時以考察其驗證期。原型啟發范式更適用于對字謎驗證期的研究, 被試在意 識中形成答案之后, 靶字謎的謎底才會呈現, 可以檢驗其先前的猜測。根據羅俊 龍等人(2013)的實驗, 在謎底呈現后會引發一個 LPC 成分, 該正波起源于右扣 帶后回??蹘Ш蠡厣婕罢Z義加工(邱江、張慶林,2007),認知個體經過一系列 的刺激分類、語義加工整合之后, 需要對猜測的謎底與呈現的謎底進行最終匹配 確認。
至此, 我們已經分析了漢語字謎加工的四個階段, 將以上四階段匯總可以概 要地刻畫漢語字謎認知加工的動態進程(見圖 2.6)。
圖 2.6 字謎認知加工的動態進程
30
(2)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
雖然已有研究可以模擬字謎認知加工的動態進程, 但是該進程基于對多項研 究的歸納與推演, 或許不能最為準確地反映字謎真實的認知加工過程, 尤其是語 義通達進程。
我們據此提出本文的第一個研究問題“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是如何實現 的?”,致力于通過實驗來考察字謎完整的動態加工進程, 明確字謎語義加工中 的不同階段。
上文按照四個階段來歸納字謎認知加工進程的想法基于創造性思維四階段 理論(Wallas ,1926)。該理論認為,創造性問題加工包括準備期、醞釀期、明朗 期與驗證期四個階段。 由于字謎的理解需要運用想象、頓悟等創造性認知功能, 并且謎面本身包含了解決問題的信息, 但需要認知個體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才能 發現, 所以字謎也可以看作創造性問題的一個具體類型 (陳群林等, 2012)。張 忠爐等人(2012)、Xing 等人(2013)以及邢強與張忠爐(2013)的 ERP 實驗均 依據這一理論構造了四階段實驗范式,將一個試次分為四個步驟:“測試字謎首 次出現”對應于“準備期”,“提示字謎出現”對應于“醞釀期”,“測試字謎再次 出現”對應于“明朗期”,“謎底出現”對應于“驗證期”。
本研究的 ERP 實驗同樣以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為基礎, 并借鑒四階段實 驗范式的設計(張忠爐等, 2012;Xing et al. ,2012;邢強、張忠爐,2013)。不 過, 本研究的實驗設計與同類實驗具有三點不同之處: 第一, 本研究將逐一分析 四個階段的數據,考察各個階段的腦電水平及其變化, 細致監控并嘗試還原字謎 的理解機制, 而其他研究僅僅考察了其中一個階段的加工特征; 第二, 本研究將 測試字謎分為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 而其他研究沒有對測試字謎加以分類; 第三, 本研究將“提示字謎”分為“啟發字謎”與“干擾字謎”, 同類研究幾乎均僅提 供了啟發性的原型字謎, 只有張忠爐等人(2012)的實驗進行了類似的劃分, 但 是他們提供的“無效字謎”是與靶字謎毫不相關的字謎, 本研究提供的“干擾字 謎”是與靶字謎的謎面相似而解謎原理完全不同的字謎。
另外, 根據對以上四個階段的總結, 可以發現,字謎的加工涉及新舊語義的 沖突與轉換, 其中包括了對舊語義的抑制以及新語義的形成與驗證。結合字謎的 語義特征, 這些可能分別反映了字面義的提取與抑制, 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競爭
31
以及非字面義的產生與確定等階段。
但是根據上述針對頓悟現象的研究, 我們無法確定相關的加工特征在語言范 疇中的具體內涵, 因而需要設計新的實驗來考察字謎的語義加工進程, 并嘗試發 現除了以四階段進行劃分之外,對字謎語義通達進程還能進行怎樣的劃分。本研 究將通過眼動實驗對此展開考察, 因為眼動追蹤技術能夠實時、直接地測量自然 閱讀狀態下的語言認知加工過程,生態效度高于 ERP 技術。眼動實驗的設計及 其依據將在下文中予以闡述。
2.2.2 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境效應
(1)相關研究綜述
通過上一節的梳理, 可以進一步明確, 猜字謎不僅是頓悟問題, 更是對常規 語言思維的顛覆, 即在詞語切分、意義構建等方面都表示了一種反向思維的過程。 如果解謎者有了靈感, 出現頓悟, 便可從常規語義(謎面) 到達非常規語義(謎 底) 的彼岸。除了頓悟, 它的認知機制與加工過程離不開語言加工的關聯影響因 素。語境通常會影響語言的理解, 那么它會對字謎的加工進程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在通常的非字面語言研究中, 語境類型分為傾向于字面義的字面語境與傾向 于非字面義的非字面語境(例: 黃彬瑤, 2015;張輝, 2016:146;王歡、王小 潞, 2019;Wangetal.,2021)。對于字謎來說, 字面語境為認知個體看到字謎即 激活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 很容易被激活, 但對于破解字謎卻只能起 到限制或誤導的作用; 而非字面語境通常會提供對于理解字謎較為有效的信息, 交代了謎面和謎底間的關系, 但不是人們熟悉的表征方式, 因此難以被激活。邢 強等人(2013a,2013b)為每個字謎提供了常規語義和字謎語義, 觀察被試對字 謎意義的判斷與理解。兩種語義其實分別創設出干擾性的字面語境與啟發性的非 字面語境, 如字謎“早上——日”所匹配的字面義是“早晨”, “早晨”為謎面“早 上”提供了字面語境; 該字謎的解謎語義是“早字之上”,“早字之上”為謎面“早 上”提供了非字面語境。研究發現,被試對字謎非字面義的理解難于字面義, 相 比后者, 前者在早期沖突信息預警、新舊思路交替與控制加工方面均需要投入更 多的心理資源。但是非字面語境有助于激活字謎理解所需的特殊語義, 而字面語 境反而強化了常規語義的通路, 抑制了字謎問題的解決; 如果僅存在字面語境, 認知個體不會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來獲取非字面義。 不過, 該研究并沒有明確指
32
出其所提供的是語境信息, 也并未意識到語境對字謎理解的重要性。
任婉(2016)為字謎設置了常規語義干擾條件, 即“四字短語 + 與該短語 同義的漢字”, 將其界定為常規語境。例如呈現“個子不高——矮”作為常規語 義干擾條件, 讓被試據此解答“高個先生——倀”這個字謎。“高個先生”的解 謎方法是將“高個”替換為“長”, 將“先生”替換為“人”, 合并“長”和“人” 得到“倀”。但是“個子不高——矮”這個短語容易將被試引入常規語義的歧途, 使其陷入思維定勢, 從而被謎面 “高個先生”的字面義所干擾, 難以進行解謎語 義層面的思考。 因此, 常規語義干擾條件構設了字面語境, 阻礙了被試對字謎非 字面義的獲取。但是, 該研究并沒有將原型啟發條件界定為非字面語境, 也沒有 對兩種語境的影響進行更為直觀地比較,因此得出的結論不夠深入。
(2)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
現有研究中, 關于字謎的語境設置與語境效應的文獻極少, 但學界對其他非 字面語言的語境效應已經有了比較多的研究(例: 黃彬瑤, 2015;張輝, 2016: 24;Wang et al. ,2018;王歡、王小潞,2019;陳夢蝶, 2020;鄭偉,2020)。
由此可以提出本文的第二個研究問題“語境如何制約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進
程? ”,擬考察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境效應。我們假定,字面語境可能會加強字 面義的干擾, 推遲非字面義的通達, 非字面語境可能會縮短“字面義整合”的階 段,并相應地催化“字面義抑制”與“非字面義通達”階段的到來。
本文將參照對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的研究, 為字謎設置字面語境與非字面語 境, 以考察語境對字謎語義通達的影響。對字謎的字面語境與非字面語境的定義 參考了邢強等人(2013b)所界定的“常規語義”與“解謎語義”, 筆者將字面語 境設置為與謎面常規語義接近的短語,可能會加強謎面字面義的干擾, 阻礙非字 面義的通達; 而非字面語境通常會暗示謎面和謎底間的關系,提供促進字謎解答 的信息, 雖然它不是人們熟悉的規約短語,但是會加速非字面義的通達。
另外, 由于以單字為謎底的字謎研究幾乎沒有涉及語境, 本文還參考了幾個 針對成語謎的研究(朱新秤等, 2009;楊文嬌等, 2013;黃福榮等, 2013;Zhao et al. ,2013 ,2014)。成語謎的謎底為漢語成語,屬于廣義上的字謎。雖然與本 研究所關注的字謎有所不同, 但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這些研究提供了不同類 型的解題線索以引導猜謎者的聯想或搜索方向, 相關線索同樣創設出字面或非字
33
面語境, 從不同方向影響了認知個體的選擇性編碼。 黃福榮等人(2013)與 Zhao 等人(2014)發現,有效的規則線索能夠構建非字面語境, 加速新異聯想發生、 發展的過程, 促進被試無意識地關聯并加工新穎的非字面義, 否則解謎者就會只 進行常規的字面義加工。 朱新秤等人(2009)與楊文嬌等人(2013)的實驗發現, 提供的線索越具體, 構建的非字面語境就越強,認知個體也就能越容易地激活謎 面與謎底間的新異語義聯系。
結合以上研究, 我們設計出實驗二, 其中包括與測試字謎謎面字面義接近的 常規語義啟動條件, 以及點出解謎所需的非字面義線索的解謎語義啟動條件, 通 過語義啟動范式構造字面語境與非字面語境, 進而觀察兩種語境對字謎語義通達 的制約作用。
2.2.3 字謎認知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
(1)相關研究綜述
解答字謎需要超越謎面的字面義, 采用不常規的方式對謎面與謎底進行語義 聯結(沈汪兵等, 2012b),通常屬于困難問題。如果不設置啟發線索,認知個體 往往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字謎解答。為了考察字謎認知的不同側面, 學者們設 置了多種類型的啟動條件, 以探討其作用方式與認知效果。 最常見的啟動條件是 原型啟發字謎。在原型啟發范式的實驗中, 被試首先學習了原型字謎, 隨后根據 原型字謎中的信息嘗試解答測試字謎。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具有類似的解謎技巧, 可顯著促進測試字謎的理解, 加速完成字謎加工 (例: 邱江, 2007;吳真真等, 2008;Luo et al. ,2011;邢強等, 2013a;任婉, 2016)。
學者們經常會根據自己的實驗目的, 對原型字謎進行更為細致的設置。 以下 將分為五個方面對此展開討論。
第一, 原型類型。 原型字謎的類型有時會得到更為具體的劃分, 例如在羅俊 龍等人(2013)與李文福等人(2013)的實驗中, 原型字謎分為“與靶字謎具有 相同字形信息的字謎(‘三人坐著曬太陽——春’與‘三人騎頭無角牛——奉’)” 和“與靶字謎具有相同語義規則信息的字謎(‘節約動力——云’與‘遠離鬧市 ——門’)”, 兩者都提供了原型啟發,但前者所提供的信息更具明確的指向性, 所以后者的加工較前者需要更多的認知努力, 后者誘發出了波幅更大的、與認知 整合相關的 P300 與晚期正成分。 不過,過往研究通常并沒有為每一個靶字謎分
34
別提供多種原型字謎。因此, 在對比原型字謎的啟發效果時, 盡管學者們控制了 靶字謎的條件,但靶字謎的不同可能會影響到實驗結果。
第二, 原型數量。 除了“一對一”的學習—測試范式之外, 一些研究采用了 “多對多”的學習—測試范式(邱江, 2007;Qiu et al. ,2010;王婷等, 2010; 李文福等, 2013)。Qiu 等人(2010)與王婷等人(2010)選取若干配對字謎(原 型字謎—測試字謎) 作為實驗材料, 先讓被試依次學習 5 個原型字謎, 然后再隨 機解決與先前學習的原型字謎配對的 5 個靶字謎。在該范式下,對于其中一條測 試字謎 A 來說,只有原型字謎 A 對其具有啟發作用,其他 4 條無關的原型字謎 則會產生干擾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難題時, 人們往往需要從與該問題相關的 知識經驗(原型事件) 中尋找解決方法, 但知識經驗中除了關鍵信息, 肯定還存 在其他的內容(干擾事件),“多對多”的范式更好地模擬了現實情境, 具有更高 的生態效度(王婷等, 2010)。
第三,原型呈現時間。邢強等人(2016)的實驗考察了原型的保留與消失。 刺激的呈現方式分為兩類, 一種是在測試字謎呈現時,原型字謎的謎面消失; 另 一種是在測試字謎呈現時,原型字謎的謎面依然存在。該研究表明,原型字謎的 呈現時間會影響問題表征與加工深度, 原型消失組的正確率高于原型存在組, 因 為原型存在使被試局限于加工原型的表征, 而原型消失可以使認知個體深入加工 原型的內部本質,掌握關鍵啟發信息。
第四,原型呈現位置。在原型啟發范式的實驗中, 被試通常會首先學習原型 字謎, 隨后根據其提供的啟發信息來解答靶字謎, 即原型字謎呈現在靶字謎之前; 但原型字謎也可以呈現于靶字謎之后(Xingetal.,2012;張忠爐等, 2012;邢強、 張忠爐,2013;邢強等, 2016)。原型字謎呈現的位置會影響字謎問題的解決(朱 海雪等, 2012)。原型“在前”與“在后”形成了不同的表征, “在后”即帶著 問題表征去理解字謎, “在前”即不帶問題表征進行加工。不同表征方式會影響 關鍵啟發信息的激活與問題解決(羅勁, 2004)。邢強等人(2016)的實驗發現, 原型在后時, 被試可以帶著問題有方向地對原型進行表征重構, 搜索效率較高, 能夠迅速激活關鍵信息。他們認為,先呈現謎題, 再給予原型啟發, 是字謎問題 解決的最優方法。
第五,原型啟發程度。原型字謎的啟發程度越高, 指向性就越明確,對于字
35
謎理解的促進效果就越好。邱江(2007)、吳真真等人(2008)的實驗對原型字 謎的啟發程度進行了具體量化,計算了正確率 1 (靶字謎的正確率) 與正確率 2 (學習一個原型字謎后再測試靶字謎的正確率), “原型字謎啟發量 = 正確率 2 - 正確率 1”。 如果原型字謎的啟發量較高, 則靶字謎解決的正確率也相應較高、 反應時較短; 反之, 如果原型字謎具有低啟發量, 則測試字謎的正確率更低、反 應時更長。這證明關鍵啟發信息的獲得是破解字謎的重要影響因素,啟發量越高, 越有助于字謎的理解。
(2)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
張慶林、邱江與曹貴康在 2004 年提出了頓悟的原型啟發理論,隨后許多學 者根據該理論, 以字謎為工具對頓悟現象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所以現有文獻對字 謎的原型啟發效應已經進行了非常全面而詳細的討論。
本文不著眼于字謎的頓悟機制, 而是關注字謎的語義通達機制, 但是原型啟 發效應能夠顯著推進字謎的非字面義通達, 因而仍是字謎的語言理解中不可忽視 的因素。
我們據此提出第三個研究問題“原型啟發效應如何推進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 進程? ”,以探究字謎認知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本研究假設, 原型啟發效應 與實驗二中的非字面語境一樣, 可能會抑制“字面義整合”的階段, 并推進 “字 面義抑制”與“非字面義通達”的階段; 同時, 我們還認為, 原型啟發效應同樣 創設出促進解謎的非字面語境, 它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被視為非字面語境的一種 類型,能夠加速字謎非字面義的通達。
本研究的實驗三將考察字謎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 采用的是“問題在先, 原型在后”的范式(Xingetal.,2012;張忠爐等, 2012;邢強、張忠爐,2013; 邢強等, 2016),既是為了降低被試的認知負荷,使之帶著問題有方向地對原型 進行表征重構, 提高關鍵信息的搜索與激活效率, 也是為了與實驗二的設計保持 相對一致。更為關鍵的一點在于, 實驗三參考羅俊龍等人(2013)的實驗, 將原 型字謎分為“與測試字謎具有相同字形信息的形態相似原型字謎(‘嬌女出嫁— —喬’與‘好女出嫁——子’)”以及“與測試字謎具有相同語義規則信息但形態 不相似的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嬌女出嫁——喬’與‘孫子離開——小’)”, 兩種 字謎具有不同的原型啟發程度, 能夠更為細致地考察原型啟發效應對字謎語義通
36
達的推進作用。 但是, 羅俊龍等人(2013)的實驗將測試字謎分為兩部分,一部 分匹配了形態相似原型字謎, 另一部分匹配了結構相似原型字謎; 本研究則是為 每條字謎均匹配一條形態相似原型字謎與一條結構相似原型字謎, 可以在測試字 謎相同的情況下對這兩種條件進行更準確地比較。
實驗四中的啟發性啟動字謎采用的是實驗三中啟發性更強的“形態相似原型 字謎”, 能夠更好地對比啟發性啟動條件與干擾性啟動條件在字謎解答過程中的 差異。
2.2.4 字謎認知加工中的神經活動與神經表征
(1)相關研究綜述
在評述了字謎的動態加工進程及其中的影響因素后, 本小節將總結字謎在線 加工中所涉及的重要腦電成分與腦區, 并據此探討本研究將要重點關注的神經活 動,為字謎動態加工過程中的相關模式提供更多佐證。
① 重點腦電成分
N1、P2:許多研究(例: 邱江等, 2006;Wang et al.,2009;Luo et al.,2011; 邢強、張忠爐,2014;邢強等, 2017)發現, 破解字謎的最初階段會誘發 N1 、 P1 、P2 等與字形特征加工相關的成分。 大多數研究對謎面和謎底的字數以及字 形進行了控制, 并且由于初期不會涉及復雜的語義加工, 猜謎者可能只是對謎面 形態進行初步感知, 所以這些成分通常在各個條件下沒有顯著差異。但羅俊龍等 人的實驗(2013)設置了與字形相關的條件,發現在字形有差異的情況下誘發的 P2 波幅大于字形差異較小的時候; 邢強等人(2013b)也發現, 不可預期的字形 會引發更大波幅的 N1/P2 復合體, 體現了被試基于謎底刺激所呈現的不同視覺感 知特征。
N2、N400:大部分 ERP 實驗均觀察到頓悟條件下的字謎相比無頓悟條件會 在 300 至 500ms 間誘發一個更負的偏移(例如, N380、N320、N350 等), 該成 分通常被歸為 N2 或 N400。N2 反映了認知加工中的沖突, 其波幅與沖突程度呈 正相關(Van Veen & Carter ,2002)。N400 則由語義的預測難度,或語義信息與 語義期待的不一致所誘發(Kutas & Federmeier,2000)。對謎面進行初步加工后, 認知個體就會發現,傳統上的詞匯概念義對解謎并無幫助, 需要切換至新的思路, 因而便會誘發 N2 或 N400 這種反映認知沖突或新異語義沖突的成分。 為了辨析
37
研究者將該成分歸為 N2 或 N400 的標準與原因, 本文對相關研究進行了匯總(見 表 2.1)。
表 2.1 字謎腦電實驗中關于 N2 和 N400 的報告示例
成分歸屬 發現成分 范式 具體任務 腦區定位 反映過程
N2
N400 N320
N300-800
N350
N380
N380
N400-800
N400 催化
催化
原型
啟發 催化 催化 催化
原型 啟發 謎面 2- 14 字、謎底單字的 字謎(邱江等, 2006) 謎面 2-6 字、謎底單字的 字謎(Wang et al. ,2009) 謎面 2- 14 字、謎底單字的 原型字謎與靶字謎(邱 江、張慶林,2007)
謎面 3 字、謎底單字的字 謎(沈汪兵等, 2011) 謎面 3 字、謎底單字的字 謎(沈汪兵等, 2012a) 謎面 3 字、謎底單字的字 謎, 提示信息有不同類型 (邢強等, 2013b)
謎面 2-6 字、謎底單字的 原型字謎與靶字謎, 提示 信息有不同類型(Luo et al. ,2011) 扣帶前回
扣帶前回、 海馬旁回 后扣帶回、 額下回
顳側、額頂 區域
右顳上回、 左額下回 左半球
中央腦區 新舊思路間的認知沖突
認知沖突的探測與監控
認知沖突的監控與調節
舍棄強外顯意義而選擇弱內 在隱喻意義的認知抉擇過程 字謎外顯含義到內隱隱喻意 義的表征轉換加工
理解和整合字謎的新異語義 關系
對字謎進行語義整合
通過表 2.1 可以發現, 300 至 500 ms 間的負波究竟被視作 N2 還是 N400 成 分取決于其源定位。如該負波發生于扣帶前回,研究者往往將其歸于 N2;如發 生在創造性任務或隱喻加工任務常觀察到的其他腦區(沈汪兵等, 2011),則基 本被歸為 N400。我們對該負波的性質可能存在差異的原因進行如下推論: 第一, 材料長度的區別可能會使被試對謎面或謎底的早期加工存在差異, 邱江等人 (2006)選取的謎面是 2 至 14 字, 而沈汪兵等人(2011)采用的謎面均是 3 字; 第二, 如果字謎的啟動條件提供了不同的語義信息,則一般被認為誘發了 N400 (Luo etal. ,2011;邢強等, 2013b); 第三, 一些研究對于是否出現頓悟的判斷 標準不同(邱江等, 2006;Qiu etal.,2008a;Wangetal.,2009),這些基準也不 能準確界定加工過程是否涉及語義或是有其他參數介入; 第四, 實驗會存在誤差, 以沈汪兵等人的三個研究為例(2011,2012a,2012b),三者均采用了三字謎面和 單字謎底的 130 條字謎, 實驗流程也保持一致, 但被歸為 N400 成分的源定位與
38
激活腦區在每個實驗中卻不甚相同, 所以實驗的誤差也可能會導致結論的差異。
LPC 、P300:大部分關于字謎的 ERP 研究也發現, 600 ms 之后會出現晚期 正成分,即 LPC 。LPC 成分經常被學者們歸屬于 P300(邱江、張慶林,2007; Luo etal.,2011;李文福等, 2013;邢強、張忠爐,2013),認為二者在形態、頭 皮分布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可能只是所分析時程的早晚有所不同。 我們在此對兩 者展開統一討論。
LPC 成分所反映出的不同現象, 可能是由于實驗的設計與目的不同。針對字 謎實驗中出現的 LPC 成分的本質有如下幾種觀點:
第一, LPC 反映了思維定勢突破后新異聯系的形成(邱江、張慶林,2007; Wangetal.,2009;李文福等, 2013;邢強、張忠爐,2013)。P300 可能與記憶更 新、編碼和提取有關, 認知個體將某些信息整合到已有表征之中, 從而對現有信 息進行修正(Donchin & Coles,1988),對語義展開重構和提?。⊿mith,1993)。 如果認為 LPC 成分的實質屬于 P300 成分, 那么 LPC 可能反映了認知個體在記 憶中對與謎底相關的信息進行編碼與提取, 把從記憶中提取的信息與謎底加以整 合, 從而形成新的表征。另外, LPC 的波幅越大, 反映出從工作記憶中提取字謎 的相關信息來形成新穎聯系的需求越高(Kusak et al.,2000;李文福等, 2013)。
第二, LPC 反映了認知努力的程度或認知整合的難度。 在突破思維定勢的過 程中, 人們需要大量心理資源的投入, 困難字謎較容易字謎(羅俊龍等, 2013), 解謎語義較常規語義(邢強等, 2013b),有頓悟較無頓悟(邢強、張忠爐,2013) 均誘發出更正的 P300 或 LPC 成分, 說明更難的語義識別與整合需要更多的認知 努力。
第三,LPC 反映了漢字詞義的加工(魏景漢等, 1995;沈承春、張慶林,2011)。 詞義加工即語言組織的過程, 被試在這一階段調用了語言類的解謎策略, 體現出 字謎的解答過程離不開語義的組織。猜謎者在突破謎面的字面義之后,需要通過 重組漢字部件形成新的漢字。 這些都進一步表現了字謎的語言特性。
第四, LPC 反映了認知個體在多次解謎失敗后對問題表征的反思與重構(沈 汪兵等, 2012a)。如果在解謎過程中形成了思維僵局, 并未產生新思路, LPC 效 應同樣會出現。此時的 LPC 成分位于額中央區,可能與思維僵局的反思有關。
第五, LPC 反映了對語義的最終整合與確認。 根據羅俊龍等人(2013)的原
39
型啟發實驗,在謎底最終呈現后會引發一個起源于右扣帶后回的 LPC 成分???帶后回主要涉及語義加工(邱江、張慶林,2007),此處的 LPC 表示認知個體在 經過一系列語義整合之后,對猜測的謎底與呈現的謎底所進行的匹配確認。
② 腦區激活情況
字謎的理解過程是一種從左腦到右腦的跨越, 左腦往往與句法、語義等基本 的語言處理有關, 但右腦的介入才能完成字謎的解答。因為在理解字謎時需要運 用類比、聯想、想象等認知過程來激活相關信息, 所以右半球在字謎認知中表現 出優勢。字謎 ERP 實驗里屢屢出現的 P300 成分具有更強的右半球效應, 原因可 能在于,破解字謎需要認知個體舍棄外顯的字面義而選擇內隱的非字面義, 右半 球在隱喻加工和隱喻義提取中起主要作用 (沈汪兵等,2011;羅俊龍等, 2013)。 邢強等人(2013b)認為,字謎認知的半球效應可分為從右半球激活至左半球激 活的兩階段: 限制解除時出現的表征更新轉換確實與右半球的激活緊密相連, 此 時右腦的活動明顯強于左腦; 隨后在語義關系的整合與聯結過程中, 左半球則起 到關鍵作用。這表明,只有左右腦協同參與,才能真正理解字謎。
就具體的激活腦區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進行歸納:
第一, 字謎加工初期階段。研究發現(Qiu et al. ,2008a),字謎解決的成功 與否在準備期即會呈現特定的預兆, 有頓悟較無頓悟的差異起源于扣帶前回???帶前回的激活能夠有效地幫助認知個體調整問題解決策略。另外, 如果實驗采用 “原型在前、問題在后”的范式,在字謎加工初期還會涉及原型的激活(邱江、 張慶林,2011),Qiu 等人(2008b)發現,原型加工階段激活了頂枕顳聯合區, 可能體現出在原型激活時形成了豐富的語義信息。Tian 等人(2011)的 fMRI 實 驗發現, 左側額中回或扣帶前回的激活可能反映了對各種無關思維活動的提前抑 制,左側顳上(中) 回或小腦的激活可能表示在工作記憶中提取和維持原型中的 啟發信息。
第二,打破思維定勢、形成新異聯系的階段。這一階段涉及許多復雜的認知 活動, 多個腦區都在這一階段得到激活, 其中海馬腦區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海馬旁回及海馬主要負責信息的編碼、回憶與保持(Cabeza et al. ,2002),會被 新異刺激所激活。在字謎任務中, 該區域的激活主要基于謎底和謎面間的新穎聯 系(羅勁, 2004;沈汪兵等, 2012c)。邱江與張慶林(2007)發現,“有頓悟地
40
猜中”較“無頓悟地再認”的字謎所誘發的 LPC 成分起源于右側海馬旁回,該 區域的激活能夠預測之后是否能正確回憶與提取信息, 表明被試利用新穎線索為 謎面與謎底建立起新的聯系, 嘗試從工作記憶中整合、 提取并預測謎底。Wang 等 人(2009)發現,字謎的頓悟較非頓悟在中央區和枕區分別引發了更負與更正的 成分, 但它們均定位于海馬旁回和額上回, 與打破思維僵局并形成新穎有效的聯 系有關??傊?, 海馬及其周邊區域是負責形成字謎新異聯系的關鍵性腦結構(羅 勁, 2004;沈汪兵等, 2012c)。此外, 在利用原型啟發信息促進頓悟產生的過程 中,扣帶前回發揮了打破思維定勢、形成新異聯系的作用(Qiu etal.,2008b)。Qiu 等人的 fMRI 實驗結果還顯示,有頓悟的字謎較無頓悟的字謎顯著激活了楔前葉、 左側額下及額中回、枕葉下回和小腦等腦區。 他們認為, 楔前葉可能與原型的成 功激活有關,左側額下及額中回可能與成功利用原型中所包含的關鍵啟發信息有 關,枕下回和小腦可能與注意資源重新分配和知覺重組有關。
第三, 字謎完成及頓悟體驗的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涉及扣帶后回的激活(Qiu et al.,2008b;羅俊龍等,2013),既反映了頓悟完成的情緒體驗(Qiu et al.,2008b), 又體現出對語義的最終整合與確認(羅俊龍等, 2013)。
(2)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
本研究采用的是空間分辨率較低的 ERP 技術,無法對激活腦區進行深入探 究,僅能比較可靠地考察字謎加工中的腦電成分。本文由此提出了第四個研究問 題“漢語字謎語義通達的各個階段涉及哪些神經活動?”, 試圖探討在字謎認知 加工不同階段所呈現的神經活動及其所對應的認知特征, 為字謎的動態加工進程 補充更多證據。
下面將依據對過往研究的參考, 闡述本研究中的 ERP 實驗 (實驗四) 所重 點關注的腦電成分。
首先, 本研究將關注與早期視覺加工相關的成分 N1 及 P2,以確保謎面形態 不會對字謎認知加工造成影響, 并觀測加工初期是否會涉及復雜的語義加工。
其次,本研究將著重計算 N400①與 LPC 成分的波幅,探討這兩種成分所反 映的認知特征。 N400 與 LPC 也是隱喻(王小潞, 2009:186)、熟語(張輝,2016: 164)、雙關語(鄭偉,2020)、幽默(李夢薇,2017)等非字面語言研究所重點關
① 由于本文從非字面語言角度考察字謎,所以將 300-500 ms 間可能出現的負波歸屬為與語言加工相關的 N400,而非 N2。
41
注的成分。 N400 主要反映語義的可預測性,可預測性越小, N400 成分越呈負向 偏移(Kutas & Hillyard,1980,1982,1989;McPherson & Holcomb,1999);LPC 成分在非字面語言研究中通常被認為是反映語義整合難度的指標(Friedman & Johnson ,2000;王小潞, 2009:187)。
據此, 本文對實驗四的結果做出以下三點假設: 第一, 任何條件下, 早期視 覺成分的波幅都沒有差異;第二, 意會字謎可能較字形字謎誘發出更強的 N400 或(和) LPC 效應, 原因在于前者比后者難度更高, 前者的非字面義信息更難整 合,較難預測到謎底;第三,干擾條件可能較啟發條件誘發出更大的N400 或(和) LPC 效應, 因為干擾條件無法提供有助于解謎的信息, 而啟發條件能夠給出解謎 所需的線索, 所以前者相比后者會引起更大的語義期待與語義信息之間的沖突, 使語義信息更難預測,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資源來整合語義。
2.3 本章小結
本章的第一部分基于對字謎的理論研究, 通過五種視角闡釋了字謎的語義理 解與建構; 本文將采用其中的非字面語言視角對字謎展開進一步研究。 第二部分 基于對字謎的實證研究,分為四個小節,每一小節首先對相關的實證研究進行綜 述, 以提出本文的四個研究問題, 隨后討論已有研究對本研究的啟示。
上述研究為后續研究奠定了理論與方法上的基礎,但存在如下研究空白: 第一, 對字謎的語言學解讀幾乎均是理論型研究, 缺乏實證數據的支持;
第二, 對字謎的實證研究幾乎均是將字謎看作研究頓悟或字形加工的工具與 材料, 很少涉及對其語言理解機制的討論;
第三, 通常將不同種類的字謎合在一起研究, 但不同種類的字謎可能具有不 同的加工機制,比如字形字謎和意會字謎;
第四, 沒有對字謎中的語境效應進行專門的界定與探討。
在已有的研究中, 只有任婉(2016)的論文是將字謎看作一種非字面語言形 式來考察的實證研究, 并將字謎分為字形字謎和意會字謎進行比較。但該論文選 取的語料只有 48 個, 并且僅采用離線的問卷法收集數據,無法驗證字謎的在線 加工機制,對字謎語義理解過程的討論也比較簡單。
本文結合研究問題與研究空白, 參考過往研究的實驗理據與方法, 設計出三
42
個眼動實驗與一個ERP 實驗。已有研究在理論與方法上都具有較強的啟發作用, 本研究將在此基礎之上,對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展開進一步的探討。
43
3 理論基礎與研究手段
本章將首先介紹本研究所基于的主要理論,并說明每種理論如何用于闡釋字 謎的理解機制; 隨后描述本文的主要研究手段, 即眼動追蹤技術與事件相關電位 (ERP)技術; 最后匯報對實驗語料的測評過程與結果。
3.1 理論基礎
在之前涉及到字謎的實證研究中, 多數研究通過字謎反思了頓悟的相關理論, 如表征轉換理論(例: 沈汪兵等, 2012b;邢強等, 2013a,2013b;劉鑫等, 2015) 和原型啟發理論(例: 邱江、張慶林,2007;吳真真等, 2008;王婷等, 2010; 李文福等, 2013;邢強等, 2016)。但本研究不著眼于字謎在心理學意義上的頓 悟機制, 而是注重考查字謎作為非字面語言的理解加工機制, 因此不再對頓悟相 關理論進行過多探討。
由于學界當前沒有專門針對字謎的語言認知加工而提出的理論, 本文選取了 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非字面語言理論與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 礎。 本節將這些理論歸納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加工階段”的非字面語 言理論(標準語用模型、 直接通達模型) 和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 第二部分是 基于“凸顯度”的非字面語言理論, 即層級凸顯假說和低凸顯意義標記假說(以 下簡稱“低凸顯假說”)。我們將重點運用這些理論來指導文章的實驗設計與結果 討論。
就這兩個類別而言,第一類理論注重“加工階段”,能夠闡明漢語字謎理解 過程中的語義通達階段; 第二類理論從“凸顯度”出發, 能夠解釋漢語字謎的加 工模式與認知特性。此外,非字面語言理論偏向于語言認知, 創造性思維四階段 理論更注重心理機制, 所以我們既能夠運用語言學理論闡釋本研究所發現的神經 心理現象, 又可以更透徹地了解語言加工中的心理機制, 提高文章的解釋力與可 信度。
下面將首先介紹每種理論的內容, 隨后討論該理論如何用于解釋字謎的認知 加工機制。
45
3.1.1 基于“加工階段”的非字面語言理論與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
雖然非字面語言類型具有各自的特征, 但均需要運用話語字面義之外的加工 來獲得說話人的正確意圖(王小潞、郭曉群,2016;王小潞、王藝臻,2020)。 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界定,語義的激活程度與通達次序, 語境在加工過程中的作 用, 其他因素的介入程度等等, 均是非字面語言加工理論嘗試回答的問題。目前 針對非字面語言加工的理論主要有標準語用模型、直接通達模型與層級凸顯假說, 它們均可從各自的角度闡釋非字面語言的認知加工過程, 對包括字謎在內的多種 非字面語言類型都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本小節將首先介紹標準語用模型與直接通達模型, 二者均詮釋了非字面語言 的語義通達次序與加工步驟, 一直以來對非字面語言研究起著理論指導作用, 也 被廣泛用于解讀各類非字面語言形式的認知加工階段。
(1)標準語用模型
標準語用模型(the standard pragmatic model)基于 Grice 在 1975 年提出的會 話含義理論(conversation implicature theory)與 Searle( 1979)的言語行為理論 (speech act theory)。會話含義理論指的是說話人在言語交際中應該遵守“合作 原則”及其準則(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以提供足量、 真實、相關、簡潔的信息。“含義(implicature)”是會話過程中源于“所言”(what is said)并通過“暗示”獲得的“意義”(what is implied),受制于會話語義、交 際意圖和語境。當說話人違反合作原則中的相關準則時,便會產生與字面義不同, 但與語境緊密結合的會話含義。聽話人可根據話語的字面義, 通過合作原則并結 合語境推導出特殊的含義。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以言行事”行為, 比如“闡述”“指令”“承諾”“道歉”等, 解釋了言語意義與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的關系。該理論還進一步提出直接言語行為與間接言語行為的區別, 其中 后者發生在人們不使用規約的語言表達, 而采用別的表達方法之時。間接的語用 意圖需要根據字面義進行推斷, 且非規約性的間接言語行為不僅需要通過詞匯句 法來推斷,更依賴于語境信息、雙方的背景知識等因素。
當被應用于非字面語言加工范疇時, 標準語用模型認為,字面義的激活是必 須的, 且字面義在任何語境下都會首先得到加工。若字面義與語境一致,則加工 結束; 若二者不符則繼續加工, 過程中要經過多次監控與調整, 直至獲得特殊的
46
非字面義(王小潞、郭曉群,2016)。這一加工過程涉及對合作原則及其準則的 違反, 主要是質的準則(the quality maxim)。非字面義的獲得必須不斷否定字面 義,并持續推斷說話者的意圖。 因此,非字面語言較字面語言的理解更為復雜, 需要更多的認知努力。加工字面義與非字面義所需時間的差異可為標準語用模型 提供證據: 根據該模型,人們會優先加工字面義, 所以加工非字面義要比加工相 應的字面義所耗費的時間更長(Giora et al. ,1997;Schwoebel et al. ,2000)。
據此模型, 字謎的語義理解被視作一個序列加工過程: 認知個體首先通過謎 面激活和理解字面義; 隨后檢測經由謎面提取的字面義是否與語境相符, 若相符 則視為獲得了制謎者的表達意圖, 加工即刻停止, 猜謎者在這種情況下僅整合了 字面義; 若存在矛盾, 則會持續加工, 直至壓制字面義并獲得與語境一致的“言 外之意”,方可得到謎底。
圖 3.1 字謎加工的標準語用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
(2)直接通達模型
Gibbs ( 1984 ,2000)提出的直接通達模型(the direct access model)反駁了 分步加工模型。該理論認為,語言理解中的某種機制同時對語言和非語言信息極 為敏感, 語境在詞匯激活的最初階段就起到重要作用, 聽話人可直接獲得與語境 一致的意義, 而不一致的意義將不被激活 (黃彬瑤、王小潞, 2013)。認知主體 無需通過否定字面義來獲得非字面義, 詞匯通達的第一階段也是理解過程的最終 產物。
如用此模型理解字謎,意味著在加工過程中,語境引導了人們對謎面的理解。 如果提供的非字面語境足夠強, 認知個體可以直接跳過字面義加工階段, 字面義 將不會激活,謎底可以直接被提取,無需后續的修正加工。
這兩種模型的主要區別在于語境究竟在加工過程中的哪個階段起作用
(Giora ,1997;黃彬瑤、王小潞, 2013)。標準語用模型認為,語義通達是嚴格
47
的序列加工過程, 語境在加工后期才會起作用, 不會影響對謎面字面義的編碼與 激活; 而直接通達模型認為,語境直接引導了人們對謎面語義的理解與加工, 無 需后續整合。但字謎是規約度和熟悉度都非常低的非字面語言, 即使有啟發性的 語境存在, 猜謎者也不太可能越過謎面而直接提取謎底。除了對于個人極為熟悉 的字謎可依據直接通達模型直達謎底之外,一般都會通過 “字面義→非字面義” 的分步加工來探尋謎底。 標準語用模型較直接通達模型而言, 可能更適用于解讀 低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如謎語、幽默、反語、新穎隱喻等(王小潞、郭曉群 , 2016;王小潞、王藝臻,2020)。
圖 3.2 字謎加工的直接通達模型(Gibbs ,2000)
(3)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
由于字謎的解答需要人們充分調動聯想、想象等創造性認知功能, 字謎也是 創造性問題的一個具體代表。 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由 Wallas(1926)提出, 是 創造性思維過程研究的重要理論模型, 能夠從心理層面闡明創造性問題解決過程 中不同階段的特征,在本研究中也將用于對字謎加工進程的闡釋。 該理論認為, 創造性思維包括四個階段: 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與驗證期。這一模型首次將 無意識加工引入創造性思維過程之中, 主張認知個體在醞釀期所進行的是潛意識 思考 (詹慧佳等, 2015)。
具體而言, 準備期的內容主要是積累并搜集與問題相關的知識與信息, 包括 掌握問題所在領域的具體規則(歐居湖、張大均, 2003)。認知個體首先分析問 題本身, 初步嘗試解決問題。頓悟不會發生在認知加工的最初階段。但準備期也 不是僅有簡單的視覺加工, 后期是否發生頓悟可能在準備期即會呈現一些高級的 神經活動預兆(Qiu et al. ,2008a)。
醞釀期指的是認知個體的意識暫時離開當前未完成的問題情境, 轉向其他問 題, 但潛意識仍然在對原問題進行加工的階段。相較于意識思維, 潛意識思維更
48
具發散性與聯系性, 更擅長信息關聯與整合, 有利于形成創新性想法。大腦將未 解決的問題短暫地轉移,頓悟隨后會不可預期地發生(Sio & Ormerod ,2009)。 醞釀效應受許多因素影響,如任務類型、醞釀期長度、嵌入醞釀期的任務難度、 提示線索等。醞釀期屬于內隱加工, 而準備期則是外顯加工。思維僵局及其早期 察覺可能是醞釀期的一個重要特征。
明朗期的定義為“在潛意識中加工的答案形成于認知個體意識之中的階段” (詹慧佳等, 2015), 在許多研究中被認為是頓悟發生的階段。從醞釀到頓悟是 一種無意識的激活。明朗期存在許多高級認知過程, 主要包含突破定勢思維與形 成新思路兩大階段(羅勁, 2004)。通常認為,只有思維定勢被突破時,頓悟問 題才會解決, 此時涉及了舊思路向新思路的轉換, 從而引起新舊思路的沖突。但 突破思維定勢只是字謎頓悟的一部分, 想要成功解謎必須依靠新思路的形成(羅 勁, 2004;邢強、張忠爐,2013)。
驗證期是對明朗期所獲取答案的檢驗,可能會伴隨一些情緒體驗??傮w而言, 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能比較清晰地闡釋創造性問題加工的心理機制, 具有較強 的說服力與影響力。
字謎屬于創造性問題的一種。 字謎的謎面本身包含了解決問題的信息, 但認 知個體需從不同角度分析謎面才能有效地解決字謎, 比較貼近現實中創造性問題 的解決過程(陳群林等, 2012)。結合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與字謎的相關特征, 筆者歸納出漢語字謎的神經加工進程(見第二章 2.2.1)。本研究的實驗四試圖將 字謎的理解過程與這四個階段扣合, 分析各個階段的腦電水平及其變化, 細致監 控并嘗試還原字謎的理解機制, 力圖為創造性問題加工理論提供更多啟示。 實驗 四將字謎的解答過程設計為四步: ① 準備期(測試字謎首次出現): 被試自看到 字謎起便進入準備期, 嘗試猜謎、思考答案, 如果猜出答案就直接進入最后一個 階段驗證期, 問題完成; ② 醞釀期(啟動字謎出現): 如果在首個階段沒有猜出 答案, 被試就會陷入困境并進入醞釀期, 此時認知個體的思維暫時離開原問題情 境,但潛意識仍然在加工原問題,主試會在這一階段提供有效或無效的提示; ③ 明朗期(測試字謎再次出現): 被試根據醞釀期所獲得的啟發信息, 將原型與問 題表征構成聯結, 在明朗期獲得頓悟, 形成預期的謎底; ④ 驗證期(謎底出現): 最后,認知個體根據呈現的答案核驗自己的猜想, 相當于驗證期。 本文將逐一分
49
析四個階段的數據, 以驗證在不同的字謎類型和啟發條件之下, 各個階段行為的 腦電水平及其變化, 細致地監控并還原字謎的認知加工階段, 探查其是否對應于 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并為創造性問題加工理論提供更多的啟示。
3.1.2 基于“凸顯度”的非字面語言理論
本小節將介紹針對“凸顯度”的非字面語言加工理論,即層級凸顯假說與基 于此延伸出的“低凸顯假說”。層級凸顯假說也是非字面語言加工中最重要的理 論之一, 能夠很好地闡釋各類非字面語言的加工機制;“低凸顯假說”可以幫助 理解字謎認知加工中所蘊含的低凸顯性特征, 以及字謎“低凸顯”的加工模式。
(1)層級凸顯假說
Giora(1997,1999,2003)提出的層級凸顯假說(the 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
打破了“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二分,認為語義是從“極凸顯”到“非凸 顯”的連續統 (黃彬瑤、王小潞, 2013)。凸顯度是影響語義通達順序的決定性 因素,它受到熟悉度(familiarity)、使用頻率(frequency)、規約度(conventionality) 以及原型性(prototypicality)等因素制約,凸顯的語義在認知加工中總是會被首 先激活。
層級凸顯假說認為,語言理解涉及兩個不同的、并行運行的機制: 一種是自 下而上的語言機制(例如詞匯通達), 這是模塊化且被刺激條件所驅動的,僅對 語言層面的信息敏感; 而另一種是自上而下的、具有推論性和整合性的語境機制, 專注于經過處理并與其他認知過程相聯系的信息, 對言內和言外信息均比較敏感。 為了使某種意義變得凸顯(在大腦中達到優先級),就需要將其編碼在心理詞典 中, 并使之更頻繁地出現于日常交際。無論字面義和語境信息如何, 某種語義出 現得越頻繁、越熟悉以及常規,就會愈加凸顯。語義通達呈序列加工: 當遇到相 關刺激時, 凸顯義立即被激活; 非凸顯義則因凸顯性較低(由于不熟悉、不典型、 頻率低、不規約等) 而激活較慢,有時甚至達不到閾值而無法激活。
由于層級凸顯假說本身只能闡釋非字面語言加工的早期情況, Giora(2003:
37)為其補充了“保留假說”(retention hypothesis),即如果某種激活的語義有助 于話語理解, 就會得到保留, 如果干擾了話語理解, 則會受到抑制, 但凸顯度高 的語義往往難以被抑制,可能一直存留于后期的加工過程。
字謎不同于熟語、死隱喻等高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 沒有直接儲存于心理詞
50
典中的非字面義, 所以首先被激活的極凸顯意義一定是謎面的字面義,認知主體 通過后續的不斷加工才能逐步獲得謎底的非字面義。謎面的字面義由于對字謎理 解沒有幫助,需要受到抑制,但是它的凸顯度極高,可能會存留于加工過程之中, 起到干擾作用。
圖 3.3 字謎加工的層級凸顯假說(Giora ,1997)
(2)“低凸顯假說”
“低凸顯假說”由層級凸顯假說延伸而來(Giora,1997,1999,2003;Givoni et al. ,2013)。根據層級凸顯假說中語義加工的序列性特征,低凸顯義的啟動必 然晚于高凸顯義,前者甚至可能無法完成詞義通達。但在一些情況下, 低凸顯義 在交際意圖中必不可少, 為了促使聽話人注意到這種意義并加快其激活速度, 說 話人應著重為低凸顯義設置額外的啟動機制。例如, 某篇報道中描述一個批評家 將自己寫的文章吃了下去,但如果只用“The critic eats his words”的描述,人們 可能會自動激活“eat one’s words”這個熟語凸顯的非字面義“收回說過的話”; 但如果改為“The critic eats his words… literally”,“literally (字面上)”就會激活 “eat one’s words”的低凸顯義—— “吃了某人的書面材料”, 詞語“literally”此 時就是為了啟動該短語不常用的低凸顯義而為其添加的標記。
這就是 Givoni 、Giora 和 Bergerbest 為了補充“層級凸顯假說”的不足,于 2013 年在線下實驗和語料庫研究后所提出的“低凸顯意義標記假說”(the low- salience marking hypothesis),簡稱“低凸顯假說”(the low-salience hypothesis), 即低凸顯意義的激活需要額外的語境處理機制, 或者說, 說話人需要對低凸顯意 義添加語言學上的“低凸顯義標記”(low-salience markers)。這些標記可用于提 示某種表達的低凸顯義。
Givoni 等人的實驗材料共有 24 個句子,包括傳統的隱喻或習語, 這些表達 既有凸顯的非字面義,也有不太凸顯的構詞義/字面義,如“It iswritten black on white”的凸顯義為“信息以最清晰的方式或術語表述”, 低凸顯義為“用白底
51
黑字寫的”。他們的實驗材料中盡可能少地包含了背景知識, 區別只在于句子或 從句的末尾是否有標記。實驗選取了 四個希伯來語標記:“literali (字面上)” “be’emet (真的)”“lo (沒有/不)”和“bimlo muvan hamila (在詞語的全部意義 上)”, 語料僅就句子本身或在小型對話的上下文中進行了測試。例如某一題目為 “She is a mother / She is a mother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 ,被試需要對這一 對句子的凸顯義進行七點量表評分,判斷其在末尾有/無標記的情況下更傾向于 “she is motherly and protective of her children as well as many others (她像母親一 樣保護她的孩子和其他許多孩子) ”還是“she has children (她有孩子) ”。實 驗一包含兩個版本, 被試只能看見每對句子中的一個; 實驗二則是將一對句子放 在一起讓被試評分。結果表明, 被試在有標記時會比無標記時更傾向于選擇低凸 顯義, 當一對句子放在一起時,被試會更容易被低凸顯義標記所影響, 從而對低 凸顯義更為敏感。
Givoni 等人將這一理論分為三個層次, 進行了如下描述與推論:(a)語言系 統應包括低凸顯義標記來使人們注意凸顯性較低的含義,就言語交流范疇而言, 說話人使用這種標記作為線索, 從而使聽話人能夠激活在序列性的語義通達中被 遺漏的含義; 因此,(b)這些標記將使聽話人的注意力直接集中于低凸顯語義; 結果就是(c)此類標記將加速低凸顯語義的激活, 確保它們不會在理解過程中 被忽略。根據以上闡釋,本文進行了另一推論(d)指向越明確、啟發程度越高 的低凸顯義標記,就會使受眾更快、更容易地通達低凸顯語義。
此外, 本文還發現, 除了傳統語言學范疇的“語言標記(linguistic marker)” ①,有時句子中的其他詞匯或表達也會起到促進低凸顯義激活的作用, 如“大城 市的廁所怎么樣? 上廁所比第三者更難‘插足’”(束定芳, 2000:67;張雪梅、 劉宇紅,2018)。人們通常會首先激活“插足”的凸顯義即隱喻義“參與在內(多 為貶義)”,但此時該詞義卻與語境不相符,“上廁所”所創設的語境觸發了“插 足”的低凸顯義即構詞意義 “把腳伸進來”。“上廁所”這個詞語不是語言學范疇 的“標記(marker)”,但也觸發了低凸顯語義。因此, 結合漢語的語言特征與本 文的研究目的, 我們將“標記”擴展為“觸機(trigger)”, 并稱其為“低凸顯義 觸機(low-salience triggers)”。
① 指通常位于句首,自身具有概念或程序意義,語用功能會影響命題意義但不承擔句子命題內容的成 分,如副詞、名詞、動詞、介詞短語、習語等多個類別(Fraser ,2009;楊國萍等, 2017)。
52
(3)字謎認知加工的低凸顯性特征及“低凸顯假說”
當遇到低凸顯義觸機時, 特定表達的低凸顯義雖然被激活, 但其高凸顯義依 然以某種形式存留。字謎等文字游戲非常需要這種“雙重存留”, 可實現語言頓 悟(猜到謎底) 以及休閑娛樂的雙重功能(張雪梅、劉宇紅,2018)。字謎具有 低凸顯性的認知特征, 即解謎真正所需的是其暗含的低凸顯義, 加工字謎必須激 活這種低凸顯義。
字謎的謎面通常都是具有高凸顯常規語義的短語,如“所托非人”“黯然失 色”“半推半就”“喜上心頭”“萬紫千紅”等, 解謎所需的非字面義雖然也包含 于其中, 但制謎者利用大眾對謎面字面義的思維慣性進行了偏離性編碼, 極大地 降低了謎面中非字面義的凸顯性,使猜謎者很難突破思維定勢以完成解碼。如果 沒有外部線索提示, 或經過特定的訓練, 這種低凸顯義往往很難激活。如字謎“我 在山東——峨”, 其謎面中高凸顯的字面義為“我在山東省”, 解謎者很容易直接 將其看作常規的四字短語進行加工。但為了獲得謎底, 必須回歸以字為單位的元 語言分析,挖掘謎面的低凸顯義,將謎面中的“我”與“山”均看作平面事物, 把“東”按照“左西右東”的方位來理解, 將“我”字放在“山”字的東邊, 即 “山”字的右邊,得到謎底漢字“峨”。猜謎者通常很難提取這一層低凸顯義。 但如果他們之前遇到過“挖西補東——撲”或“西拼東湊——揍”等字謎, 就會 較為容易地獲取 “我在山東”的低凸顯義, 而前兩個字謎此時就會起到低凸顯義 觸機的作用。低凸顯義觸機的啟發程度越強, 字謎中低凸顯義的激活就會越容易 而迅速。
基于張雪梅、劉宇紅(2018)的研究, 結合王仿( 1996)、朱承平( 1996)、 申江(2000)所提供的語料以及互聯網上的一些例子, 本研究試圖進一步梳理并 分析低凸顯義在謎面語言中的表現方式和認知效果, 明確字謎的低凸顯性認知特 征的成因與表現,探討“低凸顯假說”在闡釋字謎認知加工機制時的合理性。
低凸顯義在謎面中的語用表征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類, 關鍵字詞回歸元 語言層面, 將字詞本身看作可拆解的二維平面事物; 第二類, 關鍵字詞具有多音 或多義性,猜字謎時運用的是其低凸顯義;第三類,關鍵字詞具有多種切分方式, 猜謎時需要采用由低凸顯性句法切分而形成的意義; 第四類則主要是針對意會字 謎, 其中低凸顯義的設置主要是通過關鍵詞同義替換的方式。下面將分別舉例說
53
明這幾種類型,分析低凸顯義在謎面中的組織與表現形式。
① 關鍵字詞回歸元語言語境
這類字謎謎面的凸顯概念義并不重要, 認知主體需要回歸元語言語境, 將其 中的關鍵字詞看作可拆分的平面二維事物, 具體操作主要涉及筆順、部件等的離 合。這也是低凸顯義在大部分字形字謎中的表征方式。
(a)半真半假(謎底:值)
該謎面的常規概念義是形容人不是真心實意的態度, 但此時需要把“真”和 “假”兩個字看作可拆分的二維事物, 將“半”看作描述具體數量的單位, 由此, “半真半假”的語義就會被推斷為“‘真’字的一半和‘假’字的一半”, 通過拆 分和推理, 解謎者分別選取“真”字的上半部分“直”和“假”字的左半部分“亻”, 合為“值”字。
(b)打消念頭(謎底:心)
“打消念頭”的高凸顯義為“放棄之前的想法”, 但在此謎面中需要把“念” 字看作客觀平面事物, 將“頭”回歸本義為“物體的頂端”, 所以“念頭”即為 “念”字的上部“今”,“打消念頭”的低凸顯義為:“去掉‘念’字的上部‘今’”, 從而獲得謎底“心”。
② 關鍵字詞具有多音或多義性
這類字謎基于關鍵字詞的多音或多義性, 從而產生不同的概念意義, 猜謎者 往往需要抑制高凸顯義的干擾, 根據低凸顯義來理解謎面,才能沖破思維定勢, 完成字謎解答。
(c)人間草木(謎底:茶)
通常,“人間”表示人類社會、世間, 其中的“間”讀“jiān”,但根據這種 高凸顯義無法解出謎底。正確解法應該將“人間”拆開, 并把“間”理解為“間
隔”, 讀“jiàn”, 所以本字謎的謎面可以解讀為“‘人’字間隔開了‘艸’字頭與 ‘木’字”, 從而得到謎底“茶”。
(d)盡無重點(謎底:尺)
本例字謎“盡無重點”的關鍵字詞在于“重點”,“重”在“重點”里的讀音 通常是“zhòng”, 詞義為“重要的部分”。“重”的另一個讀音為“chóng”, 意為 “重復”。 如果采取后一個發音和字義,“重點”一詞就會傳達出另一種含義, 即
54
“重復的點/雙重的點”。謎面此時便可以解釋為“‘盡’字沒有雙重的點/沒有兩 點”,從而得出謎底“尺”。
③ 關鍵字詞具有多種切分方式
多字詞語或句子一般會有自己較為常規的切分方式, 以此產生相應的語法關 系和概念意義。但有時, 認知個體需要舍棄慣常的高凸顯義, 選擇能夠產生低凸 顯義的切分方式對詞句進行切分,才能發現正確的解謎線索。
(e)惻隱之心(則)
“惻隱之心”的常規概念義為“見到遭受災禍或不幸的人產生同情之心”, “惻隱”二字也通常被連起來理解為“對受苦難的人表示同情”。但為了解答該 字謎,猜謎者需要把“惻隱”二字拆開,并把此謎面劃分為“惻/隱之心”—— “‘惻’字隱去了它的‘心’字旁”, 進而獲得謎底“則”。
(f)春節一日(謎底:夫)
“春節一日”的高凸顯義為“春節的一天”,“春節”和“一日”都是固定的 雙字詞, 詞語中的兩個字通常會連在一起使用, 但在本字謎中, 猜謎者需要把“一
日”拆開,將字謎劃分為“春/節/一/日”——“‘春’字節去了‘一’和‘日’ 兩個部件”, 從而得到謎底“夫”。
④ 關鍵字詞同義替換
針對意會字謎, 最重要的設謎方式為關鍵字詞的同義替換, 將謎面中的常規 字詞替換為謎底漢字的筆畫或部件, 且解謎的難點也在于如何找到正確的同義替 換字詞。
(g)夏日服飾(謎底:袱)
在本例中,解謎者需要將“夏日”同義替換為“伏”(農歷劃分夏季最炎熱 的三個階段), 將“服飾”同義替換為偏旁“衤”(基本釋義同“衣”,用作偏旁), 并將“伏”與“衤”組合在一起得到“袱”字。
(h)上訴無效(謎底:皓)
猜謎者需要將“上訴”同義替換為“告”(意為“向行政司法機關檢舉、控 訴”), 將“無效”同義替換為“白”(意為“徒然”), 并將“告”與“白”組合在 一起得到“皓”字。
非字面語言加工經常受到凸顯度的影響和制約。在字謎這種基于“別解”而
55
生成的語言現象中, 雖然謎面的高凸顯義會得到優先激活與處理, 但卻不符合語 用目標, 猜謎者必須回歸關鍵的低凸顯義, 才能真正完成制謎者所設置的信息與 交際意圖,充分體現出字謎加工的低凸顯性特征。
“低凸顯假說”認為, 在一些情況下, 低凸顯義在會話目的中必不可少, 但 低凸顯義的激活很難達到閾值, 因此可能無法獲得通達。說話人此時應設置額外 的語境處理機制,即低凸顯義標記/觸機來促使聽話人注意到低凸顯義,加速其 激活,減弱高凸顯義的干擾。 結合關聯理論(Sperber & Wilson ,1986:25),在 某種意義上, 破解字謎可以看作制謎者(說話人)與猜謎者(聽話人)的互動, 猜謎者必須挖掘出制謎者所設置的謎面關鍵語句的低凸顯義, 并抑制高凸顯義的 干擾。
張雪梅與劉宇紅(2018)認為,字謎本身就是一種標記形式, 謎面中具有多 義性的關鍵詞起到了低凸顯義標記的作用。但本文認為, 謎面中的低凸顯義標記 /觸機不夠明晰, 而且形式比較多變, 如果猜謎者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很難據 此激活解謎所需的低凸顯義。 因此, 本研究決定在實驗設計中不采取這種謎面內 部的所謂低凸顯義標記, 而是在謎面之外提供更為明確的低凸顯義觸機, 構造低 凸顯義語境,以便更清楚地觀察字謎低凸顯義的觸發機制。
根據過往研究的發現, 如果給予被試促進解謎語義啟動的外在提示作為低凸 顯義觸機,猜謎者就更容易發掘謎語中的低凸顯義, 從而完成解謎(朱新秤等, 2009;羅俊龍等, 2013;黃福榮等, 2013;邢強等, 2013a,2017)。在實驗一至 實驗三中,本項目的研究者將作為制謎者(說話人), 通過設置不同類型的啟發 條件作為低凸顯義觸機,根據實證數據來研究字謎中的 “低凸顯假說”,進一步 闡明字謎加工的低凸顯性認知特征。
綜上, 字謎加工具有低凸顯性特征, 低凸顯義在解謎過程中必不可少但又難 以通達, 需要有效的線索予以提示來加速激活, 這與“低凸顯假說”的內容相符。 不過,雖然某種表達的低凸顯義需要完成通達,但高凸顯義有時也會得到保留, 生成一種雙重互動(Givoni et al. ,2013)。該特征對于字謎這種語言游戲極為重 要, 既可使受眾猜出謎底, 又可最大限度地實現休閑娛樂功能(張雪梅、劉宇紅, 2018)。
56
3.2 研究手段
語言理解不會產生必然的行為結果(behavioral consequences),所以對語言 的認知研究往往會采用與語言相關的任務(例如,命名、詞匯判斷),以獲得行 為上的測量結果。但此類任務具有局限性: 第一, 降低了生態效度; 第二, 不能 直觀地了解到刺激呈現和行為反應之間的過程。眼動和腦電活動的測量為彌合這 一差距發揮了關鍵作用, 因為它們可以高精度跟蹤大腦處理語言信息的實時動態 加工過程,而無需明顯的行為反應。
3.2.1 眼動追蹤技術
本文的第四章至第六章將重點使用眼動追蹤技術來研究漢語字謎的認知加 工,下面首先對眼動技術進行簡要介紹。
眼動即眼球的運動,通過眼動可以獲取生物對外界的注意力、視知覺等信息。 眼動追蹤可以精確測量眼球所在位置的變化過程, 該技術已經成為應用語言學研 究的重要工具, 因為它可以實時、直接地測量語言的認知加工過程。這基于 Just 和 Carpenter(1980)“所看即所想”的眼—腦假設(eye-mind hypothesis),即“你 所注視的就是你正在思考的”或者說“注視某個文本或區域的時間反映了對其加 工所需要的認知努力”。因此, 研究者推測, 眼球運動的軌跡、時間和方向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腦處理語言信息的心理認知過程。
用于記錄并測量眼動的儀器被稱為眼動儀, 研究者可借助眼動儀記錄的數據 來推測并分析認知個體的加工思路, 更加客觀地描述眼動的規律。本研究所選用 的眼動儀是加拿大 SR 公司生產的Eyelink 1000 plus 型眼動儀, 這是市面上最廣 泛使用的設備之一。該眼動儀依據角膜和瞳孔的反光法生產,采樣頻率為 2000 Hz,是目前采樣率最高的眼動分析設備。 這套系統的眼動采集裝置位于被試前方 的顯示器下部, 被試的頭部無需佩戴任何裝置。 該儀器速度快、精度高、定標簡 單而迅速(閆國利、白學軍,2012:25)。
人類的眼球有注視(fixation)、眼跳(saccade)和追隨運動(pursuit movement) 三種基本運動類型。注視是指眼睛的中央凹對準某一物體, 使物體成像在視網膜 上(在某一點停頓超過 100 ms)。但為了維持清晰的視覺, 眼球還必須進行跳動 和追隨運動。眼跳是為了改變注視點, 使接下來要注視的內容落在中央凹附近,
57
所以從一點跳到另一點, 未注視中間的內容。眼球追隨運動則是為了補償頭部和 身體的運動,眼球追隨物體移動而移動,目的也是使被注視物體成像于中央凹(閆 國利、白學軍,2012:3)。當人們在閱讀或查看某個場景或圖像時, 眼睛會停下 來注視并處理特定位置的信息, 然后通過眼跳或追蹤運動移到另一個可獲得其他 信息的位置。在注視過程中, 認知系統會感知與處理視覺輸入, 并計劃下一次眼 跳的時間和距離。在大多數正常情況下, 眼睛在跳動時移動得非???, 以至于人 們無法獲得新的視覺信息(Rayner ,2009)。盡管新的視覺信息不會在眼跳期間 得到編碼, 但是已經感知到的信息加工可以繼續進行(Irwin & Carlson-Radvansky, 1996;Irwin ,1998)。注視、眼跳和追隨運動通常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自動”發 生。因此, 跟蹤眼動過程能夠窺測無意識的認知行為。最重要的是, 眼動追蹤技 術可以反映人們的注視點落下的具體位置, 在該位置或區域的注視次數, 每次注 視持續的時間(注視時間)以及眼跳的時間和長度。
對于應用語言學研究, 尤其是閱讀研究, 眼睛的位置提供了關于注意力的指 標(Rayner,2009)。眼睛能夠表明認知個體正在關注什么, 并且消耗了多少認知 努力來處理從注視點輸入的信息。因此, 眼睛所看到內容的難度和復雜度會影響 注視和眼跳(Castelhano & Rayner,2008)。當輸入的信息較為困難時,注視時間 和回視就會增加, 而眼跳的幅度隨即減小。這表示在閱讀中, 難度較大的文本會 引起更多更長的注視和回視,而眼跳則會變得更短。
眼動技術有非常多的優點: 第一, 眼動技術可以直接衡量任務過程中的加工 機制, 而不是僅僅根據正確率、反應時等結果來展開推測; 第二, 認知個體的決 策、判斷與識別策略差異幾乎不會帶來眼球運動的差異; 第三, 眼動追蹤的時間 精度可以起始于視覺刺激(文本、圖像、場景等) 映入眼簾的第一刻, 終止于刺 激被移除,或者被試不再注視刺激; 第四, 盡管眼動追蹤通常發生在實驗室, 但 可以使讀者像平時一樣(在計算機屏幕上) 進行閱讀。 這表明被試可以按照自己 的節奏閱讀, 注視他們想看的任何位置, 而無需執行其他任務, 幾乎完美模擬了 自然閱讀情況(Scherr etal.,2016)。學者們可以考察認知個體在自然閱讀狀態下 加工文章信息的眼動數據,生態效度較高。
針對閱讀的眼動研究已經有 100 多年的歷史?;陂Z國利、白學軍(2012: 50-53)以及閆國利等人(2013)的研究, 下面將重點介紹閱讀研究中常用的眼動
58
指標,首先是時間維度的眼動指標, 隨后是空間維度的眼動指標。在此需要引入 “興趣區”的概念:“興趣區”是顯示刺激的目標區域,研究者會專門在該區域 提取相關眼動指標進行統計分析。
(1)時間維度的眼動指標
① 首次注視時間
首次注視時間(first fixation duration)是指讀者第一次注視該字/詞的時間, 與興趣區內有多少個注視點無關。首次注視時間通常反映了字詞的早期通達特征 以及對字詞加工難度的敏感性,受詞匯特征、語音特征、正字法特征、語境等因 素影響。但該指標可能會混淆興趣區內有單一注視和多次注視的情況, 這兩種心 理加工過程較為不同(閆國利等, 2013)。
② 凝視時間
凝視時間(gaze duration)指的是在注視點落到另外一個詞之前, 對當前所 注視字的總注視時間, 包括興趣區內的回視時間。 凝視時間也是表現詞匯早期識 別過程的指標。如果在注視點躍出某個詞之前對該詞只有一次注視, 那么該詞的 凝視時間就等于該詞的首次注視時間; 如果首次注視時間和凝視時間有所不同, 就可以推測出認知個體在首次加工該詞時遇到了困難。
③ 總注視時間
總注視時間(total fixation duration)是指讀者對某個字詞所有注視時間的總 和, 反映了加工該字詞的時間??傋⒁晻r間考慮了再讀時間, 表現了詞匯的后期 加工過程。如果某個字詞在不同條件下呈現出總注視時間上的區別, 但早期指標 沒有差別,就可以認為該字詞的后期加工存在差異。
(2)空間維度的眼動指標
① 眼跳距離
從一個注視點到另一個注視點的運動稱為眼跳。眼跳距離(saccade distance) 反映了信息提取情況、閱讀效率和材料的加工難度。眼跳距離大, 說明讀者在單 次注視時所獲得的信息相對較多, 閱讀效率較高; 眼跳距離小, 反映被試在閱讀 材料時具有一定的困難。
② 注視次數
注視次數(number of fixations)指的是某一興趣區被注視的總次數。該指標
59
反映了特定興趣區的認知加工難度與負荷, 材料越難、認知負荷越大時, 對其的 注視次數也越多。
③ 回視次數
回視次數(regression count)包括回視出次數(regression out count)和回視 入次數(regression in count),代表了認知個體對閱讀信息的再加工過程?;匾暢?次數指的是從注視點落到某個區域時開始, 從該區域發生回視的次數, 該指標反 映了被試在該區域發現問題的情況;回視入次數是指回視落入某個區域的次數, 語境預期性低的詞具有更多的回視入次數。
總而言之, 眼動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 選取合適而 有效的眼動指標,才能更好地對結果加以詮釋,并合理解答研究問題。
眼動技術之前并未應用于以單個漢字為謎底的字謎研究,僅在黃福榮等人 (2013)的實驗中被用于考察漢語成語謎的加工過程。本研究的實驗一至實驗三 將運用眼動技術, 通過記錄與追蹤被試對字謎各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情況, 對被試 理解字謎的心理過程進行推測與分析。
3.2.2 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
本文的第七章將使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來研究漢語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事 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是大腦響應特定事件或刺激而引起 的誘發電位, 反映了與刺激呈現時間同步的腦電信號, 表現了人的神經傳導特征 以及客觀的認知與心理行為。 ERP 技術具有毫秒級的時間分辨率, 能夠追蹤語言 加工中所涉及的極為快速的過程。本節將簡要介紹 ERP 技術的基本原理以及一 些與語言加工相關的 ERP 成分。
人腦只要沒有死亡, 就會持續產生腦電, 這種在自然狀態下大腦神經系統活 動自發產生的腦電被稱為自發電位或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事 件相關電位產生的基礎(魏景漢 、羅躍嘉, 2010:1)。人類電生理學的起源可以 追溯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當時第一次記錄到了人類的 EEG。但直到二十世紀三 十年代中期, EEG 才被認為是臨床神經內科檢測中一種具有價值的診斷工具。近 年來,這種方法以及 ERP 技術已經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腦電波的測量具有非侵入性, 研究者通過分布在頭頂、面部和四肢上的電極 來記錄大腦信號。這些電極捕獲了神經元交流中所產生的電位。神經傳遞包括了
60
離子的流動,該離子流在整個細胞膜上攜帶電荷,導致膜內外電位發生了變化。 這些電位的變化可以在一定距離處檢測到, 從而形成由 EEG 記錄并捕獲的信號。 大腦皮質為 EEG 記錄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在該處檢測到的信號非常小,因此 必須進行放大。目前通常認為,ERP 是由刺激事件所引起的大量神經元的電活動 所形成, 是大腦皮質椎體細胞頂樹突的突觸后電位變化總和, 直接反映了神經活 動。如果不同條件下的 ERP 存在差異,則表明大腦的加工狀態有所不同,但如 果不同條件下的 ERP 相似,也不能表明腦機制沒有差異,可能是神經元的強弱 或方向經歷了互相抵消的過程。
腦電信號是連續的, 呈現出跨越不同頻段的、較大的、有節奏的波動。大多 數認知研究聚焦于緊隨刺激或導致行為反應的神經事件。這些鎖時(和鎖相) 的 神經反應——或ERP——存在于連續的 EEG 之中。ERP 的波形與潛伏期均是恒 定的, 研究者可以通過固定的鎖時關系與計算機的疊加處理,從 EEG 中將 ERP 提取出來。 ERP 實驗設計的主要目標是獲得穩定的被試反應。在一個典型的語言 實驗中,如果希望獲得較大的效應,那么每個關鍵條件下應當有 25 至 60 個刺 激, 并且有 20 至 30 個被試。 EEG 記錄至少需要三個電極: 放大作用電極、接地 電極以及參考電極。通常的參考電極位置包括鼻尖、乳突或耳垂。在語言研究中, 學者們通常使用 32 或 64 個電極。
關于 ERP 數據的收集也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第一, ERP 具有高度的時 間敏感性,這意味著鎖時(time-locked)在實驗設計中至關重要。 ERP 不僅會隨 刺激出現而產生,也會被刺激消失所誘發,甚至會響應刺激中任何可察覺的變化。 在語言理解實驗中, 研究者通常會鎖定關鍵字詞的出現時間。第二, ERP 對許多 變量都非常敏感, 主試必須控制可能具有差異的各種變量, 包括刺激類別、與反 應相關的各個方面(例如, 反應準備的時間、用于反應的手、錯誤的類型和概率 等) 以及被試對刺激可能產生的預期(例如, 他們所關注的內容以及所采用的策 略)。特別是對于語言實驗來說, 研究者不僅要考慮詞語長度、詞性和頻率,而 且要考慮具體性(concreteness)和鄰域密度(neighborhood density)。第三, 必須 謹慎比較一些條件下的 ERP,如不同被試組(老人和年輕人)、不同句子位置(句 首、句中、句末) 或不同呈現位置(屏幕左邊、右邊), 這類波形的基本形態特 征可能會有所不同,如果進行此類比較,很難準確對齊波形以解釋相應的效果。
61
在這些情況下, 最好比較在同一個被試組或同一個位置記錄的波形。第四, 必須 避免各類偽跡所造成的污染, 最常見的來自于眼動或眨眼, 盡量減少這些偽跡的 通用方法是預防,即要求參與者限制眼睛運動及眨眼, 或者進行特定設計以減少 這些情況發生的可能性, 例如每屏中央一次只顯示一個單詞。偽跡還包括肌肉運 動, 主試應當阻止被試在實驗過程中移動身體, 但這類偽跡往往可以在后期處理 中濾除。
對 ERP 成分的分析有多個維度,其中波幅通常以微伏(μV)為單位,反映 了神經元受到的刺激程度, 揭示了大腦認知加工的難易程度; 潛伏期或時間窗口 以毫秒(ms)為單位, 反映了神經活動的時間表征, 可以表示認知加工的時間進 程; 腦地形圖反映了電位的頭皮分布, 表明了不同認知過程的腦內源。 在 ERP 數 據分析中, 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是探究各種條件下的波幅是否存在差異。研究者通 常選取一個或多個時間窗口, 在一個或多個作用電極處測量平均波幅或極性(最 大/最小電壓)。如果在比較各個條件的波幅時獲得了顯著的差異, 就可以明確得 出結論, 大腦對這些變量是敏感的(假設已經經過正確的去除偽跡等預處理)。 ERP 分布的地形圖也能夠用于解釋數據,研究者可以繪制特定時間窗口內頭皮 電位的分布情況, 并將頭皮區域作為因素進行統計分析(例如, 將頭皮分成前中 后位置和左中右位置)。但 ERP 技術的空間分辨率很低, 僅靠地形圖不能直接推 斷出腦內源,必須經過數學計算。
ERP 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缺點, 比如生態效度較低(閱讀中只能逐字或逐詞呈 現材料) 以及空間分辨率較低(不能直接對激活腦區進行定位),但其突出的優 點,例如高時間分辨率、高事件敏感性與無創性均使其能夠出色地探知語言的加 工過程。 該技術最基本的假設為——神經活動的差異意味著心理加工的差異, 不 同的 ERP 反應(如成分)代表了不同的心理加工機制,包括一些對語言非常重 要的過程。
與語言加工相關的 ERP 成分包括 P200、N400、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Component ,LPC)、左前負波(Left Anterior Negativity ,LAN)等。 ERP 命名中 的 P 或 N 表示腦電波的極性(相對于基線的正向或負向偏移), P 或 N 后的數字 表示該成分最大峰值的潛伏期(從刺激出現到成分的波幅達到最大峰值的一段時 間)。學界普遍認為, 早期的 ERP 成分(如 N100、P200)為外生成分(exogenous
62
components),通常反映了物理刺激的特性, 對被試的心理狀態不太敏感; 中晚期 的 ERP 成分(如 N400、P600)則是內生成分(endogenous components),反映了 稍晚階段的抽象加工,如語義和句法分析(張輝, 2016:8)。接下來會介紹在本 研究中重點關注的兩個 ERP 成分——N400 和 LPC,二者均與語義理解相關。
(1)N400
N400 是語言研究中應用最廣的腦電成分之一,它呈負向偏移,在刺激呈現 后大約 400 毫秒達到峰值, 潛伏期為 250 至 500 毫秒左右, 通常在中央頂葉處最 為明顯。 語義在語境中的可預測性越強,N400 的波幅就越??; 反之, 語義在語 境中的可預測性越弱, N400 的波幅就越大(Kutas & Federmeier,2011)。一般而 言, N400 不僅是反映語義期待差異以及語義違反或異常的敏感指標(Kutas & Hillyard ,1980a),而且被認為體現了語義檢索的過程(Van Petten etal. ,1999), 或與先前上下文意義整合的過程(Hagoort et al. ,2004)。
N400 成分是學者們在分析句子語境對詞匯加工的影響時所發現的(Kutas & Hillyard ,1980a)。例如, 盡管“狗”和“糖”兩個詞語在語境外(詞匯) 的使用 頻率相似, 但是當二者被套進句子“他喝牛奶和……”時, 這兩個單詞的使用頻 率就會發生變化。 研究者之前預測, 這句話填上“狗”的可能性極低, 因此若以 “狗”結尾可能會引起 P300 效應。但是相反,詞呈現后約 400 毫秒, “狗”引 發了大于“糖”的負波——這種現象被稱為“N400 異常效應”(N400 anomoly effect)。N400 效應常常出現于詞匯啟動任務, 其中目標詞與啟動詞在一致性、相 關性、語義或范疇上可能相同或不相同。在所有任務中, 相關項比不相關項所引 起的 N400 波幅更?。↘utas & Van Petten,1988)。本研究將重點關注 N400 成分, 以揭示不同啟動詞 (啟動字謎) 與目標詞 (測試字謎) 之間的語義沖突與語義整 合。
(2)LPC
LPC 是一個正向腦電成分, 通常在顱頂部位呈現最大的波幅(相對于放置于 乳突的參考電極),出現于刺激呈現后的約 400-500 ms,能夠持續幾百毫秒。這 是 ERP“新/舊”效應的重要成分,同時也包括對類似于 N400 的早期成分的調 節(Friedman & Johnson,2000)。有時研究者將相似的正成分稱為 P3b、P300 或 P600 (Finnigan et al. ,2002),此處統一使用“LPC”來指代后期的正成分。
63
LPC 通常被認為與外顯記憶或回憶相關(Paller etal.,1995),舊刺激較新刺 激所誘發的波幅偏小, 但該成分所反映的具體認知過程還存在爭議。已經有許多 關于語言的研究發現, LPC 反映了與語義認知加工相關的信息。 Li 等人(2014) 以漢語成語和七言絕句為語料,認為 LPC 反映了句法錯誤、句法模糊和語義異 常, 包括對語義的重新整合分析; 也有實驗發現,在句法和詞法結構一致的情況 下, LPC 反映了語義整合的困難程度(王小潞, 2009:187)。另外, 語境與語義 差異較大的情況會引起更大的 LPC 效應(Van Petten & Luka ,2012); 不一致的 詞匯所引發的 LPC 波幅大于一致的詞匯(Daltrozzo etal.,2012);二語轉換加工 時所誘發的 LPC 效應大于只使用母語時的加工(Zhang et al. ,2019);理解隱喻 時產生的 LPC 效應大于理解本義句的情況(Coulson & Van Petten ,2002)。綜合 上述研究可得, 在語言加工的實驗中, 需耗費更多認知資源的情況所誘發的 LPC 效應強于認知資源消耗較少的情況。
N400 與 LPC 成分將是本研究所重點考察的腦電成分, 主要用于解釋字謎的 語義整合過程。關于這兩種成分在字謎相關實驗中的綜述詳見第二章 2.2.4。
實驗四將運用 ERP 技術,對被試解答字謎的神經加工過程進行高精度記錄 與還原,試圖發現非字面語言認知的更多奧秘。關于 ERP 技術在字謎研究中的 更多應用,第二章已做過詳細介紹, 在此不再贅述。
3.3 實驗材料評定及漢語字謎庫創建
對實驗材料的測評共分為五個子實驗, 運用多種問卷, 試圖量化測試字謎的 各項指標(謎面規約度; 主觀與客觀難度; 字謎合理性; 常規語義啟動條件與謎 面語義的關聯度; 解謎語義啟動條件的有效提示程度; 兩種原型啟發字謎與一種 干擾字謎的主客觀啟發量; 各個選項與謎面的語義與字形關聯度)。我們將依據 量化指標進一步篩選字謎, 并創建一個可重復使用與操作的實驗字謎庫(具體字 謎及詳細指標請見附錄 1 至 5),以保證本研究后續的眼動實驗和 ERP 實驗所使 用材料的有效性, 今后的同類研究也可以根據實驗目的在本字謎庫中選取語料。
3.3.1 字謎初選
本研究所選用的字謎來源于搜索引擎以及《字謎大全》(申江, 2000),并參 考了任婉(2016)的研究。筆者依據如下幾項原則初步挑選了實驗材料:( 1)謎
64
面與謎底漢字均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婁警予 、王貴文, 1987)的 3500 個漢 字范圍之內;(2)謎面通俗易懂, 具有高凸顯的常規短語含義;(3)無需專業知 識來完成解謎。 據此, 筆者首先選擇了 120 條測試字謎(60 條字形字謎, 60 條 意會字謎) 進行預實驗。謎面長度全部為四個漢字, 謎底均為單個漢字。預實驗 a 到e 共招募被試 220 名, 他們均不參與正式實驗, 年齡在 19 至 28 歲之間, 平 均年齡為23.8 ± 2.6 歲, 男女比約為 2:3,全部為本科及以上學歷(與之后正式 實驗的被試群體基本重合)。他們參與預實驗評定的方式為紙質問卷或線上問卷。
3.3.2 字謎謎面的規約度評定(預實驗 a)
共有 20 名被試參與字謎謎面規約度,即語義規約性的五點量表評定。問卷 上為 120 條字謎的謎面, 被試僅被告知這些是四字短語, 需要評定該短語讀起來 是否符合人們日常的語言習慣,按照“1 = 非常不符合 → 5 = 非常符合”的標 準,在相應數字處進行選擇。我們事后淘汰了謎面規約度評分在 3 分以下的字 謎, 剩余的 98 個字謎(47 個字形字謎, 51 個意會字謎) 謎面的語義規約度平均 評分為 3.89 ± 0.67,且有 52 個字謎(24 個字形字謎, 28 個意會字謎) 謎面的評 分達到4.5 以上,證明其完全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短語,具有高凸顯的常規語義。
3.3.3 字謎的主客觀難度與合理性評定(預實驗b)
40 名被試分為兩組進行評測, 每組各 20 名。 一組被試參與問卷測試, 問卷 包含預實驗 a 篩選出的 98 條字謎,被試需要嘗試解答這些字謎。 本文參考邱江 (2007)、吳真真等人(2008)的研究方法, 將被試在此實驗中的正確率設定為 正確率(無啟發) ,字謎的客觀難度值 = 1 ﹣ 正確率(無啟發)。
另外一組被試的問卷則同時給出字謎的謎面與謎底, 請被試主觀上對每條字 謎的合理性(“1 = 非常不合理 → 5 = 非常合理”)和難度(“1 = 非常簡單 → 5 = 非常難”)進行五點等級評定。
根據預實驗b 的結果, 我們獲得了每條字謎的客觀難度值、主觀難度值與合 理性三個指標的評分, 并保留了符合以下標準的字謎:( 1)客觀難度值在 0.15 至 0.85 的范圍內;(2)主觀難度值在 2 至 4 分的范圍內;(3)合理性平均評分大于 3 分。
最后篩選得到 80 條字謎(40 條字形字謎, 40 條意會字謎) 作為正式實驗的
65
測試字謎。 它們的平均客觀難度值為 0.57 ± 0.24,平均主觀難度值為 2.89 ± 0.52 , 平均合理性為 3.84 ± 0.49;其中字形字謎的平均客觀難度值 = 0.38 ± 0.19,意會 字謎的平均客觀難度值 = 0.76 ± 0.11(t = - 10.799,p ﹤ 0.001); 字形字謎的平均 主觀難度值 = 2.61 ± 0.45,意會字謎的平均主觀難度值 = 3.17 ± 0.45(t = -5.586 , p ﹤ 0.001); 以上證明了意會字謎確實比字形字謎的理解難度更高。
3.3.4 字謎啟動語義的評定(預實驗 c)
根據預實驗 a 與 b 篩選得到的 80 條字謎,我們為每條字謎編纂了常規語義 啟動條件與解謎語義啟動條件,作為字謎的字面語境與非字面語境。 兩種啟動語 義均為四字短語。常規語義啟動條件與謎面語義是同義或近義短語, 而解謎語義 啟動條件不一定是日常短語, 但會指出解謎的關鍵所在, 從而促進被試在正式實 驗中激活非字面義(詳見第五章 5.2.1 的相關說明)。 所有出現在啟動語義中的漢 字均為高頻字。
被試共 20 人,分別對兩種啟動語義進行五點量表評定。針對常規語義啟動 條件,被試需評定其與字謎謎面在語義上的關聯度(“ 1 = 非常不相關 → 5 = 非常相關”);而針對解謎語義啟動條件,被試需評定其對字謎解答的有效提示 程度(“ 1 = 提示無效 → 5 = 提示非常有效”)。
我們根據預實驗 c 的結果對兩種語義都進行了優化與調整,最終匹配的常 規語義啟動條件與謎面語義的關聯度為 3.89 ± 0.46 ,選定的解謎語義啟動條件 的提示程度為 3.68 ± 0.32。
3.3.5 原型字謎與干擾字謎的主客觀啟發程度評定(預實驗 d)
本實驗的目的是測評兩種原型啟發字謎與干擾字謎對測試字謎的客觀與主 觀啟發程度。我們為 80 條字謎搜尋或編纂了兩條原型字謎(一個形態相似原型 字謎,一個結構相似原型字謎,詳見第六章 6.2.1 的相關說明) 以及一個干擾字 謎(謎面相似, 但解謎技巧完全不同, 用于 ERP 實驗, 詳見第七章 7.2.3 的相關 說明)。所有配對字謎的謎面長度均為四個漢字, 謎底為一個漢字。 首先由 20 名 被試對三種配對字謎的合理性進行五點量表評定, 筆者根據結果進行了優化與調 整,最終確定的三種配對字謎的合理性評分均在 3 分以上,平均得分為 3.75 ± 0.27。
66
隨后,共有 60 名被試被分為三組(每組 20 人),每個被試針對一條測試字 謎只能看到三條配對字謎中的一個。被試需要根據配對字謎提供的信息完成解謎 任務。該實驗可獲得形態相似原型啟發條件下的正確率, 結構相似原型啟發條件 下的正確率與干擾條件下的正確率。依據這三個正確率, 本文參考邱江(2007)、 吳真真等人(2008)的研究方法, 得出每種條件的客觀啟發量:( 1)形態相似原 型客觀啟發量 = 正確率 (形態相似原型) ﹣ 正確率(無啟發) ①;(2)結構相似原型客觀啟發 量 = 正確率(結構相似原型) ﹣ 正確率(無啟發);(3)干擾字謎客觀啟發量 = 正確率(干擾啟動)
﹣ 正確率(無啟發)。
此外,還有 20 名被試參與另一個五點量表評定。該組可以同時看到靶字謎 匹配的兩條原型字謎和一條干擾字謎, 并分別對三者的啟發性進行主觀評分(“1 = 完全沒有啟發性 → 5 = 非常具有啟發性”)。
我們根據預實驗 d 的結果對兩種原型字謎和一種干擾字謎進行了優化, 最終 敲定的配對字謎的量化指標如下: 形態相似原型客觀啟發量 = 0.36 ± 0.17,結構 相似原型客觀啟發量 = 0.21 ± 0.15,干擾字謎客觀啟發量 = -0.09 ± 0.11 (兩兩之 間p ﹤ 0.001);形態相似原型主觀啟發度 = 4.17 ± 0.30,結構相似原型主觀啟發 性 = 3.75 ± 0.40 ,干擾字謎主觀啟發度 = 1.27 ± 0.29 (兩兩之間 p ﹤ 0.001)。以 上結果證明,形態相似原型字謎在主客觀上的啟發程度都是最高的, 其次是結構 相似原型字謎,而干擾字謎會起到反向的阻礙作用。
3.3.6 字謎匹配選項的評定(預實驗 e)
筆者還為 80 條測試字謎編配了四個選項,其中一個為正確選項,一個為與 謎面常規語義相關的選項, 一個是與謎面關鍵漢字或謎底漢字的字形相似的選項 (含有共同部件或相似結構),一個為無關選項。所有選項漢字也均在 《現代漢 語常用字表》 (婁警予 、王貴文, 1987)的 3500 個漢字范圍之內②。
20 名被試對選項進行評定, 確保( 1)語義干擾選項與謎面常規語義較為相 關,即每個條目的評分均大于 3 ,最終的五點量表評分為4.12 ± 0.34;(2)語義 干擾選項與常規語義啟動條件較為相關,即每個條目評分均大于 3 ,五點量表評 分為4.10 ± 0.56;(3)字形干擾選項與謎面沒有語義上的相關性,即每個條目評
① 見 3.3.3 的評定。
② 較為復雜生僻的漢字可能會引起額外注意,影響實驗結果。
67
分均小于 2 ,五點量表評分為 1.17 ± 0.22,且我們對字形選項與謎底漢字的筆畫 數進行了獨立樣本 t 檢驗, 以確保二者在筆畫上沒有顯著差異(p ﹥ 0.1);(4)無 關選項與謎面語義(每個條目評分均小于 2 ,五點量表評分為 1.06 ± 0.13)以及 謎面中每個漢字的字形均沒有相似性(每個條目評分均小于 2 ,五點量表評分為 1.03 ± 0.10)。
以上指標對每個測試字謎進行了多方面的量化, 為本研究后續實驗的開展奠 定基礎, 同時形成了一個可重復運用與操作的字謎庫, 之后的相關研究也可以依 據特定的實驗目的從中挑選實驗材料。
3.4 本章小結
本章的第一部分介紹了本博士論文主要基于的兩類理論,即針對“加工階段” 的非字面語言理論(標準語用模型、 直接通達模型)和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 以及針對 “凸顯度”的非字面語言理論 (層級凸顯假說和“低凸顯假說”), 闡釋 了其主要內容與對本研究的理論啟示。第二部分引入了本文重點采用的研究手段, 即眼動追蹤技術與 ERP 技術,描述了兩種技術的一般原理、技術要點以及相關 研究指標。第三部分匯報了預實驗對字謎語料的測評,預實驗共分為五個子實驗, 對字謎的各項指標都進行了科學量化,創建了一個可重復運用的實驗字謎庫。
在隨后的第四章至第七章中, 我們將運用本章所介紹的理論與研究手段, 從 實驗字謎庫中選取合適的語料進行實驗,致力于闡明字謎理解的認知神經機制。
68
4 實驗一: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語義通達進程的眼動研究
本章將匯報實驗一。 實驗一運用眼動追蹤技術, 通過被試注視漢語字謎的眼 動軌跡推斷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試圖對研究問題一“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是如 何實現的?”做出解答。
4.1 實驗目的
探索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通達次序與進程能夠加深學界對非字面語言本質 的認識,不同的非字面語言理論模型也對此進行了不同的假設, 其中標準語用模 型認為,字面義的加工是必須的, 優先于非字面義的加工, 語境在字面義加工之 后才會起作用(Grice ,1975;Searle ,1979);直接通達模型主張, 在語境足夠強 的情況下,非字面義可以直接獲得通達,而字面義會被跳過(Gibbs,1984,2000); 層級凸顯假說則摒棄了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二分, 認為凸顯的語義會首先得到激 活, 其中凸顯義既可能是字面義也可能是非字面義(Giora ,1997 ,2003:15)。
實驗一的目的在于揭示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義通達進程,通過眼動儀追蹤被 試在無啟動條件下理解漢語字謎時的眼動軌跡, 以確定字謎的字面義與非字面義 的通達次序以及字謎語義加工的不同階段,為后續的實驗打下基礎。
4.2 實驗方法
4.2.1 實驗設計
實驗一采用單因素被試內設計, 自變量為字謎類型(字形字謎 vs. 意會字 謎),考察的因變量為被試在不同時間段對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兩類字謎均 配有四個備選項: 正確選項、語義干擾選項(與謎面常規語義相關的選項, 以下 簡稱語義選項)、字形干擾選項(與謎面關鍵漢字或謎底漢字的字形相似的選項, 以下簡稱字形選項) 和無關選項(選項中漢字的字形與語義均與謎面及謎底漢字 無關)。四個選項被劃分為四個興趣區。 所有作為選項的漢字均為日常漢字。為 確 保 每 種 選 項 在 四 個 位 置 都 會 出 現 一 次 , 選 項 的 分 布 位 置 進 行 了 “‘1234’‘2143’‘3412’‘4321’”的平衡, 被試需要在四個選項中選出謎 底 (對選項的預實驗評定請見第三章 3.3.6 預實驗e)。
69
本實驗的設計主要參考了黃福榮等人(2013)與 Zhao 等人(2013 ,2014) 對成語謎語的研究, 這些研究會首先呈現謎面, 隨后謎面不消失, 并在謎面下方 呈現 4 個備選項 (位置進行了平衡),備選項通常分為常規選項(與謎面常規語 義接近)、新穎選項(謎底)、似是而非選項 (與謎面中特定漢字的意義具有相似
性) 與無關選項(或者兩個無關選項) 。
與這些實驗不同的是, 本實驗所關注的眼動指標為注視比例( fixation proportions)。黃福榮等人(2013)采用的眼動指標是注視時間, 但該指標容易受 到基線數值不同的影響; 而 Zhao 等人(2013,2014)的實驗為 fMRI 實驗, 沒有 提供可借鑒的眼動指標。
由于本實驗采用的是塊狀興趣區,與視覺情境范式(visual world paradigm) ② 中設置的興趣區比較類似, 所以我們參考了視覺情境范式的相關實驗(例: Tanenhaus et al. ,1995;Allopenna et al. ,1998;Huettig et al. ,2011;Kalénine et al.,2012;楊雯琴、李榮寶, 2012;Zhengetal.,2020),選取了注視比例作為統 計的眼動指標。
注視比例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 落入某個興趣區的注視次數占所有興趣區的 總注視次數的比例。注視比例受到字形、語義、語音等信息的調控, 主要用于檢 驗這些信息的激活情況(楊雯琴、李榮寶, 2012), 可以揭示認知個體的思路被 特定興趣區中相應信息所影響的進程(Zhengetal.,2020),并且無需受到基線數 值不同的影響,因而本實驗采用了注視比例這一指標來衡量實驗結果。被試對一 個興趣區的注視比例越高, 表明其注意力越集中于該興趣區, 反映出相應加工思 路的發生。
本實驗假設,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反映了其準確的非字面義加工思路; 對 語義選項的注視體現出其字面義認知思路; 對字形選項的注視也表現出被試正在 嘗試采用非字面義加工思路,但認知個體此時并沒有抓住最核心的非字面義線索; 對無關選項的注視可能反映了被試正在進行嘗試性的思考, 或是處于思路較為混 亂的狀態。據此, 在解謎正確的情況下,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要高于解謎 錯誤的情況;如果被試受到謎面常規語義的干擾,可能會更多地注視語義選項;
① 以黃福榮等人(2013)對成語謎語的研究為例,謎面“都成眷屬”(謎底為“無獨有偶”) 的常規選項 為“成雙成對”,新穎選項為“無獨有偶”,似是而非選項為“獨善其身”,無關選項為“水泄不通”。
② 在經典的視覺情境范式中,被試需要在聽某個句子的同時注視四張圖片,主試對被試的眼動軌跡進行 記錄,并通過被試的注視情況推斷其語言理解的動態過程。
70
如果被試已突破謎面的常規語義,但并未找到正確的非字面義線索, 或者說沒有 明確非字面義“中介”, 就可能更多地注視字形選項; 此外, 由于謎底均是通過 挖掘隱藏的低凸顯義而獲得, 且謎底漢字的語義往往與謎面的凸顯語義無關, 所 以正確選項可能不會在最初就受到認知個體的關注。就字謎類型而言, 由于意會 字謎較字形字謎的難度更高(見第三章 3.3.3 預實驗 b 對字謎的難度測評), 被試 可能更難找到意會字謎的正確選項, 錯誤率更高, 對其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也相 應低于字形字謎的正確選項。
在之后的數據分析部分, 我們將首先對正確選項、語義選項、字形選項和無 關選項的注視比例與被試對這幾個選項的選擇比例進行相關性分析, 驗證認知個 體對不同選項的注視是否反映出其不同的語義加工思路; 隨后, 通過比較不同時 間段內被試對各個選項的注視比例的變化, 考察認知個體在加工字謎時的思路發 展,揭示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4.2.2 實驗被試
33 名浙江某高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12 名男性, 21 名女性, 平均年齡為 22.79 ± 2.99 歲)參與了實驗,被試隨機分布于各個專業。所有被試均是漢語母 語者,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閱讀障礙。被試通過校內論壇與社交軟件招募, 完成實驗后獲得適當金額的報酬。所有被試自愿參加實驗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整個實驗按照倫理 委員會批準的要求 和程序進行,符合 赫爾辛基宣言 (Declaration of Helsinki)①。
4.2.3 實驗材料
測試字謎為經過預實驗篩選的 40 個字形字謎和 40 個意會字謎(見附錄 1), 具有較高的謎面規約度、適中的難度與合理性(見第三章 3.3.2 預實驗 a 與 3.3.3 預實驗b 的評定)。 為了降低被試的預期, 實驗共添加 20 個字形字謎與 20 個意 會字謎作為填充刺激, 均勻分布于各個組塊。筆者對與填充刺激所匹配的選項進 行了隨機設計, 除了正確選項外的三個選項或是全部與字形相關, 或是全部與語 義相關,或是全部為無關選項 (見附錄 5)。
① 該宣言的原文 請 見 https://www.wma.net/policies-post/wma-declaration-of-helsinki-ethical-principles-for- medical-research-involving-human-subjects/
71
4.2.4 實驗儀器
實驗所采用的儀器為 SR 公司生產的 Eyelink 1000 plus,以 1000 Hz 的采樣 率追蹤眼球運動, 并且僅從右眼收集眼動數據。呈現實驗刺激的顯示器( Dell P1917S)為 19 英寸, 刷新率為 75 Hz,屏幕分辨率為 1024 × 768 像素。實驗中 使用帶有額頭支撐的下顎托架來最大程度地減少被試的頭部運動。
4.2.5 實驗流程
圖 4.1 實驗一流程示例
實驗在封閉、隔音的眼動實驗室內進行。被試進入實驗室后, 主試首先向被 試簡單介紹眼動儀的工作原理, 并說明實驗的相關注意事項。被試隨后將額頭與 下顎固定在托架上, 眼睛距離顯示器約75 cm。實驗開始前進行了九點校準與驗 證, 驗證誤差小于 0.5°視角。被試接下來需要完成 8 個試次的練習,以熟悉實驗 程序。
正式實驗的流程為:每個試次開始時,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現一個“+”注視 點 0.5s,如果 5s 內未監測到與“+”誤差小于 1°的視角, 將再次開始校準與驗證; 若準確追蹤到眼動,隨后會呈現謎面 4s;在 0.5s 的空屏之后,謎面下方將呈現 四個選項(在謎面不消失的情況下①對四個選項的位置進行了平衡; 謎面處于屏 幕上部,四個選項分布于屏幕中央),被試需要在 15s 內按鍵選擇答案, 選擇后 會呈現謎底 2s。
眼動儀記錄了被試從四個選項出現到消失的眼動軌跡。所有漢字以 30 號宋 體呈現,黑底(RGB:255 ,255 ,255)白字(RGB:0 ,0 ,0)。所有試次以偽 隨機順序呈現,相同實驗條件的材料最多重復一次。 正式實驗共分為 4 個組塊 (每組 10 個字形字謎、 10 個意會字謎、 10 個填充刺激),被試在各個組塊之間 可以短暫地休息。整個實驗大概持續 35 至 40 分鐘。
① 謎面不消失是為了減少被試的認知負荷。
72
4.2.6 數據處理
在編寫實驗程序時, 我們在四個選項上劃分出四個興趣區, 劃分標準為以選 項漢字為中心的 5.5° × 5.5°視角范圍。 實驗結束后, 筆者通過眼動儀配套的 Dataviewer 軟件導出各個興趣區的相關數據, 使用 SPSS 20.0 軟件(Bühl,2012) 完成統計分析。
本博士論文中的所有 F 值和p 值均由 Greenhouse-Geiss 法進行校正; 需要多 重比較的情況就會匯報由 Bonferroni 校正后的p 值; 效應量的衡量指標是偏 eta 方(ηp2);下文進行的 t 檢驗均為雙尾檢驗。
4.3 結果與分析
4.3.1 行為數據
反應時低于 200 ms (4 個試次)或在標準差 2.5 倍(0.48 %)之外的數據在 第一步即被剔除。對反應時的t 檢驗表明, 字形字謎的反應時顯著低于意會字謎 (5277.96ms vs. 5690.64ms ,t = -6.810,p ﹤ 0.001); 對正確率的 t 檢驗表明, 字 形字謎的正確率顯著高于意會字謎(0.80 vs. 0.78 ,t = 2.174,p = 0.040)。
表 4.1 反應時(ms)和正確率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字謎類型 反應時 正確率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5277.96 (2287.15) 5690.64 (2768.85)
0.80 (0.34)
0.78 (0.33)
4.3.2 眼動數據
下面首先從整體上對各選項的選擇比例與各個興趣區的注視比例進行相關 性分析, 以證實對不同選項的注視情況能夠反映被試相應的語義加工思路。 結果 表明,對正確選項的選擇比例與對正確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呈顯著正相關(r = 0.878,p﹤ 0.001),與對語義選項(r = 0.073,p = 0.696)和字形選項(r = -0.143 , p = 0.434)興趣區的注視比例不相關, 與對無關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呈顯著負 相關(r = -0.726,p ﹤ 0.001); 對語義選項的選擇比例與對語義選項興趣區的注 視比例呈顯著正相關(r = 0.748,p﹤ 0.001),與對正確選項(r = -0.197,p = 0.281)、
字形選項(r = 0.152,p = 0.409)和無關選項(r = -0.236,p = 0.182)興趣區的
73
注視比例不相關; 對字形選項的選擇比例與對字形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呈顯 著正相關(r = 0.773,p ﹤ 0.001),與對正確選項(r = -0.247,p = 0.165)、語義選 項(r = -0.324,p = 0.064)和無關選項興趣區(r = 0.219,p = 0.217)的注視比 例無關; 對無關選項的選擇比例與對無關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呈顯著正相關(r = 0.834,p﹤ 0.001),與對正確選項(r = -0.098,p = 0.592)、語義選項(r = -0.229 , p = 0.194)和字形選項興趣區(r = -0.243,p = 0.171)的注視比例無關。
以上結果顯示,猜謎者對每個選項的注視比例與相應的選擇情況呈高度正相 關, 也就是說, 對不同選項的注視能夠反映被試相應的語義加工思路,即認知個 體注視正確選項時處于準確的非字面義加工思路, 注視語義選項時處于字面義加 工思路, 注視字形選項時可能在進行有關字形拆合的思考, 注視無關選項時可能 在展開一些嘗試性的探索。
為了進一步考察字謎的語義加工進程, 本實驗參考沃建中等人(2006)、Ellis 等人(2011)、Kalénine 等人(2012)、黃福榮等人(2013)和 Zheng 等人(2020) 的研究方法, 分時間階段研究了注視比例的變化情況。具體操作方法為: 以 1500 ms 為一個單位, 統計每一個時間段內對四個選項的注視比例。實驗一將選取 0- 4500 ms 之間的數據進行分析,將每個試次分為 0- 1500ms,1500-3000ms 與 3000- 4500 ms 三個時間段。 選擇 0-4500 ms 時間窗口進行分析的依據為:被試對字謎 的平均反應時為 5484.30 ± 2478.02ms,我們在預處理實驗數據時發現,在 0-4500 ms 的時段內, 被試對各興趣區的注視情況比較穩定,因此參考黃福榮等人(2013) 的操作方法,將所分析的時間窗口定位于 0-4500 ms。隨后,為了更詳細地分析 成功獲取非字面義的被試的解謎思路, 本實驗對正確試次的注視比例又將進行更 為細致的研究,以 500 ms 為一個單位,考察了九個時間段的數據: 0-500 ms , 500- 1000 ms,1000- 1500 ms,1500-2000 ms,2000-2500 ms,2500-3000 ms,3000- 3500 ms ,3500-4000 ms 與 4000-4500 ms。
(1)以 1500 ms 為單位
當以 1500ms 為一個時間單位進行統計分析時, 我們分別對正確試次與錯誤 試次展開了計算, 并同時進行了被試分析(F1)與項目分析(F2)。對錯誤試次也 進行統計分析是為了反向地為字謎的語義理解過程提供更多佐證, 如果被試最終 并未通達非字面義, 錯誤試次的數據可以表明究竟是加工過程中的哪一階段遇到
74
了障礙,以便更清晰地理解每一階段的語義通達機制。 首先, 對正確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4
(興趣區: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 3(時間段: 0- 1500ms; 1500-3000 ms;3000-4500 ms)三因素方差檢驗,結果表明, 興趣區的主效應顯 著 [F1 (3, 96) = 9.968,p ﹤ 0.001 , F2 (3, 234) = 8.542,p ﹤ 0.001 ,ηp2 = 0.017],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與無關選項(0.29 vs. 0.26 vs. 0.24 vs. 0.21); 字謎類型以及時間段的主效應不顯著① [F1 與 F2 均等 于 0.000,p = 1.000]。
字謎類型與興趣區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3, 96) = 2.872,p = 0.035, F2 (3, 234) = 3.242,p = 0.024 ,ηp2 = 0.015]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 對字形字謎正確 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意會字謎的正確選項(MD = 0.03,t = 2.408,p = 0.023);在 字形字謎中,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語義選項(MD = 0.05 ,t = 3.622, p = 0.001)、字形選項(MD = 0.06,t = 4.621,p ﹤ 0.001)與無關選項(MD = 0.09 , t = 7.499,p ﹤ 0.001),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無關選項(MD = 0.04 ,t = 3.248,p = 0.003); 在意會字謎中,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字形選項 (MD = 0.03,t = 2.435,p = 0.021)與無關選項(MD = 0.04,t = 3.015,p = 0.005),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也顯著高于字形選項(MD = 0.02 ,t = 2.161,p = 0.041) 與無關選項(MD = 0.03 ,t = 2.382,p = 0.025)。
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192) = 10.932,p﹤ 0.001,ηp2 = 0.014; F2 (6, 468) = 7.396,p﹤ 0.001,ηp2 = 0.015],被試在第二階段(MD = 0.03,t = 2.395 , p = 0.024)與第三階段(MD = 0.08 ,t = 6.474,p ﹤ 0.001)對正確選項的注視遠
多第一階段,在后兩個階段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低于第一階段(MD = - 0.06 ,t = -4.091,p ﹤ 0.001;MD = -0.07 ,t = -4.915,p ﹤ 0.001);另外, 第一階段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正確選項(MD = 0.05,t = 3.703,p ﹤ 0.001)、字 形選項(MD = 0.06 ,t = 4.619,p ﹤ 0.001)和無關選項(MD = 0.08 ,t = 6.774, p ﹤ 0.001);第三階段對正確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語義選項(MD = 0.10,t = 8.615 , p ﹤ 0.001)、字形選項(MD = 0.09,t = 7.413,p ﹤ 0.001)和無關選項(MD = 0.11 , t = 9.670,p ﹤ 0.001)。
① 由于對四個選項的注視比例之和為 1 ,除了興趣區的主效應以及涉及興趣區的交互效應,其余效應的 F 值均為 0,p 值均為 1,下文不再特別標注。
75
其他二因素(所有p ﹥ 0.05)以及三因素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F1 (6, 192) = 1.652, F2 (6, 468) = 1. 134,p ﹥ 0.05]。
圖 4.2 1500 ms 時間單位下正確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接下來, 對錯誤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 2 (字謎類型:字形字謎;意會字謎) ×4 (興趣區: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 3 (時間段: 0- 1500 ms;1500-3000 ms;3000-4500 ms)三因素方差檢驗,結果表明,興趣區的主效 應顯著 [F1 (3, 96) = 4.080,p = 0.004 , F2 (3, 234) = 3.569,p = 0.016 , ηp2 = 0.008],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正確選項、字形選項與無關選項 (0.28 vs. 0.25 vs. 0.24 vs. 0.23); 字謎類型以及時間段的主效應不顯著(F 值均 為 0,p 值均為 1)。
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192) = 2.426,p = 0.024,ηp2 = 0.008; F2 (6, 468) = 2. 157,p = 0.039 ,ηp2 = 0.008]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 第一階段對語義 選項的注視多于第二階段(MD = 0.05,t = 3.785,p ﹤ 0.001),第三階段對無關選 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第一階段(MD = 0.04 ,t = 3.248,p = 0.003);另外, 第一 階段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正確選項(MD = 0.03,t = 2.408,p = 0.023)、字形選 項(MD = 0.05 ,t = 3.866,p ﹤ 0.001)與無關選項(MD = 0.07 ,t = 5.642,p ﹤ 0.001); 第三階段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正確選項(MD = 0.04 ,t = 3.131,p =
0.004)、字形選項(MD = 0.05 ,t = 3.703,p ﹤ 0.001)與無關選項(MD = 0.02, t = 2. 148,p = 0.043)。
其他二因素(所有p ﹥ 0.05)以及三因素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F1 (6, 192) = 1.240,
76
F2 (6, 468) = 1.057,p ﹥ 0.05]。
圖 4.3 1500 ms 時間單位下錯誤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表 4.2 1500 ms 時間單位下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回答情況 字謎類型 興趣區 0- 1500 ms 1500-3000 ms 3000-4500 ms
正確
錯誤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0.25 (0.08) 0.29 (0.10) 0.24 (0.07) 0.22 (0.07) 0.24 (0.08) 0.31 (0.11) 0.23 (0.07) 0.22 (0.08) 0.25 (0.08) 0.27 (0.09) 0.25 (0.07) 0.23 (0.07) 0.26 (0.08) 0.30 (0.11) 0.23 (0.07) 0.21 (0.07) 0.29 (0.10)
0.25 (0.07)
0.25 (0.08)
0.21 (0.06)
0.26 (0.09)
0.24 (0.08)
0.24 (0.09)
0.26 (0.09)
0.28 (0.10)
0.23 (0.07)
0.25 (0.07)
0.24 (0.07)
0.26 (0.08)
0.25 (0.09)
0.23 (0.08)
0.26 (0.09) 0.35 (0.12)
0.22 (0.07)
0.23 (0.07)
0.20 (0.06)
0.31 (0.11)
0.23 (0.07)
0.24 (0.09)
0.22 (0.07)
0.26 (0.09)
0.26 (0.08)
0.22 (0.05)
0.26 (0.08)
0.21 (0.06)
0.30 (0.11)
0.23 (0.08)
0.26 (0.09)
(2)以 500 ms 為單位
為了更好地考察認知個體成功突破思維定勢、 通達非字面義的完整過程, 我 們以 500 ms 為一個時間單位對每個試次進行了更加精細的劃分。該分析將只針 對正確試次, 因為只有正確試次才能夠反映被試抑制字面義、激活非字面義的全 過程。
77
對正確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4 (興趣
區: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 9 (時間段: 0-500ms;500- 1000 ms;1000- 1500 ms;1500-2000 ms;2000-2500 ms;2500-3000 ms;3000-3500 ms;3500-4000 ms;4000-4500 ms)三因素方差檢驗,結果表明,興趣區的主效 應顯著 [F1 (3, 96) = 364.091,p ﹤ 0.001 ,ηp2 = 0.041;F2 (3, 234) = 218.943,p ﹤ 0.001 ,ηp2 = 0.037],對正確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其他三個選項(0.29 vs. 0.26 vs. 0.24 vs. 0.21);字謎類型以及時間段的主效應不顯著(F 值均為 0,p 值均為 1)。
字謎類型與興趣區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3, 96) = 3.093,p = 0.026,ηp2 = 0.008; F2 (3, 234) = 3.574,p = 0.014 ,ηp2 = 0.008] ,二者的簡單效應分析在上一部分已經 做過。
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24, 768) = 94.201,p﹤ 0.001,ηp2 = 0.042; F2 (24, 1872) = 37.396,p ﹤ 0.001 ,ηp2 = 0.028] ,在 0-500 ms 時,對語義選項的注 視比例大于其他三個選項(MD 均為 0.12 ,所有p ﹤ 0.001); 在 500- 1000 ms 時,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正確選項(MD = 0.06,t = 4.584,p ﹤ 0.001)、字形選 項(MD = 0.07 ,t = 5.774,p ﹤ 0.001)與無關選項(MD = 0.11 ,t = 9.621,p ﹤ 0.001),對正確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無關選項(MD 均為 0.05 ,所有 p ﹤ 0.001);在 1500ms 及之后,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均大于另外三個選項(所 有p ﹤ 0.001),且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越來越高; 在 3500-4000ms 與 4000-4500 ms 時,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語義選項與無關選項 (所有 p﹤ 0.05)。
其他二因素(所有 p ﹥ 0.05)以及三因素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F1 (24, 768) = 1.332,F2 (24, 1872) = 0.956,p ﹥ 0.05]。
圖 4.4 500 ms 時間單位下正確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78
表 4.3 500 ms 時間單位下正確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字謎類型 興趣區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3000-
3500 ms 3500-
4000 ms 4000-
4500 ms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0.23 (0.07) 0.33 (0.11) 0.22 (0.07) 0.22 (0.06) 0.23 (0.07)
0.34 (0.13) 0.26 (0.08) 0.30 (0.10) 0.25 (0.08) 0.19 (0.05) 0.24 (0.08)
0.32 (0.11) 0.28 (0.09) 0.26 (0.08) 0.27 (0.09) 0.19 (0.06) 0.26 (0.09)
0.26 (0.09) 0.29 (0.10) 0.26 (0.08) 0.24 (0.08) 0.21 (0.08) 0.28 (0.09)
0.26 (0.09) 0.29 (0.10) 0.26 (0.08) 0.24 (0.07) 0.21 (0.07) 0.29 (0.09)
0.25 (0.08) 0.31 (0.12) 0.22 (0.07) 0.26 (0.09) 0.21 (0.08) 0.29 (0.10)
0.24 (0.08) 0.32 (0.12) 0.23 (0.07) 0.25 (0.08) 0.20 (0.05) 0.30 (0.12)
0.23 (0.08) 0.34 (0.13) 0.22 (0.07) 0.24 (0.09) 0.20 (0.07) 0.32 (0.12)
0.22 (0.07) 0.36 (0.14) 0.21 (0.07) 0.23 (0.08) 0.20 (0.07) 0.34 (0.14)
0.22 (0.07)
字形選項 0.22 (0.07) 0.24 (0.07) 0.25 (0.08) 0.25 (0.08) 0.23 (0.06) 0.24 (0.08) 0.23 (0.08) 0.24 (0.08) 0.24 (0.08)
無關選項 0.21 (0.07) 0.20 (0.06) 0.23 (0.07) 0.21 (0.07) 0.23 (0.08) 0.23 (0.08) 0.24 (0.08) 0.22 (0.07) 0.20 (0.06)
4.4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義通達
本實驗由于沒有設置額外的啟動條件, 較為清晰地反映了字謎認知加工中思 路自發性的發生發展情況,能夠揭示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字謎屬于低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 在認知上具有低凸顯性特征, 解謎所需的 低凸顯語義被偏離性地編碼于謎面的高凸顯語義之中。 從理論上來講, 認知主體 往往會首先提取謎面中較為常規的字面義, 隨后突破思維定勢以激活謎面中低凸 顯的非字面義, 即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 進而確定作為非字面義“載體”的 謎底。本實驗對此進行了驗證, 根據數據統計結果, 下面將分為兩個部分展開討 論。
4.4.1 字謎加工中語義通達的三個階段
結合實驗結果, 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義通達進程可歸納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 段是初期字面義的主導階段, 第二階段是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競爭階段, 第三階 段是非字面義的持續發展階段。本小節將詳細闡釋各階段的語義通達情況及認知 特征。
(1)第一階段: 初期字面義的主導階段
實驗數據顯示, 無論最終的解謎結果如何, 被試在初期均更多地注視了與謎 面字面義相近的語義選項, 這表明認知個體會在第一時間解讀謎面的字面義, 其 思路此時處于常規語義加工狀態,體現了字面義在早期的主導作用。
如果最終正確解出了謎底, 按 1500ms 為一個時間單位計算, 被試在 0- 1500
79
ms 內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其他三個選項,也大于 1500-3000 ms 與 3000- 4500ms 時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 按 500ms 的單位計算, 被試在 0- 1000ms 的 兩個時間段內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另外三個選項。如果最終未得到謎底, 在 0- 1500 ms 之間,被試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同樣顯著高于其他三個選項。
實驗語料中的字謎謎面均是具有常規語義的四字短語, 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
見,其字面義通常儲存于認知個體的心理詞典之中,會得到優先激活。 這是人們 長期生存和適應語句理解的結果,呈現出一種自動化的激活過程(邢強等, 2013a; 任婉, 2016)。字謎的語義選項與謎面的常規語義為同義或近義表達, 被試能夠 通過語義擴散自動建立起謎面與語義選項之間的常規語義聯結(黃福榮等, 2013; 邢強、張忠爐,2013),所以一開始會對語義選項有著更多的注視。
總之, 不論字謎類型與解謎結果如何, 被試在第一時間均會被字謎的規約語 義所吸引,不會跳過字面義加工的階段。這符合標準語用模型與層級凸顯假說的 主張, 即在任何條件下,字面義或者凸顯義都一定會得到優先的激活。另外, 這 與新穎隱喻(王小潞, 2009:189)、反語(黃彬瑤,2015)、幽默(夏之晨等, 2016)等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加工模式相同, 進一步證明字謎也是低規約度非 字面語言的經典代表(王小潞、王藝臻,2020)。
(2)第二階段: 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競爭階段
經過初期對字面義的加工之后, 最終正確解謎的被試會逐步擺脫字面義的干 擾, 嘗試確定非字面義線索。在這個過程中, 字面義與非字面義可能會呈現互相 競爭的狀態。根據假設,被試對正確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均表明其對謎面所包 含的非字面義的探索,反映出認知個體已經開始抑制字謎的常規語義。
按 500 ms 為一個單位對回答正確的試次進行分析,在 1000- 1500 ms 時, 對 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無差異,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字形選項; 在 1500-3000 ms 的三個時間段內,對語義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 在 3500-4000ms 與 4000-4500ms 兩個時間段內,對字形選項的注視多于語義選項。 以上結果表明, 被試此時可能在反復評估選項與謎面的扣合程度, 尤其是字面義 選項與非字面義選項, 以確定其間可能存在的聯系 (黃福榮等, 2013)。這個過 程會進行多次,直到最終做出選擇 (朱新秤等, 2009), 充分反映了字面義與非 字面義的持續競爭狀態。 如果非字面義成功地占據主導, 字面義受到抑制, 并且
80
能夠確定字謎的非字面義“中介”, 被試就可以比較容易地獲得謎底;而如果認 知個體始終無法擺脫字面義,就會陷入思維僵局,可能隨之做出錯誤選擇。
從回答錯誤的試次的統計結果來看,被試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沒有隨著時 間發展而降低,并且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始終多于另外三個選項, 表明猜謎者解錯 字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整個過程中他們始終沒有成功抑制常規語義的干擾, 字面義作為解謎過程中的思維定勢產生了限制作用。在針對實驗的事后跟蹤采訪 中, 許多學生聲稱自己明知語義選項對于解謎毫無幫助, 但依然無法控制語義選 項對自身注意力的吸引, 導致在一些情況下就會直接選擇語義選項, 造成解題的 錯誤。 另外, 即使認知個體的非字面義加工思路暫時呈現優勢狀態, 也不代表其 對謎底的確認。只有尋找到謎面和謎底間最為關鍵的非字面義聯結, 即非字面義 “中介”時, 解謎者才有可能順利獲取謎底。有的被試雖然已經突破了字面義, 但由于在確定“中介”時出現了問題,最終也無法得到謎底。
此外,被試在注視無關選項時不表示其沒有思考,他/她可能在進行一些嘗 試性的加工。當猜謎者發現該選項無法建立任何與謎面之間的關聯時, 就會轉向 其他選項。在本實驗中, 被試對無關選項的注視比例均小于另外三個選項, 并且 不管其最終回答正確與否, 無關選項一般都很快得到了排除。這證明在破解字謎 的過程中, 參與者確實在盡力尋找有效的思路, 主要是權衡字面義與非字面義之 間的關系,而不會在完全無關的方向上耗費認知資源。
(3)第三階段:非字面義的持續發展階段
根據前文所述, 被試在加工初期能夠很容易地建立謎面與語義選項之間的字 面義聯結, 但非字面義的激活需要認知個體抑制常規語義并突破思維定勢, 所以 在時間點上晚于字面義的通達。由于只有回答正確的試次才能反映非字面義的整 體通達過程,以下將重點根據正確試次的數據結果來討論非字面義在解謎過程中 的持續發展。
按照 1500 ms 為一個時間單位來看,對正確選項的注視在 1500-3000 ms 與 3000-4500 ms 多于 0- 1500 ms ,并且在 3000-4500 ms,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大 于另外三個選項。 按照 500 ms 的時間單位進行更為精確的分析,可以發現,從 1500 ms 至 4500 ms 的六個時間段內,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越來越多,與其他 三個選項的差距逐漸增大。這表明在理解字謎的過程中, 與答案相關的語義信息
81
逐步積累, 認知個體能夠逐漸明確對解謎至關重要的非字面義 “中介”, 一步步 接近作為非字面義 “載體”的謎底。
本階段包括了對非字面義“中介”的確定與非字面義“載體”的形成。解謎 者只有發現謎面和謎底之間準確的非字面義關聯,即非字面義“中介”時, 才有 可能完成字謎的解答。 從字面義到非字面義“中介”的言語推理過程比較困難, 錯誤經常出現于這一階段; 而一旦確定了非字面義“中介”, 從“中介”到“載 體”的空間推理則比較簡單,被試往往能夠順利地從“中介”過渡到“載體”。
總體而言,成功解答字謎的被試更多地注視了正確選項,表明其建立了恰當 的問題表征,準確捕捉到通向謎底的關鍵信息,非字面義在加工中呈現絕對優勢; 但錯誤解謎的被試容易被常規語義所誤導, 字面義在其加工字謎的過程中往往始 終占據主導,致使非字面義可能無法順利激活。
本實驗的結果符合標準語用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層級凸顯假 說(Giora,2003)與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加工特征(王小潞、王藝臻,2020), 即認知個體需要首先提取字謎的字面義(凸顯義),隨后在突破思維定勢的基礎 之上再通達低凸顯的非字面義。值得注意的是, 標準語用模型主張,字面義在隨 后的加工中會受到抑制, 不再參與后期的語義整合; 而層級凸顯假說認為,如果 某種語義被激活,但無助于話語的理解,就會受到抑制,不過若是其凸顯度極高, 也很難完全被抑制, 可能依然保留于語義加工過程之中。本實驗的許多被試雖然 突破了字面義的限制, 但仍可能受到謎面常規語義的干擾, 引起字面義與非字面 義加工思路的競爭, 這說明高凸顯的字面義很難得到徹底地壓制。 因此, 層級凸 顯假說相比標準語用模型能夠更全面地闡釋字謎認知加工的語義通達進程。
4.4.2 字謎類型對字謎語義通達的影響
本實驗所選用的字謎為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 本文在第一章 1.2 中已經介紹 過, 這兩種字謎的構造與解謎方法有所不同, 意會字謎較字形字謎的理解更為復 雜。
字形字謎主要涉及字形拆合, 其中的非字面義信息相對容易獲得, 因為謎面 中一般會設置一些關鍵詞來指引解謎方向, 構成謎底漢字的各個部件均包含于謎 面之中, 常用的解題技巧也比較容易總結。例如, 前文提到的字謎“我在山東— —峨”, 其中“東”字無論以哪種方式嵌入謎面,只要在字謎中出現,就通常表
82
示“左西右東”的方位。猜謎者一旦領悟這個規則, 就可較為輕松地將“我”字 放在“山”字的東邊, 即“山”字的右邊, 也能夠將這種“方位性”的技巧應用 于其他類似的字謎,如“挖西補東——撲”“西拼東湊——揍”等。
解答意會字謎也需要領悟謎面的非字面義線索來進行字形組合, 但其中最為 核心的步驟是將謎面進行切分, 再將切分的部分同義替換為謎底漢字的部件或筆 畫。切分與替換都具有非常多的可能性, 并且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可能并未包含 于謎面之中, 需要認知個體展開進一步的探索。另外, 每個意會字謎都有其各自 的變化特點, 難以總結通用性的解題技巧, 因此解謎的難度高于字形字謎。以字 謎“不要說話——吻”為例, 猜謎者需要把謎面切分為“不要”與“說話”兩部 分, 并進一步把“不要”同義替換為“勿”,“說話”同義替換為“口”, 將“口” 與“勿”結合形成“吻”。此處的同義替換具有很多種可能, 最終到底確定哪個 表達需要認知主體投入大量的認知資源, 所以意會字謎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都非常 困難。
在預實驗評定中, 被試均認為意會字謎較字形字謎具有更高的難度, 實驗一 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根據行為數據, 字形字謎的反應時顯著短于意會字謎, 前者的正確率顯著高于后者, 確實體現出字形字謎的加工難度小于意會字謎。眼 動數據也揭示了字謎類型對字謎認知加工的影響: 被試對字形字謎的正確選項的 注視比例顯著高于意會字謎的正確選項,這一方面表明,認知個體更容易確定字 形字謎的謎底,因為字形字謎的難度更低; 另一方面也說明, 當字謎難度更高的 時候, 猜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去建立恰當的表征, 在選項中反復搜索并 確認答案,注視次數也會更為平均地分給別的選項。
另外, 以兩個具有相同謎底漢字的字謎為例,通過比較其相關數據可以對兩 類字謎展開更為直觀而具體的觀察。
(a)大有虧損——夸
(b)上當不小——夸
例(a)為字形字謎, 例(b)為意會字謎, 結果發現, 字形字謎的正確率高 于意會字謎(0.91vs. 0.61,t = 5.944,p ﹤ 0.001),前者的反應時短于后者(3798.52 ms vs. 6965.58 ms ,t = -9.410,p ﹤ 0.001),對前者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后者 (0.51vs. 0.26,t = 7.598,p ﹤ 0.001),對前者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小于后者(0.18
83
vs. 0.25 ,t = -4.542,p ﹤ 0.001)。這些數據進一步支持了上文的分析。
總體而言,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的區別主要在于加工字面義之后如何抵達非 字面義。 字形字謎的關鍵詞相對明晰, 認知個體能夠總結出適用性的解題技巧, 可以更容易地擺脫常規語義的干擾, 發現謎面所包含的、提供具體字形拆合線索 的非字面義“中介”, 從而準確地找到謎底,因此字形字謎的正確率較高,反應 時較短,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也比較高。對于意會字謎, 被試在提取其字面義 之后, 會耗費更多的時間與認知努力對謎面的關鍵詞進行切分與同義替換。由于 猜謎者往往需要臨時思索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其中又涉及到非常多的可能性, 認知個體必須反復進行認知抉擇才有可能最終確認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從 而形成謎底。因此,意會字謎的錯誤率與反應時均高于字形字謎, 對正確選項的 確定程度也不如字形字謎。
4.5 本章小結
本章利用眼動追蹤技術,通過考察被試對字謎所匹配的不同選項的注視比例 及其變化情況,探測到字謎加工中的語義通達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 初期 字面義的主導階段; 第二, 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競爭階段; 第三, 非字面義的持 續發展階段。認知個體在加工初期首先會提取謎面的字面義,一部分被試隨后會 逐步突破常規語義并探尋非字面義線索。在經過字面義與非字面義加工思路的競 爭之后,如果非字面義最終占據優勢,且猜謎者得以確定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 就通常能夠獲取作為非字面義載體的謎底。另一部分被試則始終受到常規語義的 限制,或是沒有正確推斷出謎面所包含的非字面義線索,最終可能無法猜出謎底。 另外, 意會字謎相較字形字謎具有更高的加工難度, 所以猜謎者獲取意會字謎的 非字面義所需的時間更長,投入的認知資源也相應更多。
通過本章的研究, 我們發現還有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在理解字謎的過 程中, 如果猜謎者遇到了有效或無效的線索, 可能會促進或阻礙非字面義信息的 獲取, 進而影響語義通達的進程。 接下來的兩章將重點關注語境、原型啟發字謎 等不同的線索對字謎語義通達進程的影響, 更深入和細致地對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84
5 實驗二: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語境效應的眼動研究
本章將匯報實驗二。實驗二在實驗一的基礎之上,通過添加相應的語境條件, 以考察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境效應, 試圖對研究問題二“語境如何制約漢語字謎 的語義通達進程?”做出解答。
5.1 實驗目的
語境是非字面語言研究中的重點話題。語境對非字面語言的語義通達有著很 大影響,學者們往往會在實驗中提供相關語境(例: 黃彬瑤, 2015;張輝, 2016: 146;王歡、王小潞,2019;陳夢蝶, 2020;鄭偉 ,2020;Wang et al. ,2021), 以考察非字面語言加工的語境效應。語境可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 本實驗 所提供的語境為語言語境, 或者被稱為上下文語境,通常由詞、短語、句子、復 句、段落、篇章等組成(王建華等, 2002)。上下文語境會影響聽話人對話語意 圖的推測, 話語字面義與上下文之間的差異程度與語言加工速度呈負相關 (Ivanko & Pexman ,2003)。上下文語境還能夠進一步分為自然語境與非自然語 境,后者包括語義啟動 (張輝, 2016:24)。在本實驗中,語境的設定方式即為 語義啟動。語義啟動作為一種實驗范式多用于語言認知研究, 可以較好地考察詞 匯或短語在語境下的構成與加工(桂詩春, 2000:268)。當目標詞前出現一個語 義相關的啟動詞時, 被試的反應時會縮短, 對目標詞的指認準確度會提高; 但若 啟動詞與目標詞的語義不相關, 認知個體的反應時會延長,指認準確度會下降。 這種促進或抑制效應就是語義啟動效應,也可以理解為語境效應。
對于大部分非字面語言研究, 其中設置的語境分為傾向于字面義的字面語境 與傾向于非字面義的非字面語境(例: 黃彬瑤, 2015;張輝, 2016:146;Wang etal.,2018;陳夢蝶, 2020;Zhengetal.,2020)。字面語境能夠啟動字面義, 而 非字面義語境幫助激活非字面義。 例如在隱喻研究中, 字面語境“做飯”能夠激 活“炒魷魚”這個隱喻的字面義“烹飪魷魚”,而非字面語境“工作”能夠啟動 “炒魷魚”的非字面義“解雇”(Wang et al. ,2018)。就字謎而言,字面語境通 常與謎面的常規語義接近,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所以很容易被激活, 但對于 理解字謎卻只能起到誤導作用; 而非字面語境通常會點出謎面和謎底間的關系,
85
能夠提供有效的解謎線索, 但不是人們熟悉的表現形式,因此難以被激活。
語境效應對非字面語言加工的影響主要有兩點分歧, 首先是語境效應會在何 時出現, 即語境信息何時參與加工, 其次是不同類型的語境會起到何種不同的效 果。 針對第一點, 第三章所介紹的標準語用模型、直接通達模型和層級凸顯假說 都對語境在加工中起作用的時間點進行了討論。標準語用模型與層級凸顯假說均 認為,語境在加工初期不起作用, 字面義或凸顯義會優先得到激活與提??; 然而 直接通達模型認為,語境在最初就起到重要作用, 與語境相符的意義會被直接激 活。針對第二點, 許多實證研究發現, 隱喻性語境會啟動相關表述的隱喻義, 并 抑制字面義,而字面性語境會促進字面義的提取,壓制非字面義(Katz & Ferretti , 2001;黃彬瑤, 2015;Bambini et al.,2016;Wang et al.,2018;王歡、王小潞, 2019;陳夢蝶, 2020;鄭偉, 2020);但有的實驗卻發現(Weiland et al.,2014), 如果一種意義足夠凸顯, 語境難以對其產生影響。這些差異出現的原因可能在于 實驗范式、實驗材料上的區別。
當前對于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如隱喻(Wang et al. ,2018)、熟語(張輝, 2016:146)、成語(王歡、王小潞, 2019)、反語(黃彬瑤, 2015)、雙關語(鄭 偉, 2020)、歇后語(Wangetal.,2021)等均展開了與語境效應相關的研究, 而 對字謎中的語境效應卻沒有進行明確的界定與探討。本實驗將設置“常規語義(字 面義)”與“解謎語義(非字面義)”兩種啟動語義, 作為字謎加工中的字面語境 與非字面語境。通過分析在兩種不同的啟動語義之下, 被試對字形字謎和意會字 謎四個選項(正確選項、語義選項、字形選項、無關選項) 的注視比例, 討論語 境參與加工的時間及其具體效果,嘗試解讀語境對字謎非字面義通達的影響。
5.2 實驗方法
5.2.1 實驗設計
實驗二采用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語境類型: 解謎語義 語境; 常規語義語境) 二因素被試內設計。解謎語義語境等同于非字面語境, 常 規語義語境則等同于字面語境。對常規語義語境與解謎語義語境的界定參考了邢 強等人(2013a,2013b)對“常規語義”與“解謎語義”的定義。 常規語義語境 為被試一看到字謎就立刻激活的含義, 這種含義較為常規且熟悉度較高, 但對于
86
解答字謎并沒有幫助。比如字謎“嬌女出嫁——喬”① ,其謎面的常規字面義為 “女兒成家”, 人們很容易理解這層含義,但卻無法利用它來解答字謎。解謎語 義語境則能為理解謎面和謎底之間的關系提供線索: 解謎語義不是規約短語, 可 能并不常見于日常生活之中,但對挖掘字謎的非字面義很有幫助, 比如將“嬌女 出嫁”按解謎語義理解為“嬌字拆分、女字離開”,就會比較容易擺脫常規語義 的限制, 成功解答該字謎。 因此, 解謎語義語境能夠點出謎面中低凸顯的非字面 義線索,創設出非字面語境,使認知個體的注意力轉向字謎的非字面義。
本實驗所設置的兩種語境均通過語義啟動(四字詞語) 的形式出現, 以最短 的形式提供較為充足的語境信息(Wangetal.,2021),保持實驗材料的簡潔與統 一, 減少被試的認知負荷。 該短語不包含字謎所匹配的四個選項中的漢字。參考 黃福榮等人(2013)的實驗, 我們將首先給出謎面, 隨后呈現啟動語境, 接下來 再次呈現謎面與四個選項,最后給出謎底。
對于字形字謎, 本實驗為其設置的常規語義語境是謎面近義短語, 解謎語義 語境則回到元語言層面,主要提示了謎面關鍵漢字的拆合方法,例如 “嬌女出嫁 ——女兒成家(常規語義語境) /嬌字拆開(解謎語義語境)”。
但對于意會字謎, 其謎底往往不是直接通過拆合謎面中的漢字得來, 而是先 將謎面的關鍵詞進行切分與同義替換, 再進行字形組合(如 “唇齒相依”→“ 口 牙俱在”→“呀”), 較字形字謎多了一個加工步驟。 不過, 意會字謎雖然在前 期所進行的詞匯切分與同義替換具有非常高的難度,但最后一步的字形拆合基本 通過“加字法”即可解決, 往往不如字形字謎中漢字拆合的難度高, 所以意會字 謎的表征轉換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在于謎面的切分與替換。 據此, 本實驗將意會 字謎的解謎語義語境設置為對謎面關鍵詞語的同義替換, 常規語義語境則依然為 謎面字面義的語義相關短語, 且不含有與謎底漢字相關的線索, 如“唇齒相依— —互相依靠(常規語義語境) /口牙俱在(解謎語義語境)”。
解謎語義語境與常規語義語境可以看作兩種方向的語境類型(常規語義語境 與謎面字面義的相關性,以及解謎語義語境對猜謎的提示程度,見第三章 3.3.4 預實驗 c 的測評)??梢哉J為, 解謎語義語境即低凸顯的非字面語境, 促使被試 注意到字謎的非字面義,能夠縮短“字面義整合”階段, 催化“字面義抑制”與
① 把“出嫁”理解為字形拆合中的“分開”,謎面的非字面義即為“嬌”字去掉女字旁,得到“喬”。
87
“非字面義通達”階段。常規語義語境則是高凸顯的字面語境, 反而使被試更難 以抑制高凸顯義(即謎面的字面義, 也是干擾語義), 可能會強化“字面義整合” 階段, 弱化并推遲“非字面義通達”階段。我們對行為數據的假設為: 解謎語義 語境相比常規語義語境能提高被試解答字謎的正確率, 縮短被試的反應時; 對眼 動數據的假設為:( 1)在解謎語義語境下, 被試更傾向于注視正確選項或字形選 項;(2)在常規語義語境下, 相比無啟動條件的實驗一,被試可能對語義選項的 注視更多,注視所持續的時間更長。
5.2.2 實驗被試
40 名浙江某高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其中 18 名男性, 22 名女性, 平均年 齡為 23.25 ± 2.30 歲)參與了實驗,他們并未參加過實驗一。所有被試均是漢語 母語者, 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無閱讀障礙。實驗過程中被試被隨機分成兩組, 每組 20 人。被試通過校內論壇與社交軟件招募,完成實驗后獲得適當金額的報 酬。所有被試自愿參加實驗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整個實驗按照倫理委員會批準 的要求和程序進行,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5.2.3 實驗材料
測試所用字謎是與實驗一相同的 40 個字形字謎和 40 個意會字謎, 每個字謎 均配有一個常規語義語境和一個解謎語義語境,兩類語境均為四個漢字 (見附錄 2)。關于語境的評定見第三章 3.3.4 預實驗 c。填充刺激也與實驗一相同, 但為其 設置了與謎面完全無關的四字短語,可看作一種中性提示 (見附錄 5)。
5.2.4 實驗儀器
同實驗一。
5.2.5 實驗流程
圖 5.1 實驗二流程示例
88
實驗環境、校準流程與基本操作同實驗一。正式實驗的程序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呈現一個“+”注視點 0.5s,隨后出現測試字謎 4 秒, 0.5s 的空屏后呈現提 供語境的啟動語義 1s (解謎語義語境或常規語義語境), 隨后謎面下方將呈現四 個選項,被試需要在 15s 內按鍵選擇答案, 最后呈現謎底 2s。
實驗分為兩個版本, 采用拉丁方設計, 以確保每個測試字謎在一個版本中與 解謎語義語境配對, 但在另一個版本中與常規語義語境配對, 每個被試就一個字 謎只能看到其中一種語境。就圖 5.1 的示例而言,“女兒成家”是“嫁女出嫁”的 常規語義語境,“嬌字分開”則是“嫁女出嫁”的解謎語義語境。
所有試次以偽隨機順序呈現。正式實驗共分為 4 個組塊(每組 10 個字形字 謎、 10 個意會字謎、 10 個填充刺激), 被試在組塊之間可以短暫休息。整個實驗 大概持續 35 至 40 分鐘。
5.2.6 數據處理
同實驗一。
5.3 結果與分析
5.3.1 行為數據
對反應時與正確率進行 2(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語境類型: 解謎語義語境;常規語義語境)二因素方差檢驗,結果發現:
就反應時而言,低于 200ms(7 個試次) 或在標準差 2.5 倍(0.94%)之外的 數據在第一步即被剔除。字謎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1 (1, 39) = 29.771,p ﹤ 0.001 , ηp2 = 0.028;F2 (1, 76) = 17.845,p ﹤ 0.001 ,ηp2 = 0.026],字形字謎的反應時顯著 低于意會字謎(4821.76 ms vs. 5103.09 ms); 語境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1 (1, 39) = 162.089,p ﹤ 0.001 ,ηp2 = 0.023;F2 (1, 76) = 113.299,p ﹤ 0.001 ,ηp2 = 0.019],解 謎語義語境下的反應時顯著低于常規語義語境(4634.98 ms vs. 5292.06 ms);字 謎類型與語境類型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F1 (1, 39) = 0.425,F2 (1, 76) = 0.968,p ﹥ 0.05]。
就正確率而言,字謎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1 (1, 39) = 1.581,F2 (1, 76) = 1.263, p﹥ 0.05];語境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1 (1, 39) = 203.649,p ﹤ 0.001 ,ηp2 = 0.022;
89
F2 (1, 76) = 185.428,p ﹤ 0.001 ,ηp2 = 0.019],解謎語義語境之下的正確率顯著高
于常規語義語境(0.86 vs. 0.77);字謎類型與語境類型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F1 (1, 39) = 0.778,F2 (1, 76) = 0.325,p ﹥ 0.05]。
表 5.1 反應時(ms)和正確率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字謎類型 語境類型 反應時 正確率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解謎語義語境 常規語義語境 解謎語義語境 常規語義語境
4510.47 (1993.67) 5133.85 (2152.36) 4758.40 (1744.59) 5449.07 (2402.05)
0.86 (0.34)
0.77 (0.32)
0.86 (0.35)
0.76 (0.33)
5.3.2 眼動數據
與實驗一相同, 本實驗首先以 1500ms 為一個時間單位, 將每個試次分為 0- 1500 ms ,1500-3000 ms 與 3000-4500 ms 三個時間段進行分析,分別計算相應時 間段內正確試次和錯誤試次中四個興趣區的注視比例變化。接下來,本實驗對正 確試次的注視比例展開更為細致的研究,以 500 ms 為一個單位,考察的時間段 為 0-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2000 ms ,2000-2500 ms ,2500- 3000 ms ,3000-3500 ms ,3500-4000 ms 與 4000-4500 ms。
(1)以 1500 ms 為單位
對正確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 (語境 類型: 解謎語義語境; 常規語義語境) ×4 (興趣區: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 選項; 無關選項) × 3 (時間段: 0- 1500ms;1500-3000ms;3000-4500 ms)四因 素方差檢驗, 結果表明, 興趣區的主效應顯著 [F1 (3, 117) = 1057.694,p ﹤ 0.001 , ηp2 = 0.108;F2 (3, 228) = 1115.402,p ﹤ 0.001 ,ηp2 = 0.126],對正確選項與語義選 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字形選項和無關選項(0.28 vs. 0.27 vs. 0.24 vs. 0.21),對 字形選項的注視多于無關選項; 字謎類型、語境類型以及時間段的主效應不顯著 (F 值均為 0,p 值均為 1)。
語境類型與興趣區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3, 117) = 5.826,p ﹤ 0.001,ηp2 = 0.011; F2 (3, 228) = 4.893,p ﹤ 0.001,ηp2 = 0.009]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 解謎語義語境較 常規語義語境下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更高(MD = 0.02,t = 2.129,p = 0.046),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更少(MD = -0.02 ,t = -2.186,p = 0.041); 兩種語境下對
90
語義選項和字形選項的注視均多于無關選項(所有p﹤ 0.05)。
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234) = 297.670,p﹤ 0.001,ηp2 = 0.064; F2 (6, 456) = 257.821,p ﹤ 0.001,ηp2 = 0.049]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隨時間 發展而提高(所有 p﹤ 0.05),對語義選項的注視隨時間發展而減少(所有 p﹤ 0.05); 在第三階段,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遠大于另外三個選項(所有 p﹤ 0.001)。
其他多因素的交互效應不顯著(所有p ﹥ 0.05)。
圖 5.2 1500 ms 時間單位下正確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對錯誤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 (語境 類型: 解謎語義語境; 常規語義語境) ×4 (興趣區: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 選項; 無關選項) × 3 (時間段: 0- 1500ms;1500-3000ms;3000-4500 ms)四因 素方差檢驗,結果表明,興趣區的主效應顯著 [F1 (3, 117) = 63.197,p ﹤ 0.001, F2 (3, 228) = 31.846,p ﹤ 0.001 ,ηp2 = 0.017],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 字形選項、 正確選項和無關選項(0.32 vs. 0.28 vs. 0.22 vs. 0.18),對字形選項的 注視比例顯著高于正確選項與無關選項,對正確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無關選項; 字謎類型、語境類型以及時間段的主效應不顯著(F 值均為 0,p 值均為 1)。
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234) = 12.658,p﹤ 0.001,ηp2 = 0.011; F2 (6, 456) = 13.712,p ﹤ 0.001 ,ηp2 = 0.012]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對語義選項的 注視比例隨時間發展而增大(所有 p﹤ 0.05),對無關選項的注視比例在第一階段 大于第二、三階段 (所有 p﹤ 0.05);在第一與第三階段, 被試對語義選項的注視
91
多于其他三個選項(所有 p﹤ 0.01);在第二階段, 被試對語義選項與字形選項的 注視比例遠大于另外兩個選項(所有p﹤ 0.001)。
其他多因素的交互效應不顯著(所有p ﹥ 0.05)。
圖 5.3 1500 ms 時間單位下錯誤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表 5.2 1500 ms 時間單位下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回答情況 字謎類型 語境類型 興趣區 0- 1500 ms 1500-3000 ms 3000-4500 ms
正確
錯誤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字形字謎
解謎語義語境
常規語義語境
解謎語義語境
常規語義語境
解謎語義語境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0.24 (0.08) 0.29 (0.10) 0.24 (0.08) 0.23 (0.07) 0.23 (0.07) 0.33 (0.13) 0.22 (0.07) 0.22 (0.07) 0.25 (0.08) 0.30 (0.08) 0.23 (0.11) 0.22 (0.07) 0.25 (0.08) 0.32 (0.12) 0.22 (0.07) 0.21 (0.07) 0.25 (0.08) 0.28 (0.09) 0.24 (0.07) 0.23 (0.07)
0.28 (0.09) 0.24 (0.08) 0.24 (0.09) 0.24 (0.08) 0.25 (0.08) 0.29 (0.09) 0.26 (0.08) 0.20 (0.06) 0.29 (0.09) 0.26 (0.09) 0.25 (0.08) 0.20 (0.06) 0.26 (0.08) 0.26 (0.08) 0.25 (0.08) 0.23 (0.07) 0.22 (0.07) 0.31 (0.11) 0.33 (0.12) 0.14 (0.05)
0.32 (0.11)
0.23 (0.07)
0.22 (0.06)
0.23 (0.07)
0.30 (0.10)
0.26 (0.08)
0.26 (0.09)
0.18 (0.05)
0.32 (0.12)
0.24 (0.07)
0.25 (0.07)
0.19 (0.06)
0.31 (0.11)
0.24 (0.07)
0.24 (0.08)
0.21 (0.06)
0.27 (0.09)
0.30 (0.10)
0.31 (0.11)
0.12 (0.04)
92
表 5.2 (續)
回答情況 字謎類型 語境類型 興趣區 0- 1500 ms 1500-3000 ms 3000-4500 ms
錯誤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常規語義語境
解謎語義語境
常規語義語境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0.22 (0.07) 0.29 (0.10) 0.24 (0.08) 0.25 (0.08) 0.27 (0.09) 0.31 (0.11) 0.21 (0.07) 0.21 (0.07) 0.24 (0.08) 0.28 (0.09) 0.22 (0.07) 0.26 (0.09)
0.22 (0.07) 0.33 (0.12) 0.30 (0.10) 0.15 (0.06) 0.20 (0.07) 0.32 (0.11) 0.34 (0.12) 0.14 (0.05) 0.22 (0.07) 0.31 (0.10) 0.30 (0.10) 0.17 (0.06)
0.17 (0.06)
0.42 (0.19)
0.25 (0.08)
0.16 (0.05)
0.18 (0.06)
0.33 (0.12)
0.34 (0.12)
0.15 (0.05)
0.19 (0.06)
0.38 (0.13)
0.28 (0.09)
0.15 (0.05)
(2)以 500 ms 為單位
對正確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 (語境 類型: 解謎語義語境; 常規語義語境) ×4 (興趣區: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 選項;無關選項) × 9 (時間段: 0-500 ms;500- 1000 ms;1000- 1500 ms;1500- 2000 ms;2000-2500 ms;2500-3000 ms;3000-3500 ms;3500-4000 ms;4000-4500 ms)四因素方差檢驗,結果表明,興趣區的主效應顯著 [F1 (3, 117) = 23.301,p ﹤ 0.001 ,ηp2 = 0.011;F2 (3, 228) = 21.972,p ﹤ 0.001 ,ηp2 = 0.013],對正確選項 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字形選項與無關選項(0.28 vs. 0.27 vs. 0.24 vs.
0.21); 字謎類型、語境類型以及時間段的主效應不顯著(F 值均為 0,p 值均為 1)。
語境類型與興趣區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3, 117) = 8.251,p ﹤ 0.001,ηp2 = 0.011; F2 (3, 228) = 8.790,p ﹤ 0.001,ηp2 = 0.009],前一部分已經進行過簡單效應分析。
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24, 936) = 11.692,p﹤ 0.001,ηp2 = 0.016; F2 (24, 1824) = 17.436,p ﹤ 0.001 ,ηp2 = 0.016]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在 0-500 ms 與 500- 1000 ms 內,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其他三個選項(所有p ﹤ 0.001),在 2000 ms 之后的五個時間段內,對正確選項的注視多于另外三個選項(所有p ﹤ 0.05),在 2500ms 之后,對無關選項的注視比例始終是最低的(所有 p ﹤ 0.05)。
語境類型、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三因素交互效應顯著 [F1 (24, 936) = 4.613,p ﹤ 0.001 , F2 (24, 1824) = 5.219,p ﹤ 0.001 ,ηp2 = 0.009],對三者的簡
93
單效應分析表明, 在解謎語義語境下, 興趣區的主效應顯著 [F1 (3, 117) = 17.982, p ﹤ 0.001 , F2 (3, 228) = 13.652,p ﹤ 0.001 ,ηp2 = 0.010],對正確選項 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另外三個選項(0.28 vs. 0.25 vs. 0.24 vs. 0.23); 興趣區與時 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24, 936) = 5.002,p ﹤ 0.001 ,ηp2 = 0.008;F2 (24, 1824)
= 4.238,p ﹤ 0.001 ,ηp2 = 0.008] ,在 0-500ms 時,被試注視語義選項多于其他三 個選項(所有p ﹤ 0.001),從 1500 ms 之后,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 于另外三個選項(所有 p﹤ 0.01)。在常規語義語境下, 興趣區的主效應顯著 [F1 (3, 117) = 13.432,p ﹤ 0.001 ,ηp2 = 0.010;F2 (3, 228) = 18.279,p ﹤ 0.001 ,ηp2 = 0.010],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正確選項、字形選項和無關選項(0.28 vs. 0.25 vs. 0.25 vs. 0.22);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24, 936) = 9.293 , p ﹤ 0.001 ,ηp2 = 0.009;F2 (24, 1824) = 8.346,p ﹤ 0.001 ,ηp2 = 0.009] ,在 0- 1500 ms 的三個時間段內,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另外三個選項(所有 p﹤ 0.05), 從 3000 ms 開始,對正確選項的注視均多于另外三個選項(所有 p ﹤ 0.05),從 3500 ms 開始,對語義選項和字形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無關選項(所有 p﹤ 0.01)。
其他多因素的交互效應不顯著(所有p ﹥ 0.05)。
圖 5.4 500 ms 時間單位下正確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表 5.3 500 ms 時間單位下正確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字謎
類型 語境
類型 興趣區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3500-
4000 ms 4000-
4500 ms
字形 解謎 正確選項 0.23 (0.07) 0.25 (0.08) 0.26 (0.09) 0.27 (0.09) 0.29 (0.10) 0.27 (0.09) 0.29 (0.10) 0.32 (0.11) 0.32 (0.11)
字謎 語義 語義選項 0.36 (0.12) 0.27 (0.08) 0.24 (0.07) 0.24 (0.07) 0.24 (0.07) 0.25 (0.08) 0.23 (0.06) 0.24 (0.07) 0.23 (0.06)
語境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0.23 (0.07)
0.25 (0.08) 0.26 (0.08)
0.24 (0.06) 0.24 (0.07)
0.25 (0.08) 0.23 (0.06)
0.24 (0.07) 0.25 (0.10)
0.23 (0.06) 0.21 (0.07)
0.23 (0.07) 0.22 (0.08)
0.23 (0.06)
94
表 5.3 (續)
字謎
類型 語境
類型 興趣區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3000-
3500 ms 3500-
4000 ms 4000-
4500 ms
字形
字謎
意會
字謎 常規
語義
語境
解謎
語義
語境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0.22 (0.06) 0.38 (0.13) 0.19 (0.04) 0.21 (0.06) 0.23 (0.07) 0.35 (0.13) 0.23 (0.06)
0.19 (0.06) 0.21 (0.06) 0.33 (0.12) 0.23 (0.07) 0.23 (0.06) 0.29 (0.09) 0.26 (0.08) 0.21 (0.06)
0.24 (0.07) 0.25 (0.08) 0.29 (0.09) 0.26 (0.08) 0.20 (0.05) 0.25 (0.08) 0.27 (0.08) 0.25 (0.08)
0.23 (0.06) 0.27 (0.12) 0.23 (0.06) 0.26 (0.08) 0.24 (0.07) 0.28 (0.09) 0.26 (0.08) 0.23 (0.07)
0.23 (0.06) 0.26 (0.06) 0.25 (0.08) 0.25 (0.08) 0.24 (0.09) 0.27 (0.08) 0.24 (0.08) 0.27 (0.08)
0.22 (0.06) 0.25 (0.09) 0.25 (0.07) 0.25 (0.08) 0.25 (0.08) 0.27 (0.09) 0.24 (0.07) 0.27 (0.08)
0.22 (0.08) 0.27 (0.10) 0.24 (0.06) 0.27 (0.09) 0.22 (0.06) 0.29 (0.09) 0.23 (0.07) 0.27 (0.08)
0.21 (0.07) 0.29 (0.08) 0.27 (0.11) 0.25 (0.08) 0.19 (0.05) 0.32 (0.11) 0.24 (0.07) 0.22 (0.07)
0.22 (0.06) 0.30 (0.11) 0.26 (0.09) 0.28 (0.09) 0.16 (0.05) 0.35 (0.12) 0.23 (0.06) 0.24 (0.09)
0.18 (0.05)
常規 正確選項 0.23 (0.06) 0.23 (0.06) 0.26 (0.08) 0.26 (0.09) 0.27 (0.08) 0.27 (0.07) 0.27 (0.09) 0.30 (0.09) 0.31 (0.10)
語義 語義選項 0.37 (0.15) 0.33 (0.11) 0.28 (0.08) 0.28 (0.09) 0.25 (0.08) 0.25 (0.08) 0.25 (0.08) 0.24 (0.07) 0.23 (0.06)
語境 字形選項 0.21 (0.06) 0.21 (0.06) 0.23 (0.06) 0.23 (0.06) 0.25 (0.07) 0.27 (0.09) 0.25 (0.08) 0.25 (0.07) 0.27 (0.08)
無關選項 0.19 (0.05) 0.23 (0.07) 0.23 (0.07) 0.23 (0.07) 0.23 (0.06) 0.21 (0.06) 0.23 (0.07) 0.21 (0.06) 0.19 (0.05)
5.4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語境效應
本實驗的結果表明, 字謎認知加工中存在語境效應: 語境參與字謎的加工過 程,影響著字謎語義通達的速度與準確性。就實驗二所匹配的兩類啟動語境而言, 解謎語義語境為非字面語境,促進了字謎非字面義的激活,表現出啟發性的作用; 而常規語義語境則是字面語境, 反而鞏固并加強了謎面的字面義, 抑制了被試的 新異思路發展,呈現出干擾性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 實驗二中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與實驗一中的三個階段相符。字 面義在初期依然占據主導優勢, 被試首先會被謎面的常規語義所吸引: 在 0- 1000 ms 之間,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另外三個選項。接下來仍然表現出字面義 與非字面義的競爭: 在 1000-2000 ms 的兩個時間段內, 被試對正確選項與語義 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在 1000-4000 ms 的六個時間段內,對語義選項與字形選 項的注視比例相當。這表明被試的字面義與非字面義加工思路此時處于膠著狀態, 認知個體正在對相關的選項展開評估與決策。最后, 對于成功獲得謎底的被試來 說, 從 3000ms 之后, 他們對正確選項的注視越來越多, 與其他三個選項的注視 比例相差越來越大, 表明認知主體的非字面義加工思路愈加成熟而穩定, 從非字 面義“中介”順利過渡到了謎底。
實驗二的字謎加工過程雖然與實驗一相似,但語境的影響造成了一些差異。 下面將具體探討兩種語境對字謎語義通達進程的制約。
95
5.4.1 字面語境對字謎語義通達的阻礙作用
與實驗一的結果相比, 實驗二所提供的字面語境阻礙了非字面義的通達進程。 在實驗一無啟動的條件下,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高于另外三個選項; 而在 實驗二的常規語義語境下, 認知個體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其他三個選項。通過 考察注視比例變化的時間進程,可以進一步發現,如果被試受到常規語義語境的 啟動,他們往往難以注意到低凸顯義, 會長時間受到高凸顯的常規語義的干擾。 在實驗一中, 被試在 0- 1000ms 的兩個時間段內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另外三個 選項,從 1500 ms 開始,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越來越多, 與其他三個選項的差 距逐漸增大;而在實驗二的字面語境下, 被試在 0- 1500ms 的三個時間段內, 對 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其他三個選項, 直到 3000ms 之后, 認知個體對正確選項的 注視比例才高于另外三個選項,非字面義逐漸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 字面語境是解答字謎過程中的干擾, 會使猜謎者的思路囿于謎面 的字面義, 難以抵達謎底所在的非字面語境, 非字面義通達的時間也相應較晚, 甚至比無啟動的情況更難激活非字面義。 該現象發生的原因在于,謎面的常規語 義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或儲存于認知主體的心理詞典, 呈現自動加 工的趨勢(邢強等, 2013b)。謎面信息往往會誤導猜謎者進入錯誤的問題空間, 陷入思維定勢。在大多數情況下, 人們確實傾向于采用自動激活的常規語義, 而 忽視不凸顯的非字面義。當被常規語義語境啟動時, 字面語境得到了加強, 認知 個體更是第一眼就會看到與之意義相似的語義選項, 再加上謎面的非字面義確實 遠不如字面義容易激活, 加工常規語義耗費的認知資源極少, 所以被試在這種情 況下更傾向于選擇與常規語義接近的選項(任婉, 2016)。由于字謎設計的目的 就是刻意誤導猜謎者,認知個體必須抑制那些會對獲取謎底產生干擾的信息, 最 關鍵的就是擺脫常規語義的限制。如果反過來加強了常規語義的干擾, 認知主體 就更不容易抑制這類錯誤信息, 更難以突破思維定勢。
5.4.2 非字面語境對字謎語義通達的促進作用
在本實驗中, 如果被試受到了解謎語義語境的啟動, 他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 至謎面的低凸顯語義, 能夠更順利地獲取謎底, 體現了非字面語境對字謎語義通 達的促進作用。
96
整體來看, 相較常規語義語境與實驗一中的無啟動條件, 被試在解謎語義語 境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前兩者, 反應時顯著低于前兩者,對正確選項的注視多于 前兩者。被試在解謎語境下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另外三個選項, 而在常規 語境下則是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最高。另外,根據注視比例變化的時間進程, 也可以發現,在非字面語境下, 被試在 0-500 ms 時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 另外三個選項; 經過中間的語義競爭, 從 1500ms 起,對正確選項的注視開始多 于另外三個選項;而在字面語境下,被試在 3000 ms 之后才到達最后一個階段, 即非字面義持續發展的階段。這表明解謎語義語境為被試理解字謎提供了明確的 方向,能夠促進認知主體的非字面義加工思路的發展, 非字面義通達的時間相應 比較早。
上述結果進一步證明了字謎加工過程中的低凸顯性特征, 即只有啟動低凸顯 義才能完成字謎。低凸顯義信息的激活可以促使認知個體進入正確的問題空間, 避免陷入思維僵局(邱江、張慶林,2007)。不過, 低凸顯義的通達比較困難, 一定會晚于高凸顯義的加工, 且往往需要低凸顯義觸機的出現才能夠較為順利地 被提取。
解謎語義語境在字謎加工過程中起到了低凸顯義觸機的作用。它構設了非字 面語境, 標記出謎面中低凸顯的非字面義, 提示了解謎的關鍵所在。對于字形字 謎, 解謎語義語境為其指明字形拆合的方向,如字謎“半真半假——值”的解謎 語境為“真假拆半”, 被試在遇到該語境時就會將注意力轉移至字形的拆合, 對 謎面展開解謎層面的解讀, 而不會陷于其字面義。對于意會字謎, 解謎語義語境 為其確定同義替換的表達,如字謎“上訴無效——皓”的解謎語境為“白白告發”, 被試無需再受到謎面常規語義的限制, 或是反復切分并尋找謎面詞語的同義字, 根據語境中的提示便可迅速獲取謎底。 因此, 解謎語義語境作為觸發低凸顯語義 的線索, 有助于認知主體激活關鍵的非字面義信息,可以有效地促進非字面義的 通達,提高解謎的速度與質量。
5.4.3 字謎加工中語境效應的理論闡釋與反思
實驗二的數據結果顯示: 第一, 不管語境如何, 被試均需要首先加工謎面的 字面義, 隨后才能結合語境嘗試激活非字面義; 第二, 非字面語境促進了字謎非 字面義的激活, 而字面語境會啟動字謎的字面義, 這與過去許多非字面語言研究
97
的結果一致(Katz & Ferretti,2001;黃彬瑤, 2015;Bambini et al.,2016;王歡、 王小潞,2019;鄭偉, 2020;Wang et al. ,2021)。
本實驗的結果支持了標準語用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層級凸顯 假說(Giora ,1997 ,1999 ,2003)以及“低凸顯假說”(Givoni et al. ,2013)。
(1)標準語用模型
根據標準語用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字謎的字面義在早期一定 會被激活, 如果字面義與語境一致, 后續加工就會停止; 如果字面義與語境不相 符, 認知個體才會進一步推理并找出符合上下文的語義, 字面義在這種情況下將 受到抑制而不參與后期的語義整合。結合實驗二的結果, 在常規語境下, 字謎的 字面義與語境一致, 被試可能后期就不再繼續深入加工謎面以獲取非字面義, 導 致許多人解題錯誤或在解題過程中遇到障礙; 在解謎語境下, 字謎的字面義與語 境不相容, 猜謎者就會嘗試摒棄字面義, 努力通過聯想、推理等認知功能發現與 語境一致的非字面義線索,從而找到符合謎面的謎底。
(2)層級凸顯假說
根據層級凸顯假說,除了語匯本身的凸顯義之外, 語境也以一種平行的方式
自上而下地起到促進或抑制語義闡釋的作用(Giora,2003:22;Wangetal.,2018 , 2021)。在語言理解中有兩種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機制: 語言機制與語境機制。 語言機制自下而上呈有序性運作, 對具體的語言信息較為敏感, 首先會激活詞句 較為規約的編碼意義; 而語境機制則自上而下運作, 對語境信息比較敏感, 會對 意義的最終提取產生影響。這兩種機制在語言加工中呈并行運行狀態。在初始階 段,兩種機制互不干擾, 語境雖然可以在詞句出現之前就使受眾產生特定的預期, 并擴散相關的語義表征, 但不會影響凸顯義的激活; 初期的意義通達更多是因為 某種語義具有較高的凸顯度, 語境在此時并不是主因。但語境機制可能會在語義 激活后期影響意義的選擇與整合, 抑制與語境不一致或是妨礙到最終語用目標的 意義。
語義啟動在心理詞典內部引起相關詞義的自動激活與擴散, 能夠產生詞匯層 面的語境效應(Giora ,2003:22;張輝, 2016:24)。在字謎理解的過程中,謎 面的凸顯義在語言機制下會被首先激活, 由于凸顯義無助于后續的解謎, 但又具 有極高的凸顯度, 猜謎者試圖壓制字面義卻難以完全做到, 所以字面義可能會繼
98
續干擾后續的語義加工。語境機制則在平行層面自上而下地抑制或加強字面義的 干擾, 其中解謎語義語境的促進作用在于指出了字謎的關鍵題眼, 引導認知個體 的搜索方向, 能夠推進非字面義的通達, 增加了獲取謎底的成功率。猜謎者能夠 根據解謎語境提供的信息對謎面進行特殊解碼, 在選項與謎面之間建立新穎有效 的聯結。 但即使低凸顯語境強烈偏向于非字面義, 認知個體也不會在初期就激活 非字面義。這與過去對詞匯歧義(趙晨、董燕萍, 2009;趙晨, 2012)或雙關語 加工(鄭偉, 2020)的結果也呈一致性, 即語境不能抑制主要詞義的激活, 在語 境強烈偏向于次要詞義的情況下,也無法在加工早期激活該語義,不過語境有助 于推進次要詞義的通達。
層級凸顯假說較標準語用模型更為全面, 因為前者闡釋了字謎的字面義在后 續語義整合中難以受到抑制的情況,尤其是在常規語義語境的反向啟動之下。
(3)“低凸顯假說”
根據“低凸顯假說”(Givoni etal.,2013), 當說話人為低凸顯語義設置額外 的語境處理機制時, 聽話人更容易激活低凸顯語義。與實驗一的結果相比, 解謎 語境下的正確率與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無啟動條件下的數據(所 有p﹤ 0.05),無啟動條件下的正確率與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常規 語義語境下的數據(所有 p﹤ 0.05),反映出兩種語境對被試語義加工思路的影響。 解謎語義語境確實起到了低凸顯義觸機的作用, 有效地觸發了低凸顯語義, 使被 試更容易發掘解題所需的非字面義; 而常規語義語境則有著強烈的干擾作用, 將 認知個體的注意力更緊密地聯結于字謎的字面義, 導致非字面義的提取更為困難, 加大了破解字謎的難度。
另外, 直接通達模型也對語境在非字面語言加工中起作用的時間與效果進行 了討論,但本實驗揭示的字謎加工過程與直接通達模型不符。直接通達模型 (Gibbs,1984,2000)認為,在非字面語境的作用下, 字謎的非字面義一開始就 會被激活,可以直接越過字面義來加工非字面義,這與實驗二的結果不一致。
5.5 本章小結
本章利用眼動技術,在實驗一的基礎上提供了字面語境與非字面語境, 考察 字謎加工中的語境效應。結果發現:
99
首先, 在語境效應何時出現, 或語境何時起作用的問題上, 實驗二的結果表 明,在通達字謎的字面義之后, 語境才會起作用,決定后續是否加工非字面義。 如果被常規語義語境啟動, 認知個體發現字謎的字面義與語境一致, 可能就會放 棄后續非字面義的加工; 相反, 如果受到解謎語義語境啟動, 猜謎者發現字面義 與語境相斥,就會進一步推理以尋找符合語境的語義。
其次, 在不同類型的語境起何種作用的問題上, 實驗二與過往許多研究的結 果一致, 認為字面語境或非字面語境相應支持了字面義或非字面義的啟動。 非字 面語境能夠促進字謎非字面義的通達, 有助于獲取謎底; 但字面語境反而加強了 謎面字面義的干擾, 從而阻礙了字謎非字面義的通達。本實驗的結果支持了標準 語用模型、層級凸顯假說以及“低凸顯假說”。
字謎理解中最為重要的步驟是提取非字面義, 其他的一些啟發性條件, 如原 型字謎也可以促進非字面義的激活, 加速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這便是下一章將 要研究的問題。
100
6 實驗三: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原型啟發效應的眼動研究
本章將匯報實驗三。實驗三在實驗一、二的基礎之上, 通過提供相應的原型 啟發條件, 以探究字謎認知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 試圖對研究問題三“原型啟 發效應如何推進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做出解答。
6.1 實驗目的
原型啟發效應指的是從原型事件中所獲取的關鍵信息對解決頓悟問題或創 造性問題的啟發效應。 “原型”意為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主觀認知表征, 是一種 能對當前的創造性思維起到啟發作用的認知事件(邱江、張慶林,2011)。在解 決頓悟問題或創造性問題時, 如果能夠激活對當前問題呈啟發性的原型, 并利用 其中所包含的關鍵啟發信息來明確搜索方向, 就可以較為順利地解決問題(張慶 林等, 2004;李亞丹等, 2012)。
在字謎理解中, 原型字謎可為測試字謎提供關鍵性的啟發信息(張慶林等, 2004),使認知個體從試誤轉向較為明確有效的搜索方向,并能將原型應用于新 問題的解決。這種啟發式搜索策略可大大提高字謎的搜索效率與信息獲取的準確 性。促進字謎解答的最優方法就是先呈現謎面,再提供原型啟發信息,隨后再次 呈現經過啟發的謎面(邢強等,2016)。猜謎者通過對原型的類比遷移,能夠注 意到謎面中低凸顯的元語言和元句法, 促進認知表征的轉換, 從而順利地破解字 謎。
相關研究表明,形態相似性、結構相似性和程序相似性是影響原型類比遷移 的重要因素(師保國, 2003;張惠, 2005;曹貴康, 2006)。本實驗將設置“形態 相似原型”與“結構相似原型”兩種原型字謎 (見下文 6.2.1 中的詳細定義與示 例),通過分析被試在兩類原型字謎的啟發下對字形字謎和意會字謎四個選項(正 確選項、語義選項、字形選項、無關選項) 的注視比例變化, 考察字謎認知加工 中的原型啟發效應, 以及其對字謎語義通達的推進作用。
實驗三提供的兩種原型字謎均有比較強的啟發性, 能夠有效激活字謎的低凸 顯義,因此都會起到低凸顯義觸機的作用。如果與實驗一、二的結果進行比較, 可以討論不同啟發程度的低凸顯義觸機對字謎理解的影響, 綜合探究“低凸顯假
101
說”對字謎認知加工的闡釋力。
6.2 實驗方法
6.2.1 實驗設計
實驗三采用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 (原型類型: 形態相似 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二因素被試內設計。本實驗中原型字謎的設計參考了羅俊 龍等人(2013)的實驗, 分為“形態相似原型字謎”和“結構相似原型字謎”。 每條測試字謎均匹配兩種類型的原型字謎(但被試就一個字謎只能看到其中一種 原型字謎),觀察猜謎者在不同原型字謎的啟發下理解測試字謎的過程及效果。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的解謎技巧相同, 并且與測試字謎的謎 面含有連續兩個及以上的相同漢字。例如, 字形字謎“揮手告別——軍”的形態 相似原型字謎為“招手告別——召”; 意會字謎“狗發脾氣——狄”的形態相似 原型字謎為“人發脾氣——伙”。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型字謎的謎面與測試 字謎的謎面僅含有一個相同漢字,則不算形態相似條件,如“一氣而去/一見再 見”以及“癡心妄想/挖空心思”。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的謎面不夠相似,但解謎技巧相似。例如, 字形字謎“嬌女出嫁——喬”的結構相似原型字謎為“孫子離開——小”,二者 看似有所區別, 但解謎技巧都是移除謎面關鍵漢字中特定的表意結構; 意會字謎 “成吉思汗——玩”的結構相似原型字謎為“伊麗莎白——瑛”,二者的解謎技 巧均是將謎面的人名替換為其實質的地位,并經過字形組合形成謎底漢字。
本實驗假定,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效果可能優于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形 態相似原型字謎能提供更為明確的解答目標和搜索方向, 被試只需在共同詞語的 特定空間內激活低凸顯語義即可;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雖然也可以為搜索提供正確 的方向, 促進字謎的破解,但沒有相同字詞線索明確, 尤其是對于意會字謎, 被 試知道解謎技巧后仍需繼續整合字謎的語義,才有可能確定核心線索。
6.2.2 實驗被試
44 名浙江某高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其中 20 名男性, 24 名女性, 平均年 齡為22.5 ± 2.34 歲) 參與了實驗, 他們并未參與過實驗一、二。所有被試均是漢
102
語母語者,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閱讀障礙。實驗過程中被試被隨機分成兩組, 每組 22 人。被試通過校內論壇與社交軟件招募,完成實驗后獲得適當金額的報 酬。所有被試自愿參加實驗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整個實驗按照倫理委員會批準 的要求和程序進行, 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兩名被試因為眼動數據不合格而被剔除 (難以校準,追蹤丟失過多),最終參與統計的有效樣本為 42 人, 其中 19 名男 性, 23 名女性,每組 21 人。
6.2.3 實驗材料
測試字謎是與實驗一、二相同的 40 個字形字謎和 40 個意會字謎, 每個字謎 均配有一個形態相似原型字謎和一個結構相似原型字謎 (見附錄 3)。每種原型 字謎的啟發作用評定見第三章 3.3.5 預實驗 d 。作為填充刺激的字謎也與實驗一 和二相同,但為其設置了與自身解謎技巧完全無關的啟動字謎 (見附錄 5)。
6.2.4 實驗儀器
同實驗一、二。
6.2.5 實驗流程
圖 6.1 實驗三流程示例
實驗環境、校準流程與基本操作同實驗一、二。正式實驗程序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呈現一個“+”注視點 0.5s,隨后出現測試字謎 4 秒, 0.5s 的空屏后呈現原 型字謎 5s,之后謎面下方將呈現四個選項, 被試需要在 15s 內按鍵選擇答案, 最 后呈現謎底 2s。
實驗分為兩個版本, 采用拉丁方設計, 以確保每個測試字謎在一個版本中與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配對, 但在另一個版本中與結構相似原型字謎配對, 每個被試 就一個字謎只能看到其中一種原型字謎。就圖 6.1 的示例而言,“好女出嫁(子)” 是“嬌女出嫁”的形態相似原型字謎,“孫子離開(?。?rdquo;則是“嬌女出嫁”的結
103
構相似原型字謎。
所有試次以偽隨機順序呈現。正式實驗共分為 4 個組塊(每組 10 個字形字 謎、 10 個意會字謎、 10 個填充刺激), 被試在組塊之間可以短暫休息。整個實驗 大概持續 40 分鐘。
6.2.6 數據處理
同實驗一、二。
6.3 結果與分析
本節不僅將匯報實驗三的行為與眼動數據, 也將報告對實驗一至實驗三中數 據的縱向比較結果,為之后的討論提供更多數據支持。
6.3.1 行為數據
(1)實驗三的行為數據
對反應時與正確率進行 2(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原型類型: 形態相似原型;結構相似原型)二因素方差檢驗,結果發現:
就反應時而言, 低于 200ms(6 個試次) 或在標準差 2.5 倍(0.74%)之外的 數據在第一步即被剔除。字謎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1 (1, 41) = 6.586,p = 0.020, F2 (1, 76) = 5.833,p = 0.017 ,ηp2 = 0.009],字形字謎的反應時顯著低 于意會字謎(3680.47 ms vs. 3794.48 ms); 原型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1 (1, 41) = 124.647,p ﹤ 0.001 , F2 (1, 76) = 105.278,p ﹤ 0.001 ,ηp2 = 0.018],形 態相似原型啟發下的反應時顯著低于結構相似原型啟發條件( 3491.73 ms vs. 3984.17 ms);字謎類型與原型類型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1, 41) = 7.221,p = 0.003 , ηp2 = 0.015;F2 (1, 76) = 9.360,p ﹤ 0.001 ,ηp2 = 0.018]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 受形 態相似原型啟發的字形字謎的反應時顯著低于受結構相似原型啟發的字形字謎 (3369.10 ms vs. 3993.72 ms),意會字謎也呈同樣的情況(3614.51msvs. 3974.65 ms);另外, 受形態相似原型啟發的字形字謎的反應時顯著低于意會字謎(3369.10 msvs. 3614.51ms),但受結構相似原型啟發的字形字謎的反應時與意會字謎相似 (3993.72 ms vs. 3974.65 ms)。
就正確率而言,字謎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1 (1, 41) = 1.931,F2 (1, 76) = 1.252,
104
p﹥ 0.05];原型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1 (1, 41) = 70.459,p ﹤ 0.001,ηp2 = 0.015;F2
(1, 76) = 85.430,p ﹤ 0.001 ,ηp2 = 0.018],形態相似原型啟發下的正確率顯著高于 結構相似原型啟發條件(0.93 vs. 0.88);字謎類型與原型類型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1, 41) = 7.243,p = 0.002, F2 (1, 76) = 9.225,p ﹤ 0.001,ηp2 = 0.010] ,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 受形態相似原型啟發的字形字謎的正確率顯著高于受結構相 似原型啟發的字形字謎(0.94 vs. 0.88),意會字謎也呈同樣的情況(0.92 vs. 0.89); 另外, 受形態相似原型啟發的字形字謎的正確率顯著高于意會字謎(0.94 vs. 0.92), 但受結構相似原型啟發的字形字謎的正確率與意會字謎無差異(0.88 vs. 0.89)。
表 6.1 反應時(ms)和正確率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字謎類型 原型類型 反應時 正確率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形態相似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形態相似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3369.09 (1205.90) 3993.72 (1766.04) 3614.51 (1282.56) 3974.65 (1492.80) 0.94 (0.24)
0.88 (0.33)
0.92 (0.28)
0.89 (0.32)
(2)實驗一至實驗三的行為數據比較
以 5 種啟動條件為自變量對正確率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結果表明, 啟動條 件對正確率有顯著影響 [F (4, 110) = 244.952,p ﹤ 0.001 ,ηp2 = 0.026],正確率的 分布如下:形態相似原型啟動(0.93) ﹥ 結構相似原型啟動(0.88) ﹥解謎語義 啟動(0.86) ﹥ 無啟動(0.79) ﹥ 常規語義啟動(0.77),兩兩之間 p ﹤ 0.001。
以 5 種啟動條件為自變量對反應時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結果表明, 啟動條 件對反應時有顯著影響 [F (4, 110) = 674.918,p ﹤ 0.001 ,ηp2 = 0.069],反應時的 分布如下: 形態相似原型啟動(3491.73 ms) ﹤ 結構相似原型啟動(3984.18 ms)
﹤ 解謎語義啟動(4634.98 ms) ﹤ 常規語義啟動(5292.06 ms) ﹤ 無啟動(5485.25 ms),兩兩之間 p ﹤ 0.001。
表 6.2 五種啟動條件下正確率和反應時(ms)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假定啟發程度 (1-5 代表由弱至強) 正確率 反應時
無啟動
解謎語義啟動
常規語義啟動
形態相似原型啟動 結構相似原型啟動
2 0.79 (0.34) 5485.25 (2528.02)
3 0.86 (0.35) 4634.98 (1869.13)
1 0.77 (0.32) 5292.06 (2277.21)
5 0.93 (0.26) 3491.73 (1244.23)
4 0.88 (0.32) 3984.18 (1629.42)
105
6.3.2 眼動數據
實驗三中被試的平均反應時為 3737.48 ± 1450.68 ms ,對實驗數據進行預處 理時發現, 被試在前3000 ms 對各興趣區的注視情況比較穩定,所以本實驗將選 取 0-3000 ms 的時間窗口進行數據分析(具體原因如實驗一所述)。 首先以 1000 ms 為一個時間單位進行劃分, 將每個試次分為 0- 1000ms,1000-2000ms 與 2000- 3000ms 三個時間段,分析被試在回答正確和錯誤的情況下對四個興趣區的注視 比例變化; 隨后, 本實驗將對正確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 以 500 ms 為一個單位, 考察時間段為 0-500ms,500- 1000ms,1000- 1500ms,1500-2000 ms ,2000-2500 ms 與 2500-3000 ms。
(1)以 1000 ms 為單位
對正確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 (原型 類型: 形態相似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4 (興趣區: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 選項; 無關選項) × 3 (時間段: 0- 1000ms;1000-2000ms;2000-3000 ms)四因 素方差檢驗, 結果表明, 興趣區的主效應顯著 [F1 (3, 123) = 1848.467,p ﹤ 0.001 , F2 (3, 228) = 1992.420,p ﹤ 0.001 ,ηp2 = 0.162],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 例顯著高于語義選項、字形選項與無關選項(0.45 vs. 0.21 vs. 0.19 vs. 0.15); 字 謎類型、原型類型以及時間段的主效應不顯著(F 值均為 0,p 值均為 1)。
原型類型與興趣區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3, 123) = 13.155,p ﹤ 0.001 ,ηp2 = 0.013;F2 (3, 228) = 19.280,p ﹤ 0.001 ,ηp2 = 0.016]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 對語義 選項的注視比例在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高于形態相似原型啟發條件(MD = 0.03, t = 2.410,p = 0.021); 在形態相似原型和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 被試對正確選項 的注視比例均大于其他三個選項(所有p﹤ 0.001)。
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246) = 142.392,p﹤ 0.001,ηp2 = 0.028; F2 (6, 456) = 218.532,p ﹤ 0.001,ηp2 = 0.037] ,第二與第三階段對正確選項的注視 比例大于第一階段(MD = 0.12 ,t = 10.701,p ﹤ 0.001;MD = 0.18 ,t = 16.103,
p ﹤ 0.001);第一階段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二、三階段(MD = 0.04,t = 3.195, p = 0.003;MD = 0.05 ,t = 3.703,p ﹤ 0.001),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也呈相同的 情況(MD = 0.04 ,t = 3.083,p = 0.004;MD = 0.05 ,t = 3.784,p ﹤ 0.001);在三 個時間段內,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均大于其他三個選項(所有p ﹤ 0.001), 第
106
一階段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字形選項(MD = 0.03,t = 2.383,p = 0.023), 后兩個時間段內對這兩個選項的注視無差異(所有p ﹥ 0.05)。
字謎類型、原型類型與興趣區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246) = 2.244,p = 0.036, ηp2 = 0.008;F2 (6, 456) = 3.985,p ﹤ 0.001 ,ηp2 = 0.009] ,對三者的簡單效應分析 表明, 就字形字謎而言, 在形態相似原型啟發的情況下,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 比例顯著高于另外三個選項 (所有 p ﹤ 0.001),對字形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顯 著多于無關選項(所有p﹤ 0.01);在結構相似原型啟發的情況下, 被試對正確選 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另外三個選項(所有p ﹤ 0.001),對語義選項與字形選項 的注視顯著多于無關選項(所有 p﹤ 0.01);被試在形態相似原型啟發相比結構相 似原型啟發下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更高(MD = 0.04,t = 2.976,p = 0.005),對 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更低(MD = -0.02,t = -2. 142,p = 0.041)。就意會字謎而言, 在形態相似原型啟發的情況下,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另外三個選 項(所有 p ﹤ 0.001),對語義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字形選項與無關選項(所有 p
﹤ 0.05);在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也是如此; 形態相似原型啟發比結構相似原型啟 發下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更高(MD = 0.04,t = 3.195,p = 0.003),對語義選項 的注視比例更低(MD = -0.02 ,t = -2.088,p = 0.045)。
原型類型、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246) = 2.290,p = 0.033 , F2 (6, 456) = 3.991,p ﹤ 0.001,ηp2 = 0.008],受形態相似原型啟發時, 在三個時間段內,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均多于另外三個選項(所有 p﹤ 0.001), 對無關選項的注視比例最低(所有 p﹤ 0.05),第一階段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字 形選項與無關選項(所有 p﹤ 0.05),第二、三階段對語義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 比例相當(所有 p ﹥ 0.05), 被試在后兩個階段對正確選項的注視多于第一階段 (所有 p ﹤ 0.001); 受結構相似原型啟發時,在全部三個階段,被試對正確選項 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其他三個選項(所有 p﹤ 0.05),對無關選項的注視最少(所 有p﹤ 0.05),其中第一階段對語義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字形選項,后兩個階段對 語義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所有p ﹥ 0.05),且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 比例隨時間發展而提高(所有 p﹤ 0.01),對無關選項的注視比例隨時間發展而降 低 (所有 p ﹤ 0.05)。
四因素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246) = 2.428,p = 0.024 ,ηp2 = 0.009;F2 (6,
107
456) = 2.134,p = 0.039 ,ηp2 = 0.007] ,對四因素的簡單效應分析表明,當字形字 謎被形態相似原型所啟發時, 被試在第一階段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另 外三個選項(所有p ﹤ 0.001),在第二階段,除了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最多,對字 形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語義選項與無關選項(所有 p﹤ 0.05),第三階段對字形選 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p ﹥ 0.05);當字形字謎被結構相似原型所啟發時, 被試在三個階段均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另外三個選項(所有 p ﹤ 0.001),對字形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無關選項(所有p﹤ 0.01); 當意會字謎被形 態相似原型所啟發時, 在第一階段,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其他三 個選項(所有p ﹤ 0.001),對字形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無關選項(所 有p﹤ 0.05),第二、三階段與第一階段的情況類似; 當意會字謎被結構相似原型 所啟發時, 在第一階段,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大于另外三個選項(所 有p﹤ 0.001),對語義選項的注視顯著多于字形選項及無關選項(所有 p﹤ 0.001), 接下來仍是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最多, 對無關選項的注視最少 (所有 p﹤ 0.05);在
四種情況下, 被試均在第二、三階段比第一階段更多地注視了正確選項 (所有 p ﹤ 0.001)。
圖 6.2 1000 ms 時間單位下正確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對錯誤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 (原型 類型: 形態相似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4 (興趣區: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 選項; 無關選項) × 3 (時間段: 0- 1000ms;1000-2000ms;2000-3000 ms)四因 素方差檢驗,結果表明,興趣區的主效應顯著 [F1 (3, 123) = 15.148,p ﹤ 0.001,
108
F2 (3, 228) = 17.091,p ﹤ 0.001 ,ηp2 = 0.013],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 顯著高于正確選項、語義選項與無關選項(0.30 vs. 0.26 vs. 0.24 vs. 0.20); 字謎 類型、原型類型以及時間段的主效應不顯著(F 值均為 0,p 值均為 1)。
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246) = 4.814,p﹤ 0.001,ηp2 = 0.008; F2 (6, 456) = 5.213,p ﹤ 0.001,ηp2 = 0.008] ,第二、三階段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 大于第一階段(MD = 0.03,t = 2.396,p = 0.022;MD = 0.05,t = 3.551,p = 0.001), 第一、二階段對無關選項的注視多于第三階段(MD = 0.04,t = 3.083,p = 0.004; MD = 0.09,t = 7.561,p ﹤ 0.001);第二、三階段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其他 三個選項(所有p ﹤ 0.05)。
原型類型、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6, 246) = 2.399,p = 0.026 , F2 (6, 456) = 4.995,p ﹤ 0.001,ηp2 = 0.009],被形態相似原型啟發時, 被試在第一階段對字形選項與無關選項的注視最多 (所有 p﹥ 0.05),在第二、三 階段對字形選項與正確選項的注視最多(所有 p﹤ 0.01);在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 被試在第一階段對正確選項、字形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所有 p ﹥ 0.05),顯著多于無關選項(所有 p﹤ 0.001),在接下來的兩個階段,被試對字形 選項的注視比例高于其他選項(所有 p﹤ 0.01),且隨時間發展而增大(所有p﹤ 0.01), 第三階段對無關選項的注視顯著少于第一階段(p﹤ 0.001)。
其他三因素以及四因素的交互效應不顯著(所有p ﹥ 0.05)。
圖 6.3 1000 ms 時間單位下錯誤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109
表 6.3 1000 ms 時間單位下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回答情況 字謎類型 原型類型 興趣區 0- 1000 ms 1000-2000 ms 2000-3000 ms
正確
錯誤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形態相似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形態相似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形態相似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形態相似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0.39 (0.13) 0.21 (0.06) 0.22 (0.07) 0.18 (0.06) 0.31 (0.11) 0.27 (0.09) 0.22 (0.07) 0.20 (0.06) 0.36 (0.16) 0.24 (0.08) 0.22 (0.07) 0.18 (0.06) 0.34 (0.15) 0.29 (0.09) 0.20 (0.06) 0.17 (0.06) 0.26 (0.08) 0.16 (0.05) 0.25 (0.08) 0.33 (0.12) 0.26 (0.08) 0.22 (0.07) 0.25 (0.08) 0.27 (0.09) 0.24 (0.08) 0.21 (0.07) 0.32 (0.11) 0.23 (0.07) 0.25 (0.08) 0.30 (0.10) 0.28 (0.09) 0.17 (0.06) 0.51 (0.21) 0.15 (0.04) 0.18 (0.05) 0.16 (0.05) 0.45 (0.18) 0.21 (0.06) 0.21 (0.06) 0.13 (0.04) 0.49 (0.22) 0.21 (0.07) 0.16 (0.06) 0.14 (0.05) 0.45 (0.18) 0.20 (0.06) 0.19 (0.06) 0.16 (0.04) 0.30 (0.11) 0.22 (0.08) 0.30 (0.10) 0.18 (0.06) 0.18 (0.06) 0.23 (0.08) 0.35 (0.12) 0.24 (0.08) 0.27 (0.09) 0.19 (0.06) 0.30 (0.10) 0.24 (0.08) 0.28 (0.09) 0.27 (0.09) 0.28 (0.09) 0.17 (0.06) 0.53 (0.22) 0.18 (0.05) 0.17 (0.05) 0.12 (0.04) 0.54 (0.23) 0.13 (0.04) 0.20 (0.06) 0.13 (0.04) 0.53 (0.24) 0.17 (0.06) 0.15 (0.05) 0.15 (0.05) 0.52 (0.22) 0.20 (0.07) 0.17 (0.06) 0.11 (0.03) 0.24 (0.07) 0.33 (0.11) 0.23 (0.07) 0.20 (0.07) 0.27 (0.09) 0.22 (0.07) 0.39 (0.13) 0.12 (0.04) 0.33 (0.11) 0.23 (0.08) 0.33 (0.11) 0.11 (0.04) 0.26 (0.08) 0.23 (0.07) 0.37 (0.12) 0.14 (0.05)
(2)以 500 ms 為單位
對正確試次的注視比例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 2 (原型 類型: 形態相似原型; 結構相似原型) ×4 (興趣區: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 選項;無關選項) × 6 (時間段: 0-500 ms;500- 1000 ms;1000- 1500 ms;1500- 2000ms;2000-2500ms;2500-3000 ms)四因素方差檢驗, 結果表明, 興趣區的 主效應顯著 [F1 (3, 123) = 1551.149,p﹤ 0.001,ηp2 = 0.181;F2 (3, 228) = 1024.525,
110
p ﹤ 0.001 ,ηp2 = 0.190],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字形選項、語義選項與 無關選項(0.45 vs. 0.21 vs. 0.19 vs. 0.15); 字謎類型、原型類型以及時間段的主 效應不顯著(F 值均為 0,p 值均為 1)。
原型類型與興趣區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3, 123) = 7.922,p﹤ 0.001,ηp2 = 0.009; F2 (3, 228) = 9.426,p ﹤ 0.001 ,ηp2 = 0.009],簡單效應分析前文已經做過。
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15, 615) = 148.274,p ﹤ 0.001 ,ηp2 = 0.040;F2 (15, 1140) = 123.063,p ﹤ 0.001 ,ηp2 = 0.042]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除 了 0-500 ms 內被試對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外(MD = 0.00,p = 0.941),在后五個時間段內,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其他三個選項(所有p ﹤ 0.001); 在 0-500 ms 內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字形選項(MD = 0.09 ,t =
7.587,p ﹤ 0.001),在 500 ms 之后的五個時間段內, 對這兩個選項的注視比例相 當(所有p ﹥ 0.05)。
字謎類型、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15, 615) = 3.520,p ﹤ 0.001 , ηp2 = 0.011;F2 (15, 1140) = 3.192,p ﹤ 0.001 ,ηp2 = 0.011] ,對三者的簡單效應分 析表明, 就字形字謎而言, 在 0-500 ms,對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字形 選項與無關選項(所有 p﹤ 0.001),在 500- 1000 ms,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最多(所 有p ﹤ 0.001),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語義選項(MD = 0.03,p = 0.029),在 1000 ms 之后,對正確選項的注視依然最多(所有p﹤ 0.001),對語義選項與字形 選項的注視多于無關選項(所有 p﹤ 0.05);就意會字謎而言, 在 0-500ms 內, 對 語義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無關選項(所有p﹤ 0.001),500ms 之 后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均高于其他選項(所有p﹤ 0.001),其中在 500- 1500ms 與 2500-3000 ms 時,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字形選項及無關選項(所有 p﹤ 0.05), 在 1500-2500 ms,對語義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所有p ﹥ 0.05)。
原型類型、興趣區與時間段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15, 615) = 7.135,p ﹤ 0.001 , F2 (15, 1140) = 6.288,p ﹤ 0.001 ,ηp2 = 0.007] ,受到形態相似原型啟 發時, 被試在 0-500 ms 對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p ﹥ 0.05),之后 的所有階段都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最高(所有 p﹤ 0.05),對字形選項與語義選 項的注視比例相當(所有p ﹥ 0.05); 受結構相似原型啟發時,在 0-500 ms 對語 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其他三個選項(所有p ﹤ 0.01),從 500 ms 開始被試
111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最高(所有p ﹤ 0.001),對字形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 例相當(所有p ﹥ 0.05)。
四因素的交互效應顯著 [F1 (15, 615) = 3.734,p ﹤ 0.001 , F2 (15, 1140) = 3.063,p ﹤ 0.001,ηp2 = 0.011] ,對四因素的簡單效應分析表明, 當字形字 謎被形態相似原型啟發時, 被試在 0-500 ms 對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 高于其他兩個選項(所有p ﹤ 0.001),之后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另外 三個選項(所有p﹤ 0.001); 當字形字謎被結構相似原型啟發時, 在 0-500 ms , 被試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另外三個選項 (所有 p﹤ 0.001),500ms 之后對正確 選項的注視比例最高 (所有 p ﹤ 0.001),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語義選 項與無關選項 (所有 p﹤ 0.05);當意會字謎被形態相似原型啟發時, 情況與字形 字謎相似; 當意會字謎被結構相似原型啟發時,在 0-500 ms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 比例顯著大于另外三個選項(所有p ﹤ 0.05), 自 500 ms 之后,對正確選項的注 視比例最高 (所有 p﹤ 0.001),對無關選項的注視比例最低 (所有 p﹤ 0.001),其 中在 500- 1000 ms,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字形選項(p﹤ 0.001),在接 下來的 1000-2000ms ,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高于語義選項(p ﹥ 0.05), 最后兩 個階段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字形選項 (所有 p﹤ 0.05)。
圖 6.4 500 ms 時間單位下正確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表 6.4 500 ms 時間單位下正確試次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字謎類型 原型類型 興趣區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字形字謎 形態相似原型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0.30 (0.10) 0.25 (0.08) 0.25 (0.08) 0.20 (0.07) 0.47 (0.16) 0.19 (0.06) 0.18 (0.06) 0.16 (0.05) 0.51 (0.22) 0.15 (0.05) 0.17 (0.06) 0.17 (0.06) 0.52 (0.24) 0.16 (0.05) 0.17 (0.06) 0.15 (0.05) 0.53 (0.24) 0.17 (0.06) 0.16 (0.06) 0.14 (0.05) 0.55 (0.25) 0.18 (0.06) 0.17 (0.06) 0.10 (0.03)
112
表 6.4 (續)
字謎類型 原型類型 興趣區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字形字謎 結構相似原型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0.28 (0.09) 0.33 (0.11) 0.36 (0.12) 0.19 (0.07) 0.41 (0.16) 0.21 (0.07) 0.50 (0.22) 0.17 (0.06) 0.52 (0.21) 0.17 (0.06) 0.55 (0.22) 0.13 (0.04)
意會字謎
形態相似原型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0.15 (0.05) 0.24 (0.08) 0.30 (0.13) 0.27 (0.09) 0.25 (0.09) 0.20 (0.07) 0.41 (0.13) 0.20 (0.06) 0.25 (0.08) 0.13 (0.04) 0.44 (0.16) 0.20 (0.05) 0.19 (0.06) 0.14 (0.05) 0.47 (0.16) 0.18 (0.06) 0.19 (0.06) 0.12 (0.04) 0.51 (0.22) 0.17 (0.06) 0.19 (0.06) 0.13 (0.05) 0.54 (0.22) 0.17 (0.06)
結構相似原型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0.23 (0.08) 0.20 (0.06) 0.28 (0.09) 0.31 (0.12) 0.20 (0.07) 0.21 (0.07) 0.24 (0.09) 0.15 (0.05) 0.36 (0.10) 0.26 (0.08) 0.20 (0.06) 0.18 (0.04) 0.23 (0.08) 0.13 (0.05) 0.40 (0.15) 0.23 (0.07) 0.21 (0.07) 0.16 (0.04) 0.22 (0.09) 0.13 (0.05) 0.44 (0.14) 0.20 (0.06) 0.21 (0.06) 0.15 (0.05) 0.20 (0.06) 0.12 (0.05) 0.49 (0.18) 0.19 (0.06) 0.17 (0.06) 0.15 (0.04) 0.18 (0.05) 0.11 (0.04) 0.54 (0.21) 0.19 (0.06) 0.16 (0.05) 0.11 (0.03)
(3)實驗一至實驗三的眼動數據比較
由于回答正確的試次才表明被試最終通達了非字面義,本部分將只選取正確 試次進行統計, 分析并比較 5 種啟動條件下被試對正確選項、語義選項、字形選 項和無關選項四個興趣區的注視比例。
① 正確選項: 以啟動條件為自變量對正確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進行單因 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啟動條件對注視比例有顯著影響 [F (4, 110) = 12.044, p ﹤ 0.001 ,ηp2 = 0.011]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的高低排序為: 形態相似原型啟
動(0.48)、結構相似原型啟動(0.44)、解謎語義啟動(0.33)、無啟動(0.29) 與常規語義啟動(0.27),兩兩之間 p ﹤ 0.05。
② 語義選項: 以啟動條件為自變量對語義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進行單因 素方差分析, 發現啟動條件對注視比例有顯著影響 [F (4, 110) = 10.032,p ﹤ 0.001, ηp2 = 0.009]:常規語義啟動下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0.29)顯著高于無啟動條 件(0.26)、解謎語義啟動(0.23)、結構相似原型啟動(0.22)與形態相似原型啟 動(0.19),兩兩之間 p ﹤ 0.05。
③ 字形選項: 以啟動條件為自變量對字形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進行單因 素方差分析, 發現啟動條件對注視比例有顯著影響 [F (4, 110) = 4.303,p ﹤ 0.001, ηp2 = 0.007]:常規語義啟動、無啟動條件與解謎語義啟動下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 例顯著高于形態相似原型啟動(MD 均為 0.06 ,所有p﹤ 0.001)與結構相似原型
113
啟動(MD 均為 0.04 ,所有p = 0.004)。
④ 無關選項: 以啟動條件為自變量對無關選項興趣區的注視比例進行單因 素方差分析,發現啟動條件對注視比例有顯著影響 [F (4, 110) = 4.811,p ﹤ 0.001 , ηp2 = 0.007]:常規語義啟動、無啟動條件與解謎語義啟動下對無關選項的注視比 例顯著高于形態相似原型啟動(所有p﹤ 0.001)與結構相似原型啟動(所有p﹤ 0.001)。
表 6.5 五種啟動條件下注視比例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啟動條件 假定啟發程度 正確選項 語義選項 字形選項 無關選項
無啟動
解謎語義啟動
常規語義啟動
形態相似原型啟動 結構相似原型啟動
2
3
1
5
4
0.29 (0.09) 0.33 (0.11) 0.27 (0.09) 0.48 (0.20) 0.44 (0.18)
0.26 (0.08) 0.23 (0.07) 0.29 (0.10) 0.19 (0.06) 0.22 (0.07)
0.24 (0.08) 0.24 (0.08) 0.24 (0.08) 0.18 (0.06) 0.20 (0.07)
0.21 (0.07) 0.20 (0.07) 0.20 (0.07) 0.15 (0.05) 0.14 (0.05)
6.4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
本實驗采用兩種啟發程度與效果略有區別的原型字謎, 檢驗了漢語字謎認知 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原型事件包含了對于解決頓悟問題最具指導性的啟發信 息, 這種關鍵啟發信息是頓悟完成的核心要素。原型激活指的是將原型事件及其 中的關鍵啟發信息與當前問題形成聯系, 為頓悟問題提供搜索空間, 以幫助問題 解決。以上內容構成了頓悟的原型激活理論, 該理論認為,頓悟的本質是原型中 所包含的關鍵啟發信息的激活(邱江, 2007)。字謎被許多研究者看作一種頓悟 問題, 常常被用于探究頓悟現象的實驗之中(例: 邱江等,2006;Qiu etal.,2010; Tian etal.,2011;Cao et al.,2015;邢強等, 2017),字謎的理解與原型激活以及 從原型中所獲取的啟發信息的質量密切相關。認知個體只要成功激活原型中的關 鍵啟發信息,就能夠較為順利地解答字謎。
6.4.1 原型啟發效應對字謎語義通達的催化作用
首先從整體上看, 實驗三中字謎的總體加工過程與實驗一、二相似, 但由于 原型字謎的啟發性較強,認知個體激活非字面義的時間早于前兩個實驗。 按照 500 ms 為一個時間單位進行計算,被試在 0-500 ms 時對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
114
注視比例相當,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字形選項, 表明了猜謎者雖然已獲取破解 字謎的關鍵啟發信息, 但初期仍會受到謎面常規語義的影響, 不能完全跳過對謎 面字面義的加工, 這與標準語用模型以及層級凸顯假說的主張相符。
不過, 由于實驗三的原型字謎確實能夠精確地指引解謎方向, 被試可能只是 非常短暫地解讀了字面義之后, 便發現字面義與語境不符, 且無助于解謎, 遂快 速激活了非字面義線索。因此, 字謎加工的初期(0-500 ms)即會產生字面義與 非字面義相互競爭的局面。在500 ms 之后的時間段內, 被試愈加確定正確選項, 幾乎不會再被其他選項所吸引,表明被試的非字面義加工思路已經非常穩定。
相比之下, 實驗一從 1500 ms 之后, 實驗二從3000 ms 之后, 被試對正確選 項的注視比例才大于另外三個選項, 這種現象充分證明了原型字謎的強啟發作用。 原型啟發字謎的出現提供了正確的問題空間, 使人們從試誤轉向更有效的啟發式 搜索, 且搜索路線與方向比較明確,有助于認知個體發掘謎面的低凸顯義信息, 從而更為高效準確地解答字謎(張慶林等,2004)。
此外, 錯誤試次的數據也能夠證明原型字謎對非字面義激活的促進作用?;?答錯誤的被試對字形選項的注視多于其他三個選項, 且隨著時間發展, 他們對字 形選項的注視越來越多, 而不是像實驗一、二中, 回答錯誤的被試傾向于注視語 義選項。這表明實驗三中的猜謎者受到了強烈的啟發, 即使誤入歧途也并非陷入 常規語義的桎梏, 而是已經突破字面義的限制, 上升至非字面義的加工空間, 但 可能沒有推理出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 所以不能準確地完成字形重組,便受 到了字形選項的誤導。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 不論回答正確與否,被試對無關 選項的注視比例隨時間發展而下降, 且始終低于另外三個選項。這說明實驗三的 原型字謎為被試提供了有效的解題線索, 認知個體無需再反復嘗試與探尋, 因而 完全無關的思路就會被很快摒棄。
6.4.2 不同原型類型的具體啟發效果
雖然兩種原型啟發字謎都具有較強的啟發效力, 但二者的啟發效果仍有區別, 也進一步影響了字謎的認知加工。下面將首先分別闡釋兩類原型字謎的啟發效果, 再對二者進行細致比較。
(1)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效果
原型激活并不意味著頓悟完成, 只有認知個體激活了原型中對當前問題最具
115
指導性的關鍵啟發信息,才能促進頓悟的產生(邢強等, 2016)。具體來看,形 態相似原型字謎為猜謎者提供了非常精準的解題方向, 認知個體只需在共同詞語 的特定空間內激活低凸顯語義, 根據形態上的相似性對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進行 解題技巧上的匹配(羅俊龍等,2013),能夠激活最具指導性的關鍵信息。
在實驗一至實驗三的各類啟動條件中,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對于測試字謎的啟 發效果是最強的。 在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下,被試的反應時最低, 正確率最 高,并且認知個體在 0-500 ms 內就注意到了正確答案,反映了其通達非字面義 的時間早于其他實驗條件下的情況。
猜謎者對從形態相似原型字謎中激活的信息與測試字謎的謎面信息加以比 較,有時可以等同于一個“復制→粘貼”的過程。例如解決“揮手離去——軍” 時, 如果給出形態相似原型字謎“招手離去——召”, 認知個體就會明白謎面“揮 手離去”的非字面義為“‘揮’字去掉‘扌’偏旁”, 所以“招手離去——召”這 一原型字謎能為測試字謎提供準確的原型, 激活最關鍵的啟發信息, 被試隨后可 將其直接套用在測試字謎中, 無需再反復思索測試字謎謎面隱藏的非字面義線索, 甚至能夠將字謎這種頓悟問題轉化為常規問題解決。因此, 這類原型簡化了加工 過程,被試耗費的認知資源較少,所需的加工時間也比較短。
(2)結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效果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雖然也包含解題的關鍵, 能為搜索提供正確的方向, 促進 字謎解決,但目標不如相同字詞線索明確(楊文嬌等,2013),無法直接激活與 謎底相關的、最具指導性的啟發信息。猜謎者首先要充分理解原型字謎的謎面, 領悟技巧后仍需對測試字謎的謎面繼續展開語義整合, 才能建立恰當的表征方式。
從本實驗的行為數據來看,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啟發下的反應時高于形態相似 原型字謎啟發條件, 前者的正確率也低于后者。就眼動數據來看, 當被試回答正 確時, 在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對語義選項的注視多于形態相似原型啟發條件,表 明結構相似原型使認知個體更難擺脫常規語義。根據認知個體加工字謎的時間進 程,在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被試在 500 ms 之后才發現正確選項,晚于形態相 似原型啟發條件。 因此,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對于測試字謎的啟發效力高于形態相 似原型字謎。
此處仍然以字謎“揮手離去——軍”為例來闡釋結構相似原型字謎的具體作
116
用原理。 如果給出結構相似原型字謎“饑不得食——幾”,猜謎者即使理解“饑 不得食”的非字面義為“‘饑’字去掉‘饣’偏旁”, 認為“揮手離去”的解題關 鍵同樣也是去掉一個表意的偏旁, 但仍需要繼續分析測試字謎的謎面, 直到發現 “‘扌’表示‘手’”, 才能確定“揮手離去”的非字面義是“‘揮’字去掉‘扌’ 偏旁”,不如形態相似原型字謎提供的線索明確。
(3)兩類原型字謎的啟發效果比較
實驗結果證明了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程度大于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如上 文所述, 在前者的啟發下,字謎理解的行為數據與眼動數據都優于后者。 另外, 被試在形態相似原型啟發下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高于語義選項, 而在結構相似 原型啟發下對字形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根據之前在實驗一、二中的 闡釋, 被試對正確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均表明其已經突破常規語義, 進入字形 分解階段, 體現了非字面義思路的發生。被試之所以在形態相似原型啟發下更多 注視了字形選項, 是因為此時認知個體的非字面義加工思路壓過了字面義加工思 路; 但在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 猜謎者的兩種思路仍然處于膠著狀態, 進一步體 現了結構相似原型的啟發程度弱于形態相似原型,前者對常規語義的抑制作用不 如后者。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含有相同字詞, 認知個體在原型啟發階段其實 已經完成了對測試字謎的部分加工,且形態相似原型提供的目標線索更為明確, 能讓認知個體更準確地激活關鍵啟發信息, 更快速地定位到正確選項,投入的心 理資源也相對較少。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不含相同漢字, 認知個體對測 試字謎的加工仍然是一個全新的過程, 并且結構相似原型字謎提供的搜索目標不 如形態相似原型字謎明確, 所以被試仍然需要多角度地對各個選項進行評估, 付 出的認知努力較多,所需時間較長。
此外,形態相似原型字謎可以看作是一種“語義 + 句法”啟動,而結構相 似原型字謎僅是一種語義啟動。就語義啟動效應而言,二者均能提供非字面語境, 促進字謎非字面義的激活。但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謎面往往與測試字謎的謎面是 結構與搭配相同的短語, 如“揮手離去/招手離去; 打消苗頭/打消念頭; 喜上心 頭/喜上眉頭; 笨頭笨腦/呆頭呆腦; 說家鄉話/聽家鄉話”, 原型字謎對測試字謎 能夠形成一定的句法啟動效應。句法啟動又稱結構啟動, 指的是認知個體在理解
117
或產出一個語句時,傾向于重復使用剛剛加工過的句法結構(Bock ,1986),啟 動結構能夠促進目標結構的加工(孫穎、葛明貴,2018;孫穎等, 2020)。認知 個體在理解語言時會在詞匯層面激活詞條節點之間的聯結。對啟動結構進行加工 能夠促進結構表征的激活, 若是隨后呈現的目標結構具有相同的表征, 后者的加 工就會被前者所促進。如果啟動結構與目標結構含有共同詞匯, 啟動效應就會更 大(Branigan et al. ,2005;Traxler et al. ,2014;孫穎等, 2020)。形態相似原型 字謎不僅具有與測試字謎相同的結構, 還共享了詞匯項目, 所以該原型對靶字謎 能夠產生較強的句法啟動效應。 總而言之,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由于具有“句法 + 語義”兩重啟動效應, 而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僅具有語義啟動效應, 前者相較后者 對測試字謎理解的促進作用更大。
(4)兩類原型字謎與實驗二中解謎語義語境的比較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即為什么實驗三的兩種原型字謎的啟發程度高于實驗二 的解謎語義語境。預實驗與正式實驗的數據結果均反映了這一點, 主要體現在主 觀啟發量評定、正確率、反應時、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等指標的差異。 結合以 500ms 為單位的折線圖(圖 4.4 、圖 5.4 、圖 6.4)來看, 在 0-500ms 時, 實驗三 中表示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的折線遠比實驗二的折線更為陡峭, 可以直觀地反 映原型字謎的啟發效力大于解謎語義啟動條件。本文之前也提到過, 實驗二的啟 動語義是讓被試被動地接受引導, 在潛意識中轉移加工方向, 重點考察語境效應 和知覺線索對字謎理解過程的影響; 實驗三的原型字謎由被試主動學習完成, 重 點考察主動啟發式策略對字謎理解的影響。
根據張慶林等人(2004)的理論, 字謎這類頓悟問題存在知覺驅動和概念驅 動兩種加工方式, 知覺驅動主要包括提示和知覺線索, 它們是影響頓悟的外部因 素; 概念驅動則包括啟發式策略搜索, 這是影響頓悟最重要的內部因素。如果認 知個體能夠從已有的知識經驗中搜索到與當前問題解決相關的表征或圖式, 并從 中獲取關鍵的啟發信息, 就可以盡早地解決當前的頓悟問題。 概念驅動的啟發效 果優于知覺驅動, 更能促使認知個體把建立的表征或圖式應用于當前問題的解決。 在實驗三中,被試主動學習了原型字謎, 建立起恰當且完整的問題表征, 能夠較 好地使用啟發式搜索策略, 完整地將已有的圖式遷移到靶字謎的解決之中; 而實 驗二的解謎語義啟動條件是外部知覺提示, 被試收到提示后仍然要考量其在字謎
118
加工中如何應用, 如何通過當前的信息來解構謎面, 并沒有直接形成完整的現成 圖式,遷移到新問題中的速度較慢,所以實驗二的字謎解答結果不如實驗三。
我們還能夠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一問題, 即實驗三的原型字謎在某種程度上 也可以起到提供非字面語境的作用。被試一旦開始加工原型字謎, 就會進入解謎 語境, 嘗試從非字面義范疇來分析測試字謎的謎面, 而不會再將謎面當作常規短 語看待。實驗三中所創設的非字面語境的強度高于實驗二中解謎語義語境的強度。 根據過往文獻, 語境強度指的是目標詞所在語境為目標詞語義預測所提供信息的 豐富程度(Webb,2008),語境為目標詞提供的信息越豐富, 則語境越強, 理解 目標詞義的成功率就越大(唐瑜婷、陳寶國, 2014;洪煒等, 2017)。原型字謎, 尤其是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為測試字謎提供了充足的信息, 能夠補償解謎策略的不 足, 使猜謎者對可能的謎底進行有效核對, 避免了泛化的傾向(洪煒等, 2017)。 認知個體在強度更高的語境之下, 就能夠更充分地汲取相關信息, 更有效率地加 工字謎。
6.4.3 字謎難度對原型啟發效應的影響
實驗三進一步證明了意會字謎的加工難于字形字謎。字形字謎的反應時顯著 低于意會字謎; 被試在加工字形字謎時,在第一階段對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 視比例高于其他兩個選項,而在加工意會字謎時, 被試在第一階段對語義選項的 注視比例高于其他三個選項,表明認知個體即使學習了啟發性極強的原型字謎, 也依然不能直接鎖定意會字謎的正確選項, 注意力仍會被常規語義所吸引, 之后 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來辨析謎底。本實驗也再次對“大有虧損——夸”與 “上當不小——夸”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進行了分析, 發現前 者的正確率顯著高于后者(1.00vs. 0.83 ,t = 5.779,p ﹤ 0.001),前者的反應時顯 著短于后者(2225.62 ms vs. 5709.38 ms ,t = - 15.015,p ﹤ 0.001),對前者正確選 項的注視比例大于后者(0.68vs. 0.37,t = -8.015,p ﹤ 0.001),語義選項的注視比 例小于后者(0. 10vs. 0.26 ,t = 4.521,p ﹤ 0.001)。因此,加工意會字謎確實較字 形字謎需要耗費更多時間, 意會字謎的難度更高, 更為復雜, 這與實驗一、二的 結果相符。
原型啟發理論認為, 解決頓悟問題需要激活關鍵啟發信息, 該過程呈控制加
工, 問題難度會影響字謎的解決以及原型啟發的具體效果。問題難度越大, 所需
119
的認知資源越多, 就越難以建立原型表征, 也越難激活關鍵信息(邱江、張慶林, 2007;王婷等,2010;邢強等,2017)。難度較低的字謎本身包含的陷阱較少, 猜謎者能夠相對容易地從所匹配的原型字謎中發現測試字謎的關鍵啟發信息;難 度較高的字謎本身包含的陷阱較多, 認知個體需要從原型字謎所包含的大量信息 中, 辨析究竟哪一個對于測試字謎具有關鍵啟發作用。這說明原型事件的激活可 能并不等同于原型事件中所包含的關鍵啟發信息的激活(邱江, 2007)。
通常來說, 原型字謎為測試字謎提供了關鍵啟發信息,原型表征能夠被遷移 至測試字謎之中。但是字形字謎和意會字謎所匹配的原型字謎包含的信息量不同, 所以解答兩類字謎時對于原型字謎中關鍵信息的激活程度也有所不同。
對于字形字謎, 其原型字謎幾乎提供了測試字謎所需的全部規則信息, 例如 用“河水干枯——可”來啟發“海水干枯——每”,解謎者可迅速應用原型字謎 中的信息來理解測試字謎; 即使采用結構相似而謎面不相似的“拱手讓人——共” 來啟發“海水干枯——每”, 認知個體也可以發現二者的解謎規則均是去掉表意 的偏旁。
對于意會字謎, 其加工的主要步驟在于將謎面關鍵詞同義替換為謎底漢字的 至少兩個構字部件, 但是原型字謎不可能提供全部兩個部件的替換信息, 否則原 型字謎和測試字謎就很可能具有相同的謎底, 與原型啟發的初衷相悖。 另外, 意 會字謎的原型字謎中還包含了解答測試字謎所不需要的額外信息, 進一步提高了 加工難度。 猜謎者通過原型字謎能夠確定其中一處同義替換信息, 另一處仍然需 要自己去思索, 所以原型啟發的效果不如字形字謎。例如用“夏日花草——茯” 來啟發“夏日服飾——袱”,二者的謎面相似,解謎規則也比較一致,原型字謎 提供了將“夏日”同義替換為“伏”的關鍵線索, 但是測試字謎中的“服飾”應 該如何替換呢?可能的替換方案有“衣”“衤”“布”“絲”“纟”等可能性, 需要 認知個體自己進行組合與確認; 并且原型字謎中將 “花草”替換為“艸”的信息 對于解答測試字謎沒有幫助,屬于多余信息。
另外, 字形字謎的解謎技巧較為固定, 并且根據謎面關鍵詞就可以比較明確 地對字形進行重組, 耗費的認知資源較少, 所以容易激活關鍵啟發信息并加以應 用; 而意會字謎由于需要對謎面進行隨機切分與同義替換, 認知個體必須反復思 考, 并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才能激活關鍵信息,將原型遷移到新問題時也需要確
120
定測試字謎的切分方式與同義替換表達。因此,猜謎者在較短的時間內難以順利 完成意會字謎, 其原型啟發效果不如字形字謎。
總之,意會字謎的難度高于字形字謎, 導致前者的原型啟發效果不如后者。 首先, 與字形字謎相比, 意會字謎的原型字謎所提供的關鍵啟發信息與其他信息 組合在一起,解謎者需要辨認究竟哪一種信息對于測試字謎具有關鍵啟發作用; 其次,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更難發掘, 解謎規則更難確定, 即使解謎者被原型字 謎所啟發,如果沒有確定相應的解謎線索, 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順利獲取謎底。
6.4.4 對“低凸顯假說”理論的反思
下面將基于對實驗一至實驗三的縱向比較, 由“凸顯度”入手, 通過字謎加 工的實證數據對“低凸顯假說”進行在線驗證,并考察其對字謎加工的解釋力。
結合關聯理論(Sperber & Wilson ,1986),在某種意義上,字謎的理解可以 看作制謎者(說話人) 與猜謎者(聽話人) 的互動, 猜謎者必須發現制謎者為謎 面關鍵語句所設置的低凸顯意義, 才能完成此次交際。根據“低凸顯假說” (Givoni et al. ,2013),說話人可以設置低凸顯義觸機來使聽話人注意到詞組或 單詞的低凸顯義, 幫助聽話人提取低凸顯義, 減弱高凸顯義的干擾。 在三個實驗 中,筆者作為制謎者(說話人) 設置了不同類型的啟發條件作為低凸顯義觸機, 所獲取的實證數據可以用于研究 “低凸顯假說”對字謎認知加工的解讀, 進一步 闡明字謎加工的低凸顯性認知特征, 既彌補了當前“低凸顯假說”尚無在線實證 研究的空白(Givoni etal.,2013),也對字謎的認知加工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過縱向比較三個實驗中 5 種不同啟動條件(無啟動; 解謎語義啟動; 常規 語義啟動; 形態相似原型啟動; 結構相似原型啟動) 下的字謎加工情況, 并觀察 相應的行為數據以及眼動數據的差異,本節擬分析啟發程度不同的低凸顯義觸機 對“低凸顯假說”的影響, 初步構建“低凸顯假說”的整體理論模型,并采用該 理論審視字謎的認知加工機制。
低凸顯義觸機是“低凸顯假說”理論的核心部分, 啟發程度不同的低凸顯義 觸機幫助構建并擴展了“低凸顯假說”理論模型。 該理論最初分為三個層次:(a) 提示層次,即語言系統應包括低凸顯義觸機來提示人們注意凸顯性較低的含義; 說話人應主動設置這種觸機作為線索, 使聽話人能夠激活在語義通達中容易忽略 的意義。(b)引導層次: 這些觸機將引導聽話人特別注意低凸顯義。(c)激活層
121
次: 低凸顯義觸機將加速低凸顯義的激活,確保低凸顯義在理解過程中獲得通達。 基于以上三點, 可以進行另一推論(d)加速激活層次: 啟發程度越高、提供線 索越明確的低凸顯義觸機, 就會使受眾更快、更容易地通達低凸顯義。 Givoni 等 人(2013)的離線實驗僅僅證明了該理論的(a)與(b)層次, 本博士論文的三 個眼動實驗將在線驗證(a)至(d)四個層次,試圖填補研究空白, 為該理論提 供更為堅實的數據支撐; 同時也擬從該理論入手, 以全新視角考察字謎的認知加 工。以下將首先依據實驗數據,結合字謎的語義理解情況, 逐條解釋 “低凸顯假 說”的四個層次。
(a)提示層次,“在言語交流范疇內,說話人使用低凸顯義觸機作為線索, 從而使聽話人注意到凸顯性較低的語義, 能夠激活在序列性的語義通達中被遺漏 的含義”。 結合關聯理論,字謎的解答可以看作制謎者(說話人)與猜謎者(聽 話人) 的交際過程, 筆者在其中擔任制謎者(說話人) 的角色, 將不同的啟動條 件作為觸機, 使被試(聽話人) 注意到凸顯性較低的意義。如果沒有低凸顯義觸 機,認知個體可能更傾向于把字謎的謎面當作常規短語來理解, 遺漏對解謎至關 重要的非字面義; 而加上這些觸機, 大部分猜謎者能夠擺脫常規語義,注意到隱 藏的低凸顯義線索。實驗數據表明, 實驗二的解謎語義啟動條件與實驗三的兩種 原型字謎可以看作低凸顯義觸機, 在這三種條件的啟動下, 相較沒有低凸顯義觸 機時, 被試解謎的正確率更高,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也更高, 證明認知個體不 僅沒有忽略低凸顯義, 還對低凸顯義有了更多的關注。
(b)引導層次,“這些觸機將使聽話人的注意力直接集中于低凸顯意義”。 實驗結果發現, 當受到低凸顯義觸機啟動時, 大部分被試僅僅是在接觸謎面的最 初期才會較多地注視語義選項, 采用字面義思路進行加工, 但很快其注意力就會 被低凸顯義線索所吸引, 注視到體現非字面義思路的正確選項; 而且一旦確定了 正確選項,就很少有人再去更多地注視語義選項, 表示其已經抑制了高凸顯義的 干擾, 證明低凸顯義觸機確實會使認知個體的注意力集中于低凸顯語義。
(c)激活層次,“低凸顯義觸機將加速低凸顯語義的激活”。 對于(c)的驗 證, 我們將具有低凸顯義觸機作用的三類啟動條件(解謎語義啟動、形態相似原 型啟動和結構相似原型啟動) 與無啟動和常規語義啟動下的解謎情況進行比較, 發現前三種條件下的反應時小于后兩種條件, 正確率高于后兩種情況,對正確選
122
項的注視比例也顯著高于后兩者, 反映了低凸顯義觸機的出現使認知個體解答字 謎的速度與質量都得到了提升,鞏固了其非字面義加工思路,使其更加確定謎底, 證明低凸顯義觸機確實能夠加速低凸顯義的激活。
(d)加速激活層次,“指向越明確、啟發程度越高的觸機, 就會使受眾更快、 更容易地通達低凸顯義”。 這是根據前三層次所做的推論, 也是本博士論文對“低 凸顯假說”理論的拓展與創新, 在此會進行更為詳細的闡釋。 結合研究假設與預 實驗的驗證, 五種條件對低凸顯義的啟動效應大小的排序為: 形態相似原型啟動 ﹥ 結構相似原型啟動 ﹥解謎語義啟動 ﹥ 無啟動 ﹥ 常規語義啟動。就字謎的正確率 來看, 觸機的啟發程度越高, 被試越不容易陷入思維僵局, 解答字謎的正確率就 越高:形態相似原型啟動(0.93) ﹥ 結構相似原型啟動(0.88) ﹥解謎語義啟動 (0.86) ﹥ 無啟動(0.79) ﹥ 常規語義啟動(0.77)。反應時的數據稍有一些區別:
形態相似原型啟動(3491.73 ms) ﹤ 結構相似原型啟動(3984.18 ms) ﹤ 解謎語義 啟動(4634.98 ms) ﹤ 常規語義啟動(5292.06 ms) ﹤ 無啟動(5485.25 ms)。從 理論上講,觸機對低凸顯義的啟發程度越高, 被試就會越快速地通達低凸顯義, 反應時也相應越短,但常規語義啟動下的反應時顯著小于無啟動條件。這可能是 因為常規語義雖然是錯誤線索, 但很容易與字謎凸顯的字面語境整合在一起, 對 字謎加工產生啟動與催化效應, 使被試在語境的強化下加速解謎。不過, 由于常 規語義啟動條件提供的是誤導性的語境, 雖然認知個體解題的速度更快, 但也更 容易做錯, 所以該條件下的正確率最低。還有一種可能性在于,常規語義啟動和 無啟動兩種條件實際上起不到低凸顯義觸機的作用, 因而實際數據或許會與“低 凸顯假說”理論稍有不符。 眼動數據能夠更清晰地反映字謎的加工過程。 根據眼 動數據,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的高低排序為: 形態相似原型啟動(0.48) ﹥ 結 構相似原型啟動(0.44) ﹥解謎語義啟動(0.33) ﹥ 無啟動(0.29) ﹥ 常規語義啟 動(0.27),表明啟動效應更強的條件能使被試更專注于低凸顯義, 非字面義加工 思路會呈現更加穩定的狀態, 從而更準確地鎖定謎底。另外, 常規語義啟動下對 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幾種條件, 形態相似原型啟發下對語義選項的 注視最少, 原因在于常規語義啟動條件對低凸顯義的啟發程度最低, 還反過來會 加重高凸顯義的干擾, 所以被試在常規語境下很難擺脫字面義加工思路, 對語義 選項的注視多于另外幾種條件; 但形態相似原型的啟發程度最高, 猜謎者最容易
123
抑制常規語義的影響,能夠很快挖掘出低凸顯義,因而對語義選項的注視相對較 少。據此, 各種條件在啟發程度上的差異能夠影響被試對各選項的注視情況, 進 而反映出相應的思路發生與發展??傮w而言, 三個實驗確實能夠證明,對低凸顯 義啟發程度越高的觸機,越能促進被試對低凸顯義的獲取。
綜上, 實驗一至實驗三對“低凸顯假說”先前的三個層次都進行了驗證, 并 推理得出第四個層次, 為該理論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持與內容上的創新,也可以 證明字謎的設計與解答確實依存于“低凸顯假說”。 制謎者把對解謎至關重要的 低凸顯義巧妙編織于謎面短語之中, 猜謎者只有抑制謎面的常規語義, 發掘出其 中隱藏的低凸顯義,才可以完成字謎加工。 低凸顯義觸機是“低凸顯假說”的核 心部分, 對觸機啟發程度的控制與探究能夠幫助構建并擴展“低凸顯假說”的理 論模型,這也是本博士論文所做的一點理論貢獻。
6.5 本章小結
本章利用眼動技術,在實驗一、二的基礎上提供了兩種原型字謎, 考察了字 謎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 兩種原型字謎都是非常強有力的低凸顯義觸機, 能夠 極大地幫助認知個體擺脫常規語義的思維定勢, 激發新異聯想, 推進字謎的語義 通達進程。但二者的具體效果也有一些不同: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提供的信息非常 精準,是選擇答案的明確原則, 可以極為迅速地幫助認知個體激活并提取謎底; 而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只是提供了一個概括性的標準, 雖然能夠引導猜謎者的聯想 范圍, 有助于縮小問題空間, 但認知個體仍然需要對規則進行進一步確認, 所以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效果優于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另外, 意會字謎的原型啟 發效應弱于字形字謎,進一步證明問題難度會影響原型啟發的具體效果。
本章也對實驗一至實驗三的數據結果進行了縱向比較, 發現與實驗二的解謎 語義啟動條件相比, 實驗三的兩種原型字謎是啟發性更強的低凸顯義觸機。 本博 士論文也據此討論了不同啟發程度的啟動條件對字謎低凸顯義激活的具體影響, 并對“低凸顯假說”進行了在線驗證,確認了該理論對字謎加工的闡釋力。
三個眼動實驗比較清晰地探知了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那么在該過程中存在 哪些具體的神經活動呢?下一章將通過 ERP 技術嘗試回答這一問題。
124
7 實驗四: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神經活動的 ERP 研究
本章將匯報實驗四。實驗四采用 ERP 技術, 模擬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四個階
段, 并提供啟發性與干擾性的啟動字謎, 以探究字謎加工各階段中的神經活動, 試圖對研究問題四“漢語字謎語義通達的各個階段涉及哪些神經活動? ”做出解 答。
7.1 實驗目的
在漢語非字面語言加工的研究中, 加工各階段所涉及的神經活動受到了較多 關注(例: 吳念陽等, 2012;黃彬瑤, 2015;Wang et al. ,2018 ,2021;鄭偉, 2020)。有關字謎的實證研究雖然通常并未將字謎看作一種語言現象加以探討, 但根據其實驗過程與結果, 也可以模擬出字謎語義加工的不同階段及相應的神經 表征 (見第二章 2.2.1)。
字謎屬于創造性問題, 猜謎者需要充分調動聯想、想象、類比等創造性認知 功能才能完成加工。 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Wallas ,1926)是創造性思維過程 研究的重要理論模型。該理論認為,創造性思維包括準備期(題目呈現前及呈現 初期的大腦狀態)、醞釀期(認知主體暫時離開當前問題情境的潛意識過程)、明 朗期(經過潛意識加工的答案突然出現在意識中) 與驗證期(驗證明朗期所獲得 答案的正確性) 四個階段(詹慧佳等, 2015)。本實驗將據此對字謎的加工時程 進行假設,并展開相應的實證研究。
實驗四將采用事件相關電位(ERP)技術作為研究手段。ERP 技術具有高時 間分辨率, 可以提供準確、連續的電生理數據。它與第四章至第六章所使用的眼 動追蹤技術不同: 眼動技術依賴于測量特定的行為指標, 需要從眼球運動去推斷 字謎潛在的認知過程; ERP 技術可以通過比較不同時間窗口的 ERP 成分,直觀 地觀察到字謎語義加工的腦電動態時程變化。
本實驗將主要依據 N400 與 LPC 兩個 ERP 成分(在第三章 3.2.2 中均有詳細 介紹),對字謎認知加工各階段的神經活動進行觀測與討論。N400 主要反映語義 的可預測性,可預測性越低,N400 成分越呈負向偏移(Kutas & Hillyard,1982 , 1989;McPherson & Holcomb,1999);LPC 成分的平均波幅與語義整合所耗費的
125
認知努力呈正相關(Friedman & Johnson,2000),在非字面語言研究中通常被認 為是反映語義整合難度的指標(王小潞, 2009:187)。
7.2 實驗方法
7.2.1 實驗設計
實驗四采用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vs. 意會字謎) × 2 (啟動類型: 啟發啟 動 vs.干擾啟動) 二因素被試內設計。 本實驗參考了張忠爐等人(2012)、Xing 等 人(2012)以及邢強與張忠爐(2013)的四階段實驗范式,將字謎的解答過程設 計為四步: 第一步, 準備期(測試字謎首次出現):被試初次看到字謎,開始思 考答案, 如果猜出謎底就直接進入驗證期, 問題完成; 第二步, 醞釀期(啟動字 謎出現):如果在準備期沒有猜出答案,被試就會陷入困境并進入醞釀期,此時 認知個體的思維暫時離開了原問題情境,但潛意識仍然在加工原問題,主試會在 這一階段提供有效或無效的提示; 第三步, 明朗期(測試字謎再次出現):被試 根據醞釀期獲得的啟發信息, 將其與問題表征構成聯結, 在明朗期形成預期的謎 底; 第四步, 驗證期(謎底出現):最后,認知個體根據呈現的謎底來核驗自己 的猜想, 相當于驗證期。 本實驗將逐一分析四個階段的數據, 以驗證在不同的字 謎類型和啟發條件之下, 各個階段的腦電水平及其變化, 探查漢語字謎的語義加 工進程是否對應于創造性思維四階段, 并為創造性問題加工理論提供更多的啟示。
但本實驗在四個方面進行了自己的調整。 第一, 本實驗將分析全部四個階 段的數據,考察各階段的腦電活動,嘗試監控并還原字謎的理解加工過程, 而 其他幾個研究僅考察了其中某一個階段的加工情況;第二, 本實驗將測試字謎 分為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 其他研究并沒有對測試字謎進行分類, 而是將所有 類型的字謎放在一起研究; 第三, 本實驗將提示字謎分為啟發字謎與干擾字謎, 而其他研究幾乎都是只提供了啟發性的原型字謎, 只有張忠爐等人(2012)的 實驗為了考察醞釀期的作用進行了類似的劃分, 但是該實驗中的“無效字謎” 是與測試字謎毫不相關的字謎, 而本實驗所提供的“干擾字謎”是與測試字謎 的謎面相似但解謎原理完全不同的字謎, 能夠起到更大的干擾作用;第四,本 實驗為每條字謎均匹配一條啟發性啟動字謎與一條干擾性啟動字謎,而張忠爐 等人(2012)則將測試字謎分為兩部分, 其中一部分匹配了有效提示字謎, 另
126
一部分則匹配了無效提示字謎, 相比之下,本實驗可以在測試字謎相同的情況 下更準確地比較這兩種條件。
兩種啟動字謎與測試字謎在謎面構造上均比較相似(包含共同字詞), 但起 到啟發作用的啟動字謎與測試字謎具有相同的解謎原理,起干擾作用的啟動字 謎則與測試字謎的解題原理截然不同。
例如,解答字謎“半真半假”的關鍵是取“真”字的上半部分“直”和 “假”的左半部分“亻”, 合之為“值” 。如果給出啟發性的啟動字謎“半土 半洋——汁”, 猜謎者就會得知測試字謎的解謎關鍵在于兩個漢字各取一半并加 以拼接; 但如果提供干擾性的啟動字謎“半個月亮——胖”,認知個體就無法 獲得“半真半假——值”的關鍵啟發信息① 。因此, 被試通過啟發性的啟動字謎 能夠比較容易地解出測試字謎的謎底, 而干擾性的啟動字謎則會誤導被試的解 謎方向。
每條測試字謎均匹配兩種類型的啟動字謎(但被試就一個字謎只能看到其 中一種啟動字謎),可以觀察兩種不同的啟動字謎如何影響字形字謎和意會字謎 的語義通達進程及效果。
實驗四的行為與 ERP 結果能夠顯示各條件下字謎加工情況的異同。 本實驗 將統計被試的正確率與反應時,并重點考察 N400 與 LPC 兩個 ERP 成分。我們 對實驗結果做出以下幾點假設:( 1)意會字謎可能較字形字謎誘發出更強的 N400 或(和) LPC 效應, 原因在于前者比后者難度更高, 前者的非字面義信息更難整 合, 較難預測到謎底;(2)干擾性啟動條件可能較啟發性啟動條件誘發出更大的 N400 或(和) LPC 效應,因為干擾條件無法提供有助于解謎的信息,而啟發條 件能夠給出解謎所需的線索, 所以前者相比后者會引起更大的語義期待與語義信 息之間的沖突, 使語義信息更難預測, 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資源來整合語義; (3)如果對四種條件進行比較, 則假設 N400 與 LPC 效應的強弱為: 干擾啟動 條件下的意會字謎 ﹥干擾啟動條件下的字形字謎 ﹥ 啟發啟動條件下的意會字謎
﹥ 啟發啟動條件下的字形字謎。
7.2.2 實驗被試
35 名浙江某高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參與了實驗(男性 19 人, 女性 16 人,
① 二者的解謎手法完全不同, “半個月亮——胖”是將“半”字與“月”字合起來得到“胖”
127
平均年齡 22.9 ± 2.4 歲),他們并未參與過前三個眼動實驗。所有被試均為右利 手,以漢語為母語,裸眼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任何精神疾病或神經障礙病史。 被試通過校內論壇與社交軟件招募, 完成實驗后獲得適當金額的報酬。所有被試 自愿參加實驗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整個實驗按照倫理委員會批準的要求和程序 進行, 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4 名被試的腦電數據因偽跡過多而被剔除, 最終納入 正式腦電數據分析的有效被試量為 31 人(男性 17 人,女性 14 人)。
7.2.3 實驗材料
測試字謎是與實驗一至實驗三相同的 40 個字形字謎和 40 個意會字謎, 每個 字謎均配有一個啟發性的啟動字謎和一個干擾性的啟動字謎。每種啟動字謎的啟 發和干擾作用評定見第三章 3.3.5 預實驗 d 。作為填充刺激的靶字謎及其啟動字 謎與實驗三相同。
表 7.1 實驗四材料示例
字謎類型 測試字謎 啟動類型 啟動字謎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半真半假—值
沒有兄長—歌 啟發啟動
干擾啟動
啟發啟動
干擾啟動 半土半洋—汁 半個月亮—胖 沒有分量—欣 沒有鬼魂—云
實驗在隔音且光線較暗的腦電實驗室中進行。被試距顯示器 85 厘米,水平 視角約 2 度。實驗程序采用 E-Prime 3.0 進行編程, 黑底白字, 字體為 30 號宋體。
正式實驗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 500 ms 注視點出現后嘗試猜字謎 4000 ms,如果猜出, 則按 1 鍵直接進入第四階段核對答案, 如果沒有猜出則不按鍵; 500ms 的空屏后呈現第二階段的啟動字謎 5000ms;之后再次呈現測試字謎 4000 ms;第四階段呈現謎底, 被試如猜對謎底按 1 鍵, 未猜出或猜錯但理解謎底按 2 鍵,不理解則不按鍵。
實驗分為兩個版本, 采用拉丁方設計, 以確保每個測試字謎在一個版本中與 啟發性的啟動字謎配對, 但在另一個版本中與干擾性的啟動字謎配對, 每個被試 就一個字謎只能看到其中一種啟動字謎。 所有試次以偽隨機順序呈現。正式實驗 共分為 4 個組塊(每組 10 個字形字謎、 10 個意會字謎、 10 個填充刺激),被試 在組塊之間可以短暫休息。整個實驗大概持續 40 分鐘。
正式實驗開始之前, 被試需要進行八個試次的簡短練習, 以熟悉實驗流程和 環境。練習與正式實驗的程序一致, 練習時的數據不納入最后的統計分析。主試 在練習時會向被試講解眼球和肢體運動所產生的偽跡對腦電信號的影響, 要求被 試在正式實驗時身體放松,盡量避免身體移動和頻繁眨眼。
7.2.5 腦電記錄與分析
實驗采用Brain Product 公司生產的設備采集腦電數據,被試佩戴按國際 10- 20 系統為基礎設置的 64 導聯電極帽。在線腦電記錄時以 FCz 為參考電極, 離線 處理時以雙側乳突(TP9 和 TP10)的平均值作為參考。 接地電極置于前額中央, 垂直眼電(VEOG)的記錄電極放置于右眼下框,水平眼電(HEOG)由放置于 左眼角外 1 厘米處的電極記錄。各電極處與頭皮接觸的阻抗保持在 5 k? 以下。 濾波帶寬為 0.05- 100 Hz,采樣率為 1000 Hz 。實驗結束后,筆者通過 EEGLAB (Delorme etal.,2004)對連續的 EEG 進行離線處理, 采用 30 Hz 的低通濾波與 0.1 Hz 的高通濾波來校正水平與垂直眼電以及其他偽跡。
腦電分析時程為: ① 測試字謎第一次呈現后的-200- 1000 ms,以-200-0ms 為 基線,該時段的數據可反映被試在第一次接觸謎面時的神經活動, 為字謎解答的 “準備期”提供證據; ② 啟動字謎呈現后的-200- 1000 ms,以-200-0ms 為基線, 大腦在該階段將接收到強啟發或強干擾信息, 可等同于字謎加工的醞釀期或表征
129
重構階段; ③ 測試字謎第二次呈現后的-200- 1000 ms,以-200-0 ms 為基線,被 試可能會將前期接受到的提示或干擾信息遷移到測試問題中,可視為字謎加工的 明朗期; ④ 謎底呈現后的-200- 1000 ms,以-200-0 ms 為基線,本階段屬于驗證 期, 被試在這一階段檢驗自己是否猜對了謎底。
圖 7.2 記錄電極分布圖
參照過往研究(Wangetal.,2018;鄭偉, 2020),本實驗選取了前(F3,Fz , F4)、中(C3,Cz,C4)、后(P3,Pz,P4)腦區和左(F3,C3,P3)、中(Fz , Cz,Pz)、右(F4 ,C4,P4)半球為維度, 把大腦劃分為 9 個區域, 將各電極的 波幅值平均后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vs. 意會字謎) × 2 (啟動類型: 啟發 vs. 干擾) × 3 (腦區: 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 左 vs. 中 vs. 右) 四因素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其中的 F 值和p 值由 Greenhouse-Geiss 法進行校正。效應量 的衡量指標是偏 eta 方(ηp2)。
7.3 結果與分析
7.3.1 行為數據
對正確率和反應時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vs. 意會字謎) × 2 (啟動類 型:啟發啟動 vs. 干擾啟動)二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現:
就正確率而言,字謎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 (1, 34) = 78.041,p ﹤ 0.001 ,ηp2 =
130
0.697],字形字謎的正確率顯著高于意會字謎(0.57 vs. 0.37);啟動類型的主效應 顯著 [F (1, 34) = 653.450,p ﹤ 0.001,ηp2 = 0.951] ,啟發性啟動條件下字謎的正確 率顯著高于干擾性啟動條件(0.76 vs. 0.19);二者無交互效應 [F (1, 34) = 0.037 , p = 0.849]。
就反應時而言, 本實驗僅分析了有按鍵反應的試次(被試在最后一階段按 1 或 2 鍵), 其中低于 200ms(0.1%)或在標準差 2.5 倍(0.93%)之外的數據被剔 除。字謎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 (1, 34) = 344.224,p ﹤ 0.001,ηp2 = 0.910] ,字形字 謎的反應時顯著低于意會字謎(2061.473 ms vs. 2637.807 ms); 啟動類型的主效 應顯著 [F (1, 34) = 377.866,p ﹤ 0.001,ηp2 = 0.917] ,啟發性啟動條件下字謎的反 應時顯著低于干擾性啟動條件( 1962.683 ms vs. 2736.597 ms); 二者存在交互效 應 [F (1, 34) = 4.578,p = 0.040 ,ηp2 = 0.119] ,簡單效應分析表明, 被試回答啟發 性啟動條件下的字形字謎快于該條件下的意會字謎(t = - 17.619,p ﹤ 0.001)和干 擾性啟動條件下的字形字謎(t = - 18.463,p ﹤ 0.001); 意會字謎在啟發性啟動條 件下的反應時顯著低于干擾性啟動的情況(t = -9.144,p ﹤ 0.001)。
此外, 本實驗也發現,干擾性啟動條件下字形字謎的正確率顯著低于啟發性 啟動條件下的意會字謎(t = - 10.905,p ﹤ 0.001),前者的反應時顯著高于后者(t = 7.451,p ﹤ 0.001)。
表 7.2 正確率和反應時(ms)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啟動類型 字謎類型 正確率 反應時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 0.86 (0.16)
0.65 (0.21)
0.28 (0.22)
0.08 (0.05) 1637.118 (235.72) 2288.248 (257.59) 2485.828 (273.71) 2987.365 (315.73)
圖 7.3 反應時和正確率的平均值及標準誤
131
7.3.2 腦電數據
實驗四所選取的腦電分析時程及原因見本章 7.2.5 。在此需要強調的是, 本 實驗主要關注與字謎類型以及啟動類型相關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 如果觀察到此 類效應, 隨后會進行簡單效應分析; 如果觀察到的是與腦區或半球相關的主效應 或交互效應,將不再進行額外分析,原因在于 ERP 技術的空間分辨率較低,實 驗四的研究目的并不包括對腦電成分的腦區定位。
(1)第一階段:測試字謎首次出現
本階段為測試字謎第一次呈現, 啟動字謎尚未出現。因此, 第一階段將只關 注測試字謎類型這一種條件。根據總平均圖的趨勢以及之前的相關研究, 下面對 N1 成分(60- 120 ms)、P2 成分( 150-250ms)、N400 成分(300-500 ms)和 LPC 成分(600-900 ms)的平均波幅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vs. 意會字謎) × 3 (腦區: 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 左 vs. 中 vs. 右) 三因素重復測量方差 分析。
關于 N1 成分的結果表明,字謎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0.060,p = 0.809];腦區的主效應顯著 [F (2, 60) = 10.184,p ﹤ 0.001 ,ηp2 = 0.253];半球的 主效應不顯著 [F (2, 60) = 1.805,p = 0.173];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關于 P2 成分的結果表明,字謎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3.847,p = 0.059];腦區的主效應顯著 [F (2, 60) = 7.344,p = 0.002 ,ηp2 = 0.197];半球的主 效應不顯著 [F (2, 60) = 4.085,p = 0.053];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關于 N400 成分的結果表明,字謎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1.395, p = 0.247];腦區的主效應不顯著 [F (2, 60) = 0.306,p = 0.695];半球的主效應不 顯著 [F (2, 60) = 3.758,p = 0.062];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關于 LPC 成分的結果表明,字謎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0.762,p = 0.390];腦區的主效應不顯著 [F (2, 60) = 2.609,p = 0.085];半球的主效應不顯 著 [F (2, 60) = 2.006,p = 0.160];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132
圖 7.4 不同字謎類型在第一階段所誘發的 ERP 總平均圖
(2)第二階段:啟動字謎出現
結合總平均圖, 可以看到在 600-900 ms 的時間窗口內,不同的條件顯示出 差異,而在別的時間窗口內的腦電波形基本相似,故只對 600-900 ms 時間窗口 內的正成分 LPC 的平均波幅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vs. 意會字謎) × 2(啟 動類型: 啟發啟動 vs. 干擾啟動) × 3 (腦區: 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 左 vs. 中 vs. 右) 四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 字謎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 (1, 30) = 4.388,p = 0.049 ,ηp2 = 0.167] ,意會字謎所誘發的波幅顯著大于字形字 謎(2.012 μV vs. 0.944 μV);啟動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3. 153,p = 0.087];腦區的主效應顯著 [F (2, 60) = 8.408,p = 0.004 ,ηp2 = 0.219];半球的主 效應不顯著 [F (2, 60) = 0.099,p = 0.873];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133
圖 7.5 不同字謎類型和啟動類型在第二階段所誘發的 ERP 總平均圖
(3)第三階段:測試字謎再次出現
結合總平均圖, 我們分別對 300-500 ms 時間窗口內的 N400 成分與 600-900 ms 時間窗口內的 LPC 成分的平均波幅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vs. 意會字 謎) × 2 (啟動類型:啟發啟動 vs. 干擾啟動) × 3 (腦區: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左 vs. 中 vs. 右)四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關于 N400 成分的結果表明, 字謎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 (1, 30) = 4.402,p = 0.048,ηp2 = 0.092],意會字謎的效應顯著強于字形字謎(-2.565 μV vs.- 1.863 μV); 啟動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 (1, 30) = 6. 155,p = 0.034 ,ηp2 = 0.115] ,干擾性啟動 條件的效應顯著強于啟發性啟動條件(-2.548 μV vs. - 1.084 μV);腦區的主效應 顯著 [F (2, 60) = 18.268,p ﹤ 0.001 ,ηp2 = 0.378];半球的主效應不顯著 [F (2, 60) = 2.132,p = 0.125];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關于 LPC 成分的結果表明,字謎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2.963,p
134
= 0.094];啟動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4. 127,p = 0.054];腦區的主效應 不顯著 [F (2, 60) = 1.268,p = 0.295];半球的主效應不顯著 [F (2, 60) = 3.001 , p = 0.060];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圖 7.6 不同字謎類型和啟動類型在第三階段所誘發的 ERP 總平均圖
(4)第四階段: 謎底出現
結合總平均圖, 我們對 150-250ms 時間窗口內的 P2 成分、 300-500ms 時間 窗口內的 N400 成分與 600-900 ms 時間窗口內的 LPC 成分的平均波幅均進行 2 (字謎類型: 字形字謎 vs. 意會字謎) × 2 (啟動類型: 啟發啟動 vs. 干擾啟動) × 3 (腦區: 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 左 vs. 中 vs. 右) 四因素重復測量方 差分析。
關于 P2 的結果表明, 字謎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 (1, 30) = 7.978,p = 0.008, ηp2 = 0.210],字形字謎所誘發的波幅顯著大于意會字謎(3.390 μV vs. 1.529 μV); 啟動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 (1, 30) = 4. 195,p = 0.048 ,ηp2 = 0.123],干擾性啟動
135
條件的效應顯著強于啟發性啟動條件(3. 124 μV vs. 2.595 μV);腦區的主效應顯 著 [F (2, 60) = 5.455,p = 0.011 ,ηp2 = 0.154];半球的主效應不顯著 [F (2, 60) = 1.509,p = 0.232];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關于 N400 的結果表明,字謎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3.001,p = 0.082];啟動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F (1, 30) = 4.964,p = 0.042 ,ηp2 = 0.172],干擾 性啟動條件的效應顯著強于啟發性啟動條件(2.351 μV vs. 3.389 μV);腦區的主 效應顯著 [F (2, 60) = 13.014,p ﹤ 0.001 ,ηp2 = 0.303];半球的主效應顯著 [F (2, 60) = 9.524,p ﹤ 0.001 ,ηp2 = 0.623];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關于 LPC 成分的結果表明,字謎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2.684,p = 0.102];啟動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F (1, 30) = 4. 110,p = 0.055];腦區的主效應 不顯著 [F (2, 60) = 1.330,p = 0.272];半球的主效應不顯著 [F (2, 60) = 0.271 , p = 0.735];任意兩者或三者的交互效應不顯著。
圖 7.7 不同字謎類型和啟動類型在第四階段所誘發的 ERP 總平均圖
136
7.4 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的神經活動
以下討論將結合行為數據與腦電數據, 首先分析四個階段的神經活動,并據 此探討字謎加工四階段的本質, 隨后討論字謎類型與啟動類型在字謎神經加工中 的作用。
7.4.1 字謎加工中不同階段的神經活動及本質特征
我們在設計實驗時, 假設實驗范式中的四個階段對應于創造性問題加工的四 階段, 即測試字謎首次出現對應于準備期, 啟動字謎出現對應于醞釀期, 測試字 謎再次出現對應于明朗期,答案出現對應于驗證期。
根據實驗結果, 本小節的第一部分將報告并分析四階段的神經活動, 但每個 階段是否嚴格對應于創造性問題加工的各個時期呢?第二部分將對四階段的本 質展開進一步探索,并以此對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進行反思與完善。
討論的第一部分將與本章 7.3.2 的實驗結果部分保持一致, 使用“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來為每個小節命名。
(1)字謎加工中不同階段的神經活動
① 第一階段
實驗數據顯示, 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在第一階段所誘發的腦電活動基本相同, 同類研究經常討論的 N1、N400 和 LPC 成分都無顯著差異。 外生成分 N1 由物理 刺激喚起, 與早期的視覺加工有關(邱江等, 2006;Luo etal.,2011;沈汪兵等, 2011;邢強等, 2017)。 由于本實驗嚴格控制了謎面字數,每個謎題的形態并無 較大區別, 被試對其的視覺加工程度基本一致, 所以早期成分 N1 在各個對比條 件下沒有顯著差異。
另外, 不同條件下的 N400 與 LPC 成分的波幅也沒有差異,這說明了被試此 時可能僅僅把謎面當作普通四字短語來理解。由于這些四字短語都是生活中常見 的規約短語, 認知個體可能初期只是加工了其字面義, 沒有進一步去厘清這是字 形字謎還是意會字謎,或辨析其加工難度, 所以基本會依據同樣的模式來處理謎 面短語, 付出相同的認知努力來加工所有試次。 這表明頓悟作為一種高級認知功 能基本不會出現在加工的最初階段,與之前許多研究的結果一致(邱江等, 2006; Qiu et al. ,2008;Luo et al. ,2011;邢強等, 2017)。
137
以上結果證明, 測試字謎首次出現確實可以看作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準備期: 認知個體在該階段初次接觸謎面,首先對謎面這個四字短語的字面義進行加工, 搜索相關信息并嘗試猜謎, 但頓悟不會發生在這一階段(邢強、張忠爐,2013)。 這同樣符合標準語用模型與層級凸顯假說的主張, 即字面義或高凸顯的語義一定 會被首先激活。
此外, 在一些關于創造性問題準備期的研究中, 學者們發現,這一階段會出 現扣帶前回活動的增強,為打破思維定勢起到“早期預警”作用(羅勁, 2004; Kounios et al. ,2006;Qiu et al. ,2008a)。但由于 ERP 技術的空間分辨率較差, 不能很好地進行腦電成分的溯源定位,本實驗暫時無法對其進行驗證。
② 第二階段
當啟動字謎出現后,意會字謎較字形字謎產生了更正的 LPC 成分, 而啟動 類型所誘發的腦電成分在這一時期沒有區別。在第二階段, 被試實際加工的是啟 動字謎,為什么測試字謎的類型會影響腦電結果呢?
可以認為,該階段確實等同于創造性問題的醞釀期,即認知個體解題遇到困 難, 暫時離開問題情境,轉向其他任務的時間, 但此時測試問題卻在潛意識水平 得到了進一步加工(Wallas ,1926;Sio & Ormerod ,2009)。潛意識思維相對于 意識思維更善于通過發散性和聯系性進行信息整合與聯結, 從而輔助產生更多的 原創性想法(Dijksterhuis & Nordgren ,2006;詹慧佳等, 2015)。醞釀效應的大 小受許多因素影響, 如相關或誤導性的提示、準備期及醞釀期的長度、嵌入醞釀 期的任務類型及其消耗認知資源的程度等(Sio & Ormerod ,2009)。
在本實驗中,如果被試沒有立即猜出測試字謎的謎底,就會接觸到啟動字謎, 此時認知個體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對啟動字謎的理解,暫時離開測試字謎的加工, 相當于醞釀期(張忠爐等, 2012)?;氐綄嶒灁祿砜?, 雖然被試在第二階段將 注意力全部轉移至啟動字謎, 但啟動類型所誘發的腦電在這一時期沒有區別, 而 測試字謎的類型則影響了被試在醞釀期的腦電水平。這充分證明了在醞釀階段, 認知個體的潛意識仍在加工測試字謎。
在非字面語言的研究中, LPC 通常被認為反映了語義整合的難度(王小潞, 2009:187),更大的 LPC 波幅代表認知個體將語義特征與語境進行整合時所付 出的更多努力。 第二階段的意會字謎較字形字謎誘發了更強的 LPC 效應,原因
138
可能如下: 被試在準備期已對測試字謎形成了一定的表征,到了接下來的醞釀期, 認知個體會從啟動字謎中提取出外顯信息 (即啟動字謎的非字面義信息),并在 潛意識里將外顯信息整合到已有的表征之中, 形成新的表征。意會字謎較字形字 謎的難度更高, 加工時的語義整合更為困難, 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資源, 但被試 在第一階段尚未分清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的區別,所以產生的LPC 波幅無差異; 而在第二階段,雖然猜謎者離開了測試字謎的情境,但如果結合此時的啟動字謎, 潛意識可能已經辨別出測試字謎的類型與難度, 察覺到意會字謎的加工難度更大, 所以引發了更強的 LPC 效應。該結果進一步佐證了醞釀期的特征:雖然認知個 體暫時離開了問題情境,但潛意識仍在對原問題進行加工。
總之, 大腦在醞釀期將原先固著的問題暫時轉移, 離開問題情境, 但各種線 索會在無意識水平上繼續加工通化, 為原問題擴散更為恰當的新表征, 嘗試誘發 頓悟(張忠爐等, 2012)。在本實驗中, 啟發性的啟動字謎有助于建立正確的關 聯與表征,縮短醞釀期,促成頓悟;而干擾性的啟動字謎則無法提供解題線索, 阻礙了表征的建立,使頓悟難以發生。在接下來的兩個階段會看到這樣的情況。
③ 第三階段
當測試字謎再次出現時, 被試回到問題情境, 嘗試將提取于啟動字謎的信息 應用于測試字謎來完成解題。意會字謎較字形字謎誘發了更強的 N400 效應,干 擾字謎引起的 N400 成分顯著負于啟發字謎。
意會字謎由于較字形字謎的難度更大, 可能更難以根據啟動條件的語義信息 來預測測試字謎的非字面義線索, 因此產生了較大的 N400 效應; 而干擾性的啟 動字謎由于本身就具備誤導性質,與測試字謎的語義和概念距離很遠, 啟動字謎 所形成的信息表征無法遷移至測試問題。被試如果采用干擾性啟動條件中的語義 信息, 勢必不能預測到靶字謎的非字面義, 所以會產生非常大的語義期待差異以 及新舊思路的沖突, 誘發出更強的 N400 效應。
按照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本階段屬于明朗期。這一時期體現了對醞釀期 啟動效應的反饋,受醞釀期的影響非常大。認知個體此時開始了新的語義整合, 加工的難易程度取決于最初通達的語義與醞釀期所提取的非字面義線索之間的 差異。 明朗期主要包含突破定勢思維與形成新思路兩大步驟, 其中存在著許多高 級的認知活動(羅勁, 2004;邢強等, 2013b)。綜合過往文獻與本實驗的結果,
139
N400 效應反映了思維定勢突破初期對新奇語義的預測程度或對新舊語義沖突的 察覺,即認知個體發現自己原有的思路或原先激活的語義與當前呈現的問題表征 不同。二者差異越大, N400 效應就越強。
總體而言,在第三階段, 被試利用從啟動字謎中發現的關鍵信息, 嘗試通過 非常規的方式理解測試字謎, 致力于為謎面與謎底間建立新的語義聯系, 即確定 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 并嘗試從工作記憶中提取字謎的謎底。
④ 第四階段
在謎底出現之后, 干擾性啟動條件下所誘發的 N400 效應顯著大于啟發性啟 動條件。N400 效應在第四階段的出現是本實驗的新發現,此處的 N400 可能根 源于被試預想的答案與實際謎底間的差異,之前獲取的信息使認知個體難以預測 到正確答案。謎底為被試提供了新的思維路徑, 偏離了之前預期的語境(沈汪兵 等, 2012b),根據啟動條件所形成的心理空間與測試字謎實際的心理空間難以實 現概念映現(張輝, 2016:61)。干擾性啟動條件帶來了完全無效的語義信息。 被試如果將干擾性啟動字謎的表征應用于測試字謎, 可能會得出與實際謎底不同 的答案,或是并未解出答案, 且難以預測當前的謎底,誘發更大的 N400 效應。
那么, N400 成分此時的出現是否只反映了驗證期的驗證作用,即被試發現 自己預想的答案不同于實際的謎底, 或者說它體現了第四階段仍會發生類似明朗 期的“頓悟”現象,而不僅僅是驗證謎底?在催化范式的字謎實驗中 (邱江等,
2006;沈汪兵等, 2011 ,2012b),被試在看到字謎一段時間后,直接呈現答案, 促使被試在短時間內產生頓悟、理解答案, 也就是說被試的頓悟被定義于看到謎 底之后的反應, 頓悟現象經由謎底催化而發生, 其中也出現過類似的 N400 效應 (沈汪兵等,2011,2012b)。僅從范式來看, 催化范式的兩個階段似乎與本實驗 的后兩個階段相同, 這是否反映了明朗期與驗證期其實是合二為一, 難以分割的 (詹慧佳等, 2015)? 認知個體在整個解謎過程中一定會思考謎底, 無論其是否 猜出謎底, 均會形成某種思維定勢。 如果猜謎者陷入困境而無法解出答案,或者 之前得到了錯誤的謎底,他們在看到正確答案時可能會突然產生頓悟, 呈現的謎 底催化了頓悟現象的發生。此時被試需要將舊思路轉換為新思路來理解,所以原 有思路與新異思路之間會存在沖突。這里的 N400 效應可能就反映了在頓悟早期 所察覺到的認知或語義沖突,預告了認知個體隨后對思維定勢的突破。
140
另外,字形字謎所誘發的 P2 效應大于意會字謎,啟發性啟動條件下引起的 P2 效應也大于干擾性啟動條件。P2 是腦電加工的早期成分,對視覺刺激特征較 為敏感,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語義加工的信息。通常情況下, 初期字形或 語義的加工難度越高, 所誘發的 P2 成分的波幅也越大(馬利軍等, 2020)。但本 實驗的結果恰好相反——啟發性啟動條件下的字形字謎所誘發的 P2 成分的波幅 大于其他三種條件:前一種條件下的字謎最容易加工,卻誘發了最大的 P2 效應。 不過, 也有研究(陳士法等, 2020)發現, P2 可能反映出一種“覺察定式”的過 程, 當察覺出需要加工的信息與此心理模塊相關, 就會自動加工, 誘發更大波幅 的 P2 。按照這種情況, 在本實驗的第四階段, 由于啟發性啟動條件下的字形字 謎是最容易理解的, 因此最有可能得到自動加工而獲取謎底, 致使誘發的 P2 效 應大于其他三種條件。
總之, 根據這幾個階段的神經活動, 本實驗發現,字謎解答的過程依然是首 先加工謎面的字面義, 字謎本身的類型與難度不會在初期起到重要作用。隨后被 試通過醞釀期抑制了字面義, 開始嘗試非字面義層面的加工, 字面義和非字面義 思路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進行競爭。如果被試在醞釀期獲取了關鍵啟發信息, 就 能在明朗期破解謎面的非字面義 “中介”, 進而比較容易獲得謎底; 如果醞釀期 的提示無效,被試可能無法確定非字面義“中介”,因此獲取謎底也較為困難。 這支持了眼動實驗的結果, 也進一步體現了字謎作為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加工 模式。
(2)字謎神經加工四階段的本質探索
下面將通過實驗四的結果對字謎神經加工四階段的本質進行審視, 討論其是 否扣合于創造性問題加工的各個時期, 并據此對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加以反思。
實驗四根據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構建了四步實驗范式, 試圖將字謎的解答 過程與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四階段一一對應: “測試字謎首次出現”對應“準備 期” , “啟動字謎出現”對應“醞釀期” , “測試字謎再次出現”對應“明朗 期” ,“謎底出現”對應“驗證期”。但根據實驗結果, 字謎實驗中的每個階段 似乎與四階段理論并不在嚴格意義上完全對應。因此, 下面將重新思考字謎的神 經加工過程。
首先, “測試字謎首次出現”確實可以對等于“準備期”。認知個體在這一
141
階段嘗試猜謎, 一旦搜尋到謎底, 整個解答過程即刻停止, 猜謎者此時會對謎面 凸顯的字面義進行加工, 并觀察謎面漢字的字形, 試圖在記憶中搜尋相關資料與 信息。如果認知主體在準備期就獲得答案,之后會直接進入驗證期以核對正誤, 結束加工。這種情況表明該字謎非常簡單或解謎者對該字謎非常熟悉, 能夠看到 謎面就立即激活謎底, 該問題對認知個體來說更像是常規問題而非頓悟問題。如 果猜謎者沒有在第一階段直接解出謎底,就會進入醞釀期。
其次, “啟動字謎出現”也可對應于“醞釀期” 。醞釀期屬于潛意識加工階 段, 認知個體的意識在醞釀期暫時離開問題情境, 轉向其他認知任務, 但潛意識 仍然在加工原問題。 在本實驗中, 被試在這一階段需要理解的是啟動字謎, 而腦 電水平卻受到測試字謎類型的影響, 因而可以認為,雖然被試暫時離開了測試字 謎的情境, 但測試字謎實際上在潛意識水平得到了進一步加工(Wallas ,1926; Sio & Ormerod ,2009)。醞釀效應隨問題難度降低而增加,難度更低的字謎誘發 的醞釀效應更大, 更容易得到解決。由于意會字謎難于字形字謎, 后者的醞釀效 應更大,更方便猜謎者找到解謎線索,投入的心理資源也相對較少。
再次, 也是本實驗需要補充與完善的一點就是明朗期與驗證期的關系。在某 些情況下, 它們能夠清晰劃分, 但在許多情況下, 兩個階段可能難以根據刺激呈 現或按鍵反應進行實質上的分離。
如果認知個體經過醞釀期后激活了解謎的關鍵線索, 可以認為,明朗期與驗 證期在這種情況下是分開的,猜謎者在明朗期只需確定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 并進行簡單的語義整合, 就可形成預期的謎底, 第三階段便能夠被定義為產生頓 悟的明朗期。謎底呈現后是驗證期, 認知個體在驗證期僅需核對自己預期的答案 是否正確。
但如果認知主體在醞釀期沒有獲得關鍵信息, 或沒有猜對測試字謎的謎底, 那么第三階段或許不能算是明朗期;當第四階段謎底出現后, 猜謎者看到答案才 會催生頓悟, 第四階段此時可能屬于明朗期與驗證期的融合。在這種情況下, 認 知個體到了第四階段才發生頓悟, 所以此時會出現頓悟初期新舊語義的沖突, 誘 發 N400 效應。
若是猜謎者在第四階段看到答案后才得以領悟, 那么可以稱第三階段為僵局 期, 即認知個體經過反復嘗試與探索之后, 主觀上感覺解題進程停滯不前的心理
142
過程和狀態 (沈汪兵等, 2011)。意會字謎和干擾性啟動條件由于加工難度大, 迷惑性強, 容易導致猜謎者在第三階段無法想出謎底, 形成僵局期, 第四階段才 進入明朗期。 因此, 測試問題的難度與類型, 以及相關或誤導性的提示會影響后 兩個階段的加工。
圖 7.8 對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的新闡釋
結合實驗數據和相關推理, 本博士論文對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進行了新的 闡釋(見圖 7.8)。示意圖默認認知個體最終完成了問題加工, 所以并不包含始終 不理解的情況。 第一階段是準備期, 如果認知個體在準備期得到答案就直接進入 驗證期, 未得到答案就會進入醞釀期; 如果在醞釀期獲得關鍵啟發, 就會進入明 朗期, 形成預期的答案, 最后在謎底出現后進行驗證; 如果在醞釀期沒有受到啟 發, 就會陷入僵局期, 在答案出現之后才能夠催化頓悟, 進入合二為一的明朗期 與驗證期。其中任務類型與難度, 以及獲得提示的類型都會顯著影響醞釀期之后 會進入明朗期還是僵局期。
如果用該理論來闡明字謎的加工過程, 可以做出如下解釋: 認知主體在準備 期首先會加工字謎謎面凸顯的字面義,如果對猜謎者來說, 某字謎的非字面義也 非常凸顯, 就會迅速通達非字面義, 獲得謎底。如果在第一階段沒有激活低凸顯 的非字面義, 隨后的醞釀期會顯著影響認知個體突破思維定勢的成功與失敗, 決 定其是否能夠獲得對解謎至關重要的非字面義“中介”。如果能確定非字面義“中 介”,那么只需簡單整合就可得出預期的、承載非字面義的謎底,最終在謎底出 現時進行驗證。如果醞釀期沒有獲取關鍵啟發信息,就會陷入困境,進入僵局期, 最終在謎底出現后才能催化頓悟,根據非字面義“載體”反推出非字面義“中介”, 對謎面與謎底進行非字面義范疇上的語義整合。
143
7.4.2 字謎類型與啟動類型對字謎神經加工的影響
本部分首先單獨介紹字謎類型與啟動類型對字謎神經加工的影響, 隨后再討 論二者對字謎理解的交互影響,并比較二者的影響效力。
(1)字謎類型對字謎神經加工的影響
字謎類型分為字形字謎和意會字謎。前幾個實驗的結論已經表明意會字謎的 難度要顯著高于字形字謎, 所以意會字謎的加工與字形字謎相比需要更大的認知 負荷。無論遇到啟發性還是干擾性的啟動字謎,意會字謎都表現出較低的正確率、 較長的反應時,在不同階段誘發了比后者更大的 N400 (第三階段) 和 LPC 效應 (第二階段)。
在本實驗中, 猜謎者需要突破字面義去拆解一個謎面, 并利用隱含的非字面 義信息對謎面進行重組以形成謎底漢字。相較字形字謎,意會字謎需要展開更深 入的語義加工, 前者的非字面義“中介”隱藏得更深。如果認知個體沒有發現正 確的解題技巧, 就算他們被具有相同啟發信息的謎語所引導, 也很難在短時間內 想出正確答案, 所以會呈現更低的正確率和更長的反應時; 在這種情況下,認知 個體會為語義整合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 所以也誘發了更正的 LPC 成分。另外, 猜謎者在解答意會字謎時有更大的概率發現謎底與自己預測的答案有所不同,引 起新舊思路的沖突, 從而誘發更負的 N400 成分。
(2)啟動類型對字謎神經加工的影響
啟動類型分為啟發類型和干擾類型。 根據行為數據與 ERP 結果,干擾類型 為解題帶來了相當大的阻礙和困擾。干擾性啟動條件下字謎的正確率遠低于啟發 性啟動條件下的正確率, 前者的反應時也遠高于后者, 并且干擾性啟動條件誘發 了較啟發性啟動條件更大的 N400 效應(第三、四階段)。此處的干擾性啟動條件 與實驗二中常規語義語境的干擾有所不同。常規語義語境的干擾是反方向引導認 知個體去解讀字面義, 限制其思路轉向非字面義方向; 而干擾性啟動條件以字謎 的形式呈現, 能夠在大方向上引導猜謎者按照字謎形式而不是常規短語形式去理 解測試字謎。干擾條件雖然縮小了元水平問題空間, 但卻提供了完全不恰當的問 題空間與錯誤的編碼信息, 誤導了認知個體語義搜索的方向, 使其難以獲取謎底 (朱新秤等, 2009)。邢強等人(2013a)與任婉(2016)的研究也發現, 非原型 的字謎雖然能夠促使被試擺脫常規語義的限制, 嘗試分解漢字, 但很難幫助被試
144
發現解謎線索,還會耗費大量的認知資源。
從第三章 3.3.5 預實驗 d 的結果來看,干擾字謎的啟發量為負,也就是說甚 至不如無啟動條件下的解謎情況, 對字謎解答有著極大的干擾作用。 干擾性的啟 動字謎與測試字謎含有相同字詞, 在表面上看起來很相似, 所以猜謎者可能會使 用干擾字謎的解題技巧來嘗試解答測試字謎, 但這樣一定會做出錯誤選擇或無法 合成謎底。當認知個體看到正確答案時, 就會發現這與他們的預期不同, 察覺到 新舊語義之間的沖突。但是, 如果猜謎者遇到了啟發性的啟動字謎, 能夠利用原 型字謎中的關鍵信息來理解測試字謎, 就更有可能發現答案與自身預期相符,所 以干擾性啟動條件會比啟發性啟動條件誘發更強的 N400 效應。我們也由此得出 結論, 本實驗中的 N400 反映了語義的可預測性, 或對新舊語義認知沖突的察覺 (Wang et al. ,2009;Luo et al. ,2011;邢強、張忠爐,2013)。
(3)字謎類型與啟動類型對字謎神經加工的交互影響
字謎類型與啟動類型在反應時上存在交互效應。在啟發性啟動條件下, 被試 回答字形字謎的反應時短于意會字謎, 這進一步反映了字形字謎比意會字謎的加 工難度低。雖然兩者均被包含關鍵啟發信息的啟動字謎所啟發, 但字形字謎更容 易將原型表征融合于測試問題的表征, 許多啟發性啟動條件下的字形字謎加工甚 至可以視為“復制→粘貼”的過程, 其解答過程相比頓悟問題更像是常規問題。 意會字謎由于較字形字謎的加工步驟更為復雜, 首先需要進行謎面詞語的同義替 換, 才能接下去進行字形拆合, 不像字形字謎可以比較容易地套用啟動字謎中的 關鍵啟發信息, 所以意會字謎的反應時長于字形字謎。在回答兩種測試字謎時, 啟發性啟動條件下的反應時都小于干擾性啟動條件。這進一步表明,干擾性啟動 條件引起了強烈的阻礙效果, 延長了被試的加工時間。
本實驗也比較了字謎類型與啟動類型的影響效力,發現啟動類型的效應量 (ηp2)在正確率、反應時與 N400 成分上高于字謎類型, 表示啟動類型對字謎神 經加工的影響大于字謎類型; 另外, 干擾性啟動條件下字形字謎的正確率顯著低 于啟發性啟動條件下的意會字謎, 前者的反應時也顯著高于后者。這是本實驗的 一個新發現, 尚未在別的研究中匯報過。 該現象的原因可能如下: 所有字謎均具 有一定難度①,導致猜謎者往往會陷入困境,并且通常依賴提示來催化理解過程。
① 在預實驗中,沒有經過提示的字謎的平均準確率只有 0.43。
145
但如果“提示”具有誤導性, 認知個體就極有可能選擇錯誤的方向, 需要付出更 多努力才能回到正軌。因此, 啟動類型這種外部因素比字謎類型這種內在因素的 影響作用更大。
實驗四的結果也能揭示原型啟發的進程: 在剛接觸字謎時, 各類字謎所誘發 的腦電趨勢都比較接近, 表明原型激活初期的神經活動水平相當, 早期的視覺與 語義加工程度較為一致。在接下來的幾個階段, 解答存在困難的字謎比獲得啟發 的字謎誘發出更強的 N400 或 LPC 效應, 表明在原型啟發之下, 字謎所經歷的新 舊語義沖突以及語義整合的難度都有所降低。在通常的解謎過程中, 認知個體理 解謎面后容易被常規語義所限制, 新舊思路轉換比較困難。但如果經歷了原型啟 發, 猜謎者就能夠比較順利地轉換為非字面義的新思路, 之后接觸到謎面的非字 面義信息時,也不會感受到過大的語義差異,并且后期無需進行過多的語義整合。
總體而言, 認知個體在理解字謎的過程中會發生新舊思路的認知沖突, 隨后 需要在記憶中編碼和檢索相關信息以打破心理定勢。如果遇到干擾性的啟動條件, 被試會察覺到比啟發性啟動條件下更強烈的認知沖突, 并且需要更多的語義整合 和更大的認知負荷來完成加工。意會字謎相比字形字謎也存在同樣的模式。此外, 在本實驗中,啟動類型比字謎類型的影響作用更大。
7.5 本章小結
本章利用 ERP 技術, 通過模擬創造性問題解決的四個階段,探討了字謎認 知加工中不同階段的神經活動及其本質特征, 數據結果也為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 論提供了反思的依據。
N400 與 LPC 是本實驗重點關注的兩個腦電成分, 結合定義及實驗特征,本 實驗認為,結果中的 N400 反映了新奇語義的可預測性,LPC 反映了語義整合的 難度。猜謎者在準備期通常會加工字謎謎面的字面義, 此時各個條件下所誘發的 神經活動并無差異。 隨后的醞釀期會使認知個體抑制字面義, 并決定其是否能夠 根據提示信息發掘出隱藏的非字面義“中介”。如果在醞釀期獲得了關鍵啟發信 息,那么隨后就緊接著明朗期, 解謎者在這一階段確定了非字面義“中介”, 只 需簡單整合就可形成預期的答案, 并在謎底出現后予以驗證, 反映語義預測難度 的 N400 效應相對較??; 如果認知個體在醞釀期沒有獲得關鍵的啟發信息, 就會
146
進入僵局期,答案出現后方可催化頓悟, 建立謎面與謎底間的非字面義聯系, N400 效應相對較大。
字謎類型和啟動類型都會對字謎的神經加工過程產生影響。意會字謎的加工 難于字形字謎, 前者誘發了更大的 N400 與 LPC 效應; 干擾性的啟動條件阻礙了 字謎加工, 而啟發性的啟動條件能夠通過原型啟發效應來加速字謎理解,前者也 引起了更強的 N400 效應; 其中啟動類型對字謎解答的影響效力超過了測試字謎 類型。
另外, 字謎的解答在本實驗中雖然可細分為四個階段, 但整體來看依然是首 先加工字面義, 隨后突破思維定勢來獲取非字面義,符合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 加工模式,與實驗一至實驗三的結果一致。
147
8 漢語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特征
本研究的四個實驗不僅考察了字謎認知加工的語義通達進程, 而且還檢驗了 語境效應和原型啟發效應是如何推動或阻礙該進程的, 進而探究了該進程中的神 經活動。這四個實驗的數據結果可以較為清晰地闡明字謎認知加工的動態進程與 特征。
本章基于以上四個實驗的數據與過往研究的發現, 結合字謎加工的相關理論, 就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特征展開總體討論。我們首先對漢語字謎的一般認知特征 進行總結, 闡釋各類字謎加工的共性; 隨后從字謎類型入手, 對比字形字謎與意 會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特征; 最后比較字謎與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在認知神經加 工方面的異同, 從規約度視角出發來探討字謎在非字面語言加工系統中的位置。
8.1 漢語字謎的一般認知特征
下面首先從字謎非字面義的特殊性入手, 結合實證數據闡釋字謎的非字面義 所具有的二重性特征與元語言特征,隨后討論字謎語義通達中的分步加工特征, 受語境制約的低凸顯性特征以及原型啟發下的快速解碼特征, 基于這五個角度歸 納漢語字謎的一般認知特征。 無論字謎的類型如何, 它們均具有這些認知加工特 性。
8.1.1 非字面義的二重性特征
本文首次提出了字謎非字面義的二重性特征, 認為字謎的非字面義具有二重 性質, 即“中介”性質與“載體”性質。謎面所蘊含的非字面義呈中介作用, 將 謎面與謎底進行橋接; 而謎底則是字謎非字面義的最終載體, 體現了制謎者的真 正意圖。 “非字面義的二重性”是字謎最為獨特且重要的語言認知特征, 有別于 其他所有的非字面語言形式。下面將基于本研究的實證數據與過往文獻,對此進 行詳細闡釋。
字謎由謎面與謎底兩部分構成, 除了歇后語也是由前后兩部分構成之外,其 他的非字面語言形式(如隱喻、雙關、習語、 成語、 反語等) 均只有一個部分, 它們所蘊含的非字面義與字面義由同一個詞語或句子表現(Wang et al. ,2021), 而字謎卻可以通過謎面傳達字面義,經由謎底呈現非字面義。但特殊的一點在于,
149
字謎的謎面不只含有字面義,也包含了非字面義。
那么謎面中的非字面義和謎底中的非字面義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呢? 本文認 為, 謎面的非字面義與謎底的非字面義在整體上共同構成了字謎的非字面義, 但 二者的屬性具有一定區別,加工時也有前后次序之分。
謎面中的非字面義呈 “中介”性質, 起到連接謎面與謎底的中介作用, 通常 是對解謎具體規則的說明; 它在謎面的字面義提取之后才能被激活, 但先于謎底 的通達。謎底中的非字面義呈“載體”性質, 屬于字謎非字面義的最終載體, 基 于“中介”所闡明的具體規則而形成, 所以它的激活又晚于謎面的非字面義,是 字謎語義通達的最后一步,即確定謎底(見圖 8. 1)。
從謎面字面義到非字面義“中介”的加工屬于言語推理過程, 即在常規的字 面義中推理出新異的非字面義; 而從非字面義“中介”到非字面義“載體”的加 工則屬于空間推理過程, 主要是依據非字面義“中介”提供的信息來拆合或替換 特定的漢字結構, 涉及漢字的空間信息加工(邢強等, 2013a)與視覺皮層的激 活(Luo etal.,2006)。以字謎“揮手離去——軍”為例, 解謎者會首先提取該字 謎的字面義,即謎面“揮手離去”的字面義“告別”; 隨后通過言語推理來激活 謎面中隱含的非字面義,即“‘揮’字去掉‘扌’偏旁”, 但該語義并不直接等同 于謎底, 它主要起到將謎面引導至謎底的中介作用; 認知個體必須依據“‘揮’ 字去掉‘扌’偏旁”的指導進行空間推理與操作,以合成最終的謎底“軍”。 “軍” 字從非字面義范疇上與謎面“揮手離去”緊密貼合, 承載了該字謎的非字面義。
圖 8.1 字謎非字面義的二重性
另外, 同為由兩部分構成的非字面語言形式, 字謎與歇后語在非字面義的構 成和表現上也有很大區別。歇后語的第一部分往往非常具象, 描述了具體的事物
150
或場景, 而第二部分則比較抽象, 通常是界定第一部分中所出現內容的特性。第 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具有字面義上的關聯, 當兩部分同時出現時, 第二部分會傳達 出隱喻性的非字面義,而第一部分始終不具有非字面義(Wangetal.,2021)。雖 然歇后語有時被認為像謎語, 第一部分可以被視為謎面, 第二部分則作為謎底出 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12:1424),但是它與字謎依然 具有較大的不同。字謎的謎底與謎面沒有字面義上的聯系, 謎底并不是對謎面中 所表達內容的界定與升華,并且字謎的謎面與謎底均包含非字面義。
基于此, 可以認定, 非字面義的二重性特征是字謎所獨有的。對于其他非字 面語言類型而言, 它們的非字面義均只在一個部分中呈現, 該部分僅體現出語義 載體的作用, 并且其非字面義無需進行先后兩次加工; 而字謎的非字面義分別在 謎面和謎底中出現,在謎面中呈現中介性質, 在謎底中則為載體性質。“載體” 主要根據“中介”所包含的線索而產生, 前后兩部分需要經過先后的加工。相比 之下,對“中介”的獲取難度要高于“載體”: 認知個體從字面義起始,必須經 過聯想、類比等一些高級認知功能進行言語推理,才有可能提取非字面義“中介”, 而非字面義“載體”僅需要依照非字面義“中介”的指示,進行簡單的空間推理 即可形成。由此可見, 非字面義“中介”是解字謎的關鍵所在, 在字謎加工過程 中起到最為重要的作用。
根據本研究所有實驗的結果, 被試在突破謎面的字面義之后, 并不會直接獲 取謎底, 而通常會對有關非字面義的線索進行進一步加工, 這就是非字面義“中 介”的激活階段; 被試根據非字面義“中介”所提取的解謎規則得到謎底, 即非 字面義“載體”,從而完成字謎的非字面義加工。
具體來看, 在三個眼動實驗中, 被試剛開始均會最多地注視語義選項, 反映 了認知個體前期對常規字面義的加工。隨后, 最終解謎正確的被試對語義選項的 注視比例開始降低,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逐漸升高, 對兩種選項的注視比例在 一段時間內呈相持狀態, 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對字形選項的注視比例也比較高, 這 一過程應該就是對謎面的非字面義, 即非字面義“中介”的整合階段, 認知個體 正在嘗試建立通達謎底的橋梁。接下來,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越來越多, 對其 他選項的注視越來越少,表明解謎者已經確定了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 并依 據“中介”所提供的信息構建出正確的謎底漢字,即非字面義“載體”。 從回答
151
錯誤的被試的數據來看, 他們或許是受到了常規語義的制約, 但也可能是在非字 面義整合階段遇到了一些障礙。在后一種情況下, 認知個體通常沒有發現準確的 非字面義“中介”, 所以也無法進行正確的空間整合以得到作為非字面義“載體” 的謎底。錯誤一般會出現于“字面義”到“中介”的過程, 而非“中介”到“載 體”的階段, 因為“中介”所包含的規則往往非常明晰, 能夠準確地指引解謎者 獲取謎底。
在實驗二與實驗三中, 語境或原型啟發條件通常影響的也是字面義到非字面 義“中介”的過程, 字面語境可能會阻礙這一階段的語義通達, 而非字面語境或 原型啟發條件則會起到促進作用。 啟發程度越強, 認知個體便越能順利地完成該 階段的加工。一旦確定了非字面義“中介”, 被試往往能成功地從“中介”過渡 到“載體”,各種影響因素幾乎不會再對解謎的結果有所影響。
在實驗四中, 由于給出的啟動條件是字謎, 被試通常能夠據此抑制謎面的規 約義, 從解謎的非字面義角度而不是常規的字面義角度來加工謎面, 但并非所有 被試都能成功解出謎底。啟發性的啟動條件會提供較為明確的線索, 有助于被試 確定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 從而更為順利地得出作為非字面義“載體”的謎 底; 而干擾性的啟動條件提供了錯誤的信息表征, 被試無法根據這類線索推理出 準確的非字面義“中介”,所以也沒有獲得解謎所需的具體規則,難以從空間上 構建出謎底。
綜上, 字謎的非字面義具有二重性特征, 這是字謎區別于其他非字面語言類 型的重要特點。 非字面義分別置于謎面與謎底之中: 謎面的非字面義點明了解謎 的具體規則, 體現出將謎面連接至謎底的“中介”作用, 主要通過言語推理產生; 而謎底則是非字面義的“載體”, 依據 “中介”的指導,通過空間推理而產生, 謎底從非字面義范疇上扣合了謎面。非字面義“中介”是破解字謎最為關鍵的線 索,對“中介”的獲取難度要高于“載體”。同時,語境、提示等影響因素一般 影響的都是從“字面義”出發尋找 “中介”的言語推理過程, 許多解謎者也通常 會在這一階段犯錯,而從“中介”到“載體”的空間推理則較為簡單。
8.1.2 非字面義的元語言特征
字謎的非字面義不僅具有二重性特征, 還具有元語言特征, 這一點也區別于 其他非字面語言類型。一般來說,漢語認知的過程是字與字之間進行組合與搭配,
152
構成詞匯后與儲存在大腦中的概念進行匹配識別,以詞為單位加工語義。就隱喻、 反語、幽默等非字面語言形式來看,它們的非字面義通常是具有隱喻性、引申性, 與實時語境相聯系的意義。 例如,“吃豆腐”這個隱喻的字面義指的是“吃豆腐 這種食物”, 在“占便宜”的語境下則往往引申為“調戲”的隱喻義(Wangetal. , 2018)。反語的理解則更依賴于情景語境,比如A從廚房里拿出兩盤燒焦炒糊的 菜時, B 說:“你的廚藝真棒。”此時 B 表達的意義并不是字面義的“廚藝好”, 而是語境下引申出的“廚藝差”(黃彬瑤, 2015)。
相比之下, 字謎的非字面義不以詞匯為概念單位, 而是退回造字之初的元語 言形式,從元語言范疇上將漢字、 筆畫、部件看作二維平面事物進行切分與重構 (劉茁, 2012)。元語言(meta-language)是分析和描述語言本身時所使用的語言 (Richards & Schmidt ,2010:285)。邏輯學家 Tarski 在 1933 年提出了“對象語 言”和“元語言”, 對象語言用于談論外界事物的性質及關系,而元語言則是用 來討論對象語言的語言, 元語言中語言符號的意義和所指是語言符號本身(封宗 信, 2005)。劉茁(2012)認為,字謎是元語言應用的一個示例, 其中主要涉及 了字系學(graphology)①層面的元語言現象, 在漢語中主要體現于構字部件和筆 畫的離合。 字謎的理解需要刻意偏離對象語言范疇, 采用元語言分析來重組漢字 結構,其中字形字謎的理解主要是在元語言意義上對謎面漢字及其部件、筆畫進 行拆分與重組, 以得到謎底漢字; 而意會字謎則是將謎面詞語的同義字置于元語 言范疇, 將整字降級為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加以組合。
本文認為, 字謎的非字面義屬于元語言意義,這是字謎加工機制對非字面語 言理論框架的創新, 即元語言義可與隱喻義作為同樣等級的非字面義存在(見圖 8.2)。
圖 8.2 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語義關系框架
① 即涉及到標點、拼寫和分段的語言書寫系統(Leech ,1969:39)。
153
由于字謎的非字面義具有“中介”與“載體”兩種性質,結合元語言特征, 謎面中的非字面義“中介”可以被視為元語言義“中介”,使認知個體從元語言 角度重新審視謎面, 確定解謎線索; 而作為非字面義“載體”的謎底也可以看作 元語言義“載體”,集中承載了字謎最終的元語言認知意義。
根據理論推演與實證數據, 字謎中的元語言意義體現在兩個層面, 首先是字 本位與詞本位的博弈,其次是常規語義與新奇語義的交鋒。
(1)字本位與詞本位的博弈
謎面的詞匯概念義只是一個幌子, 誤導猜謎者運用常規思維解決問題, 但要 真正通達謎底卻必須打破慣性認知, 回到以字為單位的拆文解字。盡管大部分謎 面確實含有常規的詞語概念意義, 但構謎者實則想讓解謎者通過元語言層面的字 形拆合來解出謎底。比如“又進村中——樹”,猜謎者需要抑制謎面的詞匯概念 義“再一次進入村子中”, 發掘謎面隱藏的元語言意義, 即把“又”“村”分別看 作平面二維事物, 拆解 “村”字為“木”與“寸”, 將“又”放置其中。謎面中的 “進”在現代漢語中的常規概念義為“人或動物往里入”,但在字謎的元語言語 境中,“進”表示“把謎面漢字的某些成分加到另一些成分中,并用某種形式組 合起來”。因此,在理解漢語字謎時, 人們需要暫時拋棄謎面短語的詞匯概念意 義,進入元語言語境,將漢字本身看作客觀平面事物進行切分。
由此, 解謎者必須觀察字謎謎面中的漢字字形。 本研究中的實驗四與過往研 究(邱江等, 2006;Luo etal. ,2011;邢強等, 2017)均發現,在解謎最初階段 會誘發 N1、P1、P2 等與字形特征加工相關的成分。由于初期不會涉及復雜的語 義加工, 猜謎者可能首先對謎面中的漢字形成初步的感知, 在大多數研究中, 這 些成分在各個條件下無顯著差異。但有的實驗發現(羅俊龍等, 2013),在字形 有差異的情況下誘發的 P2 波幅大于字形差異較小的情況,不可預期的字形也會 引發更大波幅的 N1/P2 復合體(邢強等, 2013b),體現了被試基于謎底刺激所出 現的不同視覺特征。 對謎面進行初步加工后, 認知個體就會發現傳統的詞匯概念 義對解謎并無幫助, 需要切換至新的思路, 因此便會誘發 N400 這種反映新異語 義沖突的成分。
(2)常規語義與新奇語義的交鋒
字謎創作中通常會利用謎面常規的高凸顯義誤導受眾, 猜謎者在理解字謎時
154
需要超越謎面的常規語義與思維定勢, 運用話語字面義之外的加工獲得正確的謎 底, 體驗元語言層面的新奇語義。 因為元語言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 所以 認知個體可能難以對此進行預測,與 自身先前的語義期待相差較大。這一現象通 常由腦電成分 N400 清晰地反映出來。N400 效應可能會在認知個體的語義期待 與語義信息產生差異時出現, 體現了語義的可預測性程度, 以及認知個體對語義 的探測與整合。
在本研究的實驗四中, 字謎的元語言意義越難以預測, 所誘發的 N400 效應 也就越大。 相比字謎難度較低或者提供了啟發性線索的情況, 當字謎難度較高, 或遇到了干擾性線索時, 被試就會更難預測到字謎的元語言意義, 引起更強的 N400 效應。在其他學者的研究中, Luo 等人(2011)的 ERP 實驗運用了“形態 相似(靶字謎與原型字謎含相同字,如‘有口難言——啞’與‘有眼難見——盲’)” 與“結構相似(靶字謎與原型字謎不含相同字, 但構造原理類似, 如‘節約動力 ——云’與‘遠離鬧市——門’)” 的原型字謎, 結構相似條件較形態相似條件誘 發了更大波幅的 N400 成分。結構相似原型字謎與靶字謎不含相同漢字, 認知個 體首先需要突破謎面的常規語義, 再通過推理獲得新異的元語言意義; 而形態相 似原型字謎由于與靶字謎含有相同字詞, 在原型學習階段其實已經完成了對靶字 謎的部分加工, 所以結構相似原型條件下會比形態相似原型條件下產生更大的語 義差異, 引起更大的 N400 效應。邢強等人(2013b)的實驗也設定了常規語義與 解謎語義兩種實驗條件: 前者是認知個體看到謎面即激活的常規語義, 但對于解 答字謎并無效果; 后者是提示謎面與答案之間關系的元語言意義。例如字謎“早 上——日”的常規語義條件為“早晨”, 而字謎語義條件為“早字之上”。結果顯 示, 字謎語義較常規語義誘發了波幅更大的 N400 成分, 這可能是認知個體在理 解字謎語義時需要經歷新舊語義聯結的過程, 因此與激活常規語義的情況相比, 會引發更大的語義沖突。
此外, 除了添加啟動條件的情況, 對字謎謎面本身的解讀也能夠誘發常規語 義與元語言意義的沖突, 以沈汪兵等人(2011,2012a)的實驗為例, 其中的許多 字謎語料必須對語義進行深度整合,比如一個較難的意會字謎“孫尚香——娛”, 猜謎者在看到字謎時必須首先將“孫尚香”的語義解釋為“三國時期的吳國女子”, 將其提煉為“女”與“吳”兩個漢字, 并將這兩個漢字在元語言范疇中降級為構
155
字部件, 得到“娛”, 才能領會該字謎。被試的語義期待與語義信息差距較大, 且舍棄了謎面的常規凸顯意義, 選擇了新奇的元語言意義, 因此誘發了 N400 效 應。
綜上, 字謎的非字面新奇語義其實是元語言意義, 而非隱喻義。 這同樣是字 謎區別于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的一個重要特征。認知個體需要從元語言層面審視 謎面, 發現其中的元語言義“中介”, 即把漢字看作平面事物來進行重組的線索, 才能夠最終獲取作為元語言義“載體”的謎底。
8.1.3 語義通達的分步加工特征
字謎的整體語義通達過程具有分步加工的特征,認知個體無法越過對高凸顯 字面義的加工而直接抵達低凸顯的非字面義。本小節基于眼動與ERP 實驗數據, 從幾種有關加工階段的非字面語言理論與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入手, 明確了字 謎的分步加工特征,構建了漢語字謎分步加工的神經認知模型。
(1)非字面語言加工理論
我們首先對照眼動實驗結果, 反思了標準語用模型、直接通達模型與層級凸 顯假說對字謎加工的解釋力。這幾種理論闡釋了非字面語言的語義通達次序與加 工步驟, 一直以來對非字面語言研究起著理論指導作用, 也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非 字面語言加工時程的解讀。
① 標準語用模型
標準語用模型認為,字面義在任何情況下都會被首先激活。只有當認知主體 發現語境與字面義不一致的時候, 才會激活并提取非字面義, 并且字面義會受到 抑制而不參與后期的語義整合(Giora ,1997)。針對本研究的實驗設計, 該模型 將會進行如下預測: 在眼動實驗中, 被試最初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最高, 隨后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越來越高, 后期幾乎不再注視語義選項; 被試如果受到字 面語境的啟動, 會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更高, 注視的過程更久; 如果被非字面 語境啟動,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會很快降低,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將在短時 間內顯著提高。
本研究的數據與該模型的預測基本相符。被試在所有情況下都會最先注視語 義選項, 表明謎面的字面義一定會獲得優先加工。當被試遇到常規語境時, 對語 義選項的注視比例很高, 且持續時間很久, 這是因為認知個體發現謎面字面義與
156
語境一致,所以就很可能放棄后續的推理加工, 以至于陷入謎面的常規語義之中, 無法順利解出謎底。如果被試受到非字面語境啟動,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會很 快降低, 隨后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越來越高, 原因在于其發現謎面的字面義與 語境不符, 從而展開額外的認知加工以獲取與語境一致的語義。一旦進入非字面 義加工思路,認知個體就會較少注視語義選項,表明其對常規語義的摒棄。但是, 標準語用模型不能解釋字面義由于極度凸顯, 有時難以受到抑制的情況, 所以對 字謎加工機制的解讀不夠全面。
總之, 標準語用模型大體可以闡釋字謎的分步加工機制,即字謎的語義理解 一般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通達謎面的字面義, 第二步是擺脫字面義, 經過修 正調整去激活與解謎語境相符的非字面義。
② 直接通達模型
與標準語用模型不同, 直接通達模型特別強調了語境信息在非字面語言加工 中的作用, 認為如果存在強烈偏向于某種語義的語境, 與語境一致的意義就可以 在初期被直接激活(Gibbs ,1984,2000)。該模型會對本實驗的數據進行如下預 測: 在眼動實驗中, 如果被解謎語境啟動, 被試最初就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最 高,且一直持續到加工結束。
本研究的數據與該模型不相符。在三個眼動實驗中, 被試最開始均會注視語 義選項, 不會在第一時間就完全鎖定正確選項。即使實驗三的形態相似原型字謎 具有極強的啟發效應, 使被試迅速就能轉向正確選項, 但其在第一階段的注意力 也仍然放在語義選項上。這就表明無論多強的啟發性語境, 被試在解答字謎時均 無法越過字面義而直接到達非字面義; 除非認知個體對某個字謎極其熟悉, 在猜 謎之前已經知道了謎底,才能在看到謎面時就直接通達謎底。
③ 層級凸顯假說
層級凸顯假說打破了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二分,以凸顯度為標準區分語義。 根據該假說, 語言加工中有兩個平行運行的機制: 語言機制與語境機制。語言(詞 匯通達) 機制自下而上地促進了凸顯義的自動激活,如果凸顯義是已經編碼于心 理詞典的詞條, 就更能直接得到激活。語境機制自上而下地影響語義通達, 專注 于加工已經經過處理并與其他認知過程相聯系的信息(Giora,2003:22)。此外, 層級凸顯假說中還包含“保留假說”——如果某種被激活的語義有助于話語理解,
157
它就會得到保留; 如果起到干擾作用, 則會受到抑制, 但凸顯度高的語義難以被 完全抑制(Giora ,2003:37)。該模型對本研究的實驗數據預測如下: 在眼動實 驗中, 被試最初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最高, 隨后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越來越 高, 但中間可能會回視語義選項, 在語義選項與正確選項中反復抉擇; 被試如果 受到字面語境的啟動, 會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更高, 注視的過程更久; 如果受 到非字面語境的啟動,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會很快降低, 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 例會在短時間內顯著提高。
本研究的結果與該假說相符。由于謎面的字面義極為凸顯, 所有情況下被試 都會在初期更多地注視語義選項, 反映出高凸顯的常規語義一定會首先得到加工。 但常規語義對認知個體解答字謎沒有幫助,所以之后會受到抑制。不過, 常規語 義的凸顯度極高, 很難被完全壓抑, 尤其是遇到常規語境的情況之下, 被試對正 確選項和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當的水平, 或呈反復競爭狀 態。如果被解謎語義啟動, 猜謎者能夠更容易地激活低凸顯義, 壓制凸顯義。此 時認知個體就會很快轉向正確選項, 并且在中后期很少注視語義選項, 表明其較 為有效地抑制了常規語義的干擾, 非字面義加工思路呈穩定狀態。 因此, 層級凸 顯假說也可以解釋字謎的語義通達次序: 第一步是通達謎面的凸顯義, 第二步是 嘗試脫離凸顯義的限制, 挖掘解謎真正所需的低凸顯義。同時, 層級凸顯假說相 較標準語用模型更為全面地構畫了字謎的整體加工過程, 主要在于前者涉及了認 知主體嘗試壓制字面義但又倍感困難的情況, 更清晰地描繪出字面義與非字面義 相互競爭與制約的狀態。
綜上,字謎加工的第一步是提取字面義,隨后字面義與非字面義會展開競爭, 認知個體必須嘗試抑制字面義才能順利通達非字面義。根據對三種非字面語言加 工理論的審視, 本文認定標準語用模型與層級凸顯假說對字謎的認知加工具有較 強的解釋力,其中層級凸顯假說對字謎加工過程的描述更為全面。
(2)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
下面將通過實驗四的結果探究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對字謎神經加工階段 的解釋力, 進一步探究字謎的分步加工特征。
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認為,創造性問題解決包括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 與驗證期四個階段(Wallas ,1926;詹慧佳等, 2015)。實驗四根據此理論構建了
158
四步實驗范式,嘗試用四階段理論來闡釋字謎的加工過程:“測試字謎首次出現” 對應“準備期”,“啟動字謎出現”對應“醞釀期”,“測試字謎再次出現”對應“明 朗期”,“謎底出現”對應“驗證期”。 但實驗結果發現,字謎的加工階段似乎與 創造性思維的四階段并不完全對應,由此,本文在第七章 7.4.4 中對該理論進行 了反思 (見圖 8.3),即創造性問題加工的第一階段是準備期, 如果認知個體在準 備期得到答案可以直接進入驗證期, 如果未獲得答案就會進入醞釀期。 若是在醞 釀期獲得了關鍵啟發信息, 被試會進入明朗期, 在該階段形成預期的答案, 最后 在正確答案呈現后予以驗證; 如果在醞釀期沒有獲得關鍵啟發, 接下來會陷入僵 局期, 在正確答案呈現之后才會催化頓悟, 進入明朗期,此時的明朗期與驗證期 難以進行實質分離。在加工過程中, 任務類型與難度, 以及獲得提示的類型都會 顯著影響醞釀期后是會進入明朗期還是僵局期。
圖 8.3 字謎加工 “四階段”示意圖
依據對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的新闡釋來看待字謎加工階段, 可以發現, 在 準備期, 通常情況下, 認知主體首先對謎面的四字短語進行字面義加工, 此時其 尚未意識到字謎的類型與難度, 所以不管是字形字謎還是意會字謎, 都會誘發比 較相似的腦電趨勢。當然, 如果猜謎者在此階段直接得出謎底, 那就表明該字謎 對于認知個體來說極為簡單或熟悉, 解答字謎所需的非字面義在這種情況下也具 有很高的凸顯度, 所以非字面義能夠迅速得到激活并通達, 猜謎者可以直接核驗 謎底。醞釀期是非字面義激活的關鍵時期。如果該階段提供了關鍵有效的信息, 猜謎者就能夠借此發掘出測試字謎謎面隱藏的非字面義, 從而解出答案, 在醞釀 期之后就可以進入明朗期; 如果醞釀期所包含的信息呈干擾性,或測試問題較難, 猜謎者沒有通過醞釀效應獲得非字面義,或者未將合適的表征遷移至測試問題,
159
就會陷入思維困境無法突破, 甚至囿于謎面的字面義, 在醞釀期之后就進入了僵 局期。如果醞釀期接下去是明朗期, 認知個體已經預想出謎底, 就會在最后的驗 證期檢驗自己預期的答案與呈現的謎底是否相同, 從而完成解答; 如果醞釀期后 接著僵局期, 解謎者就會在謎底出現后, 直接通過非字面義“載體”反推得出準 確的非字面義“中介”, 建立謎面與謎底間的新異聯系, 催化自身對字謎的頓悟。
(3)字謎分步加工的神經模型
結合上文對字謎加工階段的分析以及字謎加工的語言認知特征, 參考字謎理 解過程中的腦區激活情況(見第二章 2.2.4 的相關研究述評), 我們構建了字謎分 步加工的認知神經模型 (見圖 8.4)。
圖 8.4 字謎分步加工的認知神經模型
字謎的認知加工首先需要左腦對謎面的常規音形義進行感知與分析,接下來 依靠右腦的聯想與類比來打破由常規語義構成的僵局(邢強等, 2013b),通過頓 悟沖破思維定勢, 返回元語言加工層面, 嘗試對謎面在結構或語義上進行合理拆 分與組合, 這也是確定非字面義“中介”的過程。發生在右腦的頓悟和左腦元語 言框架下的語義加工是成功解決字謎的關鍵步驟。最后, 猜謎者仍然需要左腦來
160
對字謎的非常規語義加以整合與驗證,通過歸納得出正確謎底,這也是從“中介” 過渡至“載體”的過程。
無論將字謎加工時程分為三階段(字面義在初期的主導階段→字面義與非字 面義的競爭階段→非字面義的持續發展階段) 還是四階段(準備期→醞釀期→明 朗期→驗證期; 準備期→醞釀期→僵局期→明朗及驗證期),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 兩個步驟: 首先激活謎面高凸顯的字面義, 隨后推理出解謎所需的非字面義。字 面義在之后的推理中必須受到抑制, 認知個體才可能順利通達非字面義。
如果進一步探究每個階段的本質特征, 就會發現這兩種分類方法所呈現的字 謎加工階段可進行互相對應。字謎加工的初期即準備期, 認知主體此時會首先對 謎面的四字短語展開字面義加工, 常規語義在這一階段占據主導地位。醞釀期是 決定非字面義, 尤其是非字面義“中介”能否激活的關鍵時期。 認知個體經過了 醞釀效應后嘗試抑制字面義, 并探尋非字面義加工線索。字面義與非字面義思路 在一段時間內可能呈相互競爭狀態。如果字面義始終壓制非字面義, 加工可能會 就此結束, 導致解謎的失??; 如果非字面義思路持續發展, 逐漸占據主導, 認知 個體會在明朗期確定非字面義“中介”,并形成預期的謎底, 在謎底呈現后進行 驗證。不過,解謎者在醞釀期若沒有獲得關鍵啟發效應,可能會陷入思維僵局, 直到謎底呈現后才得以領悟其中的非字面義線索, 重新建立謎面與謎底的元語言 聯系。
8.1.4 語境制約下的低凸顯性特征
本小節將關注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并基于“低凸顯假說”, 結合實驗數據 探討不同語境對該特征的制約作用。
(1)低凸顯性特征的定義
字謎具有低凸顯性的語言認知特征, 即獲取謎底的關鍵在于謎面中暗含的低 凸顯語義。字謎的謎面往往是具有高凸顯義的常規短語,如“黯然失色”“喜上 心頭”“出口成章”“乘人不備”等, 但對于字謎的解答卻只能起到干擾作用。制 謎者巧妙地對謎面進行了偏離性信息編碼, 極大地降低了其中所包含的非字面義 的凸顯性, 讓人難以激活并通達低凸顯的非字面義。如果沒有有效線索或經過特 定訓練,猜謎者很難對低凸顯語義信息進行解碼。
字謎的低凸顯性主要源于“別解”這種語用修辭現象。“別解”指的是在上
161
下文中臨時賦予一個完整詞語其常規語義以外的新辭義,或回歸最原始的意義, 或利用語言特點進行有意識的“曲解”(譚永祥, 1992:113;朱承平, 1996;劉 春紅, 2009)。別解充分利用了詞匯、語法或修辭等手段,在詞匯層面采用同音 字詞、多義字詞造成“曲解”, 在語法方面巧妙利用了詞性變換或詞句結構的不 同切分, 在修辭上會使用雙關、比喻、諧音等方式創造新詞義(張雪梅、劉宇紅, 2018)。別解是說話人故意對信息所造成的扭曲,也是字謎創作的主要手段。使 用別解辭格時, 說話人會刻意將真正需要的信息進行偏離性編碼, 利用聽話人對 高凸顯語義的思維慣性來故意誤導其語義選擇。當制謎者在字謎創作的過程中用 到別解時, 他們不會棄置詞匯原有的意義, 而是有意識地利用它, 將其設置為具 有迷惑性的高凸顯語義, 相比之下就更大地降低了解謎所需信息的凸顯性, 使受 眾很難正確解碼來激活真正重要的低凸顯義。
依據層級凸顯假說與“低凸顯假說”, 凸顯度是影響語義通達順序的決定性 因素。 高凸顯的語義會被首先激活, 認知個體隨后需要結合語境等信息展開額外 的認知加工,才能順利激活低凸顯義(Giora ,1997 ,1999 ,2003:15)。 因此, 在解謎過程中, 最初被激活的一定是極凸顯的謎面字面義, 通過后續較為復雜的 語義整合才能夠獲取低凸顯的非字面義。如果想要更容易地通達字謎的低凸顯義, 就需要設置低凸顯義觸機,即有助于激活字謎低凸顯義的啟動條件。
本研究中所設置的啟動條件不僅包括低凸顯義觸機, 也包括常規語義啟動條 件。前者起到了非字面語境的作用,而后者則作為字面語境存在。研究結果表明, 兩種語境對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起到了制約作用。非字面語境強化了這種特征, 催化了低凸顯語義的激活; 而字面語境弱化了該特征, 反而阻礙了低凸顯語義的 激活,從而使字謎解答的結果也存在相應的差異。
(2)非字面語境對低凸顯性特征的強化
通過第六章 6.4.4 中對“低凸顯假說”的驗證與推理, 可以得出,對低凸顯 義啟發程度越高的觸機, 越能促進被試對低凸顯義的獲取。換句話說, 非字面語 境越強, 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就越明顯, 越能使猜謎者注意到該特征, 解謎所需 的低凸顯義就越容易激活。
實驗二提供了解謎語義啟動條件作為字謎的非字面語境,其中包含了謎面與 謎底間的新穎聯系,能提供有效的線索來促進字謎非字面義的通達。另外, 實驗
162
三中的兩類原型啟發條件, 以及實驗四中的啟發性啟動條件均以字謎的形式呈現, 與測試字謎具有類似的解題技巧, 在某種意義上也會提供非字面語境, 使猜謎者 從字謎范疇而不是常規短語范疇來看待和解讀謎面。 進一步來看, 實驗三中所創 設的非字面語境的強度高于實驗二的解謎語義語境強度, 因為原型字謎為測試字 謎提供了明確而豐富的信息, 使猜謎者通過強語境快速激發出低凸顯的非字面義, 能夠在意識中形成可能的謎底并進行有效核對, 完成字謎的成功率更高。認知個 體在更強的語境之下,能夠更充分地利用相關信息,對字謎展開精準加工。
實驗一至實驗三的行為與眼動數據表明, 提供的非字面語境越強, 被試解答 字謎的正確率與反應時數據就越好, 對字謎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就越高, 反映了 強語境有助于解謎者擺脫思維僵局, 注意到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 從而快速通達 低凸顯義。在這種條件下, 猜謎者的非字面義加工思路更加穩定, 所以能夠更準 確地鎖定謎底。
(3)字面語境對低凸顯性特征的弱化
字面語境弱化了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 使認知個體更容易忽視該特征, 更難 激活解謎所需的低凸顯義。 實驗二設置了“常規語義(字面) 語境”,常規語義 語境與謎面的字面義接近, 是猜謎者看到字謎就會激活的語義,但卻會抑制認知 個體的新異聯想, 對字謎的理解只能起到干擾作用。
在實驗二的字面語境下, 被試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顯著高于實驗二與實驗 三中的幾類非字面語境, 原因在于字面語境對低凸顯義的啟發程度最低, 還會加 重高凸顯義的干擾, 導致解謎者在常規語境下很難擺脫字面義加工思路, 對語義 選項的注視就多于另外幾種條件。另外,字面語境使高凸顯義的維持時間加長, 使非字面義的通達時間變得更晚。 在字面語境下,被試在 0- 1500ms 的三個時間 段內, 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高于另外三個選項,從 3000ms 之后才準確地鎖定 正確選項; 而在實驗二的非字面語境下,被試在 0-500 ms 之間對語義選項的注 視比例高于其他三個選項,從 1000ms 之后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最高; 在實驗 三中更強的非字面語境下,被試在 0-500 ms 時即出現了字面義與非字面義加工 思路的競爭,從 500 ms 之后便基本確定了謎底。上述結果均體現了字面語境對 字謎低凸顯性特征的弱化,阻礙了字謎低凸顯義的通達。
(4)語境影響低凸顯性特征的時間節點
163
那么語境具體會在字謎加工過程中的哪個節點影響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呢? 下面將結合實驗一至實驗三中所總結的字謎語義通達進程來予以闡釋, 探討語境 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節點與具體效果(見圖 8.5)。
第一階段,初期字面義的主導階段。實驗數據表明, 不管被試是否正確猜出 謎底, 或語境如何, 均會首先被語義選項所吸引, 說明猜謎者無法跳過對謎面字 面義的理解, 體現了字面義在加工初期的主導作用,也反映出語境不會在字謎加 工的初期就產生具體影響。實驗一中,被試在 0-500 ms 時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 例大于另外三個選項; 實驗二中, 遇到字面語境時, 在 0- 1500ms 的三個時間段 內, 被試對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最大; 遇到非字面語境時, 這一現象發生在 0-500 ms 的階段; 實驗三中的原型字謎雖然具有很強的啟發作用, 所創設的語境極度 偏向于字謎的非字面義, 很早就能幫助被試激活低凸顯義, 但被試在 0-500ms 時 對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 說明認知個體依然沒有繞開對常規語義 的加工。這與層級凸顯假說的主張一致, 即語境無法阻礙高凸顯義的通達(Giora, 1997)。但是,層級凸顯假說并沒有否定語境的作用, 該理論假設,語境機制與 詞匯提取機制呈平行運行狀態(Pelegetal.,2001)。低凸顯義觸機的啟發程度越 高, 或者說非字面語境越強,就越能縮短第一階段持續的時間。 在字面語境下, 字謎的字面義直至 1500 ms 都呈現出加工優勢; 未提供語境時,該階段持續至 1000 ms;而在幾類非字面語境下,這一階段在 500 ms 之前便已結束。
第二階段: 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競爭。解謎正確的被試在加工字面義之后, 會試圖突破思維定勢,產生非字面義的加工思路。在之后一段時間內, 謎面的字 面義與非字面義形成了相互競爭的關系。實驗一中, 被試在 1000- 1500 ms 時對 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無差異;實驗二中, 遇到字面語境時, 在 1500- 3000ms 內對這兩個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遇到非字面語境時,該現象發生在 500- 1500ms 內; 實驗三中, 由于原型字謎的啟發作用較強, 在最初的 0-500ms 時即 出現了兩種語義的爭奪,對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相當。 在第二階段, 如果非字面義最終有效壓制了字面義, 被試就有可能確定非字面義“中介”, 有 助于后續獲得謎底; 而如果字面義始終強勢, 就會導致無效思路的形成。 低凸顯 義觸機的啟發程度越高,或者說非字面語境越強,越能夠促使字謎的非字面義壓 倒字面義。 這表明,盡管語境可能不會影響最初的凸顯義獲取, 但它仍然會影響
164
隨后的語義選擇和整合等過程。語境會抑制與其不一致的語義,一致的語義才能 得到保留并展開進一步加工(Swinney ,1979);語境也可能維持兩種語義, 取決 于它們是否能夠幫助受眾獲取說話人的真實意圖(Giora ,2003:22)。
第三階段: 非字面義的持續發展。 若要激活字謎的非字面義,認知個體需要 對常規語義加以限制并展開進一步推理,所以非字面義的激活在時間點上晚于字 面義的激活。 非字面語境越強, 這一階段就能夠更早地到來, 相應的加工也會更 為順利。該階段同時包括對謎面中非字面義“中介”的確定與作為非字面義“載 體”的謎底的形成。三個實驗中,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均隨著時間發展而增大; 其中實驗一從 1000 ms 之后,實驗二從 3000 ms 之后,實驗三從 500 ms 之后, 被試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越來越高,與另外三個選項的差距越來越大。 在字謎 加工時, 與謎底相關的非字面義信息會逐步積累, 猜謎者能夠逐漸明確非字面義 線索。 低凸顯義觸機的啟發程度越高,或者說非字面語境越強, 就越能夠放大字 謎的低凸顯性特征, 認知個體尋找非字面義線索的方向就會越明確, 非字面義思 路的發展也會更加穩定。語境主要會影響認知個體對謎面中非字面義“中介”的 獲取,一旦確定了“中介”, 就能夠比較順利而準確地得到非字面義“載體”,即 謎底。
圖 8.5 語境對字謎低凸顯性特征的制約
165
結合圖 8.5 ,在解謎過程中,實驗三的兩類原型啟發字謎與實驗二的解謎語 義啟動條件提供了非字面語境, 會使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變得更為明顯, 加速解 謎所需的低凸顯語義的通達; 實驗二中的常規語義啟動條件提供了字面語境, 會 使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變得更為模糊, 減慢非字面義的通達, 增強常規語義的干 擾。 低凸顯義觸機的啟發程度, 或者說語境的強度,與低凸顯義的激活速度和解 謎效果呈正相關。
總體而言,字謎的設計與解答確實依存于凸顯性較低的語義: 制謎者把對解 謎至關重要的低凸顯義巧妙編織于謎面短語之中, 猜謎者只有抑制了謎面高凸顯 的字面義, 激活其中隱藏的低凸顯義,才能夠得到謎底。 但低凸顯性特征容易受 到語境的制約,解答字謎時遇到的非字面語境越強, 低凸顯義就越能得到著重的 強調,謎底也越容易獲取。
8.1.5 原型啟發下的快速解碼特征
之前討論的四種特征都是字謎本身所固有的認知特征, 而下面將要關注的則 是原型啟發條件下所特有的認知特征。只有受到原型啟發時, 字謎才具有快速解 碼特征。 相關研究表明, 影響原型類比遷移的重要因素包括形態相似性、結構相 似性和程序相似性(師保國, 2003;張惠, 2005;曹貴康, 2006)。實驗三提供 了 “形態相似原型啟發”與“結構相似原型啟發”兩種啟發程度稍有不同的原型 字謎啟發條件,本部分將首先討論兩種原型啟發條件的共性,再闡釋二者的特性。
(1)兩種原型啟發條件的共性
對于字謎來說, 為了誤導猜謎者, 制謎者會將解謎所需的低凸顯語義偏離性 地編碼于謎面的高凸顯語義之中, 猜謎者必須對信息進行特殊解碼,才能夠獲取 隱藏的低凸顯義, 在謎面與謎底之間建立新穎有效的聯結。解碼的過程通常指的 是從字面義轉換至非字面義“中介”的過程, 如果未提供啟發性的線索, 解碼通 常比較困難, 所需的時間也比較長。 本研究的實驗三、四包含原型啟發條件,在 原型啟發下, 認知個體能夠對字謎的非字面義進行快速解碼。
“原型”指的是對當前的創造性思維起到啟發作用的認知事件,原型字謎能 夠為測試字謎提供關鍵性的啟發信息(張慶林等, 2004)。“原型激活”是創造性 思維的核心,頓悟的本質是激活原型中所包含的關鍵啟發信息(邱江, 2007)。 通過對原型的類比與遷移, 人們能夠發現明確有效的搜索方向, 從而順利解決新
166
問題。
實驗三、 四的數據可以揭示原型促進語義快速解碼的認知機制。從整體上看, 雖然實驗三中字謎的總體加工過程與實驗一、二相似, 但原型字謎作為啟發程度 更高的低凸顯義觸機, 創設出更強的非字面語境, 所以實驗三中字謎非字面義的 解碼速度顯著快于實驗一與二,原型啟發下非字面義思路的出現早于前兩個實驗。 實驗四中原型啟發下的非字面義解碼速度顯著快于非原型啟發條件, 前者所需的 認知努力也少于后者。
實驗四的結果還能揭示原型啟發促進語義解碼的進程。認知主體在最初接觸 字謎時, 通常把它按照常規短語來理解, 所以加工兩類字謎時所誘發的腦電成分 比較相似, 表明早期的視覺與語義加工程度較為一致。在接下來的幾個階段, 獲 得原型啟發的字謎比未獲啟發的字謎加工時間短、正確率高, 反映了前者的非字 面義實現了快速解碼, 即從字面義到非字面義“中介”的解碼過程得到了加速。 另外, 在理解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字謎引起了更小的 N400 或 LPC 效應, 這表明在 原型啟發下,認知個體快速解碼了非字面義“中介”, 有很大概率對謎底做出正 確預測, 察覺到的新舊語義沖突比較弱, 之后也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資源來對 謎面與謎底進行語義整合。 總體而言,本文提供的啟發性啟動字謎具有極強的指 導作用, 其中關鍵信息的啟發也與原型事件一起呈現“自動化”趨勢, 猜謎者無 需投入過多的心理資源就可以激活關鍵啟發信息,形成合適的問題表征(邱江, 2007),促成謎底非字面義的快速解碼。
(2)兩種原型啟發條件的差異
不同的原型類型在加速非字面義解碼的效果上具有一些區別。結合頓悟的原 型啟發理論, 原型激活并不意味著頓悟成功, 只有激活了對當前問題解決最為關 鍵的啟發信息,才能夠促進頓悟的產生(邱江,2007)。如果通過該觀點來闡釋 字謎的理解過程,可以推得原型激活并不是一定能夠促進非字面義的快速解碼, 只有提取了關鍵啟發信息, 才可以實現快速解碼的效果。 下面將對兩類原型啟發 條件的解碼效果進行具體分析與比較。
① 形態相似原型啟發下的極速解碼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程度最高,能夠極速地完成解碼,獲得最優的解謎 效果。實驗數據表明, 相較本研究中的其他各類啟動條件, 在形態相似原型啟發
167
下, 被試完成測試字謎的反應時最短, 正確率最高, 能夠最迅速地注視到正確選 項。這反映了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效果能使被試最快地擺脫字面義, 進入非 字面義加工狀態。
該現象發生的原因在于,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提供的解謎線索極為明確, 有時 可看作一個“復制→粘貼”的過程。 認知個體只需在相同詞語的特定問題空間內 激活低凸顯義, 依據形態相似性就可以匹配原型與測試問題(羅俊龍等,2013), 甚至能夠將字謎轉化為常規問題解決。另外, 由于形態相似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 包含共同字詞, 猜謎者在學習原型時已經完成了對測試字謎中一部分信息的加工, 所以這種條件下解碼的過程非常迅速, 投入的心理資源也比較少。例如, 通過形 態相似原型字謎“嚴禁燭火——蟲”去解答測試字謎“嚴禁煙火——因”,解謎 者在理解原型字謎時已經完成了“‘嚴禁……火’等于‘去掉火字旁’”的信息加 工,可以直接發現測試字謎的關鍵線索,幾乎不再需要額外的推理即可獲取謎底, 從而完成非字面義的極速解碼。
② 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的加速解碼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提供的規則比較具有概括性, 不如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線 索明確。在實驗三中, 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被試解答字謎的行為數據與眼動數據 均不如形態相似原型條件。在前者的啟發下, 猜謎者無法直接提取與謎底最為相 關的啟發信息, 并且結構相似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不包含共同字詞, 猜謎者在學 習原型字謎時并未完成測試字謎的任何信息加工, 解答測試字謎時又是一個全新 的開始, 所以認知個體在這種條件下擺脫常規義的能力稍弱一些,仍需對各個選 項進行評估加工以確定最恰當的解題思路,在語義解碼時會花費更多的時間。
此處仍然以測試字謎“嚴禁煙火——因”為例來進行闡釋。該字謎所匹配的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為“消滅蚊蟲——文”,雖然后者提供了解決測試字謎所需的 關鍵啟發信息, 即去掉表意的偏旁, 但認知個體仍然需要再次推理并確認在謎面 漢字中應當被減去的部件, 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出“去掉‘火’字旁”的信息。因 此, 結構相似原型啟發下非字面義的解碼速度不如受到形態相似原型啟發的情況, 達不到極速解碼的狀態。
③ 兩類原型啟發條件的解碼效果比較
結合本文的實驗結果,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程度大于結構相似原型字謎,
168
主要是因為前者的啟發量高于后者。啟發量的高低對原型啟發效應的影響很大 (邱江, 2007;吳真真等, 2008)。過往研究(張慶林等, 2004;邱江, 2007)認 為,原型字謎的激活屬于自動加工,而其中關鍵啟發信息的激活屬于控制加工。 如果認知個體僅僅激活了原型, 但并未提取關鍵的啟發信息, 仍然無法順利解決 測試問題。啟發量較高的原型字謎具有比較凸顯的啟發信息, 其中的關鍵啟發信 息可以隨著原型字謎的激活而得到自動激活, 也隸屬于自動加工過程, 語義解碼 較為迅速; 而啟發量稍小的原型字謎包含的原型事件較多, 或者提供的線索不夠 確切, 認知主體仍然要在原型自動激活之后繼續搜索關鍵啟發信息, 體現出更加 明顯的控制加工特征,語義解碼的速度不如啟發量更大的情況(見圖 8.6)。
另外,形態相似原型字謎可以視為一種“語義 + 句法”啟動,而結構相似 原型字謎是一種語義啟動。如前文所述,二者均能夠創設出低凸顯的解謎語境, 促進字謎非字面義的激活與解碼,體現出語義啟動效應。不過, 形態相似原型字 謎的謎面通常與測試字謎的謎面是形態與結構類似的短語,比如“揮手離去/招 手離去; 打消苗頭/打消念頭”, 原型字謎能夠產生一定的句法啟動效應。認知主 體在理解字謎時會在詞匯層面激活詞條節點之間的聯結,對具有啟動作用的原型 字謎進行加工能夠促進結構表征的激活, 若是隨后呈現的測試字謎具有相同的表 征, 前者就會促進后者的加工。如果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含有共同詞匯, 啟動效 應就會更大: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與測試字謎具有相同的結構與詞匯, 所以前者會 對后者產生較強的句法啟動效應。由于形態相似原型具有“句法 + 語義”兩重 啟動效應, 而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僅具有語義啟動效應, 前者較后者對字謎加工的 啟發作用更大。 總體而言, 兩種原型字謎都能夠誘發出字謎的快速解碼特征, 但 二者的啟發效果具有一些差異, 也會對字謎的語義解碼與加工進程產生一些影響。
圖 8.6 原型啟發下字謎的快速解碼特征
169
綜上, 原型啟發條件能夠誘發字謎的快速解碼特征, 原因在于原型字謎可以 構建非常強的低凸顯認知語境, 能夠極大地促進認知個體對非字面義的解碼。原 型啟發程度會影響快速解碼的具體效果,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程度高, 提供 的關鍵啟發信息極為明確,甚至可以自動激活并提取謎底, 能夠實現極速解碼;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量稍小, 只是提供了一個概括性的標準, 雖然能夠引導 猜謎者的聯想方向, 有助于縮小問題空間, 但認知個體仍然需要對關鍵啟發信息 進行搜索并確認, 所以解碼速度不如形態相似原型條件。此外, 非原型字謎雖然 能在大方向上提醒猜謎者轉向非字面義層面的加工思路, 但卻沒有提供與所匹配 的測試字謎更為密切的信息,無法誘發出字謎的快速解碼特征。
8.2 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比較
前一部分討論了漢語字謎的一般認知特征, 即各類字謎所具有的共性。本部 分將著眼于不同字謎間的加工差異, 基于實驗數據比較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的認 知神經加工機制。
8.2.1 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過程難于字形字謎
根據本研究的實驗數據, 結合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的創作與解謎方法,可以 發現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難度高于字形字謎。
在三個眼動實驗與一個 ERP 實驗中, 相比字形字謎,被試解答意會字謎的 反應時更長; 在預實驗、實驗一與實驗四中, 意會字謎的正確率顯著低于字形字 謎; 另外, 預實驗的被試從主觀上對意會字謎的難度評定分數也比較高; 在實驗 一中, 被試對字形字謎的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大于意會字謎; 在實驗四中, 意會 字謎所誘發的反映語義可預測性(N400)與語義整合難度(LPC)的腦電成分的 波幅更大,以上結果均顯示意會字謎的加工要難于字形字謎。
此外, 以兩個字謎為例, 即“大有虧損——夸”與“上當不小——夸”, 可 以從細微之處更直觀地對兩類字謎的加工情況進行比較。這兩個字謎分別是字形 字謎與意會字謎, 但謎底漢字相同。二者在三個眼動實驗中的行為數據與眼動數 據顯示,“大有虧損”的正確率與反應時數據均優于“上當不小”, 被試對前者的 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更多,對前者的語義選項的注視比例更少。
本文認為, 兩類字謎的加工難度主要體現于從字面義到謎面的非字面義“中
170
介”的言語推理過程。從兩種字謎的構造方法來看, 字形字謎主要涉及謎面中特 定漢字的字形拆合, 謎面往往含有提示解題方向的規則, 隱藏于一些多義字詞之 中。如果猜謎者經過了特定訓練, 或總結出一些常見技巧, 就比較容易發現字形 字謎中的非字面義信息,比如看到“合、與、并、加”等字就知道需要合并該謎 面中的漢字來獲得謎底,“多、入、進、來、落、去、飛”等漢字提示了對謎面 漢字的增損,“半、殘、邊”等暗示解謎者應該將漢字拆半,“上、下、南、北、 左”都需要當作具體的方位詞來確定需要拆解或重組的漢字部件。 認知主體一旦 掌握了這類技巧, 就比較容易發現謎面中提示字形加工方向的信號詞, 它們在一 定程度上能夠促使解謎者繞開謎面的高凸顯義, 發掘其中低凸顯的非字面義,即 非字面義“中介”。“中介”提供了破解字謎所需的空間整合信息, 認知主體根據 其中的提示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完成解謎。
對于兩類字謎而言, 從謎面的字面義過渡至非字面義“中介”是最重要的步 驟, 這一過程需要進行言語推理。就字形字謎來看, 其中的關鍵點在于鎖定謎面 中能夠提示字形拆合方法的信號詞。 雖然在明確非字面義“中介”之后, 解謎者 仍然需要從空間上整合漢字字形以獲取謎底, 但如果沒有發現謎面的非字面義 “中介”,后面一步就無法實現。 解答意會字謎時, 非字面義“中介”需要提供 的信息并不是關于字形組合的方法, 而是針對謎面關鍵詞的切分與同義替換線索, 有助于猜謎者將謎面的關鍵字詞替換為謎底漢字的部件或筆畫。該過程中難度最 高的一點在于, 謎面關鍵詞的劃分與同義替換具有很多種可能性, 猜謎者需要自 己想出可能的構字部件, 并且最終到底確定哪個表達需要認知個體在意識中反復 組合字形,以確定最優解,這樣會耗費大量的認知資源。例如“二次開戰——戲”, 猜謎者首先需要將謎面劃分為“二次”與“開戰”, 并將“二次”同義替換為“又”, “開戰”同義替換為“戈”,合為“戲”。但第一步對謎面的劃分就是一個難題, 謎面有可能需要從整體上解讀而不應該被劃分, 或者劃分的位置出錯; 其次,“二 次”的替換選擇可能有“又、再、另、雙、復”等,“開戰”的近義詞可能有“戈、 斗、打、火、兵”等。認知主體必須在謎面劃分正確的前提下反復衡量各種可能 的選擇, 才有機會順利解出謎底。每個意會字謎都有其各自的變化特點, 難以總 結適用性的技巧, 謎面中也很少出現關鍵的信號詞。對于意會字謎, 從謎面的字 面義推理至非字面義“中介”的過程非常困難, 因為其解謎規則遠不如字形字謎
171
清晰, 而且還涉及了很多種可能性; 并且意會字謎謎底的構字部件需要認知個體 臨時構建,而字形字謎的構字部件已經包含于謎面的漢字之中。
由此可見, 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過程難于字形字謎。層級凸顯假說(Giora , 2003)也可以解釋這一現象。 該假說認為, 凸顯的語義相比不凸顯的語義會更容 易得到激活。雖然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都具有較低的凸顯度, 但是字 形字謎的非字面義的凸顯程度略高于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原因依然在于字形字 謎的謎面中包含一些比較典型的信號詞, 解謎規則相對清晰, 也包含了謎底漢字 的構字部件, 能夠使人們相對容易地提取非字面義; 而解答意會字謎的具體規則 比較多變,不同的字謎有著不同的問題表征, 切分與同義替換的可能性非常多, 也并未提供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 所以其中的非字面義更為隱蔽,凸顯度更低。 總而言之, 字形字謎的非字面義的凸顯度高于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 導致前者比 后者更容易激活。
不過,在非字面義“中介”通向非字面義“載體”的空間推理階段, 字形字 謎的加工可能比意會字謎稍顯復雜, 因為字形字謎在這一階段需要根據非字面義 “中介”的指導對漢字部件進行拆分與重組, 而意會字謎通常僅需要將非字面義 “中介”給出的構字部件加以合并即可得到謎底。但必須注意的一點是, 字形字 謎在空間推理層面的難度遠遠比不上意會字謎在言語推理層面的難度, 前者雖然 涉及到字形重構, 但是規則明確而清晰, 謎面漢字中也已經提供了謎底漢字的構 字部件; 而后者的規則模糊而多變,并且謎面中沒有給定謎底漢字的組成部分, 需要解謎者從眾多的可能性中反復嘗試來發現最為合適的構字部件或筆畫。
綜上, 意會字謎的加工難度高于字形字謎, 主要體現在從字面義轉換至非字 面義“中介”的言語推理過程。兩類字謎在言語推理難度上的差異根源于二者在 創作與理解機制上的區別。
8.2.2 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通達晚于字形字謎
本研究也發現, 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通達晚于字形字謎。在所有實驗中, 被 試解答意會字謎的反應時都長于字形字謎, 體現出意會字謎最終的語義通達時間 點晚于字形字謎。 進一步來看, 這并不表明意會字謎的字面義加工時間長于字形 字謎, 因為二者的謎面具有同等的規約度(見第三章 3.3.2 預實驗 a 的評定),不 存在意會字謎的字面義比字形字謎的字面義更為強勢的情況。在三個眼動實驗中,
172
被試均是在第一階段更多地關注了兩類字謎的語義選項, 對謎面常規語義的加工 時長比較接近;在 ERP 實驗中,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在第一階段所誘發的腦電 趨勢基本相同,表明認知個體對兩類字謎的字面義加工非常相似。
這一現象主要發生在突破字面義之后,并嘗試確定非字面義“中介”的階段。 相比字形字謎, 解謎者確定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中介”的時間更晚一些。根據 實驗三的眼動數據, 在 0-500 ms 時, 被試對字形字謎的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的 注視多于另外兩個選項,對意會字謎的語義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多于其他兩個 選項, 對意會字謎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在 500 ms 之后才開始提升。本研究始終 認為,對正確選項與字形選項的注視均體現了被試的非字面義加工, 對正確選項 的注視往往反映了猜謎者已經探索出非字面義“中介”,但注視字形選項時的非 字面義思路并不準確, 不是解謎所需的非字面義“中介”。結合以上數據, 被試 在最初階段注視字形字謎的正確選項與語義選項較多, 注視意會字謎的字形選項 與語義選項較多, 雖然兩種情況均體現了字面義與非字面義思路的制衡關系, 但 是認知個體在第一階段即可發現字形字謎的非字面義“中介”,而沒有明確意會 字謎的“中介”,表明解謎者確定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中介”的時間晚于字形 字謎。
實驗四的腦電數據也可以為此提供支持。由于實驗四提供了啟動字謎, 被試 基本均能快速突破謎面的字面義, 轉向解謎層面的非字面義加工思路。即使解謎 出現錯誤,也基本發生于非字面義的整合階段,而不是受到了常規語義的干擾。 當啟動字謎消失后, 被試會再次看到測試字謎, 此時需要嘗試采用啟動字謎中的 關鍵信息來理解測試字謎。在這一階段, 意會字謎相比字形字謎誘發了更大的 N400 效應,反映了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信息與認知個體的語義期待差距更大, 或者說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比字形字謎的非字面義更難以預測。被試這時已經處 于非字面義的加工思路, 但依然發現解答意會字謎所需的非字面義與自己預期的 非字面義差距較大,證明其之前的思路與字謎實際的非字面義“中介”有所不同, 認知個體此時其實仍未明確謎面中的非字面義線索; 相比之下, 加工字形字謎時 引起的 N400 效應較小, 表明字形字謎的非字面義比較容易預測, 與被試的預期 也比較一致,反映了被試可能此前已經確定了非字面義“中介”。這證明字形字 謎的非字面義“中介”的形成時間早于意會字謎。
173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確認,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通達時間之所以晚于字形字謎, 主要是因為對于意會字謎而言, 從謎面的字面義推理至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 的過程慢于字形字謎。該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難度高于 字形字謎,具體可見本章 8.2.1 的闡釋。 這種難度主要體現于從字面義到謎面的 非字面義“中介”的推理過程, 繼而導致了加工時間的變化。字形字謎的謎面包 含一些提示解謎線索的關鍵字詞, 相應的規則也比較清晰, 并且謎面中已經提供 了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 所以從字面義到非字面義“中介”的推理相對容易;而 意會字謎的解謎規則比較多樣, 謎面中既沒有提示具體規則的信號詞, 也很少包 含謎底漢字的構字部件, 解謎者需要對謎面關鍵詞進行切分與同義替換, 這一過 程涉及很多種可能性, 必須進行反復嘗試與思考, 其中的難度大于字形字謎的加 工, 耗費的時間也會相應更長。 此外, 一旦確定了非字面義“中介”, 從“中介” 到“載體”的整合過程就會比較容易, 所以加工時間可能也比較相似。雖然字形 字謎在這一階段的加工會涉及更多的字形重構, 但難度也不大, 不會造成加工時 間上的顯著延長。
綜上, 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通達晚于字形字謎, 依然體現在從字面義轉換至 非字面義“中介”的過程, 解謎者確定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中介”的時間相比 字形字謎會更晚一些。 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兩類字謎在言語推理難度上的差異。 字形字謎的規則較為清晰, 認知個體能夠很快地轉向非字面義思路, 鎖定字形字 謎的正確選項,加工時間相應地短一些; 但意會字謎的規則比較模糊, 認知個體 需要投入大量的心理資源以構建合適的表征, 反復評估各種選項與謎面的相關性, 加工時間相應地長一些。
8.2.3 意會字謎的原型啟發效應弱于字形字謎
本研究的實驗三采用了原型啟發范式, 實驗四也參考原型啟發范式進行了設
計, 結果發現, 意會字謎的原型激活程度低于字形字謎, 前者的原型啟發效應弱 于后者。
原型啟發理論認為, 解決頓悟問題需要激活原型中的關鍵啟發信息。該過程 屬于控制加工, 問題難度越大, 所需的認知資源就越多, 認知個體越難以建立原 型表征并激活關鍵信息(邱江、張慶林,2007;王婷等,2010;邢強等,2017)。 邱江(2007)的實驗發現,難度是有效的分類指標,對于不同難度的字謎而言,
174
被試在激活原型事件并從中獲取關鍵啟發信息的認知過程上可能存在差異, 原因 在于解決難度較高的字謎所需要的關鍵啟發信息不僅只有一個, 被試需要花費更 多的認知資源來對其進行提取和確認, 所以在有效的時間內, 與難度較低的字謎 相比,高難度字謎的正確率明顯下降。
因為意會字謎的難度高于字形字謎, 所以猜謎者在理解意會字謎時耗費的認 知資源更多, 更難以激活原型并獲取關鍵的非字面義線索,而且其原型啟發效應 不如字形字謎。 雖然兩類字謎均被具有關鍵啟發信息的啟動字謎所啟發, 但解答 字形字謎時更容易將原型的表征融合于測試問題的表征, 加工過程相比頓悟問題 更像是常規問題; 意會字謎由于較字形字謎的加工步驟更多,構造機制更為復雜, 所需的關鍵啟發信息不只一個, 猜謎者必須付出更多的認知努力來對原型進行提 取或再加工。
在實驗三中, 所有被試都學習了啟發性極強的原型字謎, 但字形字謎的反應 時與正確率數據依然優于意會字謎, 并且被試在第一階段便注意到了字形字謎的 正確選項, 而到了第二階段才發現意會字謎的正確選項; 在實驗四中, 啟發性的 啟動字謎也屬于原型字謎, 可以用于討論字謎加工中的原型啟發效應。 在該條件 下, 被試理解字形字謎的反應時短于意會字謎。這進一步反映了,雖然兩者均被 包含關鍵線索的啟動字謎所啟發, 但字形字謎的加工依然快于意會字謎。本文之 前提到過, 意會字謎的解謎關鍵在于對謎面字詞進行正確的切分與同義替換。 雖 然兩類原型字謎都提示了意會字謎的同義替換方向, 極大地促進了意會字謎的解 答, 但解謎者依然無法直接確定謎底??偠灾?,即使受到原型字謎的啟發,意 會字謎的加工情況仍然不如字形字謎,表明意會字謎的原型啟發效果弱于字形字 謎。
原型字謎為測試字謎提供了明確的問題表征,如果激活了原型中的關鍵信息, 解謎者通常能夠比較順利地將原型表征遷移至測試字謎。 在加工字形字謎時, 認 知個體更容易將原型表征融合于測試問題的表征, 可以直接套用原型中的關鍵啟 發信息,其解答過程相比頓悟問題更像是常規問題,被試幾乎在第一時間就可以 發現謎底。例如用原型字謎“招手離去——召”來啟發“揮手離去——軍”,二 者的解謎方法比較一致, 只要解謎者理解了原型字謎的規則, 就能夠順利地完成 測試字謎。
175
但就意會字謎而言,其加工步驟比字形字謎更為復雜, 首先需要進行謎面詞 語的同義替換, 才能接下去進行字形組合。同義替換需要至少兩個構字部件, 但 是原型字謎通常僅提示了謎底漢字其中一部分的同義替換信息① ,其余的信息仍 然需要猜謎者自己去搜索甄別,并且原型字謎中還包括一些對解決測試字謎無用 的信息, 認知個體必須確定究竟是哪些信息對于解謎具有關鍵啟發作用。 例如用 “聽家鄉話——防”來啟發“說家鄉話——訪”,二者雖然解謎規則一致,并且 原型字謎提供了“把‘家鄉話’替換為‘方’”的線索, 但是測試字謎中的“說” 字如何替換卻需要猜謎者自己進行推測,可能會有“讠”“口”“言”“曰”等選 擇, 認知個體必須在意識中多次構建字形才能最終確定謎底; 此外, 將 “聽”替 換為“阝”的信息對解答該字謎是無用的, 猜謎者在破解字謎的過程中必須做好 信息的選擇與取舍。
原型激活并不表示頓悟的完成, 只有認知個體激活了原型中對當前問題最具 指導性的關鍵啟發信息, 才能促進頓悟的產生(邢強等, 2017)。相比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的原型字謎所包含的關鍵啟發信息與其他信息混合在一起, 并且未提供 解謎所需的全部關鍵信息, 導致原型啟發效應更弱。另外, 意會字謎解謎所需的 非字面義線索隱藏得比較深, 相較字形字謎需要展開更復雜的語義加工。如果認 知個體沒有找到意會字謎的解題規則, 就算他們被具有相同啟發信息的原型字謎 所引導,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順利獲取謎底。
層級凸顯假說(Giora,2003)也可以對此加以解釋。該假說認為,語言理解 中存在自下而上的語言機制與自上而下的語境機制。語境機制雖然會在語義整合 中發揮作用,但無法阻礙凸顯義的通達。 本章 8.2.1 中已經討論過,雖然兩類字 謎的非字面義都具有極低的凸顯度, 但是字形字謎的非字面義的凸顯度稍高于意 會字謎的非字面義。 原型啟發條件會創設出解謎所需的非字面語境, 促進字謎非 字面義的激活, 對于兩類字謎的理解都具有很強的啟發效果。不過, 無論語境如 何, 更為凸顯的意義總是會被優先激活。因此, 雖然加工意會字謎時的非字面語 境強度很高, 但由于其非字面義的凸顯度低于字形字謎, 前者的加工難度依然高 于后者。
① 對于謎面是四個漢字的意會字謎, 通常其謎面會被切分為兩部分,相應地形成兩個構字部件來組成謎 底漢字。如果原型字謎也提供了兩個相同的構字部件,原型字謎和測試字謎就會具有相同的謎底,違背了 原型啟發的原則,所以原型字謎無法提供測試字謎所需的全部語義替換信息。
176
綜上, 意會字謎的原型啟發效應弱于字形字謎, 字謎難度影響了原型啟發的 具體效果。字形字謎的解答技巧較為固定, 只需將原型表征遷移到測試問題中即 可, 非常容易激活并應用原型字謎中的關鍵啟發信息; 而對于意會字謎, 即使將 原型遷移至新問題,也需要再次思考并確定測試字謎關鍵詞語的同義替換表達, 因此解謎的速度與質量都不如字形字謎。
根據以上三個小節的討論可知,字謎類型對字謎認知加工有著極大的影響, 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在言語推理難度、非字面義通達進程與原型啟發效應層面均 呈現出一定差異??傮w來講, 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加工的區別主要體現于從謎面 字面義轉換至非字面義“中介”的階段, 即被試在提取字面義之后究竟如何激活 非字面義。 字形字謎謎面中的關鍵詞通常較為清晰, 猜謎者能夠相對容易地擺脫 謎面字面義的干擾,發現非字面性質的字形離合線索, 即非字面義“中介”,進 而比較準確地解出謎底; 而意會字謎在突破字面義之后, 需要更復雜的認知加工 來對謎面進行同義替換,才有可能發現非字面義“中介”, 其中涉及許多可能性, 必須反復搜索選擇才能最終解出謎底。 因此, 意會字謎的主觀難度評定、錯誤率 與反應時均高于字形字謎, 前者對正確選項的注視比例更低, 所誘發的反映語義 期待差異和語義整合難度的 N400 效應和 LPC 效應也相應更大。
8.3 字謎與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的認知神經加工異同
在對字謎自身的認知神經機制進行討論之后, 下面將以規約度為分類標準, 比較字謎與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的認知神經加工異同,以闡釋字謎的低規約度特 征,并對字謎在非字面語言加工系統中的位置進行確定。
規約度在非字面語言的理解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王小潞、郭曉群,2016)。 雖然熟悉度、使用頻率、 聽話人的認知方式等因素都會影響非字面語言加工, 但 這些因素均有著主觀傾向與個體傾向, 而規約度則呈現出社會維度的客觀性。規 約度指的是語言的規律性和使用情況與特定人群之間的關系, 以及該群體默認在 特定情況下遵守特定的語言規律(Lewis ,1969:2)。在非字面語言的理解中, 規約度意為某一詞匯與其某種比喻義之間的關聯程度, 即約定俗成的程度。結合 隱喻生涯理論(Bowdle & Gentner,2005)與非字面語言的相關研究(Nunberget al. ,1994;Titone & Connine ,1999), 我們將規約度定性為一種特定非字面語言
177
結構與其非字面義之間聯系的緊密度和可接受度。其中, 可接受度指的是大眾接 受某種非字面語言表達的難易程度, 例如, 當某種新穎隱喻首次出現時, 人們可 能并不接受其非字面義, 但在該新穎的非字面義被不斷重復使用后, 就會逐漸變 為更容易接受的規約隱喻。因此, 緊密度和可接受度越高, 該非字面語言形式約 定俗成的程度就越強,即規約度也就越強(王小潞、郭曉群,2016)。
規約隱喻、習語、成語等表達形式長期存在于民族文化與日常生活之中, 其 非字面義也往往編碼于人們的心理詞典(Giora ,1999),約定俗成的程度很強。 這些語匯的構詞成分一旦分離, 大眾便很難預測其意義。它們的結構非常緊密, 已經在社會生活中完成了高度的規約化,因此被視為規約度很高的非字面語言。 相較而言, 新穎隱喻、幽默、字謎、反語等語言類型則需要結合特定的語境, 通 常要經過聯想、推理或頓悟才能理解。它們的結構非常松散, 還未達到較高的約 定俗成的程度,因此被視為規約度很低的非字面語言。
以規約度為軸, 不同類型的非字面語言形式可以根據其規約層級遞進分布在 此軸的不同位置上,串成一個連續統。低規約度與高規約度的類型分別置于兩端, 中規約度的語言形式則處于連續統中間的某個位置。 我們認為, 對于低規約度的 語言形式如新穎隱喻、幽默、字謎、反語等, 人們必須首先加工它們相對熟悉的 字面義, 解讀其非字面義通常需要聯系特定的語境, 并結合聯想、類比、推理或 頓悟等認知功能; 而高規約度的規約隱喻、習語、成語等, 其非字面義的熟悉度 和凸顯度較高, 所以加工過程接近本義語言加工, 在強語境的條件下可直接提取 非字面義;此外,就中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如中規約隱喻、雙關語、歇后語) 來說, 其字面義與非字面義都會被激活并同時或先后得到加工, 最后兩種意義均 獲得通達。
目前已有大量以英語為語料的非字面語言研究, 但漢語非字面語言認知不僅 在語言形式、語用功能、表達意義、文化內涵方面有獨特之處,而且會受到中國 傳統文化的制約, 因此具有其自身的特異性,可能會在加工機制上與英語語料有 所不同。國內學者近年來開始對漢語非字面語言類型, 如隱喻、反語、雙關語、 歇后語、幽默、習語、成語等進行實證探究, 本文將字謎的實證研究結果與其他 漢語非字面語言形式的實證研究結論加以比較,探討字謎認知加工特征的普遍性 與特異性, 從整體上審視漢語非字面語言理解加工的模式, 并就字謎在漢語非字
178
面語言系統中的定位進行探討。
8.3.1 與其他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認知加工的異同
(1)相同之處: 高新穎度與強語境依賴性特征
字謎與新穎隱喻、幽默、反語等都是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類型的代表, 它們 均沒有固定的形式與詞匯化的非字面義, 認知個體在加工時必須首先理解其字面 義,隨后突破常規語義來獲得“言外之意”。 若沒有非字面語境的存在,人們一 般只能按其字面義進行解讀。因此,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依靠語境才能突破思維 定勢,通達非字面義, 而且不同的語境會觸發不同的話語效果(王小潞、郭曉群, 2016;王小潞、王藝臻,2020)。
新穎隱喻是新穎度很高的隱喻, 其非字面義的熟悉度較低, 通常并未儲存于 認知主體的心理詞典之中。 隨著新穎隱喻熟悉度和使用頻率的增加, 其特定的非 字面義就會成為詞義的一部分, 從而變成規約隱喻(王小潞、郭曉群,2016)。 有研究發現, 理解新穎隱喻要難于規約隱喻, 加工新穎隱喻涉及更多的形象思維 與認知資源, 因為理解新穎隱喻首先需要對源域進行字面義的解讀, 隨后通過跨 域映射和類比來通達目標域的非字面義 (王小潞, 2009:189)。
幽默是 “通過象征、諷喻、雙關等修辭手法, 揭露生活中矛盾、乖戾不通情 理之處, 使人情不自禁發笑的機智言語或行為的現象”(林崇德等, 2003:1582)。 幽默是新穎度極高的非字面語言代表, 具有極強的語境依賴特性, 微觀的特定語 境會直接決定某個幽默的實現效果。綜合過往研究, 幽默的認知加工至少包括幽 默探測和幽默評價兩個階段 (伍海燕等, 2009),其中幽默探測是為了發現刺激 材料中多個不一致的圖式, 意味著幽默認知必須先行加工字面義; 而幽默評價則 是對這種不一致的解決, 即整合出表達幽默效果的非字面義, 隨后便會引發認知 主體的愉悅情緒。針對漢語幽默的 ERP 研究表明,加工字面義比加工幽默語義 更容易。盡管外向者(夏之晨等, 2016)、高幽默感個體 (李夢薇, 2017)較內 向者、低幽默感個體能更迅速準確地獲取表達幽默效果的非字面義, 但都會首先 解讀字面表達。
反語是指使用與字面義截然相反的語言形式來表達交際意圖,通過用詞、語 調、語境、認知策略等因素傳達說話人的批評、嘲弄或幽默等潛在態度(Gibbs , 2000)。反語本身沒有約定俗成的語匯形式, 因此是一種規約化程度極低、語境
179
依賴性極強、語義由此及彼的非字面語言代表。王小潞等人(2016)通過眼動技 術, 發現加工反語義比字面義耗費更多的認知資源, 字面義作為反語加工的開端 總是首先被激活, 隨后人們在語境的整合或干擾下反向解讀字面義, 且最早被激 活的字面義會與反語義共同參與后期的語義整合。 Li 等人(2019)對比了聽力障 礙和聽力健全者對反語的理解, 發現前者比后者對反語的加工更難更慢, 但兩個 群體對反語的加工均明顯慢于對本義話語的加工。張笛(2019)考察了自閉癥兒 童的反語理解,認為加工反語是一種高于字面語言理解的認知處理能力。
另外, 由于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非字面義呈現較低的凸顯程度, 在對其進 行加工時,往往需要遠距離的非規約詞義和非語言因素的聯接, 因而必須調動聯 想、 頓悟等認知機制, 此時負責相關認知功能的右腦就會較多地參與并起到重要 的作用 (黃彬瑤, 2015;李瑩等, 2016;王小潞、何代麗,2017),甚至在加工過 程中存在半球右側化傾向(夏之晨等, 2016)。
對隱喻腦機制的研究發現, 新穎隱喻的加工會更多地激活右腦 (右側海馬、 右側杏仁核、右側腦島以及右側楔前葉),原因在于右腦主要負責想象、聯想、 頓悟等認知過程。此外, 本義句和隱喻句在負責語言處理的左腦中具有類似的加 工模式,因為理解兩類句子均需要左腦的傳統語言區(布洛卡區與韋尼克區) 來 處理句法語義,但在右腦(特別是右前額區域)卻表現出明顯差異(王小潞,2009: 188;王小潞、何代麗,2017)。這說明隱喻的新穎程度決定了是否需要右腦來調 動聯想等認知過程來參與理解。
對幽默的腦機制研究也發現, 在幽默探測時, 負責語言加工的左腦下額葉與 后顳葉會得到較多激活; 而在幽默評價時, 主要依賴腦島兩側和杏仁核, 其中負 責想象與頓悟的右側前額皮層非常重要。此外, 右腦損傷通常對正常語言交流影 響不大, 但因為幽默需要隱喻解讀、頓悟等過程 (聶其陽、羅勁, 2012),所以 右腦損傷個體理解幽默較為困難 (伍海燕等, 2009),也進一步證明新穎幽默義 的理解離不開右腦的認知抽象能力。
就反語加工的空間維度而言, 認知主體既需要通過左腦對句法、語義等語言 材料進行處理, 又需要通過右腦進行聯想與頓悟以獲取新穎的反語義(王小潞、 郭曉群,2016),因此左右腦需要協同參與反語的加工理解(黃彬瑤, 2015)。
在字謎腦機制的相關研究中,有頓悟的情況較無頓悟的情況往往在 320-550
180
ms 內的 ERP 波形有一個更負的偏移, 且在有頓悟—無頓悟差異波中, 該成分的 潛伏期約為 380ms。該成分有四個源成分, 主要分布在右側額中回、左側頂下小 葉、右側顳上回和左側額下回, 表明頓悟過程涉及多個腦區的協同作用(沈汪兵 等, 2011;邢強等, 2017), 也有學者進一步總結出字謎的頓悟伴隨著右半球的 激活,但左半球在語義關系整合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邢強等, 2013b ,2017)。
此外, 在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加工過程中,客體因素如語境線索(黃彬瑤, 2015;Li etal.,2019;張笛, 2019)、語料類型(李雪艷等, 2017),主體因素如 執行控制功能(邢強等, 2017)、人格傾向(夏之晨等,2016),年齡(李雪艷等, 2017)、健康狀況(李雪艷等, 2017;Li et al. ,2019;張笛, 2019)等均會對低 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認知加工產生影響。
(2)不同之處:元語言加工特征
盡管字謎、新穎隱喻、幽默與反語同屬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 但它們也各具 特征: 雖然新穎隱喻與幽默的實現效果都取決于微觀的情景語境, 但是幽默更具 社會屬性, 即幽默參與者雙方的關系以及雙方共同默認的信息等因素均會顯著影 響幽默加工,而且對幽默的理解具有人格和性別差異(聶其陽、羅勁, 2012); 反語在語境(特別是強語境) 的作用下直接從字面義抵達完全相反的對立義, 是 新穎度走向極端的體現(王小潞、郭曉群,2016)。
字謎的理解則更為特殊,具體可分為以下四點:
第一, 字謎的元語言特征。 字謎的解答是將規約的詞匯字面義進行拆解或重 組, 回歸以字為單位的元語言語境, 即將漢字本身看作二維平面事物進行切分或 重組的認知過程,通常涉及到語法變異。因此,字謎的非字面義屬于元語言意義, 而其他幾種低規約度類型的非字面義一般是具有隱喻性、引申性, 與實時語境相 聯系的意義,它們往往是按照正常的語法語義規則構成的。 這也正是字謎加工機 制對非字面語言理論框架的創新, 即元語言義可與隱喻義作為同樣等級的非字面 義存在。
第二,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 字謎的字面義不像其他幾類表達的字面義那樣 參與后期的語境整合, 認知個體只有徹底摒棄最初激活的高凸顯義,獲取解謎所 需的低凸顯義, 才能形成謎底。 新穎隱喻、幽默、反語等的高凸顯字面義作為評 估非字面語境的參照點,有利于促進對語義的理解,會被保留下來參與后期加工;
181
而字謎的字面義對于解謎并無幫助, 因此需要受到抑制。 不過, 謎面的字面義由 于凸顯性極高, 有時難以受到壓制, 可能會一直存留于整個解謎過程之中, 這也 是字謎的娛樂性設計所在。
第三,字謎的非字面義語境依賴特征。 字謎的理解難度非常高, 其非字面義 的隱藏程度很深, 并且不是自然的語言形式, 相比其他三類對于大眾來說更為陌 生。如果沒有提供有效的非字面解謎語境, 或經過特殊訓練, 認知個體通常很難 激活其中的非字面義; 如果遇到啟發性較強的非字面語境, 猜謎者才比較有可能 順利獲取謎底。 對于另外三種非字面語言類型, 人們通常是立刻或思考一段時間 后即能夠領悟其非字面義。
第四,字謎的娛樂交際目的特征。字謎在如今的生活中通常不用作言語交際, 主要呈現出益智與休閑功能, 猜謎者可能會通過字謎來進行娛樂交際活動。 只有 在針對字謎的學術研究中, 學者們為了方便討論, 才會將其視為制謎者與猜謎者 的言語交際過程。這一點與隱喻、反語與幽默不同,后三者經常被用于日常生活 的言語交際,其目的一般是通過生動形象或夸張的手法來增強表達效果。
8.3.2 與中規約度非字面語言認知加工的異同
(1)相同之處:語義的雙重存留特征
中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形式分布于規約度連續統區間的中段, 通常包括雙關 語與歇后語。它們受到熟悉度和語境制約, 且其字面義與非字面義在特定語境中 均有合理的意義,在理解過程中都會先后被激活、維持和提取。字謎與這類非字 面語言形式的共同點在于它們均具有兩種語義呈現交疊狀態的加工階段。
雙關語是表現雙關修辭的詞或短語(王小潞、鄭偉, 2019),“雙關是用一個 語詞同時關顧著兩種不同事物的修辭方式”(陳望道, 2001:97)。雙關語的兩種 語義即為與詞典意義一致的凸顯義, 以及適合語境的非凸顯義, 這兩種意義在加 工過程中均會被激活。 成功理解雙關語的關鍵在于兩種語義的成功通達并維持, 語境和詞義使用頻率會在此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關研究表明, 由于使用頻率 和語境的關系, 雙關語凸顯義的通達會優先于僅被語境激活的非凸顯義。但語境 會將非凸顯義的通達提前, 因此可能與凸顯義的輸出過程部分重疊 (王小潞、鄭 偉,2019;Zheng et al. ,2020;鄭偉, 2020)。
歇后語是一種獨特的語言類型,由前后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起“引子”作
182
用, 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冬F代漢語詞典》(2016:1424)將歇后語與謎 語相比, 認為歇后語的第一部分像謎面, 第二部分像謎底。 歇后語的前后兩部分 語義都會被提取,第一部分為第二部分的啟動明確提供了一個字面義語境(張輝, 2016:175)。兩部分通過字面義相聯系, 并共同啟動了后一部分的非字面義(Wang et al. ,2021)。在加工非字面義時,字面義也會得到保留,增添了歇后語的趣味 性。
根據本文對字謎的研究結果, 在字謎加工中存在字面義與非字面義互相競爭 的階段, 兩種語義在這個過程中呈共同保持, 互相制約的狀態。另外, 由于字謎 謎面的規約義具有極高的凸顯度, 而非字面義的凸顯度極低, 所以即使字謎的非 字面義被激活, 有時其規約義可能難以受到抑制, 依然以某種形式存留。這種“雙 重存留”對于字謎等文字游戲是比較有意義的,可實現語言頓悟(猜到謎底) 以 及休閑娛樂的雙重功能(張雪梅、劉宇紅,2018)。
由此可見,字謎與以上兩種中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共同之處在于,字面義與 非字面義在加工中會呈現一些交疊的狀態。雙關語會優先提取凸顯義, 但語境會 推進非凸顯義的激活, 兩種詞義會在加工過程中重疊。歇后語的第一部分是字面 語境, 受話人通常會首先加工字面義, 隨后通達第二部分的隱喻義。若是熟悉度 高的歇后語, 認知個體會在提取字面義的同時激活引申的隱喻義; 對于熟悉度低 的歇后語, 認知個體會反復整合字面語境來通達隱喻義,兩種語義將貫穿歇后語 加工的全過程。字謎的規約義一定會被首先提取, 但隨后會與非字面義在一段時 間內呈現競爭狀態; 字面義也可能一直存留于解謎過程之中, 與非字面義共同形 成“雙重存留”狀態。
(2)不同之處: 后期常規語義的抑制特征
雖然字謎與雙關語和歇后語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更多的是不同之處。
首先, 字謎的常規語義在后期需要受到抑制。 從字謎與雙關語的對比來看, 雙關語的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界定并不是非常清晰, 其中更常用的說法是凸顯義 與非凸顯義,凸顯義可能是字面義也可能是非字面義。凸顯義與詞典意義一致, 使用頻率更高; 非凸顯義與語境意義一致,使用頻率更低。例如“強力牌排氣扇, 為您出氣解憂”這個句子, 通常理解的“出氣”表示“把心里的怨憤發泄出來”, 而如果根據句子語境,“出氣”應該表示“排出氣體”, 該意義在雙關語中被認為
183
是非凸顯義, 但其實它是詞語的組構意義, 也就是所謂的字面義。 但是, 字謎的 凸顯義一定是字面義, 非凸顯義一定是非字面義。對于雙關語來說, 字面義與非 字面義均能促進最終的語義通達, 兩種語義均適用于理解過程; 而字謎的字面義 不僅無助于最終的語義通達,反而可能起到干擾作用,所以需要受到抑制。
其次, 字謎的前后兩部分沒有字面義上的相關性。 從字謎與歇后語的對比來 看, 雖然二者均是由兩部分構成, 與其余由一部分構成的非字面語言形式有所不 同,并且《現代漢語詞典》(2016:1424)在定義中也將二者進行了類比。但字 謎與歇后語在非字面義的表現上具有很大區別。歇后語的第一部分僅具有字面義, 描述了具體的事物或場景; 而第二部分同時具有字面義與非字面義, 在字面義范 疇內是對第一部分所出現的內容進行特征上的界定, 從非字面義層面則是將這種 特征進行抽象的升華, 將其推而廣之, 使之適用于普遍的場景之中。兩部分具有 字面義上的相關性, 當二者同時出現時會誘發第二部分的非字面義(Wangetal. , 2021)。但字謎的謎面與謎底沒有字面義上的相關性, 謎底不是對謎面中所表達 內容的界定或升華,而是作為謎面非字面義的載體存在。
總之,對于中規約度非字面語言來說,字面義與非字面義均具有合理的意義, 在理解過程中都會先后被激活、維持和提取。相比之下, 高、低規約度的非字面 語言的加工更為關注非字面義, 尤其是對于字謎而言, 字面義需要在加工中受到 抑制,才更有利于通達非字面義。
8.3.3 與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認知加工的異同
(1)相同之處:與低熟悉度的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加工相似
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結構較為固化, 往往以特定形式儲存于某個民族的心 理詞典中, 通常包括規約隱喻、 習語、成語等形式。理論上來講, 即使有字面導 向性很強的語境存在, 認知個體仍會首先加工其凸顯的非字面義(Giora,1999)。 字謎與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相同之處比較少, 并且相同點更多地體現于熟悉度 較低的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形式之中。只有對于熟悉度較低的形式, 認知個體才 會首先加工其字面義,隨后根據語境進一步推斷其非字面義。
一般而言, 規約度高的語言形式熟悉度也相對較高, 但有時認知個體對它們 的熟悉程度卻不同。一些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的習語雖然具備高規約度, 但對 普通人來說卻有著低熟悉度,無法直接提取其非字面義,如“鴨子肥不到蹼上去”
184
(張輝, 2016:153)。在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中, 兼具高熟悉度的形式可以被完 整激活, 迅速通達非字面義, 有時甚至比本義句加工更快; 但是對于低熟悉度的 形式, 人們仍然需要首先對字面義進行加工, 并根據語境、文化知識等因素推斷 出其非字面義。
習語、慣用語等固化的非字面語言表達形式形成于長期的民族文化積淀, 其 意義不是成分的簡單疊加,而是抽離字面義的隱喻性概念,約定俗成的程度較強, 規約度也較高。“規約度”一詞用在語言理解中時, 最初就是從描述習語開始的。 “習語是有組構性的, 如果把構成習語的特定成分孤立開來, 人們將無法預測其 意思(Nunbergetal. ,1994)”。而規約度指的就是這種不可預測性以及在語言中 出現的頻率(Nunberg et al. ,1994;Titone & Connine ,1999)。從理論上來說, 非字面語言形式的加工會隨著規約度的逐漸提高過渡到接近本義語言的加工(王 小潞、郭曉群,2016)。但不是所有的習語都接近本義語言加工。熟悉度和語境 共同影響了這些非字面語言形式的認知: 熟悉的語言表達形式更容易與非字面義 語境整合, 不易受字面語境影響, 但不熟悉的語言表達形式容易受不同的語境影 響 (張輝, 2016:170)。
成語與習語、慣用語等具有共同特征, 即約定俗成的程度較高, 并且同時具 有能夠表達整體的比喻意義以及能夠表現成分的字面意義(余莉莉, 2014)。但 兩者也存在一定差異: 盡管它們的組構性都很強, 成語的結構卻更為緊實, 語素 之間的相互制約性更強。成語加工同樣深受熟悉度的影響。鐘毅平等人(2011) 通過 ERP 技術,發現高熟悉度成語的語義已經固化,加工難度遠低于不熟悉的 成語。高熟悉度的成語可以直接識別, 對其整體語義的加工易于對成語詞形的分 解加工(黃希庭等, 1999),其非字面義更符合人們的心理期待(張瑜等, 2012); 而低熟悉度的成語卻需要首先對字面義進行理解,展開成分層面的加工。此外, 成語加工也會受到語境的影響, 語境越強,語義通達就越容易(王歡、王小潞, 2019)。
由此可見, 對于低熟悉度的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形式來說, 其加工步驟與低 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相似, 加工的第一步仍然是提取字面義, 隨后結合語境等線索 才能進一步獲得非字面義。另外, 語言材料的熟悉度越低, 越需要右腦的協助才 能進行發散思維、頓悟和意義判斷; 右半球憑借更為松散的語義表征會呈現更為
185
廣闊的語義場激活,以選擇最終通達的語義(雷秋玥, 2015)。字謎與這類非字 面語言形式的共同之處便在于這兩點。
不過,在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類型中,低熟悉度的形式數量較少也較為次要。 在通常情況下,字謎的加工模式與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很少具有共性。
(2)不同之處:與高熟悉度的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加工相異
字謎與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加工的差異比較大, 尤其是兼具高熟悉度的高規 約度非字面語言形式, 其中的區別首先體現于加工步驟,其次體現于加工腦區。
就加工步驟而言, 隨著規約度的增高,非字面語言逐漸接近于本義語言加工, 高規約度且兼具高熟悉度的形式往往可以直接通達非字面義(黃希庭等, 1999; 張輝, 2016:61;Wang etal.,2021)。以貫穿規約度連續統的隱喻為例, 規約隱 喻是規約度較高的隱喻, 其非字面義的熟悉度較高, 通常已經編碼于認知個體的 心理詞典之中。 新穎隱喻逐漸演變成規約隱喻 (乃至死隱喻) 是其意義固化和熟 悉度提升的過程(Bowdle & Gentner,2005),并會逐漸過渡到本義語言加工模式。 有實驗表明, 漢語規約隱喻句理解易于新隱喻句理解 (王小潞, 2009:189),與 之前對英語語料的研究結果相似(Arzouan etal.,2007)。但由于大部分字謎對人 們來說都比較新奇, 所以基本無法略過對其字面義的加工, 除非認知個體對該字 謎極為熟悉, 對其謎底有著很深的記憶, 看見謎面就能夠直接激活謎底, 不過這 種情況是非常罕見的。
就加工腦區而言, 高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由于較為接近本義語言, 大腦主要 進行字面義的語言處理, 負責語言的左腦在加工中占較大優勢(雷秋玥, 2015; 李瑩等, 2016;Yangetal. ,2016;王小潞、何代麗,2017),而較少依賴右半球 的認知功能。 根據對習語腦機制的研究, 我們總結出左腦在習語加工時占優勢 (Yang et al. ,2016)。與成語相關的腦機制研究也表明, 在成語的語義加工中, 負責語言的左側腦區得到更多激活(張瑜等, 2012)。左腦雖然在字謎加工中也 會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負責聯想、頓悟等功能的右半球更是字謎認知的關鍵所在。 如果沒有右半球的參與,認知個體幾乎無法完成字謎加工。
在高規約度非字面語言形式中, 高熟悉度的形式數量較大,占據主要地位。 這類形式的加工與字謎加工具有顯著差異。
186
8.3.4 在“漢語非字面語言規約層級遞進模型”的位置
根據對漢語非字面語言實證研究的匯總分析(見表 8.1),結合過往理論研究, 我們提出了以規約度為軸心的漢語非字面語言的規約層級遞進模型 (見圖 8.7), 以期能夠更加科學客觀地解釋漢語非字面語言理解加工的模式, 并就字謎在漢語 非字面語言系統中的位置進行探討,從整體上進一步審視字謎的認知加工模式。
表 8.1 不同規約度非字面語言形式的加工特點
規約度 形式 對比條件 加工過程 加工腦區
字謎
新穎隱喻
幽默
反語 雙關語
歇后語
規約隱喻
習語
成語
頓悟相對于非頓悟 (邢強 等, 2013b)
新穎隱喻相對于規約隱喻 (王小潞, 2009:189;王
小潞、何代麗,2017) 幽默語句相對于直白語句 (夏之晨等, 2016)
反語條件相對于字面條件 (黃彬瑤, 2015)
主要詞義相對次要詞義 (Zheng et al. ,2020)
高熟悉度相對于低熟悉度 (張輝, 2016:197;Wang et al. ,2021)
規約隱喻相對于本義句 (李瑩等, 2016;王小潞、 何代麗,2017)
習語相對于本義句(Yang et al. ,2016)
成語相對于四字短語 (雷 秋玥, 2015)
首先加工謎面(字面義) ,頓 悟后拆分或組合非字面義并 獲取謎底。
新穎隱喻加工難于規約隱喻, 耗費更多的認知資源。
首先加工背景信息和妙語結 尾(即字面義) ,隨后整合其 聯系。
字面義首先被激活, 與反語義 一起參與后期加工。
首先加工主要詞義, 但語境會 推進對次要詞義的加工, 兩種 詞義均通達并維持。
首先加工第一部分的字面義, 同時通達或隨后激活第二部 分的非字面義。
規約隱喻句加工慢于本義句, 前者難度更大, 加工內容更 多。
高熟悉度的形式能快速通達 非字面義, 接近本義語言加 工; 低熟悉形式易受語境干 擾。
高熟悉度形式接近字面義加 工, 但意義的通達仍會受語境 影響。
左半球整合語義關 系, 右半球負責頓悟。
左半球負責語言加 工, 新穎隱喻會更多 地激活右半球。
左右腦均參與加工, 幽默情緒加工過程中 存在右側化傾向。
左右腦均參與加工。
左半球參與語言加 工, 右半球通過聯想 尋找次要詞義。
初期的加工主要在左 腦, 后期右腦會參與 語義整合。
主要涉及左側腦區, 但右腦也會參與, 腦 區激活大于本義句。 左半球占優勢, 但右 半球也在意義選擇中 起到一點作用。
左側腦區激活更大, 但在啟動語境差異較 大時, 右腦也會激活。
結合本模型(見圖 8.7),非字面語言的加工過程是從新穎逐漸走向規約的連 續統,每一種非字面語言類型由于規約度不同會分布在這個系統的不同位置上。 低規約度與高規約度的類型分別置于兩端, 中等規約度的語言形式則處于連續統
187
中間的某個位置。 規約度越高的非字面語言, 加工起來越容易, 也更能快速通達 非字面義; 規約度越低的非字面語言, 加工起來越困難, 需要多種復雜的心理加 工才可能獲取非字面義。
圖 8.7 漢語非字面語言認知加工的 “規約層級遞進模型”
不同非字面語言類型的規約度由高至低, 其字面義與非字面義激活的速度與 順序也會隨之變化: 高規約度高熟悉度的非字面語言往往可以直接通達非字面義, 但高規約度低熟悉度的形式則需先理解字面義, 再結合語境抵達非字面義; 兩極 中間的類型會共同激活并提取字面義與非字面義, 但凸顯的字面義的通達可能更 為優先, 語境會隨后推進非字面義的理解; 低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會首先通達字 面義,隨后需要結合語境,并通過聯想、頓悟等方式從字面義過渡到非字面義, 其加工過程難于高規約度的形式。
在整個過程中, 語言因素(如形態句法、語義特征)、語境因素、文化因素 和熟悉度都會影響個體的認知方式, 造成“個體規約度”的差異, 這些特異性同 樣也會影響加工的難度。就非字面語言加工的腦機制而言, 左腦的語言加工優勢
188
會對語言本身進行加工, 而右腦的聯想、頓悟、意義選擇等功能才是真正促進左 腦進行從字面義到非字面義的語義整合與確定的關鍵。本模型在大腦統一的認知 框架下刻畫不同規約度非字面語言類型在該連續統中的位置及加工難度與復雜 性,分析其統一性和特異性對認知加工的影響。
字謎屬于低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類型, 因為它具有靈活多樣的表達形式, 通 常對人們來說非常新穎。字謎的非字面義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出現, 更沒有儲 存于認知個體的心理詞典之中。在理解字謎時, 人們首先激活的一定是謎面的常 規字面義,隨后結合語境、提示等信息進行語義推理與整合才能通達非字面義。 但字謎的非字面義較為特殊, 它不是隱喻性意義, 而是打破了概念詞匯認知的范 疇,還原至拆文解字范疇的元語言意義。字謎的謎面通常是具有常規語義的短語, 在生活中出現的頻率較高, 制謎者將非字面義線索巧妙隱含于字面義之中, 利用 字面義來誤導受眾(徐盛桓, 2018b)。理解字謎需要猜謎者抑制并擺脫謎面的常 規語義限制,突破思維定勢,轉向尋求新的表征與聯結,即獲取非字面義“中介”, 之后根據“中介”所示的規則將謎面中的字詞予以拆分和重組, 從而獲取作為非 字面義“載體”的謎底。 從字面義到非字面義“中介”的加工難度很高, 所耗費 的時間較長。只有部分認知個體能突破謎面的偏離性編碼, 獲得謎底。如果無法 形成新的有效聯結,就會解謎失?。ㄐ蠌姷?, 2013b)。
結合本研究與相關文獻的發現,不管字謎類型與外在啟動條件如何, 認知個 體在看到字謎時即會開始加工, 進行初步的字形判斷和語義探測(Luo etal.,2011; 沈汪兵等, 2011;邢強等, 2017)。解謎者首先提取謎面的字面義, 采用常規語 義來理解字謎, 隨后整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猜謎,初步探測其中的有效信息; 部分解謎者能在加工后突破字面義與思維定勢, 成功地從謎面中發現隱藏的非字 面義(沈汪兵等, 2011;邢強等, 2013b,2017),即非字面義“中介”, 通過對其 進行整合并驗證來確定最終的謎底,即非字面義“載體”。這一過程通常要投入 大量的心理資源,不是全部被試都能順利確定準確的非字面義線索(邢強等, 2013b)。從最終正確解謎的被試的數據來看, 他們在初步加工字面義后就會轉向 非字面義,試圖確定謎面中的非字面義“中介”, 并借助其中的線索來獲取謎底。 認知個體一旦切換至非字面義加工思路, 就很少再次回頭加工字面義, 表明謎面 的字面義在隨后的加工中會受到抑制。以上結果表明,字謎符合低規約度非字面
189
語言的加工特征, 即最初一定會優先提取字面義, 隨后經過推理才能獲得非字面 義。
我們得出如下幾點結論:第一, 字謎屬于加工難度最高的非字面語言形式。 通常來說, 非字面語言的規約度越低, 加工起來越困難。 字謎的規約度極低, 加 工較中規約度與高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難度更高。認知主體在理解本義語言和高 規約度的非字面語言時只需加工字面義或凸顯的非字面義即可, 而字謎加工卻必 須以字面義為起點, 通過不斷的語義整合來獲取新奇的非字面義, 這一過程會耗 費大量的認知資源。 同時, 在低規約度的幾類非字面語言中, 字謎的加工難度是 最高的, 原因在于其他幾類非字面語言的加工均以詞匯為概念單位, 也并未發生 語法關系或語法層級的變換,而字謎的加工則拆解了詞匯,回到了元語言范疇, 其間涉及了一些不常見的語法變異。 根據預實驗的結果, 在沒有外在提示和選項 的情況下, 字謎回答的正確率非常低(見第三章 3.3.3 預實驗 b),尤其是難度較 高的意會字謎(正確率僅為 24%);而在其他類型的漢語非字面語言理解(如隱 喻、反語、雙關、歇后語等) 的實驗中, 正確率通常為 85%及以上(例: 黃彬瑤, 2015;鄭偉, 2020;Wang et al. ,2021)。
第二,右腦在字謎認知過程中起到不可獲取的作用。 由于字謎具有低規約度、 高新穎度特征, 左腦在加工謎面的字面義之后, 需要右腦負責的聯想、頓悟等認 知功能進行意義選擇與確定, 隨后左腦再展開非字面義的整合以獲得謎底。不過 左右腦并不一定是序列加工,也可能是平行加工。本研究所采用的 EPR 技術的 空間分辨率較差, 無法進行準確的腦區定位, 所以數據結果不能為此提供更多支 持。結合過往研究, 字謎的頓悟伴隨著右半球的激活, 左半球負責語義關系整合 (邢強等, 2013b,2017),右側額中回、左側頂下小葉、右側顳上回和左側額下 回等多個腦區都在加工過程中起到協同作用(沈汪兵等, 2011;邢強等, 2017)。
第三,字謎難度與語境在字謎加工中起到互相制約的作用。對于字謎而言, 低難度和強語境是最容易加工的, 而高難度和弱語境則最難加工, 其間的低難度 和弱語境以及高難度和強語境都可因為一方的優勢而彌補另一方的不足。字謎的 難度通常都比較高, 尤其是意會字謎, 但依靠強語境可以促進非字面義的激活和 字謎的加工。實驗二中的解謎語義啟動條件與實驗三中的兩種原型字謎, 以及實 驗四中的啟發性啟動條件均創設出了較強的非字面義語境, 字謎解答的數據優于
190
無啟動條件與提供干擾性條件的情況,并且語境越強, 字謎的完成情況越好。這 能夠證明強語境彌補了字謎由于高難度造成的限制,促進了字謎的加工。不過, 如果某個字謎非常簡單, 或者認知個體對某個字謎特別熟悉, 看到謎面就能立刻 回憶起答案, 比如實驗四中在第一階段就按鍵且猜對的情況, 那么語境的作用也 就沒有那么明顯了。
總之, 字謎具有低規約度的認知特征, 其加工步驟與加工特點均符合低規約 度非字面語言的相關定義,在非字面語言連續統中處于低規約度的位置。在低規 約度區間內, 字謎還可以看作加工難度最高的非字面語言形式, 認知個體需要耗 費大量的認知資源才有可能獲取非字面義。右腦憑借聯想、頓悟等功能, 在字謎 加工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8.4 本章小結
第八章是論文的總體討論部分, 分為三大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討論了漢語字 謎的一般認知特征, 首次提出了字謎非字面義的二重性特征, 即非字面義分別出 現于謎面與謎底之中, 謎面中的非字面義呈“中介”性質, 謎底中的非字面義呈 “載體”性質; 隨后通過數據進一步驗證并討論了字謎非字面義的元語言特征, 字謎語義通達中的分步加工特征, 受語境制約的低凸顯性特征以及原型啟發下的 快速解碼特征。非字面義的二重性特征與元語言特征主要圍繞字謎非字面義的特 殊性展開; 分步加工特征是字謎語義通達的整體特征; 低凸顯性特征是字謎本身 的語言認知屬性, 但受語境的影響較大;原型啟發下的快速解碼特征比較特殊, 只有受到原型啟發時才會觸發。第二部分從字謎類型入手, 通過所有實驗的數據 更細致地比較了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的認知神經加工特征, 發現意會字謎的加工 難于字形字謎, 具體體現在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過程難于字形字謎, 前者的非字 面義通達晚于后者, 前者的原型啟發效應弱于后者。 第三部分以規約度為分類標 準, 對比了字謎與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的認知神經加工異同, 并探討了字謎在非 字面語言加工系統中的位置, 從整體上進一步明確了字謎低規約度的認知加工特 征。
191
9 結論
本章是論文的總體結論部分, 首先根據研究目標與問題歸納出本研究的主要 發現, 以此構建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隨后總結本研究的創新點, 并針 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提出對未來工作的展望。
9.1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
本研究從語言學、心理學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入手,探索了漢語字謎的 認知神經加工機制,共有兩個研究目標, 一是厘清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不同階段 的特點, 二是構建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下面將首先對研究目標一及其 中的四個研究問題進行概要性回答, 隨后基于目標一來完成目標二, 后者是本文 的核心結論。
9.1.1 厘清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不同階段的特點
本小節的內容針對研究目標一“厘清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不同階段的特點”, 該目標在本文中被轉化為四個具體問題:
關于問題一“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是如何實現的? ”(實驗一, 第四章),研 究發現, 無論將字謎的加工進程分為三階段(字面義在初期的主導階段→字面義 與非字面義的競爭階段→非字面義的持續發展階段) 還是四階段(準備期→醞釀 期→明朗期→驗證期; 準備期→醞釀期→僵局期→明朗及驗證期), 語義通達中 必須經歷的是兩個步驟: 首先激活謎面高凸顯的字面義, 隨后結合語境等線索推 理出解謎所需的非字面義。這與標準語用模型和層級凸顯假說的主張一致, 即謎 面的字面義/凸顯義一定會得到優先加工, 當認知個體發現字面義/凸顯義與語境 不符時, 會進行額外的認知推理以獲取與語境一致的語義。對解謎沒有幫助的字 面義在隨后的推理中必須被抑制,猜謎者才有可能順利通達非字面義。相比之下, 層級凸顯假說更為全面, 因為它闡釋了字面義難以受到抑制的情況。此外, 字謎 符合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加工特征, 即認知主體無法越過對高凸顯字面義的加 工而直接通達低凸顯的非字面義, 進一步證明了字謎是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典 型代表。
關于問題二“語境如何制約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實驗二,第五章),
193
研究發現, 非字面語境有效地啟動了字謎的非字面義,能夠推進字謎語義加工的 進程,但字面語境使認知個體難以抑制高凸顯的字面義, 會阻礙非字面義的通達, 從而影響字謎解答的速度與質量。此外, 在語境何時參與加工的問題上, 結果表 明,字謎字面義的激活是首要而必須的, 隨后語境才會起作用, 決定后續是否加 工非字面義。如果字面義與語境相符, 認知個體可能會停止加工; 如果字面義與 語境不符, 認知個體會嘗試進一步的語義整合以最終提取與語境一致的語義。
關于問題三“原型啟發效應如何推進漢語字謎的語義通達進程? ”(實驗三, 第六章),研究發現, 原型啟發條件能夠顯著催化字謎非字面義的通達。在字謎 的理解過程中, 激活低凸顯的非字面義是必不可少的, 但這一過程又比較困難。 原型字謎是啟發程度很高的低凸顯義觸機, 可以構建低凸顯認知語境, 能夠極大 地促進認知個體對低凸顯義的解碼。不過, 兩種原型字謎的啟發效果稍有區別, 形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程度高, 提供的關鍵啟發信息極為明確, 甚至可以自動 激活并提取謎底; 結構相似原型字謎的啟發量稍小, 只是提供了一個概括性的標 準, 雖然能夠引導猜謎者的聯想方向, 有助于縮小問題空間, 但認知個體仍然需 要對關鍵啟發信息進行搜索并確認。結構相似原型字謎對非字面義的解碼效果不 如形態相似原型字謎。
關于問題四“漢語字謎語義通達的各個階段涉及哪些神經活動? ”(實驗四, 第七章), 研究發現, 在字謎理解的不同階段能夠誘發不同的神經活動。 N400 與 LPC 是本文重點關注的兩個 ERP 成分, 結合相關定義及實驗的特點,本文認為, N400 反映了新奇語義的可預測性或認知個體對新舊語義沖突的察覺; LPC 反映
了語義整合中認知資源的消耗程度或者說語義整合的難度。字謎加工雖然在實驗 四中被劃分為四個階段, 但整體來看依然是首先加工字面義, 隨后突破思維定勢 獲取非字面義, 最終解出謎底。在準備期, 認知主體通常首先對謎面的四字短語 進行字面義加工, 此時各條件下都會誘發比較相似的腦電活動。 醞釀期是非字面 義激活的關鍵時期, 雖然認知個體的意識暫時離開了原問題情境, 但其潛意識依 然在加工測試問題,因此測試問題的難度誘發了不同的 LPC 效應。若是醞釀期 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或者字謎的難度較低, 猜謎者就能夠發掘出測試字謎謎面所 隱藏的非字面義, 進入明朗期。他們在明朗期再次看到測試字謎時, 比較容易預 測到新奇語義, 察覺到的新舊語義沖突較小, 因而誘發的 N400 效應也相應地小
194
于醞釀期呈現干擾信息的情況; 如果認知個體已經預測出最后的謎底, 在驗證期 誘發的 N400 效應也相應較小。但如果解謎者并未在意識中形成預想的答案, 就 難以預測到謎底, 感知到的新舊語義沖突會比較大, 所以在驗證期誘發的 N400 效應也比較強。
總之,就目標一而言, 在字謎加工的過程中, 謎面的字面義一定會被優先提 取,但認知個體需要盡快抑制字面義, 才有可能順利通達解謎所需的非字面義。 具體來看有三個階段:( 1)字面義加工階段, 即謎面常規義解讀階段。在這一階 段, 字謎類型、外部線索類型等因素均不會對加工產生影響, 所誘發的神經活動 也比較相似, 原因在于謎面的字面義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 認知個體僅需進行 簡單的直義語言加工。(2)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競爭階段。在這一階段, 非字面 語境及原型啟發條件能夠推進非字面義的通達, 但字面語境可能會阻礙非字面義 的通達。(3)非字面義加工階段, 即謎底非常規義獲取階段。這一階段包括了對 非字面義“中介”的確定與非字面義“載體”(謎底) 的形成。結果還發現, 字 謎難度越高, 或語境強度越低, 從字面義到非字面義 “中介”的言語推理過程就 越困難,反映語義可預測性程度(N400 成分) 與語義整合難度(LPC 成分) 的 腦電成分的波幅就越大; 而一旦確定了非字面義“中介”, 從“中介”到“載體” 的空間推理則比較簡單,認知個體往往能夠順利地從“中介”過渡到“載體”, 各種影響因素此時幾乎不會再對解謎的結果產生影響。通過對兩種字謎的認知神 經機制進行比較, 本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意會字謎的加工難于字形字謎, 具體體現 在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過程難于字形字謎, 前者的非字面義通達晚于后者, 前者 的原型啟發效應弱于后者。
9.1.2 構建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
本小節的內容針對研究目標二“構建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該目 標基于本研究的所有實驗結果與相關理論。所構建的模型能夠闡釋漢語字謎認知 加工的動態進程及各種影響因素的關聯與互動作用,不僅會對字謎這種語言現象 本身進行更為透徹的解析, 而且可以為非字面語言認知研究與人類語言的理解機 制研究提供更為深入、全面的視角。
下面將根據字謎的重要認知特征, 通過梳理字謎認知加工全過程及影響因素, 解讀總體動態模型 (圖 9.1)的作用機制。
195
圖 9.1 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
從字謎語義通達的分步加工特征來看,字謎的認知加工過程既可以分為三階
段,也可以分為四階段。三階段即“初期字面義的主導階段,字面義與非字面義 的競爭階段,非字面義的持續發展階段”, 四階段為“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 驗證期”或“準備期、醞釀期、 僵局期、 明朗及驗證期”。從每個階段的本質特 征來看,這兩種分類方法所呈現的字謎加工過程是一致的,可進行互相對應。
結合字謎的低規約度特征,字謎加工必須由字面義起始,隨后才能根據語境、 外部線索等因素推理至非字面義。 字謎加工的初期即準備期, 認知主體此時會首 先被謎面凸顯的常規語義所吸引,對謎面短語展開字面義加工, 被試此時往往尚 未察覺到字謎的類型與難度。字面義在第一階段具有優勢地位。這符合標準語用 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與層級凸顯假說(Giora,2003)的主張, 即
196
語言理解的第一步是加工字面義或凸顯義。
隨后的醞釀期是決定非字面義能否激活的關鍵時期, 語境也可能會在這一階 段發揮作用。在這一時期, 雖然認知個體在外部線索的影響下可能暫時離開了問 題情境, 但其潛意識層面仍然在繼續加工原問題(Wallas,1926;張忠爐等, 2012), 往往會形成突破性的思路。猜謎者受到醞釀效應的影響,會開始進行言語推理, 嘗試突破常規語義, 并探尋非字面義線索。字面義與非字面義思路在一段時間內 可能呈相互競爭狀態。
如果字面義始終占據主導, 加工可能隨之結束, 導致解謎失敗。如果非字面 義思路逐漸呈現優勢地位,根據字謎非字面義的二重性特征與元語言特征, 認知 個體在明朗期就能夠確定謎面的非字面義“中介”或者說元語言義“中介”, 該 “中介”提供了元語言范疇上關于字形拆合或字義替換的解謎線索。猜謎者通過 對“中介”的空間推理形成預期的謎底,即字謎非字面義的最終“載體”,隨后 在正確答案呈現后對自己預設的謎底予以驗證, 從而完成加工。但是,如果認知 個體在醞釀期沒有激活關鍵的啟發信息, 可能會陷入僵局期, 直到謎底呈現后才 建立謎面與謎底的非字面義關聯,進入明朗期與驗證期合二為一的階段。
依據字謎的低凸顯性特征, 字謎類型及語境類型會顯著影響字謎的整體加工 過程。相較字形字謎, 意會字謎的非字面義具有更低的凸顯度 (任婉, 2016), 導致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難度高于字形字謎,前者的非字面義通達相應晚于后者, 前者的原型啟發效應也弱于后者,認知個體需要耗費更多的認知資源來對意會字 謎進行加工。
低凸顯性特征受到語境的制約。 語境類型會促進或阻礙低凸顯義的激活, 非 字面語境能夠起到低凸顯義觸機的作用, 顯著促進字謎中低凸顯的非字面義的通 達,而字面語境通常會阻礙非字面義的通達。另外, 原型啟發效應可以看作一種 強非字面語境,能夠快速解碼字謎的非字面義,促進字謎理解。
字謎類型與語境類型在字謎的認知加工過程中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字面語 境下的意會字謎是最難加工的, 非字面語境下的字形字謎則最容易加工, 其間字 面語境下的字形字謎與非字面語境下的意會字謎都能夠通過一方的優勢而彌補 另一方的不足。不過, 語境類型對字謎加工的影響程度大于字謎類型。
總體動態模型的提出完成了研究目標二 “構建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
197
型”,也清晰地闡釋了研究目標一“厘清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不同階段的特點”。 不過本模型的構建依然屬于嘗試性探索。漢語字謎認知加工中應當還有其他一些 特征與影響因素,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展開進一步考察。
9.2 本研究的創新點
首先, 就研究視角而言,本研究首次從非字面語言的角度考察字謎的在線加 工機制, 對漢語字謎進行了遞進式、立體化的研究。此前從語言學領域進行的字 謎研究多為理論型分析, 而涉及字謎認知神經機制的心理學研究卻并不將其視為 一種語言現象。 本文將語言層面上對字謎語言模式與規律的探索, 與心理認知范 疇內對字謎在線加工的考察有機地結合起來,發現字謎是低規約度非字面語言的 代表, 兼具非字面語言的一般特征與自身獨特的語言認知屬性, 對字謎在非字面 語言加工系統中進行了更為明確的定位,拓展了對字謎認知本身以及對非字面語 言加工的理解。本研究在探討字謎加工的每一側面時都選取了比較合適的研究手 段: 其中眼動技術首次被用于以單個漢字為謎底的字謎研究, 可以比較好地觀察 字謎加工中思路的自然變化過程; ERP 技術能夠清晰地記錄每個階段的神經活 動, 探究字謎加工進程中各階段的認知特征; 問卷測量可以對語料進行科學的量 化評定,方便后續研究的開展。
其次,就理論框架而言,本研究對指導性的非字面語言加工理論、“低凸顯 假說”理論與創造性思維四階段理論都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論創新。針對非字 面語言框架, 字謎的實證研究為其補充了“元語言義可與隱喻義作為同樣等級的 非字面義存在”; 針對“低凸顯假說”,本研究彌補了其尚無在線實證研究的空 白, 并在之前該理論的三個假設的基礎之上提出了第四條推論, 即“啟發程度越 高的低凸顯義觸機,越能提高低凸顯義激活的速度與質量”; 針對創造性思維四 階段理論, 本研究發現,醞釀期后不一定緊接著明朗期, 也可能導致僵局期, 在 這種情況下,只有答案呈現之后才會催化明朗期的到來。
最后, 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共有四點比較大的創新: 第一, 提出了漢語 字謎在線加工的總體動態模型,該模型更為透徹地闡釋了字謎的認知機制; 第二, 更新并總結了字謎的認知特征,首次提出字謎非字面義的二重性特征,即“中介” 性與“載體”性,并通過數據進一步界定和討論了字謎非字面義的元語言特征,
198
語義通達的分步加工特征,語境制約下的低凸顯性特征以及原型啟發下的快速解 碼特征,分析了幾者的關系; 第三,首次對字形字謎與意會字謎的神經機制進行 比較, 發現意會字謎的加工難于字形字謎, 具體體現在意會字謎的言語推理過程 難于字形字謎, 前者的非字面義通達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啟發效應弱于后者; 第四,首次對字謎中的語境進行了定義, 并考察了字謎理解中的語境效應, 發現 語境在謎面的字面義提取之后才會起作用, 字面語境與非字面語境分別促進了字 謎字面義與非字面義的激活。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來展望
雖然本研究從字謎的語義通達階段特征入手, 綜合在線與離線的方法提出了 漢語字謎理解的動態加工模型, 但由于現實實驗條件與筆者的經驗所限, 仍然存 在一些不足,有待未來研究的解決及進一步的深化討論。
第一, 實驗材料層面。 本研究沒有對謎面的結構加以控制, 比如將其分為主 謂、動賓、偏正等類型,也沒有對謎面或謎底漢字的部件、 筆畫等因素多加考慮。 字謎材料本身比較復雜, 分類不夠明晰, 給實驗語料的選取造成了一些困難。 同 時, 因為本研究需要考察謎面的字面義加工, 所以需要確保謎面全部是具有常規 語義的短語, 謎面語言不夠規約的字謎均得到了排除。 由于比較常見的四字短語 謎面數量有限, 并且需要控制字謎的難度與合理性, 導致可供選擇的實驗語料不 夠充足。在未來的研究中, 研究者可以關注字謎內在結構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對字 謎認知加工的影響,也可以關注謎面和謎底漢字的字形可能導致的差異。加工漢 語字謎是一個拆合漢字的過程, 相關研究認為(羅俊龍等, 2013;邢強等, 2013a , 2016), 字形在視覺加工及認知加工過程中都會對字謎的理解造成一定影響,漢 字字形有較大差異的情況下誘發的 P2 波幅大于字形差異較小的情況; 解答含有 緊組塊漢字①的字謎比松組塊漢字②字謎的正確率更低, 反應時更長, 原因在于緊 組塊漢字較難分解, 需要耗費更多的認知資源。因此, 對謎面結構與字謎中的漢 字字形進行研究,能夠進一步考察字謎加工中的言內因素, 完善字謎認知加工的 動態模型。
① 一些漢字不容易被拆解,因為其子組塊涉及空間結構鑲嵌或者筆畫單元分解(Luo et al. ,2006;邢強 等, 2013a ,2016),如“向”或者“平”,這類漢字被認為是緊組塊漢字。
② 一些漢字比較容易拆解,如“早”可被拆解為“日”“十”等仍具有字義的子組塊,這類漢字被認為是 松組塊漢字。
199
第二,實驗范式層面。 本研究所使用的實驗范式的生態效度仍然有所不足: 雖然 ERP 實驗提供了啟發與干擾兩種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了現實生活中的 解謎情境, 但實際解答字謎時通常會面對不只兩種原型, 認知個體可能需要在多 個認知事件中激活最具啟發性的一種原型。另外, 雖然眼動實驗能夠記錄被試的 自然閱讀狀態, 但在日常生活中, 猜謎者在解答字謎時往往不會同時看到多個選 項。 在未來的研究中, 我們可以補充“多對多”的實驗范式, 更好地還原現實中 的問題情境。此外, 在原型啟發范式中, 除了原型的啟發量和數量, 原型的呈現 時間與位置也會顯著影響字謎的加工(朱海雪、張慶林, 2014;邢強等, 2016)。 研究者也可以對這兩種條件加以控制,進一步探討字謎的原型激活機制。實驗四 還發現, 如果被試在正確答案呈現后才能激活頓悟, 可能與催化范式(先呈現謎 面, 再呈現謎底, 觀察謎底呈現對頓悟的催化) 的情況比較接近。為了更深入地 探討字謎的加工進程,應當添加無原型啟發的催化范式實驗來對此進行比較。
第三,研究內容層面。首先,本研究沒有考察字謎加工中的腦區激活情況。 腦區激活狀況與腦電成分溯源定位也是非字面語言神經加工的重要話題。本研究 所使用的 ERP 技術的空間分辨率較差,無法精確提供腦功能定位的信息,相關 的定位分析手段也有很多缺陷。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引入 fMRI 技術來觀察字謎加 工中涉及的腦區。 fMRI 的空間分辨率很高,能夠直接辨別認知活動中被激活的 腦區。 將 ERP 與 fMRI 技術相結合, 利用二者在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上的互 補,可以更精準地探測字謎的認知加工過程(邱江, 2007)。其次, 本研究沒有 包括對認知個體特征的探究。理解字謎的過程涉及了聯想、想象、推理、類比、 頓悟等認知功能, 這些功能與個體本身的認知特征有著重要關聯,具有比較大的 個體差異。認知風格、工作記憶、知識背景、 道德水平、 情緒狀態等因素都可能 影響字謎的加工。相關研究發現, 具有場獨立認知風格的個體解答字謎的正確率 與反應時數據都優于場依存者 (李玲, 2011),可能由于場獨立者具有更好的認 知改組技能, 能夠比較容易地擺脫原有知識經驗的束縛, 創新能力較強(Witkin & Goodenough,1977);高工作記憶容量的被試解答字謎的反應時更短(戴姍姍, 2017),原因在于字謎的解決通常需要從長時記憶中提取或重構相關知識,也需 要持續的注意與認知控制,這些認知任務都離不開工作記憶(楊玉芳,2015:34); 高道德組在解決字謎時表現得更好,說明高道德意味著高創造性(劉昌等, 2014);
200
知識背景也會影響字謎的加工, 因為制謎與猜謎均是個人常識和學識的展現(徐 盛桓, 2018b),若要解決字謎問題, 認知個體必須從自身知識背景中檢索到與當 前問題解決相關的知識(張慶林等, 2004); 關于情緒對字謎解答的影響則具有 分歧, 陳麗等人(2008)認為,正面情緒相比負面情緒對中等難度字謎的原型激 活有更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李亞丹等人(2012)、陳建新等人(2020)的實驗則 表明,消極情緒有助于字謎的理解。未來的研究可以對這些認知個體特征加以考 察,探討各種影響因素的關聯與互動作用。此外, 在之后的實驗中, 研究者也可 以對被試進行字謎訓練, 使其重復參與實驗, 觀察字謎理解的歷時影響。
第四,實驗被試層面。本研究與之前大部分非字面語言的實證研究相同, 被 試均是在校大學生, 無法針對更多的個人特質(年齡、教育背景、職業) 進行差 異化研究。 另外, 在過去發表的關于字謎的實驗中,所有被試均是漢語母語者。 但經過我們的走訪調查, 以及對相關文獻的參考(楊陽, 2012;安娜, 2016;洪 斐, 2017),CFL 學習者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也接觸過字謎。當 CFL 學習者的漢 字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 他們可以獨立理解謎面的非字面義, 從而解決字謎。 CFL 學習者與漢語母語者在理解字謎時所涉及的認知過程可能存在差異,因為一語與 二語/外語非字面語言的理解加工有所不同。文化背景(Holtgraves,2004;Psaras , 2013;Hossain,2018)與外語水平(Taguchi,2002;徐知媛、趙鳴,2014;王悅 等, 2016;Galantomos ,2019;王小潞、王藝臻,2019;吳瓊, 2019)是其中需 要考慮的兩個重要因素。 聚攏假設(convergence hypothesis)認為,學習者的第 二語言神經表征將隨著二語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接近本族語者對該語言的表征 (Green,2003)。在日后的實驗中, 研究者可以邀請 CFL 學習者也參與實驗,比 較漢語母語者與 CFL 學習者加工字謎的情況, 以此探討近本族語水平學習者語 言理解的神經心理機制是否與真正的本族語者存在差異??傊?, 未來的研究中應 該包括更多被試群體, 以便更為科學全面地探究不同群體特征對字謎加工的影響。 如果條件允許, 我們甚至可以嘗試對特殊人群, 比如腦損傷者、自閉癥者等進行 研究,以了解特定的認知功能障礙對字謎加工的影響。
第五, 理論拓展層面。本研究雖然對比了字謎與其他非字面語言類型在認知 加工上的異同, 但僅就字謎這一種非字面語言形式進行了實證研究, 未來的研究 可以將字謎理解與其他非字面語言形式相結合進行比較, 例如對比通過雙關構成的字謎與通過隱喻構成的字謎?;诖?, 我們可以更加精準地對不同語言形式在 非字面語言連續統上的位置予以確定, 深入思考非字面語言的差異與共同特征, 不僅能夠增進對非字面語言的理解,也更有可能接近人類語言認知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