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縣方言聲調的實驗研究
中文摘要
文縣方言屬于中原官話秦隴片,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4 個單字調。前 人對文縣方言聲調的研究存在分歧,如四聲的調值描寫,調型、調值的相似是否 導致調類簡化與合并等。這些問題不僅是文縣方言的研究重點,在整個西北漢語 方言中也具有代表性。文章運用聲學實驗方法,分析文縣方言聲調特征,并與前 人研究進行對比,探討分歧形成的原因,同時還針對前人成果未涉及領域,補充 了個人研究。
實驗結果表明: 文縣方言單字調格局為“高低升降”。 陰平是半高降調; 陽 平是純低調; 上聲是高平調帶降尾; 去聲是中升調; 相比較于男性、老年發音人, 女性、青年發音人的聲調格局更為分明。前人分歧原因與當時調查者對聲調穩態 段、動態段的把握,調查者的記音習慣,發音人的發音習慣均有關。重重型雙字組連讀變調發生在兩個組合中。一是“陰平+上聲”組合,前字 由半高降調變成了半高平調; 二是“X+陽平”組合,后字由后凸調變成了低降 調。相比較于男性、老年發音人,女性、青年發音人更容易發生連讀變調。重輕型雙字組的輕聲字調值并不輕短,與普通話輕聲音高特征不同。調型方面,陰平、上聲、去聲后的輕聲字為降調,陽平后的輕聲字為凸調,輕聲字保留 了曲拱特征。時長方面,輕聲字的時長無明顯縮短,前后字幾乎等長。音強方面, 輕聲后字的音強略高于前字。文縣方言的陰平與上聲、陽平和去聲雖調型、調值相似,但是單字調并未合并,聲調系統的簡化原因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降尾音段在單字調和雙字組后字 中普遍存在,是否屬于調型段,仍需要更為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關鍵詞: 文縣方言,聲調,聲學實驗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文縣概況及方言歸屬............................................................................... 1
第二節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
第三節 漢語聲調實驗研究現狀........................................................................... 3
第四節 理論依據與分析角度............................................................................... 5
第五節 實驗說明................................................................................................. 11
第二章 單字調實驗研究......................................................................... 15
第一節 陰平調音高特征分析............................................................................. 15
第二節 陽平調音高特征分析............................................................................. 18
第三節 上聲調音高特征分析............................................................................. 23
第四節 去聲調音高特征分析............................................................................. 27
第五節 文縣方言單字調格局............................................................................. 31
第三章 重重型雙字調實驗研究............................................................. 33
第一節 陰平調音高特征分析............................................................................. 33
第二節 陽平調音高特征分析............................................................................. 37
第三節 上聲調音高特征分析............................................................................. 42
第四節 去聲調音高特征分析............................................................................. 47
第五節 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調實驗結論......................................................... 52
第四章 重輕型雙字調實驗研究............................................................. 54
第一節 重輕型雙字調的音高分析..................................................................... 54
第二節 重輕型雙字調的音長分析..................................................................... 57
第三節 重輕型雙字調的音強分析..................................................................... 58
第四節 文縣方言重輕型雙字調實驗結論......................................................... 59
第五章 文縣方言聲調相關問題討論..................................................... 60
第一節 文縣方言降調、升調的區別特征以及合并趨勢................................. 60
第二節 文縣方言單字調的下降尾音................................................................. 62
結語............................................................................................................65
參考文獻....................................................................................................66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文縣概況及方言歸屬
文縣位于甘肅省最南端,白龍江流域下游,西秦嶺山脈與岷山山脈交匯處, 隸屬甘肅省隴南市。東經 104°16′- 105°27′ ,北緯 32°35′-33°20′ ,是陜、甘、川三 省的交界地帶,總面積 4994 平方公里,共轄 14 鎮、5 鄉、1 民族鄉,305 行政 村。今總人口 24 萬,96.6%是漢族,3.4%是少數民族,包括藏、回、彝、蒙、 苗、滿等 11 個民族。
文縣方言古清聲母入聲字、次濁聲母入聲字今讀陰平,全濁聲母入聲字今讀
陽平。李榮先生( 1985)根據古入聲分派規律,將文縣方言歸為中原官話區1。
張盛裕、張成材(1986)結合古知莊章日今聲母的發音部位,將文縣方言(碧口
小片除外) 歸入中原官話秦隴片2 。至此,在有關文縣方言的研究論述中,都把
文縣方言劃分為中原官話秦隴片,只有南部碧口話劃分為西南官話成渝片。
第二節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前人對文縣方言聲調的研究,集中在單字調類的歸納和調值的描寫(莫超
20043 、岳國文 20074 、朱富林 20145 、朱曉農 20156 、李藍 20207)。各家對于調
類的歸納結果比較一致,共有 4 個調類。但是調值的記錄卻存在一些爭議,詳見 表 1- 1。
表 1- 1 文縣方言四聲調調值比較表
調類 莫超 岳國文 朱富林 朱曉農 李藍
陰平 31 31 42 42 21
陽平 12 213 13 23 24
上聲 53 53 55 55 55
去聲 24 35 24 24 213
表 1- 1 顯示,文縣方言 4 個調類的調值描寫都存在分歧。陰平調有 3 種記法,
1 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J].方言,1985 (1):2-5.
2 張盛裕、張成材.陜甘寧青四省區漢語方言的分區[J].方言,1986 (2):93-105.
3 莫超. 白龍江流域漢語方言語法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04.
4 岳國文.文縣方言的語音系統[J].甘肅高師學報學報,2007 (4):5-8.
5 朱富林. 隴中南方言語音調查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 陜西師范大學,2014.
6 朱曉農.西北地區官話聲調的類型[J].語文研究,2015 (3):1-11.
7 李藍.甘肅方言的聲調類型及其歷史文化背景[J].漢語學報,2020 (1):80-86.
31、42、21,分歧主要在于降調的起點是半高、中還是半低。陽平調有 5 種記法, 213 、12 、13 、23 、24 ,分歧在于是曲折調還是低升調。上聲調有 2 種記法,53、 55 ,分歧在于是高降調還是高平調。去聲調有 3 種記法,213 、24 、35 ,分歧在 于是曲折調還是中升調。
從前人記錄來看,文縣方言單字調系統中,調型相同、調值相似的兩個單字
調,能互相區別意義。如莫超(2004)8記錄陰平調為 31 ,上聲調為 53 ,表明文 縣方言存在高降調和中降調的對立,調頭和調尾都有區別。朱曉農(2015)9描
寫陽平調為 23 、去聲調為 24 ,表明文縣方言存在兩個半低升調的對立,區別僅 在于調尾的細微差異。這些現象引人深思,首先,高降調和中降調的區別特征是 調頭還是調尾。其次,兩個半低升調的區別特征究竟是什么。第三,這兩對聲調 是否存在合流趨勢。
上述問題,在西北漢語方言中也具有代表性,且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如學者 們一致認同西北蘭銀官話銀吳片,中原官話隴中片、河州片等大量存在二聲、三
聲調方言,但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漢語聲調系統的簡化外,各家卻不一致。
曹志耘( 1998)認為,導致聲調合流最直接的因素是調型、調值接近10 。張世方
(2000)認為,調值接近只是聲調合流的可能條件,最終能否合流,還要受制于 其他條件11 。邢向東(2014)認為,這類多調合流的原因和機制,主因是連讀變 調還是單字調調值相近,不得而知12。
另外,前人記錄的上聲調,有高平調 55 與高降調 53 的分歧。從調值所反映 的情況來看,爭議主要在末尾下傾部分是否屬于調型段。這類問題,在西北漢語 方言的聲調研究中也有過論述,但觀點不一。朱曉農、衣莉(2011)指出,西北
蘭銀官話區的河西、金城片有“降—升— 降”拱形的兩折調,末尾下降的拖腔不
僅僅只是某種個人特點、某種語言風格或某種非區別性特征13。但冉啟斌(2016)
指出,西北官話很多方言點,發音人在進行單字音發音時通常會帶有一個附屬的
拖音。這個拖音,不屬于調型段,連讀中一般不出現,不是單字調的固有成分,
而是額外成分14。
從上述分析可知,前人對西北官話調類簡化的動因、下降尾音性質的認識不
同,而這些問題,在文縣方言聲調系統中也有體現。同時,前人對文縣方言聲調 的研究,從方法看,基本上采用的是傳統聽辨法。另外,雙字組連讀變調尚未有
8 莫超. 白龍江流域漢語方言語法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04.
9 朱曉農.西北地區官話聲調的類型[J].語文研究,2015 (3):1-11.
10 曹志耘.敦煌方言的聲調[J].語文研究,1998 (1):11-15.
11 張世方.漢語方言三調現象初探[J].語言研究,2000 (4):48-61.
12 邢向東.西北方言重點調查研究芻議— 以甘寧青新四省區為主[J].清華大學學報,2014 (5):122-134.
13 朱曉農.兩折調的故事[C].語言研究集刊,2011 (8):129-141.
14 冉啟斌.漢語方言極限聲調清單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
系統研究?;诖?,本文運用聲學實驗的方法,分析文縣方言聲調格局,研究雙 字組連讀變調規律,探討聲調區別特征以及調類合并等問題,希望為今后有關西 北漢語方言聲調討論提供參考。
第三節 漢語聲調實驗研究現狀
前人使用聲學方法分析漢語聲調,加深了對聲調本質的認識,取得了豐碩成 果。以下將從單字調、雙字調、輕聲三方面梳理相關成果。
一、 漢語單字調實驗研究
劉復( 1924)運用浪紋儀分析漢語方言聲調,繪制了長沙、成都、福州等
12 個方言點的音高曲線,提出聲調的實質是聲音振動頻率的快慢15 。林茂燦
(1965)使用音高顯示器對普通話單字調的音高曲線作了分析,指出聲調的起點、 終點處常出現由自然發音引起的“彎頭、降尾”段,它們不屬于聲調的調型段, 與調位信息無關16 。其后,林茂燦( 1995)又對北京話四聲調分布區進行了感知
聲學分析,指出聲調信息的負載單位是音節中的主要元音及其聲學過渡段17 。這
些論述明確了聲調的關鍵信息,成為后來提取聲調基頻的理論基礎。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學界對聲調的認識逐漸深入,理論和方法逐漸成熟。 石鋒(1994)提出了聲調格局理念,指出聲調格局是由該語言(或方言) 中全部
單字調所構成的格局。它是聲調系統的共時初始狀態,是各種聲調變化的基礎形
式,是進行聲調研究的起點18 。朱曉農(2005)對上海話單字調的聲學性質作了
全面研究,分析各種基頻、音強、音長的歸一化方法的優劣,認為 LZ 法最為理
想。同時,他還提出了有別于傳統五度制的分域四度制標調法19 。石鋒、王萍
(2006)對北京話單字調進行了大樣本的分組統計,提出了聲調穩態段、動態段 的概念: 穩態段由數據集中的測量點構成,更多地承載著聲調的調位信息,在與
其他調位相區分時發揮主要作用; 動態段由數據離散度較大的測量點構成,承載
的調位信息少,與其他調位相區分時發揮次要作用20。
此后,學界在上述理論方法的指導下,對各地漢語方言的單字調格局展開了 探索,涌現出大量成果,為聲調的雙字調及多字調研究奠定了基礎。如貝先明、 向檸《穗、港、澳三地粵語單字調的聲學比較分析》 (2016),陶寰、陳楠《新
15 劉復. 四聲實驗錄[M].上海:群益書社,1992.
16 林茂燦.音高顯示器與普通話聲調音高特性[J].聲學學報,1965 (1):8-15.
17 林茂燦.北京話聲調分布區的知覺研究[J].聲學學報,1995 (6):437-445.
18 石鋒.北京話的聲調格局,語音叢稿[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19 朱曉農.上海聲調實驗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0 石鋒、王萍.北京話單字音聲調的統計分析[J]. 中國語文,2006 (1):33-40.
3
派樂山方言單字陽平、上聲調的實驗研究》 (2018),彭兆婕的《孟加拉國留學 生漢語單字調實驗研究》 (2019),鞏韋麗的《山東運河流域新派方言單字調實 驗語音研究》 (2020)等。
二、 漢語雙字調的實驗研究
20 世紀 80 年代,陸續出現了雙字調的實驗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系列理論。 首先是調位變調和非調位變調問題。石鋒(1986)對天津方言的連讀變調進 行了實驗研究,認為天津方言是受語音環境影響的前字變調。同時,他提出了調 位性變調、非調位性變調的概念: 如果某個聲調的調型曲線發生了徹底改變,便
可認為是不同調位; 如果聲調的調型曲線只是不同位置的移動,都可認為是同一
調位21 。劉娟( 1994)對牟平方言上上相連的變調問題進行了實驗分析,同樣認
為變調有調位與非調位之別,指出普通話中上上相連,如果前字變陽平,則是調 位性變化,如果前字變半上,則是非調位性的變化。調位是聲調自身與其它聲調 對立的關鍵,調位性變化則使得這種對立消失。一般而言,調類發生了改變,便
可歸入調位性變調,而調值的改變,則具有兩面性,既可以屬于調位性變調,也
可以屬于非調位性變調22。
其次是協同發音問題,即語流中相鄰音段互相影響而造成的變化。吳宗濟
(1979)指出,普通話雙字組中的協同發音表現在前字音節的末尾和后字音節的 開頭之間走勢平滑穩定23 。沈曉楠( 1992)指出,聲調的協同發音只發生在兩個 相鄰的聲調之間,它對聲調的起點、終點、高度都產生影響24 。吳宗濟(2002) 在論述必然的變調時指出,普通話二字組連讀中,其相鄰的兩個聲調,后字調頭 影響前字調尾,發生同化變調,這是協同發音的結果25。
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大批學者開始運用聲學實驗方法研究連讀變調,在單 字調格局的基礎上探索變調模式。如許華《泰國學生漢語雙字調習得的實驗分析》 (2013),趙廷舒《丹東市區方言雙字調變調的實驗研究》(2018),于蕊銘《長 ??h大長山島方言雙字調變調的實驗研究》 (2020)等。
三、 漢語輕聲的實驗研究
漢語輕聲的實驗研究主要關注音長、音強、音高、音色特征,探討漢語輕聲 的本質。
林茂燦、顏景助(1980)認為,北京話的輕聲音長變短,音強減弱,音高隨
21 石鋒.天津話雙字組聲調分析[J].語言研究,1986 (1):77-90.
22 劉娟.牟平方言上上相連的變調分析[J]. 山東大學學報,1994 (1):8-16.
23 吳宗濟.普通話語句的聲調變化[A].吳宗濟.吳宗濟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4 沈曉楠.漢語普通話聲調的協同發音[J]. 國外語言學,1992 (2):26-32.
25 吳宗濟. 中國音韻學和語音學在漢語言語合成中的應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 (1):1-14.
4
前面重讀字的聲調而變化,單元音韻母輕聲的音色,元音或多或少地向央元音[?] 移動26。
曹劍芬(1985)指出,普通話輕聲音節的音強不一定弱; 音長一般短于正常 重讀音節,大約為正常重讀音節長度的五分之三左右,但內部差異很大; 音高失 去原來的單字調型,在上聲音節之后讀中平調,在陰平、陽平和去聲音節之后讀
中降調; 輕聲音節里的不帶音輔音很容易濁化為帶音輔音,元音普遍讀得較松,
但無論單元音還是復合元音,其原有音色仍可分辨27。
石鋒(1986)對天津方言雙字調進行實驗分析時指出,輕聲不僅表現于音強 方面,而且也表現在音長和音高方面。它是一種特殊的變調,在不同調類的后面
呈現出音高的差別,在上聲字后最高,陽平字后次之,去聲字后再次,陰平字后
最低28。
這些聲學實驗表明,輕聲的性質復雜多變,總結起來主要有: 輕聲有調型、 音高隨時長的變化而變化、音長明顯縮短,它們構成輕聲的重要特征; 音強并不 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其后,在這些認識的指導下,學界開展了許多相關研究, 包括漢語方言、留學生二語習得方面輕聲的特點,加深了我們對輕聲的認識。如 梁磊《普通話輕聲的實驗研究》 (2001),李偉《韓國留學生漢語輕聲詞習得的 實驗研究》 (2020)等。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將依據聲調格局理論,采用聲學實驗的方法,分析文縣 方言單字調特征,研究雙字組連讀變調規律,探討輕聲性質。
第四節 理論依據與分析角度
一、聲調格局理論
聲調格局,是語音格局研究的開端。石鋒(1994)指出,聲調格局是由一種 語言或方言中的全部單字調所構成的格局。它是靜態的分析,是聲調研究的基礎 形式,是考察各種聲調變化的起點。他認為,在一個平面坐標圖中把各個聲調的
T 值數據依次標示為坐標點,再用平滑曲線分別把同一聲調的各點連接起來,就
成為這種語言或方言的聲調格局圖29 。聲調格局能直觀反映聲調的整體特征和彼
此的相互關系,便于不同調類之間的比較。如下圖 1- 1 所示。
26 林茂燦、顏景助.北京話輕聲的聲學性質[J].方言,1980 (3):166-178.
27 曹劍芬.普通話輕聲音節特性分析[J].應用聲學,1985 (4):1-6.
28 石鋒.天津話雙字組聲調分析[J].語言研究,1986 (1):77-90.
29 石鋒.北京話的聲調格局,語音叢稿[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5
圖 1- 1 北京話單字音格局圖30
本文將依據聲調格局理論,對實驗所得聲調 T 值數據進行歸類整理,把不同 單字調的聲調曲線放置在同一空間內,繪制出文縣方言單、雙字調的格局圖,展 開靜態與動態的分析。
二、語言變異理論
語言變異理論,主張動態地描寫語言,由以拉波夫為主要代表的“變異學派”
創立,他們認為語言是“有序的異質體”, 變異是其本質,而變異與語言之外的
因素存在有序的聯系31。
語言變異理論指出一些非語言的異質要素,如性別、年齡、社會階層、民族 等能影響語言的發展變化。語言變異理論的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為原則,主張在 明確的言語社區中對各種語言變項進行大量材料分析與對比,最后得出一個概率 性的答案。具體涉及抽樣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記錄法、實驗法、文獻搜集 法、語料庫分析法、語言態度調查法等。這些方法將語言學和社會學結合起來, 為認識語言共時與歷時變化、預測未來語言發展提供了新視角。
國內學者在語言變異理論的指導下也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如胡明揚( 1988) 采用非隨機抽樣法對北京話中將[?][??][?]發成[?][??][s]的“女國音”進行了調查,
得出“女國音”只是北京女學生青年的一種特殊語音現象,是受女性愛美這一社
會心理因素影響而形成的一種語音變體32 。高海洋(2003)分析了當代北京口語
語料庫的高頻詞使用狀況,得出這些詞匯的使用與城區、民族、說話人的職業、
性別均有關的結論33 。陳園園(2013)對耒陽方言的變化展開考察,認為年齡以
30 石鋒、冉啟斌、王萍.論語音格局[J].南開語言學刊,2010 (1):1-14.
31 陳松岑.語言變異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32 胡明揚.北京話“女國音”調查[J].語文建設,1988 (1):26-31.
33 高海洋.北京話高頻詞使用狀況分析[J]. 中國社會語言學,2003 (1):26-33.
6
及學歷的不同是主因34。
本文主要是從性別、年齡兩個社會變量,對文縣方言聲調展開分組統計?;?于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發音人音高數據,對比聲調格局圖,分析社會因素對聲 調格局和聲調演變的影響。
二、分析角度
本文將從調型、調域、調值、時長、聲調特征點、主體分布、分布空間 7 個 角度來考察文縣方言聲調的特點。
調型,指聲調曲線的變化方式。漢語常見的調型有平調、升調、降調和曲折 調。石鋒(1994)指出,平調的聲調曲線是一條準水平線,允許一定范圍內的波 動,感知不到明顯的音高變化。升調、降調一般統稱斜調,聽感上能感知到明顯
的音高變化,升調是從低到高的過渡,降調則是從高到低的過渡。
曲線也有明顯變化,分為先降后升的凹調以及先升后降的凸調35。
示,普通話的平調為陰平,升調為陽平,曲折調里的凹調為上聲,
曲折調的聲調
如下圖 1-2 顯
降調為去聲。
圖 1-2 普通話單字調格局圖
朱曉農(2014)根據大規模的聲學數據,在上述常見調型的基礎上,又增加
了純低調這一類型。純低調,指的是一種不以調型的曲拱來做區別特征的聲調,
它的聲調目標是“低” ,語音實現多樣,有低平、低降、低凹、低升36。
調域,指音高的活動范圍,上限為最高音,下限為最低音。一般用 5 度標記 法來表述,分為低、半低、中、半高、高 5 個音區。它還可用“寬、窄”來描述 和比較語音高、低點之間的音高跨度。如下圖 1-3 、1-4 所示,普通話陰平調的 特點是音高跨度小,調域窄,而去聲調的特點則是音高跨度大,調域寬。
34 陳園園.從社會語言學視角看耒陽方言語法新變化[D]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13.
35 石鋒.語音叢稿[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36 朱曉農.聲調類型學大要——對調型的研究[J].方言,2014 (3):193-205.
7
圖 1-3 普通話陰平調的音高曲線圖
圖 1-4 普通話去聲調的音高曲線圖
調值,是對聲調的客觀描述,即聲調的音高具體值,體現了聲調的區別特征, 用 5 個數字進行描寫,0- 1 為 1 度,1-2 為 2 度,2-3 為 3 度,3-4 為 4 度,4-5 為 5 度。如下圖 1-5 所示,普通話陰平的調值是 55 ,陽平的調值是 35,上聲的調值 是 214 ,去聲的調值是 51。
圖 1-5 普通話五度標記法
時長,是聲調持續的時間,可反映出聲調曲線隨時間的變化。一般而言,曲 折調的時長最長,平調、升調的時長次之,降調的時長最短。時長有時可作為判 斷調型的依據,如普通話的陽平調和上聲調,二者的起始部分都有下降,但聲調 曲線在下降段的時長不一致,陽平調的時長短,下降段占比很小,而上聲調的時 長長, 占比大。如下圖 1-6 、1-7 紅色框線所示,依據時長,普通話陽平調為升 調,上聲調為曲折調。
8
圖 1-6 普通話陽平調的音高曲線圖
圖 1-7 普通話上聲調的音高曲線圖
主體分布,指基于標準差而得到的聲調聲學空間。石鋒(1994)指出,聲調
格局圖中,每一聲調所占據的不是一條線,而是一條帶狀的聲學空間。主體分布 圖由均勻分布的三條曲線組成。其中,位于中間的曲線由聲調 9 個點的平均值確 定; 上方和下方的曲線分別由平均值加減標準差而得到。標準差越大,中線與上 下兩條曲線之間的差距就越大,說明數據的分布越離散; 標準差越小,中線與上 下兩條曲線之間的差距也越小,說明數據分布越集中。
主體分布圖對于說明各聲調的表現規律具有重要作用,排除了一些偶然的個 別因素,能夠區分聲調特征。如下圖 1-8 為北京話陽平調的主體分布圖,①為上 線,②為中線,③為下線。聲調末尾處中線與上下兩條曲線差距最小,表示此處 的數據分布最為集中,對于聲調的貢獻大。
圖 1-8 北京話陽平調的主體分布圖37
聲調特征點,指一個聲調最重要的信息,以標準差 0.5 為衡量依據,它表示 在此處聲調數據最集中,發音人的差距小,是聲調本質所在。以聲調特征點的明
37 石鋒、王萍.北京話單字音聲調的統計分析[J]. 中國語文,2006 (1):33-40.
9
顯與否為標準,組成了聲調的穩態段與動態段。石鋒、王萍(2006)指出,標準 差小于 0.5 的聲調曲線是穩態段,表示數據的集中性大而離散性小,對于聲調區 分的貢獻較大,在與其他調位相區分時發揮主要作用。標準差大于 0.5 的聲調曲
線段是動態段,表示數據的離散性大而集中性小,所承載的調位信息較少,在區
分聲調時發揮著次要作用38 。如下圖 1-9 是北京話的去聲調主體分布圖,三條曲
線表示聲調的主體分布,其中,中間的曲線②是音高平均值,上面的曲線①表示 音高平均值加標準差,下面的曲線③表示音高平均值減標準差。如圖所示,起始 處的標準差最小,三條曲線最集中,這表示此處數據集中,這里就是去聲調的穩 態段,也是特征點所在。終點處的標準差最大,三條曲線最分散,這表示此處數 據不集中,這里就是去聲調的動態段,不是聲調特征點。
圖 1-9 北京話去聲調主體分布圖39
分布空間,指聲調的極限分布,即聲調變體可能出現的范圍,以音高平均值 數據中出現的最大值、最小值為基準,可以反映出整個聲調的調域范圍及走勢, 用極限分布圖來表示。一般而言,聲調的空間分布可以用來判斷聲調的走勢和發 展方向,進而得出聲調的特征,即平均值曲線與最大、最小值曲線之間的距離, 哪個最小,就表明聲調數據的分布往哪里發展。如下圖 1- 10 是普通話的陽平調 極限分布圖,三條曲線表示聲調的極限分布,其中①是最大值曲線,②是平均值 曲線,③是最小值曲線。如圖所示,陽平調平均值曲線②與最大值曲線①的距離 最小,表示陽平調數據分布的向上集中趨勢,分布空間在 23 和 45 之間。
38 石鋒、王萍.北京話單字音聲調的統計分析[J]. 中國語文,2006 (1):33-40.
39 石鋒、王萍.北京話單字音聲調的統計分析[J]. 中國語文,2006 (1):33-40.
10
圖 1- 10 普通話陽平調極限分布圖
第五節 實驗說明
一、實驗發音人
本次實驗選取了 4 位發音合作人,男性 2 人,女性 2 人。老年組 2 人,年齡 在 60 歲以上。青年組 2 人,年齡在 30 歲以下。兩個組的差距接近 40 歲,更能 反映年齡變量的影響。詳見表 1-2。
表 1-2 發音合作人基本情況統計表
姓名 性別 年齡 職業 學歷 語言背景
劉社平 男 65 農民 初中 文縣話
李明娥 女 61 農民 小學 文縣話
杜海龍 男 24 學生 本科 文縣話,普通話
周雨欣 女 22 學生 本科 文縣話,普通話
二、實驗發音字表
本次實驗所用發音例字均選自《方言調查字表》 (2018 修訂本) 40 。根據前
人研究,聲調的調位信息存在于主要元音中。所以,在選取例字時,盡量不用鼻 音、邊音以及零聲母字。其中,單字調字表有陰、陽、上、去 4 個調類,每個調 類 10 個例字,共計 40 個。雙字調字表包括“重重型”與“重輕型”兩種: “重 重型”有 16 種組合,每個小組 5 個詞,共計 80 個。“重輕型”有 8 種組合,選
取了語法性輕聲詞,如“子、頭、里、兒”尾詞,重疊式輕聲詞,如“盒盒、姐 姐”以及口語常用輕聲詞,如“豆腐、暖和”等,共計 66 個詞。單字調與雙字
4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調查字表(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11
調字表,詳見表 1-3,表 1-4,表 1-5。
表 1-3 單字調發音字表
高 豬 專 尊 低 邊 飛 開 抽 缺
窮 陳 床 才 唐 平 讀 神 服 徐
古 展 紙 走 短 比 楚 好 手 翡
近 柱 是 坐 蓋 帳 正 厚 鋸 抱
表 1-4 “重重型”雙字調發音詞表
陰平+陰平 方針 工資 開車 天陰 升高
陰平+陽平 工農 分別 吹牛 空調 加強
陰平+上聲 槍手 工廠 開口 公有 聽懂
陰平+去聲 干旱 書店 澆地 心細 穿錯
陽平+陰平 平分 離婚 回家 難聽 提高
陽平+陽平 牛羊 農民 扶貧 涼鞋 提前
陽平+上聲 鑼鼓 糖水 騎馬 成本 瞄準
陽平+去聲 奇怪 毛線 鋤地 涼快 磨碎
上聲+陰平 手機 洗鍋 走私 眼睛 剪刀
上聲+陽平 表揚 手球 洗頭 耳聾 小學
上聲+上聲 保管 走遠 手巧 改小 整垮
上聲+去聲 保護 水庫 洗菜 膽大 改正
去聲+陰平 進攻 地基 信箱 話多 曬干
去聲+陽平 困難 蛋黃 罵人 電臺 辦成
去聲+上聲 大小 報紙 下水 送禮 報警
去聲+去聲 部隊 電話 問路 故意 認錯
表 1-5 “重輕型”雙字調發音詞表
陰平+輕聲 包子 磚頭 山上 師傅 莊稼 包包 新的 杯杯 鄉里 刷刷 多了 招呼 蒼蠅 玻璃 姑娘 巴掌 清楚 哥哥
陽平+輕聲 房子 饅頭 盒盒 年年 門上 回回 男的 頭里 來了 棉花 頭發 葡萄 麻煩 柴火 時候 爺爺
上聲+輕聲 椅子 里頭 手上 女的 手里 走了 喜歡 比方 暖和 晌午 打扮 碗碗 本本 板板 姐姐
去聲+輕聲 凳子 罐頭 洞洞 罐罐 路上 厚的 地里 大了 弟兄 大夫 事情 漿糊 豆腐 味道 架架 弟弟 妹妹
三、錄音過程
12
本次實驗利用 ThinkPad 筆記本電腦、客所思 KX-2 聲卡、MS-550 麥克風、 Audacity 軟件進行錄音,44100HZ 的采樣率,32bit 的采樣精度,單聲道,音頻 格式為 wav 。每個例字(詞) 讀 3 遍,共得到 1980 個有效語音樣本。
四、數據的提取處理
本次實驗使用南開大學開發的計算機語音分析軟件 mini-speech lab(桌上語 音工作室) ,對語音樣本進行聲學分析并提取聲學數據。
(一) 基頻數據、時長數據的提取
使用“桌上語音工作室”打開音頻,此時可看到聲音的基頻曲線。根據軟 件給出的“據窄帶修改基頻”選項進行基頻曲線的修改。因為,聲調在實際發音 過程中,會有不屬于調型部分的“彎頭”“降尾”段,它們由聲帶的自然調節作 用而導致,再加之發音人的生理機制、發音習慣、音量強弱以及心理狀態等因素 也會使其產生,而這在聽音過程中不容易分辨出來。如圖 1- 11 所示的藍色部分, 便是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依據是紅色帶的大致走向。最后,運行軟件,可同時
得到聲調的基頻數據與時長數據。
圖 1- 11 mini-speech lab 軟件基頻、時長數據提取操作界面
(二) 音強數據的提取
音強數據的提取,主要針對雙字調,采用梁磊、石鋒(2008)41提出的幅度
積、音量比概念。所謂幅度積,指所選音段內各采樣點幅度的總和,綜合考慮了 幅度和音長兩個語音參數。具體計算公式為:
某段語音的幅度積=平均振幅×時長
所謂音量比,指雙字調前后音節的幅度積比值。音量比能夠把受多種因素(如 發音人的音量、發音人距離麥克風的遠近等)影響的幅度積轉化為可比較的數值。
41 梁磊、石鋒.普通話兩字組輕重音的聲學表現[C].第八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慶賀吳宗濟先生百歲華誕 語音科學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8.
13
音量比等于 1 ,表示前后字發音等重; 音量比大于 1 ,表示后字發音重; 音量比 小于 1 ,表示前字發音重。具體計算公式為:
音量比=后字幅度積/前字幅度積
幅度積的測量方法,如下圖 1- 12 所示,紫色部分為所選音段,用鼠標左鍵 確定起點、右鍵確定終點。選擇好音段后,mini-speech lab 語音分析軟件會在界 面右下方自動顯示出所測量音段的幅度積數據。
圖 1- 12 mini-speech lab 軟件幅度積數據提取操作界面 (三) 數據的處理
提取好基頻數據后,要進行歸一化處理,將基頻值轉換為常見的聲調調值。 歸一化是很重要的步驟,對聲調的描寫一般是通過感知基頻來進行一種印象描 寫,因此需要消除這種隨機差別,提取穩定參數,這樣得出的數據有一定的準確 性與普遍性,有效削減了人際這一外部因素引起的不同,也賦予了所得數據語言
學意義。
本次實驗采用石鋒( 1986)42提出的聲調 T 值公式進行歸一化處理: T=[(1gx-lgb)/(lga-lgb)]*5
其中,x 為樣本測量點的基頻平均值,a 為基頻平均值的最大值,即調域上
限,b 為基頻平均值的最小值,即調域下限頻率,結果乘以 5 是為了與五度值記 調法相對應。T 值與五度值之間的對應關系為: 0- 1 為 1 度,1-2 為 2 度,2-3 為 3 度,3-4 為 4 度,4-5 為 5 度。
(四) 數據的整理統計
基頻、時長、音強數據提取處理完畢后,需要對所有數據進行整理。具體做 法是,將數據導入 Excel 表格,求 4 位發音人所有數據的平均值,最后依據平均 值做出有關統計圖表,以此為基礎進行分析。
42 石鋒.天津話雙字組聲調分析[J].語言研究,1986 (1):77-90.
14
第二章 單字調實驗研究
單字調是聲調系統的靜態層面,是分析連讀變調的基礎。本章從音高特征、 聲調特征點、時長、分布空間 4 個維度對文縣方言單字調系統展開聲學分析,探 索其聲調格局,并與前人的描寫進行比較,探討其中的差異以及差異形成的原因。
另外,為了深入分析聲調動態段差異產生的原因,以及今后聲調格局的發展 趨勢,我們以性別、年齡兩個社會因素作為變量,將發音人進行分組分析。所有 發音人的 T 值數據見文末附錄。
第一節 陰平調音高特征分析
一、陰平調是半高降調還是中低降調
前人研究中,文縣方言陰平調是一個降調,但起點、終點處的調值描寫有分 歧: 莫超(2004)、岳國文(2007)記為中降 31,朱富林(2014)、朱曉農(2015) 記為半高降 42 ,李藍(2020)記為半低降 21 。以下是本文對文縣方言陰平調實 驗結果的分析。
(一) 調型為半高降調
圖 2- 1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陰平調音高平均值做出的音高曲線圖,用于分析 調型、調域。
圖 2- 1 文縣方言陰平調音高曲線圖
圖 2- 1 顯示,文縣方言陰平調是半高降調,從調域中高部一直降到調域底部。 調頭處略凸,下降緩慢。起點 T 值為 3.72 ,第 2 點 T 值最高為 3.89 ,終點 T 值, 最低為 0. 17 ,結尾處下降迅速。最高點與最低點相差 3.72 度,調域較寬。
(二) 降調類型為長降調
15
圖 2-2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陰平調平均值、絕對時長數據做出的 T 值曲線圖 (單位毫秒) ,用于分析歸一化后的音高在時間軸上的變化。
圖 2-2 文縣方言陰平調絕對時長 T 值曲線圖
圖 2-2 顯示,文縣方言陰平調的時長為 327 毫秒。聲調在調型曲線的 10%處
開始下降,但整體來看,發聲階段一直處于不斷下降的過程,音高值隨時間的延 長而越來越低。陰平調為彎降調且降的徹底,時長較長。
(三) 穩態段在音高曲線終點處
圖 2-3 是用 4 位發音人的陰平調音高平均值加減標準差所得數據繪制出的主 體分布圖,用于分析聲調特征點。
圖 2-3 文縣方言陰平調主體分布圖
圖 2-3 顯示,文縣方言陰平調終點處標準差最低為 0.22 ,小于 0.5 ,是穩態
段,發音人在此處分歧最小。起點處標準差最大為 0.53,是動態段,此處最易發 生變化。這些說明,文縣方言陰平調的調位信息在結尾部分,而結尾部分的音高 T 值最低,表明它的本質特征是終點低,也就是說降調降得徹底。
(四) 聲調走勢向下
圖 2-4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陰平調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數據做出的極限
16
分布圖,用于分析聲調的分布空間。
圖 2-4 文縣方言陰平調極限分布圖
圖 2-4 顯示,文縣方言陰平調在整個調域中仍為一個降調。T 值的浮動范圍
是,起點最高為 4.64 ,最低為 3. 19;終點最高為 0.49 ,最低為 0 。聲調分布在 1 度和 5 度之間。從調型來看,陰平調是一個降調,但是在調頭處卻有不同。最大 值的調頭落在了調域 5 度內,起始處無任何起伏,最小值的調頭落在了調域 4 度 內,起始處略升。從三條聲調曲線的分布空間看,平均值與最小值距離較近,顯 示出向下分布是陰平調數據的發展趨勢。
實驗結果顯示,文縣方言陰平調的音高特征是半高降調,下降幅度明顯,終 點低,調域較寬。調值可記作 41 ,變體包括 51。
二、性別、年齡對陰平調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女性組降勢較更明顯
圖 2-5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陰平調音高曲線圖。
圖 2-5 文縣方言陰平調男、女對比圖
圖 2-5 顯示,文縣方言陰平調,男、女組都是降調,調值 41 ,女性組的降勢
17
較男性組更明顯,下降的終點值比男性組低。起點 T 值,男性組為 3.73,女性組
為 3.72;終點 T 值,男性組為 0.29,女性組為 0.04。男性組的聲調曲線一直位于 女性組聲調曲線上方,但二者相差不大,幾近重合。
(二) 青年組降勢更明顯
圖 2-6 是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陰平調音高曲線圖。
圖 2-6 文縣方言陰平調老年、青年對比圖
圖 2-6 顯示,文縣方言陰平調,老年、青年組都是降調,但老年組的下降趨 勢較青年組緩慢。起點 T 值,老年組為 3.38 ,青年組為 4.26;終點 T 值,老年 組為 0. 19,青年組為 0.06。音高跨度,老年組為 3. 19 度,青年組為 4.2 度。調值, 老年組為 41 ,青年組為 51 。陰平調起始段,青年組聲調曲線高于老年組。
三、小結
本文實驗結果顯示,文縣方言陰平調是半高降調,調值 41 ,主要變體包括
51 ,穩態段位于聲調終點處,表明陰平調本質特點是“終點低、下降徹底”。
前人對文縣方言陰平調的描寫有分歧,莫超(2004)、岳國文(2007)記為 中降 31 ,朱富林(2014)、朱曉農(2015)記為半高降 42 ,李藍(2020) 記為 半低降 21。均記為降調,但是聲調起點和終點位置略有不同。起點記為 2 度和 3 度的,表示陰平調的起點低,但從本次實驗的平均值音高曲線、主體分布、極限 分布圖來看,起點位置較高、下降徹底是陰平調的特點?;谶@些分析,本文認 為將陰平調描述為半高降調或者高降調更利于體現其調位信息。
第二節 陽平調音高特征分析
一、陽平調是升調還是降升調
前人研究中,文縣方言陽平調有升調、降升調的分歧,且升調的起點、終點
18
也不同。莫超(2004)、朱富林(2014)、朱曉農(2015)、李藍(2020)分別 記為 12 、13 、23 、24 ,、岳國文(2007)則記為 213 。以下是本文對文縣方言陽 平調實驗結果的分析。
(一) 調型為后凸調
圖 2-7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陽平調音高平均值做出的音高曲線圖,用于分析 調型、調域。
圖 2-7 文縣方言陽平調音高曲線圖
圖 2-7 顯示,文縣方言陽平調是一個低升降的后凸調,聲調前半部分位于調 域中低部,聲調后半部分位于調域底部。起始部分是個中低調,起點 T 值為 1.9, 第 2 點與起點 T 值相同,其后開始上升,升至第 6 點,T 值最大為 2.78,接著降 至終點,終點 T 值最低為 0.6 。調域跨度范圍 2. 18 度,調域較窄。
(二) 聲調的升段時長大于降段
圖 2-8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陽平調平均值、絕對時長數據做出的 T 值曲線圖 (單位毫秒) ,用于分析歸一化后的音高在時間軸上的變化。
圖 2-8 文縣方言陽平調絕對時長 T 值曲線圖
圖 2-8 顯示,文縣方言陽平調的時長為 408 毫秒。聲調在調型曲線的 60%處
19
開始下降,表明陽平調是后凸拱型。
(三) 穩態段在音高曲線前半部分
圖 2-9 是用 4 位發音人的陽平調音高平均值加減標準差所得數據繪制出的主 體分布圖,用于分析聲調特征點。
圖 2-9 文縣方言陽平調主體分布圖
圖 2-9 顯示,文縣方言陽平調的標準差從起點的 0.53 至第 6 點的 0.53 都較
小,變化穩定,是穩態段,發音人在此處的差異最小,這部分的“低、升”代表 了陽平調的主要特征,但前 3 點標準差是整個陽平調的最小部分,表明“低”的 特征相較于“升”而言更穩定。第 7 點標準差為 0.61 ,終點標準差為 0.97 ,都較 大,是動態段,發音人在此處最容易出現不同,不具有語言學上的意義,它的降 勢會隨著時長的增加而越趨緩。這些說明,文縣方言陽平調最本質的特征是“低”, 聲調目標是拐點前的低平、升。
(四) 聲調走勢向調域底部靠近
圖 2- 10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陽平調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數據做出的極 限分布圖,用于分析聲調的分布空間。
圖 2- 10 文縣方言陽平調極限分布圖
圖 2- 10 顯示,文縣方言陽平調在整個調域中仍為低升降的后凸調,T 值的
20
浮動范圍,起點最高為 2.59 ,最低為 1. 14 ,凸點最高為 3.68 ,最低為 2. 13 ,終點 最高為 2.51 ,最低為 0 。聲調分布在 2 度和 4 度之間。從調型來看,陽平調是一 個低升降調,但是在調頭、調尾處卻皆有不同。最大值的調頭落在了調域的 3 度 內,起始處有微降,調尾落在了調域的 3 度和 4 度之間。最小值的調頭落在了調 域的 2 度內,起始處無下降趨勢,調尾落在了調域的 1 度和 2 度之間。從三條聲 調曲線的分布空間看,平均值與最小值距離較小,說明數據分布的趨勢向下集中, 顯示出“低”是陽平調最重要的特征。
實驗結果顯示,文縣方言陽平調的音高特征是聲調曲線凸點前的“低、升”, 前 3 點標準差是整個陽平調的最小部分,表明“低”的特征相較于“升”而言更 穩定,而此處的調型趨平,說明陽平調最本質特征是“低平”。調尾部分的下降 段標準差大,時長短,是動態段,容易出現變異,對于調位的區分作用小。
由此可知,陽平調的聲調目標是“低”, 不僅調域低,連聲調的起伏變化也 較小。朱曉農(2012)提出,有一種不以調型曲拱作為區別特征的純低調。如北 京話的上聲 214 ,不論是趙元任認為的低降 21 或低平 11 ,還是許多北京人發成
的嘎裂低凹 303 ,它就是一個純低調,語音學上表現眾多,其共同的音法特征就
是“低”43 。從本文的實驗結果來看,文縣方言也是一種純低調,因其不以調型
作為與其它聲調相互區別的條件,聲調系統便選擇了以調域作為區別特征,其理 論調型是平調,理論調值是 11 ,只要實現了“低” ,就實現了陽平調。但純低 調 11 難以實現,聲調系統便以 12 、23、231 、223、213 等作為現實的調值表現。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將陽平調記作 113 ,低平調升尾。一方面凸顯了陽平調在聲 調系統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則兼顧了實際語音表現。
二、性別、年齡對陽平調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女性組聲調曲線起伏更小
圖 2- 11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陽平調音高曲線圖。
圖 2- 11 文縣方言陽平調男、女對比圖
43 朱曉農. 降調的種類[J].語言研究,2012 (2):1-16.
21
圖 2- 11 顯示,文縣方言陽平調,男、女組都是后凸調,但男性組聲調曲線 的起伏較女性組大。起點 T 值,男性組為 1.73 ,女性組為 2.08;凸點 T 值,男 性組為 2.62,女性組為 2.95;終點 T 值,男性組為 0.21 ,女性組為 0.99。男性組 調值 23 ,女性組調值 34 。男性組聲調曲線一直低于女性組,表明女性組的音高 值較大,這與女性發音器官的生理特征有關。
(二) 青年組聲調曲線起伏更小
圖 2- 12 是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陽平調音高曲線圖。
圖 2- 12 文縣方言陽平調老年、青年對比圖
圖 2- 12 顯示,文縣方言陽平調,老年、青年組都是后凸調,但老年組的起 伏大。起點 T 值,老年組為 1.75 ,青年組為 2.26;凸點 T 值,老年組為 2.86,
青年組為 2.38;終點 T 值,老年組為 0.22 ,青年組為 0.06 。青年組的聲調曲線, 凸點前的部分,在調域 3 度以內變化,調頭的下降是發低音的伴隨特征,整個前 半部分的聲調曲線近似于一條水平線。另外,青年組的調域整體而言也較老年組 低。
三、小結
本文實驗結果顯示,文縣方言陽平調從調型看是先升后降的后凸調。結尾部 分的下降段時長短,起始部分的上升段時長長,聲調目標在前半部分。聲調特征 點最小的地方在前 3 點處,是穩態段,此處的調型趨平,調域低,說明陽平調的 調位信息是“低平”。聲調特征點最大的地方在結尾處,是動態段,說明該調尾
的下降段不是聲調本質特征。聲調平均值曲線與最小值距離近,表示數據的分布 向下集中,未來陽平調的發展逐漸向調域底部靠攏。
因此,文縣方言陽平調是個低平調,“低”是其本質特征,聲學表現為低升 降拱,調型上的曲拱不起區別意義。調值 113,變體包括 12、23、231、223、213。 從前人的記錄來看,莫超(2004)、朱富林(2014)、朱曉農(2015)、李藍(2020)
22
分別記為升調 12 、13 、23 、24 ,起點都是從調域下部開始的,終點處的調域也 不是很高,都凸顯了“低”這一要素,至于升的起點是 1 還是 2 ,終點是 2 還是 3 或是 4 ,都只是不同變體的差異。岳國文(2007)記為曲折調 213 ,調頭處的 下降幅度小,折點處低至調域底部,調尾的升幅大,同樣凸顯了“低”這一要素。 至于 2、3 的存在,則是發 1 的必經階段。人類發音的初始態是從調域中部開始, 要想實現低調,必須經過調頭的下降段,而調尾的上升段則是低調目標完成后回 歸初始態的表現。
第三節 上聲調音高特征分析
一、上聲調是高平調還是高降調
前人研究中,文縣方言上聲調有平調和降調的分歧。莫超(2004)、岳國文 (2007)記為 53 ,朱富林(2014)、朱曉農(2017)、李藍(2020)記為 55 。 以下是本文對文縣方言上聲調實驗結果的分析。
(一) 調型為凸調
圖 2- 13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上聲調音高平均值做出的音高曲線圖,用于分 析調型、調域。
圖 2- 13 文縣方言上聲調音高曲線圖
圖 2- 13 顯示,文縣方言上聲調是一個凸調,聲調曲線前半部分位于調域中
部至頂部,聲調曲線后半部分位于調域頂部至中低部。整個調型的折點在第 5 點 處,T 值最大為 5 ,折點前的部分是中高升,折點后的部分是高降調。T 值的變 化是,起點處為 3.27 ,終點處為 1.72 。最高點與最低點之間相差 3.27 度,調域 較寬。
(二) 聲調上升、下降段時長接近
23
圖 2- 14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上聲調平均值、絕對時長數據做出的 T 值曲線 圖(單位毫秒) ,用于分析歸一化后的音高在時間軸上的變化。
圖 2- 14 文縣方言上聲調絕對時長 T 值曲線圖
圖 2- 14 顯示,文縣方言上聲調的時長為 378 毫秒。聲調曲線在凸點處開始 下降,表明上聲調是凸拱。
(三) 穩態段在音高曲線凸點處
圖 2- 15 是用 4 位發音人的上聲調音高平均值加減標準差所得數據繪制出的 主體分布圖,用于分析聲調特征點。
圖 2- 15 文縣方言上聲調主體分布圖
圖 2- 15 顯示,文縣方言上聲調的標準差從起點的 0.21 至第 7 點的 0.45 都小
于 0.5 。其中,第 5 點標準差最小為 0.01 ,是聲調特征點,說明此處的“高”承 載了調位信息。標準差從第 8 點至第 9 點均大于 0.5 ,說明結尾的這一小部分是 聲調動態段,發音人在此處變異多。聲調目標是凸點的高、平,調尾部分的降段 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延長。
(四) 聲調走勢向調域上部靠攏
24
圖 2- 16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上聲調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數據做出的極 限分布圖,用于分析聲調的分布空間。
圖 2- 16 文縣方言上聲調極限分布圖
圖 2- 16 顯示,文縣方言上聲調在整個調域中仍為凸調,T 值的浮動范圍, 起點最高為 3.49 ,最低為 2.97 ,凸點最高為 5 ,最低為 4.97 ,終點最高為 3 ,最 低為 0.63。聲調分布在 1 度和 5 度之間。從調型來看,上聲調是一個凸調,但是 在調尾處卻有不同,最大值的調尾曲線位于調域 4 度和 5 度之間,最小值的調尾 曲線位于調域 1 度和 3 度之間。從三條聲調曲線的分布空間看,折點處的最大值 與最小值都與平均值很接近,幾乎重疊,說明數據分布的趨勢向調域高部集中, 顯示出“高”是上聲調最重要的特征。
實驗結果顯示,文縣方言上聲調的音高特征是“高、平”, 聲調起始部分的
升,是聲帶在發高調時的生理表現,是預期性調節段,不具有語言學意義。結尾 部分的下降,雖也是高平調結束時的伴隨特征,不具有典型的語言學意義,但發 音人在這部分的時間較長,基本上不具有人際差異,在文縣方言上聲調的發音中 已成為普遍屬性。另外,結尾處的標準差只有一小部分(第 8 點至第 9 點) 大于 0.5,也顯示了折點后的下降段有部分是聲調特征?;诖?,調值可記作 553 ,高 平調帶降尾,變體包括 55 、53。
二、性別、年齡對陰平調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男性、女性組調型幾乎重合
圖 2- 17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上聲調音高曲線圖。
25
圖 2- 17 文縣方言上聲調男、女對比圖
圖 2- 17 顯示,文縣方言上聲調,男、女組都是凸調,但男性組聲調曲線的 結尾處低于女性組。起點 T 值,男性組為 1.51 ,女性組為 1.93;凸點 T 值,男 性組為 5,女性組為 5;終點 T 值,男性組為 3.25,女性組為 0.99。男性調值 552, 女性調值 553 。聲調曲線的起始、末尾部分,男性組低于女性組,其它部分二者 幾乎重合。
(二) 老年、青年組調型幾乎重合
圖 2- 18 是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上聲調音高曲線圖。
圖 2- 18 文縣方言上聲調老年、青年對比圖
圖 2- 18 顯示,文縣方言上聲調,老年、青年組均為高凸調。起點 T 值,老
年組為 3.01 ,青年組為 3.37;凸點 T 值,老年組為 5 ,青年組為 5;終點 T 值, 老年組為 1.76,青年組為 1.57。老年組、青年組聲調曲線幾近重疊,但青年組整 體位于上方。
三、小結
本文實驗結果顯示,文縣方言上聲調是個位于調域高部的凸調,聲調特征點
26
最小部分位于凸點處,此處的“高、平”是其本質特征。聲調起始部分的上升段,
因其升幅不明顯,同時也是發高調時的伴隨特征,可不計入調型段。朱曉農(2014)
就將調頭部分升幅不大的 45 處理為高平調 55 的語音變體44 。而調尾部分的下降
段,雖也是發高平調的伴隨特征,但只有第 8、9 點處的標準差大于 0.5,其余部 分接近 0.5 ,說明上聲調在“高、平”本質之外,還帶有些許的降尾。在此次調 查過程中也發現,降尾部分的發音時間普遍存在,基本上不具有人際差異。這些 說明,文縣方言上聲調是高平調,但帶有降尾,但這降尾比起凸點“高、平”的 區別特征來說,重要性不同。
因此,文縣方言上聲調調值可記作 553 ,高平調帶降尾,變體包括 55 、53。 從前人的記錄來看,朱富林(2014)、朱曉農(2015)、李藍(2020)記為 55, 抓住了上聲調的本質。莫超(2004)、岳國文(2007)記為 53 ,也凸顯了上聲 “高”的特征,同時還包含了“降”的特征,而“降”的特征在此次調查中比較 明顯,但是否具有普遍特征,還有待大樣本的研究?;诖?,前人記音的分歧原 因在于對聲調特征點的把握。特征點處的 55 ,是最符合上聲調位信息的。特征 點后的 53 部分,雖不是最為重要的聲調特征段,但發音人表現較明顯普遍,因 而調查者將這部分計入了調型段。
第四節 去聲調音高特征分析
一、去聲調是升調還是曲折調
前人研究中,文縣方言去聲調有升調和曲折調的分歧。莫超(2004) 、岳國 文(2007)、朱富林(2014)、朱曉農(2015)記為升調,分別是 24 、35 、24、 24 ,李藍(2020)記為曲折調 213 。以下是本文對文縣方言去聲調實驗結果的分 析。
(一) 調型為后凸調
圖 2- 19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去聲調音高平均值做出的音高曲線圖,用于分 析調型、調域。
44 朱曉農.聲調類型學大要——對調型的研究[J].方言,2014 (3):193-205.
27
圖 2- 19 文縣方言去聲調音高曲線圖
圖 2- 19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是一個后凸調,聲調曲線的前半部分位于調 域中部至調域頂部,聲調曲線的后半部分位于調域頂部至調域中低部。前半部分 是一個升調,起點 T 值為 1.9,上升至第 6 點最高,T 值為 3.78,接著降至終點, 終點 T 值最低為 1.47 。調域跨度 2.31 ,調域較窄。
(二) 聲調上升段時長大于下降段
圖 2-20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去聲調平均值、絕對時長數據做出的 T 值曲線 圖(單位毫秒) ,用于分析歸一化后的音高在時間軸上的變化。
圖 2-20 文縣方言去聲調絕對時長 T 值曲線圖
圖 2-20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的時長為 381 毫秒。聲調曲線在時長的五分 之三處開始下降,表明去聲調是后凸拱。
(三) 穩態段在音高曲線上升部分
圖 2-21 是用 4 位發音人的去聲調音高平均值加減標準差所得數據繪制出的 主體分布圖,用于分析聲調特征點。
28
圖 2-21 文縣方言去聲調主體分布圖
圖 2-21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的標準差從起點 0.21 至第 7 點 0.49 都比較小, 說明這部分是去聲調的穩態段,聲調特征在此處最易體現,從調型來看,走向是 中升。標準差從第 8 點至第 9 點,突然增大至 1.23,說明結尾的這一小部分是聲 調動態段,發音人在此處變異多,不代表去聲調的本質信息。因此,去聲調的目 標是凸點前的中、升,調尾部分的降段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減緩,不具有典型的 語言學意義。去聲調的本質特征是“升”。
(四) 聲調走勢靠近調域中高部
圖 2-22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去聲調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數據做出的極 限分布圖,用于分析聲調的分布空間。
圖 2-22 文縣方言去聲調極限分布圖
圖 2-22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在整個調域中仍為后凸調,T 值的浮動范圍, 起點最高為 2.26,最低為 1.69,凸點最高為 4.39,最低為 2.77,終點最高為 2.85, 最低為 0. 17 。聲調分布在 1 度和 5 度之間。從調型來看,陽平調是一個后凸調, 但是在調尾處卻有不同,最大值的聲調曲線位于調域的 3 度和 5 度之間,最小值 的聲調曲線位于調域的 1 度和 3 度之間。從三條聲調曲線的分布空間看,最大值
29
與平均值很接近,說明數據分布的趨勢向調域中高部集中,顯示出“升”是去聲 調最重要的特征。
實驗結果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的音高特征是“升”, 凸點后的下降部分不 僅時長短,而且標準差大,是動態段,不代表去聲調的本質。因而,調值可記作 24 ,變體包括 23 、35。
二、性別、年齡對陰平調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女性發音人升調特征更明顯
圖 2-23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去聲調音高曲線圖。
圖 2-23 文縣方言去聲調男、女對比圖
圖 2-23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男、女組調型存在差異,男性組是一個凸
調,女性組主體部分是升調,但帶有降尾。起點 T 值,男性組為 1.8 ,女性組為 2.07;終點 T 值,男性組為 0.37 ,女性組為 2.57 。男性調值 24 ,女性調值 34 。 第 4 點前的聲調曲線,男性組在女性組下方,第 4 點至第 6 點的聲調曲線,男性 組在女性組上方,第 6 點至第 9 點的聲調曲線,男性組又處于女性組下方。
(二) 青年組升調特征更明顯
圖 2-24 是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去聲調音高曲線圖。
30
圖 2-24 文縣方言去聲調老年、青年對比圖
圖 2-24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老年、青年組均為后凸調,但青年組凸點 后的下降部分無老年組明顯,整個聲調曲線集中在前半部分的升。起點 T 值,老 年組為 1.96,青年組為 1.87;凸點 T 值,老年組為 3.97,青年組為 3. 18;終點 T 值,老年組為 0.37,青年組為 1.36。老年組聲調曲線變化較青年組明顯,二者在 聲調曲線終點處重合。
三、小結
本文實驗結果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是個位于調域中高部的后凸調,聲調特 征段在起始部分,表明調位信息是“升”。凸點后的下降部分標準差大,是動態 段,此處不承載去聲調的調位信息。另外,從時長來看,去聲調上升部分的時長 為 240 毫秒,下降部分時長為 140 毫秒,也顯示去聲調的目標集中在“升”的部 分?;诖?,去聲調調值可記作 24 ,變體包括 23 、35 。從前人的記錄來看,莫 超、岳國文、朱富林、朱曉農記為升調 24 、35 ,都抓住了去聲調的本質,至于 起點、終點的多少,都是調位變體的反映。
第五節 文縣方言單字調格局
前文從音高特征、聲調特征點、時長、分布空間 4 個角度考察文縣方言單字 調的特征,并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進行性別、年齡的分組統計分析,得 出的結論如下。
一、高低升降的格局
文縣方言陰平調是半高降調,穩態段在聲調終點處,調值可記作 41 。陽平 調是純低調,不以調型作為區別維度,“低”是其唯一的區別特征,語音實現為 低升降拱,穩態段在起始處,底層是 11 ,調值可記作 113。上聲調是高平調帶降 尾,穩態段在凸點處,本質特征是“高、平”, 降尾部分因是發音人的普遍表現, 所以調值記作 553 。去聲調是中升調,穩態段在起始處,調尾的下降部分是動態 段,不是語言學目標,調值記作 24 。單字調格局為一升一降、一高一低,分別 是陰平降調、陽平低調、上聲高調、去聲升調,格局分明。如下圖 2-25 所示。
31
圖 2-25 文縣方言單字調格局圖
二、女性組、青年組單字調格局更為分明
分組統計發現,聲調動態段的地方,男、女組容易出現差異,如去聲調的結 尾部分,男性組下降趨勢明顯,終點低,女性組則降幅小,終點高。老年、青年 組的差異,既出現在聲調的動態段,如陰平調的開頭,青年組聲調曲線高于老年 組。又出現在聲調的穩態段,如去聲調的開頭,老年組聲調曲線在青年組上方。 就單字調格局而言,女性、青年組的低調、升調較男性、老年組表現得更為明顯, 而高調、降調則彼此差別不明顯。這些表明,女性、青年組的高低、升降彼此對 立更為明顯,單字調格局也更為分明。
三、前人差異原因
本文單字調的實驗結果與前人研究有部分出入,如陰平調的起點值要比前人 傳統記錄高 1 或 2 度,陽平調要低 1 度,上聲調既凸顯高平又凸顯降尾,這些存 在差異的地方多是聲調動態段??偟膩砜?,不同的調值記錄形成的差別,不是調 位性的,而是調位變體的表現,這與當時調查者對聲調穩態段、動態段的把握, 調查者的記音習慣,發音人的發音習慣有關。
32
第三章 重重型雙字調實驗研究
雙字調是聲調的動態表現,也是語流音變中最小的組合單位。當單字調系統 這一靜態單位進入雙字調后,受到相鄰單字的影響可能發生變異,產生連讀變調。 可見,雙字調對于研究聲調系統具有重要意義。另外,上一章文縣方言單字調的 實驗研究顯示,文縣方言單字調的表現存在差異和不穩定性,尤其是與前人分歧 較大的兩個聲調: 不以調型區別作為區別特征的純低調陽平、帶有下降尾音性質 的高平調上聲,它們進入連讀語流中會有怎樣的變化?
基于此,本章從音高、時長、音強三方面對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調展開 聲學分析,考察調值、調型、調域及連讀變調模式。同時,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文 縣方言雙字調,本章以性別、年齡兩個社會因素作為變量,將發音人分為男女組、 老年和青年組展開分析。
“重重型”雙字組,前字和后字各有 4 個調類,共 16 種組合。為了突出文 縣方言單字調在語流中的表現,本章展開分析時采用兩種模式,即前字明確組、 后字明確組。前字明確組中,前字調類一致,后字調類有別。后字明確組中,后 字調類一致,前字調類有別。如“上聲+X”組表示前字明確組, “X+上聲”則 表示后字明確組。所有發音人的 T 值數據見文末附錄。
第一節 陰平調音高特征分析
一、陰平調作前字時,有平調和降調兩種調型
圖 3- 1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陰平調在不同組合中的音高平均值數據,繪制出 的“陰平+X”組合音高曲線圖,用來分析調型、調域和調值。
圖 3- 1 文縣方言“陰平+X”組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33
圖 3- 1 顯示,陰平調作前字時,起點、終點處的分布比較分散。起點的位置 在調域 3 度至 4 度,終點的位置則在調域 1 度至 4 度。存在 3 種調型,半高平調、 半高降調和中降調; 4 種調值,陰平調前的 43 ,陽平調前的 42,上聲調前的 44, 去聲調前的 31 。與陰平單字調相比,變調發生在“陰平+上聲”組合,前字由調 頭略凸的半高降調 41 變成了中高平調 44 。其余調類,如陰平、陽平、上聲調的 前字,與單字調相比,調型相同,都是降調,調值略有差別,下降的趨勢減緩, 屬于非調位性的變化,不發生變調。
二、陰平調作后字時,沒有發生明顯變調
圖 3-2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陰平調在不同組合中的音高平均值數據,繪制出 的“X+陰平”組合音高曲線圖,用來分析調型、調域和調值。
圖 3-2 文縣方言“X+陰平”組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3-2 顯示,陰平調作后字時,終點處的分布比較集中,起點處則略有分散。 起點的位置在調域 4 度和 5 度之間,終點的位置在調域 1 度內。調型統一,均為 降調,但調值存在差別,陰平、陽平調為 41 ,上聲、去聲調后為 51 。與陰平單 字調相比, “X+陰平”組合的后字一律不發生變調,它們之間調型一致,只是 起點處的調值略有差異,這些都屬于非調位性的變化,是調位變體的反映。
三、性別對重重型陰平調雙字組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陰平調作前字時,女性組發音更穩定
圖 3-3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陰平+X”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3 文縣方言“陰平+X”組雙字組男、女音高曲線圖
圖 3-3 顯示,陰平調作前字時,男性組與女性組的調型走勢一致,有 2 種, 平調和降調。但女性組的平調較男性組更平緩,發音也更穩定,降調較男性組迅 速,調頭無微凸狀。
(二) 陰平調作后字時,女性組發音更穩定
圖 3-4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X+陰平”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4 文縣方言“X+陰平”組雙字組男、女音高曲線圖
圖 3-4 顯示,陰平調作后字時,男性組與女性組調型走勢一致,但調頭部分 女性組分布集中,男性組分布分散。二者相較,女性組發音變化不大,整體穩定。
由以上可知,文縣方言重重型陰平調雙字組中, “陰平+上聲”的前字,男 性、女性組均發生變調,由單字調時的半高降 42 變為半高平 44 ,但女性組變調 后的調型起伏小,更接近水平調。
四、年齡對重重型陰平調雙字組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陰平調作前字時,青年組發音更穩定
圖 3-5 是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陰平+X”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5 文縣方言“陰平+X”組雙字組老年、青年音高曲線圖
圖 3-5 顯示,陰平調作前字時,老年組與青年組的調型一致,有 2 種,平調 和降調。但青年組的平調較老年組更平穩,起伏小,降調較老年組迅速,無調頭
35
的凸起狀。
(二) 陰平調作后字時,青年組發音更穩定
圖 3-6 是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X+陰平”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6 文縣方言“X+陰平”組雙字組老年、青年音高曲線圖
圖 3-6 顯示,陰平調作后字時,老年組與青年組的調型一致,但調頭部分青 年組分布集中,老年組較分散,同樣調頭的起伏狀,老年組比青年組更明顯。
由以上可知,文縣方言陰平調雙字組中, “陰平+上聲”的前字,老年、青 年組均發生變調,由半高降調 41 變為半高平調 44 ,但青年組變調后的調型更穩 定,平調特征表現得更明顯。
五、前后字時長對比
圖 3-7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的“陰平+X”組合在“重重型”雙字調中的音長平 均值數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陰平+X”組合雙音節詞時長對比數據柱狀圖, 單位毫秒 ms。
圖 3-7 文縣方言“陰平+X”雙字組時長對比數據柱狀圖
36
圖 3-7 顯示,文縣方言“陰平+X”雙字調組合中, “陰平+陰平”的前字時 長 216ms ,后字時長 185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0.86; “陰平+陽平”的 前字時長 201ms ,后字時長 246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1.22; “陰平+上 聲”的前字時長 232ms ,后字時長 244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1.05;“陰 平+去聲”的前字時長 228ms ,后字時長 243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1.07。 可以看到,除了后字是陰平調時,前字時長大于后字,其余組合都是后字時長大 于前字。
六、前后字音強對比
圖 3-8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的“陰平+X”組合在“重重型”雙字調中的幅度積 平均值數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陰平+X”組合雙音節詞幅度積對比數據柱狀 圖,單位秒 s。
圖 3-8 文縣方言“陰平+X”雙字組幅度積對比數據柱狀圖
圖 3-8 顯示,文縣方言“陰平+X”雙字調組合中, “陰平+陰平”的前字幅 度積 1501s,后字幅度積 855s,音量比是 0.6;“陰平+陽平”的前字幅度積 1172s, 后字幅度積 823s ,音量比是 0.7;“陰平+上聲”的前字幅度積 1232s ,后字幅度 積 1245s,音量比是 1.01;“陰平+去聲”的前字幅度積 933s,后字幅度積 1266s, 音量比是 1.36??梢钥吹?,后字是陰平調、陽平調時,前字幅度積大于后字,說 明前字發音稍重。后字是上聲調、去聲調時,前字幅度積小于后字,說明后字發 音稍重。
第二節 陽平調音高特征分析
一、陽平調作前字時,調型為低平調
37
圖 3-9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陽平調在不同組合中的音高平均值數據,繪制出 的“陽平+X”組合音高曲線圖,用來分析調型、調域和調值。
圖 3-9 文縣方言“陽平+X”組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3-9 顯示,陽平調作前字時,起點處的分布密集,終點處的分布分散。起 點處的位置落在調域 2 度內,終點處的位置落在調域 2 至 3 度。調型整體一致, 均是低平調,雖調尾處個別調型略有波動起伏,但調頭至調尾的跨度范圍皆在一 個調域內,仍可將其看作是平調,只是發音不太穩定而已。調值有 2 種,陰平、 上聲、去聲調前的 22 ,陽平調前的 33 。與陽平單字調相比,“陽平+X”組合的 前字,由“低升降拱”變成“中平略帶起伏” ,調型、調值都發生了變化,由 113 變成了 22 或 33。但是這種變化所體現出的調型,正是陽平調本質“低、平” 的體現,符合學界一般所說的連讀調更體現單字調本質的說法。我們把陽平調的 這種變化仍歸為非調位性變調即不發生變調。
二、陽平調作后字時,調型為低降調
圖 3- 10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陽平調在不同組合中的音高平均值數據,繪制 出的“X+陽平”組合音高曲線圖,用來分析調型、調域和調值。
38
圖 3- 10 文縣方言“X+陽平”組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3- 10 顯示,陽平調是后字時,終點處的分布較為集中,起點處則略有分 散。起點處的位置在調域 2 度至 3 度,終點處的位置在調域 1 度內。調型一致, 都為低降調,降幅較緩較小。調值有 2 種,陰平、去聲調后的 21 ,陽平、上聲 調后的 32 。與陽平單字調相比, “X+陽平”組合的后字,由“低升降拱”變成 “中低降”,調型、調值都發生了變化,由 113 變成了 21 或 32 。這種降幅不大 的聲調,也有可能是回歸陽平調本質的體現,只是還未徹底完成。陽平調位于后 字時,我們將其處理為發生變調,屬于調位性的變化。
三、性別對重重型陽平調雙字組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陽平調作前字時,女性組發音更穩定
圖 3- 11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陽平+X”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 11 文縣方言“陽平+X”組雙字組男、女音高曲線圖
圖 3- 11 顯示,陽平調作前字時,男性組與女性組的調型走勢整體一致,但
調尾處存在差別,表現為,女性組分布集中,在調域的 2 度以內,而男性組分布 分散,在調域的 1 度和 3 度之間。與陽平單字調相比,男性、女性組調型、調值 都發生了變化,結合前文的分析,均不處理為變調,而是調位本質的體現。
(二) 陽平調作后字時,女性組發生變調
圖 3- 12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X+陽平”組合音高曲線圖。
39
圖 3- 12 文縣方言“X+陽平”組雙字組男、女音高曲線圖
圖 3- 12 顯示,陽平調作后字時,男性組與女性組調型走勢存在差別,表現
為,男性組的起伏大,是低平調帶降尾,女性組則更趨于平穩,但女性組有變異 傾向,即往低降調發展,屬于調位性變體。
以上這些說明,文縣方言陽平調雙字組中,男性組均不發生變調,女性組則 在陽平調作后字時發生變調,由“低升降拱”113 變成“中低降”21 或 32。
四、年齡對重重型陽平調雙字組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陽平調作前字時,青年組發音更穩定
圖 3- 13 是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陽平+X”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 13 文縣方言“陽平+X”組雙字組老年、青年音高曲線圖
圖 3- 13 顯示,陽平調作前字時,老年組與青年組的調型走勢大體一致,都
是低平調略帶起伏,調尾處差別明顯,表現為,青年組分布集中,在調域的 2 度 以內,而老年組分布分散,在調域的 2 度和 3 度之間。與陽平單字調相比,老年、 青年組調型、調值都有改變。結合前文的分析,均不處理為變調,而是調位本質 “低、平”的體現。
(二) 陽平調作后字時,青年組發生變調
圖 3- 14 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X+陽平”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 14 文縣方言“X+陽平”組雙字組老年、青年音高曲線圖
40
圖 3- 14 顯示,陽平調作后字時,老年組與青年組調型有差異,表現為,老 年組的起伏大,是低平調帶降尾,青年組則更趨于平穩,是低降調,發生了變調。
以上這些說明,文縣方言陽平調雙字組中,老年組均不發生變調,青年組則 在“X+陽平”的后字發生變調,由“低升降拱”113 變成“中低降”31。
五、前后字時長對比
圖 3- 15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的“陽平+X”組合在“重重型”雙字調中的音長 平均值數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陽平+X”組合雙音節詞時長對比數據柱狀圖, 單位毫秒 ms。
圖 3- 15 文縣方言“陽平+X”雙字組時長對比數據柱狀圖
圖 3- 15 顯示,文縣方言“陽平+X”雙字調組合中,“陽平+陰平”的前字時 長 203ms ,后字時長 201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0.99; “陽平+陽平”的 前字時長 252ms ,后字時長 245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0.97; “陽平+上 聲”的前字時長 259ms ,后字時長 258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0.99;“陽 平+去聲”的前字時長 238ms ,后字時長 267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1. 12。 可以看到,除后字是去聲調時前字時長小于后字,其余組合都是后字時長小于前 字。
六、前后字音強對比
圖 3- 16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的“陽平+X”組合在“重重型”雙字調中的幅度 積平均值數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陽平+X”組合雙音節詞幅度積對比數據柱 狀圖,單位秒 s。
41
圖 3- 16 文縣方言“陽平+X”雙字組幅度積對比數據柱狀圖
圖 3- 16 顯示,文縣方言“陽平+X”雙字調組合中,“陽平+陰平”的前字幅 度積 651s,后字幅度積 1451s,音量比是 2.23;“陽平+陽平”的前字幅度積 803s, 后字幅度積 1357s ,音量比是 1.69;“陽平+上聲”的前字幅度積 1485s ,后字幅 度積 1921s,音量比是 1.29;“陽平+去聲”的前字幅度積 988s,后字幅度積 1701s, 音量比是 1.72 ??梢钥吹?,后字幅度積均大于前字,說明后字發音比前字稍重。
第三節 上聲調音高特征分析
一、上聲調作前字時,調型為高平調
圖 3- 17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上聲調在不同組合中的音高平均值數據,繪制 出的“上聲+X”組合音高曲線圖,用來分析調型、調域和調值。
圖 3- 17 文縣方言“上聲+X”組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3- 17 顯示,上聲調作前字時,起點處的分布密集,終點處的分布分散。 起點處的位置在調域 4 度內,終點處的位置在調域 4 度至 5 度。整體調型較一致, 都為高平調,雖調尾處個別調型略有波動起伏,但調頭至調尾的跨度范圍皆在一
42
個調域內,仍可將其看作平調,只是發音不太穩定而已,但“上聲+上聲”組合 的前字,平調調型穩定,無起伏變化。調值有 2 種,陰平、陽平、去聲調前的 55 ,上聲調前的 44 。與上聲單字調相比,“上聲+X”組合,前字由“高凸拱形” 變為“高平微升” ,調型、調值都發生了變化,由 553 變成了 55 或 44 。同樣, 這種變化所體現出的調型,正是上聲調本質“高、平”的體現,符合學界一般所 說的連讀調更體現單字調本質的說法。我們把上聲調的這種變化仍歸為非調位性 變調即不發生變調。
二、上聲調作后字時,調型為后凸調
圖 3- 18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上聲調在不同組合中的音高平均值數據,繪制 出的“X+上聲”組合音高曲線圖,用來分析調型、調域和調值。
圖 3- 18 文縣方言“X+上聲”組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3- 18 顯示,上聲調作后字時,起點、終點處的分布均略有分散。起點處 的位置在調域 4 度至 5 度,終點處的位置在調域 2 度至 3 度。調型一致,均是凸 點靠前的曲折調,但調值有 2 種,陰平、陽平、去聲調后的 552,上聲調后的 553。 與上聲單字調相比, “X+上聲”組合的后字,調型變化大,但調值差別小。整 個調型的折點趨前,由單字調的第 5 點變為了雙字調的第 4 點,由“凸拱”變成 “前凸拱” ,調值由 553 變成了 552 ,但也有 553 ,結尾處的下降部分較單字調 而言更為明顯且重要。這些似乎給了我們一種印象,單字調上聲的附加性降尾有 它存在的合理性。上聲調位于后字時,我們仍將其處理為未發生變調,553 到 552, 只是聲調變體的表現,屬于非調位性的變化。
三、性別對重重型上聲調雙字組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上聲調作前字時,男性組拖音更明顯
圖 3- 19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上聲+X”組合音高曲線圖。
43
圖 3- 19 文縣方言“上聲+X”組雙字組男、女音高曲線圖
圖 3- 19 顯示,上聲調作前字時,男性組與女性組的調型基本走勢一致,只
是調尾處男性組較女性組分布集中,表現為,男性組分布在調域的 5 度以內,女 性組分布在調域 4 度和 5 度之間,且男性組后半部分有隆起狀,表明帶有拖音, 但不如單字調時明顯。與上聲單字調相比,男性、女性組調型、調值都發生了變 化,結合前文的分析,均不處理為變調,而是調位本質的體現。
(二) 上聲調作后字時,男性組拖音更明顯
圖 3-20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X+上聲”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20 文縣方言“X+上聲”組雙字組男、女音高曲線圖
圖 3-20 顯示,上聲調作后字時,男性組與女性組調型走勢一致,均為高平 調帶降尾,但下降部分的幅度存在差別,表現為,男性組降勢急,終點低,在調 域的 1 度和 2 度之間,女性組降勢緩,終點高,在調域 3 度以內。
以上這些說明,文縣方言上聲調雙字組中,男性組、女性組均不發生變調, 但女性組上聲調后半部分的下降趨勢較男性組而言緩慢,附屬性尾音不如男性組 明顯。
四、年齡對重重型上聲調雙字組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上聲調作前字時,老年組拖音更明顯
圖 3-21 是老年組發音人和青年組發音人的“上聲+X”組合音高曲線圖。
44
圖 3-21 文縣方言“上聲+X”組雙字組老年、青年音高曲線圖
圖 3-21 顯示, 上聲調作前字時,老年組與青年組的調型基本走勢一致,都 是高平調,但老年組的變化更明顯,有明顯的下降尾音,而青年組的調型除了“上 聲+陰平”組合的前字是升調 45 外,其它都趨于平穩,是個高平調 44 。我們說, 微升調 45,也可看作是高平調 55 的變體,因為升的幅度不大,聽感上并不明顯。 與上聲單字調相比,老年、青年組雖調型、調值都由改變,但結合前文的分析, 均不處理為變調,而是調位本質“高、平”的體現。
(二)上聲調作后字時,老年組拖音更明顯
圖 3-22 是老年組發音人和青年組發音人的“X+上聲”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22 文縣方言“X+上聲”組雙字組老年、青年音高曲線圖圖
圖 3-22 顯示, 上聲調作后字時,老年組與青年組調型相同,均為高平調帶 降尾,但下降部分的幅度存在差別,表現為,老年組降勢急,終點低,在調域 2 度上下,青年組除了“陰平+上聲”組合的后字外,其余都降勢緩,起點處無老 年組高,但終點處的聲調曲線卻在老年組上方,尤其是“陽平+上聲”組合的后 字,落在了在調域 4 度下方一點。
以上這些說明,文縣方言上聲調雙字組中,老年組、青年組均不發生變調, 但青年組上聲調的下降尾音無老年組明顯,尤其是上聲調作前字時,更凸出了高 平調的本質。
45
五、前后字時長對比
圖 3-23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的“上聲+X”組合在“重重型”雙字調中的音長 平均值數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上聲+X”組合雙音節詞時長對比數據柱狀圖, 單位毫秒 ms。
圖 3-23 文縣方言“上聲+X”雙字組時長對比數據柱狀圖
圖 3-23 顯示,文縣方言“上聲+X”雙字調組合中,“上聲+陰平”的前字時 長 232ms ,后字時長 205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0.88; “上聲+陽平”的 前字時長 274ms ,后字時長 272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0.99; “上聲+上 聲”的前字時長 251ms ,后字時長 268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1.07;“上 聲+去聲”的前字時長 225ms ,后字時長 272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1.21。 可以看到,后字是上聲調、去聲調時,前字時長小于后字; 后字是陰平調、陽平 調時,前字時長大于后字。
六、前后字音強對比
圖 3-24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的“上聲+X”組合在“重重型”雙字調中的幅度 積平均值數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上聲+X”組合雙音節詞幅度積對比數據柱 狀圖,單位秒 s。
圖 3-24 文縣方言“上聲+X”雙字組幅度積對比數據柱狀圖
圖 3-24 顯示,文縣方言“上聲+X”雙字調組合中,“上聲+陰平”的前字幅 度積 1344s,后字幅度積 1223s,音量比是 0.91;“上聲+陽平”的前字幅度積 1065s, 后字幅度積 873s ,音量比是 0.82;“上聲+上聲”的前字幅度積 996s ,后字幅度 積 1163s ,音量比是 1. 17;“上聲+去聲”的前字幅度積 894s ,后字幅度積 958s, 音量比是 1.07??梢钥吹?,后字是陰平調、陽平調時,前字幅度積大于后字,表 明前字發音稍重; 后字是上聲調、去聲調時,前字幅度積小于后字,表明后字發 音稍重。
第四節 去聲調音高特征分析
一、去聲調作前字時,調型為中升調
圖 3-25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去聲調在不同組合中的音高平均值數據,繪制 出的“去聲+X”組合音高曲線圖,用來分析調型、調域和調值。
圖 3-25 文縣方言“去聲+X”組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3-25 顯示,去聲調是前字時,起點處的分布密集,終點處的分布分散。 起點處的位置在調域 2 度末 3 度始以內,終點處的位置在調域 3 度至 4 度。整體 調型較一致,都為中升調,但調值存在差異,共 3 種,陰平調前的 34 ,陽平、 去聲調前的 24 ,上聲調前的 23 。與去聲單字調相比,“去聲+X”組合,前字由 “后凸調”變為“中升調” ,調型、調值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改變,由 24 變成 了 34 或 23 ,但也有 24 。這種變化所體現出的調型,同樣正是去聲調本質“中、 升”的體現,符合學界一般所說的連讀調更體現單字調本質的說法。我們把去聲 調的這種變化仍歸為非調位性變調即不發生變調。
二、去聲調作后字時,調型為凸調
47
圖 3-26 是依據 4 位發音人的去聲調在不同組合中的音高平均值數據,繪制 出的“X+去聲”組合音高曲線圖,用來分析調型、調域和調值。
圖 3-26 文縣方言“X+去聲”組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3-26 顯示,去聲調作后字時,起點處的分布分散,終點處的分布集中。 起點處的位置在調域 2 度至 3 度,終點處的位置在調域 2 度以內。調型一致,均 是凸調,但調值有 3 種,陰平調后的 23 ,陽平調后的 24,上聲、去聲調后的 34。 與去聲單字調相比, “X+去聲”組合,后字調型變化明顯,但調值差別不大。 整個調型折點趨前,由單字調的第 6 點變為了雙字調的第 5 點,由“后凸拱”變 成“凸拱” ,調值由 24 變成了 23 或 34 ,但也有 24 。這種變化較單字調而言細 微,顯示了去聲調位于后字時的穩定,不僅調型變化不大,調值也如此。去聲調 位于后字時,未發生變調,24 到 23 或 34 ,只是聲調變體的表現,屬于非調位性 的變化。
三、性別對重重型去聲調雙字組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去聲調作前字時,男性組發音更穩定
圖 3-27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去聲+X”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27 文縣方言“去聲+X”組雙字組男、女音高曲線圖
圖 3-27 顯示,去聲調作前字時,男性組與女性組的調型走勢一致,均為升
48
調。與去聲單字調相比,男性、女性組調型、調值都發生了變化,且男性組聲調 曲線較為分布較為密集。結合前文的分析,均不處理為變調,而是調位本質的體 現。
(二) 去聲調作后字時,女性組發生變調
圖 3-28 是男性發音人和女性發音人的“X+去聲”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28 文縣方言“X+去聲”組雙字組男、女音高曲線圖
圖 3-28 顯示,去聲調作后字時,男性組與女性組調型存在差異,表現為, 男性組是一個凸調,女性組則有 2 個,分別是陰平、陽平、去聲調后的升調略帶 降尾,上聲調后的平調。
以上這些說明,文縣方言去聲調雙字組中,男性組不發生變調,女性組在“上 聲+去聲”組合中,后字發生變調,由中升調 24 變為中平調 33 ,而在其它調類 后不發生變調。但這些組合里的去聲調作后字時,聲調后半部分的下降趨勢女性 組無男性組明顯,尾音較短,聲調目標點是前大半部分的“升”, 因而更貼合去 聲調的本質。
四、年齡對重重型去聲調雙字組音高特征的影響
(一) 去聲調作前字時,老年組升調特征更明顯
圖 3-29 是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去聲+X”組合音高曲線圖。
49
圖 3-29 文縣方言“陰平+X”組雙字組老年、青年音高曲線圖
圖 3-29 顯示,去聲調作前字時,老年組與青年組的調型走勢有別,老年組
是中升調,升幅明顯,調值有 24 、34 兩種,而青年組的調型既有中升調又有中 平調帶升尾,表現為,“去聲+陽平”“去聲+去聲”組的前字是升調,調值 24, “去聲+陰平”“去聲+上聲”組合的前字是平調升尾,調值 23 ,升的幅度較小。 老年組、青年組二者相較,青年組的整體調域低。與去聲單字調相比,老年組、 青年組在調型、調值方面都有改變。結合前文的分析,均不處理為變調,而是調 位本質“中、升”的體現。
(二) 去聲調作后字時,青年組發生變調
圖 3-30 是老年發音人和青年發音人的“X+去聲”組合音高曲線圖。
圖 3-30 文縣方言“X+去聲”組雙字組老年、青年音高曲線圖
圖 3-30 顯示,去聲調作后字時,老年組與青年性組調型存在差異,表現為,
老年組是一個凸調,與單字調調型一致,調值可記作 34 ,而青年組則是平調、 升調都帶降尾型,表現為,“上聲+去聲”“去聲+去聲”組合,后字是平調帶降 尾,調值可記作 33 , “陰平+去聲”“陽平+去聲”組合,后字是升調帶降尾, 調值可記作 12 、23 。同樣,老年組、青年組二者相較而言,青年組調域整體偏 低,下降尾音色彩較淡。與去聲單字調相比,青年組在“上聲+去聲”“去聲+ 去聲”組合,后字發生變調,由中升調變為平調略帶降尾。至于青年組后字去聲 調存在的平調調型,我們說與其整體發音有關,青年組的調域都較低,可能導致 去聲調的升幅不太明顯,進而在聲學上表現為帶有起伏的平調,帶有起伏較表示, 他們的平調發音不穩定,有變異的可能。
五、前后字時長對比
圖 3-31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的“去聲+X”組合在“重重型”雙字調中的音長 平均值數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去聲+X”組合雙音節詞時長對比數據柱狀圖, 單位毫秒 ms。
50
圖 3-31 文縣方言“去聲+X”雙字組時長對比數據柱狀圖
圖 3-31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X”雙字調組合中,“去聲+陰平”的前字時 長 205ms ,后字時長 245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1.2;“去聲+陽平”的前 字時長 279ms ,后字時長 259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0.93;“去聲+上聲” 的前字時長 233ms ,后字時長 245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1.05; “去聲+ 去聲”的前字時長 275ms ,后字時長 259ms ,后字占前字時長的比例是 0.94 ???nbsp; 以看到,后字是陰平調、上聲調時,前字時長小于后字; 后字是陽平調、去聲調 時,前字時長大于后字。
六、前后字音強對比
圖 3-32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的“去聲+X”組合在“重重型”雙字調中的幅度 積平均值數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去聲+X”組合雙音節詞幅度積對比數據柱 狀圖,單位秒 s。
圖 3-32 文縣方言“去聲+X”雙字組幅度積對比數據柱狀圖
圖 3-32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X”雙字調組合中,“去聲+陰平”的前字幅 度積 844s,后字幅度積 1027s,音量比是 1.22;“去聲+陽平”的前字幅度積 1153s, 后字幅度積 731s ,音量比是 0.63;“去聲+上聲”的前字幅度積 907s ,后字幅度
51
積 772s,音量比是 0.85;“去聲+去聲”的前字幅度積 1070s,后字幅度積 1715s, 音量比是 1.6 ??梢钥吹?,除了后字是陰平調外,其余組合前字幅度積均小于后 字,表明后字發音稍重。
第五節 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調實驗結論
本文通過語音實驗的方法,從音高、時長、音強 3 個角度考察文縣方言“重 重型”雙字調的特征,并以性別、年齡為變量進行分組統計,得出的結論如下。
一、重重型雙字組調式
實驗結果表明,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組,既有調位性的變化也有非調位 性的變化。詳見表 3- 1。
表 3- 1 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組調式
后字
前字
陰平 41
陽平 113
上聲 553
去聲 24
陰平 41 43+41 41+21 44+552 31+23
陽平 113 22+41 33+32 22+552 22+24
上聲 553 55+51 55+32 44+553 55+34
去聲 24 34+51 24+21 23+552 24+34
表 3- 1 顯示,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組調位性變調表現為,“陰平+上聲” 組合,前字由降調 41 變成了半高平調 44;“X+陽平”組合,后字由低平調升尾 113 變成了低降調 21、32。非調位性變調表現為,“陰平+X”組合的前字(除 X 為上聲的情況) ,“X+陰平”組合的后字,陰平調有 43、42 、31 、51 四種變體; “陽平+X”組合的前字,陽平調的有 22 、33 兩種變體; “上聲+X”“X+上聲” 組合的前字、后字,上聲調有 55 、44 、552 三種變體; “去聲+X”“X+去聲” 的前字、后字,去聲調有 34 、23 兩種變體。
我們可以看出,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調中,4 個調類的調型相較于單字 而言,簡明清晰,更加體現了底層調的本質。文縣方言雙字調的變調規律多是前 不變后變。
二、女性組、青年組更易發生連讀變調
實驗結果表明,女性組、青年組較男性組、老年組而言,變調現象發生較多, 如老年組、男性組的變調發生在“陰平+上聲”的前字,青年組、女性組的變調
52
除與之相同外,還發生在“X+陽平”組合的所有后字以及“上聲+去聲”組合的 后字。如“上聲+去聲”組合的后字,女性組、青年組均由后凸調變成了平調, 而男性組、老年組則仍是凸調。如下圖 3-33 所示。
圖 3-33 文縣方言“上聲+去聲”組合性別、年齡對比圖
三、重重型雙字調前后字時長、音強幾乎等長、等重
“陰平+X”組合,前后字時長比為 1.05 ,音量比為 0.87 。“陽平+X”組合, 前后字時長比為 1.02 ,音量比為 1.64 。“上聲+X”組合,前后字時長比為 1.03, 音量比為 0.98 。 “去聲+X”組合,前后字時長比為 1.02 ,音量比為 1.07 ??梢?看到,重重型雙字調前后字的音長、音強差別不大。
53
第四章 重輕型雙字調實驗研究
普通話輕聲主要有以下聲學特征: 音長極大縮短、音強明顯減弱、音高失去 原調型。然而,這類標準并不適用于所有方言。
梁磊(2003)指出,許多以北京話輕聲為研究對象而得出的結論,都無法適
用或者解釋漢語方言的輕聲。他還認為,不少漢語方言的輕聲發音并不是又輕又
短,且能明確判斷出調值,與重讀音節無不同45 。李樹儼(2005)指出,漢語方
言的輕聲是在字組中只有前字調類控制整個調式而后字失去了原調,其調類在連
調中被中和的現象,是否是輕聲,不能拿北京話輕聲的聲學表現作簡單比附46。
李小凡(2006)指出,漢語方言的輕聲與北京話存在較大差異,已為北京話輕聲 的判別特征所難容,如存在“輕聲不輕”、 輕聲引起前一音節變調、輕聲與連讀 變調難以區分的現象。由此可看出,漢語方言的輕聲性質復雜,表現各異。
基于上述分析,本章對文縣方言已有成果中前人都未提及的輕聲展開聲學考
察,它是否有和普通話相似的聲學表現? 具體以“重輕型”雙字調為模式,著重 從輕聲的音高、時長、音強 3 個角度進行聲學性質和語音表現的分析。所有發音 人的 T 值數據見文末附錄。
第一節 重輕型雙字調的音高分析
根據輕聲在“重輕型”雙字調中的音高平均值數據,繪制出文縣方言“X+ 輕聲”組合的聲調格局圖, “X”分別代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4 個調類。
一、陰平調后的輕聲為低降調
圖 4- 1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陰平+輕聲”組合中前字、后字的音高平均值數 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陰平+輕聲”組合的音高曲線圖。
45 梁磊.聲調與重音—漢語輕聲的再認識[C].第六屆全國現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2003:192-197.
46 李樹儼.漢語方言的輕聲[J].語文研究,2005 (3):48-52.
54
圖 4- 1 文縣方言“陰平+輕聲”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4- 1 顯示,前字為陰平調時,后字輕聲的聲調曲線呈下降走勢,且調頭部
分較平,下降緩慢,起點位于調域中低部,T 值為 1.92 ,終點位于調域底部,T 值為 0.33 ,降幅 1.58 度,調域較窄,調值可記作 21 。前字陰平調,與單字調 41 相比,調型一致,都為降調,但終點位置較高,位于調域的 2 度以內,調值 42, 是調位變體的體現。整個“陰平+輕聲”組合,前字陰平調的終點與后字輕聲的 起點距離接近,說明輕聲字受前字陰平調的影響,不再輕讀,發生變讀,從圖上 看,變讀為低降調。
二、陽平調后的輕聲為凸調
圖 4-2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陽平+輕聲”組合中前字、后字的音高平均值數 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陽平+輕聲”組合的音高曲線圖。
圖 4-2 文縣方言“陰平+輕聲”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4-2 顯示,前字為陽平調時,后字輕聲的聲調曲線成“凸”狀,起點位于 調域中低部,T 值為 1.77 ,凸點位于調域中部,T 值最大為 2.91 ,終點位于調域 底部,T 值最小為 0.99 ,降幅 1.92 度,調域較窄。調值可記作 231 。這些輕聲字 的調值與本調密切相關。與單字調相比,前字陽平調的調型、調值都有變化,表 現為,調型由后凸調變成了低降調,但降尾部分幅度小,是聲帶發音過程中的自 然屬性,平調總有一個降尾,所以我們將其處理為平調,調值記作 22 ,是調位 本質“低、平”的體現。整個“陽平+輕聲”組合,前字陽平調的終點與后字輕 聲的起點距離較近,說明前字陽平調對輕聲字產生影響,不再輕讀,發生變讀, 從圖中來看,變讀為凸調。
三、上聲調后的輕聲為高降調
圖 4-3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上聲+輕聲”組合中前字、后字的音高平均值數 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上聲+輕聲”組合的音高曲線圖。
55
圖 4-3 文縣方言“上聲+輕聲”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4-3 顯示, “上聲+輕聲”組合,前字為上聲調時,后字輕聲的聲調曲線 降勢明顯,起點位于調域頂部,T 值為 4.44,終點位于調域底部,T 值最小為 0.41, 降幅 4.03 度,調域寬。調值可記作 51。與單字調 553 相比,前字上聲調的調型、 調值都有改變,表現為,調型由凸調變成了微升調,但起始部分的升幅不大,且 是位于調域高部,也是自然發音過程中的伴隨特征,不具有語言學上的意義。所 以我們將其處理為高平調,調值記作 55 ,是調位本質“高、平”的體現。整個 “上聲+輕聲”組合中,前字上聲調的終點與后字輕聲的起點距離近,說明前字 上聲調對輕聲字產生影響,不再輕讀,發生變讀,從圖中來看,變讀為高降調。
四、去聲調后的輕聲為半高降調
圖 4-4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去聲+輕聲”組合中前字、后字的音高平均值數 據繪制出的文縣方言“去聲+輕聲”組合的音高曲線圖。
圖 4-4 文縣方言“去聲+輕聲”雙字組音高曲線圖
圖 4-4 顯示,前字為去聲調時,后字輕聲的聲調曲降勢明顯,起點位于調域 中高部,T 值最大為 4. 12 ,終點位于調域底部,T 值最小為 0.33 ,降幅 4.03 度,
調域寬。調值可記作 41 。前字去聲調,與單字調相比,調型發生了變化,由后
56
凸調變成了升調,我們說這是調位本質“中、升”的體現,調值無變化,記作 24 。整個“去聲+輕聲”組合,前字去聲調的終點與后字輕聲的起點距離較近, 說明前字去聲調對輕聲字產生影響,不再輕讀,發生變讀,從圖中來看,變讀為
半高降調。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對文縣方言“X+輕聲”調式組合的調值進行總結,詳 見表 4- 1。
表 4- 1 文縣方言雙字組“X+輕聲”調式實驗值
調式 調值
陰平+輕聲 42+21
陽平+輕聲 22+231
上聲+輕聲 55+51
去聲+輕聲 24+41
表 4- 1 顯示,文縣方言輕聲字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4 個調類后的表現 有同有異,陽平調后為凸調,非陽平調后是降調。這些輕聲字,受到了前字調類 的影響,發生了變讀,具有音高的變化。另外,與輕聲組合的前字,也受到了輕 聲的影響,發生了調型、調值的變化,但都屬于非調位性的,凸顯了單字調的本 質特征,這也印證了我們對單字調的分析。
第二節 重輕型雙字調的音長分析
圖 4-5 是根據 4 位發音人的輕聲在“重輕型”雙字調中的音長平均值數據, 繪制出的文縣方言“X+輕聲”組合雙音節詞時長對比數據柱狀圖,單位毫秒 ms。
圖 4-5 文縣方言“X+輕聲”雙字組時長統計圖
圖 4-5 顯示,文縣方言“X+輕聲”雙字調組合中: 當前字是陰平調時,陰平
57
調時長 280ms ,輕聲時長 248ms ,輕聲時長占前字時長比例為 0.89;當前字是陽 平調時,陽平調時長 288ms,輕聲時長 280ms,輕聲時長占前字時長比例為 0.97; 當前字是上聲調時,上聲調時長 250ms ,輕聲時長 230ms ,輕聲時長占前字時長
比例為 0.92;當前字是去聲調時,去聲調時長 263ms ,輕聲時長 253ms ,輕聲時 長占前字時長比例為 0.96。輕聲的時長均比前字短,差值最大的是陰平調,相差 32ms ,而陽平、上聲、去聲調后差別不太大,分別是 7ms、19ms 、9ms ??梢?, 文縣方言的輕聲占前字時長比較大,幾乎與前字時長一致。相較普通話后字占前 字時長的 0.6 而言,文縣方言輕聲音節的時長較長,顯示出與普通話輕聲不一樣 的特征。
第三節 重輕型雙字調的音強分析
一般認為,普通話輕聲的音強較弱,但后來很多學者提出,普通話輕聲音節 的音強不一定比正常重讀音節弱。那么,漢語方言中是否也有同類規律,不得而
知。為此,有必要對漢語方言中輕聲的音強展開分析。
依據幅度積平均值,我們列出文縣方言重輕型雙字調非輕聲音節與輕聲音節
的幅度積統計數據,進行強度對比。為更好地顯示文縣方言輕聲的強度性質,我
們以普通話輕聲的音量比作為對比,普通話的數據來源于梁磊、石鋒(2008)47。
詳見表 4-2。
表 4-2 文縣方言、普通話重輕型雙字組音量比比較表(單位 s)
調式 文縣方言音量比 普通話音量比
陰平+輕聲 0 68 0 23
陽平+輕聲 1 49 0 39
上聲+輕聲 1 29 1 11
去聲+輕聲 1.08 0.25
表 4-2 顯示,文縣方言輕聲在 4 個調類后,幅度積數值各有不同。 “陰平+ 輕聲”組合,音量比小于 1,說明前字音量大。“陽平+輕聲”“上聲+輕聲”“去 聲+輕聲”組合,均是音量比大于 1 ,說明后字音量大。相較于普通話的音量比, 文縣方言的輕聲音強均較強。這些說明,文縣方言輕聲的音強并不弱,輕聲發音 比前字非輕聲稍重。
47 梁磊、石鋒.普通話兩字組輕重音的聲學表現[C].第八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慶賀吳宗濟先生百歲華誕 語音科學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8.
58
第四節 文縣方言重輕型雙字調實驗結論
本章通過語音實驗的方法,探究了文縣方言“重輕型”雙字調中輕聲的音高、 音長、音強?;趯嶒灲Y果,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一、文縣方言輕聲有調型
文縣方言的輕聲不是普通話中那種又輕又短的調子,而是有自己獨立的調 型、調值。具體表現為,陽平調后是凸調,非陽平調后是降調,這類降調與單字 調的陰平調接近。前字非輕聲字的終點音高和后字輕聲字的起點音高距離值較 小,易對輕聲字產生影響,使它保留了曲拱特征,并不是與單字調起點音高相當 的平調。與輕聲組合的前字,也受到了輕聲的影響,發生了調型、調值的變化, 但都屬于非調位性的,凸顯了單字調的本質特征。
二、文縣方言輕聲時長、音強較普通話長、強
文縣方言輕聲字的時長較長, 占前字比例分別是陰平調 0.89 ,陽平調 0.97, 上聲調 0.92 ,去聲調 0.96 ,比普通話的 0.6 大,發音與前字非輕聲幾乎等長。輕 聲字的音強較強,音量比分別是陰平調 0.68 ,陽平調 1.49,上聲調 1.29,去聲調 1.08 ,比普通話的 0.23 、0.39 、1. 11、0.25 大,發音比前字非輕聲稍重。
三、文縣方言輕聲是調類的輕聲
文縣方言輕聲字在“重輕型”雙字調中所體現出來的與普通話相異的“輕聲 不輕”現象,在西北漢語方言中有其共性。曹志耘(1998)指出,敦煌河東話陰、
陽平后的輕聲有調值,分別為 13 、53 ,與單字調平聲、上聲相同,這種既不輕
也不短的“輕聲”在西北也見于其他方言48。
另外,文縣方言的輕聲屬于調類輕聲。魏剛強(2000)指出,漢語的輕聲可
以分為調值、調類兩方面,調值的輕聲指連讀時讀得很短的字調,即使原調類依
然保持; 調類的輕聲指失去原調類的字調,即使調值并不短49 。文縣方言的輕聲
在不同調類后都重讀,弱化程度低,失去了原調類,除陽平調后讀凸調,其它調 類后都讀降調。
基于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本文認為,文縣方言的輕聲與普通話相異,它有 自己的調型,時長與前字幾乎一致,音強比前字非輕聲字強,這類輕聲實質上不 輕。
48 曹志耘.敦煌方言的聲調[J].語文研究,1998 (1):11-15.
49 魏鋼強.調值的輕聲和調類的輕聲[J].方言,2000 (1):20-29.
59
第五章 文縣方言聲調相關問題討論
前文第二、三、四章已經通過聲學實驗的方法,對文縣方言的單字調格局、 雙字組“重重型”的連讀變調與否以及“重輕型”的輕聲問題作了分析和討論。 本章則主要回歸前文提出的爭議和疑惑,展開探討,并以此來窺見西北漢語方言 聲調的相關問題,希望能提供參考。
第一節 文縣方言降調、升調的區別特征以及合并趨勢
文縣方言單字調系統,從前人記錄來看共 4 個,有兩個降調,分別是陰平調
31 、上聲調 53 ,兩個升調,分別是陽平調 12 、去聲調 24 。這些兩兩相對的降、 升調,調型、調值都相似,且在文縣方言中具有辨義作用。王士元(1988)指出, 調型越相似,就越有可能發生合并50 。朱曉農(2015)指出,西北官話顯著特征
是聲調衰減速度趨快,兩聲、三聲調系統在增加,以往記為四聲的如蘭州、海原、
西寧等方言,本次調查結果都是三聲調,甚至兩聲調,例如蘭州話上、去聲拱形
相近而趨于合并51。
文縣方言陰平調與上聲調、陽平調與去聲調在調型、調值上的相似,是否也 表明它們正在經歷這種因調型相似而合并的變化。另外,我們知道西北官話區分 布著大量的三聲調、二聲調方言,這些地區主要是中原官話的隴中、河州、南疆 片以及蘭銀官話北疆、銀吳、河西片。而文縣地處中原官話東部,與中部的隴中 片有地理上的接觸。這些也促使我們思考,文縣方言目前雖是四聲調系統,但它 是否受周邊三調方言的影響而趨于合并。為此,我們對文縣方言單字調系統中, 前人記錄的這些不以調型曲拱作為對立形式的聲調展開討論。
首先,根據本次錄音過程中的詢問,陰平調與上聲調、陽平調與去聲調之間 發音人是否能夠區分。他們的回答均一致,表示能夠區分,不會產生混淆。根據 本次調查過程中發音人的實際讀音來看,陰平調在聽感上就是降的,上聲調也有 降的成分,但其中還帶有平的特征,而且這個降具有隨機差異,不同發音合作人 降的程度不同。陽平調和去聲調聽感上都是升調,但是陽平調調域較低。
其次,從本次聲學實驗的結果看,文縣方言單字調格局是“高低升降”, 分 別對應上聲調高平、陽平調低平、去聲調升、陰平調降,這是就聲調本質特征而 言。為此,我們做出這些兩兩對立的單字調的音高曲線圖。如下圖 5- 1 所示。
50 王士元.聲調發展方式一說[J].語文研究,1988 (1):38-42.
51 朱曉農.西北地區官話聲調的類型[J].語文研究,2015 (3):1-11.
60
圖 5- 1 文縣方言兩兩對立聲調絕對時長 T 值曲線圖
圖 5- 1 顯示,文縣方言兩兩對立聲調的區別反映明顯,尤其是陰平調和上聲 調。陰平調貫穿調域高、低部,是個高降調,且斜率較大,接近于直降,上聲調 則是凸調,帶有明顯的曲折變化,二者調型存在差別,上聲調的降尾斜率較陰平 調小,降幅也小,同時上聲調的時長也大于陰平調。陽平調與去聲調二者的調型 大體一致,但去聲調整體位于陽平調上方,二者的凸點存在細微差別,陽平調更 靠后。凸點前半部分升幅去聲調大于陽平調,而陽平調則更趨向于平,起伏變化 小。另外,陽平調的時長也比去聲調大,雖時長不是最絕對的區別性特征,但它 會在聽感上起作用。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文縣方言這兩兩對立的單字調,在聲學上的區 別還是較為明顯,它們目前未合流。但本文在“重重型”雙字調的實驗過程中發 現,去聲調在上聲調、去聲調后有變為平調的現象,且存在性別、年齡差異。
圖 5-2 是不同性別“上聲+去聲”“去聲+去聲”組合的后字音高曲線圖。
圖 5-2 文縣方言“上聲+去聲”“去聲+去聲”組合后字音高曲線圖分組統計
圖 5-2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在“上聲+去聲”“去聲+去聲”組合中,都發 生了變調,變為了低平調,這種表現有性別差別,男性組不變,仍是凸調,女性
組變,變為了低平調。
圖 5-3 是不同年齡“上聲+去聲”“去聲+去聲”組合的后字音高曲線圖。
61
圖 5-3 文縣方言“上聲+去聲”“去聲+去聲”后字組合音高曲線圖分組統計
圖 5-3 顯示,文縣方言去聲調在“上聲+去聲”“去聲+去聲”組合中,都發 生了變調,變為了低平調,這種表現有年齡的差別,老年組不變,仍是凸調,青 年組變為低平調。
可知,連讀變調中去聲調有變為低平調的現象,而低平調在文縣方言單字調 系統中是陽平調的特征。前文分析,陽平調雖調型有曲折變化,但結合聲調特征 點來看,調位信息是“平”, 是個純低調,變調后的去聲調在文縣方言單字調系 統里卻與陽平調一致。
基于上述這些分析,我們目前得到的結論是: 文縣方言的聲調系統里,陽 平調、去聲調未發生合流,但在語流中音高特征變得相似,而且這種變調現象只 發生在女性、青年這一群體,是否代表了今后的合流趨勢? 這些現象,有待進一 步深入研究。
第二節 文縣方言單字調的下降尾音
下降尾音是指發音人在發音結束時,聲調末尾都會帶有一個明顯的拖腔,導 致整個音節的時長變長。此次調查發現,文縣方言的單字調也有這種表現,且不 具有明顯的社會語言學上的差異。為此,我們做出不同年齡、性別的聲調格局圖。
如下圖 5-4 所示。
62
圖 5-4 文縣方言不同年齡、性別聲調格局圖
圖 5-4 顯示,文縣方言單字調的下降尾音較為明顯,4 個調類都在調尾處相 聚。朱曉農、衣莉(2011)指出,漢語 6 大方言區的 27 個方言點,都有這種現
象,以江淮、冀魯、膠遼、秦晉、蘭銀官話區為最多。他認為這種聲調是兩折調,
不一定只是個人語言風格的反映,也不一定只是一種非區別性的特征52 。同樣,
冉啟斌(2016)指出,西北官話很多方言點的特點之一是,發音人在進行單字音 發音時通常會帶有一個附屬的下降尾音。這個尾音,它是獨立于調型段之外的部
分,在語流中通常不出現。從外在看,它有時出現,有時不出先。由于這些原因,
下降尾音不應該認為是單字音節的內在組成部分,而是單字調的額外成分53。
基于前人的論述,總結起來為: 下降性尾音是否屬于調型段特征。從文縣方 言單字調的聲學實驗來看,它不是聲調特征段,除了陰平調這一全降調外,其它 調類在此處的標準差都較大,說明是動態段,對調位區別起的作用小,發音人在 此處的變異多。另外,再結合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調的情況,下降尾音的色 彩由于語流中前后音節的影響,前字丟失,但后字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并不是 前人所說的只見于單念形式。如下圖 5-5 所示。
52 朱曉農、衣莉.兩折調的故事[C].語言研究集刊,2011 (8):129-141.
53 冉啟斌.漢語方言極限聲調清單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
63
圖 5-5 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調聲調格局圖
圖 5-5 顯示,文縣方言單字調的附加性下降尾音,在“重重型”雙字調的前 字幾近丟失,而后字依然明顯存在。這種現象表明,附加性的下降尾音已經成為 發音人共同的發音特征,且出現頻繁。另外,通過采訪當地人,請其在發音過程 中減少這種拖音的成分,他們表示很不習慣,也很別扭,雖然減少后依然能基本 判斷出字調所代表的含義,但他們還是會從心理上抗拒這種改變行為。如果語速 過快,他們需要一段反應時間才能意識到說話人的目的和意圖??梢?,這種現象 已經深入人心。雖然實驗結果表明,它不是真正的聲調特征段,但這類的發音特 征卻普遍存在。為此,我們今后遇到這類問題時,可采取在調值記錄上將這種特 征體現出來的方法,但也要注意表達出聲調的本質。如文縣方言上聲調,本質特 征是高平調 55,但下降尾音表現明顯,因此記為高平調帶降尾 553,可在調值說 明中作出解釋。
64
結語
本文用聲學實驗的方法考察了文縣方言的聲調特征,先以前人研究分歧為切 入點,分析分歧存在的原因,再補充個人研究。
文縣方言單字調格局是“高低升降” ,陰平是半高降調,調值 41;陽平是 純低調,調值 113;上聲是高平調帶降尾,調值 553;去聲是中升調,調值 24。 陰平調本質是降,陽平調本質是低,上聲調本質是高,去聲調本質是升。前人分 歧的原因與當時調查者對聲調穩態段、動態段的把握,調查者的記音習慣,發音 人的發音習慣均有關。分組統計發現,女性組、青年組的四聲格局更為分明。
文縣方言“重重型”雙字調,既有調位性的變化也有非調位性的變化。雙字 組連讀變調發生在“陰平+上聲”的前字,由半高降調 41 變成了半高平調 44; “X+陽平”組合的后字,由低平調升尾 113 變成了低降調 21 、32 。陽平、上聲、 去聲調在組合中,雖然調型、調值都發生了變化,但與原調相比,均是調位本質 的體現,可視為非調位性變化。分組統計發現,女性組、青年組較男性組、老年 組而言,變調現象發生較多,調域也較男性組、老年組低。
文縣方言“重輕型”雙字調,輕聲字不輕,屬于調類的輕聲,與普通話的輕 聲字相異。具體表現為,陽平調后為凸調,非陽平調后是降調,這類降調與單字 調的陰平調接近。前字非輕聲易對輕聲后字產生影響,使它保留了曲拱特征。與 輕聲字組合的前字,也受到了輕聲字的影響,發生調型、調值的變化,但都屬于 非調位性的變化,凸顯了單字調的本質特征。輕聲字的時長并沒有明顯縮短,占 前字比例分別是陰平調 0.89 ,陽平調 0.97,上聲調 0.92,去聲調 0.96 ,比普通話 的 0.6 大,發音與前字非輕聲組幾乎等長。輕聲字的音強較強,后字輕聲組音量 比分別是陰平調 0.68,陽平調 1.49,上聲調 1.29,去聲調 1.08,比普通話的 0.23、 0.39 、1. 11 、0.25 大,發音比前字非輕聲稍重,與普通話相似,音強不是輕聲的 決定性因素。
文縣方言單字調系統中,陰平調與上聲調、陽平調與去聲調的調型、調值彼 此相似,但具有辨義作用,二者未因調型的相似而合流,在聲學上有對立表現, 聲調系統的簡化原因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另外,下降尾音,不僅見于單字調也 見于雙字調的后字中,它不算真正的聲調特征段,但卻普遍存在。今后遇到這類 問題時,可采取在調值記錄和文字說明上將這種現象體現出來的方法。
本文研究還存在不足,調查人數較少,調查詞表還不夠豐富,未涉及到多字 組連讀變調。今后將針對上述問題做進一步的研究,以更深入地探討西北方言聲 調的共性和個性特征。
65
參考文獻
工具書類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調查字表(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專著類
[1] 李如龍.漢語方言調查[M].北京:中華書局.2017.
[2] 林茂燦.漢語語調實驗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 錢曾怡.漢語官話方言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0.
[4] 冉啟斌.漢語方言極限聲調清單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 [5] 石鋒、 廖榮容.語音叢稿 [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 [6] 石鋒.實驗音系學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 石鋒.語音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匯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8] 文縣志編纂委員會.文縣志[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9] 吳宗濟、林茂燦.實驗語音學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10] 吳宗濟.漢語普通話單音節語圖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11]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12] 朱曉農.語音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3] 陳松岑.語言變異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14] 朱曉農.上海聲調實驗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5] 劉復. 四聲實驗錄[M].上海:群益書社.1992.
[16] 劉俐李.漢語聲調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論文類
[1] 曹劍芬.普通話輕聲音節特性分析[J].應用聲學.1985(4):1-6.
[2] 曹志耘.敦煌方言的聲調[J].語文研究.1998(1):11-15.
[3] 高海洋.北京話高頻詞使用狀況分析[J]. 中國社會語言學.2003(1):26-33. [4] 胡明揚.北京話“女國音”調查[J].語文建設.1988(1):26-31.
[5] 李藍.甘肅方言的聲調類型及其歷史文化背景[J].漢語學報.2020(1):80-86. [6] 李榮.官話方言的分區[J].方言.1985(1):2-5.
[7] 李樹儼.漢語方言的輕聲[J].語文研究.2005(3):48-52.
[8] 梁磊、石鋒.普通話兩字組輕重音的聲學表現[C].第八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慶賀吳宗
濟先生百歲華誕語音科學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8.
[9] 梁磊.聲調與重音—漢語輕聲的再認識[C].第六屆全國現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
2003:192-197.
[10] 廖榮容.蘇州話單字調、雙字調的實驗研究[J].語言研究.1983(2):41-83. [11] 林茂燦、顏景助.北京話輕聲的聲學性質[J].方言.1980(3):166-178.
[12] 林茂燦.北京話聲調分布區的知覺研究[J].聲學學報.1995(6):437-445. [13] 林茂燦.音高顯示器與普通話聲調音高特性[J].聲學學報.1965(1):8-15. [14] 劉娟.牟平方言上上相連的變調分析[J]. 山東大學學報.1994(1):8-16. [15] 莫超. 白龍江流域漢語方言語法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2004.
66
[16] 沈曉楠.漢語普通話聲調的協同發音[J]. 國外語言學.1992 (2):26-32. [17] 石鋒、冉啟斌、王萍.論語音格局[J].南開語言學刊.2010 (1):1-14. [18] 石鋒、王萍.北京話單字音的聲調統計[J]. 中國語文.2006 (1):33-40.
[19] 石鋒.天津方言雙字組聲調分析[J].語言研究.1986 (1):77-90.
[20] 王士元.聲調發展方式一說[J].語文研究.1988 (1):38-42.
[21] 魏鋼強.調值的輕聲和調類的輕聲[J].方言.2000 (1):20-29.
[22] 吳宗濟.普通話語句的聲調變化[A].吳宗濟.吳宗濟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
[23] 吳宗濟. 中國音韻學和語音學在漢語言語合成中的應用[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 (1):1
-14.
[24] 邢向東.西北方言重點調查研究芻議— 以甘寧青新四省區為主[J].清華大學學報.2014 (5):122-134.
[25] 岳國文.文縣方言的語音系統[J].甘肅高師學報學報.2007 (4):5-8.
[26] 張盛裕、張成材.陜甘寧青四省區漢語方言的分區[J].方言.1986 (2):93-105. [27] 張世方.漢語方言三調現象初探[J].語言研究.2000 (4):48-61.
[28] 朱富林. 隴中南方言語音調查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 陜西師范大學.2014.
[29] 朱曉農. 凹調的種類——兼論北京話上聲的音節學性質[J]. 中國語文.2012 (5):420-436. [30] 朱曉農. 降調的種類[J].語言研究.2012 (2):1-16.
[31] 朱曉農.兩折調的故事[C].語言研究集刊.2011 (8):129-141.
[32] 朱曉農.聲調類型學大要——對調型的研究[J].方言.2014 (3):193-205. [33] 朱曉農.西北地區官話聲調的類型[J].語文研究.2015 (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