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詞匯研究
目錄
摘要........................................................................................................................................I
緒論.........................................................................................................................................1
一、選題緣起.................................................................................................................1
二、《孔子家語》版本概述...........................................................................................2
三、《孔子家語》研究現狀及趨勢...............................................................................4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任務.......................................................................................11
五、本文采用的理論與方法.......................................................................................12
第一章《孔子家語》單音詞研究.....................................................................................13
第一節《孔子家語》名詞的分布情況.......................................................................13
第二節《孔子家語》動詞的分布情況.......................................................................32
第三節《孔子家語》形容詞的分布情況...................................................................41
小結...............................................................................................................................45
第二章《孔子家語》復音詞研究.....................................................................................47
第一節《孔子家語》復音詞的判定標準...................................................................47
第二節《孔子家語》復音詞的結構分析...................................................................52
第三節《孔子家語》復音詞的價值...........................................................................64
小結...............................................................................................................................69
第三章《孔子家語》同義詞研究...................................................................................74
第一節《孔子家語》同義詞的判定方法...................................................................74
第二節《孔子家語》同義詞的區別特征...................................................................77
第三節《孔子家語》同義詞的特點...........................................................................89
小結...............................................................................................................................94
第四章《孔子家語》反義詞研究...................................................................................96
第一節《孔子家語》反義詞的判定方法...................................................................96
第二節《孔子家語》反義詞分類描寫.......................................................................98
第三節《孔子家語》反義詞的對應關系.................................................................103
第四節《孔子家語》反義詞詞義分析.....................................................................107
小結.............................................................................................................................109
第五章《孔子家語》詞義研究.....................................................................................111
第一節《孔子家語》正文中的詞義解釋.................................................................111
第二節《孔子家語》單義詞與多義詞.....................................................................115
第三節《孔子家語》詞的本義.................................................................................120
第四節《孔子家語》詞義的演變.............................................................................122
小結.............................................................................................................................133
結語.....................................................................................................................................134
參考文獻.............................................................................................................................137
摘要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是一部匯集了孔子及其弟子許多逸聞趣事以及孔子
與當時大臣的言談之辭的著作,具有一定的語錄體性質,語言較為通俗易懂、口語性強。
《孔子家語》內容豐富,涉及國家政治、自身修養、祭祀禮儀、典章制度等諸多方面,具
有較高的語言學價值。本文對《孔子家語》一書中的實詞詞匯[1]和詞義系統進行了分類、
描寫和歸納,并與《左傳》《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荀子》等先秦時期有代表性的專書詞匯研究成果作比較,旨在探討《孔子家語》自身的詞匯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對《孔子家
語》的成書時代做一個合理的推斷,以期能夠為漢語詞匯史的研究略盡綿薄之力。
本文除緒論和結語外,共分為五章:
緒論部分對選題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包括選題的緣起、《孔子家語》的版本情況、《孔
子家語》的研究現狀和趨勢,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孔子家語》單音詞研究。經統計,《孔子家語》單音詞共1712個,我們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三大類,按語義分類作詳細的分析?!犊鬃蛹艺Z》中的單音詞占詞匯總數的45.4%,絕大多數為多義詞,較為全面地反映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面貌,占據重要詞匯地位;單音詞中名詞、動詞、形容詞占主要地位,尤以動詞突出,占總數的47.2%,側面說明《孔子家語》中的詞匯發展已經相當成熟。
第二章:《孔子家語》復音詞研究。經統計,《孔子家語》復音詞共2056個,我們對復音詞的結構和價值作了詳細分析?!犊鬃蛹艺Z》中復音詞數量較多,占詞匯總數的54.6%,相對占據優勢;意義以單一性為主,但已經出現了一詞多義、同義詞現象;語法構詞是構成復音詞的主要手段,聯合式、偏正式、述賓式、主謂式等主要構詞方式都已形成,其中偏正式最為成熟,占總數的42.1%,表明了《孔子家語》中詞匯表意的準確性進一步增強;但復音詞的結構仍不緊密,部分復音詞的語序還沒有固定下來,表現出漢語詞匯從單音詞
向復音詞過渡的特征。
第三章:《孔子家語》同義詞研究。我們舉例分析了《孔子家語》中同義詞的區別特
[1]本文數據統計中的詞匯均指實詞詞匯,相關概念也在實詞的范圍里討論。
征以及修辭功能?!犊鬃蛹艺Z》中同義詞的區別特征在語義層面上差別最大,語用層面次之,最后是語法層面;同義詞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種是語言特色上的,如增強表義的明確性,避免重復、增強韻律。另一種是文化底蘊上的,如體現作者的主觀態度、反映階級倫理文化以及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相較于前者,后者這種隱性的價值更能使我們
窺見那個時代詞匯面貌下的社會生活。
第四章:《孔子家語》反義詞研究。經統計,《孔子家語》反義詞共有287組,我們從音節、詞類兩方面對反義詞進行了窮盡式的統計與分析?!犊鬃蛹艺Z》中的反義詞以單音節反義詞為主,但雙音節反義詞數量也大大增加,而且義位也更加復雜;反義詞的對應關系以雙邊單項對立為主,但是由于同義詞、詞義引申以及一詞多義的原因,反義詞分別與其他詞(義位)構成了豐富的聚合關系,進一步反映了《孔子家語》詞義系統的復雜性。當然,囿于專書詞匯的局限性,《孔子家語》的反義詞在概念上有的完全相對,有的只是
部分對立,有一定的反義傾向,對具體語境的依賴性很強,整個反義詞系統還很不穩定。
第五章:《孔子家語》詞義研究。我們詳細描寫了《孔子家語》正文中的詞義解釋,并對《孔子家語》中單義詞和多義詞,本義和引申義以及詞義演變現象作了舉例分析?!犊鬃蛹艺Z》一書中的詞義用例充分證明該書所使用的詞義源遠流長,也反映了該時期人們對詞義理解的狀況和認知水平;尤其是《漢語大詞典》中首見于《孔子家語》的217個復音詞在豐富漢語詞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犊鬃蛹艺Z》詞義的研究,為深入、全面研究古漢
語詞義系統及其發展演變規律提供了有益的證據。
關鍵詞:《孔子家語》;詞匯;特點
V
緒論
一、選題緣起
本文屬于漢語專書詞匯研究。漢語詞匯的研究,不同于音韻、語法研究的系統性,是一個非?,嵥?、繁復的過程。正如張雙棣先生所說:“漢語詞匯語義研究的困難,主要在于漢語詞匯非常繁復,歷代都有大量新詞新義不斷產生,而這些新詞新義產生于何時,難于確定,如果沒有一種恰當的研究方法,終難避免言其有易,言其無難,更無法建立起科
學的漢語詞匯史的體系。從宏觀上看,這種方法就是歷史的方法,斷代的方法,專書的方
法。王力先生也曾說過:‘漢語史研究,首先要做專書的研究,這是基礎,然后才有可能
做斷代的研究。’”[1]周祖謨先生也曾明確指出:“要研究詞匯的發展,避免紛亂,宜從斷代
開始,而又要以研究專書為出發點。猶如清人研究古韻那樣,先以《詩經》一書為起點,
得其部類,然后旁及《楚辭》以相佐證,以確定韻部的分合,而后之人又從而逐漸加詳加
密,以臻完善。”[2]因此,圍繞專書進行詞匯研究是漢語詞匯學領域極其重要的內容。
《孔子家語》作為一部匯集了孔子及其弟子許多逸聞趣事以及孔子與當時公卿大夫的言談之辭的著作,具有一定的語錄體性質,語言通俗易懂、口語性強。而且這些對話涉及到國家政治、自身修養、祭祀禮儀、典章制度等諸多方面,文本內容具有一定的豐富性,這決定了它具有較高的語言學研究價值。目前關于《孔子家語》的成書時代尚無定論,甚至有學者認為是偽書。楊伯峻先生曾指出:“從漢語史的角度來鑒定中國古籍的真偽以及它的寫作年代應該是科學方法之一。這道理是容易明白的。生在某一時代的人,他的思想活動不能不以當日的語言為基礎,誰也不能擺脫他所處時代的語言的影響。……由此,我
們可以肯定,如果我們精通漢語史,任何一部偽造的古籍,不管偽造者如何巧妙,都能在
語言上找出他的破綻來。我們根據這些破綻,便可以判明它是偽書,甚至鑒定它的寫作年
代。”[3]因此,我們期冀通過對《孔子家語》整個詞匯面貌的描寫和分析為其成書時代的判
[1]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4.
[2]張雙棣,殷國光,陳濤.呂氏春秋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
[3]楊伯峻.新編諸子集成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8:341-342.
1
定提供佐證。
二、《孔子家語》版本概述
《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與《論語》的短小精悍不同,該書篇幅較長,匯集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再現了孔子與弟
子、公卿大夫談論問題的許多場景,保存了一大批原始文獻材料。
《孔子家語》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屬“六藝略”《論語》類,二十七卷,可
惜早已亡佚。今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三國魏王肅注。
歷代為《孔子家語》作注的主要有三國魏王肅、元王廣謀,明何孟春等人,其中王肅
注本最為精良,流傳最廣。宋以前的《孔子家語》沒有完整的版本流傳下來,目前殘存版
本僅有敦煌寫本殘本《孔子家語》[1]與唐代《群書治要》卷十節抄《孔子家語》十二篇,
二者篇目次序與王肅注本大致相同。有關宋代《孔子家語》的版本,據金鎬考證共有三種:
南宋蜀大字本[2]、監本、建本,但是只有南宋蜀大字本流傳下來。元代流行的版本共有四
種,除王肅注本外,新出了王廣謀注本。一是《新編孔子家語句解》十卷,王肅注,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末(1367)劉祥卿刊本;二是《標題句解孔子家語》三卷,王廣謀撰,元泰定元年甲子(1324)蒼巖書院刻本;三是《新刊標題孔子家語句解》六卷,王廣謀撰,元泰定二年乙丑(1325)崇文書塾刊本;四是《標題句解孔子家語》三卷,王廣謀撰,元刊本。王廣謀注本因注文淺陋,價值不高,但傳抄甚廣,韓國、日本翻刻《孔子家語》時往往以之作為底本。及至明代,《孔子家語》刻本也甚夥,除去中央、地方政府刻本外,流傳下來最多的是私家刻本,主要有以下十二種:一、《孔子家語》,八卷,明何孟春注;二、《孔子家語》,三卷二冊,明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湯克寬南京刊藍印本;三、《孔子家語》,十卷二冊,明刊九行二十字本;四、《標題句解孔子家語》,三卷五冊,元王廣謀撰,明刊
黑口本;五、《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吳郡黃周賢等仿
宋刊本[3];六、《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明隆慶六年壬申(1572)徐祚錫刊本;七、
《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明萬歷間長州刊本;八、《孔圣家語圖》,十一卷,魏王
[1]據金鎬考證為六朝寫本。
[2]即明代毛晉所得的宋蜀大字本。
[3]此本后來收錄于《四部叢刊》和《四部備要》,由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編輯出版,廣泛通行。
2
肅注,明萬歷十七年己丑(1589)武林吳氏刊本;九、《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日本元和間(明萬歷四十三年至天啟三年,1615-1623年之間)活字本五冊;十、《孔子家語》,十卷,明萬歷間新安吳勉學刊本;十一、《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日本寬永十五年(明崇禎十一年戊寅,1638)風月宗智刊本;十二、《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明天啟崇禎間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清代所刊印的《孔子家語》不出明代版本的范圍,特色是出現了幾種日本刊本,具體如下:一、《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日本寬保元年(乾隆六年,1741)京師風月堂刊本;二、《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日本寬保二年(乾隆七年,1742)信陽太宰純增注本;三、《孔子家語》,魏王肅注,乾隆庚子(1780)錢塘李容重刊毛本;四、《標箋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日本千葉玄之厘訂,日本寬政元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五、《句解孔子家語》,三卷附錄一卷,元王廣謀撰,清嘉慶九年(1804)朝鮮樸致維等刊本;六、《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清翻宋刊巾箱本
六冊;七、《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同文書局石印本;八、《孔子家語》,十卷,清
光緒元年(1875)湖北崇文書局刊本;九、《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清光緒二十四
年(1898)貴池劉氏玉海堂景宋蜀刊本。[1]
這些版本中,流傳至今且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明
吳郡黃周賢等仿宋刊本《孔子家語》[2]、中華書局據明毛氏汲古閣本排印之《四部備要》
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文書局石印影宋抄本《孔子家語》、齊魯書社據清光緒二十四年貴池劉世珩宋刻本影印《孔子家語》以及日本寬保二年風月堂覆刻寬永十五年風月宗智刊本《孔子家語》。
近年來隨著對《孔子家語》研究的深入,也涌現出一大批以上述版本為底本的??本嫉恼肀?。例如薛安勤和靳明春的《孔子家語今注今譯》(1993)、廖名春與鄒新明校點的《孔子家語》(1997)、楊朝明、宋立林主編的《孔子家語通解》(2009)、王國軒、王秀梅譯注的《孔子家語》(2011)、楊思賢譯注的《孔子家語》(2016)、張濤的《孔子家語注譯》(2017)、王盛元的《孔子家語譯注》(2018)、宋立林校點的《孔子家語》(2019)等。這些著作的問世,引起了學術界對《孔子家語》的關注,進一步把孔子、孔門弟子和儒學的研究推向深入。
[1]以上內容參見金鎬《〈孔子家語〉版本源流考略》一文。
[2]也稱為覆宋本。
3
三、《孔子家語》研究現狀及趨勢
關于《孔子家語》的研究自其成書以來基本沒有中斷過,下面我們以時間為主線進行
梳理,分為清代以前、清代、近現代三個階段。
(一)清代以前《孔子家語》的研究
《孔子家語》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屬“六藝略”《論語》類。除此以外,先
秦兩漢的其他文獻很少提及。據楊朝明考證:“今本《家語》經孔安國寫定后,經歷了一
個家傳的過程,后來,三國時期的王肅得到該書,并為此書作注,使該書開始流行。”[1]
然而,王肅注本問世以后,陸續出現了對該書的懷疑乃至認定其為“偽書”的觀點。首先,
鄭玄后學馬昭認為王肅“增加”《孔子家語》。他認為王肅因與鄭玄學術觀點不同,因而在
《孔子家語》中增加了自己的觀點,借以駁斥鄭玄,這種看法引發了后世對《孔子家語》
成書的激烈辯論。其次,唐顏師古認為王肅注本“非今所有《家語》。”[2]后世學者認為顏
師古當時一定是看到了其他可靠版本的《孔子家語》才發出此語,因此他們認為這可以證明王肅注本屬于“偽書”。及至宋代,“偽書”之說愈演愈烈,王柏直接認為《孔子家語》是王肅“雜取”各書割裂織成,徹底否定了《孔子家語》成書的真實性,并撰寫《家語考》力求證明其說。當然,同時代的學者也有不同意見,例如朱熹和葉適就持相反的觀點,認為《孔子家語》非王肅偽造。元代對《孔子家語》的研究以馬端臨、王廣謀為代表。“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還著錄了《家語》孔安國后序、孔衍奏言、王肅序、晁氏說、《朱
子語錄》、《與呂伯恭書》等幾條材料,而這些都屬于認同《孔子家語》一書價值的觀點。”
[3]王廣謀也撰有《新刊標題句解孔子家語》。到了明代,眾多學者如何孟春、黃魯曾、毛晉
等對《孔子家語》均有涉獵。其中以何孟春和黃魯曾為主要代表。何孟春補注王廣謀注本《孔子家語》,八卷四十四篇。黃魯曾對《孔子家語》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他對《孔子家
語》與孔氏家學關系的高度關注上,他在覆宋本后序言中說:“孔氏獨多述作,自魯《論》、
齊《論》言之,又有《家語》,疑多鯉、伋所記,并門人先后雜附之者,要之,咸孔子之
意也……此書乃孔氏久成之典。”[4]他認為《孔子家語》的成書有一個很長的過程。
[1]楊朝明.《孔子家語》綜合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7:11.
[2][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1361.
[3]楊朝明.《孔子家語》綜合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7:32.
[4][清]陳士珂輯;崔濤點校.孔子家語疏證[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327.
4
(二)清代《孔子家語》的研究
清代對《孔子家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證和辨別《孔子家語》的真偽,分成了“偽書說”“非偽書說”“增加說”三派,其中“偽書說”占據主流。
1.偽書說
以孫志祖、范家相、皮錫瑞、王聘珍、梁玉繩等學者為代表,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孫志祖和范家相,二者分別著有《家語疏證》和《家語證偽》,對王肅偽造《孔子家語》作了
全面的論證。梁玉繩甚至在為孫志祖《家語疏證》作的序中直言“同郡孫頤谷侍御作《疏
證》六卷,斷為王肅偽撰,余讀而嘆曰:‘詳哉言乎,是猶盜者獲得真臧矣。’”[1]可見是說
影響之大。
2.非偽書說
以陳士珂、馬國翰、沈欽韓為代表。陳士珂撰寫了《孔子家語疏證》十卷,但他在書中并未作注,而是在《孔子家語》原文段落下依次羅列出其他文獻中與之相同、相類及相關的文句,例如《春秋傳》《國語》《說苑》《大戴禮記》等。他認為“夫事必兩證而后是
非明……且子觀周末漢初諸子,其稱述孔子之言,類多彼此互見,損益成文。甚至有問答
之詞,主名各別,如《南華》重言之比,而溢美溢惡,時時有之。然其書并行,至于今不
廢。何獨于是編而疑之也?”[2]但是這種觀點在清代極少有人認同。
3.增加說
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錢馥。他在《家語疏證·跋》中說道:“今所有《家語》四十四篇,世儒頗疑出于王肅,并非《漢志》二十七卷之舊。馥案:肅傳是書時,其二十七
卷具在也。若判然不同,則肅之書必不能行。即行矣,二十七卷者,必不至于泯沒也。惟
增多十七篇,而二十七篇即在其中,故此傳而古本則逸耳。”[3]他認為《孔子家語》在王肅
時仍存于世,只是在流傳的過程中增加了十七篇,而原始的版本已經亡佚。
(三)近現代《孔子家語》的研究
近代的《孔子家語》研究,以顧頡剛為代表。他撰有《孔子研究講義》,并在講義的
《按語》里說:“此書為王肅偽作,但系輯集古書而成。”[4]這使得《孔子家語》的研究在
[1][清]孫志祖.家語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1:1.
[2][清]陳士珂輯;崔濤點校.孔子家語疏證[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1.
[3][清]孫志祖.家語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1:139.
[4]《中國典籍與文化》編輯部編.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7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5
之后很長時間內陷入了僵局。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大批出土文獻的面世,才使得《孔子家語》的研究出現了新的契機。例如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40號墓西漢竹簡、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1號漢墓木牘、上海博物館館藏戰國楚竹書和英國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語》,這些文獻都為《孔子家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學者們也據此展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版本真偽的辨析,而是把研究擴展到了文獻學、語言學、思想史、注釋整理等多個領域。其中文獻學、思想史和注釋整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語言學研究成果較少,具體研究如下:
1.《孔子家語》成書及真偽辨析研究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這一方面的研究是最多的。
李學勤早在1985年就撰有《新發現簡帛與漢初學術史的若干問題》[1]一文,指出阜陽
雙古堆竹簡與定縣八角廊竹簡中的部分內容與今本《孔子家語》有關,并表明:“這一發現對儒家的研究很有意義,特別是對歷史上爭訟已久的《孔子家語》的真偽問題投射了新的光明。”他從這兩類簡所處的年代推斷出漢初已有《孔子家語》的原型,司馬遷和劉向
編纂《史記》和《說苑》時,都曾將其作為參考。而王肅所注的《孔子家語》很可能是在
簡本的基礎上,經過擴充編纂而成。而后在《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2]一文中對
該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他在該文中排除了王肅偽造《孔子家語》的可能性,但通過對漢魏時期孔氏家學與經學上一些重大公案關系的研究,認為《孔子家語》“很可能陸續
成于孔安國、孔僖、孔季彥、孔猛等孔氏學者之手,有很長的編纂、改動、增補過程,它
們是漢魏孔氏家學的產物。”
胡平生的《阜陽雙古堆漢簡與〈孔子家語〉》[3]是《孔子家語》研究中的重要論著,以
阜陽雙古堆漢簡為切入點討論《孔子家語》的真偽問題。論文主體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詳細說明阜陽一、二號木牘及《說類雜事》簡與傳世文獻并《儒家者言》的互見關系;第二部分分析《說類雜事》《新序》《說苑》的性質及《孔子家語》成書情況,推斷《孔子家語》的編集者就是孔安國,《孔序》亦非偽序;第三部分從邏輯上和材料上逐條批駁歷來對于王肅做偽的種種攻擊,并提出切實證據否定今本《孔子家語》為王肅偽造;第四部分補充
[1]李學勤.新發現簡帛與漢初學術史的若干問題[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1):12-14.[2]李學勤.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J].孔子研究,1987(02):60.
[3]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七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15-546.
6
說明今本《孔子家語》確實存在一些后人編纂加工的痕跡。最后歸納了關于《孔子家語》真偽和成書問題的三點結論:“1、從漢初起就流傳著一批記錄孔子及門弟子言行和諸國故事的簡書,這批簡書應當就是后來編纂《孔子家語》《說苑》《新序》等書的基本素材。2、從漢文帝時的汝陰侯墓簡牘所見專記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漢初孔子學說的發展與傳授,《家語》的編撰,正是儒術發達以及孔子受到重視的產物,舊說孔安國編纂《家語》并作序,應當是可信的??仔蛩鲇涗浛鬃友孕械暮啎牧鱾髑樾?,與迄今發現的地下出土材料沒有矛盾。3、長期以來,今本《家語》被認為是王肅偽作,細審各家所舉‘罪證’,按現在所知道的古籍編纂與整理的知識加以考察,證據并不充分。至于《家語》在流傳過
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種種情形,皆屬傳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問題,不足以據此論
定其為偽書。”
王志平的《〈孔子家語〉札記》[1]從信陽長臺關戰國楚簡談起,考證了《孔子家語》中
與之語意相似的“君子而強氣則不得其死,小人而強氣則刑戮薦臻”一句中的用詞,認為其來自先秦古語,非魏晉以后人所能偽造。否定了王肅杜撰《孔子家語》的可能,認為決
不能將其作為偽書視之而予以排斥。
楊朝明在《〈孔子家語〉的成書與可靠性研究》[2]一文中從“《孔子家語》的材料來源
與成書;《孔子家語》的家傳、注解與‘偽書’問題;出土文獻與《孔子家語》再認識”三個方面對《孔子家語》作出了全面的、追本溯源式的研究。認為:“第一,該書可能有
孔子弟子整理時的‘潤色’;第二,該書可能有后人傳抄過程中的‘增損’;第三,該書可
能有孔安國整理材料時的誤排。”他認為《孔子家語》不偽,而且研究價值堪比《論語》。
寧鎮疆在《〈孔子家語〉新證》[3]一書中以出土文獻為參照,對今本《孔子家語》的材
料來源、“歷史態”形成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并且對《孔子家語》與《禮記》《說苑》《韓詩外傳》等傳世文獻之間的互見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結論:“《孔子家語》‘偽書’說主要針對今本系統,并不涉‘漢志本’。明顯是受偽古文《尚書》一案影響而形成的,是經典辨偽學‘范式’擴大化的產物。我們有充足的理由認為《家語》一書的材料來源是相對獨立的,與我們熟知的《禮記》《荀子》《說苑》《韓詩外傳》等任何一書都不完全一
[1]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9[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19-131.
[2]楊朝明.《孔子家語》綜合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7:44-46.
[3]寧鎮疆.《孔子家語》新證[M].中西書局,2017:439-440.
7
致??仔蛩越癖尽都艺Z》源出孔安國整理,大體可信。”
當然,目前對《孔子家語》的真偽也有持否定態度的。如鄔可晶從出土文獻和傳世古書中與《孔子家語》相同或類似的內容考證了《孔子家語》的成書時代和性質。認為“今本《家語》乃魏晉時人(王肅之徒、孔子二十二世孫孔猛的嫌疑較大)雜采古書、參以己
意編纂而成的一部晚出之書(但不能完全排斥其中保存了部分古本《家語》內容的可能性),
跟《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家語》并非一事;前人認為《家語》系‘偽書’的看法,似
不容輕易否定。”[1]李傳軍也是運用文獻梳理和對勘的方法來考察今本《孔子家語》的淵源
和成書年代問題。他認為:“今本《家語》的確為王肅所撰輯的一部著作,把它看成偽書是不正確的。王肅所說他的《家語》是得之于孔子二十二世孫孔猛的說法也僅僅是一種托詞,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從資料的來源來看,現存《孔子家語》的材料基本上來自
于以《說苑》《禮記》《韓詩外傳》為主的已有文獻,而劉向所著的《說苑》,其材料也另
有所本,即大多來自于記載孔子及其后學言論、行事的《儒家者言》類作品。”[2]
總而言之,關于《孔子家語》的真偽問題大致可以歸結為兩種傾向:一派認為今本《孔子家語》可信,持這一觀點的有李學勤、胡平生、王承略、王志平、楊朝明、寧鎮疆等學者。他們認為,今本《孔子家語》與出土文獻相關的《孔子家語》內容大有淵源,與《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孔子家語》卷數的不同乃分卷方法有異,在內容上沒有大的縮減或損傷。今本《孔子家語》由孔安國撰集并陸續成于漢魏孔氏家學之手的可能性較大,而非王肅所偽,他可能略有增加,籍此張揚己說?!犊鬃蛹艺Z》的成書經歷了一個歷時的、動態的過程。另一派則認為《孔子家語》為偽書,持這一觀點的有鄔可晶、李傳軍等學者。他們認為今本《孔子家語》并非《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原本,而是在《說苑》《禮記》《韓詩外傳》等古書的基礎上由后人纂輯而成,盡管可能保留有古本《孔子家語》的一部分內容,但整體上是一本偽書。
2.《孔子家語》思想內容研究
關于《孔子家語》一書所包含的思想內容,也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
宋立林通過考察《孔子家語》中所保留的孔子“易教”材料,認為“孔子的‘易教’思想在本質上,仍與其‘六經之教’的思想一致,是一種道德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1]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考[M].中西書局,2015:406.
[2]李傳軍.《孔子家語》辨疑[J].孔子研究,2004(02):76.
8
是其王道教化的具體實現手段之一。”[1]
韓曉燕通過考察《孔子家語》和《論語》等其他文獻資料,深入探析了孔子的生態倫
理思想。認為“在《孔子家語》中,‘自然之天’是孔子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前提;‘仁’
是其生態倫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人和諧’則是孔子生態倫理思想的旨歸。”[2]
司月秀從孔子素質教育思想的角度入手,通過對《論語》和《孔子家語》的研究調查,
探索了二者在完善道德、培養人格、培育人才等方面的理論貢獻,認為“對推動我國素質
教育的全面深化具有重要意義。”[3]
於興中“從《孔子家語》中有關法律思想和其他規范系統的內容入手,簡略地探討了
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德禮政刑規范二元論,指出這種二元論是認識中國古代規范系統的鑰
匙。”[4]
此外,還有其他學者如郭奕萌、沈玲等也從不同的角度對《孔子家語》所蘊含的思想價值進行了剖析。
3.《孔子家語》語言研究
對《孔子家語》的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詞匯與語法兩部分,研究成果雖不多,
但隨著近年來《孔子家語》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有逐漸上升的趨勢。
(1)詞匯方面
詞匯研究主要集中在復音詞、疊音詞、代詞、副詞、反義詞、同義詞幾個方面。劉偉巖的《〈孔子家語〉復音詞研究》(2009)、曹智的《〈孔子家語〉復音詞研究》(2010)及阮幗儀的《〈孔子家語〉復音詞的數量統計及語料年代分析》(2010)都是從復音詞的角度來研究《孔子家語》。尹如娜在《〈孔子家語〉疊音詞初探》(2014)列舉了33對疊音詞,探討了其在展現情感、刻畫人物、摹景擬物、深化意蘊上獨特的修辭功效。陳靜的《〈孔子家語〉代詞分析》(2011)把《孔子家語》中的代詞分成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三類,對其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魯芹的《〈孔子家語〉副詞研究》(2017)對《孔子家語》中的140個副詞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苗傳美的《〈孔子家語〉反義詞研究》(2017)對《孔子家語》的反義詞從音節、詞性、反義關系、內容等方面進行分類描寫,總結出了
[1]宋立林.《孔子家語》與孔子易教思想[J].中國儒學,2013(00):69-80.
[2]韓曉燕.從《孔子家語》看孔子的生態倫理思想[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14.[3]司月秀.孔子素質教育思想研究[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0:1.
[4]於興中.《孔子家語》中的法律思想[J].中國法律評論,2014(01):110.
9
《孔子家語》反義詞不平衡性和義位對應的復雜性的特點。姜如孟的《〈孔子家語〉同義詞研究》(2018)對《孔子家語》的507組同義詞進行了分類、描寫和辨析,將同義詞分為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大類,并探討其相應的區別特征和修辭功能。但是目前還沒有對《孔子家語》詞匯進行全面系統整理考察的成果。
(2)語法方面
張敏的《〈孔子家語〉疑問句及相關語言問題考論》(2008)從《孔子家語》中的疑問句入手,將其分為詢問句、反問句和測問句三類。在靜態考察的基礎上對疑問句進行了全
面的、系統的動態研究,探究了《孔子家語》的疑問句的歷史發展軌跡和演變規律。
當然,也有從詞匯、語法兩個角度對《孔子家語》進行綜合研究的。例如湯海鵬的《〈孔子家語〉詞匯語法現象專題研究》(2011)就對《孔子家語》中的詞匯、句式(主要是判斷句、被動句)進行了窮盡式分析,并與現有的上古、中古詞匯與句式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比照,推測《孔子家語》主要還是上古時期作品,是王肅偽作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值得注意的是,在詞匯方面,他以殷正林、王云路、方一新、江藍生、蔡鏡浩五位學者的研究成
果為參照,將他們研究出的中古時期的新詞、新義做成表格,然后與《孔子家語》的詞語
對照,得出“《家語》的詞匯系統較接近上古時期,書中少量中古時期的新詞匯則反映了
王肅對此書進行過潤色”[1]的結論。文中雖然存在著分詞、詞義分析不確等問題[2],但是
首次對《孔子家語》中的新詞新義做出的有力嘗試。
此外,隨著近年來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不少學者另辟蹊徑,利用非語言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對《孔子家語》的成書及真偽進行了考察。如馮麗娜(2018)就利用圖書情報學領域的詞頻分析方法,通過詞頻統計及知識圖譜展示的方式將《孔子家語》《論語》《史記·孔子世家》的內容呈現出來,并結合部分定性史料從稱謂、思想內容兩方面對《孔子家語》進行真偽度辨析,最終得出結論:《孔子家語》成文體系存在“實偽”“擬偽”和“實真”
“擬真”四種可能,其內容上存在50%的偽和50%的真。我們贊同這種定量與定性分析
的方法,但因作者對文本內容以及語言學知識掌握有所欠缺,存在諸多值得商榷之處。[3]
[1]湯海鵬.《孔子家語》詞匯語法現象專題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86.
[2]例如“略言之,則不能終其物;悉數之,則留更仆未可以對”一句中的“略”,湯海鵬將其判定為六朝時出現的“全、皆”,不確。“略”就是“大致、大略”義,與下文的“悉”相對,義為“大略地講述問題就不能把事情說清楚、完整”,文從字順,不必強為之解。
[3]例如作者在統計孔子的稱謂時,選擇對“子曰”進行統計。但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子曰”一般不作為一個詞來分析。
10
近代以前對《孔子家語》的研究主要是關于它的成書過程、流傳、真偽和注本等,而且王肅的“偽造說”一直是主流。及至近代,顧頡剛的“偽書說”使得《孔子家語》是偽書的結論幾乎成了鐵的事實,《孔子家語》的研究一度陷入僵局。直到20世紀70年代,出土文獻的大量面世,才使得《孔子家語》的研究之學重見天日。目前對《孔子家語》的研究雖然仍較多地集中在其真偽之辨,然而大部分學者已傾向于《孔子家語》“不偽”之說。相應地,對《孔子家語》的文獻價值、思想內容、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也逐漸增加并煥發出新的生機。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任務
本文以《孔子家語》的語言材料為主要依據,借鑒前輩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對《孔子家語》的實詞詞匯進行全面考察[1],目的在于對《孔子家語》的基本詞匯面貌、
詞義系統進行較為詳細的描摹和梳理,并與其他先秦時期專書詞匯研究成果作比較,旨在探討《孔子家語》自身的詞匯特點,在此基礎上對《孔子家語》的成書時代做一個合理的
推斷。
當今學者研究《孔子家語》,通常采用的是近十幾年出版的幾個整理本。鑒于此,我們選擇通行的楊朝明、宋立林主編的《孔子家語通解》作為研究底本。該書以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明黃魯曾覆宋本為底本,以中華書局據明毛氏汲古閣本排印之《四部備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文書局石印影宋抄本《孔子家語》為參校本。此外,編者除去對《孔子家語》原文進行點校、分段外,還在其后附加了“注釋”“通解”,對讀者理解、研究原文大有裨益。同時,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選擇陳士軻的《孔子家語疏證》、廖名春與鄒新明校點的萬有文庫本《孔子家語》、清光緒中崇文書局輯印《百子全書》本《孔子家語》、齊魯書社據清光緒二十四年貴池劉世珩宋刻本影印《孔
子家語》作為參照。研究過程中如有齟齬之處,會進一步解釋說明。
本文要完成的任務主要有五個方面:
第一,對《孔子家語》的實詞詞匯作窮盡式的統計,整理出《孔子家語》一書中的所有實詞詞匯。
[1]人名、地名、官、爵名、動、植物名、樂律、樂曲名、書名、節氣名、干支名等專有名詞,不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11
第二,對《孔子家語》的單音詞和復音詞進行專題研究。
第三,對《孔子家語》的同義詞和反義詞進行專題研究。
第四,對《孔子家語》的詞義進行研究。
五、本文采用的理論與方法
本文對《孔子家語》的詞匯系統進行了封閉式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所研究的各個部分盡力作出較為精確的統計,力求全面、科學地總結其特點及規律。具體方法如
下:
(一)定量與定性相結合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計算機作為輔助工具,對《孔子家語》的文本進行了電子化處理,建立起了一個包括《孔子家語》單音詞表、復音詞表、反義詞表、詞頻統計表
在內的《孔子家語詞匯數據庫》,力求對各個部分的內容做窮盡性的統計與分析。
(二)描寫和解釋相結合
本文首先對《孔子家語》一書中的所有實詞從多個方面作了較為細致的數據統計,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詞匯現象進行專題研究,將《孔子家語》的詞匯特點與已有的專書詞匯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努力發掘隱藏在《孔子家語》詞匯背后的特點和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測和解釋,如該書的成書年代等,希望能夠得出一些結論,推動《孔子
家語》詞匯和文獻的研究,豐富漢語詞匯史。
(三)共時和歷時的結合
根據研究需要,本書盡可能地把《孔子家語》一書中的詞匯與《左傳》《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荀子》等有代表性的先秦典籍中的詞匯相比較,努力嘗試把《孔子家語》詞匯置于整個漢語詞匯史的研究視角下。
12
第一章《孔子家語》單音詞研究
經統計,《孔子家語》中的單音詞共有1712個,占詞匯總數的45.4%。在描寫過程中,我們主要按照詞的詞匯意義所表示的概念類別,同時也適當考慮其語法意義進行分類。首
先把單音詞劃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三大類,然后在每一類的下面,根據具體詞義的類
聚,劃分為若干小類[1]。這樣既可以顯示出社會歷史文化對詞匯的影響,又可以看出詞匯
類聚中各構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和分布。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單音多義詞,由于各個意義所代表的概念不同,因此可以分屬不同類別,如:師有老師、樂師和軍隊義,因而就可以分別歸入教育、音樂、戰爭三種類別。當然,這些詞是以義位的身份進入不同類別的,它們仍然是一個詞。有些詞義本身可兼屬兩類,但為了避免混淆,我們一般只歸入其中一類。
第一節《孔子家語》名詞的分布情況
一、有關天象、地理的詞
(一)有關天象、氣候的詞
冰、辰、風、雷、露、氣、日、霜、天、霆、星、雪、雨、月、云。[2]
氣指天地間的氣流?!秷剔\第二十五》:“食肉者勇毅而捍,食氣者神明而壽。”引
申之,也可以指人的精神狀態、氣勢?!逗蒙谑罚?ldquo;介胄執戈者,無退懦之氣,非體純猛,服使然也。”“氣”構成的復音詞有精氣、魂氣、志氣、游氣等。
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不過是指它的本義“人的頭頂”。在《孔子家語》中的
意義有:天空?!墩摱Y第二十七》:“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氣,天候?!吨滤嫉诎恕罚?ldquo;天暑市遠,無所鬻也。”“天”作為一個基本詞,構詞能力很強?!犊鬃蛹艺Z》中關于“天”的復音詞有天地、天道、天子、天下、天命、天神、天災、天時等。
[1]這種分類是詞匯學著作常用的方法,如向熹的《簡明漢語史》、毛遠明的《〈左傳〉詞匯研究》等。各小類中詞匯范圍小的作窮盡性統計分析,詞匯范圍較大的舉典型的詞進行統計分析。
[2]所列詞均按音序排列,下同。
13
雪雪花?!锻跹越獾谌罚?ldquo;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
之灌雪焉。”
(二)有關山岳大地的詞
地、谷、郊、丘、壤、山、土、險、野、原等。
山峻故也。”
土
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妒颊D第二》:“百仞之山,重載陟焉,何哉?
土壤,泥土?!栋Ч珕栒谑摺罚?ldquo;夫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除此之外,
《孔子家語》中還有以下幾個意義:鄉里,故土?!洞蠡榻獾谒摹罚?ldquo;愛政而不能愛人,則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則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則不能樂天。”土地,國土?!锻跹越獾谌罚?ldquo;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已矣。”土地作為古代農業生產的基礎,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一點也反映在詞匯中。以“土”作為構詞語素的復音詞就有土地、水土、野土、土鼓、土型、土德、五土,并且還根據土的不同性質分為堅土(堅硬的土地)、弱土(柔軟的土地)、墟土(丘陵之地)、沙土(含沙多的土壤)、息土(肥沃之地)、?土(疏薄之地)。
(三)有關水潦河海的詞
川、海、河、流、泉、水、淵、澤等。
泉泉水?!独牡诙罚?ldquo;為人下者,其猶土乎。汨之深則出泉,樹其壤,則
百谷滋焉,草木植焉。”“泉”也可以特指地下水?!督K記解第四十》:“葬于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泉”構成的復音詞有源泉、醴泉。
水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甲骨文字形象水流動之形?!度〉诰拧罚?ldquo;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修其理,此似義。”“水”還可以指稱河流,《困誓第二十二》:“孔子自衛將入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犨鳴犢及舜華,乃臨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水”作為構詞語素在《孔子家語》中構成的復音詞有:水德、水備、水潦、
水土、水祥、懸水(瀑布)、大水等。
水作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在儒家哲學中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度〉诰拧罚?ldquo;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修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
14
赴百仞之溪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孔子將水奔流不息、化潔萬物的自然屬性比附于儒家所提倡的仁義道德,認為水具有著恩惠蒼生的仁愛、遵循規則的道義、勇敢堅韌的意志。
二、有關動物、植物的詞
(一)有關動物的詞
蟲、鱗、鳥、獸。以及與動物相關的一些詞:巢、翅、肺、肝、膏、骨、角、卵、毛、
皮、血、脂。
蟲昆蟲?!秷剔\第二十五》:“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為蟲,故蟲八月而生。”但
“蟲”也可以通稱一切動物,《爾雅·釋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邢昺疏:“此對文爾,散文則無足亦曰蟲。”《孔子家語》中這一意義作為復音詞的語素出現?!秷剔\第二十五》:“羽蟲三百有六十,而鳳為之長;毛蟲三百有六十,而麟為之長;甲蟲三百有六十,而龜為之長;鱗蟲三百有六十,而龍為之長;倮蟲三百有六十,而人為之長。”“羽蟲”指鳥類;“毛蟲”指獸類;“甲蟲”泛指有甲殼的動物;“鱗蟲”指體表有鱗甲的動物;“倮蟲”就是身無羽毛鱗甲的動物,一般指人類。
獸本義指“守候時機,備戰行獵”?!墩f文·嘼部》:“獸,守備者。”徐灝注箋:
“獸之言狩也,田獵所獲,故其字從犬,謂獵犬也。”后泛指四足的哺乳動物?!额伝氐谑恕罚?ldquo;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馬窮則佚。”
巢鳥類及蜂蟻的窩?!独牡诙罚?ldquo;覆巢破卵,則凰凰不翔其邑。”“巢”在
《孔子家語》中作為詞素構成的復音詞有1例:橧巢,指上古居民聚柴薪造的巢形住處?!秵柖Y第六》:“昔之王者,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
(二)有關植物的詞
草、林、木、樹。以及與植物相關的一些詞:本、根。
木木本植物的統稱?!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乎?”也可以
統指“木料,木材”,《子路初見第十九》:“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木”作為一個基本詞的構詞能力也很強,《孔子家語》中就出現了許多關于木的復音詞,如:梁木、草木、
15
緣木、樹木、野木等。
樹樹木?!稄R制第三十四》:“周人之于邵公也,愛其人,猶敬其所舍之樹。”“樹”
本義為“種植”,是動詞,后引申為栽種的對象。“這種意義變化始于《左傳》?!墩压罚?lsquo;有
嘉樹焉。’樹、木同義并存,經過詞義內部系統的調整,到了漢代,樹主要表樹木義,木
則表示木材義,《論衡》中‘樹’的名詞義用例超過動詞,便是明證。”[1]《孔子家語》中
“木”作為“樹木”義有4例,作為“木材”義有1例;“樹”作為“樹木”義也有4例,作為“種植”義有5例??梢姶藭r“木”和“樹”的替換還未完成,“樹”的動詞義也更
占優勢。
本草木的根?!读镜谑濉罚?ldquo;今夫蘭本[2]三年,湛之以鹿酳,既成,噉之,則
易之匹馬。非蘭之本性也,所以湛者美矣。”
三、有關人的詞
(一)指人的名詞
人、友、眾
人眾人?!读镜谑濉罚?ldquo;故志誠感之,通于金石,而況人乎?”也可以指“他
人”,《致思第八》:“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后臣,欲臣之免也,臣知。”
友志趣相同,彼此交好的人?!读镜谑濉罚?ldquo;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
視其友。”“朋”在《孔子家語》中沒有單獨出現,而是與“友”結合作為復音詞出現,《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兄弟,吾哭諸廟;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之寢;朋友,吾哭之寢門之外;所知,吾哭之諸野。”“朋友”在這里與“兄弟”“父之友”“師”并列,
是復音詞無疑。
眾眾人、群眾?!顿t君第十三》:“恭則遠于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于眾,信則
人任之。”
甲骨卜辭中已經有這三個詞,也作為基本詞匯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中。
[1]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7.
[2]“蘭本”一詞,在《晏子春秋》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孫彥林將其譯為“草名”,但從古籍記載看,似沒有見到一種名為“蘭本”的植物。唐德正從古籍中“藁本”連用推斷蘭本的“本”可能指“藁本”這種香草,似為不妥。從下文中可以看到,對“蘭本”的闡發只有“非蘭之本性也”“非蘭本美也”二句,沒有提到第二種香草?!稘h語大詞典》釋“蘭”為“蘭草。即澤蘭。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有香氣。”與文意也十分符合,因此釋“蘭本”為“蘭草的根”更妥當一些。
16
(二)人體部位、器官
1.總稱
軀、身、體、形。
身本義指婦女懷孕,后泛指身軀?!独牡诙罚?ldquo;雖有國士之力,而不能自
舉其身。”“身”在《孔子家語》中除去指“身軀”外,更常用的意義是指“自身”,并且作為基本詞衍生出一系列的復音詞,如安身、誠身、敬身、側身、退身等。其中表示“立身處世”義的復音詞就有立身、將身、安身、行身等,表示“陶冶身心、涵養德行”義的復音詞有修身、成身、為身、治身等。這些詞語深刻地反映了儒家思想道德標準中對君子
“修身養性“的這一基本要求。
2.器官
背、耳、發、肱、肩、腳、頸、毛、眉、面、舌、手、首、頭、心、肘、足。
面即臉,頭的前部?!墩f文·面部》:“面,顏前也。”段玉裁注:“顏者,兩眉之
中間也。顏前者,謂自此而前則為目、為鼻、為目下、為頰之間,乃正鄉人者。”《辯物第
十六》:“反袂拭面,涕泣沾衿。”現代漢語中這一概念用“臉”來表示,據殷曉杰考證,“到
清中葉,‘臉’在通語中單用時已基本取代了‘面’”[1],完成了“面”與“臉”這一對常
用詞在通語中的歷時替換。“面”現在一般只出現在書面語或莊重的場合中,如“面貌”“面
容”,帶有一定的語體色彩。
肘上下臂相接處可以彎曲的部位?!肚澖獾谌摺罚?ldquo;宓子戒其邑吏,令二史
書。方書輒掣其肘,書不善則從而怒之,二史患之,辭請歸魯。”
3.其他
跡、貌、容、色、影。
色臉色,表情?!段鍍x解第七》:“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
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臉色的變化非常豐富,喜、怒、哀、樂之類的感情都可以
通過臉色表現出來,《孔子家語》中關于“色”的復音詞就有慚色、喜色、憂色、作色等。
(三)稱謂
1.親屬
[1]殷曉杰.“面”與“臉”的歷時競爭與共時分布[J].漢語史學報,2009(00):158.
17
弟、父、妹、母、女、孫、兄、子、姊、祖。
祖祖先。本義為奉祀祖先的宗廟,《說文·示部》:“祖,始廟也。”引申之指“祖
先”?!队^周第十一》:“孔子,圣人之后也,滅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國而授厲公。”祖先的概念與父系氏族的發展有關,而隨著家族內人口的繁衍,大家族也要不斷分出旁支,最終一個家族內最多包括五代人。五代中除去自身外,就是父、祖父、曾祖、高祖,高祖以
上的遠祖就沒有專名了。
2.婚姻
娣、妃、夫、婦、孤、姑、寡、鰥、舅、妻、妾、室。
舅、姑“舅”謂夫之父,“姑”謂夫之母?!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昔舅死于虎,吾
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南宮縚之妻,孔子兄之女。喪其姑,而誨之髽,曰:‘爾毋從從爾,毋扈扈爾。’”這一對稱謂最早見于《國語》,與封建社會的姑舅表婚制有關。在這種婚制下,對女子來說,其公公正好是舅父,婆婆恰巧是姑母。女子從孩童時習慣了的稱謂即使出嫁了也一時難以改變,因此在稱謂實踐中取“舅姑”而棄
“公婆”。
3.賓主
賓、介、客、主。
主主人?!读镜谑濉罚?ldquo;孔子在齊,舍于外館,景公造焉。賓主之辭既接。”“主”
作為一個基本詞能產性也很強,《孔子家語》中“主”作為語素構成的復音詞有:圣主、盟主、賓主、人主、主人、主君等。
其中“主人”與“主”一樣,表示“接待賓客的人”,但根據語境可與不同的詞構成不同的語義場。例如,《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主人不以禮,客不敢盡禮;主人盡禮,則客不敢不盡禮也。”在這個語境中,“主人”與“客”構成一個二元關系義場;《觀鄉射第二十八》:“孔子曰:“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親速賓及介,而眾賓從之,至于正門之外,主人拜賓及介,而眾賓自入,貴賤之義別矣。”在“鄉射之禮”這個語境中,“主人”“賓”“介”“眾賓”共同構成一個關系義場。“賓”特指“主賓”,“介”是“賓”的副手,“眾賓”即“從賓”,地位低于主賓及副賓,三者共同與“主人”對立。因此各詞之間的語義關系要放在具體的語義場中去分析。
18
親屬稱謂詞一直很穩定,絕大多數詞都沿用至今,構詞能力也很強,當然部分詞的指稱意義有所變化。如,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夫”“妻”“妾”構成一個語義場,“妻”“妾”作為配偶有嫡庶之分?,F在實行“一夫一妻”制,“夫”“妻”構成一個語義場,“妻”就是男子的配偶,不分嫡庶。
四、有關方位、時間的詞
(一)方位
北、側、東、后、南、內、旁、前、上、外、西、下、右、中、左。
南、北方位名。面向日出,右手方向為南,左手方向為北?!掇q樂解第三十五》:
“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域。”
“南”和“北”作為一對方位詞,在漢語中還有特殊的意義。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諸侯見群臣,或卿大夫見僚屬,皆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用來指居帝王或諸侯、卿大夫之位?!度牍俚诙弧罚?ldquo;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相反,臣拜君,卑拜尊,幼拜長,皆面向北行禮,因而居臣下、晚輩之位曰“北面”?!度?/div>
恕第九》:“騫固周國之賤吏也,不自以不肖,將北面以事君子。”
一些意義相反的方位詞除去單獨出現外,也可以組合起來成為復音詞,如“上下”“左右”“內外”等,這些復音詞都是從方位義引申出了其他意義,如“上下”由位置的高低引申指“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問禮第六》:“非禮則無以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左右”由左邊和右邊引申指侍奉在左右的人,即“近臣,侍從”,《好生第十》:“楚
恭王出游,亡烏嗥之弓,左右請求之。”
(二)時間
1.年月日
年、日、世、歲、月。
世《說文·部》:“世,三十年為一世。”后父子相承為一世?!掇q政第十四》:
“入之于十里之上,抑之于百世之后者也。”引申之,也可以指人的一生、一輩子?!断圄數谝弧罚?ldquo;終歿吾世,弗敢復以儒為戲矣。”“世”作為基本詞的構成的復音詞主要有世子、世及、今世、后世、上世、逢世、當世等。
19
2.時刻
時、朝、暮、夜、昏、晝。
晝、夜白天和晚上?!侗久獾诙罚?ldquo;晝不游庭,夜行以火。”
3.季節
春、夏、秋、冬甲骨卜辭中有春、秋,無夏、冬,夏和冬大約產生在西周,四
季之名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秵栍竦谌罚?ldquo;天有四時者,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此外,每個季節又根據時間的早晚分為孟、仲、季。如,《執轡第二十五》:
“夫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
4.泛指不確定的時間概念
初、古、今、昔、終。
今、昔泛指從前和現在?!秵柖Y第六》:“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
五、有關生產方面的詞
(一)農業生產
1.農作物名
谷、禾、黍、粟。
谷莊稼和糧食的總稱?!墩f文·禾部》:“谷,續也。百谷之總名。”《執轡第二十
五》:“食谷者智惠而巧。”“谷”也可構成許多常見的復音詞。五谷,指五種谷物?!蹲勇烦跻姷谑拧罚?ldquo;然夫黍者,五谷之長,郊禮宗廟以為上盛。”百谷,谷類的總稱?!段宓鄣碌诙罚?ldquo;播時百谷,嘗味草木,仁厚及于鳥獸昆蟲。”祈谷,祈求谷物豐熟的祭禮?!督?/div>
問第二十九》:“至于啟蟄之月,則又祈谷于上帝。”
2.蔬菜名
瓜葫蘆科植物的果實?!读镜谑濉罚?ldquo;曾子耘瓜,誤斬其根。”
3.農耕
賦、斂、畝、農、稅、田。
賦、稅、斂農耕發展成熟后,賦稅制度也隨之出現。“賦”,指田地稅,后泛
指賦稅?!锻跹越獾谌罚?ldquo;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關譏市廛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
20
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稅”,賦稅,稅收?!段鍍x解第七》:“于是廢山澤之禁,弛關市之稅,以惠百姓。”“斂”,賦稅?!栋Ч珕栒谑摺罚?ldquo;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
斂,所以子百姓也。”
(二)畜牧漁獵
畜、廄。
畜人所飼養的禽獸?!抖Y運第三十二》:“故龍以為畜,而魚鮪不諗;鳳以為畜,
而鳥不摬;麟以為畜,而獸不狘;龜以為畜,而人情不失。”《孔子家語》中已馴化的家畜有牛、馬、羊、犬、豕、雞,稱“六畜”,后也泛指各種牲畜?!断圄數谝弧罚?ldquo;魯之鬻六畜者,飾之以儲價。”這些詞均見于甲骨文,《孔子家語》中還出現了同義詞。如,狗,犬之小者,《辯物第十六》:“吾穿井于費,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豚,小豬,《相魯第一》:
“三月,則鬻牛馬者不儲價,賣羊豚者不加飾。”
廄馬棚?!额伝氐谑恕罚?ldquo;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入于廄。”“廄”構成的
復音詞有“國廄”,指王室的馬棚。
(三)商業
肆、市。
肆集市貿易場所?!读镜谑濉罚?ldquo;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市集中進行交易的場所?!缎陶谌弧罚?ldquo;命服命車,不粥于市。”在古代,“市”
除了貿易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施以刑罰?!缎陶谌弧罚?ldquo;是故爵人必于朝,與眾共之也;刑人必于市,與眾棄之也。”在集市上施刑一方面是為了使民眾共同鄙棄之,
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震懾警示的效果。
“市”作為基本詞在《孔子家語》中也構成了很多復音詞。“市人”,指集市或城中街道上的人?!断圄數谝弧罚?ldquo;初,魯之販羊有沈猶氏者,常朝飲其羊以詐市人。”“關市”,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段鍍x解第七》:“于是廢山澤之禁,弛關市之稅,以惠百姓。”“歸市”,指趨向集市,形容人多而踴躍?!逗蒙谑罚?ldquo;(亶甫)遂獨與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豳人曰:‘仁人之君,不可失也。’從之如歸市焉。”
21
六、有關衣食住行的詞
(一)飲食
1.糧食
飯、糧、米、食、饘、粥。
糧最初指干糧,軍糧?!墩f文·米部》:“糧,榖也。”桂馥義證:“糧乃行者之干
食。”《困誓第二十二》:“孔子遭厄于陳、蔡之間,絕糧七日,弟子餒病。”這里是講孔子與弟子周游列國,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七天沒有干糧吃。“糧”也可以統指谷物、糧食?!肚澖獾谌摺罚?ldquo;單父之老請曰:‘麥已熟矣,今齊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麥。請放民出,皆獲傅郭之麥,可以益糧,且不資于寇。’”這里的“糧”就是指收儲起來以備食用的麥子。
2.肉類
羹、醢、肉。
醢肉醬,引申之,也指將人剁成肉醬的一種酷刑?!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既
而衛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已哭,進使者而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令左右皆覆醢,曰:‘吾何忍食此。’”這里是講子路在蒯聵之亂中遇難,被施以醢刑,孔子聽聞后十分悲痛,讓身邊的人把家里的肉醬都倒掉。
3.飲料
酒用糧食或水果等發酵制成的飲料。我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祭祀、宴飲都離不
開酒,并根據清濁和厚薄分為五等,叫“五齊”,《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一
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緹齊,五曰沈齊。[1]《孔子家語》中也有相關的記載,
《問禮第六》:“夫禮初也,始于飲食……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玄酒”就是祭禮中當酒用的清水,因其色黑謂之玄酒;“醴醆”是甜酒和白色濁酒;“粢醍”是較清的淺紅色的酒,為“緹齊”;“澄酒”是一種清酒,為沈齊,在“五齊”中最為
清澈。
4.柴火
薪柴火?!掇q物第十六》:“采薪于大野。”
[1][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黃侃經文句讀.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5.
22
5.食器
籩、簞、豆、簠、簋、壺、瓶、觴、甕、铏、觶。
甕、瓶陶制的汲水器。“甕”的特征是小腹大口,“瓶”是細頸小腹小口,底部是
尖的,瓶身上還有耳,可以系繩,方便提攜。但是“瓶”作為盛水器尖底不好放,所以后世的瓶子就改為平底的?!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夫灶者,老婦之所祭,盛于甕,尊于
瓶,非所柴也。”
(二)服飾
1.冠冕
冠、冕。
冠帽子的總稱,戴帽子也稱為“冠”,《好生第十》:“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昔者
舜冠何冠乎?’”在古代,冠帽是貴賤等級的標志。等級、場合不同,要配備的冠帽亦不同。如,“練冠”,指厚繒或粗布之冠,親喪一周年祭禮時著之?!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古者,天子喪慈母,練冠以燕居。”“皮冠”,打獵時戴的帽子,用以避塵土、雨雪?!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昔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白冠”,白色的帽子,用于喪祭、戰爭等不吉利的場所?!吨滤嫉诎恕罚?ldquo;賜愿使齊、楚合戰于漭瀁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
2.衣服
服、袞、裘、裳、衣。
裘父界。”
3.鞋類
屨
用毛皮制成的御寒衣物?!肚澖獾谌摺罚?ldquo;巫馬期陰免衣,衣弊裘,入單
單底鞋,多以麻、革、皮等制成,后亦泛指所有的鞋?!队^鄉射第二十八》:“降,
脫屨,升坐,修爵無算。”同“冠”一樣,“屨”在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種類。如“菅屨”,就是用屨草編織而成的鞋子,服喪時著之?!逗蒙谑罚?ldquo;齊晏桓子卒,平仲粗衰斬,苴绖、帶、杖,以菅屨,食粥,居傍廬,寢苫枕草。”
4.配飾
帶、旒、璪。
23
帶腰帶,用以約束衣服,多用皮革、金玉、犀角或絲織物制成?!镀呤茏咏?/div>
第三十八》:“公西赤,魯人,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歲。束帶立朝,閑賓主之儀。”
5.服裝的一部分
衿、袂、齊。
齊長衣的下擺?!逗蒙谑罚?ldquo;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攝
齊”就是“提起衣擺”。
(三)宮室建筑及器具
1.宮室
房、宮、館、家、廊、圃、舍、室、所、臺、堂、屋、榭、囿、苑。
館接待賓客的房屋?!掇q物第十六》:“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館而問焉。”去往
館舍造訪也稱之為“館”,《儒行解第五》:“孔子既至舍,哀公館焉。”掌管館舍的人稱為“館人”,《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孔子適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館”作為先秦時期諸侯、公卿朝聘時重要的寓居地,也有著不同的類型。如,“公館”,指諸侯的宮室或離宮別館?!顿t君第十三》:“齊景公來適魯,舍于公館,使晏嬰迎孔子。”“上館”,即上等館舍?!掇q物第十六》:“孔子在陳,陳惠公賓之于上館。”“外館”,普通客舍?!读镜谑濉罚?ldquo;孔子在齊,舍于外館,景公造焉。”
2.城堡
保、城、都、郭、墻。
保小城,后作“堡”?!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齊師侵魯,公叔務人遇人入保,
負杖而息。”
3.建筑物構件
戶、階、門、牖、窬。
戶、牖“戶”,本義單扇的門,后泛指房屋的出入口;“牖”,木窗?!兜茏有械谑?/div>
二》:“(子路)自見孔子,出入于戶,未嘗越禮。”“門”“窬”“戶”“牖”作為房屋重要的構件,連用時可代指整個居室,并引申出特殊的含義。如,《儒行解第五》:“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蓽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蓽門圭窬”指“編竹為門,穿墻作窗”,“蓬戶甕牖”指“以蓬草為門,破甕為窗”,都是指代窮人家的陋室。
24
4.坐臥器具
床、席。
席席子,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坐臥用具。先秦時椅子尚未出現,人們都是跪坐
在席子上?!秵栍竦谌罚?ldquo;目巧之室則有隩阼,席則有上下,車則有左右,行則并隨,立則有列序,古之義也。”引申之,設置坐席也稱為“席”,《正論解第四十一》:“七十杖于朝,君問則席。”“席”是鋪設在座位上的,因此引申為“席位、座位”,并構成了一大批與之相關復音詞。如,“命席”,指下令安排座位?!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哀公命席??鬃邮套?。”“負席”,背對席位,以示敬重或惶恐?!锻跹越獾谌罚?ldquo;曾子肅然而懼,摳衣而退,負席而立。”“避席”,離席起立,以示敬意?!读镜谑濉罚?ldquo;子夏避席問曰:‘夫子何嘆焉?’”
(四)道路交通
1.道路
道、路、涂。
路道路,路途?!断圄數谝弧罚?ldquo;路無拾遺,器不雕偽。”引申之,也指“途徑,門
路”?!锻跹越獾谌罚?ldquo;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關譏市廛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
2.交通工具及配件車、蓋、輿、舟。
舟船?!吨滤嫉诎恕罚?ldquo;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圓而赤,直觸王舟。”《孔子
家語》中“舟”有8例,“船”無1例。據王鳳陽考證:“‘船’在秦末戰國才流行開來,
如《呂氏春秋·知度》:‘絕江海者托于船,致遠者托于驥。’……‘船’是關西方言,《方
言》‘自關而西謂之船,自關而東謂之舟’……‘船’的流行,顯然和秦的擴張有關。”[1]
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孔子家語》的成書所處時代不晚于戰國秦末。
七、有關祭祀迷信方面的詞
(一)祭祀對象
[1]王風陽.古辭辨[M].北京:中華書局,2011:243-244.
25
地、帝、鬼、稷、社、神、天、灶。
帝上帝,最高的天神,古人想象中宇宙萬物的主宰?!抖Y運第三十二》:“先王患
禮之不達于下,故饗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孔子家語》中,這個概念出現頻率更高的是復音詞“上帝”,共出現8次?!掇q物第十六》:“魯將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
辛而畢。”
(二)祭祀地
郊、廟、社。
郊本義為城市周圍的地區,后祭祀天地之地也稱之為“郊”。冬至祭天于南郊,
夏至瘞地于北郊?!抖Y運第三十二》:“先王患禮之不達于下,故饗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饗帝”就是祭祀天帝,“祀社”就是祭祀土神。
(三)祭祀類型
嘗、禘、祔、郊、練、望、祥、虞、烝。
虞、祔、練、祥“虞”,虞祭,指父母葬后,迎魂安于殯宮的祭禮;“祔”,祔祭,
指新死者與祖先合葬之祭;“練”,練祭,也叫做“小祥”,指父母死后周年(十三月)之祭,此日以練布為冠服,因以名祭;“祥”,祥祭,又分為“大祥”和“小祥”,父母死后滿一年祭祀為“小祥”,滿二年為“大祥”?!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子夏問于夫子曰:‘凡
喪小功已上,虞、祔、練、祥之祭皆沐???于三年之喪,子則盡其情矣?’”
(四)祭祀者
巫、祝、宗掌管祭祀、占卜的人?!抖Y運第三十二》:“今使祝嘏辭說,徒藏于
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
八、有關喪葬、禮俗的詞
(一)喪葬
墳、棺、槨、墓、尸、殉。
殉陪葬而死之人?!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不殆而用殉也。”
孔子不贊同用活人的器具來隨葬,認為與用活人殉葬無異,有悖于人倫。
(二)禮俗
26
風、俗“俗”指由于生產生活環境、社會歷史條件所形成的傳統習慣?!段鍍x解第七》:“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風”則側重于人為所倡導的“忠、信、孝、悌”等品質,統言之無別?!吨滤嫉诎恕罚?ldquo;夫圣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以施之于百姓,非獨適身之行也。”
九、有關金玉財貨的詞
(一)玉名
璧、琮、珪、珉、玉、璋。
玉、珉“玉”,一種細密、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珉”,像玉的石頭?!秵栍竦谌?/div>
十六》:“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多歟?”
(二)財物名
寶、幣、財、貨、金。
金本義為金屬的總名。金屬可以鑄造貨幣,所以引申指錢財,貨幣?!吨滤嫉诎恕罚?/div>
“魯國之法,贖人臣妾于諸侯者,皆取金于府。”“金”可以構成的復音詞有:“金玉”,指黃金與珠玉,泛指珍寶?!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金革”,謂軍械和軍裝,借指戰爭?!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子夏曰:‘金革之事無避,非與?’”
(三)藏物之所
廛、府。
廛指公家所建供商人存儲貨物的邸舍?!锻跹越獾谌罚?ldquo;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
關譏市廛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
府古代國家收藏財貨或文書的地方?!妒颊D第二》:“魯國之法,贖人臣妾于諸侯
者,皆取金于府。”“府”構成的復音詞有:府庫。舊指國家儲藏財物、兵甲的處所?!锻跹越獾谌罚?ldquo;田獵罩弋,非以盈宮室也。征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故府,舊府庫?!掇q物第十六》:“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
十、有關音樂舞蹈的詞
(一)音樂、音律
27
歌、宮、樂、律、商、聲、音。
聲、音“聲”,樂音?!墩f文·耳部》:“聲,音也。”段玉裁注:“‘音’下曰:聲
也。二篆為轉注,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曰,生于心有節于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就是說,因外物作用于物體發出的聲響稱之為“聲”,物體本身發出來的聲響稱之為“音”?;\統地講沒有區別,都指聲音、聲響?!掇q樂解第三十五》:“殷紂好為北鄙之聲,其廢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舉以為誡。”“北鄙之聲”指一種粗俗放蕩的音樂,盛于商都朝歌北邊的鄙野,故稱?!掇q樂解第三十五》:“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君子之音”指君子彈奏出的音樂,溫文爾雅,與“北鄙之聲”
相對。
(二)樂器
鼓、管、金、琴、磬、瑟、笙、弦、籥、鐘。
琴、瑟、管、磬、鐘、鼓《問禮第六》:“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
管、磬、鐘、鼓,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
有所。”
金指鉦、鐘一類金屬打擊樂器?!墩摱Y第二十七》:“君子無物而不在于禮焉,入
門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廟》,示德也。”這個意義也可以構成復音詞“金石”,指鐘磬一類的樂器?!读镜谑濉罚?ldquo;夫鐘之音,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其志變者,
聲亦隨之。故志誠感之,通于金石,而況人乎?”
(三)樂工
工樂官?!队^鄉射第二十八》:“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賓。”
十一、有關文化、教育的詞
(一)教育者
師先生,老師?!队^周第十一》:“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
則吾師也。”
(二)文獻
詩、文。
28
詩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精煉而有節奏的語言反映現實,抒發感情?!掇q樂解第
三十五》:“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
(三)書寫用品
筆寫字畫圖的工具?!镀呤茏咏獾谌恕罚?ldquo;(叔仲會)與孔琁年相比。每孺
子之執筆記事于夫子,二人迭侍左右。”
此外,《孔子家語》中與文化教育相關的一些詞已經凝結為復音詞,如“方策”,《哀
公問政第十七》:“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書筴”,《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子貢)曰:‘請問居兄弟之喪。’孔子曰:‘則存乎書筴已。’”
十二、有關國家政治、政權方面的詞
(一)國家、民族名
邦、國、華、鄰、蠻、夏、夷、邑、裔。
邦、國“邦”,古代諸侯封國的稱呼?!墩f文·邑部》:“邦,國也。”二詞同義互
訓,但“邦”和“國”最初是有區別的。鄭玄注《周禮》:“大曰邦,小曰國。”[1]即周天子
統治的整個“天下”被稱為“邦”,其他各個諸侯所管理的地方就叫“國”?!犊鬃蛹艺Z》中“邦”單用只有1例,《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禮,居是邦,則不非其大夫。”構成的復音詞有“廢邦”“萬邦”。“國”,泛指國家?!度〉诰拧罚?ldquo;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在《孔子家語》中出現70次,就頻率來看,“國”在“國家”這個概念上已經占絕對優勢。
(二)疆域區劃
鄙、都、界、境。
界邊界?!肚澖獾谌摺罚?ldquo;巫馬期陰免衣,衣弊裘,入單父界。”
(三)官階、等級
臣、帝、官、君、吏、王、宰、主。
宰古代官吏的通稱??梢灾盖浯蠓虻募页??!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孔子適季孫,季孫之宰謁曰:‘君使求假于馬,將與之乎?’”也可以指邑、縣一級的地方行政長官?!肚?/div>
[1][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黃侃經文句讀.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5.
29
節解第三十七》:“孔子弟子有宓子賤者,仕于魯,為單父宰。”
(四)政令賞罰
度、法、功、紀、利、令、律、名、命、刑、政、罪等。
刑刑罰?!秷剔\第二十五》:“故令不再而民順從,刑不用而天下治。”“懲罰,
懲治”也稱為“刑”,《致思第八》:“伐無道,刑有罪。”
政政治,政事?!洞蠡榻獾谒摹罚?ldquo;古之政,愛人為大。”引申之,有以下幾個意義
政權,權柄?!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若以假人,與人政也。”政令,政策?!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于猛。”“政”作為一個與國家政治密切相關且義項眾多的單音詞,構詞能力極強,典型的復音詞有:“執政”,掌管國家大事?!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鮑牽事齊君,執政不撓,可謂忠矣。”“善政”,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段鍍x解第七》:“災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極也,唯明王達此。”“暴政”,與“善政”相反?!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余復音詞有為政、御政、委政、苛政等。
十三、有關軍事、戰爭的詞
(一)武器
兵、干、戈、弓、戟、甲、劍、戚、刃、矢。
兵、刃“兵”,兵器、武器。“刃”,本義指“刀口”,后指“刀、劍等有鋒刃的兵
器。”《致思第八》:“子貢復進曰:“賜愿使齊、楚合戰于漭瀁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兵”引申之,也有“士卒、軍隊”義?!蹲勇烦跻姷谑拧罚?ldquo;魯國以眾相陵,
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則將亂也。”
(二)軍隊
兵、敵、將、軍、師、卒。
敵仇敵,敵人?!肚澖獾谌摺罚?ldquo;魯,父母之國,不可不救,不忍視其受敵。”
(三)戰場、戰陣
列行列?!读镜谑濉罚?ldquo;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戰陣”即“交戰對陣”。
30
(四)軍樂、標志
鐘、鼓、旍、旗、旌。
旍、旗“旍”,同“旌”,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飾竿頭的旗子,后泛指旗幟。
“旗”,旗幟的總稱?!吨滤嫉诎恕罚?ldquo;子路進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繽紛下蟠于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聝。”
十四、有關抽象概念的詞
(一)思想意識、道德觀念
道、德、節、禮、倫、義。
倫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侗久獾诙罚?ldquo;是故審其倫而明其別,謂之知,
所以效匹夫之聽也。”“倫”可構成復音詞“人倫”,《五刑解第三十》:“逆人倫者罪及三世。”“大倫”,指封建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度牍俚诙弧罚?ldquo;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存是美惡,進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
而民之情可得也。”
(二)事物特性
才、力、能、情、性、儀。
性人的本性?!逗蒙谑罚?ldquo;黼黻袞冕者,容不褻慢,非性矜莊,服使然也。”引
申之,也可以指性情,脾性?!段鍍x解第七》:“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性”作為構詞語素構成的復音詞有:性
命、情性、本性、氣性等。
(三)禍福
福、害、患、禍、難、災。
難危難,禍患?!吨滤嫉诎恕罚?ldquo;今吾在難,此正子之報怨之時,而逃我者三,何
故哉?”
十五、有關宗法的詞
31
(一)與宗法制度有關的詞
后、家、氏、嗣、姓、裔、宗、族。
宗、族“宗”,指同一祖先的家族?!稜栄?middot;釋親》:“父之黨為宗族。”“族”,有
血緣關系的親屬的合稱?!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子曰:“同姓為宗,有合族之義,故系
之以姓而弗別,綴之以食而弗殊。”
(二)宗法稱謂
適(嫡)、庶“適(嫡)”,正妻所生之子;“庶”,非正妻生的孩子,宗族的旁
支?!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昭子既立,朝其家眾曰:‘豎牛禍叔孫氏,使亂大從,殺適立庶,又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殺之。’”這兩個詞在《孔子家語》中都已復音化,語義與單音詞完全一致。“嫡子”,《曲禮公西赤問第四十四》:“公儀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庶子”,《正論解第四十一》:“牛遂輔叔孫庶子昭而立之。
第二節《孔子家語》動詞的分布情況
一、有關生產勞動的詞
(一)農桑勞動
采、耕、獲、耨、樹、藝、種。
耕、種、耨、獲“耕”,耕田;種,播種;“耨”,除草;“獲”,收割農作物,
這是農耕的一整個過程?!抖Y運第三十二》:“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為禮而不本于
義,猶耕之而弗種;為義而不講于學,猶種而弗耨;講之以學而不合以仁,猶耨而不獲;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不肥。”孔子將治國與農耕相類比,認為治國要依靠禮制,推行禮制要以義為本,行義要重視教育,重視教育要合于仁義,合于仁要以樂來安定人心,用樂安定人心的最終目的在于達到和順。這個過程如同農耕一樣,要環環相扣,堅持不懈。
(二)畜牧漁獵
獵、牧、田、弋、漁、罩。
32
漁捕魚?!独牡诙罚?ldquo;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其郊;竭澤而漁,則蛟龍不
處其淵。”
(三)手工勞動
雕、文、鑄、筑。
文、雕“文”,修飾,紋飾;“雕”,治玉?!逗蒙谑罚?ldquo;吾聞丹漆不文,白
玉不雕,何也?質有余,不受飾故也。”
(四)商業
賣、市、鬻、粥(鬻)。
鬻賣?!断圄數谝弧罚?ldquo;魯之鬻六畜者,飾之以儲價。”
二、有關日常生活的詞
(一)衣飾動作
被、戴、服、脫、襲、衣、著。
戴、服、脫“戴”,把東西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服”,穿著;“脫”,脫掉,
解下?!督紗柕诙拧罚?ldquo;既至泰壇,王脫裘矣,服袞以臨燔柴,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二)烹調飲食
嘗、燔、炮、烹、食、享、飲、炙。
燔、炮、烹、炙“燔”,烤炙;“炮”,用爛泥涂裹食物置火中煨烤;“烹”,煮;
“炙”,烤?!秵柖Y第六》:“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宮室、戶牖。以炮
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這些都是原始先民的烹飪方式。
(三)坐臥起居
處、居、起、寢、舍、息、宿、坐。
宿住宿,過夜?!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叔孫穆子避難奔齊,宿于庚宗之邑。”
三、有關婚喪禮俗的詞
(一)婚姻
33
嫁、妻、娶(?。?。
嫁女子結婚,出嫁?!侗久獾诙罚?ldquo;女子十五許嫁,有適人之道。”
(二)喪葬
窆、殯、奠、吊、赴(訃)、斂(殮)、埋、喪、殤、葬等。
妻嫁給?!镀呤茏咏獾谌恕罚?ldquo;公冶長,魯人,字子長。為人能忍恥???/div>
子以女妻之。”
殤為未成年而死的人舉行葬禮。[1]《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與其鄰嬖童汪锜乘
往,奔敵死焉。皆殯,魯人欲勿殤童汪锜,問于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乎!’”
四、有關精神文化教育的詞
(一)音樂、舞蹈
彈、歌、鼓、和、舞、奏。
舞跳舞?!独牡诙罚?ldquo;子路悅,援戚而舞,三終而出。”
(二)文化教育
書、教、誘、論、述、講、誦、學、習、著、治。
講、習“講”,講說,談論;“習”,練習?!独牡诙罚?ldquo;夫《詩》《書》之
不講,禮樂之不習,是丘之過也。”
五、有關行政的詞
(一)任職
就、命、聘、任、仕、司、選。
仕為官,任職?!读镜谑濉罚?ldquo;夫君子居必擇處,游必擇方,仕必擇君。”“仕”
作為語素構成的復音詞有“臣仕”,為臣入仕?!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雖以分國,視之如錙銖,弗肯臣仕。”“致仕”,退休,辭去官職?!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孔子既致仕,而往吊焉。”
[1]《漢語大詞典》亦引《左傳》此句為例,釋義為“未至成年而死”,似有誤?!锻趿艥h語字典》增加釋義“又指未成年人的葬禮”。引申之,為未成年而死的人舉行葬禮也可以稱之為“殤”,《大詞典》當補。
34
(二)施政
布、防、奉、攝、巡、召、治、佐。
治治理,統治?!锻跹越獾谌罚?ldquo;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
(三)獎賞
賜、賀、勸、賞。
賜賞賜,給予?!蹲勇烦跻姷谑拧罚?ldquo;孔子侍坐于哀公,賜之桃與黍焉。”
(四)懲罰
罰、免、殺、赦、討、刑、執、誅。
執拘系?!妒颊D第二》:“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
別。其父請止,夫子赦之焉。”
六、有關戰爭殺伐的詞
敗、弊、斗、發、伐、犯、攻、救、率、破、強、侵、弱、喪、射、勝、守、亡、圍、
衛、襲、戰、征、追、斃、遁、擊、殺等。
斗戰斗,爭斗?!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
何?’孔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
擊打,敲打?!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齊氏用戈擊公孟,宗魯以背蔽之,斷肱,
中公孟、宗魯,皆死。”
甲骨卜辭中有“征、伐、殺、俘、侵、斗、射、敗”等字。只是有的沒有本字用例,如“斗”只作地名。到春秋時代,這類詞大增,與當時諸侯國之間的戰亂有直接關系。
七、有關外交的詞
會、盟、聘、使。
會和、聚會?!断圄數谝弧罚?ldquo;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
古代諸侯在神前誓約、結盟?!独牡诙罚?ldquo;蒲人懼,曰:‘茍無適衛,
吾則出子。’以盟孔子,而出之東門。”
35
聘古代國與國之間交好遣使訪問,共分為三種情況:諸侯對諸侯遣使訪問;天子
對諸侯遣使訪問;諸侯對天子遣使訪問?!犊鬃蛹艺Z》中出現的均為其他諸侯國對魯君遣使聘問,一般為國中出現妖異之事,聘使者前往咨詢孔子?!掇q政第十四》:“齊有一足之鳥,飛集于宮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
八、有關祭祀迷信方面的詞
祭、享、繹、歆、祈、祝、占、卜、禱。
繹周代稱正祭之次日又祭為“繹”?!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宣公八年六月辛巳,
有事于太廟,而東門襄仲卒,壬午猶繹。”
歆祭祀時神靈先享受到其氣?!秷剔\第二十五》:“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
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豐其年。”
禱向神祝告?!侗拘越獾谌拧罚?ldquo;徵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
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九、有關感官的詞
(一)視覺
察、覘、睹、顧、觀、見、窺、覽、臨、視、望、瞻。
覽閱讀?!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
及山而還。”
覘窺視,偵察?!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晉將伐宋,使人覘之。”
(二)聽覺
聽、聞“聽”,用耳朵接受聲音,側重于動作;“聞”,指聽見,側重于結果?!墩?/div>
禮第二十七》:“詩禮相成,哀樂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聞”也可以特指“使君主聽見”,引申出“告知”義?!段鍍x解第七》:“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則丘亦無所聞焉。”
36
十、有關人體生命的詞
(一)生養
生、養、育。
養供養,奉養?!吨滤嫉诎恕罚?ldquo;自是弟子辭歸養親者十有三。”“養”作為一個基
本詞可構成的復音詞有“饋養”,進食奉養?!段逍探獾谌罚?ldquo;能教仁愛,則服喪思慕,祭祀不解,人子饋養之道。”“供養”,贍養,奉養?!镀呤茏咏獾谌恕罚?ldquo;參后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
(二)死亡
崩、薨、歿(沒)、死、亡、殀、終、卒。
死亡?!额伝氐谑恕罚?ldquo;夫文仲其身雖歿,而言不朽,惡有未賢?”
指人死?!督K記解第四十》:“(孔子)遂寢病,七日而終,時年七十二矣。”
在表示“死亡”這個概念上,這些詞的意義是一致的。但死亡是人們所忌諱的,為了避開這個字眼,常常針對死者不同的身份采取一些比喻或者影射的說法,因此有著不同的附加意義?!抖Y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其中“崩”“薨”的用法限制是很嚴格的,“卒”“終”“死”的用法限制不夠嚴格,如《五帝德第二十三》:“(舜)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載,陟方岳,死于蒼梧之野而葬焉。”舜作為五帝之一,也可以用“死”來指稱死亡。
十一、表示言語、聲音的詞
(一)言語動詞
稱、答、道、對、告、呼、譏、論、訴、嘆、謂、問、宣、言、議、應、云等。
稱
其亂。’”
謂
訴說?!逗蒙谑罚?ldquo;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
對……說,說?!断圄數谝弧罚?ldquo;定公謂孔子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
這類詞的特點,一是多同義詞,如云、曰、謂、言等;二是使用頻率不平衡,“曰”出現了1212次,“謂”出現了60次,“道”只用了1次。三是獨立性強,“云”“曰”“謂”
37
一直獨立成詞,能產性很低;四是大多數詞長期使用,穩定性強,甲骨卜辭中已有“言、
告、問、曰、呼”等詞,大多數詞沿用至現代漢語中。
(二)動物聲音的詞
鳴鳥獸昆蟲叫?!犊鬃蛹艺Z》中僅出現1例,指鳥鳴?!额伝氐谑恕罚?ldquo;回聞桓山
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于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于此,謂其往而不返也。”
十二、與手的動作相關的詞
拔、抱、采、操、持、奮、奉、扶、拊、建、解、舉、掘、鏤、投、揚、擁、援、執等。
執持,拿著?!蹲勇烦跻姷谑拧罚?ldquo;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
拊摩?!掇q政第十四》:“王喜,拊子西之背曰:‘與子共樂之矣。’”
執持,拿起。此義首見于《孔子家語》?!读镜谑濉罚?ldquo;曾子耘瓜,誤斬其
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
拋、擲?!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適于季氏,季氏不绖,孔子投绖而不拜。”
抱?!吨滤嫉诎恕罚?ldquo;驅而前,少進,見有異人焉,擁鐮帶索,哭者不衰。”
這些詞的動作性很強,詞義也很穩定,很多直到現在仍是基本詞匯。
十三、與行走有關的詞
奔、出、從、逮、登、遁、返、赴、歸、過、還、行、及、降、進、就、來、履、企、
趨、去、入、涉、適、逃、退、亡、往、徙、踴、逾、之、至、陟、追、走等。
企
及之。”
踴
踮起腳?!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先王制禮,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者企而
頓足,跳躍?!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期,而踴不
絕地。姑、姊、妹之大功,踴絕于地。’”在喪禮中,邊哭邊頓足是一種禮節,以示悲痛,稱之為“哭踴”??捋x之節按照親疏的關系也有所不同,例如伯母、叔母的喪事,哭的時候跺腳就不能離地;對于姑母、姐姐、妹妹的喪事,跺腳的時候就要離地。“踴”發展到
38
中古時期,常常與表示喜悅的詞搭配,構成雙音節詞表示“喜悅”義,如“歡踴”“喜踴”。
與之同義的“躍”也如此,甚至“踴躍”并列表示喜悅,如晉衛瓘《與某書》:“在外累年,
始爾得還,情甚踴躍。”[1]王云路認為“身體跳躍往往是人們產生極端或強烈情感時的一個下意識動作,一種自然反應,悲喜驚怒之甚都可以跳躍”[2],因此可表示喜悅之義。
十四、表示心理活動的詞
(一)心理、感覺、情感變化方面的詞
哀、愛、恥、愁、惡、忿、好、恨、懷、患、悔、驚、懼、恐、愧、樂、慕、怒、貪、
畏、惜、羞、憂、悅等。
恥、羞均為“羞愧”義?!额伝氐谑恕罚?ldquo;恥學而羞不能,小人也。”
貪貪圖、喜歡?!侗拘战獾谌拧罚?ldquo;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
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
(二)認知、思維活動方面的詞
度、伐、惑、嘉、矜、決、量、慮、謀、念、審、省、識、思、圖、忘、悟、疑、意、
知等。
思、念均為“想念”義?!吨滤嫉诎恕罚?ldquo;夫好諫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親。”
理解,領會?!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季孫色然悟曰:‘吾誠未達此義。’”
考慮,放在心上?!缎陶谌弧罚?ldquo;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
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
(三)心志活動的動詞
欲想,想要?!段鍍x解第七》:“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欲吾國小而能守,大則攻,
其道如何?’”
表達人類思維情感方面的動詞相當豐富,體現了人們對思維活動、心理活動的深入認識和體驗。不少同義詞表現出對思維、情感的細致分析,如恐、懼、畏、怯。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復音詞,如恐懼、欣喜、哭泣,這些詞也一直沿用至現代漢語中。
[1][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秦漢三國六朝文第4冊晉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307.[2]王云路,張凡.釋“踴躍”及其他——兼談詞義演變的相關問題[J].中國語文,2008(03):280.
39
十五、表達使令祈請的詞
令、祈、請、求、使。
令乘。”
祈
使?!镀呤茏咏獾谌恕罚?ldquo;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出,而令宦者雍梁參
請求?!队^鄉射第二十八》:“《詩》云:‘發彼有的,以祈爾爵。’祈,求也。
求所中,以辭爵。”
十六、表達能愿的詞
敢、可、肯、能、宜、愿。
愿,能?!度〉诰拧罚?ldquo;今爾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
應當,應該?!逗蒙谑罚?ldquo;夫質也,黑白宜正焉。”
十七、表示存在變化的詞
(一)存在
存、無、有、在。
在存在,在?!度牍俚诙弧罚?ldquo;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則身安譽至,
終始在焉。”
(二)減少、消亡
竭、盡、絕、沒、滅、喪、失、損、殄、亡、朽。
朽磨滅,消散?!额伝氐谑恕罚?ldquo;夫文仲其身雖歿,而言不朽,惡有未賢?”
(三)增長、發展
加、益、長。
加增加,增益?!额伝氐谑恕罚?ldquo;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義禮樂,成人之行也。”
(四)延續
繼延續,使之不絕?!栋Ч珕栒谑摺罚?ldquo;繼絕世,舉廢邦,治亂持危,朝聘以
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40
(五)變化
變、改、更、化、易。
更改變?!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十八、關系動詞
比、并、共、合、類、譬、如、似、屬、猶。
比齊同,等同?!秷剔\第二十五》:“今人言惡者,必比之于桀紂,其故何也?”
類、似像,類似?!秷剔\第二十五》:“晝生者類父,夜生者似母。”
第三節《孔子家語》形容詞的分布情況
一、表示空間、時間概念的詞
(一)空間
卑、邇、高、廣、近、狹、遠。
卑、高指上下距離的大小?!掇q物第十六》:“邾隱公朝于魯,子貢觀焉。邾子執
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
遠、邇指遠近距離的大小?!锻跹越獾谌罚?ldquo;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
(二)時間
遲、久、永、早、蚤(早)。
遲時間晚?!督K記解第四十》:“夫子嘆而言曰:“賜,汝來何遲?”
二、表示數量、度量概念的詞
(一)數量
多、群、少、眾。
群眾,許多?!度牍俚诙弧罚?ldquo;故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也;
邇臣便僻者,群仆之倫也。”
41
(二)度量
遍、博、大、短、巨、淺、輕、深、微、小、長、重。
大?!掇q物第十六》:“吳伐越,隳會稽,獲巨骨一節,專車焉。”
小?!度牍俚诙弧罚?ldquo;若乃供己而不節,則財利之生者微矣。”
三、表示尊卑、親疏概念的詞
(一)尊卑
卑、貴、賤、尊。
尊、卑本義為物價的高低,引申指地位的高低?!读镜谑濉罚?ldquo;男女之別,男
尊女卑,故人以男為貴。”
(二)親疏
親、疏、數。
數、疏《賢君第十三》:“故夫不比于數而比于疏,不亦遠乎?”
四、表示程度概念的詞
薄、肥、厚、滿、實、虛、盈。
薄、厚指酒的味道的濃厚?!抖Y運第三十二》:“禮之于人,猶酒之有蘗也,君子
以厚,小人以薄。”
五、表示年壽概念
老、弱、壽、幼、長、壯。
壽長壽?!段鍍x解第七》:“哀公問于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
甲骨卜辭中已經有“長、幼、老”等詞,這類詞長期沿用,以至今日。
六、表示速度概念的詞
緩、急、疾、速。
42
迅速?!读镜谑濉罚?ldquo;觀此,如行則讓長,不疾先。”
迅速?!栋Ч珕栒谑摺罚?ldquo;眾人服自此,聽且速焉。”
古代表示單位時間內行進快時一般用“速”,《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子貢曰:‘豈
若速返而虞哉?’”“疾”最初指急病,用為形容詞,也表示速度快??赡苡捎趤碓吹年P系,“疾”在表示速度時往往附加有緊迫、強烈、來勢兇猛的色彩。如《荀子·勸學》:“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七、有關氣候的形容詞
寒、旱、熱、暑。
《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孔子在齊,齊大旱,春饑。”
《致思第八》:“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
君子,故敢以進焉。’”
這類詞不見于甲骨卜辭,大致出現在周代?!对娊洝分幸呀浻?ldquo;旱、熱”;《尚書》中有“寒”。
八、有關資財的形容詞
乏、匱、貧、窮,以上是不足;富、靡、約、足,以上是富足。
貧、窮“貧”指“缺少財物”,《孔子家語》中共有16例?!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
“今吾貧,無蓋,于其封也,與之席,無使其首陷于土焉。”“窮”也可以指“貧窮”,有3
例,如《三恕第九》:“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
靡華麗,奢侈?!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孔子在宋,見桓魋自為石槨,三年而
不成,工匠皆病。夫子愀然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
足充足,富足?!栋Ч珕栒谑摺罚?ldquo;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
九、有關氣味、味道的形容詞
臭、芳、苦、甜、香。
43
芳馨香?!对诙虻诙罚?ldquo;且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
不為窮困而敗節。”
苦五味之一,與“甘”相對?!读镜谑濉罚?ldquo;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
耳而利于行。”
十、有關人體形貌的詞
丑、惡、剛、好、瘠、美、柔、細。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高柴)長不過六尺,狀貌甚惡。”
瘦弱?!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子貢問居父母喪??鬃釉唬?lsquo;敬為上,哀次之,
瘠為下,顏色稱情,戚容稱服。’”
美《六本第十五》:“蒼梧嬈娶妻而美,讓與其兄,讓則讓矣,然非禮之讓矣。”
十一、表示顏色的形容詞
白、赤、黑、黃、墨、綦、青、玄、黮、朱。
綦指蒼白色或青黑色?!督K記解第四十》:“唅以疏米三貝,襲衣十有一稱,加朝
服一,冠章甫之冠,珮象環,徑五寸而綦組綬,桐棺四寸,柏棺五寸,飭廟置翣。”
黮、黑“黮”,桑葚熟透后的黑色;“黑”,像煤或墨的顏色?!掇q樂解第三十五》:
“丘迨得其為人矣。黮而黑,頎然長,曠如望羊,奄有四方,非文王其孰能為此?”
十二、有關感情、感覺方面的詞
哀、飽、悲、慚、聰、餓、和、饑、渴、樂、明。
哀。”
悲傷,憂傷?!吨滤嫉诎恕罚?ldquo;子今非喪之所,奚哭之悲也?”
和順,平和?!段宓鄣碌诙罚?ldquo;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動也時,其服也
44
十三、有關人品態度、性格、倫理觀念的詞
慈、斷、敦、恭、和、儉、敬、寬、良、敏、仁、善、圣、恕、溫、賢、孝、信、義、勇、友、貞、正、知、直、忠,以上褒義;暴、殘、諂、侈、侈、詭、荒、奸、猛、撓、虐、貪、偷、偽、狎、逸、淫、愚,以上貶義。
恭、敬、忠、信“恭”,恭順;“敬”,端肅;“忠”,忠誠;“信”,守信?!顿t君
第十三》:“顏淵將西游于宋,問于孔子曰:‘何以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則遠于患,敬則人愛之,忠則和于眾,信則人任之。’”
侈、淫、逸奢侈;放縱?!读镜谑濉罚?ldquo;中人之情也,有余則侈,不足則儉,
無禁則淫,無度則逸,從欲則敗。”
這類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著中華民族基本的是非標準、倫理道德和思想觀念。在詞義上表示某種性質和觀念,在語法功能上經常充當主語、賓語,兼有形容詞和名詞的語法特點,是比較特殊的一類詞。
小結
根據以上對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代表性的單音詞的研究,我們發現《孔子家語》
的單音詞主要有如下特點:
1.單音詞仍占據重要地位
《孔子家語》共有單音詞1712個,占詞匯總數的45.4%。從數量上看,單音詞不占優勢,但是本文主要以實詞為研究對象,并且剔除了人名、地名、官、爵名、動、植物名、樂律、樂曲名、書名、節氣名、干支名等專有名詞,而這些詞中,單音詞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其次,單音詞中絕大多數為多義詞,而復音詞還是以單義為主,單就詞匯地位而
言,單音詞仍占據重要地位。
2.單音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占優勢
《孔子家語》的單音詞按詞類劃分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各詞類占比例如下:
[1]數詞、量詞、代詞數量相對較少,詞匯意義也較為單一,在此不做贅述,詳見附錄。
量詞、代詞六類[1],
45
表1-1:《孔子家語》單音詞詞類分布情況表
詞類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數詞 量詞 代詞
總數 609 807 218 15 28 35
所占比例 35.6% 47.1% 12.7% 0.9% 1.7% 2%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動詞的數量已經超越名詞,占居首要地位。語言的變化發展是與人類思維發展相適應的,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個別到一般。一般來說,名詞多是具體的,動詞抽象一些,形容詞則抽象性更強。一種語言的詞匯大致總是從名詞開始,然后出現動詞,形容詞更晚一些,書面語尤其如此。由此可見《孔子家語》的詞匯已經相當發達,特
別是動詞的發展十分引人注目。
3.單音詞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較為廣闊
從所涉及的語義類別看,《孔子家語》的詞匯相當豐富。其中名詞15類,動詞18類,形容詞13類,其他詞類數量少,兼之詞匯意義相對封閉,未再做細分。作為一部以人物言行為主要內容的著作,覆蓋面還是相對較為廣闊的。當然,囿于專書自身的局限性,一些其他著作中的常用詞、與《孔子家語》自身內容不符合的一部分詞匯,如手工業、醫藥、科技等方面的都沒有出現,還不能反映當時書面語詞匯的全貌。
46
第二章《孔子家語》復音詞研究
第一節《孔子家語》復音詞的判定標準
復音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構成的詞。漢語的復音詞主要包括兩類:單純詞和合成詞。單純詞的結構固定,概念相對完整,一般不存在判別上的問題。而合成詞尤其是其中的復合詞,由于構成詞的語素很多本身就能夠作為獨立的詞在語言中單獨使用,而且在結構形式上沒有明顯的標志,所以在判定上有一定的困難。
關于復音詞的判定標準,學界歷來意見不一。馬真認為:“劃分先秦的復音詞,主要
應從詞匯意義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即考察復音組合的結合程度是否緊密,它們是否已經成
為具有完整意義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最可行的辦法,其他方面的標志都只能作為參
考。”[1]張雙棣認為:“確定先秦漢語復音詞,意義標準是至關重要的,是決定性的。即使判斷結構上結合得緊密不緊密,也要靠意義。”[2]毛遠明也表示要“把意義的融合性、整體性放到首要的位置來考慮。”[3]這些學者的共同點就是強調意義的重要性。程湘清則從上古
漢語的特點出發,提出“在確定詞的標準時,既要重視語法結構,也不能忽略詞義的重要
性。”[4]伍宗文則綜合前人的觀點,從形式標志、意義標準、修辭手段、語法性質以及見次頻率五個方面對先秦漢語復音詞的判定標準進行了一一分析,內容翔實,有理有據。[5]
基于此,我們以《孔子家語》的語言特點為前提,以伍宗文的判斷標準為主,參考各家的研究成果,從意義標準、語法結構、修辭手段和見次頻率四個方面判別,兼以考慮《漢語大詞典》的收詞標準以及同時代其他文獻的使用情況。
一、意義標準
從意義上區別詞和詞組,就是看在一定語言環境中的雙音組合是共同代表一個概念,
[1]馬真.先秦復音詞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05):58.
[2]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74.
[3]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2.
[4]程湘清.漢語史專書復音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0.
[5]伍宗文.先秦漢語復音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71-132.
47
還是每個音節各代表一個概念。換言之,凡結構上結合緊密、意義上共同代表一個概念的
是詞,反之則是詞組。具體如下:
1.A、B兩個義位結合,如果其中一個沒有具體的詞匯意義而只有抽象的語法意義,這樣的結合體是詞。
(1)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親。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
天,事天如事親,此謂孝子成身。”(大婚解第四)
“蹴然”即“恭敬貌”,“然”作為古漢語中常用的后綴,表示一種狀態。
2.A、B兩個義位結合以后,產生了一個全新的義位,這個義位跟A和B雖然都有一定的關系,但已經形成了與A、B均不同的新的意義。這樣的雙字組是詞。
(1)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纮畧充耳,所以掩聰也。(《入官第二十一》)..
“充耳”是古代掛在冠冕兩邊的飾物,下垂至耳,因其可以塞耳避聽,故名,并不是單純的“塞住耳朵”的意思。
(2)夫晉國將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經緯其民者也。(《正論解第四十一》)..
“經緯”本指織物的縱線和橫線,引申之,比喻條理、秩序。這里用作動詞,義為“規
劃、治理”。
(3)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置直,鮒也鬻獄,邢侯專殺,其罪一也。(《正論解第四十..
一》)
“鬻”,賣;“獄”,訟案。“鬻獄”是指受賄而枉斷官司。
3.兩個相同、相近或相反、相關的義位A、B結合之后,意義互補,凝結成一個更概括的義位,包含這種義位的雙字組是詞。所謂“概括”,是指結合之后的義位是A、B兩個義位“求同存異”的結果,即把它們的共同特點歸結融合到了一起,而摒棄了它們原來的細微差異。如:
(1)回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仁焉。(《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德”和“行”原本有內外之別?!吨芏Y·地官·師氏》:“敏德以為行本。”鄭玄注:“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二字結合以后,內外的界限顯然已經消弭,
概指“品德、品行”。
(2)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入官第二十一》)....
48
“尊”為“尊貴、高貴”義,“嚴”指“威嚴、嚴肅”,二者結合,義為“莊重肅穆、
尊貴威嚴”。“卑賤”同理,指“出身或地位低下”。
對于這類并列式復音詞,目前還頗有爭議。有的學者將其視為復音詞,有的學者認為只是意義相近的兩個詞的連用,我們贊同前者的觀點。正如伍宗文所說:“一方面,由于古代漢語單音字的意義一般都很豐富,兩兩搭配,對彼此的多種義位實際上進行了選擇與摒棄,并不是簡單的‘合二而一’。在相同相近的義位上結合而成的雙音字,其意義的確比作為構成成份的單音字的意義單純而確切;另一方面,既然都是在相同相近的義位上結
合而產生概括義,彼此相同相近的義位無論是本義與本義,還是本義與引申義,或引申義
與引申義,就不應有質的不同。”[1]
4.A、B兩個義位結合之后,跟二者意義總和的所指范圍相比,結合體實際意義的所指范圍明顯縮小了,因而產生了特指義,這樣的雙字組可確定為復音詞。反之,A、B兩個義位結合之后的所指范圍明顯擴大了,產生了泛指義,這樣的雙字組也可以確定為復音詞。例如:
(1)邾隱公既即位,將冠,使大夫因孟懿子問禮于孔子。(《冠頌第三十三》)..
“即”,接近;“位”,《爾雅·釋宮》:“中庭之左右謂之位。”郭璞注:“群臣之側位也。”“即”與“位”結合已并非指一般的走入中庭兩側規定的位置,而是指成為帝王、皇后或
諸侯。“位”在這里所指的范圍縮小了,特指帝王、皇后或諸侯之位。
(2)三軍大敗,不可斬也;獄犴不治,不可刑也。(始誅第二)..
“三軍”本指諸侯大國可以擁有的三個軍隊的兵力?!吨芏Y·夏官·司馬》:“凡制軍,
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2]后引申為軍隊的通稱,
詞義所指的范圍擴大了。
5.A、B兩個義位結合后,其中一個義位消失了,只保留了另一個義位的意義,這樣的雙字組是詞,即通常所謂的偏義復詞。
(1)孔子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
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哀公問政第十七》)
“國”本義為“都城、城邑”,后指代王、侯的封地。“家”則指“卿大夫及其家族或
[1]伍宗文.先秦漢語復音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91-92.
[2][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黃侃經文句讀.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1.
49
封地”。大約在戰國時期,“國”“家”開始連用,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復音詞,指整個國家。“家”的意義逐漸減弱、消失,只起到陪襯音節的作用,成為一個偏義復詞。這段話
中“國家”與“天下”并用,很明顯已經成為一個復音詞,表示整個諸侯國。
6.單字疊用的復音組合,疊用后在原義的基礎上增加了某種附加意義,這樣的疊用式
是復音詞。
(1)齊人攻魯,道由單父。單父之老請曰:“麥已熟矣,今齊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
麥。請放民出,皆獲傅郭之麥,可以益糧,且不資于寇。”(《屈節解第三十七》)
名詞“人”在重疊后已經表示了一個新的概念,即“每人”的意思,是復音詞。
二、語法結構
從語法結構上看,兩個音節結合緊密,不能拆開或隨意擴展的是詞。這可具體為以下
兩點:
1.表示動作行為、性質狀態或名物的兩個義位,結合前與結合后對比,如果詞性發
生了轉移,一般可視為復音詞。
(1)使有司日省而時考之,進用賢良,退貶不肖,然則賢者悅而不肖者懼。(《王言....
解第三》)
“賢良”本是形容詞,指“有德行才能”,“不肖”亦同,指“不成材”。由于頻繁用于形容人并處在賓語位置上,因此轉化為名詞,指這一類人。這類詞與活用的區別是前者使用頻率較高,詞義已經固定下來。
2.在同一語言環境中,處于相同句式的相同位置上的不同雙音組合,其中一個(或
幾個)已確認為詞,則其他雙音組合可首先考慮是詞而不是詞組。
(1)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六本第十五》)....
“長者”即“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按照長者的考慮行事,就有保全自身的途徑。“小者”指“年輕人”,他們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依從年輕人的愚昧無知之舉,就有滅亡的災禍。“長者”作為復音詞毋庸置疑,在這個語境下,我們把“小者”判別為復音詞對專書詞匯來說也是可以的。
50
三、修辭手段
1.不用聯系本體,直接用喻體取而代之的借喻,當其表現形式為雙字組時,常常成為指示該組合即為一個復音詞的線索。例如:
(1)(禹)其功為百神之主,其惠為民父母。左準繩,右規矩,履四時,據四海。(《五....
帝德第二十三》)
“準繩”本為測定平直的工具,“規矩”分別是用來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因為都與法度有關,所以均引申指“標準、準則”。
2.借代是利用兩種事物之間不可分離的關系,以甲來代替乙。如果借代所使用的本
體是一個雙字組,那么往往也可以視為復音詞。
(1)國有患,君死社稷為之義,大夫死宗廟為之變。(《禮運第三十二》)....
“社稷”本為祭祀時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宗廟”為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
引申之,均可用為國家政權的代稱。
3.可供參照判定復音詞的修辭手段并不限于借喻和借代,其他的一些修辭手法也能
為結合意義判定復音詞提供幫助。例如:
(1)宋君曰:“善哉!豈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賢君第十三》)..
(2)大王萬歲之后,起山陵于荊臺之上,則子孫必不忍游于父祖之墓以為歡樂也。(《辯..
政第十四》)
(3)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禍福之至,不是過乎,不谷雖不德,河非所獲..
罪也。”(《正論解第四十一》)
以上這些例子,或出于禁忌,或出于委婉,或出于諱飾,都帶著特定的民族文化印記,但都可以判定為復音詞。
四、見次頻率
詞出現的頻率一般要高于詞組。尤其專書詞匯作為一個封閉的詞匯系統,見次頻率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1)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51
守之以謙。(《三恕第九》)
“勇力”在這里是名詞,指“膽量和氣力”,在《孔子家語》中共出現了4次,就專書詞匯的頻率而言,是復音詞無疑。
這里面比較復雜的情況是由概念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單音詞復合而成的復音詞。
(2)夫禮,生死存亡之體,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喪、........
戎,于是乎觀之。(《辯物第十六》)
(3)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倀倀乎何所之……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
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論禮第二十七》)
....
“進退”在《孔子家語》中出現2次,“左右”出現1次。“揖讓”出現6次,“俯仰”出現1次,“周旋”出現1次。除去“揖讓”外,其余各個詞出現的頻率都不算高。但是就具體的語境而言,他們已經不是單純的指“前進和后退”“左邊和右邊”這種動作和方位,而是表示一種舉止、狀態。例如,“揖讓”指“賓主相見的禮儀”,“左右”指“折旋揖讓”等。而且由于專書詞匯系統的封閉性,頻率一般只能作為一種參照,具體的分析還是要從詞匯意義和語法結構上去把握。
五、結合工具書和其他著作情況
《漢語大詞典》作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權威性的漢語語詞詞典,集古今漢語詞匯之大成,是判定復音詞的重要參照。其余先秦兩漢的著作如《荀子》《呂氏春秋》《說苑》《大戴禮記》等由于與《孔子家語》內容有一定的相同之處,所以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依據。
第二節《孔子家語》復音詞的結構分析
復音詞的語素組成是詞的形態結構分類的根本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我們按照通行的做法把復音詞分為單純復音詞和合成復音詞兩大類。
52
一、單純復音詞
單純復音詞只包含一個語素,不能再從結構上進行分解。根據其語音上的特點可以分為疊音詞和聯綿詞兩類?!犊鬃蛹艺Z》中共有單純復音詞18個,占復音詞總數的0.9%。
(一)疊音詞
疊音詞和重疊詞在形式上是一致的,所以常常容易引起混淆,劃分的依據主要是看語素的構成。重疊詞是同一個詞根語素的重疊,屬于兩個語素的合成;而疊音詞是一個語素構成的,與字無關,只有重疊后才有這個意義?!犊鬃蛹艺Z》中共有疊音詞9個:捷捷、
鉗鉗、啍啍、唯唯、諤諤、唯唯、蒸蒸、漆漆、濟濟。
(1)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
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六本第十五》)
..
“蒸蒸”,通“烝烝”,謂孝德之厚美?!督浟x述聞·尚書上》:“《家語·六本篇》:‘瞽
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廣雅》曰:‘蒸蒸,孝也。’則知兩漢經師皆訓‘烝
烝’為孝,故轉相承用,卒無異說也。謂之‘烝烝’者,言孝德之厚美也。”[1]
(2)孔子嘗,奉薦而進,其親也愨,其行也趨趨以數。已祭,子貢問曰:“夫子之言
祭也,濟濟漆漆焉。”(《曲禮公西赤問第四十四》)
....
“濟濟”“漆漆”均為“恭敬謹慎”貌?!对?middot;大雅·公劉》:“蹌蹌濟濟,俾筵俾幾。”
鄭玄箋:“濟濟,士大夫之威儀也。”[2]《禮記·祭義》:“子之言祭,濟濟漆漆然,何也?”孔穎達疏:“濟濟者,容貌自疏遠。漆漆者,容貌自反覆而修整也。”[3]都是通過描述外貌
儀態側面表示“恭謹”義。
(二)聯綿詞
聯綿詞是由兩個音節聯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它由兩個音節構成,但只有一個語素?!犊鬃蛹艺Z》中共有聯綿詞9個:侏儒、從容、望羊、繽紛、漭瀁、綽約、慷慨、逍遙、
徘徊。
(1)子貢復進曰:“賜愿使齊、楚合戰于漭瀁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
(《致思第八》)
[1][清]王引之著,虞萬里主編.經義述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55.
[2]向熹.詩經譯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424.
[3][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1212.
53
“漭瀁”,廣大貌。這里指齊、楚兩國在寬廣遼闊的原野上交戰。
(2)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拘必修其理,此似義……綽約微達,此似察。..
(《三恕第九》)
“綽約”,柔弱貌。這里指水本性柔弱卻能到達任何細微的地方,這種品性像“察”。
二、合成復音詞
合成復音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犊鬃蛹艺Z》中共有合成詞2038個,占復音詞總數的99.1%。合成詞的兩個組成成分都是語素,因此我們可以從構成語素的關
系上對它進行分析,共有以下幾種:
(一)聯合式
聯合式復音詞由兩個平等、并列的語素構成?!犊鬃蛹艺Z》中聯合式復音詞共有627
個,占復音詞總數的30.5%。聯合式復音詞從構成語素的意義關系來分析共有以下3種:
1.同義聯合
指構成復音詞的兩個語素意義相同或相近。
(1)孔子曰:“君入廟,如右,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幾筵,其器皆存,而不睹..
其人。君以此思哀,則哀可知矣。(《五儀解第七》)
“榱”,即“椽”,放在檁上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條;“桷”是方形的椽。“榱桷”指“屋
緣”。
(2)外寬而內正,自極于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終,蓋蘧伯..
玉之行也。(《弟子行第十二》)
“隱”,同“辮”,《說文·木部》:“辮,桰也。”段玉裁注:“檃與栝互訓。檃亦作櫽。亦假借作隱。栝亦假借作括。……櫽栝者、矯制衺曲之器也。”引申之,為“標準、規范”義,“自極于隱括之中”即謂為人處世遵循一定的標準。
(3)顏回、仲由炊之于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在厄第二十》)..
“埃”,指灰塵,《說文·木部》:“埃,塵也。”“墨”,寫字繪畫用的黑色顏料?!墩f文·土部》:“墨,書墨也。”本指石墨,后以松煙、桐煙灰為墨。故“墨”就有了“黑灰”的意義。連言之,泛指灰塵。
54
(4)仲弓曰:“古之聽訟,尤罰麗于事,不以其心??傻寐労??”(《刑政第三十一》)..
“尤”,責備,怪罪?!队衿?middot;乙部》:“尤,責也;怨也。”“罰”,責罰。“尤罰”就是“責罰、處罰。”
(5)小人之音則不然,亢麗微末,以象殺伐之氣。(《辯樂解第三十五》)..
“亢”有“高”義。“麗”,通“厲”,指聲音高亢。“亢麗”即“聲音高昂激烈”。2.相關聯合
指構成復音詞的兩個語素意義相關。
(1)即安其居,以綴恩義,卑其宮室,節其服御。(《問禮第六》)..
“服”指衣服,“御”指“車馬”。“服御”泛指服飾車馬器用之類。
(2)(管仲)桎梏而居檻車,無慚心,是無丑也。(《致思第八》)..
“桎”是拘系犯人兩腳的刑具;“梏”是“木制的手銬”。合言之指刑具。
(3)春秋致其時而萬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萬民皆治。(《致思第八》)..
“春”指“春季”;“秋”指“秋季”。連言之指“四季”。
3.反義聯合
指構成復音詞的兩個語素意義相反。
(1)治民以順天地之紀,知幽明之故,達生死存亡之說。(《五帝德第二十三》)....
“生死”即“生存和死亡”;“存亡”即“存在和滅亡”。
(2)子游問喪之具??鬃釉唬?ldquo;稱家之有亡焉。”(《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
“有亡”即“有無”,指家計的豐或薄。
(二)偏正式
《孔子家語》中偏正式復音詞共867個,占復音詞總數的42.2%。偏正式復音詞的修飾成分對中心成分起到修飾、限制、說明、界定的作用,增強了詞匯表意的準確性。相較于聯合式,偏正式復合詞的構成情況遠遠更為復雜,下面就從修飾成分與中心成分的意義
關系進行分析。共分為以下8種:
1.修飾成分表示數量
(1)(孔子)顧謂子路曰:“取束帛以贈先生。”(《致思第八》)..
“束帛”,指捆為一束的五匹帛,用為聘問、饋贈的禮物。
55
(2)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而無忘職業。(《辯物第十....
六》)
“九夷”,本指東方的九種民族,后泛指各少數民族;“百蠻”,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后也泛稱其他少數民族。
(3)婦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順父母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惡疾者,..
多口舌者,竊盜者。(《本命解第二十六》)
“七出”,指古代社會丈夫遺棄妻子的七種條款,這是封建宗法制度對婦女殘酷迫害
的藉口。
2.修飾成分說明中心成分的方位或地域
(1)又有大夫史?,以道去衛,而靈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鰌之入而后敢..
入。(《賢君第十三》)
“郊舍”,謂宿于城郊,表示誠敬。
(2)在下位不獲于上,民弗可得而治矣。(《哀公問政第十七》)..
“下位”,指低下、卑賤的地位。
(3)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纮紞充耳,所以掩聰也。(《入官第二十一》)..
“前旒”,古代帝王冕冠前沿垂懸的玉串,用以遮蔽視力,表示君主為政不能對民眾
過于苛責。
(4)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掫,龜龍在宮沼,其余鳥..
獸及卵胎,皆可俯而窺也。(《禮運第三十二》)
“宮沼”,帝王宮苑中的池沼。
(5)諸侯非公而自為主者,其所以異,皆降自西階,玄端與皮弁異。(《冠頌第三十..
三》)
“西階”,指堂西臺階,示尊禮之位,客人由此上下。
3.修飾成分說明時間或朝代
(1)夫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執轡第二十五》)....
“季冬”,指冬季的最后一個月,即農歷十二月;“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歷正月。
56
(2)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也。(《禮運第三十二》)..
“周道”,周代的治國之道。
4.修飾成分說明質料或顏色
(1)子路曰:“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致思第八》)..
“瓦甂”,陶制的扁形盆類器皿。
(2)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觀周第十一》)..
“金人”,銅鑄的人像,“金”在這里指金屬“銅”。
(3)孔子在陳,陳惠公賓之于上館。時有隼集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
長尺有咫。(《辯物第十六》)
“楛矢”,以楛木為桿的箭;“石砮”,石制的箭頭。均為少數民族肅慎氏所貢之物。
(4)子路進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繽紛下蟠于....
地。(《致思第八》)
“白羽”,古代軍中主帥所執的指揮旗,又稱“白旄”;“赤羽”,赤色的旗幟。這里指
子路的志向是統率三軍。
(5)夫子曰:“始死則矣,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汝何疑焉?”(《曲禮子夏問第....
四十三》)
“羔裘”,用紫羔制的皮衣,“玄冠”,黑色的帽子,均為古代諸侯、卿、大夫的朝服。
5.修飾成分說明性質或特征
(1)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魚鱉不能導,..
黿鼉不能居。(《致思第八》)
“懸水”,指瀑布。
(2)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觀周第十一》)..
“斧扆”,古代帝王朝堂所用的狀如屏風的器具,其上有斧形圖案,故名。
(3)孔子之喪,公西赤掌殯葬焉。唅以疏米三貝,襲衣十有一稱。(《終記解第四十》)..
“疏米”,即粳米。古代舉行葬禮時要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貝、米等物,希望死
者能到陰間享用,表達了華夏民族“事死如事生”的喪葬文化。
(4)衛人以邑賞仲叔于奚,于奚辭,請曲懸之樂,繁纓以朝。(《正論解第四十一》)..
57
“曲懸”,周禮,諸侯之樂,室內三面懸樂器,形曲,故謂之“曲懸之樂”。此處仲叔
于奚請曲懸之樂,是以大夫的身份僭用諸侯之禮。
6.修飾成分表示身份、職能或功用
(1)百乘之家,有爭臣三人,則祿位不替;父有爭子,不陷無禮;士有爭友,不行......
不義。(《三恕第九》)
“爭臣”指能直言諍諫的大臣,“爭”通“諍”。同理,“爭子”為能直言規勸父母的兒子,“爭友”為能直言規勸友人的朋友。
(2)醆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禮運第三十二》)
“尸”是祭祀時代替死者受祭的人。“尸君”即代替先世君王受祭的人。
(3)吳子使來聘于魯,且問之孔子,命使者曰:“無以吾命也。”(《辯物第十六》)..
“使者”,奉命出使之人。
(4)孔子之守狗死,謂子貢曰:“路馬死,則藏之以帷,狗則藏之以蓋。汝往埋之。..
(《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守狗”即看門狗。
這類偏正式復音詞較多,正語素主要是人、子、臣等表示人的名稱,如市人、鄙人、賢人、庸人、庶人、弟子、某子、豎子、孺子、胄子、佞臣、奸臣、忠臣、諛臣、諫臣、
邇臣,等等。
7.修飾成分說明領屬
(1)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而無忘職業。(《辯物第十..
六》)
“方賄”,地方所有的財物。
(2)于是命之殯于客位,進蘧伯玉而用之,退彌子瑕而遠之。(《入官第二十一》)..
“客位”,賓客的位置、席位。
(3)孔子為大司寇,國廄焚。(《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
“國廄”,王室的馬舍。
8.修飾成分表示次序
(1)滿而不盈,實而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王難之。(《弟子行第十二》)..
58
“先王”指前代的君王。與之類似的還有先君、先臣、先祖等。
(2)國有道則賢人興焉,中人用焉,乃百姓歸之。(《弟子行第十二》)..
“中人”,即中等的人,常人。
(3)從車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出,而令宦者雍梁參乘,使孔子為次乘,游過市。(《七..
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次乘”,從車。
(三)述賓式
述賓式復音詞又稱支配式復音詞,兩個構成語素之間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犊鬃蛹艺Z》中述賓式復音詞共360個,占復音詞總數的17.5%。根據其語法特點來劃分,有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
1.名詞
(1)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相魯第一》)..
“執事”,指有職守之人,即官員。也可以表示對對方的敬稱?!掇q物第十六》:“今諸侯會,而君與寡君見晉君,則晉成為伯也。且執事以伯召諸侯,而以侯終之,何利之有焉?’”
這里的“執事”就是指對方的國君。
(2)子張有父之喪,公明儀相焉。問啟顙于孔子。(《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
“啟顙”,即稽顙。古時一種以額觸地的跪拜禮。
2.動詞
(1)孔子見老聃而問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難行也。吾比執道,而今委質以求當..
世之君,而弗受也。”(《觀周第十一》)
“執道”,遵守正道。
(2)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賢君第十三》)..
“折口”,閉口。
(3)(顓頊)淵而有謀,疏通以知遠,養財以任地,履時以象天,依鬼神而制義,治..
氣性以教眾。(《五帝德第二十三》)
“任地”,指按照土地的不同情況征收賦稅。
(4)孔子之舊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將助之以沐槨。(《屈節解第三十七》)..
59
“沐槨”,謂整治棺材。
3.形容詞
(1)子路問于孔子曰:“有人于此,披褐而懷玉,何如?”子曰:“國無道,隱之可..
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三恕第九》)
..
“無道”,指社會政治紛亂、黑暗。反之,“有道”即政治清明。
(四)附加式
附加式合成詞是由詞根和詞綴相結合構成的合成詞?!犊鬃蛹艺Z》中附加式合成詞共41個,占復音詞總數的2%。根據詞綴的位置,可以分為前加式和后加式兩種。
1.前加式
《孔子家語》中的前加成分只有1個“有”。
(1)將盟,齊人加載書曰:“齊師出境,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相..
魯第一》)
“有如”,即“如”,是古人誓詞中的常用語?!蹲髠?middot;僖公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
同心者,有如白水!”楊伯峻注:“‘有如’亦誓詞中常用語……‘有如白水’即‘有如河’,
意謂河神鑒之。”[1]
(2)《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則文王之謂與!祭之明日,明發不寐,有懷..
二人,敬而致之,又從而思之。(《哀公問政第十七》)
“有懷”即“懷”,懷念,這里指周文王懷念其父母。
“有”作為詞頭在詞中沒有任何意義,只是湊足一個音節。這種現象在甲骨卜辭中就已出現,《詩經》《尚書》中多見,多用于國名、地名、人名、氏族名等之前,《孔子家語》中有“有虞”“有虞氏”等復音詞(專有名詞不在統計范圍之內),但只是稱述遠古之名。僅有的“有如”“有懷”也是很古老的、固定的用法,說明這種詞匯現象只是遠古的一種
殘留,在當時人們的口語中已經基本消失了。
2.后加式
后加成分比較多,有“然”“爾”“如”,都是形容詞后綴。作用主要是在意義上增加某種摹態色彩,在語法上提示該詞的語法類別。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413.
60
(1)(子貢)曰:“然則賜將無所息者也?”孔子曰:“有焉。自望其廣,則睪如也;..
視其高,則填如也;察其從,則隔如也。此其所以息也矣。”(《困誓第二十二》)
....
(2)季孫聞之,赧然而愧曰:“地若可入,吾豈忍見宓子哉!”(《屈節解第三十七》)..
(3)孔子曰:“居處、言語、飲食衎爾。于喪所,則稱其服而已。”(《曲禮子夏問第..
四十三》)
“睪如”即“高高的樣子”,“睪”通“皋”,“皋”又通“高”,《說文通訓定聲·孚
部》:“皋,叚借為高。”;“填如”指“充塞、充滿,沒有空隙”的樣子;“隔如”,應為“鬲
如”[1],指“像鬲一樣的形狀”;“赧然”指“羞愧臉紅的樣子”;“衎爾”指“和適自得的
樣子”。
(五)主謂式
主謂式復音詞的兩個構成語素之間是陳述與被陳述的關系?!犊鬃蛹艺Z》中主謂式復音詞共25個,占復音詞總數的1.2%。根據其語法特點,可以分為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
1.名詞
(1)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執事行者,面垢而已。(《本
..
命解第二十六》)
“面垢”,謂面色灰暗,如沾染塵垢。[2]這里指代庶人。
2.動詞
(1)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哉!能自.
寬者也。”(《六本第十五》)
.
“自寬”,即自我寬慰。
(2)南宮韜,魯人,字子容。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洿。(《七十二弟子解第..
三十八》)
“自將”,自我保全。
3.形容詞
[1]王肅注:“言其隔而不得復相從也。”楊朝明認為“隔”應為“鬲”,指“像鬲一樣的形狀”,《荀子·大略》作“鬲如
也。”
[2]一說指臉部有油垢,呈現一種病狀。
61
(1)夏桀、昆吾自滿而無極,亢意而不節,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六本第十五》)..
“自滿”,自以為滿足,不謙遜。
(六)重疊式
重疊式合成詞由兩個語素義相同的構詞成分組成,復合后的意義和重疊語素的意義有直接聯系,但產生的是一個全新的詞?!犊鬃蛹艺Z》中的重疊式合成詞共有以下14個:浩浩、洋洋、人人、侃侃、切切、區區、倨倨、汲汲、倀倀、遲遲、從從、扈扈、懔懔、趨趨。
(1)子路盛服見于孔子。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三恕第九》)..
(2)外寬而內正,自極于隱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終,蓋蘧伯..
玉之行也。(《弟子行第十二》)
(3)泄冶之于靈公,位在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仕于亂朝,以區區之一身,..
欲正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狷矣。(《子路初見第十九》)
(4)孔子自衛將入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犨鳴犢及舜華,乃臨河而嘆曰:“美哉水,
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困誓第二十二》)
..
“倨倨”指神氣傲慢;“汲汲”本指心情急切,引申為急切追求;“區區”,小,形容微不足道;“洋”指“水盛大貌”,“洋洋”也是指“盛大貌”。
有些重疊詞后還附有“焉”或“乎”,如“洋洋乎”“懔懔焉”但前后詞匯意義和語法
意義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在語氣上增加了一些強調的作用。
(七)其他復音詞語
《孔子家語》中的合成復音詞除了上述幾種以外,還有一些不能或不宜歸入以上類型
中,主要有以下4種形式:
1.數詞
《孔子家語》中有復音數詞38個,典型的有:
一十八、三十九、四十、五十、七十二、十有六、百七十、三百有六十、三千。2.“數詞+名詞”結構
(1)孔子謂弟子曰:“二三子識之,水且猶可以忠信成身親之,而況于人乎?”(《致...
思第八》)
62
“二三子”猶言“諸君、幾個人”。在《孔子家語》中出現13次,對專書詞匯來說頻
率已經相當高,亦見于《論語》《孟子》等先秦典籍中,詞義已經相當凝固。
3.“名詞+名詞”結構
(1)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以刑罰為策,以萬民...
為馬,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失。(《執轡第二十五》)
“左右手”本指最能為自己支配的左手和右手,后引申指得力的助手。
(2)昔夫子言曰:‘見吾封若夏屋者,見若斧矣。’從若斧者也,馬鬣封之謂也。(《終...
記解第四十》)
“馬鬣”即馬鬃,“封”指墳墓上的封土。“馬鬣封”是墳墓封土形狀的一種。4.熟語
熟語包括成語、慣用語、格言、諺語等,是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言簡意賅的詞語概括了豐富的內容。大多數熟語的歷史都很悠久,并沿用至今?!犊鬃蛹艺Z》中的熟語大多為成語,如:
(1)所謂君子者……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五儀解....
第七》)
“自強不息”,指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2)昔者周公居冢宰之尊,制天下之政,而猶下白屋之士,日見百七十人。(《賢君....
第十三》)
“白屋”指不施彩色、露出本材的房屋,為平民所居。因此“白屋之士”指貧寒的士
人。
(3)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唯齊有備,不敗。景公曰:“圣人之言,
信而有征矣。”(《辯政第十四》)
....
“信而有征”,指可靠而且有證據,多用來形容君子、哲人之言。
成語并非一成不變,有的在使用的過程中有多個形式,最后才固定下來,如:
(4)(子夏)嘗返衛,見讀史志者云:“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
亥’耳。”(《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三”與“己”,“豕”和“亥”因形近而訛,所以史書傳抄有誤。因此“三豕渡河”
63
專門用來比喻文字的訛誤,《呂氏春秋》作“三豕涉河”。
有的成語還首見于《孔子家語》,共有8例:
(5)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
自定。(《五儀解第七》)
“訓格之言”,指可以奉為行為準則的教誨之言。
(6)子貢既與衛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于賜,不壹..
而三焉。”(《弟子行第十二》)
..
“不壹而三”,指再三、多次。這里指衛將軍文子多次向子貢詢問其同門的品行。
(7)“蓋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為賢?”子貢對以不知。(《弟子行第十二》)....
古代宮室,前為堂,后為室。“入室升堂”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
步達到很高的成就。
(8)夫君子居必擇處,游必擇方,仕必擇君,擇君所以求仕,擇方所以修道。遷風..
移俗者,嗜欲移性,可不慎乎?(《六本第十五》)
..
“遷風移俗”,猶言移風易俗,指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9)是故大夫之罪,其在五刑之域者,聞而譴發,則白冠厘纓,盤水加劍,造乎闕....
而自請罪,君不使有司執縛牽掣而加之也。(《五刑解第三十》)
“白冠厘纓”,指用獸尾作纓的白帽。古代大夫觸犯五刑,則戴之,表示自己有罪。
(10)有坐淫亂男女無別者,不謂之淫亂男女無別,則曰“帷幕不修”也。(《五刑解....
第三十》)
“帷幕不修”,指家門淫亂。同“帷薄不修”。
(11)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執左道與亂政者,殺。(《刑政第三十一》)....
“遁名改作”,指竄改物名,改變作品。
(1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問玉第三十六》)....
“孚尹旁達”,指玉的色彩晶瑩發亮,后比喻品德高尚純潔。
第三節《孔子家語》復音詞的價值
《孔子家語》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匯集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
64
的言論,再現了孔子與弟子、公卿大夫談論問題的許多場景,保存了一大批原始文獻材料。在豐富漢語詞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這一點可以從《漢語大詞典》這部大型工具書的引證方面可以看出來。
一、《孔子家語》復音詞的詞義價值
《漢語大詞典》所收入的復音詞語例證中,首引例證來自于《孔子家語》的有217個,
占復音詞總數的10.6%。具體如下:
哀容變物臣仕大杖法典躬己纮紞伎樂教友口才列都明辟強氣省物貪食瓦鬲閑田修事野木游氣
哀聲稟度稱諱逮及訪樂供命忽怠甲蟲節財寬沖列諫餒病求伸施散壇位外館賢長吁嗟一似愚冥
埃墨并隨稱言耽湎奉行詬疾尊齒建業盡思窺導凜然叛道絇履食祭逃走宛財銜勒懸弧夷說羽蟲
安身博藝赤羽得壽負席鼓舞懷強薦蓁近行匱餓隆敬披褐權命侍御逃罪微煦顯命懸水遺制御政
百非不序充盈底屬傅父國老揮涕賤吏近廟饋養亂朝曝尸讓路收功體定污穢相家旋葬逸勞遠古
暴虎參知崇峻吊服傅郭過宿悔寤交歡近史來附掠盜頎然容賢疏米填如無丑相士循性溢泛遠眺
弊獄殘虐儲價斗變富茂還師誨利交衢居國樂施履時啟顙潤辭庶品偷盜無算曉察馴德淫志越席
避咎察獄促駕篤雅改變害義譏議郊舍居中累然盟器氣分掃地水祥推論武力刑誅遜接熒侮贊明
避難嘗味榱桷端身改節行信積行狡訐亢麗禮教靡麗牽掣紳帶順孫退放席次修本嚴暴勇毅斬刈
避辟
朝政
措意
罪咎
睪如
合偶
激憤
教諫
亢意
里言
廟朝
譴發
神異
太一
退懦
襲跡
修邇
偃斧
尤罰
兆奸
65
折口爭弟執道直諫至誡至刑至政至治制作治身
中節中冥忠報饌具親族山陵倨倨
縱觀《孔子家語》中首見于《漢語大詞典》的復音詞,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保存了大量的新義,對判別《孔子家語》的成書時代具有重要價值
(1)孔子謂子路曰:“君子而強氣,而不得其死;小人而強氣,則刑戮薦蓁。(《好生....
第十》)
“強氣”,指“桀驁不訓的氣性”;“薦蓁”,亦作“薦臻”,指“接連地遇到,一再遇
到”。太宰純增注《孔子家語》:“薦,與‘薦’通,重也。臻,至也。”[1]王志平對這兩個
復音詞進行了考證,認為“‘君子而強氣則不得其死’與《老子》四十二章‘強梁者不得
其死’同義……至于‘薦臻’,也是先秦古語?!对?middot;大雅·云漢》:‘饑饉薦臻’,《毛傳》:
薦,重也;臻,至也。”[2]他通過詞匯的溯源,認為《孔子家語》是先秦時期的文獻,而非
王肅所偽,這對判別《孔子家語》的成書時代具有重要價值。
(2)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辯政第十四》)..
“溢泛”,即“泛濫”。“溢”,本指水或其他物體滿而向外流出來,引申指水泛濫成災、淹沒,《小爾雅·廣詁》:“溢,沒也。”“泛”,同“氾”,《玉篇·水部》:“氾,氾濫也。亦作泛。”也是指大水漫流的樣子。“溢泛”作為一個聯合式的復音詞,
語義表達得更為明確,強調了水災的嚴重性。
(3)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如何?”(《論禮第二十七》)..
“越席”,指“離開席位”,一般用于向尊者請教的場合,以示尊重。“越席”在《孔
子家語》中還有一義,為“蒲席”?!秵柖Y第六》:“(君)越席以坐,疏布以冪。”據魏承思
考證,“越席是廣東一帶出產的蒲席,因為產地距離當時的統治中心黃河流域遙遠,所以
越席十分貴重。”[3]因此用作君王的臥具。
(二)詞義在后世中仍有繼承
(1)孔子自衛反魯,息駕于河梁而觀焉。有懸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致思第八》)..
“懸水”,即“瀑布”,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中古漢語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
[1]增注本《孔子家語》作“小人而強氣,則刑戮薦臻。”
[2]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9[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22.
[3]魏承思.荀子解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26.
66
十五》:“懸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1]
(2)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請無瘠色,無揮涕,無拊膺。(《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揮涕”,即“流淚”,這個詞一直沿用至中古、近代漢語中。如漢·王粲《七哀詩》: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2]唐·牛僧孺《玄怪錄·崔書生》:“崔生入室,見女淚涕交下……崔生亦揮涕不能言。”[3]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李太守》:“既登舟,僚屬皆在,相視揮涕。”[4]從以上三個例子可以看出,“揮涕”一詞從漢一直沿用至清,而且詞
義相當穩定。
(3)公曰:“曩者問子,子奚曰不知也?”祁奚曰:“每位改變,未知所止,是以不..
敢得知也。”(《弟子行第十二》)
“改變”,義為“變化,事物發生顯著的差別”,這個詞一直沿用至現代漢語中。如唐·白
居易《重到渭上舊居》:“人物日改變,舉目悲所遇。”[5]茅盾《喜劇》:“經過了五年,這世界的一切當真并沒有絲毫的改變么?”[6]類似的詞還有奉行、悔寤、口才、凜然、偷盜等。
二、《孔子家語》復音詞對《漢語大詞典》的補正
《漢語大詞典》作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語文性工具書,代表了我國辭書編撰的最高水平和最高成就,是我國目前最具權威性的辭書。當然,由于成書于多人之手,難免有疏漏之處。通過對《孔子家語》復音詞的研究,發現《漢語大詞典》存在以
下不足,今列舉如下:
(一)書證滯后
一些詞語在《孔子家語》中已經出現,但《漢語大詞典》在引用書證時晚于《孔子家
語》。
(1)行哭放聲哭,且行且哭。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齊隕晏平,
行哭致禮。”[7]
[1][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注.水經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340.
[2]盧盛江,盧燕新主編;丁夏選注.魏晉南北朝詩卷[M].合肥:黃山書社,2018:24.
[3]鄭振鐸編.中國短篇小說集[M].商務印書館,1926:89.
[4][清]王士禛著;文益人校點.池北偶談[M].濟南:齊魯書社,2007:97.
[5]黃勇主編.唐詩宋詞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352.
[6]陳天笑編著.茅盾選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97.
[7]為便于闡釋,引用詞語條目格式均遵照《漢語大詞典》原文。
67
《漢語大詞典》首例書證為唐,晚?!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公父文伯卒,其妻妾皆行哭失聲。”該詞也屢見于先秦兩漢的典籍中,多用于形容喪期悲痛至極?!蛾套哟呵?middot;外篇第八》:“景公游于菑,聞晏子死,公乘侈輿服繁駔驅之。而因為遲,下車而趨;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比至于國者,四下而趨。行哭而往,伏尸而號。”《新書·春秋》:“鄒穆
公死,鄒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
(2)梁木用來支撐建筑物或棚架的木條。亦以喻能負重任的人才。晉·潘岳《楊
仲武誄》:“魂兮往矣,梁木實催。”
《漢語大詞典》首例書證為晉,晚?!督K記解第四十》:“孔子蚤晨作,負手曳杖,逍遙于門,而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鄭玄注《禮記·檀弓》“梁木,眾木所放。哲人,亦眾人所仰放也。”“泰山”“梁木”“哲人”處于同一語法位置,已
經可以成詞。
(3)有為有所為,有緣故。唐《擬古諷》:“草木本無情,此時如有為。”
《漢語大詞典》首例書證為唐,晚?!肚Y子夏問第四十三》:“子夏曰:‘金革之事無避,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這里的“有為”就是
“有所為,有緣故”。
(二)釋義有誤
(1)周章驚恐;惶遽?!段倪x·左思〈吳都賦〉》:“輕禽狡獸,周章夷猶。”劉良
注:“周章夷猶,恐懼不知所知也。”
《五儀解第七》:“緬然長思,出于四門,周章遠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楊朝明據《漢語大詞典》注釋:周章,惶懼的樣子。釋義不確,“周章”就是“周遍”?!稄V雅·釋詁二》:“周,徧也。”《說文·音部》:“章,樂竟為一章。”引申之,有“全、畢”之義。“夷猶”,猶“夷由”,即猶豫,遲疑不前?!督浟x述聞·通說上》:“猶豫,雙聲字也。字或作猶與。分言之則曰猶曰豫……合言之則曰猶豫,轉之則曰夷猶,曰容與?!冻o·九歌》:‘君不行兮夷猶。’王注曰,夷猶,猶豫也。”劉良注“恐懼不知所知也”是為“周章夷猶”這一句作解釋,“周章”涉“夷猶”而誤。李善注:“周
章:章皇、周流。夷猶:猶豫。”各視為一詞,不誤。
(2)污池水池?!蛾套哟呵?middot;諫下十四》:“今君窮臺榭之高,極汙池之深而不止。”
68
《致思第八》:“譬之污池,水潦注焉,萑葦生焉,雖或以觀之,孰知其源乎?”楊朝明注釋:污池,污水池。不確。“污”通“洿”,停積不流的小水,小水坑。王肅注:“源,泉源也。水潦注于池而生萑葦,觀者誰知其非源泉乎?以言學者雖從外入,及其用之,人誰知其非從此出也者乎?”這里強調由外積水注入池中,無人探究其源泉,非“污水池”之義,萑葦生長于污水池中也不符合常理。
小結
根據以上對復音詞形態結構以及與《漢語大詞典》編纂的研究,我們發現《孔子家語》
的復音詞主要有如下特點:
1.復音詞數量較多,相對占據優勢
《孔子家語》全書總字數約71000字,總詞數3768個。其中單音詞1712個,復音詞2056個,復音詞的比重占總詞匯的54.6%,從數量上看相對占據優勢。其他先秦時期的文獻中,《論語》中的復音詞占比15.9%;《左傳》中的復音詞占比19.2%;《孟子》中的
復音詞占比19.2%;《呂氏春秋》中的復音詞占比26.3%;《荀子》中的復音詞占比47.4%。
[1]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漢語詞匯復音化的程度逐漸增加?!犊鬃蛹艺Z》中的復
音詞已經超過單音詞,相對占據優勢。當然,由于《孔子家語》自身獨特的文體特點,復音詞所占比例的高低不能完全作為確定成書時代的依據,但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我
們可以推斷出,《孔子家語》的成書時代不晚于戰國后期。
2.意義以單一性為主,出現了一詞多義現象
《孔子家語》單音詞一詞多義的現象十分普遍,而復音詞的意義則比較單一,這與復音詞產生的動因有直接關系。單音詞的一詞多義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亂,為了避免意義上的分歧,人們按照單音詞所要表達的具體意義,或者添上一個相同、相近、相關、相反的語言成分,或者加上一些修飾、限制、說明成分,或者附上一些附加成分。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對原有詞素的一些意義進行摒棄,來達到形成更為精確的新義的目的。當然,某些復音詞在《孔子家語》中為單義詞,并不能說明它本身就是單義詞,囿于專書詞匯研究的局限性,有些詞義并未得到展現。
[1]此數據來源于唐德正《〈晏子春秋〉詞匯研究》,均已剔除復音詞中的專有名詞。
69
當然,《孔子家語》中也出現了一些多義的復音詞。
(1)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王言解第三》)..
(2)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辯政第十四》)..
例(1)中的“十一”為“十分之一”,指稅率。謂十分中取其一分。例(2)中的“十
一”為數詞。
(3)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好..
生第十》)
(4)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預;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顏回第十八》)....
(5)自今已往,單父非吾有也,從子之制,有便于民者,子決為之。五年一言其要。..
(《屈節解第三十七》)
例(3)中的“一言”指“一句話,一番話”。例(4)中的“一言”指“一個字”。例(5)中的“一言”指“陳述一次”。
(6)圣人之后,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德而達者焉。(《觀周第十一》)..
(7)孔子見老聃而問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難行也。吾比執道,而今委質以求當.
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于今難行也。”(《觀周第十一》)
.
例(6)中的“當世”為動詞,指“當政,執政”。例(7)中的“當世”為名詞,指
“當代,現世”。
3.語法構詞是構成復音詞的主要手段
表2-1《孔子家語》復音詞形態結構分布情況表
類型 結構方式 詞性 分計 總計 所占比例
單純詞 疊音詞 形容詞 9 9
0.9%
聯綿詞 名詞 1
9
形容詞 8
合成詞
聯合式 名詞 366
627
30.5%
動詞 158
形容詞 103
偏正式 名詞 747 867 42.2%
70
動詞 107
形容詞 14
述賓式 名詞 12
360
17.5%
動詞 346
形容詞 2
附加式 名詞 12
41
2%
動詞 1
形容詞 28
主謂式 名詞 4
25
1.2%
動詞 19
形容詞 2
重疊式 名詞 1
14
0.7%
動詞 1
形容詞 12
其他 數詞 38
104
5%
“數詞+名詞”
結構
1
“名詞+名詞”
結構
6
熟語 59
《孔子家語》中復音詞構詞的主要手段是語法構詞,占總數的99.1%。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聯合式、偏正式、述賓式、主謂式等主要構詞方式都已形成,其中,偏正式發展最為成熟,占總數的42.2%;聯合式次之,占總數的30.5%;述賓式占總數的17.5%;主謂式復音詞相對較少,占總數的1.2%。
偏正式復音詞的比例較高是因為事物的性質、狀態與事物本身密切相關,為在表示事物的中心語素前加修飾、限定語素,從而構成新詞提供了可能,也是《孔子家語》中的偏正式復音詞中名詞最多的原因之一。聯合式復音詞中名詞占比例最高,動詞次之,形容詞
71
最少。因為聯合式復音詞的產生與同義連文密切相關,這其中既包括事物、動作,也包括性狀,但還是以同類事物之間的聯合最為普遍。述賓式復音詞中動詞最多,名詞和形容詞僅占4.2%。這是因為一方面,述賓式構成的復音詞多數仍保留著動作性,所以動詞居多;另一方面,名詞中的職官名基本以述賓式結構為主,如“司馬”“司空”等,但由于這些
詞不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因此在數量上較少。主謂式復音詞據程湘清考證“在先秦剛剛
出現,數量極少”[1],而且這種構詞方式能產性低,在《孔子家語》中表現出它的不成熟
性。其中構詞能力較強的是“自”,《孔子家語》中還有自治、自反、自試、自衛、自裁等。
相較于語音構詞,語法構詞方式更加便捷、詞義更加明確。這也側面說明了句法構詞
手段滿足了漢語詞匯復音化的需求,符合漢語詞匯發展的實際,而且直到今天仍是漢語新詞產生的主要方式。
4.復音詞中的同義詞開始出現
復音詞中同義詞的出現體現了漢語復音化的長足發展,是復音詞發展的標志之一。典型的例子有:
(1)子路為蒲宰,為水備,與其民修溝瀆。(《致思第八》)..
(2)急告民趨治溝渠,修堤防,將有大水為災。(《辯政第十四》)..
(3)入其境,田疇盡易,草萊甚辟,溝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盡力也。(《辯..
政第十四》)
“溝”“瀆”“渠”“洫”都有“水道”之義,構成的復音詞“溝瀆”“溝渠”“溝洫”均指“人工開鑿的水道,壕溝。
(4)孔子趨進,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相魯第一》)..
(5)季平子卒,將以君之玙璠斂,贈以珠玉??鬃映鯙橹卸荚?,聞之,歷級而救焉。..
(《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階”“級”都指“臺階”,“歷階”就是“越階而上”;“歷級”,《漢語大詞典》:“猶
歷階”。
5.復音詞的結構仍不緊密
語法構詞構成的復音詞,結構比較松散。由于其構詞成分大多仍能作為單音詞獨立使
[1]程湘清.漢語史專書復音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86.
72
用,所以在使用中或拆或合、或顛倒語序,表現出漢語詞匯從單音詞向復音詞過渡的痕跡。
如:
(1)志氣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論禮第二十七》)..
(2)無聲之樂,氣志不違。(《論禮第二十七》)..
“志氣”和“氣志”均指“精神意志”。
(3)頃之大霖雨,水溢泛諸國,傷害民人,唯齊有備,不敗。(《辯政第十四》)..
(4)地而不殖,財物不蕃,萬民饑寒,教訓不行,風俗淫僻,人民流散,曰危。(《執..
轡第二十五》)
“民人”和“人民”均指“平民,百姓”。
73
第三章《孔子家語》同義詞研究
第一節《孔子家語》同義詞的判定方法
一、同義詞的概念
關于同義詞的界定,目前學界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徐正考在《〈論衡〉同義詞研究》
中總結為以下四種:一是“意義同近說”,二是“概念同一說,三是“對象同一說”,四是
“義位同一說”。[1]我們認為,判定同義詞要以義位而不是詞為單位。正如蔣紹愚所說,“一
個詞包括若干義位,所謂‘同義’,是指一個或幾個義位相同,而不可能是各個義位都相
同。”[2]其他多位學者如郭錫良、趙克勤、黃金貴也都贊同此觀點。從這個角度來看,多義
詞的各個義位原則上都可以有自己的同義詞。
關于同義詞的詞性是否應該相同,也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為同義詞
詞性可以不同。如張世祿就認為:“不同詞類的詞,只要意義近似,也可以屬于同義詞……
詞匯上意義的分析和語法上的區分詞類并不是一回事。”[3]陳炳迢、胡裕樹也持此觀點。當
然,更多學者認為同義詞的詞性也必須相同。如,劉叔新指出:“詞的詞匯意義,主要是對某種對象的反映;而詞類范疇則規定了從什么角度或以何種方式來反映這對象,就詞的整個含義來說,顯然成為一種有重大影響作用的因素。再從具體的語句組織的面上來說,就是詞的句法功能和搭配特點等詞類范疇借以體現的對象,成為詞的含義所反映的一個重
要方面。這個方面如若不同,反映對象的角度、方式也就不同。而這必然意味著兩個詞各
有不同的反映內容,即各自的含義反映的對象有不一樣的表現,即使在兩個詞的詞匯意義
反映同樣的事物時也如此。”[4]張雙棣、周薦、邢向東等學者持相同意見。我們也贊同后者
的觀點,即同義詞的詞性必須是一致的。因為詞性體現的高度抽象、概括的語法意義已經滲透到詞的概念意義中。具有共同指稱意義的詞,在語言中應該具有共同的組合能力,在
[1]徐正考.《論衡》同義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6.
[2]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4.
[3]張世祿.詞義和詞性的關系[J].語文學習,1956(07):32-33.
[4]劉叔新.同義詞詞典怎樣處理詞性[J].辭書研究,1983(03):3-11,50.
74
聚合中具有共同的語義范疇,表現出共同的語法屬性。如果一組詞的語法特征、語法功能不同,那么他們的具體指稱意義,在語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別便會很大。因此,我們將同義詞界定義為具有一個或幾個相同或相近義位而詞性相同的詞。
二、同義詞的判定方法
近年來,隨著詞匯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逐漸總結出一套針對古漢語同義詞的行之有效
的判定方法。如洪成玉認為以下五種方法可判定古漢語同義詞:(一)互訓,(二)同訓,
(三)同義遞訓,(四)互文,(五)異文。[1]王寧也提出了判定古漢語同義詞的四種方法:
(一)義訓,(二)互言,(三)對言,(四)連言。[2]徐正考則在專書同義詞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系聯法’為主,以‘參照法’為輔,二者結合以確認詞的同義關系的方法。”[3]“系聯法”是利用專書中的對文、連文確定詞的同義關系,并將同義詞系聯到一起的方
法。由于“系聯法”不能將具有同義關系的所有詞語都聯系到一起,所以還須與“參照法”相結合。即參照同書中語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句子中的有關解釋來判定同義詞。周文德也提出了“經典文獻原文與訓詁材料雙重印證法”,“這種方法的根本特點是:(一)從經
典文獻原文中找依據,確定專書語詞同義關系的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據是專書原文。這是
本證。(二)利用訓詁材料對從經典文獻原文中考察出的同義詞進行驗證。這是他證。本
證是立論的基礎,他證是對立論的進一步驗證。”[4]
這些方法都強調文獻原文與訓詁材料相結合,因此,我們在確定《孔子家語》中的同義詞時,立足于原文,并借助其他注釋材料和文獻資料來確定詞語的同義關系?,F舉一些
典型的例子如下:
(一)異文
(1)在貧如客,使其臣如借,不遷怒,不深怨,不錄舊罪,是冉雍之行也。(《弟子.
行第十二》)
“不錄舊罪”,《百子全書》本《孔子家語》作“不錄舊非”,“罪”“非”同義,都指“過失,錯誤”。
[1]洪成玉.古漢語同義詞及其辨析方法[J].中國語文,2017(01):106-112.
[2]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83-84.
[3]徐正考.《論衡》同義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3.
[4]周文德.《孟子》同義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2:34-35.
75
(2)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蓽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儒....
行解第五》)
“蓽門圭窬”,《百子全書》本《孔子家語》作“篳門圭竇”,指用荊條或樹枝等編成的柴門和在墻上挖的像圭玉形狀的門洞,形容住室極其簡陋,多為貧者之居。“窬”,《廣
韻·虞韻》:“窬,門邊小竇。”泛言之,“窬”“竇”都是指門邊的小洞。
(二)對文
(1)陳女樂,列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子路初見第十九》)..
“陳”,《廣雅·釋詁》:“陳,列也。”“列”,《說文·刀部》:“列,分解也。”物體被不斷地分解割裂就形成一字擺開的行列,“排列”義就是從“行列”義演變而來的。王鳳
陽認為“‘列’一般是橫向線性排列,而‘陳’則是多層次的排列,是使所擺開的東西按
一定形式攤開在一定面積上。”[1]舞姬跳舞需要擺出一定的隊型,所以用“陳”;馬則可以
列一隊,所以用“列”。
(2)故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也。(《入官第二十一》)..
“儀”,《說文·人部》:“儀,度也。”段玉裁注:“度,法制也。”引申之,指“典范、
表率”。“表”,是做標志的木柱,《管子·君臣上》:“猶揭表而令之止也。”尹知章注:“表,
謂以木為標,有所告示也。”[2]要告示的內容一定要規范、標準,所以引申出“儀范”義。
君主和官員都是民眾的表率,所以用“儀”和“表”來形容。
(三)注釋
(1)與小人處而不能親賢,吾殆之。(《三恕第九》).
王肅注:“殆,危也。夫疏賢而近小人,是危亡之道也。”王肅以“危”釋“殆”,并
進一步用“危亡之道”闡釋,用來說明“殆”“危”同義。
(2)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賢君第十三》)..
王肅注:“折口,杜口。”指因畏懼而閉口,不說話。“杜口”這個復音詞在漢代時就
已經很常見?!稘h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
莫不股栗。”[3]“結舌杜口”指緘默不言?!稇饑?middot;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
[1]王風陽.古辭辨[M].北京:中華書局,2011:579.
[2][唐]房玄齡注;[明]劉績補注;劉曉藝校點.管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98.
[3][漢]班固.漢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8:1008.
76
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1]“杜口裹足”指閉口不言,
停足不前,形容非常害怕。
(3)無角無前齒者膏,無角無后齒者脂。(《執轡第二十五》)..
王肅注:“《淮南》取此義曰:無角者膏而無前,有角者脂而無后。膏,豚屬;而脂,羊屬。”就是說有角的動物的油質叫“脂”,沒有角的動物的油質叫“膏”。據王鳳陽考證,“人類最初食用的油都是動物脂肪……從動物體內分離出來的脂肪有兩種形態,一種質地較硬,很少黏性,如凝結后的牛羊肉的脂肪;一種是質地粘稠而不板結的,豬油就是這樣
的。古代對這兩種脂肪分別命了名,后者因襲了肥肉的稱呼,仍然叫‘膏’;前者則稱為
‘脂’。”[2]現代漢語則不作區分,統稱為“油脂”。
第二節《孔子家語》同義詞的區別特征
同義詞是按詞義橫向聚合的詞群,各意義之間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辨析同義詞的區別特征是研究同義詞的主要目的。就專書詞匯研究而言,辨析的主要工作是歸納書中同義
詞區別特征的主要類型,以便更好地揭示該書所反映的詞匯現象及規律。毛遠明從概念內
涵、外延、詞義色彩和語用等方面分析了《左傳》中同義詞的區別性特征,大致分為24
種。[3]池昌海從語義、語法、語用三個平面分析同義詞的區別特征,在每個層面里又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三類,詳細地分析了《史記》中同義詞的細微差別,更進一步。[4]下
面我們綜合二位學者的研究方法對《孔子家語》的同義詞進行辨析。
一、語義層面
(一)范圍、大小不同
1.旦、晨、朝、昧旦、昧爽、平旦、蚤晨
(1)《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巫馬期問曰:‘旦無云,既日出,而夫子命持雨具。.
敢問何以知之?’”
[1][漢]劉向編集;賀偉,侯仰軍點校.戰國策[M].濟南:齊魯書社,2005:54.
[2]王風陽.古辭辨[M].北京:中華書局,2011:189.
[3]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34-254.
[4]池昌海.《史記》同義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6-92.
77
(2)《顏回第十八》:“孔子在衛,昧旦晨興,顏回侍側,聞哭者之聲甚哀。”...
(3)《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
(4)《五儀解第七》:“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
之端。”
(5)《終記解第四十》:“孔子蚤晨作,負手曳杖,逍遙于門。”..
這組詞均表示“日出前后到早飯的一段時間”,但具體的時間范圍有所不同。
“旦”,《說文·旦部》:“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象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露出的樣子,所以例(1)說“旦無云,既日出”;“昧旦”就是拂曉、黎明,指天色明暗之交、將明未明之時,“昧爽”亦同。“昧”,《玉篇·日部》:“昧,冥也。”即“昏暗”義。“爽”,《說文·?部》:“爽,明也。”這是描摹拂曉時的天色來構詞;“平旦”是“清晨”,“平”就是“正、當”的意思。古人根據天色把夜半以后分為雞鳴、昧旦、平旦三階
段。昧旦指天將亮而未亮的時間,平旦指天亮的時間。
“晨”,《爾雅·釋詁下》:“晨,早也。”與“昏”相對,指日出后的一段時間;“蚤晨”
就是“早晨”,“蚤”通“早”,屬同義聯合,該詞首見于《孔子家語》;“朝”,是“早”的
后起詞,“早”形容詞化以后[1],表時段的功能就由“朝”來承擔。“朝”與“暮”相對,
如例(3)中“朝祥而暮歌”,就是早上為父母舉辦了服喪期滿的大祥之祭,晚上就唱起歌
來,因為不符合禮制被子路嘲笑。“朝”與“晨”一樣也是指日出后的一段時間。
《左傳》中表示“早晨”義的同義詞組為“晨—朝”;《晏子春秋》為“早—朝”;《呂氏春秋》為“旦—朝—晨”;《荀子》為“旦—朝”;《史記》為“旦—朝—晨—夙”。與這些文獻相比,《孔子家語》詞義表達的多樣性大大增加,而且復音詞超過了單音詞,進一
步說明了《孔子家語》詞匯的復音化程度更高,語言更為成熟。
2.狗、犬
(1)《問禮第六》:“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然后退而合烹,體其犬豕牛羊,實其.
簠簋籩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為大祥。”
(2)《辯物第十六》:“季桓子穿井,獲如玉缶,其中有羊焉。使使問孔子曰:‘吾穿
井于費,而于井中得一狗,何也?’”
.
[1]《孔子家語》中“早”共出現3次,均為形容詞。分別是“早死”“早從(聽從)”“早殀”。
78
“狗”和“犬”是同一種動物,只在大小上有所不同?!稜栄?middot;釋畜》:“(犬)未成豪,狗。”郝懿行疏:“狗、犬通名,若對文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即沒有長大的“犬”叫“狗”?!犊鬃蛹艺Z》中“犬”出現1例,“狗”出現5例,“狗”在使用上已經占絕對優勢,并且作為構詞成分構成復音詞“守狗”和成語“喪家之狗”,尤其是“喪家之狗”因其獨
特的修辭意味一直沿用至現代漢語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左傳》《史記》中均出現這一對同義詞,據池昌海統計,《史記》中“犬”共19例,“狗”49例。“狗”在“語用能力上開始勝出‘犬’,顯示出取代‘犬’的趨勢,且多見于
口語化表達,如習語‘野獸已盡,走狗烹’,有描寫夜生活的如‘乃夜為狗,以入秦宮中’、
‘以屠狗為事’等。”[1]這與《孔子家語》所呈現出的特點也是相一致的。
(二)形制不同
1.幕、帷、幃
(1)《正論解第四十一》:“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
(2)《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孔子之守狗死,謂子貢曰:‘路馬死,則藏之以帷,.
狗則藏之以蓋。汝往埋之。吾聞弊幃不棄,為埋馬也;弊蓋不棄,為埋狗也。’”
.
這組詞在表示“用布帛制作的帷幔”這個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制上不同?!吨芏Y·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鄭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幕”是懸空在上方的,大體相當于現在的帳篷,所以例(1)中燕子才能在“幕”上做巢。“帷”和
“幃”則是環繞在四周的。
《左傳》中表示“帷幔”義的同義詞組為“幃—幕—帳”;《史記》中更多,有“?。◣?/div>
—幕—幄—帳(張)—?”。王鳳陽指出:“漢以后‘幃’多作為‘帷’的異體字用。”[2]
這一點在《史記》中體現得很明顯。
2.斧、戚
(1)《終記解第四十》:“昔夫子言曰:‘見吾封若夏屋者,見若斧矣。’”.
(2)《困誓第二十二》:“子路悅,援戚而舞,三終而出。”.
這組詞都表示“斧形的兵器”,但在形制上有區別。“斧”本是砍物用的工具,直刃、厚背,裝有木柄,也可以用作兵器或殺人的刑具。“戚”也是斧形的兵器,《說文·戉部》:
[1]池昌海.《史記》同義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0.
[2]王風陽.古辭辨[M].北京:中華書局,2011:276.
79
“戚,戉也。”段玉裁注:“戚小于戉。”王紹蘭《說文段注訂補》:“戚刃蹙縮,異于戉刃開張,故戉大而戚小。”“戉”即“鉞”,也是斧形的兵器。三者形制上的不同之處是斧是平刃而較小,鉞是圓刃而較大,而戚雖然也是圓刃,但它的刃相較于鉞的刃彎曲的弧度更大。此外,與“斧”不同的是,“戚”還可以作為舞具。如例(2)中子路拿起戚舞動。
(三)施受不同
1.貢、獻、供
(1)《辯物第十六》:“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2)《致思第八》:“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
(3)《正論解第四十一》:“鄭伐陳,入之,使子產獻捷于晉。”.
(4)《本命解第二十六》“女子者……教令不出于閨門,事在供酒食而已。”.
(5)《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參后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
這組詞都有“獻給”義,但受事不同。
“貢”一般指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把物品進獻給天子,以示臣服,如例(1)中少數民族肅慎氏向周武王上貢楛矢、石砮,以示臣服;“獻”最初指祭祀中供獻祭品,后泛指對尊者的進獻行為,如例(2)中楚國的漁民向孔子進獻自己捕撈的魚,例(3)中子產向晉國奉獻打勝仗后的戰利品;“供”最初也指呈獻祭品給鬼神先祀,后來泛指滿足物質上的需求。如例(4)中封建社會時期的女性的職能一般就是為整個家族的人提供衣食。因為“供”的詞義一般是提供日常所需,引申之也可指對長輩的侍奉、贍養,如例(5)中曾參盡心盡力贍養他的繼母,這個意義是“獻”所沒有的。
2.逃、佚、奔、遁、亡
(1)《致思第八》:“衛有蒯聵之亂,季羔逃之,走郭門。”.
(2)《賢君第十三》:“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
(3)《顏回第十八》:“東野畢之馬佚,兩驂曳,兩服入于廄。”.
(4)《本姓解第三十九》:“睪夷生防叔,避華氏之禍而奔魯。”.
(5)《正論解第四十一》:“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及山而還。”.
(6)《正論解第四十一》:“師入齊軍,齊軍遁。”.
這組詞都有“為躲避不利的事情離去”的意思,但施受各不相同。
80
“逃”的語義范圍比較寬泛,既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例(1)中季羔逃避衛國的動亂,例(2)中忠臣逃避罪責;“佚”通“逸”,指掙脫束縛、羈勒,主體一
般是動物“佚”,如例(3)中東野畢的馬掙脫銜勒。
“奔”的主體一般是貴族,他們因為政治斗爭逃離本國,去別國避難,而且有明確的
目的地,《孔子家語》中此義7例均如此。如例(4)中防叔為了躲避華氏之亂,從宋國逃
去魯國;“亡”與“奔”類似,但側重指逃出之后長時間流浪在外,而且一般沒有明確的
目的地。如《史記·晉世家》:“晉文公,古所謂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1]
“遁”,遷移,《說文·辵部》:“遁,遷也。”王鳳陽認為“遁”的“行為更加隱蔽?!蹲?/div>
傳·莊公二十八年》:‘楚師夜遁’,‘遁’表示不是在敵人眼下逃走,而是借夜幕的掩護偷
偷地溜走。”[2]《左傳》“遁”11例,均指軍隊悄悄逃跑。[3]《孔子家語》中這個意義不明
。
(四)程度不同
1.赤、丹、朱
(1)《致思第八》:“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2)《好生第十》:“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余,不受飾故也。”.
(3)《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管仲鏤簋而朱纮,旅樹而反坫,山節藻棁。”.
這組詞都與紅色有關,但顏色的深淺程度不同。
“赤”,《說文·赤部》:“赤,南方色也。”南方主火,所以是火焰、火炭的顏色,如例(1)中像太陽一樣的顏色;“丹”,本指一種帶有顏色的礦物質,用于顏色指“朱砂般的鮮紅色”;“朱”,本指樹心為紅色的樹木,用于顏色指大紅色,比絳色淺,比赤色深,古代視為五色中紅的正色。“丹”和“朱”一樣都可以指朱砂,但“丹”是自然狀態存在的丹砂礦,“朱”是由水銀人為還原的朱砂,用于顏色都是“借物呈色”。
2.疾、病
(1)《困誓第二十二》:“史魚病將卒。”.
(2)《終記解第四十》:“(孔子)遂寢病,七日而終,時年七十二矣。”..
[1][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2033.[2]王風陽.古辭辨[M].北京:中華書局,2011:745.
[3]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38.
81
(3)《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冉耕,魯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
曰:‘命也夫!’”
(4)《在厄第二十》:“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
(5)《六本第十五》:“如行則讓長,不疾先。”.
有惡疾,孔子
..
從者皆病。”
.
這組詞都可以表示“疾病”或“患病”?!墩f文·疒部》:“疾,病也。”段玉裁注:“析
言之則病為疾加,渾言之則疾亦病也。”就是說較輕的病稱之為“疾”,重病才是“病”。
王鳳陽認為“從古代典籍的用例來看,這種區別并不明顯”[1],但池昌海通過對《史記》
中“疾”和“病”的考察,認為“在秦漢及其以前,‘疾’確有指輕‘病’,而‘病’則指
重‘疾’的區別。因此,‘病’多與‘死’關聯,而‘疾’則少。”[2]《孔子家語》中表示
“患病”義的“疾”出現6次,“病”出現5次,但只有1例“病”是與死亡直接相關聯的,即例(1)衛國大夫史魚重病將要去世。因此就《孔子家語》而言,“疾”和“病”在
詞義程度上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此外,從字形上看,“病”象臥于床榻纏綿不起,側重于慢性病。“疾”則不同,象人腋下中箭,所以一般是外傷或傳染病等急癥。這一點在《孔子家語》中體現的也很明顯。如例(2)中“寢病”就是臥床不起,例(3)中冉耕所患的“惡疾”就是指麻風病,是一種傳染病。
因為“病”指長期臥病,所以凡是因疲勞、饑餓而造成的疲憊困頓的狀態也叫“病”,如例(4)中孔子和弟子被困于陳、蔡之間七日沒有進食,弟子們都十分疲憊無力。但是“疾”有快速、迅疾義,例(5)中“不疾先”就是不與長者搶先,這是“病”所沒有的。
(五)情態不同
1.哭、泣、號
(1)《顏回第十八》:“孔子在衛,昧旦晨興,顏回侍側,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
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有生離別者也。’”
.
(2)《本命解第二十六》:“親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號,三年憂,哀之殺.
也。”
(3)《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卞人有母死而孺子之泣者。”.
[1]王風陽.古辭辨[M].北京:中華書局,2011:147.
[2]池昌海.《史記》同義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5.
82
這組詞都有“哭泣”義,但情態不同?!墩f文·水部》:“泣,無聲出涕曰泣。”段玉裁
注:“‘哭’下曰:‘哀聲也。’其出涕不待言,其無聲出涕者為泣。此哭、泣之別也。”就
是說“泣”是有淚無聲或聲音很小,而落淚并出聲叫“哭”。如例(1)中顏回根據哭泣的人的聲音十分哀傷,推斷出此人可能有離別之痛;而“號”原指大聲呼叫,用于哭表示邊
哭邊高聲呼叫、訴說,更為悲痛。
2.越、過、逾
(1)《致思第八》:“回愿得明王圣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
溝池不越。”
.
(2)《致思第八》:“吾昔之鄭,過乎陳之野。”.
(3)《好生第十》:“遂獨與大姜去之,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
這組詞都有經過、越過的意思,但是行為的結果不同。“逾”是翻過、跨過實際的障
礙,如“山嶺”“墻垣”等,重在行為的過程;“越”則重在行為的結果,所以有時候也可以是假設的結果。如例(1)中的“城郭不修,溝池不越”就是“明王之治”的一種理想
狀態。而“過”一般指途經,無特殊動作標志。
(六)手段不同
1.渡、濟、涉
(1)《致思第八》:“楚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圓而赤,直觸王舟。”.
(2)《困誓第二十二》:“孔子自衛將入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犨鳴犢及舜華,乃臨
河而嘆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
.
(3)《正論解第四十一》:“子產以所乘之輿濟冬涉者,是愛無教也。”.
這組詞都表示“渡水”義,但所用到的工具不同。
“渡”泛指過河;“涉”則是特指“徒步過河”。例(2)中子產用自己的車子幫助冬天徒步過河的民眾,正是因為沒有工具不便。“濟”則需要依賴舟楫,同“涉”一樣,后來都被表義更加寬泛的“渡”替代。但是,“濟”由“以舟渡人”義還引申出了“救助”“調劑”義,這是“渡”和“涉”所不具備的?!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于猛……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政是以和。”這里就是說政策的施行要寬柔與嚴厲相互調劑,國家政治才會平穩和諧。
83
2.欺、誣
(1)《始誅第二》:“孔子為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別。其父
請止,夫子赦之焉。季孫聞之不悅,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國家必先以孝。”余今
.
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
(2)《顏回第十八》:“魯定公問于顏回曰:‘子亦聞東野畢之善御乎?’對曰:‘善則
善矣。雖然,其馬將必佚。’定公色不悅,謂左右曰:‘君子固有誣人也。’”
.
這組詞都有“欺騙、蒙騙”的意思,但實現的手段不同。
“欺”,《說文·言部》:“欺,詐也。”是用語言或行動蒙蔽對方。如例(1)中孔子之前告訴季孫氏治國要以孝道為先,而他在任職大司寇時,卻赦免了一對互相爭訟的父子。這已經是行為上的前后不一;“誣”,《說文·言部》:“誣,加也。”就是把編造的謊言強加于人,無中生有,側重于言語上的欺騙、中傷。如例(2)中顏回預測東野畢的馬會逃逸,
但東野畢御馬的技藝一向很精湛而且這件事并沒有發生,所以魯定公認為他是在誣陷人。
(七)語源不同
1.疆、境
(1)《相魯第一》:“古者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
(2)《好生第十》:“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疆”和“竟”都有“邊境”義,但二者語源不同。“疆”,初文為“畺”,《說文·畕部》:“畺,界也。從畕,三,其界畫也。”本義是象田界,后引申為邊界;“境”,本作“竟”?!墩f文·音部》:“竟,樂曲盡為竟。”由樂曲終結引申為區域盡頭,邊境?!犊鬃蛹艺Z》中“疆”有2例,“境”有10例,但“疆”還有意動用法,如《辯樂解第三十五》:“四成而
南國是疆。”“境”只作賓語。
2.官、吏
(1)《辯政第十四》:“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
(2)《執轡第二十五》:“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
二詞都有“官吏”義,但語源不同。“官”,本義為官府,與“館”同源。楊樹達認為:“官字從宀,凡從宀之字皆以屋室為義。官字下從?,蓋象周廬列舍之形,謂臣吏所居,
84
后乃引申為官職之稱。”[1]即“官”由官府義引申為官職,再引申為有某種官職的人。“吏”,
《說文·一部》:“吏,治人者也。”本義就是官吏?!犊鬃蛹艺Z》中“官”有14例,“吏”有9例。但“官”除去“官吏”義外,還有“官職”“授予官職”“官府”“取法”等多個義項,就詞義而言,比“吏”豐富得多。
3.年、歲、載
(1)《六本第十五》:“昔堯治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之,克讓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
盛,迄今而逾彰。”
(2)《五帝德第二十三》:“(舜)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載,陟方岳,死于蒼梧之野..
而葬焉。”
這組詞都表示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但來源不同。“歲”,《說文·木部》:“歲,木星也。”木星繞太陽旋轉,大約十二年一周天,所以古代也用歲星的公轉周期來記年。古人把天區十二等分,稱為“十二次”,把歲星在天區移動一次稱為“一歲”;年,《說文·禾部》:“年,谷孰也。”黃河流域谷物一年一熟,因此把莊稼成熟一次的時間叫做“一年”;“載”,本義是乘坐,后被借作“開始”義。一年過后,萬物重新萌發生長,開始新的一年,因此“載”有“一年”義?!犊鬃蛹艺Z》中“載”出現3次,“歲”出現4次,“年”出現了47次,說明就表示時間單位這個概念上,“年”已經占絕對優勢。
二、語法層面
1.謂、曰
(1)《正論解第四十一》:“鄭子產有疾,謂子太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
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謂”和“曰”在言說義上是一致的。但“謂”有特定的對象,而且與引語之間隔著要訴說對象,如“謂子太叔曰”。“曰”則是一般的“說”,與引語直接相連?!犊鬃蛹艺Z》中“謂”出現60例,“曰”出現1212例。一方面是對話體的文本性質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曰”在使用上更為靈活。
此外,“謂”還有“認為”義,這也是“曰”所不具備的。如《致思第八》:“魯有儉
[1]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29.
85
嗇者,瓦鬲煮食,食之,自謂其美,盛之土型之器,以進孔子。”“自謂其美”就是“自己
認為很美味”。
2.如、之、適、往、造、赴
(1)《五儀解第七》:“君入廟,如右,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幾筵,其器皆存,.
而不睹其人。”
(2)《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孔子為大司寇,國廄焚。子退朝而之火所。”.
(3)《觀周第十一》:“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
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
.
(4)《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孔子適季氏,康子晝居內寢。”.
(5)《六本第十五》:“孔子在齊,舍于外館,景公造焉。”.
(6)《三恕第九》:“(水)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懼,此似勇。”.
(7)《執轡第二十五》:“均馬力,齊馬心,回旋曲折,唯其所之,故可以取長道、可
赴急疾。”
.
這組詞都有“去、到”的意義。但在句法功能和搭配對象上都有所不同。
在句法功能上,“往”只表示趨向,一般不帶賓語,其余詞則都有明確的目的地,能帶賓語,像“如右”就是“登上右邊的臺階”,“之火所”是“到達發生火災的地方”。拿典型的“適”和“往”來說,《左傳》中“適”有72例,有71例都帶賓語,僅1例未帶賓語,《昭公十五年》:“民知所適。”用在所字結構中,構成名詞性所字結構。“往”有96例,全部不帶賓語?!犊鬃蛹艺Z》中“適”有20例,都帶有處所名詞賓語,如例(3)例(4)中的“適魯”“適季氏”。“往”有33例,只有一例帶賓語,《屈節解第三十七》:“‘今吾(孔子)欲屈節于田常以救魯,二三子誰為使?’于是子路曰:‘請往齊。’孔子弗許。子張請往,又弗許。子石請往,又弗許。”雖然“請往齊”中“往”帶有賓語“齊”,但這可以理解為上下文中為避免混淆而不得不陳述的對象,后面的兩個“往”都沒有帶賓語。
說明這對同義詞在發展中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搭配對象上,比較特殊的是“造”和“赴”。“造”的對象一般是地位、身份尊貴的
人,如例(5)中齊景公去造訪孔子;“赴”,《說文·走部》:“赴,趨也。”“趨”是小跑的意思,用“趨”來釋“赴”是因為“赴”的對象一般都是緊迫、兇險的事情。如例(6)“赴
86
百仞之溪”是指“流赴百仞高的溪谷”,例(7)“赴急疾”是指“急速地奔馳”。正因為“赴”有“緊迫、兇險”義,引申之,急走報喪也叫“赴”,后作“訃”?!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魯昭公夫人吳孟子卒,不赴于諸侯。”“不赴于諸侯”就是“沒有向諸侯報喪”。
三、語用層面
1.養、畜
(1)《致思第八》:“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
(2)《屈節解第三十七》:“越王今苦身養士,有報吳之心。”.
(3)《儒行解第五》:“(儒者)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
(4)《刑政第三十一》:“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屏諸四方,唯其所之,不及與政,.
弗欲生之也。”
“養”和“畜”在“供養人”這個意義上相同,但“養”是中性詞,既可以對上,如例(1)中供養父母。也可以對下,如例(2)中蓄養士人;“畜”則只能用于上對下,它的對象都是地位卑下的人,是養來供自己役使的,如例(3)中君王蓄養儒生。“畜”有時還帶有一種厭惡色彩,如例(4)中,公家不畜養受刑之人,并且杜絕其參政的可能性,是因為極其厭惡。
2.殺、弒、誅
(1)《始誅第二》:“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
(2)《正論解第四十一》:“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及山而還。.
史書‘趙盾弒君’。”
.
(3)《始誅第二》:“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
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君子之誅。”
.
(4)夏桀、昆吾自滿而無極,亢意而不節,斬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討之如誅匹夫。.
這組詞都有“致人于死”的意義,但褒貶色彩各有不同。
“殺”是中性詞,不帶褒貶色彩??梢杂糜谏蠚⑾?,也可以用于下殺上。如例(1)
中在上位者殺其臣下,例(2)中趙穿殺晉靈公。
“弒”和“誅”都帶有譴責意味。“弒”專指下殺上,如子殺父或臣殺君等違逆人倫
87
之舉?!墩f文·殺部》:“弒,臣殺君也。”段玉裁注:“述其實則曰殺君,正其名則曰弒君。”例(2)中敘述趙穿殺害其君主一事用“殺”,而史官記載其事用“弒”,體現得十分明顯。“誅”的對象一般都是有罪當殺的人,所以除去譴責之外,還帶有正義的色彩意味。如例(3)和例(4)中“誅”的對象分別是為大惡者和夏桀、昆吾這種暴君,用“不免”和“如
誅匹夫”這種字眼表示了誅殺的合理合法性。
3.佐、佑、相、輔、贊、助
(1)《屈節解第三十七》:“王誠能發卒佐之,以邀射其志,而重寶以悅其心,卑辭以.
尊其禮,則其伐齊必矣。”
(2)《弟子行第十二》:“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茍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
佑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
.
(3)《本姓解第三十九》:“武王崩,而與管、蔡、霍三叔作難。周公相成王,東征之。”.
(4)《正論解第四十一》:“古之士者,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
(5)《五帝德第二十三》:“(禹)任皋繇、伯益,以贊其治,興六師以征不序,四極.
之民,莫敢不服。”
(6)《屈節解第三十七》:“孔子之舊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將助之以沐槨。”.
這組詞都有“幫助義”,但詞義色彩各有不同。
“佐”和“佑”分別是從“左”“右”分化來的,《說文·左部》:“左,手相左助也。”“左”的本義就是“從旁協助”,“右”亦同。“佐”和“佑”雖然都可以表示助人,但“佑”還可以特指神靈的庇護幫助,如《在厄第二十》:“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就
是指先祖開導佑助自己。
“相”,作為名詞可以指“扶引盲人的人”,它的“幫助”義與扶持、引導盲人有關,因此多指在高位者對能力不成熟的人的指導,如例(3)中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作為成王的叔叔,是以長輩的身份幫助其執政的。“輔”,本義為綁在車輪外用以夾轂的兩條直木,作用是增強輪輻的載重力。由此引申出“輔助”義,也常與“相”連用。“輔”與“相”一樣,都側重抽象的幫助如出謀劃策,而不是體力幫助,因此常常用于政治層面,
如例(4)中士人輔佐君王。
“贊”,《說文·貝部》:“贊,見也。”徐鍇系傳:“進見以貝為禮也。”即拿了財物謁
88
見。作名詞指拿了財禮引進的人,引進即是幫助,故有“幫助”義?!犊鬃蛹艺Z》中此義
體現得不夠明顯。南朝梁《高僧傳·卷五》:“(道)安以白馬寺狹,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即清河張殷宅也。大富長者,并加贊助,建塔五層,起房四百。”[1]“建塔”“起房”都需
要大量資金,所以“贊”的“幫助義”傾向于富貴者的金錢援助。
“助”,《說文·力部》:“助,左也。”與上述詞不同的是,“助”是一個中性詞,沒有明顯的側重點,既可以用于積極的行為,如例(6)中孔子幫友人原壤整治棺材,也可用于消極的行為,如成語“助紂為虐”。
《孔子家語》中這類詞出現的頻率并不高,其中“輔”出現7例,“相”3例,“佐”3例,“佑”2例,“助”1例。因為詞匯整體上涉及到的以政治居多,所以“輔”“相”“佐”出現的頻率更高?!妒酚洝分?ldquo;輔”出現95例,“相”9例,“佐”93例,“佑”1例,“助”87例。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輔”的生命力一直都很強,“佑”因為含有強烈的“神靈庇佑”意味詞義一直沒有泛化,而“助”正因為詞義中性,發展速度大大提升,已經可以和“輔”相并列?,F代漢語中常用的“幫助”義的詞“幫”在近代漢語時期才產生,《孔子家語》中無一用例。
第三節《孔子家語》同義詞的特點
語言詞匯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數量的增長上,而且表現在質量的改進上。要使語言更好
地實現表情達意的功能,就要求詞匯具有意義的多樣性,有充分的表現力,能夠準確地表
達各種細致的思想感情。這些要求就是導致同義詞產生的原因。同義詞的存在乃是語言的
豐富性和精密性的標志之一。[2]我們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探討同義詞的特點。
一、增強表義的明確性
1.饑、餓
(1)《王言解第三》:“如饑而食,如渴而飲,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驗。”.
(2)《致思第八》:“(子路)曰:‘由也以暴雨將至,恐有水災,故與民修溝洫以備之。
[1][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2:179.
[2]張永言.詞匯學簡論訓詁學簡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96.
89
而民多匱餓者,是以簞食壺漿而與之。’”
.
這組詞都有“饑餓”義,但詞義程度不同。“饑”指食而不飽,“餓”指無食可用,瀕臨死亡。例(1)中“饑”和“渴”對舉,只表示一種輕微缺少的狀態。例(2)中“匱”
有“極度缺乏”義,“匱餓”就是因為缺糧而極度饑餓,與“餓”是不同的。
2.初、始
(1)《問禮第六》:“夫禮初也,始于飲食。”..
這組詞都有“起初,開始”義,但指稱視角不同。“初”側重于追溯既定的現象或行為事實,“禮初”就是“禮之初”,是把現在的禮儀制度與“禮”產生之初的種種規定作對
比;“始”則強調行為的開始,所以說禮儀制度最初產生于飲食活動中。
3.憂、患
(1)《弟子行第十二》:“易行以俟天命,居下不援其上,其觀于四方也,不忘其親,
不盡其樂,以不能則學,不為己終身之憂,蓋介子山之行也。”
.
(2)《困誓第二十二》:“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
(3)《禮運第三十二》:“國有患,君死社稷為之義,大夫死宗廟為之變。”.
“憂”和“患”都有“憂慮、擔心”之義。但“憂”一般表示個人內心的情緒,常與樂、懼、悲等同類的詞并舉;“患”則是指外部的禍患,如例(2)的“患”指“墜亡的危險”;例(3)的“患”指“戰患”。
二、避免重復、增強韻律
1.量、節、度、限
(1)《六本第十五》:“孔子曰:‘中人之情也,有余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
度則逸,從欲則敗……故君子不急斷,不急制,使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積
...
有數,車器有限,所以防亂之原也。’”
.
“量”“節”“度”“限”都表示“限度”。“度”和“量”最初分別指測量長度和體積,后用作計量的工具和單位。這些引申義都與標準有關,所以可以指法度、限度;“節”本義為“竹節”,因為竹節的分段有一定的規律,引申之,指法度、限度;“限”指“門檻”,門檻是區別室內外的分界,所以引申為界限、限度。這些詞的來源不同,修飾的對象也不
90
盡相同,但都有約束的意味??鬃诱J為中人(普通人)沒有自我節制的能力,財富有余就奢侈浪費,不足就節儉。而君子則不同,飲食、居處、禮儀都有限度,謹慎小心,用以防
備禍患。
2.隱、微;暗、忽
(1)《五帝德第二十三》:“孔子曰:‘禹、湯、文、武、周公,不可勝以觀也,而上
世黃帝之問,將謂先生難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傳,隱微之說,卒采之辯,暗忽
....
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則予之問也固矣。’”
“隱”和“微”本義都是“隱匿、隱藏”,用作形容詞都表示隱隱約約、不可捉摸。“暗”和“忽”亦同,都是恍惚不明貌。這里用來形容上古時期黃帝的傳說微遠渺茫,難以追溯。
3.律、度;紀、綱
(1)《五帝德第二十三》:“宰我曰:‘請問禹。’孔子曰:‘高陽之孫,鯀之子也,曰
夏后……聲為律,身為度,亹亹穆穆,為紀為綱。其功為百神之主,其惠為民父母。’”
....
“律”本是古代矯正樂音標準的管狀儀器。以管的長度來確認音階,從低音算起,成奇數的六個管叫律,成偶數的六個管叫呂。與“度”相同,因為與標準有關引申指法度;“紀”本指“絲縷的頭緒”,引申為事物的頭緒、開端。“綱”是提網的總繩,引申為事物的總要。二者均可指國家法度。這里指禹作為一代明君勤勉不倦、以身作則,他說的話能
成為規章,他做的事能成為準則,為民樹立典范。
4.社稷、宗廟
(1)《禮運第三十二》:“國有患,君死社稷為之義,大夫死宗廟為之變。”....
“社稷”是帝王、諸侯所祭是土神和谷神,“宗廟”是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古代封地建國,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社稷”和立“宗廟”,“社稷”用以證明土地的所有權,“宗廟”用來表示繼承權。引申之,都可以作為國家政權的象征。
《孔子家語》中這種節奏韻律整齊、語句駢偶成對的表達形式還有許多,同義詞的連用、對舉不但可以全面準確地闡述事實道理,而且這種連續相類的排比句式可以增強文章的氣勢,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91
三、體現作者的主觀態度
1.殺、弒
(1)《正論解第四十一》:“孔子覽《晉志》,晉趙穿殺靈公,趙盾亡,未及山而還。.
史書‘趙盾弒君’。盾曰:‘不然。’史曰:‘子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
.
盾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孔子嘆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受惡,惜也,越境乃免。’”
“殺”和“弒”的區別上文已經提及,“殺”的對象沒有特定的范圍,而“弒”的對
象一般是君王、父親,這是從詞義的區別特征來看。而從行文的手法角度看,“殺”和“弒”
還有自述與他述的區別。自述就是作者敘述該行為,他述一般是引用其他史書類文獻,是非本人對這種行為的描述。
例中孔子瀏覽晉國的史書《晉志》,上面記載晉靈公昏庸無道,卿士趙盾勸說無果反而遭到靈公的追殺。而后趙盾的堂弟趙穿殺了靈公,逃亡途中的趙盾聽說后又返回,擁立成公為主。太史董狐因為趙盾身為正卿大夫逃亡沒有越過國境,返回后又囿于親情不懲罰兇手趙穿而在史書上記載“趙盾弒君”。但《孔子家語》中陳述此事為“趙穿殺靈公”,因為孔子認董狐作為史官依據禮法直言不諱固然有理,但趙宣子本質上是一個合格的臣子,只是因為史官循于禮法而蒙受惡名,并且發出“受惡,惜也,越境乃免”的感慨。這說明在孔子的政治觀念中,君王不行仁政且不聽勸諫,臣子拋棄他是理所應當的。因此雖然是兩個詞語不同的選擇和運用,但既能科學地述實,又能隱晦地表明自己的實際態度,于細微處別高下。
四、反映等級倫理文化
1.拜、見、朝、謁
(1)《在厄第二十》:“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
(2)《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既而衛使至,曰:‘子路死焉。’夫子哭之于中庭。有
人吊者,而夫子拜之。”
.
(3)《相魯第一》:“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至會所,為壇位,土階三等,以遇禮相
92
見。”
.
(4)《致思第八》:“子路忿然不悅,往見孔子。”.
(5)《賢君第十三》:“孔子見宋君。”.
(6)《辯物第十六》:“邾隱公朝于魯,子貢觀焉。”.
(7)《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南宮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奔衛。衛侯請復之,載其
寶以朝。”
.
(8)《冠頌第三十三》:“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見諸侯,示有君也。”.
(9)《正論解第四十一》:“孔子適季孫,季孫之宰謁曰:‘君使求假于馬,將與之乎?’”
.
這組詞在“相見”義上相同,但相見雙方在身份地位上有區別。
“拜”是古代表示敬意的最常見的禮節,行禮時雙膝跪地,低頭與腰平,兩手至地。后引申為“以禮會見、拜訪”。例(1)中是楚昭王聘孔子為卿士,孔子去行拜謝之禮。例(2)是孔子對為子路吊喪的人行禮。“見”,《說文》:“見,視也。”視就是看,因為沒有任何修飾限制的成分,所以“見”的對象最為廣泛。既可指諸侯之間會面,如例(3);也
可以指學生拜見老師,如例(4);還可以指臣子求見君主,如例(5)。
“朝”,《榖梁傳·桓公九年》:“諸侯相見曰朝。”如例(6)中邾國國君朝見魯君。后專指地位卑下的人朝見尊者,如臣子朝見國君,或國君朝見先祖。例(7)中南宮敬叔朝見魯定公,例(8)中周成王在加冠后國君朝見先祖,都是用“朝”。“謁”,《釋名·釋書契》:“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詣者也。”就是在木札上寫明身份以及稟白之事以求接見。所以“謁”一般都是下級向上級請示,如例(9)中季孫氏的家臣向季孫傳達國君想要借馬的信息。
五、揭示社會歷史發展
1.冢宰、大宰、相
(1)《執轡第二十五》:“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
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
(2)《冠頌第三十三》:“周公居冢宰,攝政以治天下。”..
(3)《屈節解第三十七》:“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疲弊,百姓怨上,大臣內
93
變,申胥以諫死,大宰嚭用事,此則報吳之時也。”
..
(4)《弟子行第十二》:“若逢有德之君,世受顯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則王者
之相也。”
.
這組詞均指輔佐帝王的大臣,但出現的時代不同。因此雖然從理性意義上看完全相等,但所附屬的文化屬性是有區別的?!犊鬃蛹艺Z》中這類詞語的使用,揭示了詞匯在歷史進
程中的社會文化價值。
“冢宰”為周代的官名,而且從例(1)中看出為六卿之首?!犊鬃蛹艺Z》中“冢宰”出現5例,其中3處指周公,如例(2);“大宰”即“太宰”,相傳殷置太宰,周時稱“冢
宰”,春秋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孔子家語》中“大宰”出現2例,均指吳國大臣伯嚭;
“相”的源于動詞義“輔助”,據池昌海分析,“相”固定為官職這一過程可能在三代時期
已出現,至戰國時普遍用于諸侯各國,到秦漢時已為天子所建官職。[1]《孔子家語》中“相”
有2例,泛指帝王的輔佐者的意味更強一些,與后世的“宰相”之“相”還有所不同。
小結
根據以上對同義詞的區別特征及特點的研究,我們發現《孔子家語》的同義詞主要有如下特點:
1.同義詞區別特征有所側重
通過對《孔子家語》同義詞區別特征的辨析,我們發現同義詞的區別特征在語義、語法、語用上的表現各有側重。其中在語義層面上的差別最大,其次是語用層面,最后是語
法層面。這與同義詞自身的特點分不開,因為“我們研究同義詞,實際上是對意義相同的
聚合類詞語的意義與其所指稱對象之間關系同異的分析。而詞匯意義是各類區別特征的最
重要方面。”[2]因此體現在區別特征的側重點上,代表了詞匯意義的語義層面自然差異最大,
而語用層面,雖然是附屬于詞匯意義的色彩義和限定義,但從深層上看,仍然表示著區別性的各種意義特點。如情感色彩可以表達主觀態度、情感;形象色彩體現出詞語所含有的事物或行為的形象意識;語體色彩則揭示了不同身份、場合之間的表達要求等等。至于語
法層面,同義詞本來就是一個具有共同的組合能力和語法屬性的聚合,所以差別一般不大。
[1]池昌海.《史記》同義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3.
[2]池昌海.《史記》同義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7.
94
2.同義詞的特點顯著
《孔子家語》中同義詞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種是語言特色上的,如增強表義的明確性,避免重復、增強韻律。另一種是文化底蘊上的,如體現作者的主觀態度、反映階級倫理文化以及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相較于前者,后者這種隱性的價值更能使我們窺見那個時代詞匯面貌下的社會生活。
95
第四章《孔子家語》反義詞研究
第一節《孔子家語》反義詞的判定方法
一、反義詞的概念
關于反義詞的概念,學界有一個認識逐步深入的過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孫常敘
指出:“彼此涵義相對或相反的詞是反義詞。”[1]這是籠統地從詞的角度強調意義的相反或
相對。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對詞義系統的進一步深入研究,許多學者進行了更進一
步的補充。例如張雙棣認為:“首先,反義詞是一種詞義聚合,因此它也是以義位為單位,
不是以詞為單位的,只要有某一個意義相反或相對,就可以形成一對反義詞。”[2]蔣紹愚也
指出:“‘反義詞’也是就一個詞的某一義位和另一詞(或另一些詞)的某一義位相反而言
的。所以,一個詞有幾個義位,就可以有幾對反義詞。”[3]因此,我們可以說,反義詞就是
在某一義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對關系的語義聚合,義位相反或相對的一組同級詞匯單位——詞與詞、固定短語與固定短語都可以構成反義聚合。
二、反義詞的判定方法
由于專書的詞匯特點各不相同,因此我們在研究《孔子家語》中的反義詞時,既要參
考學界傳統的判定方法,也要結合自身的語境。主要有以下幾種判定方法:
(一)利用對文和連文
“反義詞的并用或連用有時候是一種修辭手段,用來突出事物或現象的對比或矛盾,
增強語言的表現力。”[4]因此在對文和連文語境中判定反義詞也是一條重要的途徑。例如:
(1)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
亡。(《六本第十五》)
.
[1]孫常敘.漢語詞匯[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257.
[2]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06.
[3]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5.
[4]張永言.詞匯學簡論訓詁學簡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04.
96
“諤諤”指臣子“直言爭辯貌”,“唯唯”指臣子“恭敬應答之貌”;“昌”指“興盛”,“亡”指“滅亡”。這里通過兩種行為表現不同大臣的所導致的結果的對比,表現出直言
進諫對君主為政的重要性。
(2)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涂、......
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長”和“幼”“強”和“弱”“男”和“女”分別為一對反義詞,并舉以示孔子治下的百姓各司其職、各有所安。反義連文也是一種常見的構詞方法,如“是非”“存亡”,主
要表示抽象的概念。
(二)否定式結構
在具體的語境中,如果一個詞與另一個詞的否定形式意義相同或相近,一般也可判定
為反義詞。例如:
(1)孔子見齊景公,公悅焉,請置廩丘之邑以為養??鬃愚o而不受。(《六本第十五》)..
“辭”與“不受”意義相近,均為“推辭,不接受”之義,因此“辭”與“受”是一
對反義詞。
(三)參照其他注釋
古今對《孔子家語》的注釋,例如王肅為《孔子家語》所做的注釋,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此外,一些大型的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以及一些專書研究詞典
如《詩經詞典》《呂氏春秋詞典》等都是重要的佐證。
當然,在判定《孔子家語》里的反義詞時,我們不是孤立的只用一種方法,而是根據
具體語境綜合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義詞的各個義位原則上都可以有與自己相反的意義,所以我們在統計時以義位為單位。但是,如果一個詞在多個義位上和另外一個詞構成平行反義關系,我們仍舊處理為一對反義詞。如“近/遠”,在《孔子家語》中有兩個義位構成反義關系:近處/遠處、近處的人和事/遠處的人和事,但我們只處理為一對反義詞。一個詞分別與一組同義詞構成反義關系,我們將分別統計。如“得”分別與“失”“喪”“亡”“遺”構成反義關系,則計為四組。一個詞及其假借字或古今字或異體字分別與另一個詞構成反義關系時,因為意義已經不同,所以計為兩組。
97
第二節《孔子家語》反義詞分類描寫
一、《孔子家語》反義詞的音節分類
從音節構成來看,《孔子家語》反義詞的分布有三種情況:單音節反義詞,共215對;雙音節反義詞,共55對;單音節對多音節反義詞,共17對。具體如下(按音序排列):
(一)單音節反義詞
A愛/患B本/末
C長/短
除/加存/亡
D大/小
得/喪動/靜
E惡/好F豐/殺
附/赦
G旰/暮
鬼/神
H寒/暑
J奇/偶
教/學近/遠
K寬/猛L勞/逸
利/侵
M滿/虛
98
愛/惡本/支侈/儉辭/受
大/細得/亡多/寡
夫/婦覆/載剛/柔貴/賤好/惡加/降今/古君/臣
勞/佚流/蘊慢/謹
閉/興赤/黑雌/雄
弟/長得/遺
福/禍富/貧高/卑過/改厚/薄稼/穡今/昔君/民
樂/悲
美/丑
彼/此貶/彰
初/后出/取
從/違數/疏
得/失得/舍
適/庶東/西
父/母父/子反(返)/來寡/眾攻/守
緩/急
儉/奢驕/替
進/退舉/退
樂/憂利/害
美/惡美/過
存/毀
徳/怨
冬/夏
俯/仰
廣/狹
降/上
舉/息
立/廢
沒/現
名/實
N南/北
女/子
P牝/牡
Q妻/子
前/后輕/重
?。c
R人/鬼
任/黜
S山/河
賞/誅盛/薄室/夫
水/旱
T天/地
W亡/活
惡/欲
X喜/怒
興/廢
Y言/行
盈/缺
遠/邇
Z朝/暮
治/亂
尊/賤
明/暗男/女
平/亂欺/實強/弊清/濁去/就人/臣日/月善/非上/民施/斂手/足水/火同/異亡/返
瑕/瑜興/寐依/離勇/怯
朝/夕智/愚
尊/卑
歿/立難/易
起/殺強/弱窮/達去/留人/己入/出善/過上/下實/虛守/征送/迎推/違往/返
先/退興/舍以/諾用/貶
張/弛中/外
左/右
內/外
起/退親/疏囚/免去/用人/身
善/惡少/多實/詐授/替夙/夜
往/來
先/后兄/弟裔/夏用/遠
長/幼忠/諛
能/否
棄/取親/怨屈/伸決/益人/我
善/否升/降始/終受/與素/偏
畏/驕
獻/賜
夷/華有/無
長/少晝/夜
匿/揚
棄/獻
親/離
?。瘹w
人/自
賞/罰
生/死
是/非
損/益
文/武
香/臭
陰/陽
有/窮
直/曲
主/臣
99
(二)雙音節反義詞
A安存/危亡B暴厲/溫和C辭讓/爭奪D大雀/黃口E諤諤/唯唯F富貴/貧賤G公室/私家H好生/惡殺J爵祿/刑罰K侃侃/切切M蠻夷/諸夏N男子/婦人P匹夫/匹婦R仁?。瘒辣㏒生事/死事T天神/人鬼W往者/來者X賢民/暴民Y養生/送死
Z質明/宴朝
正道/隱道
布衣/天子朝廷/私家
惡道/善道奉法/枉法
君子/小人
男子/女子貧賤/富貴人主/人臣生育/殺伐天子/諸侯微辯/面數賢良/不肖有道/無道終身/一日
長者/小者
(三)單音節對多音節反義詞
B賓/主人
G過/不及
J峻/陵遲
K可/不可
100
今世/后世
佞臣/忠士
圣人/愚者同姓/異姓文備/武備褻慢/矜莊有益/無益子孫/父祖忠臣/諛臣
君/夫人
奸色/正色
順命/衡命退懦/純猛文事/武事形體/魂氣有余/不足尊嚴/卑賤
君/庶人
無辜/罪人
隕獲/充詘
阼階/賓階
L烈/濡弱S善/不善X賢/不賢Y悅/忿然Z子/父母
亂/安燕
賢/不肖賢/小人
表4-1:《孔子家語》反義詞按音節分類情況表
音節類型 單音節 雙音節 單音節對多音節
反義詞對數 215 55 17
所占比例 75% 19.2% 5.8%
從以上統計結果來看,《孔子家語》中的反義詞主要以單音節反義詞為主,占全部比
重的75%,雙音節反義詞次之,占19.2%,單音節對多音節反義詞最少,僅占5.8%。這與上古漢語反義詞的特點相對應,即以單音節反義詞為主、多音節反義詞只占少數。
二、《孔子家語》反義詞的詞性分類
這一節我們按照詞性對《孔子家語》里的反義詞進行分類,其中名詞113對,動詞100
對,形容詞68對,代詞6對。具體統計情況如下:
(一)名詞
本/末惡/好貴/賤君/民南/北日/月始/終夙/夜裔/夏朝/夕
本/支夫/婦寒/暑利/害男/女人/鬼是/非天/地夷/華中/外
初/后福/禍奇/偶美/惡內/外山/河室/夫文/武陰/陽忠/諛
徳/怨父/母今/古美/過妻/子善/非手/足瑕/瑜長/幼晝/夜
適/庶父/子今/昔名/實前/后善/過先/后香/臭長/少主/臣
東/西旰/暮近/遠能/否親/怨上/民水/旱兄/弟左/右
冬/夏
鬼/神
君/臣
女/子
決/益
上/下
水/火
言/行
朝/暮
101
賓/主人賢/不肖布衣/天子今世/后世男子/婦人人主/人臣天子/諸侯無辜/罪人終身/一日
忠臣/諛臣
君/百姓賢/小人朝廷/私家奸色/正色男子/女子仁?。瘒辣┩眨愋召t良/不肖子孫/父祖
君/夫人子/父母大雀/黃口爵祿/刑罰佞臣/忠士生事/死事往者/來者賢民/暴民阼階/賓階
君/庶人
惡道/善道君子/小人匹夫/匹婦圣人/愚者文備/武備形體/魂氣正道/隱道
客/主人
公室/私家
蠻夷/諸夏
貧賤/富貴
天神/人鬼
文事/武事
質明/宴朝
長者/小者
(二)動詞
愛/患愛/惡貶/彰閉/興出/取除/加辭/受
從/違存/毀存/亡得/失得/舍得/喪得/亡
得/遺動/靜反(返)/來豐/殺俯/仰附/赦
覆/載富/貧過/改攻/守好/惡加/降稼/穡
降/上教/學進/退舉/退舉/息立/廢利/侵
流/蘊沒/現歿/立匿/揚欺/實起/殺起/退
棄/取棄/獻強/弊輕/重親/離窮/達囚/免
屈/伸獻/賜先/后?。瘹w?。c去/就去/留
去/用任/黜入/出賞/罰賞/誅善/否施/斂
實/詐升/降生/死守/征授/替受/與送/迎
損/益推/違亡/活亡/返往/返往/來畏/驕
惡/欲喜/怒先/退先/后興/廢興/寐興/舍
依/離以/諾用/貶用/遠有/無直/曲忠/諛
尊/賤
過/不及過/不至可/不可
生育/殺伐辭讓/爭奪奉法/枉法順命/衡命微辯/面數
102
養生/送死好生/惡殺
(三)形容詞
長/短侈/儉赤/黑雌/雄數/疏大/小大/細
弟/長多/寡富/貧剛/柔高/卑寡/眾廣/狹
貴/賤厚/薄緩/急寬/猛儉/奢驕/替勞/逸
勞/佚樂/悲樂/憂滿/虛慢/謹美/丑明/暗
難/易牝/牡平/亂前/后強/弱親/疏輕/重
清/濁善/惡少/多盛/薄實/虛素/偏同/異
盈/缺勇/怯有/窮遠/邇治/亂智/愚尊/卑
張/弛
峻/陵遲烈/濡弱亂/安燕善/不善賢/不賢
悅/忿然
安存/危亡暴厲/溫和諤諤/唯唯富貴/貧賤侃侃/切切
退懦/純猛褻慢/矜莊有道/無道有益/無益有余/不足
隕獲/充詘尊嚴/卑賤
(四)代詞
彼/此人/臣人/己人/身人/我人/自
表4-2:《孔子家語》反義詞按詞性分類情況表
詞類 名詞 動詞 形容詞 代詞
反義詞對數 113 100 68 6
所占比例 39.4% 34.8% 23.7% 2.1%
從以上統計結果來看,《孔子家語》反義詞中名詞占比重最大,動詞和形容詞次之,代詞最少,但整體上名詞和動詞差別不大。
第三節《孔子家語》反義詞的對應關系
我們按照義位對應關系,把《孔子家語》中的反義詞分成四類進行辨析:雙邊單項對立反義詞,雙邊多項對立反義詞,多邊單項對立反義詞和多邊多項對立反義詞。具體情況
103
如下:
一、雙邊單項對立
雙邊單項對立,指的反義雙方(雙邊)在某一個義位(單項)上相反或相對,構成反義關系。有些多義詞可以在多個義位上與其他詞構成反義關系,但在《孔子家語》中只出現過一次義位上的對立,也視為雙邊單項對立?!犊鬃蛹艺Z》共有175對反義詞屬于雙邊單項對立關系,舉例如下:
(一)單音節雙邊單項對立反義詞
1.香/臭
指氣味芬芳或穢惡難聞。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
.
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六本第十五》)
.
2.卑/高
指從下向上距離小或大。
邾隱公朝于魯,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辯物第十
..
六》)
3.以/諾
指不許、不同意或許諾。
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為人公正無私,以取與去就以諾為名,仕魯為大夫也。(《七
..
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二)雙音節雙邊單項對立反義詞
1.隕獲/充詘
指喪失志氣的樣子或得意忘形的樣子。
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儒
....
行解第五)
(三)單音節對雙音節雙邊單項對立反義詞
1.及/卻步
104
指趕上或后退。
國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儒行解第五)
...
2.烈/濡弱
指猛烈或柔弱。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濡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正論
...
解第四十一》)
二、雙邊多項對立
雙邊多項對立,指的是反義雙方(雙邊)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多項)義位上形成反義關系,這一般是詞義同步引申的結果?!犊鬃蛹艺Z》共有21對雙邊多項對立反義詞。如:
1.陰/陽
指日光照得見的一面和不見陽光的地方。
鳥、魚生陰而屬于陽,故皆卵生。(《執轡第二十五》)
..
指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
一陽一陰,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本命解第二十六》)
..
2.好/惡
指美貌或丑陋。
乃選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飾而舞容璣,及文馬四十駟,以遺魯君。(《子路初見第十
.
九》)
(高柴)長不過六尺,狀貌甚惡。(《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
指喜愛或討厭。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
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王言解第三》)
.
三、多邊單項對立
“所謂‘多邊’是指一對二、一對三的關系”[1],多邊單項對立指一個詞與兩個或兩
[1]何九盈,蔣紹愚.古漢語詞匯講話[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89.
105
個以上的詞(多邊),在某一個義位(單項)上形成反義對立關系。與這個詞形成反義關系的這些詞之間有兩種關系,即同義關系和非同義關系?!犊鬃蛹艺Z》里共有43對多邊單
項對立反義詞。
(一)同義關系的多邊單項對立反義詞
1.夫/婦/室
夫/婦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
(《禮運第三十二》)
夫/室
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豈不晚哉?(《本命解第二十六》)
..
“夫”指“丈夫”,“婦”和“室”都指“妻子”。
(二)非同義關系的多邊單項對立反義詞
1.鬼/神、人
鬼/神
夫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之,教之至也。(《哀
..
公問政第十七》)
鬼/人
曾子曰:“其不然矣,夫以盟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也?”
..
(《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鬼”指“人死后的魂靈歸地的那部分”,“神”指“人死后的魂靈歸天的部分”,“人”指“人類”?!蹲髠?middot;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孔穎達疏:“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古人認為魂是陽氣,它附于人體,則人活;離身而去,則人亡。魄是陰神,是能夠離開身體而存在的一種精神。
四、多邊多項對立
多邊多項對立,指一個詞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多邊),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義位(多項)上,形成反義對立關系?!犊鬃蛹艺Z》中共有26組多邊多項對立反義詞。
106
1.存/亡;存/毀
存/亡:指存在或滅亡。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哀公問政第十七》)
..
存/毀:指保全或毀滅。
今桓、僖之親盡矣,又功德不足以存其廟,而魯不毀,是以天災加之。(《辯物第十六》)
..
2.降/上;降/加
降/上:指從高處往下走或由低處到高處。
形體則降,魂氣則上,是謂天望而地藏也。(《問禮第六》)
..
降/加:指減損或增加。
二三婦人之欲供先祀者,請無瘠色,無揮涕,無拊膺,無哀容,無加服,有降服,從
..
禮而靜,是昭吾子也。(《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第四節《孔子家語》反義詞詞義分析
一、從詞義引申看反義詞詞義構成
(一)本義與本義構成反義詞
1.喜/怒
貴之不喜,賤之不怒,茍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
..
也。(《弟子行第十二》)
“喜”,《說文·喜部》:“喜,樂也。”即“快樂”。“怒”,《說文·心部》:“怒,恚也。”
即“生氣、憤怒”。二者詞義相反。
2.晝/夜
晝生者類父,夜生者似母(《執轡第二十五》)
..
“晝”,《說文·晝部》:“晝,日之出入,與夜為界。”指“白天,從日出到日落的一段時間。”“夜”,《說文·夕部》:“夜,舍也。天下休舍也。”指“從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時間。”二者詞義相反。
107
(二)本義與引申義構成反義詞
1.奇/偶
一陽一陰,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本命解第二十六》)
..
“奇”,《說文·可部》:“奇,一曰不耦。”指“獨一,單數”。“偶”,《說文·人部》:“偶,桐人也。”本義是泥塑或木雕的人像。后引申指“雙,雙數”,與“奇”相對。
2.豐/殺
夫禮之不同,不豐不殺,所以持情而合危也。(《禮運第三十二》)
..
“殺”,《廣雅·釋詁二》:“殺,減也。”即“減省,裁削”之義。“豐”,《說文·豆部》:“豐,豆之豐滿者也。”即“豆器所盛豐滿。”后引申指“增大、擴大”,與“殺”構成一對反義詞。
(三)引申義與引申義構成反義詞
1.本/末
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入官第二十一》)
..
“本”,《說文·木部》:“本,木下曰本。”即“草木的根”。“末”,《說文·木部》:“末,木上曰末。”即“樹梢”。引申之,這里指事物的根本或末節。二者本義相反,詞義隨著發展同步引申,引申義也構成一對反義詞。
2.室/夫
而禮,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也,豈不晚哉?(《本命解第二十六》)
..
“室”,《說文·宀部》:“室,實也。從宀,從至。至,所至也。”本義指“房間,內
室”,后引申指“妻子”。“夫”,《說文·夫部》:“夫,丈夫也。”本義為成年男子的通稱,
后引申指“女子的配偶”。二者在“夫與妻”這一概念上構成反義詞。
3.貴/賤
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問玉第三十六》)
..
丘聞之,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谷之長,雪果之下者,是從上雪下。
..
(《子路初見第十九》)
“貴”,《說文·貝部》:“貴,物不賤也。”即“價格高”。“賤”,《說文·貝部》:“賤,賈少也。”即“價格低”。二者在價格高低這一意義上構成反義詞。“貴”后來輾轉引申為
108
“社會地位高”“敬重、尊重”“地位高的人或物”。“賤”亦同步引申為“地位低下”“使地位低下”“地位低下的人或物”等一系列意義。二者之間一一對應,在不同的義位上分別構成反義詞。
二、從文字假借看反義詞詞義構成
1.勞/佚
勞于取人,佚于治事。(《入官第二十一》)
..
“勞”,《說文·力部》:“勤,勞也。”《爾雅·釋詁》:“‘勞,動也。’舍人云:‘勞,力極也。’”即“辛勤、勞苦”之義,引申之,指精神狀態上的疲勞、勞累。“佚”,《字匯·人部》:“佚,隱遁也。”本義是“棄用、隱遁”。又通“逸”,為“安樂,舒閑”之義,在這個意義上與“勞”互為反義詞。這里指選擇人才時雖然勞累,但是治理國家時是安逸的。
小結
根據以上對反義詞的分類描寫,以及反義詞的對應關系和詞義的研究,我們發現《孔子家語》的反義詞主要有如下特點:
1.單音節反義詞占絕對優勢,雙音節反義詞大大增加
《孔子家語》中的反義詞有287組,已經相當豐富,表明了詞義系統已經相當發達。其中單音節反義詞215對,占總數的75%;雙音節反義詞55對,占總數的19.2%;單音節對多音節反義詞17對,占總數的5.8%。單音節反義詞占據優勢的原因是單音詞的語義
更為復雜,義項眾多,因此可形成的反義關系也相對更多。
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左傳》中的雙音節反義詞占2.4%[1],《呂氏春秋》占6%[2],《晏子春秋》占11.9%[3],與這些文獻相比,《孔子家語》雙音節反義詞的比例有了進一步的
增加。側面說明了《孔子家語》的復音詞數量不但大大增加,而且義位也更加復雜。許多反義連文,結構已經固定,意義已經抽象化,可以認定為復音詞。
[1]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17.
[2]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226.
[3]唐德正.《晏子春秋》詞匯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51.
109
2.反義詞存在不平衡性
反義詞所表達的概念一般是成對出現的,從這個角度上講反義詞具有平衡性。但是由于一詞多義及同義詞的原因,一個詞可以有幾個反義詞或者幾個詞共有一個反義詞?!犊?/div>
子家語》中的反義詞按義位對應分布如下:
表4-3:《孔子家語》反義詞義位對應分布表
義位對應關系 雙邊單項對立 雙邊多項對立 多邊單項對立 多邊多項對立
數量 175 21 43 26
占總數比例 66% 8% 16.2% 9.8%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家語》中反義詞的對應關系以雙邊單項對立為主,多邊單項對立次之,雙邊多項對立和多邊多項對立關系差別不大。這說明《孔子家語》中的反義詞還是以一對一為主,但因為同義詞較為豐富,多邊單項對立關系也占據了很大的比重。
而且由于引申、假借等原因,一個詞可以在多個義位上與其他詞(義位)構成了一一對應
的聚合關系,進一步說明了《孔子家語》詞義系統的復雜性豐富了反義詞的聚合。
3.反義詞系統還很不穩定
《孔子家語》中的某些反義詞還處在過渡階段。反映在概念上,有的完全相對,有的只是部分對立,有一定的反義傾向,對具體語境的依賴性很強。隨著詞義系統的發展與調整,這些反義詞有的被固定下來,有的則退出了反義義場。
110
第五章《孔子家語》詞義研究
詞是聲音和意義的結合體。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大腦受到刺激形成概念,詞的音響形象與概念相結合就產生了詞義??梢哉f,詞義就是與語音形式相聯系的客觀事物以及各種關系在人們意識中的概括反映。詞義具有客觀性,對詞義的分析則具有主觀性,
分析詞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入手。
首先,從詞所處的語境入手分析詞義。在語境中,可以揭示各義項的具體意義,把握詞語的修辭義,體察詞語的附加義等。其次,在詞義聚合中分析詞義。詞義的類聚集中地反映了詞義的相同、相近、相關、相反和相因。在聚合狀態下觀察,可以更好地把握詞義。由于詞義的存在是成系統的,有規律的,所以系統認識、整體把握,可以避免孤立地、零散地研究詞義的弊端。最后,我們也可以從詞義的內部入手,對其進行義素分析。義素分析是一種聚合分析,義素分析法就是通過對不同的義位的對比,找出它們包含的義素的方法,這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對比原則在語義研究中的運用。分析義素就從原來對詞義的外部的間接、籠統的認識,深入到了詞義內部的構成,對詞義進行直接的、細微的分析。以上詞義分析的方法,在下文和以后各章都會加以運用。只是根據分析的對象、角度、目的的不同,各種方法的具體使用會各有側重。
第一節《孔子家語》正文中的詞義解釋
《孔子家語》正文中有不少語言片段對某一個、甚至某一組詞的詞義進行了具體的解
釋和說明。作者借助這些詞義解釋,闡述了自身的哲學觀點和政治主張,或表達某種是非
褒貶、評價態度。這種解釋即是前人所說的正文訓詁。阮元在《經籍纂詁·凡例》中說:
“經傳本文,即有詁訓。”[1]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存在著這種形式的訓詁,如:
東方曰析,風曰協;南方曰夾,風曰微;西方曰夷,風曰彝;北方曰宛,風曰伇。(《甲骨文合集》14294)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形式的訓詁就更多了。據張新武的《先秦文獻正文中詞義訓
[1][清]阮元主編.經籍纂詁[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
111
詁輯錄》統計,《周易》、《孝經》、《左傳》等31部書中共有1562條。[1]下面就《孔子家語》
正文中有關詞義的訓釋略加探討。
一、《孔子家語》中正文訓釋的對象
(一)解釋儒家學派的特定政治概念
(1)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王言解第三》)
(2)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王言解第三》)
“七教”和“三至”就是為政者應實施的七種教化、三條法則??鬃诱J為君王應當修
身立己、以德治國,就能達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的明王之治。
(二)解釋儒家學派特定的倫理概念
(1)魯哀公問于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也?”孔子對曰:“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本命解第二十六》)
(2)七出者:不順父母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惡疾者,多口舌者,竊盜者。”(《本命解第二十六》)
(3)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禮運第三十二》)
例(1)闡釋了“命”與“性”的關系,孔子認為天道決定而賦予人的,稱作命。生來而具有的,稱作性。即命根源于天,又是性的開始?!豆瓿?middot;性自命出》也表達了“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的相同之義。例(2)闡釋了古代社會丈夫遺棄妻子的七種條款,也側面說明了封建倫理對女性的道德約束。如《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一章中就提到了梁鳣“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他的朋友商瞿以自己“晚生”的例子勸解其暫時不
要出妻,而后二年果然有了孩子。這也說明儒家的倫理道德并非無商榷的余地。例(3)
[1]周大璞主編;黃孝德,羅邦柱編著.訓詁學初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312.
112
解釋了儒家倫理道德中的“人情”和“人義”,即“人的七種感情”與“十種應遵循的倫
理道德”。指出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但也需要用“禮”去克制,以達到修身治國的目的。
(三)解釋政治、禮儀等專門概念
(1)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大婚解第四)
(2)公曰:“其言郊,何也?”孔子曰:“兆丘于南,所以就陽位也,于郊,故謂之郊焉。”(郊問第二十九)
(3)夫禮,生死存亡之體,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喪、
戎,于是乎觀之。(《辯物第十六》)
(4)子張進曰:“敢問禮何謂也?”子曰:“禮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論禮第二十七》)
例(1)說明了人道中“政”的含義,即政治就是要做到“正”,君主做到“正”,百姓從而正之,國家就能得到治理。例(2)闡明了郊祭的得名之由。例(3)例(4)是對“禮”做的闡釋,盡管只是表述了有關禮的一些現象以及社會功用,對其意義沒有進行高度概括,但是我們可以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概括出其本質,禮就是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
慣而形成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各種禮節。
(四)解釋名物
(1)孔子在陳……時有隼集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莨谷顺嘱?,如孔子館而問焉??鬃釉唬?ldquo;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氏之矢。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而無忘職業。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鑒焉,故銘其栝曰:‘肅慎氏貢楛矢’,以分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辯物第十六》)
(2)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禮運第三
十二》)
例(1)解釋了何為“楛矢”,“楛矢”是一種用楛木做桿的箭,箭鏃為石制,箭長一尺八寸。為武王克商時少數民族肅慎氏所貢之物,后來周王賜予長女大姬,作為陪嫁之物來到陳國。溯其淵源,詳其脈絡,歷歷在目。例(2)解釋了什么是“四靈”,即麟、鳳、龜、龍四種瑞獸,以四靈為家畜,就可以使衣食無憂。這種瑞獸在古代也作為天下大治的
113
象征,如《辯物第十六》一章提到叔孫氏的車夫“采薪于大野,獲麟焉,折其前左足,載以歸。叔孫以為不祥,棄之于郭外”,孔子去看時感嘆道“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并且“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因為麒麟的出現是圣君將現的吉兆,但是當今之世周室傾頹、禮崩樂壞,它出來的并不是時候而且收到了傷害,因此孔子感到傷心。
二、《孔子家語》中訓釋詞義的方法
(一)聲訓
聲訓是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詞去解釋另一個詞的訓詁方式。
(1)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哀公問政第十七》)
“仁”“人”同屬古音日母、真部,而且“仁”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義”“宜”
同屬古音疑母、歌部,“義”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處理得當。
(2)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盡心焉。(《刑政第三十一》)
“侀”通“型”,原指鑄造器物的模型,引申為定型、完成的意思。“刑”“侀”“型”均屬古音匣母、耕部,“成”屬古音禪母、耕部,發音部位相近。因為刑罰一旦施行就無
法更改,所以“刑”就是“成型”“完成”的意思。
(3)言而可履,禮也;行而可樂,樂也。(《問玉第三十六》)“履”“禮”同屬古音來母、脂部。說的話能實行,就是禮。
(二)義訓
義訓是用當代通行的語詞解釋古語詞或方言詞的意義的訓釋方法。
(1)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是謂之盜。(《辯政第十四》)
此段講子貢將到信陽赴任,臨行前孔子囑咐她說“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不理
解,以為是盜竊之盜??鬃訛槠浣忉屃?ldquo;奪”“伐”“暴”“盜”的具體含義,囑咐他為政
要重用賢良,慎用刑罰。
(2)客曰:“防風何守?”孔子曰:“汪芒氏之君,守封嵎山者,為漆姓,在虞夏商
為汪芒氏,于周為長瞿氏,今曰大人。”(《辯物第十六》)
此段講吳國的使臣不明白防風氏守護的是什么,孔子告訴他防風氏是汪芒氏的君主,
114
守護封、嵎二山,虞、夏、商時稱之為汪芒氏,周時稱為長瞿氏,現在稱大人,“今曰大
人”即以今語釋古語。
(3)季康子問于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
之五帝。’”(五帝第二十四)
此段講季康子詢問孔子“五帝”得名之由,孔子轉達給他從老聃那里聽來的話,指出“五帝”是由“五行”變化孕育而來。五行在不同的季節變化孕育,產生萬物,五行之神就是五帝。
第二節《孔子家語》單義詞與多義詞
《孔子家語》詞匯中,有單音詞和復音詞。我們這里討論的主要是單音詞的詞義。下面就名詞、動詞、形容詞三類舉例分析。
一、單義詞
(一)單義名詞
單義名詞中最多的應該是人名、地名,這些詞由于代表特定的含義往往只有一個意義,但因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之內不作舉例說明。當然,單音詞中也有一些基本詞匯由于處在
詞匯中最核心、最穩定的位置,意義往往比較單一。
1.戶
“戶”指單扇門,共出現7次?!兜茏有械谑罚?ldquo;自見孔子,出入于戶,未嘗越禮。”2.今
“今”是時間名詞,指現在,共出現108次?!墩摻獾谒氖弧罚何艟怂烙诨?,吾夫
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3.疆
“疆”指國界,邊界,共出現1次?!掇q樂解第三十五》:“且夫《武》,始成而北出,
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反,四成而南國是疆。”
4.福
115
“福”就是幸福,福氣,與“禍”相對,共出現8次?!对诙虻诙罚?ldquo;為善者,天
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5.狴
“狴”指牢獄,本義為一種形似虎的神獸,傳說能明辨是非,秉公斷案,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被裝飾在獄門上,后引申指牢獄,出現1次?!妒颊D第二》:“孔子為
魯大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三月不別。”
6.槨
“槨”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古代棺木有兩層,里曰棺,外曰槨。共出現3次?!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斂手足形,旋葬而無槨,稱其財,斯謂之禮,貧何傷乎?”
(二)單義動詞
1.麾
“麾”就是指揮?!断圄數谝弧罚?ldquo;齊侯心怍,麾而避之。”[1]
2.販
“販”就是以低價買進,然后加價賣出以獲利,出現1次?!断圄數谝弧罚?ldquo;初,魯之
販羊有沈猶氏者,常朝飲其羊以詐市人。”
3.劫
“劫”即“威脅、威逼”,出現3次?!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
可迫,可殺而不可辱。”
4.隳
“隳”即“毀壞,廢棄”,出現3次?!掇q物第十六》:“吳伐越,隳會稽,獲巨骨一節,
專車焉。”
5.尚
“尚”就是“尊崇,重視”,出現15次?!段宓鄣诙摹罚?ldquo;堯以火德王,色尚黃。
舜以土德王,色尚青。”
6.對
“對”就是“回答,應答”,出現104次?!墩摱Y第二十七》:“子貢越席而對曰:“敢
[1]楊朝明釋“麾”為“同‘揮’,揮手”,不確。這里講的是齊侯指使萊人持兵器喧嘩、鼓噪,企圖威逼魯定公,被孔子申斥后指揮萊人退下,即“指揮”義。
116
問如何?”
7.奏
“奏”即“演奏”義,出現2次?!掇q樂解第三十五》:“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流入于南,不歸于北。”
(三)單義形容詞
1.怍
“怍”即“慚愧”,出現1次?!断圄數谝弧罚糊R侯心怍,麾而避之。
2.峻
“峻”就是“高,陡峭”,出現1次?!妒颊D第二》:“夫三尺之限,空車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
3.希
“希”指“少有,罕有”,出現1次?!锻跹越獾谌罚?ldquo;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
4.窕
“窕”即“間隙,不充滿”,出現1次?!锻跹越獾谌罚?ldquo;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
5.偽
“偽”就是“虛假,不真實”,出現3次?!缎陶谌弧罚?ldquo;行偽而堅,言詐而辯,學非而博,順非而澤,以惑眾者,殺。”
當然,在《孔子家語》中是單義的,并不表明這個詞在當時就是單義詞。因為《孔子家語》作為專書,所記錄的歷史生活有限,其包含的詞匯、詞義自然也是有限的,這也是專書研究的局限性。例如“俘”,在《孔子家語》中出現2次,都是名詞“在戰爭中被擒獲的人或被繳獲的物資”的意思,《相魯第一》:“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
諸侯也。”但這個詞在當時常用作動詞,指“用戰爭手段虜獲對方人員”?!蹲髠?middot;成公十
三年》:“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
楊伯峻注:“俘,掠取人民以為俘虜。”[1]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863.
117
二、多義詞
詞義的發展,是由單義走向多義的。這與詞義反映客觀事物的性質有關。起初,先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簡單的,反映在詞義上則表現為詞義的單義性。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的認識的不斷提升,詞義也由單義逐漸向多義發展。但就共時平面而言,一個多義詞的
詞義發展也是有限度的,否則便會影響交際,這就是語言的經濟性原則。王力先生指出:
“同一個時代,同一個詞有五個以上的義項是可疑的(通假意義不在此例),有十個以上
的義項幾乎是不可能的。”[1]當然,也有學者持有不同意見。如毛遠明在《〈左傳〉詞匯研
究》中列舉了“道”“成”“出”“明”四個詞在書中出現的各個詞義,指出“道”有18個
義項,“成”有16個義項,“出”有20個義項,“明”有16個義項。張雙棣對此持反對意
見,他認為“詞義是人們認識外界事物的概括反映,概括性是詞義的重要特征。過去的詞
義研究,經常忽略詞義的概括性,而采取隨文釋義的辦法,是非常錯誤的。”[2]對此,我們
認為,根本原因還是要弄清普通詞典與專書詞典或者說是專書詞匯研究的區別。一般通識性的詞典、字典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都趨向于義項的合并,因為收詞跨越時代長,詞義紛繁,自然需要趨簡。而專書詞典的收詞范圍只面向某一部文獻,應當對其中出現的詞義予以窮盡式的描寫。當然,也并不是說將隨文釋義式的一些詞義立為一個義項,而是在語義、詞頻的基礎上,恰當合并,對于一些專書特有的詞義,可標注為活用,就專書詞義研究而言,也未嘗不可。我們下面對《孔子家語》多義詞的分析就是本著這樣的原
則去做的。
《孔子家語》的多義詞,有的是單一詞性的,即幾個義位都屬于同一個詞性,例如都是名詞,或都是動詞、形容詞等等。有的是兼有不同詞性,比如本是名詞,又兼屬動詞或形容詞?;虮臼莿釉~,又兼屬名詞或形容詞。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兼類,把它們看作同一個詞。
兩個意義的:“裔”,名詞。指邊遠地區的民族?!断圄數谝弧罚?ldquo;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后代?!侗拘战獾谌拧罚?ldquo;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
三個意義的:“別”,(1)動詞。區分,辨別?!段逍探獾谌罚?ldquo;義,所以別貴賤、
[1]向熹.詩經詞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
[2]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07.
118
明尊卑也。”離別?!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久別則聞流言不信,義同而進,不同而退。”(2)名詞。區別,不同?!逗蒙谑罚?ldquo;《關睢》興于鳥,而君子美之,取其雄雌之有別。”
四個意義的:“鼓”,(1)名詞。打擊樂器,多為圓桶形或扁圓形,中間空,一面或兩面蒙著皮革?!秵柖Y第六》:“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以降上神與其先祖。”(2)動詞。擊鼓?!读镜谑濉罚?ldquo;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而鼓之。”敲擊或彈奏樂器?!侗久獾诙罚?ldquo;除服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終也。”(3)量詞。古代量器名。四鈞為石,四石為鼓?!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趙簡子賦晉國一鼓鐘,以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
五個意義的:“封”(1)動詞。聚土為墳?!断圄數谝弧罚?ldquo;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 帝王以爵位、土地、名號等賜人?!侗拘战獾谌拧罚?ldquo;初,武王克殷,封紂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湯祀。”(2)名詞。墳墓的封土?!督K記解第四十》:“葬于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為偃斧之形。”封賞?!侗拘战獾谌拧肺ㄎ⒆酉韧酥?,故封之賢。(3)量詞。古代地積單位,同十為封。俞正燮《癸巳類稿·卷三》:“蓋井十為通,成十為終,同十為封,皆不成方。以九十四畝外有八六八六一七七六畸零之數,通方九十
四畝零,終方九百四十八畝零,封方九千四百八十六畝零,通三里四十八步零,終三十一
里百八十六步零,封三百十六里六十八步零。”[1]《王言解第三》:“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
有國,乃為稸積資聚焉,恤行者之有亡。”
六個意義的:“任”,(1)名詞。責任,任務?!读镜谑濉罚?ldquo;位高則危,任重則
崩,可立而待。”指官職,職務?!段逍探獾谌罚?ldquo;有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之罷軟不勝任,則曰‘下官不職’。”(2)動詞抱,負擔?!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斑白者不以其任于道路,而悌達乎道路矣。”擔當,承受?!侗久獾诙罚?ldquo;男子者,任天道而長萬物者也。”委任,任用?!独牡诙罚?ldquo;衛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彌子瑕不肖,反任之。” 堪,勝?!兜茏有械谑罚?ldquo;不畏強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
[1][清]俞正燮.癸巳類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99.
119
第三節《孔子家語》詞的本義
從概念上講,詞的本義是應該一個詞原始的、本來的意義。但是,文字的產生要遠遠晚于語言的產生。在文字產生以前的詞匯面貌已經無從考察。因此,我們所說的詞的本義,是指詞在文字產生時的意義,即有文字形體可考、有語言文字材料所能證明的最早意義。確定詞的本義,一般要從字形上分析?!墩f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過字形探求造字時詞的本義的專著,保存了大量的文字所記錄的詞的本義。我們在考察《孔子家語》本義的時候,主要以《說文》為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研究《孔子家語》詞的本義時,是以單音詞為對象,不涉及復音詞。拿《孔子家語》詞中所保留的本義與《說文》相比較,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孔子家語》詞義中所保留的本義與《說文》一致
酬勸酒,敬酒?!队^鄉射第二十八》:“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賓少長
以齒,終于沃洗者。”《說文·酉部》:“酬,主人進客也。”
組寬而薄的絲帶,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綬?!逗蒙谑罚?ldquo;夫為組者,總紕
于此,成文于彼。”《說文·糸部》:“組,綬屬。”段玉裁注:“屬當作織,淺人所改也。組可以為綬,組非綬類也。綬織猶冠織,織成之幘梁謂之?,織成之綬材謂之組。”就是說段玉裁認為“組”不是特指“綬帶”,而是絲織品的一種,織成幘梁(包發的頭巾)叫“?”,織成綬材叫“組”。這個解釋是正確的。
愚愚笨,愚昧?!度〉诰拧罚?ldquo;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說
文·心部》:“愚,戇也。從心,從禺。禺,猴屬,獸之愚者。”王筠句讀:“然謂猴為愚,即屬不經;況說‘?’以形聲,而說‘愚’以會意,是不睹字例之條而信口說之也。案:當云:從心,禺聲。”
蜜蜂蜜?!吨滤嫉诎恕罚?ldquo;聞童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
食之甜如蜜。’”《說文·?部》:“痧,蠭甘飴也。蜜,痧或從宓。”
媒媒人?!吨滤嫉诎恕罚?ldquo;子路屑然對曰:‘由聞之,士不中間見,女嫁無媒,君
子不以交,禮也。’”
120
注灌入,傾瀉?!吨滤嫉诎恕罚?ldquo;譬之污池,水潦注焉,萑葦生焉,雖或以觀之,
孰知其源乎?”《說文·水部》:“注,灌也。從水,主聲。”
二、《說文》所說并非本義,而《孔子家語》保留了詞的本義
臣俯首下視,屈服聽命?!掇q樂解第三十五》:“朝覲,然后諸侯知所以臣。”關于
“臣”的本義,《說文·臣部》:“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牽也”是聲訓,牽有捆綁的意思,所以許慎解釋為屈服,不確。“臣“的甲骨文與金文都象一豎目之形。屈服者低著頭時,眼睛就會豎起來。我們從若干從“臣”的字也可以證明“臣”為豎目之形。
如“臨”是“俯視查看”的意思,從“臣”;“望”是“站在高出遠眺”的意思,也從“臣”。
出指從里面到外面,與“進”“入”相對?!墩f文·出部》:“出,進也。象艸木益
滋,上出達也。凡出之屬皆從出。”許慎這里講的是引申義。“出”的甲骨文、金文字形都是從止、從凵。止的本義為腳掌,此處表示行走、行動;凵為古人掘地而居的半穴居住所。字形正像一只腳從穴居向外跨出的樣子,所以表示出門離去的意思?!逗蒙谑罚?ldquo;古之
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
城都邑四周的墻垣?!墩f文·土部》:“城,以盛民也。從土,從成,成亦聲。”
許慎這是用聲訓的方式去理解詞義。“城”的字形周原甲骨、西周金文從“鬸”從“成”;戰國金文從“土”從“成”。“鬸”像四面建有城樓之城邑,在“城”的涵義里,從“鬸”或從“土”都是一樣的,均表示外有城垣之都邑?!断圄數谝弧罚?ldquo;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古之制也。”
得獲得,得到?!墩f文·彳部》:“得,行有所得也。從彳,兙聲。”許慎的字形分
析有誤。甲骨文字形從又(或作爪)持貝,表示獲得財貨寶物之意。甲骨文又一形,增加“彳”。字形演變至小篆時,“貝”又訛變為“見”。許慎以訛變的字形為判斷依據,將其判定為形聲字,有誤?!对诙虻诙罚?ldquo;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
一石焉。”
屋屋頂?!墩f文·尸部》:“屋,居也。從尸,尸,所主也。”許慎的意思是屋的本
義是人所居之處,這是引申義,本義應當是屋頂。段玉裁注:“屋者,室之覆也。”《問禮第六》:“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高!某復!’然后飲腥苴熟。”
121
第四節《孔子家語》詞義的演變
詞匯是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的,作為詞的一部分,詞義也是如此,其不變的靜止的存在形式是相對的,而其不斷變化著的動態的存在形式則是絕對的。語言總是矛盾中進行自主調節和完善,以便達到新的協調,結果便呈現為詞匯的發展、詞義的演變。
詞義的演變途徑主要有引申、虛化、語法影響,修辭影響四個方面,因為虛詞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所以就從引申、語法影響和修辭影響三個方面對詞義的演變進行剖析。
一、引申
一個詞按照一定的規律從本義中孳生出新的意義,以表達與之相近或相關的新概念,就是詞義的引申。詞義引申是豐富詞匯表達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
(一)詞義引申的方式
詞義引申就其方式而言,一般可分為連鎖式、輻射式、綜合式三種情況。1.連鎖式引申
甲義引申出乙義,乙義引申出丙義,丙義又引申出丁義,一個接一個,形成一種連鎖的關系,叫做連鎖式引申?!犊鬃蛹艺Z》詞義系統中這類引申義很多,例如:
日本義是太陽?!墩f文·日部》:“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致思第八》:“由
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旍旗繽紛下蟠于地。”又引申為一晝夜,一整天?!独牡诙罚?ldquo;孔子遭厄于陳、蔡之間,絕糧七日。”又泛指光陰、時間?!蹲勇烦跻姷谑拧罚?ldquo;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節數矣,不可以已乎?”
及本義是追上?!墩f文·又部》:“及,逮也。”《儒行解第五》:“國有圣人而不能
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引申為至,到達?!段宓鄣碌诙罚?ldquo;四海之內,舟輿所及,莫不夷說。”又由空間上的到達義引申為時間上的待、等到義?!肚?/di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最近高清影院免费观看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国产日韩综合不卡免费观看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国产综合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福利中文字幕最新永久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97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日韩精品无码视频免费专区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在线91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国产高清在线a视频大全国产精品午夜福利精品国精品四产自在久国产无码一二三四区免费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偷窥日本一区欧美国产日韩精品国精品国产AV自在久国产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亚洲色一久久久综合网亚洲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区99久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日韩一级一欧美一级国产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99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无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一卡2卡三卡4卡激情短篇少妇系列小说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84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免费麻花豆传媒剧
禮子貢問第四十二》:“及葬,毀宗而躐行也,出于大門。”
過本義是經過?!墩f文·辵部》:“過,度也。”《正論解第四十一》:“孔子適齊,
過泰山之側,有婦人哭于野者而哀。”由經過引申為超過、勝過?!读镜谑濉罚?ldquo;圣人之智,過人遠矣。”又引申為過失、錯誤?!逗蒙谑罚?ldquo;其言人之美也,隱而顯;言人之過
122
也,微而著。”又引申為責備,責難?!读镜谑濉罚?ldquo;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
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
2.輻射式引申
由本義直接向不同方向引申出幾個不同的意義,引申義與引申義之間的關系是平列
的,形如車輻,叫做輻射式引申。
長本義是“長短的長”?!墩f文·長部》:“長,久遠也。”這不是“長”的本義。
余永梁《殷墟文字考續考》:“長,實像人發長貌,引申為長久之義。”用于度量方面,指“長度”?!镀呤茏咏獾谌恕罚?ldquo;高柴,齊人,高氏之別族,字子羔,少孔子四十歲。長不過六尺,狀貌甚惡。”用于時間方面,引申為“長久、久遠”?!顿t君第十三》:“君問孔子曰:‘吾欲使長有國而列都得之。’”用于抽象的意義,表示人的“人的長處、優點”。
《致思第八》:“吾聞與人交,推其長者,違其短者,故能久也。”
上本義是“位置在上”?!墩f文·丄部》:“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六本
第十五》:“其堂上有五老焉,其廊下有二十壯士焉。”用作動詞,表示“向上、登上”,《問禮第六》:“形體則降,魂氣則上,是謂天望而地藏也。”用在地理位置上,指“河畔、海邊”,《終記解第四十》:“葬于魯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用在人上,指君主或上位者?!妒颊D第二》:“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用于抽象意義,可以指“上等的”,《子
路初見第十九》:“然夫黍者,五谷之長,郊禮宗廟以為上盛。”
動本義是脫離靜止狀態?!墩f文·力部》:“動,作也。”引申有以下幾個意義:
采取行動?!洞蠡榻獾谒摹罚?ldquo;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恭敬以從命。”舉動?!墩摱Y第二十七》:“加于身而措于前,凡眾之動失其宜。”變化?!抖Y運第三十二》:“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缺,五行之動,共相竭也。”
3.綜合式引申
連鎖式和輻射式是詞義系統中的兩種基本引申方式,往往在一個詞的意義里同時出
現,這就是綜合式引申。
流本義是水流動?!墩f文·沝部》:“流,水行也。”在此基礎上產生二義,一為“漂
流”?!度〉诰拧罚?ldquo;孔子觀于東流之水。”“漂流”引申出以下幾個意義:任意物體的移動?!段鍍x解第七》:“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此則庸人也。”移動不定、流浪?!秷剔\第
123
二十五》:“無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國必亡。”傳布,擴散?!度牍俚诙弧罚?ldquo;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流放?!段宓鄣碌诙罚?ldquo;流四兇而天下服。”放縱,無節制?!队^鄉射第二十八》:“貴賤既明,降殺既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一為“河流”,“河流”又引申特指“河流離開源頭后的部分”?!度〉诰拧罚?ldquo;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于江津,不舫舟,不避風,則不可以涉。非唯下流水多耶。”
道本義是道路?!墩f文·辵部》:“道,所行道也。”《相魯第一》:“男女行者別其
涂,道不拾遺,男尚忠信,女尚貞順。”由“道路”引申為方法,途徑?!独牡诙罚?ldquo;子貢問于孔子曰:‘賜既為人下矣,而未知為人下之道,敢問之。’”規律,道理?!洞蠡榻獾谒摹罚?ldquo;昔三代明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由“道理”又引申為三個意義。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吨滤嫉诎恕罚?ldquo;孫之賜我粟千鐘也,而交益親;自南宮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好的政治局面或政治措施?!妒颊D第二》:“子喟然嘆曰:“嗚呼!上失其道而殺其下,非理也。”道德,道義?!锻跹越獾谌罚?ldquo;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
度本義是量長度的標準?!墩f文·又部》:“度,法制也。”許慎這里說的是它的引
申義。由此向兩個不同的方向引申。一個引申義是度量,《六本第十五》:“故君子不急斷,不急制,使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由“度量”引申泛指“法制、法度”,《六本第十五》:“中人之情也,有余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逸,從欲則敗。”另一個引申義是“丈量、計算”,《孔子家語》里是作為“度量”這個復音詞出現的。由“丈量”引申指心理上的“推測,估計”,《辯政第十四》:“唯度主而行之,吾從其風諫乎!”由“推測”進一步引申為“圖謀,謀劃”,《顏回第十八》:“孔子曰:“愛近仁,度近智,為己不重,為人不輕,君子也夫。”
(二)詞義引申的類型
詞義引申的心理基礎是聯想,即通常所說的隱喻和轉喻。“隱喻”是兩個相似事物之間的聯想,“轉喻”是兩個相關的事物之間的聯想。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隱喻”和“轉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還是人類認知中非常普遍的心理活動。所以以“隱喻”和“轉喻”為基礎的引申,是詞義演變中最常見的一種途徑。
124
1.相關演變(轉喻)
A.工具-動作
杖本義是“手杖、拐棍。”《終記解第四十》:“孔子蚤晨作,負手曳杖,逍遙于門。”
手杖用于扶持,所以引申出“依靠、憑借”義?!督K記解第四十》:“泰山其頹,則吾將安
仰?梁木其壞,吾將安杖?”
B.動作-對象
藏本義是“收存,儲藏。”《禮運第三十二》:“冕弁兵車,藏于私家,非禮也,是
謂脅君。”被收藏起來的東西就是“寶藏”?!抖Y運第三十二》:“故郊社、宗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
C.行為-行為者
相有“輔佐,扶助”義?!队^周第十一》:“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南面
以朝諸侯之圖焉。”輔助盲人之人也稱之為“相”?!墩摱Y第二十七》:“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倀倀乎何所之?”
D.性質、作用-事物
善有“吉祥,美好”義?!兜茏有械谑罚?ldquo;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
欲善則詳,欲給則豫,當是而行,偃也得之矣。’”人擁有美好的品質就是“優點”?!额?/div>
回第十八》:“毀人之善以為辯,狡訐懷詐以為智……小人也。”
E.部分-整體
城本義是“城墻”?!断圄數谝弧罚?ldquo;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古之制也。”由“城
墻”引申指整個“城邑”?!蹲勇烦跻姷谑拧罚?ldquo;陳女樂、列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
F.相反
奔有“逃跑,流亡”義?!肚Y子貢問第四十二》:“南宮敬叔以富得罪于定公,
奔衛。”“逃跑”是離開某地,必然要奔赴另一地,由此引申出“奔向”義?!肚Y子貢問
第四十二》:“與其鄰嬖童汪锜乘往,奔敵死焉。”
賦本義為“斂取,征收”?!墩f文·貝部》:“賦,斂也。”《正論解第四十一》:“不
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賦田,將有不足。”“賦田”就是以田為單位征收賦稅。
息本義為“出氣,喘息。”《執轡第二十五》:“食土者無心而不息。”由“喘息”
125
義引申為“滋息,生長”,又反向引申為“停息”義?!栋Ч珕栒谑摺罚?ldquo;其人存,則其
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2.相似演變(隱喻)
A.形狀相似
甲本義是“金屬或皮革制成的護身鎧衣。”《相魯第一》:“家不藏甲,邑無百雉
之城,古之制也。”因為其有防護、保護功能,所以也可以指動物身上堅硬的外殼?!秷剔\第二十五》:“甲蟲三百有六十,而龜為之長。”
B.性質相似
清本義為“水明澈。”《入官第二十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由水
的清澈、潔凈引申指政治或世道“清平、太平”。同理,“濁”也由“水渾濁”引申為世道的“污濁”,它們是一對反義詞?!镀呤茏咏獾谌恕罚?ldquo;(南宮韜)以智自將,世清
不廢,世濁不洿。”
一作為數詞,表示最小的數量單位?!读镜谑濉罚?ldquo;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
非,是夫子之易事也。”由數量上的最小引申為性質上的“專一”?!栋Ч珕栒谑摺罚?ldquo;智、
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三)詞匯原義與引申義的關系
從詞義引申的結果看,《孔子家語》詞匯的引申義與原義之間有同有異。詞義的運動,
具體表現為義素的增減和改換。其關系有以下幾種情況:
1.擴大
詞義擴大是指詞的義域擴大。表現為引申義的的中心義素不變,概念外延擴大,內涵減少,即限定義素減少。從語義場的角度講,詞的下位義變成了上位義。從概念的種屬關系而言,一個詞原來表達一個范疇中的某個個體,后來表達整個概念范疇。
卒基本義為“步兵”,與“甲士”相對?!秷剔\第二十五》:“士卒疾怨,兵弱不用,
曰不平。”后引申泛指士兵?!肚澖獾谌摺罚?ldquo;王誠能發卒佐之,以邀射其志,而重寶以悅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則其伐齊必矣。”
涉本義為“徒步趟水過河”,《說文·沝部》:“?,徒行厲水也。”引申為過河,
不限于徒步,可以借助舟船等工具?!度〉诰拧罚?ldquo;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
126
其至于江津,不舫舟,不避風,則不可以涉。”后泛指行走?!吨滤嫉诎恕罚?ldquo;子路見于孔子
曰:“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
眾最初指“人的數量多”?!稄V韻·送韻》:“眾,多也。”《五帝第二十四》:“孔子
曰:‘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殖百谷者眾矣,唯勾龍氏兼食于社。’”引申后凡事物之多都可以稱之為“眾”。例如可以指具體的事物,《六本第十五》:“馬蚿斬足而復行,何也?以其
輔之者眾。”也可以指抽象的事物,《王言解第三》:“是故行施彌博,得親彌眾。”
墳/墓“墳”和“墓”古代是有區別的?!墩f文·土部》:“墳,墓也。”段玉裁注:
“此渾言之也。析言之則墓為平處,墳為高處。”《曲禮公西赤問第四十四》:“吾聞之,古者墓而不墳。”這兩個詞沒有上位詞,在“墳墓”這個概念域中都屬于下位。但是后來“平”和“高”和這兩個限定性義素消失了,“墳”和“墓”成為同義詞,兩個詞都是詞義擴大?!断圄數谝弧罚?ldquo;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曲禮公西赤問第四十四》:“孔子先反虞,門人
后,雨甚至,墓崩,修之而歸。”
2.縮小
“縮小”和“擴大”相反,是詞的中心義素不變,表達范圍縮小,內涵增加,即限定義素增加。從語義場的角度講,上位義變成了下位義。從概念的種屬關系而言,一個詞原來表達一個概念范疇,后來表達這個范疇中的某個個體。
宮本來是對房屋、居室的通稱?!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蓽
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后來詞義縮小,特指帝王的住所?!段鍍x解第七》:“寡人生于深宮之內,長于婦人之手。”也特指貴族婦女的臥室?!墩摻獾谒氖弧罚?/div>
“(太叔疾)誘其初妻之娣,為之立宮。”而普通的居室義則由“室”一詞來代替。
子本是兒子和女兒的通稱,既可以指兒子,也可以指女兒?!侗拘战獾谌拧罚?/div>
“顏父問三女曰:‘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由于表示“女兒”義既可以用“子”一詞又可以用“女”,而用“女”語義更為明確,出于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子”后來只表示兒子?!段宓鄣碌诙罚?ldquo;黃帝者,少典之子,曰軒轅。”
金本來泛指各種金屬?!墩f文·金部》:“金,五色金也。”《書·舜典》:“金作贖
刑。”孔穎達疏:“古之金、銀、銅、鐵揔號為金。”《問禮第六》:“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
127
利,范金合土,以為宮室、戶牖。”可特指某一種金屬?!队^周第十一》:“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這里的“金人”是指銅鑄的人像。“金”從
泛指金屬演變為專指金子,據蔣紹愚推斷,是因為“‘五金’中的銀、銅、鐵、錫各有專
名,唯獨金子沒有專名;而且,漢以后金子的用途逐漸廣泛,需要有一個專名來稱呼,而
‘金’泛指金屬的用法不多,所以,后來就用‘金’來專指金子了。”[1]
3.詞義轉移
詞義轉移是引申義保留了原義的某一個或一些義素,改變了中心義素,使之由表示甲
事物,轉變為表示乙事物。從語義場的角度看,是從一個語義場轉移到了另一個語義場。
兵本義是“兵器,武器”?!墩f文·?部》:“?,械也。”《致思第八》:“兩壘相望,
塵埃相接,挺刃交兵。”由兵器引申為手持武器作戰的人——士兵。也可泛指軍隊?!肚?/div>
解第三十七》:“遂自發國內之兵以伐齊,敗之。”
官本義為“官府,政府”?!度〉诰拧罚?ldquo;太廟之堂,官致良工之匠,匠致良材,
盡其功巧,蓋貴久矣。”引申為“官員,官吏”?!断圄數谝弧罚?ldquo;古者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孔子家語》中“官”作為“官府”義只出現過1次,“官員”義
出現了14次,說明這種變化已經完成并穩定了。
4.詞義轉類
轉類就是轉移詞類,即引申出來的意義和原來的意義詞性不同。古漢語詞匯中常見的
就是名詞和動詞互轉。
名詞-動詞
尸有“尸體”義,名詞?!独牡诙罚?ldquo;我死,汝置尸牖下,于我畢矣。”引
申指“陳尸示眾”,動詞?!妒颊D第二》:“戮之于兩觀之下,尸于朝三日。”
官有“官員,官吏”義,名詞,上文已經提到。引申為“授給某人官職”,動詞?!锻?/div>
言解第三》:“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大乎官能。”
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多為圓桶形或扁圓形,中間空,一面或兩面蒙著皮革?!秵?/div>
禮第六》:“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以降上神與其先祖。”又引申有“擊鼓”義,動詞?!读镜谑濉罚?ldquo;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會聾
[1]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97.
128
而鼓之。”
動詞-名詞
交有“結交,交往”義,動詞?!独牡诙罚?ldquo;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交賢,
何謂無孝名乎?”引申指“朋友”,名詞?!吨滤嫉诎恕罚?ldquo;吾平生厚交,而今皆離絕,是三
失也。”“厚交”就是至交好友。
賞有“賞賜,獎賞”義,動詞?!掇q政第十四》:“臣聞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祿
不足以賞也。”后引申指“賞賜或獎給的財物”,名詞?!读镜谑濉罚?ldquo;吾聞君子當功受
賞。”
名詞-形容詞
威指“威勢”,即“顯示的使人懾服的力量”,名詞?!肚澖獾谌摺罚?ldquo;今存
越,示天下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霸業盛矣。”由“威勢”引申為形容詞“威嚴”?!锻跹越獾谌罚?ldquo;是故兵革不動而威,用利不施而親,萬民懷其惠。”
賊作為名詞指“作亂叛國危害人民的人”?!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史曰:‘子為正
卿,亡不出境,返不討賊,非子而誰?’”后引申指“邪惡,不正派”,形容詞?!秵栍竦?/div>
三十六》:“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矣。”
昏指“天剛黑的時候,傍晚”,名詞?!肚Y公西赤問第四十四》:“子路為季氏宰。
季氏祭,逮昏而奠,終日不足,繼以燭。”引申指“昏昧”,形容詞?!督K記解第四十》:“禮
失則昏,名失則愆。失志為昏,失所為愆。”
形容詞-名詞
賢用來形容“才能、德行均好”?!独牡诙罚?ldquo;衛蘧伯玉賢而靈公不用,彌
子瑕不肖,反任之。”擁有這種品行的人就是有德行和有才能的人?!顿t君第十三》:“子路問于孔子曰:‘賢君治國,所先者何?’孔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賢”和“不
肖”在這形容詞和動詞這兩個義位上都互為反義。
善有“好、美好”義?!掇q物第十六》:“君之知之,可矣,未若專其道而行其化
之善也。”引申為名詞“善行,善事”?!段鍍x解第七》:“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惡。”
動詞-形容詞
過本義為“經過”,后泛指“超過,超越”?!读镜谑濉罚?ldquo;圣人之智,過人遠
129
矣。”再有行為上的“超越”引申為性質上的“過分,太甚”?!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其居處不
過,其飲食不溽。”
斷有“裁決,決斷”義?!逗蒙谑罚?ldquo;孔子為魯司寇,斷獄訟,皆進眾議者而
問之。”后引申指行為上的“果敢,果斷”,《致思第八》:“溫而斷,可以抑奸。”
形容詞-動詞
暴有“兇惡,殘酷”義?!秷剔\第二十五》:“茍亂天道,則刑罰暴,上下相諛,
莫知念患,俱無道故也。”也指行為動作上的“欺凌,欺辱”?!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強不
犯弱,眾不暴寡。”
寬本義為“房屋寬敞”,用于人指“寬厚,度量大”?!锻跹越獾谌罚?ldquo;上尊齒則
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引申指“寬免,寬恕”,《正論解第四十一》:“平丘之會,數
其賄也,以寬衛國,晉不為暴。”
數詞-形容詞
一由數量上的最小引申為性質上的“專一”?!栋Ч珕栒谑摺罚?ldquo;智、仁、勇三
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名詞-量詞
乘本是“一車四馬”的統稱?!队^周第十一》:“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
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后作為量詞,用以計算車子?!断圄數谝弧罚?/div>
“齊師出境,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
年本義為“五谷成熟”,后引申指一年中莊稼的收成,年成?!秷剔\第二十五》:
“其法盛,其德厚,故思其德必稱其人,朝夕祝之,升聞于天,上帝俱歆,用永厥世,而豐其年。”后引申為時間單位,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掇q政第十四》:“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
5.褒貶
A.中性變褒義
稱有“訴說,稱言”義?!逗蒙谑罚?ldquo;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嫗不逮門
之女,國人不稱其亂。’”后引申為褒義的“稱道,稱揚”?!吨滤嫉诎恕罚?ldquo;其容體不足觀也,其勇力不足憚也,其先祖不足稱也,其族姓不足道也。”
130
德基本義為“道德,品行”,是中性詞?!兜茏有械谑罚?ldquo;孝,德之始也;悌,
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常與其他表示“褒義”的語素相結合,如“明德”,《王言解第三》:“故視遠若邇,非道邇也,見明德也。”“令德”,《辯物第十六》:“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物也,以示后人,使永鑒焉。”引申之,為“美德”,《七十二弟子解
第三十八》:“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B.中性變貶義
賂本義為“贈送財物”,《說文·貝部》:“賂,遺也。”是一個中性詞。因私利向
別人贈送財物就是“行賄”,含貶義?!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置直,鮒也鬻獄,邢侯專殺,其罪一也。”
C.褒義變貶義
誘本義為“誘導,教導”,《爾雅·釋詁》:“誘,進也。”《王言解第三》:“哀鰥寡、
養孤獨、恤貧窮、誘孝悌、選才能。”引申為“引誘,誘惑”,含貶義?!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疾誘其初妻之娣,為之立宮,與文子女,如二妻之禮。”
比有“親近”義?!顿t君第十三》:“故夫不比于數而比于疏,不亦遠乎?”引申
之,為偏私,為勾結?!度逍薪獾谖濉罚?ldquo;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詭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辯政第十四》:“魯君有臣三人,內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諸侯之賓以蔽其明。”
6.強化和弱化
誅本義是“指責,責備”,《辯政第十四》:“夫子祺者,忠臣也;而臣者,諛臣也。
愿王賞忠而誅諛焉。”后引申為“殺戮”,詞義由輕變重?!顿t君第十三》:“天下誅桀而有
其國,此謂忘其身之甚矣。”
恐本義是“恐懼,畏懼”,《說文·心部》:“恐,懼也。”《五儀解第七》:“太戊恐
駭,側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養民之道。”引申為“擔心”,詞義由重到輕?!吨滤嫉诎恕罚?ldquo;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
二、語法影響
有的詞在句中長期處于某一位置,充當某種句子成分,行使某種語法功能,詞義因此
131
發生變化。并且因為使用頻率高,語義固定下來,成為一個固定的義位。
來義為“由彼及此,由遠到近”,《六本第十五》:“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
‘參來,勿內。’”“來”經常帶賓語,表示“使……來”之義,固定下來就產生了“招致,招徠”義,《哀公問政第十七》:“吾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信即“誠實,不欺”,《說文·言部》:“信,誠也。”《王言解第三》:“是故人君先
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在句中常常用作動詞,帶賓語,表示“認為……誠實”,就產生了“相信,信任”義?!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吾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
也。”
貴本義為“價格高”,引申指“寶貴,重要”,《六本第十五》:“天生萬物,唯人
為貴。”常常帶賓語,有“認為……尊貴”義,就產生了“崇尚,重視”義,《問玉第三十
六》:“子貢問于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收到語法影響的這種情況與活用區別開來?;钣檬且粋€詞臨時用作另一詞類,其詞義尚不固定,屬于言語范疇。而受語法影響產生的詞義已經經過長期使用進入到語言范疇。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類意義都是由活用轉化來的,有一個過渡的過程。
三、修辭影響
繩本義為繩子,引申指木工用以測定直線的墨線?!蹲勇烦跻姷谑拧罚?ldquo;木受繩
則直,人受諫則圣。”繩是用來取直的東西,與準繩、法度的功能相似,因此常用來表示“法度,準則”,用法度“糾正”也稱之為“繩”?!段逍探獾谌罚?ldquo;不豫塞其源,而輒
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
萬歲本義為臣民對君主的祝頌之詞,意為“千秋萬歲,永遠存在”,后委婉代
指“帝王之死”?!掇q政第十四》:“大王萬歲之后,起山陵于荊臺之上,則子孫必不忍游于
父祖之墓以為歡樂也。”
袞冕本義為“帝王與上公的禮服與禮冠”?!逗蒙谑罚?ldquo;黼黻袞冕者,容不褻
慢,非性矜莊,服使然也。”因為袞冕一般用于莊重的場合如上朝,所以借指“登朝入仕”,《三恕第九》:“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
132
執玉本義為“手捧玉圭”,《辯物第十六》:“邾隱公朝于魯,子貢觀焉。邾子執
玉高,其容仰。定公受玉卑,其容俯。”由于古代以不同形制的玉圭區別爵位,因以指稱“仕官”,《三恕第九》:“國無道,隱之可也;國有道,則袞冕而執玉。”
簠簋/兵甲“簠簋”是兩種“盛黍稷稻粱的禮器”,古代常用于祭祀,表示禮
制、禮法。“兵甲”指“兵器和鎧甲”,常用于戰爭,故又借代為戰事?!墩摻獾谒氖弧罚?ldquo;孔子舍璩伯玉之家,文子就而訪焉??鬃釉唬?lsquo;簠簋之事,則嘗聞學之矣。兵甲之事,未之聞也。’”
小結
根據以上對《孔子家語》正文中的詞義解釋,以及單義詞與多義詞、詞的本義和詞義
演變的研究,我們發現《孔子家語》的詞義主要有如下特點:
1.正文釋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孔子家語》正文中保存的大量關于詞義的解釋,反映了該時期人們對詞義理解的狀況和認知水平。是研究漢語詞義和詞匯史的寶貴資料,在訓詁學史、詞匯學史和語言學史
上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詞義在繼承中發展
《孔子家語》一書中的詞語保存了大量的本義用例和前代典籍曾經出現過的詞義用例,充分證明該書使用的詞義前有繼承,源遠流長?!犊鬃蛹艺Z》還保存了大量的新義、新概念,尤其是首見于《孔子家語》的219個復音詞,占詞匯總數的5.8%,這些詞不但原義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義,而且一直沿用至中古、近代甚至現代漢語中,在豐富漢語詞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個別詞為《孔子家語》的成書時代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3.詞義具有較強的系統性
《孔子家語》詞義演變的具體事實,充分反映出漢語詞義的系統性、詞義的演變的規律性。詞義發展的面貌深刻反映了華夏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文化基礎?!犊鬃蛹艺Z》詞義的研究,為深入、全面研究古漢語詞義系統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有益的證據。
133
結語
本文主要從單音詞、復音詞、同義詞、反義詞和詞義五個方面對《孔子家語》進行了嚴格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以下幾條結論:
一、復音詞在數量少相對占優勢,但單音詞在語義上仍占據重要地位
《孔子家語》全書總字數71000余字,詞匯總數共3768個。其中單音詞1712個,占總數的45.4%;復音詞2056個,占總數的54.6%。
從數量上看,復音詞相對占據優勢。先秦時期的其他文獻中,《論語》中的復音詞占總數的15.9%;《左傳》中的復音詞占總數的19.2%;《孟子》中的復音詞占總數的19.2%;《呂氏春秋》中的復音詞占總數的26.3%;《荀子》中的復音詞占總數的47.4%。相較之下,《孔子家語》中的復音詞比重大大增加,已經超過單音詞,詞匯復音化的程度進一步
加強。
從意義上看,復音詞的意義仍以單一性為主,少數復音詞出現了一詞多義和同義現象。單音詞雖然在數量上不占優勢,但從所涉及的語義類別來看,意義已經相當豐富。其中名詞分為15類,動詞分為18類,形容詞分為13類,作為一部以人物言行為主要內容的著作,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還是相對較為廣闊的。單就詞匯地位而言,單音詞仍占據重要地
位。
從形態結構上看,《孔子家語》中復音詞構詞的主要手段是語法構詞,占總數的99.1%,語音構詞方式僅占0.9%。聯合式、偏正式、述賓式、主謂式等主要構詞方式都已形成,其中,偏正式發展最為成熟,占總數的42.2%。偏正式復音詞都是在表示事物、動作的中心語素前加修飾、限定性的語素,表明了《孔子家語》中復音詞表意的準確性進一步增強;聯合式次之,占總數的30.5%,這與同義連文密切相關;述賓式占總數的17.5%,以動詞居多;主謂式這種構詞方式據程湘清考證“在先秦剛剛出現,數量極少”,因此在《孔子家語》中也相當少,僅占總數的1.2%。以上關于《孔子家語》復音詞形態結構的結論側面說明了語法構詞手段相較于語音構詞更能滿足漢語詞匯復音化的需求,這與漢語詞匯發展的實際也是相符合的。
134
二、同義詞、反義詞已經相當成熟
《孔子家語》中同義詞的區別特征可以分為語義、語法、語用三個層面。其中在語義層面上的差別最大,語用層面次之,最后是語法層面。詞匯意義是各類區別特征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體現在區別特征的側重點上,代表了詞匯意義的語義層面自然差異最大;而語用層面,雖然附屬于詞匯意義,但一些色彩義和限定義從深層上看,仍然表示著區別性的各種意義特點。如情感色彩可以表達主觀態度、情感;形象色彩能夠體現出詞語所含的事物或行為的形象意識;語體色彩則揭示了不同身份、場合之間的表達要求等等;至于語法
層面,同義詞本來就是一個具有共同的組合能力和語法屬性的聚合,所以差別一般不大。
同義詞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種是語言特色上的,如增強表義的明確性,避免重復、增強韻律。另一種是文化底蘊上的,《孔子家語》中一些同義詞的使用充分體現
了作者的主觀態度、反映了階級倫理文化,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價值。
《孔子家語》中的反義詞共有287組,已經相當豐富。其中單音節反義詞215對,占總數的75%;雙音節反義詞55對,占總數的19.2%;單音節對多音節反義詞17對,占總數的5.8%。單音節反義詞占據優勢的原因是單音詞的語義更為復雜,義項眾多,因此可形成的反義關系也相對更多。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左傳》中的雙音節反義詞占總數的2.4%,《呂氏春秋》占總數的6%,《晏子春秋》占總數的11.9%,與這些文獻相比,《孔子家語》雙音節反義詞的比例有了進一步的增加。側面說明了《孔子家語》的復音詞數量
不但大大增加,而且義位也更加復雜。
反義詞的對應關系以雙邊單項對立為主,占總數的66%;多邊單項對立次之,占總數的16.2%;多邊多項對立和雙邊多項對立關系差別不大,分別占總數的9.8%和8%。這說明了《孔子家語》中的反義詞還是以一對一為主,但因為同義詞較為豐富,多邊單項對立關系也占據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由于引申、假借等原因,一個詞可以在多個義位上與其他詞(義位)構成了一一對應的聚合關系,進一步說明了《孔子家語》詞義系統的復雜性。當然,《孔子家語》中的某些反義詞還處在過渡階段,有的只是部分對立,有一定的反義傾向,對具體語境的依賴性很強。隨著詞義系統的發展與調整,這些反義詞有的被固定下來,有的則退出了反義義場。
135
三、詞義在繼承中發展
《孔子家語》一書中的詞語保存了大量的本義用例和前代典籍曾經出現過的詞義用例,充分證明該書使用的詞義前有繼承,源遠流長。也反映了該時期人們對詞義理解的狀況和認知水平,是研究漢語詞義和詞匯史的寶貴資料,在訓詁學史、詞匯學史和語言學史
上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漢語大詞典》中首見于《孔子家語》的217個復音詞不僅保存了大量的新義,而且對判別《孔子家語》的成書時代具有重要價值。個別詞的詞義貫穿了整個漢語詞匯史,甚至沿用至現代漢語中,如“改變”“口才”等,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豐富漢語詞匯方
面起了重要作用。
《孔子家語》詞義發展的面貌深刻反映了華夏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文化基礎。也充分反映出漢語詞義的系統性、詞義演變的規律性?!犊鬃蛹艺Z》詞義的研究,為深入、
全面研究古漢語詞義系統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提供了有益的證據。
四、《孔子家語》的成書時代應當不晚于戰國時期
判別專書的成書時代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復音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條。上文已經指出,相較于先秦時期的其他文獻,《孔子家語》中的復音詞比重大大增加,已經超過單音詞,說明了復音化的程度已經相當高。由于《孔子家語》自身獨特的文體特點以及研究對象的取舍不同,復音詞所占比例的高低不能完全作為確定成書時代的依據,但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標準,我們可以從其他時代明確的專書中復音詞所占的比例推斷出,《孔子家語》成書的時代應當不晚于戰國后期。
當然,正如李學勤、胡平生、楊朝明、寧鎮疆等學者所說,今本《孔子家語》由孔安國撰集并陸續成于漢魏孔氏家學之手的可能性較大,而王肅可能略有增加,籍此張揚己說??傊?,《孔子家語》的成書經歷了一個歷時的、動態的過程。
限于時間和學力,本文中的一些問題沒有做更深入的分析,如未對《孔子家語》中的同義詞作出窮盡性的統計分析,編纂的《孔子家語詞典》還尚未完結,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著作
[1][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漢]劉熙.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2016.
[3][漢]賈誼著;王洲明注評.新書[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4][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黃侃經文句讀.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三國]王肅注.孔子家語10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三國]王肅注;(日)太宰純增注;宋立林校點.孔子家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8][晉]郭璞注;[清]郝懿行箋疏;沈海波校點.山海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9][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2.[10][清]陳士珂輯;崔濤點校.孔子家語疏證[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11][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
[12][清]郝懿行撰;王其和,吳慶峰,張金霞點校.爾雅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7.[13][清]孫志祖.家語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4][清]王引之著,虞萬里主編.經義述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5][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秦漢三國六朝文第4冊晉上[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6][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7]車淑婭.《韓非子》詞匯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8.
[18]池昌海.《史記》同義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陳長書.《國語》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0]程湘清.漢語史專書復音詞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1]高守綱.古代漢語詞義通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22]高小方.古代漢語研究導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7
[23]《郭店楚簡》編輯委員會.郭店楚簡卷中[M].深圳市高凡印刷有限公司,2008.[24]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5]黃金貴.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黃勇主編.唐詩宋詞全集第2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27]黃永武.敦煌寶藏第14冊斯1830-1962號[M].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28]賈芹.上古漢語反義詞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29]賈彥德.漢語語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30]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1]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32]魯六.《荀子》詞匯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33]盧守助.晏子春秋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4]劉樂賢.孔子家語[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5]廖名春,鄒新明校點.孔子家語[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36]劉巍.《孔子家語》公案探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3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9]毛遠明.《左傳》詞匯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0]寧鎮疆.《孔子家語》新證[M].上海:中西書局,2017.[41]孫彥林等注譯.晏子春秋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1.[42]唐德正.《晏子春秋》詞匯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43]王風陽.古辭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4]王國軒,王秀梅譯注.孔子家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1.[45]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83-84[46]王盛元.孔子家語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47]汪維輝.《齊民要術》詞匯語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8]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49]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卷9[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50]伍宗文.先秦漢語復音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1[51]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考[M].上海:中西書局,2015.
[52]薛安勤,靳明春譯注.孔子家語今注今譯[M].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3.[53]徐朝華.上古漢語詞匯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54]徐正考.《論衡》同義詞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5]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56]向熹.詩經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5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8]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59]楊朝明,宋立林主編.孔子家語通解[M].濟南:齊魯書社,2009.[60]楊朝明.《孔子家語》綜合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7.[61]楊思賢譯注.孔子家語[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62]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七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63]張雙棣,殷國光,陳濤.呂氏春秋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64]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65]張濤.孔子家語譯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6]張永言.詞匯學簡論訓詁學簡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67]趙克勤.古代漢語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68]周大璞主編;黃孝德,羅邦柱編著.訓詁學初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69]周文德.《孟子》同義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2.
期刊論文
[1]程湘清.漢語史斷代專書研究方法論[J].漢字文化,1991(02):34-41.[2]郝虹.《孔子家語》是否王肅偽作問題新探——從漢魏思想史角度的辨析[J].孔子研究,2011(01):89-97.
[3]黃夢珊.《孔子家語》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14(30):35-38.[4]韓曉燕.從《孔子家語》看孔子的生態倫理思想[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14-16,19.
[5]何直剛.《儒家者言》略說[J].文物,1981(08):20-22.
[6]何直剛,劉世樞.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簡簡介[J].文物,1981(08):11-13.[7]洪成玉.古漢語同義詞及其辨析方法[J].中國語文,2017(01):106-112.[8]黃金貴.論同義詞之“同”[J].浙江大學學報,2000(4):86.
[9]金鎬.《孔子家語》版本源流考略[J].故宮學術季刊(臺灣省),2002,(2):165-201.[10]李傳軍.《孔子家語》辨疑[J].孔子研究,2004(02):76-83.[11]李小娟.《孔子家語》研究的學術史考察[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06):70-74.[12]李學勤.新發現簡帛與漢初學術史的若干問題[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1):9-14.
[13]李學勤.竹簡《孔子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J].孔子研究,1987(02):60-64.[14]劉叔新.同義詞詞典怎樣處理詞性[J].辭書研究,1983(03):3-11,50.[15]劉瑞明.從“周章”、“章皇”的訓釋論及詞義研究方法[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02):21.